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6、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2、会背《夜书所见》。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
品最重点生字,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材料。
2、教师引述:《夜书所见》的指着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 天,叶绍翁离开家乡, 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 触景生情, 便写下了这首诗。
背诵这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课时安排: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教师强调“促、深”的结构:这两个字都 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只要讲解右半部分的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拓展活动。
你们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读出来或背出来
七、作业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我会写
挑逗
tiǎo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 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 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 闻见录》等。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
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寒径斜霜赠刘盖 菊残君橙送挑
我会写
送来
sònɡ
送
结构:半包围。 音序:S。部首:辶。 组词:欢送、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 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 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 促织。
课文结构
梧叶送寒声 近处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课文主旨
9、夜书所见古诗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 儿童挑促织 ),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
·
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对家乡、对童年的思念和回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的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 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夜很深的时候,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夜书所见 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在夜很深的时候,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夜书所见
③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比较诗中儿童与诗人的心情,往事带给诗人的都是快乐吗?(诗中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满心眼里装着一个“乐”字,这样的情景让诗人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但是与眼下的处境相比,孤单寂寞的诗人只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④配乐吟诵全诗(个人诵读,小组赛读,全班吟诵、背诵。)
四、拓展比较写童趣的古诗
1.小结引出组诗两首。
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诗人因秋风萧瑟、落木萧萧而伤感,诗人见儿童生活得无忧无虑而怀念自己的孩提时代,悲时念喜悲更悲,古人笔下有不少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来看看童趣带给他们什么?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江上秋风动客情。 注释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 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 有的地方叫蛐蛐。 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挑:tiāo
扁担 tiǎo 等两头挂着东西, 知有儿童挑促织, 用肩担着 tiǎo用细长 的东西拨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 深
《夜书所见》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诗歌鉴赏夜深了,我搁下笔,走到窗边,想透透气。
这秋夜啊,凉嗖嗖的,风一吹,心里头那点子小情绪就开始翻腾了。
说起来,这《夜书所见》的诗,还真能勾人思绪,让人不由自主地往那诗里头钻。
你瞧那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多形象啊!就像老家后院那棵老梧桐,一到秋天,叶子就开始“哗哗哗”地往下掉,那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
寒风这么一吹,更是添了几分凄凉。
我那时候小,总爱在这时候捡些好看的叶子,夹在书里头当书签,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可真简单,快乐也来得容易。
再往下看,“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动客情”仨字,真是妙不可言。
你说这秋风吧,它本来就是无形的,但一到江上,一吹,嘿,就把人心里那点子思乡之情给吹出来了。
我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江边钓鱼,那时候天也蓝,水也清,一钓就是一整天。
现在长大了,离家远了,再想回去,却总被各种事情绊住脚。
这秋风啊,就像是老家的信使,时不时就来提醒我,别忘了根在哪儿。
“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把我拉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的我们,一到秋天,最喜欢的就是捉蛐蛐了。
晚上,几个小伙伴打着手电筒,在田埂上、草丛里,仔细搜寻着那小小的身影。
一旦发现,就小心翼翼地用草叶把它引出来,然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小罐子里。
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现在想来,还真是怀念啊!最后那句“夜深篱落一灯明”,更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你想啊,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睡下了,但总有那么一两户人家,还亮着灯。
那灯光啊,虽然微弱,但却能给人无限的温暖和希望。
我就想起小时候,每次晚上出去玩,只要看到家里的灯还亮着,心里就特别踏实。
因为我知道,无论多晚回家,总有一盏灯为我而亮。
这《夜书所见》啊,真是把人的思绪拉得老长。
它不仅仅是在写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宁静,更是在写人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重新体验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这大概就是诗歌的魅力吧!它能让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栖息和慰藉。
9《夜书所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共9篇之3篇1
小学语文三年级公开课教学《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课《夜书所见》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y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独在异乡为异客, féng jiā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叶绍翁是( 南宋诗人)。他是 ( 江湖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 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 《 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山东”指山东省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地图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独自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倍:加倍。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 倍思亲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王维简介
•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 代著名诗人,画家。九岁就以文才 出名,十七岁时写了《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他多才多艺,擅长绘 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 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梧桐叶萧萧瑟瑟,送来了寒意秋声,江上吹来了秋风,牵动我游子客情。
那一定是几个孩童在斗蟋蟀,你看那篱笆墙边,一盏灯火明灭在深夜中。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夜书所见》拼音版
夜y è书sh ū所su ǒ见ji àn【宋s òn ɡ】叶y è绍sh ào 翁w ēn ɡ萧xi āo 萧xi āo 梧w ú叶y è送s òn ɡ寒h án 声sh ēn ɡ,江ji ān ɡ上sh àn ɡ秋qi ū风f ēn ɡ动d òn ɡ客k è情q ín ɡ。
知zh ī有y ǒu 儿ér 童t ón ɡ挑ti ǎo 促c ù织zh ī,夜y è深sh ēn 篱l í落lu ò一y ì灯d ēn ɡ明m ín ɡ。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注 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叫《夜书所见》,作者是叶绍翁。
这首诗啊,说的是在一个夜晚发生的事儿。
诗人在夜晚的时候,外面刮着风,吹动着梧桐树的叶子。
沙沙沙,声音可好听啦。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心里有点儿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离开家好久啦。
他还看到了远处篱笆那儿有一点灯光,可能是有小孩子在捉蛐蛐儿呢。
诗人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进了诗里。
就好像在跟我们说:“小朋友们,我在这个晚上,可想念家乡啦。
”你们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理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风呼呼地吹着。
诗人叶绍翁听到风把梧桐树的叶子吹得响响的。
他一个人在外面,感觉很孤单,就想起了家。
他想啊,家里的小伙伴们是不是还在一块儿玩耍呢?这时候,他看到了篱笆旁边有点亮光。
说不定是有小朋友正趴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找蛐蛐儿呢。
诗人把自己的感受都写下来啦,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夜晚他的心情。
是不是很有趣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来看看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夜晚到啦,风一阵阵地吹。
梧桐树的叶子被吹得摇摇晃晃,发出沙沙的声音。
叶绍翁在这个时候,心里特别想念家乡。
他到处看呀看,看到远处的篱笆那儿有灯光。
说不定是小朋友们拿着小瓶子,在开心地捉蛐蛐儿。
他把这些画面都记在了心里,写成了诗。
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小朋友,我在这个晚上,心里满满都是对家的思念哟。
”你们明白了吗?。
夜书所见诗意 解释
夜书所见诗意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这首诗吗?它就像是一幅在夜晚展开的神秘画卷。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你想想啊,那萧萧作响的梧桐叶,仿佛在诉说着什么,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的秋风啊,就像一只
调皮的小手,轻轻拨动着游子的心弦,这场景是不是特别有感觉?
(就好像你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突然听到了一阵熟悉的旋律,让你的
心也跟着微微颤动。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哇哦,想想看,在夜深人静
的时候,知道有小孩子在挑弄蟋蟀,那篱笆旁边的一盏小灯,是多么
温暖又有趣的画面呀!(这就好比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颗闪闪发光
的星星,让整个夜晚都变得生动起来。
)
你看,这首诗多有意思啊!它把夜晚的那种寂静、清冷,还有小孩
子带来的活泼、温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
受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就像我们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夜晚,和诗
人一起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
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一个场景,而是带着我们的情感一起在夜晚中遨游。
(就像我们坐上了一辆情感的列车,在诗的轨道上飞驰。
)它让
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
(这不就跟我们有
时候会突然想念小时候的某个瞬间一样吗?)
所以啊,的诗意,就是那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那一丝丝细腻的情感,那一份份深深的眷恋。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夜晚
的独特感受之门。
(真的,你要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的魅力简直
无穷大!)。
夜书所见古诗中书的意思
夜书所见古诗中书的意思
《夜书所见》中的“书”意思是:书写,记录。
整个标题作白话翻译为:在夜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是宋时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主要以“梧叶声”和“风声”表达了诗人自己内心的悲凉,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感。
《夜书所见》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点出“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反衬出诗人客居心境的凄凉,羁愁之深。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人将视角从庭内移到了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篱落一灯”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 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想起自己 的家乡。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 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 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 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 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 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 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 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 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 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 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 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 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 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 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 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 思 念 家 乡 的 心 情 。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 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 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 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 果实累累 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硕果累累 南宋有一位诗人叫叶绍翁,一年秋天,他 独自在外,触景生情,写下一首诗《夜书所 见》。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层林尽染
叶绍翁是谁呢?
叶绍翁,南宋诗人,字嗣宗, 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 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 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 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 《南宋群贤小集》本。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 童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有一年秋天,叶 绍翁离开家乡,一个 人远在外地。一天晚 上,风吹着梧桐树哗 啦啦地响,好像,秋 天到了,连树叶都怕 冷起来。看着一江秋 水,满天的黑暗,听 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 音,想到自己漂泊在 外,诗人怎么都睡不 着,心里觉得更加寒 冷。
秋风落叶, 凋零之感。 诗人孤独郁 闷,思念起 了家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促(促使)(促进) 深(深入)(深远)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