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三)33页PPT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
展新格局 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 对城乡 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 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 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 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 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1.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2. 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3.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4.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5.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6.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
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7.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 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 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 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 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 升的前提条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韩纪江)PPT课件
.
11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 (1)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 程技术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 (2)不同级别、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地区发展 战略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
• (3)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 研究咨询、评审和委托研究的请柬应接不暇。
• (4)每年有关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 的成果,不下数百部。
《孤立国》
.
27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 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
28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 0538-8249636
.
1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 (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 生。
.
14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15
1、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 (1)区域内经济结构。 • (2)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路径。 • (3)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
16
2、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教学幻灯片-区域经济开发
展。
创新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开发的方 式和手段,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
未来区域经济开发将更加注重开放合作,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 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和机遇。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
区域经济开发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建立城市间合作机制,实现了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竞争
区域经济开发中,各地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
区域经济开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提 升创新能力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不同区域的经济开发模式和路径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选择 适合的开发模式和路径。
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创新与创业
创新
区域经济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创业
区域经济开发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吸引了大 量的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创业。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 优化创业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
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开发的策略 和建议
区域经济开发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创新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的核心动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开发的方 式和手段,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
未来区域经济开发将更加注重开放合作,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 交流,拓展发展空间和机遇。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合作与竞争
合作
区域经济开发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建立城市间合作机制,实现了 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竞争
区域经济开发中,各地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激烈的竞争。
区域经济开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提 升创新能力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不同区域的经济开发模式和路径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选择 适合的开发模式和路径。
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创新与创业
创新
区域经济开发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和转型。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创业
区域经济开发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遇,吸引了大 量的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创业。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 优化创业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
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开发的策略 和建议
区域经济开发的意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也存在一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马工程区域经济学全套PPT课件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市或城市体系。
第一节 主要内容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 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2.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 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 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V.Thünen(17831850)
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6,《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 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 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他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5
3
1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韦伯A·Weber,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 1909,《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
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由此,杜能设计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选择的 理论模型,即农业圈模型。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他的孤立国农业圈包括六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
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轮作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2020/1/13
区域经济学(三)
2020/1/13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
区域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第三章 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现代区位理论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概述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 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 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 有时也意译为位置或布局。 一般来讲,某 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 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 间的联系。
首先,寻求运费的最低点。根据工业生产当中的一 个市场、多种工业原料的情况,工业区位可由三角 形和区位多边形来进行解释,并要求满足:
最小单位产品运费=运费率╳[原料重量╳ (原料运距+ 产品运距)]即
minF=f ╳min(∑ni·Ri+Rr )
由此找出的运费最低点,就是工业应该选择的区位。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在对运费因素考察之后,科学地将运费分解 为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两类。一般说来 运营费用随着线路延长而增加,站场费用则 固定不变。因此,处于交通起讫点的地方, 常常成为工业的聚集点,并由此成长为工业 城市。因为港口、车站等转运点,常常是最 小运费的区位所在。
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 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 经济单位。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在他所创立的农业区 位论中,详细分析了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问 题。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 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他认为 利润(P)是由生产成本(C)、产品市场 价格(P)运费(t)所决定。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最后,还要综合分析聚集效应对工业区位的
影响,并对选定的工业区位进行修正。所谓 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工业部门向某特定 地域集中所产生的成本降低的效果。
2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等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德国经济学家,他把区位论由古典 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 的中心地》。
半径。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
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
形市场区模型。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等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 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 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 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中心 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 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 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其次,是寻求劳动费用的最低点。由于劳动 费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有时会在某些产品上 超过运费,因此这时企业可能离开运费最低 点,而转向劳动费最低点。但它必须满足这 样一个条件:企业所节省的、劳动费必须大 于增加的运费。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 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
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动力成本 集聚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在他创立的工业区位论中,研究了运费对工业 布局的影响,设计了选择单个企业最佳区位的理论 模型。选择工业区位:
廖什(August Losch,1906-1945)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从研究地图上的聚 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 原理。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
以谷物生产为主;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他认为作物种植方式和布局受到地块
和城市距离的影响,运费是农业区位
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此后,他进一步
研究了价格波动、运输条件变化及其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V.Thünen(17831850)
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6,《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 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 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他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5
3
1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韦伯A·Weber,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 1909,《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
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由此,杜能设计出了最早的农业区位选择的 理论模型,即农业圈模型。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他的孤立国农业圈包括六个圈层: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
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 第三圈轮作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2020/1/13
区域经济学(三)
2020/1/13
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
区域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第三章 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现代区位理论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概述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 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 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 有时也意译为位置或布局。 一般来讲,某 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 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 间的联系。
首先,寻求运费的最低点。根据工业生产当中的一 个市场、多种工业原料的情况,工业区位可由三角 形和区位多边形来进行解释,并要求满足:
最小单位产品运费=运费率╳[原料重量╳ (原料运距+ 产品运距)]即
minF=f ╳min(∑ni·Ri+Rr )
由此找出的运费最低点,就是工业应该选择的区位。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在对运费因素考察之后,科学地将运费分解 为线路运营费用和站场费用两类。一般说来 运营费用随着线路延长而增加,站场费用则 固定不变。因此,处于交通起讫点的地方, 常常成为工业的聚集点,并由此成长为工业 城市。因为港口、车站等转运点,常常是最 小运费的区位所在。
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 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 经济单位。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杜能在他所创立的农业区 位论中,详细分析了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问 题。农业布局的区位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 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他认为 利润(P)是由生产成本(C)、产品市场 价格(P)运费(t)所决定。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最后,还要综合分析聚集效应对工业区位的
影响,并对选定的工业区位进行修正。所谓 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工业部门向某特定 地域集中所产生的成本降低的效果。
2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等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德国经济学家,他把区位论由古典 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 的中心地》。
半径。 (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
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
形市场区模型。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等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 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加工中心的职 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 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中心 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 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 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 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其次,是寻求劳动费用的最低点。由于劳动 费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有时会在某些产品上 超过运费,因此这时企业可能离开运费最低 点,而转向劳动费最低点。但它必须满足这 样一个条件:企业所节省的、劳动费必须大 于增加的运费。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 济因子,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
主要有:
运输成本 劳动力成本 集聚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在他创立的工业区位论中,研究了运费对工业 布局的影响,设计了选择单个企业最佳区位的理论 模型。选择工业区位:
廖什(August Losch,1906-1945)也作 出了重要贡献。
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从研究地图上的聚 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 原理。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三、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
以谷物生产为主;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
畜产品为主; 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
2020/1/13
现代经济学-中国药科大学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他认为作物种植方式和布局受到地块
和城市距离的影响,运费是农业区位
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此后,他进一步
研究了价格波动、运输条件变化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