略论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南阳”即是宛
诸葛亮居住地襄阳和南阳之争考证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南阳我的第一次推断:诸葛亮13岁随叔父依附袁术时,肯定是南阳城外七里,隐居躬耕,这段时间估计因为年纪小,躬耕印象深刻。
后来随叔父投刘表,就可能迁到襄阳了,但是住的地方在襄阳周围,是不是隆中不知道,属于南阳的管辖,其实那地方人烟稀少,交界的地方。
这段时间相对长些,年纪大些,条件好些,两个姐姐都出嫁给大族了,投了老师,读书多且成长快,躬耕印象没有前面深刻,且到处游学,结交了襄阳周边的不少学士,安家是襄阳周围,后来叔父死,诸葛亮不忍仕无能的刘表,就选择隆中隐居了,襄阳西二十里,这里环境和南阳七里大致相似,山水树木平地,所以可能是二次隐居的地方,两个特点,读书和经常云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尤其一个本,意味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年少理想远大,避乱的成分多,所以不求闻达。
后一句是三顾草庐,这个草庐就是躬耕之地吗?无论在哪隐居种地,恐怕都有住房草庐吧,要不住哪里呢?所以,南阳七里处是早期的躬耕地,隆中和南阳都有草庐,南阳是开始就隐居,隆中是在襄阳周边生活一段时间后隐居,主要是求学游学,弟弟长大些,可能躬耕的多一些。
三顾茅庐就是发生在隆中,但是那会属南阳郡,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躬耕地基本就是现在南阳多一些了,且是发生在早期。
所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开始在南阳的生活。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到襄阳隆中后的故事。
因为生活时间跨度多达14年,且变换不少地方,加上战乱,边界时常交错占领,更没有人记住当时的详细情况,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献各自记载的不同,难道说都是错的?肯定有南阳和襄阳的影子,就是个南阳到襄阳,有小长大,关系亲朋重在襄阳的一段历史而已。
【注释.】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及其注释
《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一、论据: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
而不是其他地方。
4、“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后出师表》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
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6、“…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八》。
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下面小编整理了出师表原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向宠,*行(xíng)淑均,晓畅*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南阳卧龙岗别称“隆中”考辩
南阳卧龙岗别称“隆中”考辩丁小琪/文一、“宛”称“隆中”最早最权威的出处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工具书《尔雅·释山·10.15 》对“宛”字的相关解释:“宛中,宛丘,中央隆起比较高的丘”。
说的是“宛”这种地形,因中央隆起,四周低凹而称“隆中”,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关于南阳地形地貌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隆中”显然不是指的高山,而是凹地中间隆起的岗丘。
这个解释真是一语中的,说准了南阳卧龙岗的真实地貌。
众说周知,南阳是一个大盆地,从卫星图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的。
八百里伏牛山从西南绵延至西北环抱着南阳,南阳南部是著名的桐柏山,南阳盆地周边还有九架孤山:遮山、羊山、磨山、塔子山、紫山、独山、蒲山、丰山、隐山。
上帝在造物时,大概觉得偌大个南阳城像个大盆子,模样太单调,于是,就把八百里伏牛山拽过来一段摁进了南阳盆地中央,这段卧下的伏牛山尾脉,形状酷似一条伏卧的巨龙,卧饮滔滔滚滚的白河水。
因此,“宛”中央隆起的这条岗又叫“卧龙岗”。
二、国家园林建筑专家孙筱祥的一篇文章揭底襄阳子虚乌有假“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襄阳在规划筹建隆中景区的时候,曾让国家著名的园林设计建筑师孙筱祥写过《古隆中诸葛亮草庐及自然村模拟区规划设计构想》一文,发在《中国园林》1987第一期,文中说:“诸葛亮逝世至今,已有1750余年,关于他生平可靠的史料,只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和他本人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但关于他在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隐居生活,都语焉不详,颇难深究......由此来看,关于隆中诸葛亮故居,如果需要修复和重建,其可靠文献记载和描述是不够详实的,依据是不足的。
......一切诸葛亮故居的传说,至今提不出任何考古学证据。
”著名的园林设计建筑师孙筱祥孙筱祥先生是业内的学术权威,孙先生这篇文章说得很清楚,1987年,襄阳着手筹建隆中景区时,让著名专家学者支招设计规划,专家们也找不到任何葛亮故居隆中的考古学证据。
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三国时代是一个战火纷飞,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和典故都很多,三顾茅庐便是其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希望大家喜欢!三顾茅庐典故中华文化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尊敬的珍宝,在这些珍宝中有一种东西叫做典故,他们被人们所流传,关于的它们真实性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刻意去追究他们,但是它们往往能够传递给人们足够的正能量,就像是罗贯中的作品中的一个典故,三顾茅庐,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是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
刘备字玄德,生于三国乱世,是蜀汉的第一个皇帝。
刘备小时候拜师在卢植门下但后来由于黄巾起义,早些时候生活过得颠沛流离,甚至食不果腹,最后和孙权联手一同打败了曹操,刘备为人风雅,不爱说话,但却爱惜人才,有传闻说曾经因为他的待人宽厚,仁爱而感动了一位来刺杀他的刺客。
也正因为他的爱惜人才的特点,才有了建安十二年他三顾孔明的住所邀他出山的典故了,这一年刘备四十六岁,而诸葛亮二十七岁,一个年近五十的君王去向一个在田间耕种的农人请教国家大事,如此能放低身段,如此为国家大事着想,想来也一定是个得到百姓爱戴的君王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地将诸葛亮请出了山,辅佐他谋得天下。
这个典故虽然到现在为止依然被众人质疑着他的真假,但它却依然在经久不衰的流传着,或许就是因为刘备这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直支撑着我们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吧。
三顾茅庐时间诸葛亮在他27岁时即建安十二年那一年。
刘备来到诸葛亮家中,想要邀请他出山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大事,地点就在诸葛亮当时耕种南阳的一个小村子里,刘备当时46岁,不惜拖着自己疲惫的身躯,抛下国家大事,三次到孔明家中商讨国家大事,这一年里曹操写出了“龟虽寿”,这一年周瑜与小乔成亲将满十年,这一年是汉献帝统治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一年时,东汉的国家大权依然被曹操所掌握着,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作家也大多是出自曹家的,建安是东汉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三国鼎立时候的著名战争都出自此时。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作者:高二旺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02期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中图分类号:K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2—0194—03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展开全文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就是指宛!西岭千秋雪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里的“南阳”在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国家正史《三国志》上以及很多史料记载中证明就是指宛。
这在西晋时期是一种共识,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命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做到了家喻户晓,根本就不存在争议。
然而,经后朝后代别有用心之人独断、臆想、推测,时至今日竟然被演变为“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于南阳”。
这将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笑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就是指宛。
一、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在南阳郡下明确记载:“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 这是王莽第一个说出南阳指宛的证史记载。
二,公元17年,新莽天凤四年四月,王莽改制时“改南阳郡为前队(音遂Sw),改宛县为南阳”。
这个证明秦、西汉时的南阳郡更名为“前队”,宛已经改名叫“南阳”。
三、《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淯水)又南迳宛城东。
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伐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
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
刘善曰: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
大成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
四、《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这里的“前队”即指南阳郡,“南阳”指的就是宛城。
五、《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记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这件事说的是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记载:“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隐居的南阳究竟在哪里一直存在着争议。
古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市诸葛草庐
一、河南省南阳市说
《大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草庐在其中。
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
诸葛庵又名南阳武侯祠,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
这些说明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三顾茅庐情景建筑
二、湖北省襄阳市说
现行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隆中对》“南阳”下面的解释是:湖北襄樊(襄阳)。
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所箸《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的家在邓县,号称“隆中”。
隆中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阳市还是河南省南阳市?
不但如此,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阳市的武侯祠之争也由来已久。
三顾堂
有人认为:虽然《魏略》、《汉氏春秋》都曾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确实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但是最有可能的是诸葛亮只是到湖北省襄阳市游学,躬耕的还是在河南省南阳市。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
南阳---诸葛卧龙躬耕地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
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
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证据之三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
’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
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
《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
《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江苏广陵古籍刊印1990年版)。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先帝:指刘备。
崩殂(cú):死。
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益州:这里指蜀汉。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时┃指四季中的秋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殊遇:优待、厚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做“恢宏”。
引喻失义:说话不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适当。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指商店开始营业引喻失义┃义┃适宜,恰当┃正义,意义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宫里身边的近臣和朝廷里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宫中:指皇宫中。
河南南阳武侯祠导游词
各位朋侪, 早上好!现在, 我就带各人去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词。
南阳武侯祠, 又名诸葛草庐,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 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 也是历代人们仰望和祭把诸葛亮的中央。
据清康熙《龙岗志》纪录, 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 经历代的不停修缮和增建, 形成了现在的范围,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 共占地200余亩, 殿房150多间, 检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 是我国怀念诸葛亮最大的古修建群。
今日的武侯祠保持的根本上是元明的布局风格, 其木构修建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祠院依岗而建, 南滨白河, 北障紫山, 地势开阔, 势如卧龙。
院内丛竹视讽, 松柏森森, 潭水清碧, 景色恼人, 优美的天然风光与到处颂扬的人文景观交相照映, 令人流连忘返。
好了, 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曾经离开了武侯祠的人口, 各人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 面阔13. 5米, 三门四柱, 遍体充满雕饰。
“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 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各人看这第二道坊为“三顾坊”, 清道光年间所立, 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 是为了怀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
“士为知己者逝世”, 正是由于刘备这诚恳的三顾, 才使得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 帮手刘备, 兵马终身, 全心全意, 逝世尔后已, 刘备才能三分天下, 成绩帝业, 诸葛亮因而功高盖世, 万古流芳。
刘备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方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停留在行动上, 这个优点可真的值得我们当今的一些向导学习呀!“真神人”三个字, 出自苏轼《武候庙记》歌颂诸葛亮的一段话“人也, 神也, 仙也,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各人看石坊北边的卧龙潭, 那些边有三棵古楸树, 相传是当年刘、美、张三顾时系马的树, 现在还存在的那一棵, 各人猜一猜, 1700多年前, 树上拴的是谁的马呢?载的卧龙岗, 到场了刘备的政治团体, 后官拜蜀汉丞相, 爵封武乡侯, 逝世后溢“忠武侯”, 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诸葛亮为何_躬耕于南阳_
文史百题诸葛亮为何“躬耕于南阳”?□臧嵘河南省南阳市有一处全国知名的名胜古迹,这就是用以纪念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古代建筑群“武侯祠”。
它坐落于南阳市西南郊的卧龙岗上。
而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则是诸葛亮当年自己在名文《前出师表》中的两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其实还有另一处诸葛亮生前的同样记述,见于《诸葛亮集》卷2《黄陵庙记》,第一句就是:“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中华书局,1975,80页)正是根据这些记载,晚于诸葛亮约半世纪的晋朝史家陈寿,才能在《三国志・蜀书》的《诸葛亮传》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等语(中华书局,1982,911页)。
由此,演绎出诸葛亮在隐居地抱膝长吟、刘备三顾茅庐等有趣的故事。
现在南阳武侯祠尚遗存有当年诸葛亮的“抱膝石”、刘备三顾茅庐的“草庐”等名胜古迹。
十年南阳的“躬耕”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对于“躬耕”,他在《便宜十六策》里另有一解:当今“诸侯好利,利兴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诸葛亮集》,92页)。
这里的“躬耕”明显是指农事经营的意思,和被称作“末作”的工商业做比较。
诸葛亮认为,农业为本,躬耕农业才是本分。
这样我们对“躬耕”本义会有更深刻、更全面15的认识。
当然不会把他的“躬耕南阳”,仅仅解读为亲自手执锹铲。
“躬耕南阳”之说出自《前出师表》,为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也即公元227年所作,当时诸葛亮四十七岁。
二十一年前应为公元207年,诸葛亮仅二十七岁。
这一年他遇到了知音贤主———刘备“三顾茅庐”,从此生涯经历了一个大变化。
但他出山前,当“布衣”,在南阳过着“躬耕”生活,究竟有多少年呢?学者们考证,应为十年左右,即在公元197年,他十七岁,便开始了在南阳一带的“躬耕”生活(参考柳春藩《诸葛亮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10页)。
这十年,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时期。
《出师表》及翻译
[编辑本段]作者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
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查德卿《蟾宫曲·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查德卿《蟾宫曲·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蟾宫曲·怀古》是查德卿创作的一首元代散曲,此曲歌颂姜子牙和诸葛亮由布衣成为当世英雄的事迹,抒发了作者觉得现实中再没有这样英雄的感慨。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元曲吧。
《蟾宫曲·怀古》原文元代: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
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
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
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
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
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
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
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
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
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赏析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
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南阳卧龙岗别称隆中考辩
南阳卧龙岗别称隆中考辩丁小琪/文一、南阳古称“宛”别称“隆中”最早最权威的出处1. “宛”就是“隆中”成书于战汉之际的辞书《尔雅·释山》条目十对“宛”的解释:“宛中,宛丘,中央隆起比较高的丘。
”说的是“宛”这种地形地貌,因中央隆起,四周低凹而称“隆中”。
一语中的,说准了南阳卧龙岗的真实地貌。
这里所说的“隆中”显然不是指巍峨嶙峋的高山峻岭,而是凹地中间隆起的岗丘。
这是关于南阳古称“宛”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解释。
众说周知,南阳是一个大盆地,从卫星图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的。
八百里伏牛山从西南绵延至西北环抱着南阳,南阳盆地南部是著名的大别山,除此之外,南阳盆地周边还有矗立着九架孤山:遮山、羊山、磨山、塔子山、紫山、独山、蒲山、丰山、隐山,这九架小山就像稀疏的栅栏,把宛城围成了个大盆底。
上帝在造物时,大概觉得把偌大个南阳城捏成个大盆子,模样也忒太单调了点,于是,就把八百里伏牛山拽过来一段摁进了盆地中央,这段伏牛山尾脉,北出紫山脚下,南伸白河之滨,在南阳盆地,南北纵横,蜿蜒起伏,高高隆起,形状酷似巨龙出山,卧饮滔滔白河水。
南阳“卧龙岗”就得名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也时常以此别称“隆中”来称谓“卧龙岗”,这个称谓在南阳元明清地方志和卧龙岗六百多块碑林铭文随处可见,垂手可得。
二、南阳就是宛城南阳就是宛城,这在秦汉时期各类史料中早已达成共识。
200多年后出生的诸葛亮所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指的宛城,宛城就是南阳,南阳就是宛城,这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不争的史实。
诸葛亮躬耕地在国家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出师表》中有珍贵的史料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除此之外,两汉三国正史再无其它任何关于躬耕的记录。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提到过:诸葛亮寓居襄阳。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摘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古建筑群,保存着许多元、明及清时代的建筑物,还有汉代的碑刻、匾额及楹联等历史古迹,堪称是一座匾额楹联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的类型和其具有的艺术价值,探讨这座武侯祠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价值分析一、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概述南阳,称宛,现河南省辖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
南阳卧龙岗位于南阳城西4公里处,其原来的名字又被称之为八里岗,南阳人为了纪念诸葛亮,便选此作为卧龙岗,建起武侯祠供后人敬仰。
卧龙岗武侯祠最早建立于魏晋,蜀国的名将黄权还有他的族人在这里最先建立庵祭祀,这里也是建立庵祭祀和纪念诸葛亮的最早的地方。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非常多,比如,人们熟悉的“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正是出自《诸葛武侯》,是由宋代的王安石写的。
还有“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这首诗有明代的名人唐寅所写。
还有“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这是出自明代于谦《过南阳挽孔明》。
这些都是武侯祠匾额丰富内容的再现,南阳武侯祠匾额楹联种类丰富,内容多样。
根据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的内容可以划分成褒奖类楹联、抒情类型、评议类型、题名类型。
这些武侯祠匾额根据书写的字体的类型,可以划分为楷书、草书、行書、隶书、篆书等多种类型。
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匾额楹联分类概述(一)褒扬类南阳诸葛草庐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南阳武侯祠其匾额楹联其数量据称在全国各武侯祠中最多,这些匾额楹联之中有很多都是褒扬类的匾额楹联。
例如,“千古龙人”“功盖寰宇”“真神人”这些匾额都是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
南阳武侯祠中还有非常著名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南宋绍兴八年,也就是公元1138年,南宋名将岳飞带领精兵强将攻打金兵的时候,路过南阳,遂前来谒武侯祠,然后写下了:“绍兴戊午秋八月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òu 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
古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翻译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òu 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南阳”即是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9个字,言之凿凿,历千年而不磨。
这是诸葛亮上呈皇帝的正式公文,态度极其严肃,文字十分严谨,却又明白易懂。
用今天的话说,无非是:臣原本是个普通百姓,亲身耕种在南阳。
这是第一手史料,超越其它任何史料的价值。
但是,就有某些所谓的专家说了,东汉时的南阳,不同于后来的南阳,今天的南阳当时叫宛,宛不是南阳,诸葛亮所说的“南阳”是当年的南阳郡邓县的隆中。
对于以上说法,我有两个疑问大惑不解,诚心请教于知者:
正如湖北洪湖籍学者王雄先生说的“在诸葛亮走出草庐、结束躬耕生活之前,没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南郡之襄阳县不辖隆中,也没有一条史料可以证明南阳郡之邓县辖隆中。
东晋时,也就是诸葛亮走出草庐110年以后,突然出现了‘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的记载。
很显然,是古人给现代人制造了麻烦和烦恼。
”(王雄《“汉水文化”札记之二十诸葛亮:襄阳与南阳之争——汉水风云人物系列谈》)
事实正如王雄先生所说。
在“躬耕地”问题的争论中,主张
“隆中说”的先生们,没一个能举出有力证据,其中号称专家的不少,有正牌的,有冒牌的,还有很了不起的大牌专家,我见到的都是一说到这里,或含糊其辞,或武断妄论,他们谁都没有拿出一条有价值的史料,何兹全没有,谭其骧也没有。
也许我见闻不广,请知者告诉我,我十分感谢。
第一个疑问:没有根据就出结论,而且霸道得向对方的观点讨伐问罪,这算哪门子学术规矩?
第二个疑问: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说到卧龙岗,就有人说那是宛,不是南阳;可说到隆中,那就成了南阳。
宛就不是南阳吗?奇了怪啦!宛自古就是南阳的首府,也是南阳的简称,宛曾是南阳的郡治、府治、地区和市政府所在地,卧龙岗就在宛城西边3里多,可是不能算南阳;隆中离襄阳20里,离南阳240里,却不在襄阳,算是南阳,这种“襄阳说”的道理能说通吗?合乎逻辑吗?
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朋友可能会说,你讲的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南阳”即是宛,有证据吗?没证据岂不也是凭空乱说。
当然有,而且是硬帮帮的第一手证据!因为是诸葛亮亲口所道。
在哪里?请看:
《后出师表》:“曹操智谋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
这是诸葛亮前后两表中出现的第二个南阳,两个南阳绝对是一回事,不会有歧义。
那末,我们只要证明了“困”曹操的南阳是哪里不就可以了吗?
结论是明白无误的,而且很容易证明,那就是宛。
这是建安二年春正月的事,“公(指曹操)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公元197年末,曹操攻宛,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乘机占有了张绣的寡嫂邹氏,惹恼了张绣,发动突袭,曹军大败,曹操挨了一箭,还搭上了大儿子和一个义子的命,曹操爱将典韦也死在此战,京剧《战宛城》演的正是这档子事。
《中国历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北京出版社)中对《后出师表》“困于南阳”有条注释:“南阳,郡名,郡治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建安2年(197),曹操讨张绣,绣袭击曹军,杀曹长子昂,操中流矢,败走,收散兵,还住舞阳。
(事见《通鉴-汉纪建安二年》”。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我的判断不错。
除此以外曹操没有被“困”于南阳的其它任何地方。
所以诸葛亮《出师表》中两次说到的“南阳”都是宛,绝对不是隆中。
现有史料中诸葛亮任何时候都没有提到过隆中,陈寿也没有提到过隆中。
有诸葛亮《出师表》两处提到的“南阳”在,习凿齿还是退远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