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夜书所见》。

“夜书”,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夜晚。

诗的内容,写的是作者看见的东西。

这首诗讲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牵动思乡之情。

“萧萧”,用来形容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树叶。

“客情”,指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夜色中看到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动”,拨弄的意思。

“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

“篱落”,指的是篱笆。

漂泊在外的诗人被身边的环境触动,情感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勾起了他内心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的“客”,指的是作者叶绍翁本人,他远离故土独自漂泊在外,没有归属感,这个“客”字,就说明了他的孤独。

“客情”的“情”,指的是思乡之情。

瑟瑟的秋风吹得梧桐树叶“哗啦哗啦”响个不停,原本安静的秋夜,突然变得不安静了,秋风不光吹得树叶摇摇晃晃,也吹动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游子之心。

秋风凉,梧叶黄,江水冷,人孤独,这样的环境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就是一个“寒”字。

“客情”是“寒”的。

不仅秋天夜晚的天寒,此时此刻,远离故土的人,心也是寒的。

这样寒冷的秋夜,这样沉重的情绪,叶绍翁不能入眠,于是他静静站在江边,沉默着。

忽然,不远处,一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的顺序是反的,按常理,应该是先看见灯火,再猜想是儿童在捉蛐蛐。

但是作者故意给反着写了,这种前后倒置的句式,叫倒装句。

作者叶绍翁正被思乡之苦折磨得心情低落呢,看见这一点灯火,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蹲在篱笆下,借着微弱的光亮,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找蛐蛐、捉蛐蛐,这场面多有趣啊。

原本心烦的作者见到这样的情景,心情好了不少。

这一点点灯火,不光给孩子们带去了光亮,也给作者的心里增添了一点儿温暖。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p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简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p赏析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叫《夜书所见》,作者是叶绍翁。

这首诗啊,说的是在一个夜晚发生的事儿。

诗人在夜晚的时候,外面刮着风,吹动着梧桐树的叶子。

沙沙沙,声音可好听啦。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心里有点儿难过。

为什么呢?因为他离开家好久啦。

他还看到了远处篱笆那儿有一点灯光,可能是有小孩子在捉蛐蛐儿呢。

诗人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进了诗里。

就好像在跟我们说:“小朋友们,我在这个晚上,可想念家乡啦。

”你们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理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风呼呼地吹着。

诗人叶绍翁听到风把梧桐树的叶子吹得响响的。

他一个人在外面,感觉很孤单,就想起了家。

他想啊,家里的小伙伴们是不是还在一块儿玩耍呢?这时候,他看到了篱笆旁边有点亮光。

说不定是有小朋友正趴在地上,全神贯注地找蛐蛐儿呢。

诗人把自己的感受都写下来啦,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个夜晚他的心情。

是不是很有趣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来看看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夜晚到啦,风一阵阵地吹。

梧桐树的叶子被吹得摇摇晃晃,发出沙沙的声音。

叶绍翁在这个时候,心里特别想念家乡。

他到处看呀看,看到远处的篱笆那儿有灯光。

说不定是小朋友们拿着小瓶子,在开心地捉蛐蛐儿。

他把这些画面都记在了心里,写成了诗。

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小朋友,我在这个晚上,心里满满都是对家的思念哟。

”你们明白了吗?。

《夜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的古诗
《夜书所见》是宋朝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佳作,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寂之感。

在寒风中,梧桐叶在摇曳,秋风带来了寒意,让诗人感到无尽的凄凉。

他独坐窗前,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夜深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已经消失,只剩下远处篱笆旁的一盏灯火在闪烁。

那里,孩子们正在挑斗蟋蟀,那份无忧无虑的欢乐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秋夜的景色和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之美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景生情,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相互交融,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夜书所见》古诗原⽂
《夜书所见》古诗原⽂
导语:《夜书所见》诗⼈是叶绍翁,这⾸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诗⼈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着重于夜间⼩景。

下⾯是⼩编整理的《夜书所见》古诗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诗⼈】叶绍翁【朝代】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夜深篱落⼀灯明。

译⽂
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出门在外的我思念起⾃⼰的家乡。

家中⼏个⼩孩还在兴致勃勃地⽃蟋蟀呢!夜深⼈静了亮着灯不肯睡觉。

注释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的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最能触动在外的⼈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的乡愁。

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情思婉转的⼩诗。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
凉的心境。
江上秋风动客情。
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人触景生情
重难点解析Leabharlann 料想、猜想温馨快乐
的画面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促织
篱落
一灯明
古文深究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 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4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书写。 看见的景象。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5
初读古诗
夜书所见
xiāo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挑”读 知有/儿童/挑促织,“儿童tiǎ用o”树。枝指之
类捉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6
重难点解析
梧桐的叶子
寒冷 凄凉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 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古文深究
悲 喜
13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 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见__闻__感__受__,表达 了诗人思__念__家__乡__的心情。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 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书写 。其中后两句是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这首诗 中,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留恋童年 的感情。
身在异乡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重难点解析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一、《夜书所见》的创作背景。

当时叶绍翁离开故乡浙江丽水多年,在世间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此在晚年的时候打算回到故乡隐居,在一个寒冷的秋夜,诗人踏上归乡之路,在船上感受到了秋风瑟瑟,一时之间感慨万千,为此即兴创作了这首《夜书所见》。

二、《夜书所见》的内容。

全诗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三、《夜书所见》表达的感情。

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感情。

解读: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梧叶,寒声,秋风,江船,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后两句描写儿童点灯捉蟋蟀,从而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在童年的时候也是如此的天真美好,快乐自在;他会想起在家乡的美好回忆;他会想起自己的亲朋好友的面容。

让诗人产生一种荣归故里,重返童年的幻觉。

2.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解读:第一二句直抒胸臆,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不仅写出了秋天独有的特点,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孤独之感。

第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解读: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勃,都忘记了此时夜色已晚,瑟瑟的秋风还在不停地吹动梧叶,还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这样美好的情景自然会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四、《夜书所见》的作者简介。

1.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2.叶绍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嗣于龙泉叶氏。

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夜书所见体裁:诗题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名字:叶绍翁年代:宋代描述: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翻译: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原文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①认识新偏旁冖:秃宝盖,汉字偏旁名,写法是第一笔是竖点,不要写成短撇,书写时向左下由轻到重顿笔。

横钩稍左低右高,转折处稍顿,出钩稍快。

灬: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代表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煮、蒸、煎、熬等。

另一个意思表示尾巴,如:燕、羔等。

②问题归纳1.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他们都帮了什么忙?来帮忙的有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

小蝌蚪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2.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

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①认识偏旁宀:意思是房屋,作为部首时常称之为宝盖或宝盖头。

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⒈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⒉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⒋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女:女字旁,做左偏旁时,横右边不出头。

女字旁的字多与女性有关,如妈、姐等。

②、问题归纳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①认识新偏旁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夜书所见原文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原文注释和译文

《有趣的<夜书所见>》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看看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原文是这样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咱们来看看注释哈。

“萧萧”就是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客情”就是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就是蟋蟀。

那这首诗的译文是什么呢?就是说: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比如说,就好像有一天晚上,你在外面,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是不是也会有点想家呀?小朋友们,这首诗是不是很有意思?《讲讲<夜书所见>》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夜书所见》哟!先看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那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萧萧”的,好像在说天气变冷啦。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面上的秋风让在外的人心里有了想家的感觉。

“知有儿童挑促织”,想想小朋友们在捉蟋蟀,多好玩呀。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注释呢,“萧萧”就是风的声音。

“客情”就是出门在外的人的心情。

译文就是:秋风吹着梧桐叶,让人感觉冷。

江上的风让旅客想家。

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那还有灯亮着。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离开家去亲戚家,晚上就像诗里写的那样想家了。

小朋友们,能明白这首诗吗?《说说<夜书所见>》小朋友们,今天来说说《夜书所见》。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听,那是风在吹叶子呢。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的风让人心里有了想法。

“知有儿童挑促织”,小朋友们在开心地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很晚了,还有灯亮着。

注释里,“萧萧”就是风的声音,“促织”是蟋蟀。

译文是:风吹叶子有声音,送来寒意,让人想家。

知道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那有灯光。

比如说,你晚上在外面玩,听到风声,会不会也想起温暖的家呀?小朋友们,喜欢这首诗吗?。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导读:本文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夜书所见》赏析【宋】叶绍翁【译文】

《夜书所见》赏析【宋】叶绍翁【译文】

《夜书所见》赏析【宋】叶绍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诗采用的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古诗词赏析:《夜书所见》

古诗词赏析:《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的意思嘿,小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三年级的那首古诗呀!你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梧叶“萧萧”地响,就好像在跟咱们说秋天来啦,天气变冷咯!这声音多形象啊,就好像你听到风吹树叶沙沙响一样。

这江上的秋风啊,哎呀,可把那些在外的旅人的心都给吹动啦,让他们想起了家乡呢!就好比你在外面玩久了,是不是也会想家呀?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想想看,有小孩子在那挑着促织玩呢,这画面多有趣呀!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篱笆旁边就只有那一盏灯亮着,多显眼呀!就好像漆黑夜里的一颗小星星。

这不就跟你们晚上打着手电筒在外面找好玩的东西一样嘛!
你说这诗人叶绍翁咋这么厉害呢,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这秋天晚上的情景给写得活灵活现的。

他就好像是个大画家,用文字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秋夜图。

咱读着这首诗,就感觉自己也在那个秋夜里,听着梧叶响,看着小孩子玩促织。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就是诗人在晚上写下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呀!他听到梧叶的声音,感觉到秋风,看到小孩子玩促织,然后就用诗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

这多有意思呀!它让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呢。

我觉得呀,古诗就是这么神奇,能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生活和情感。

你们说是不是呢?。

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的诗句
1、【出处】《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夜书所见》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4、《夜书所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5、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
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

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
“—”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生读一读这两行诗。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5)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沉沉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生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朗读和背诵。

六、布置作业,默写《夜书所见》。

七、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2、体会王维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二、释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三、简介作者: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四、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节奏与读音。

五、生仿读,注意节奏与读音
六、理解诗意。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大屏幕:王维十五岁时,为了考取功名,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此时王维想对家人说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的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感情读诗,背诵全诗,加强理解。

八、作业:《状元》1-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