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夜书所见1

合集下载

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

 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

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正文第一篇:古诗夜书所见一课教学反思古诗《夜书所见》教学反思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听了上海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和他们的讲座,颇有感悟。

因此,将我所悟出的点滴,融入到《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

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熏陶感染,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考证。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进行弹性感悟。

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

《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三年上册教材。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

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

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

我班住宿生比较多,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

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

)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夜书所见》课文解读

《夜书所见》课文解读

《夜书所见》课文解读夜书所见在漫长的黑夜中,一本书是我最忠实的伴侣。

书中的文字宛如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它们带我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不同的世界,体验各种故事和情感。

一、《夜书所见》的背景与主题《夜书所见》是一篇以夜晚阅读为主题的课文。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夜间阅读经历,探讨了阅读对个人思考和情感的影响。

同时,文章也将阅读与夜晚的宁静与冥想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夜晚的宁静之中夜晚是一个让人心灵得以舒展的时刻。

无论是城市的灯火熄灭后,还是农村的夜色沉静,夜晚给予了人们独处的机会。

而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夜晚更是一段拥有无限可能的时间。

夜晚的宁静使思绪更加集中,噪音少了,外界的干扰减少了,可以更好地进入阅读的状态。

这个时候,我就常常坐在床上,手捧一本书,进入文字的世界。

三、文字的魅力夜晚的宁静为文字的力量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文字可以引发思考,激发情感,让人陶醉其中。

读着别人的文字,仿佛是与作者在静夜中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文字所传达的情感,时而悲伤,时而欢乐,时而深情,时而思索,让我在夜晚里荡起了波澜。

夜晚扩大了我对文字的感受,使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四、探寻人生的真谛夜晚阅读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阅读体验,更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当我在夜中沉浸于书中,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哲理时,我感到自己仿佛与大千世界连接在一起。

文字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让我领悟到很多事情。

在夜晚的阅读中,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明白了自己对于世界的责任和使命。

五、书籍的陪伴与启迪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夜晚思考的引导。

夜晚是一个人与书的难得交流时刻,这段时间让我从书中的智慧中汲取能量,为第二天的生活注入力量。

在夜晚与书相伴的时光里,我不断感悟到文字之美,书籍之强大。

阅读让我学会思考,学会审视自己,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它开拓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思维。

六、夜晚的阅读与生活的连接夜晚的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沉浸,更是与生活的联系。

《夜书所见》完美教案1

《夜书所见》完美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夜书所见》4.《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

)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

“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3.读古诗。

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

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

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

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件)

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件)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
到田野里走一走,写写你 对秋天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赏析(二)
• 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 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 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 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 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 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 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 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赏析(一)
•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 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 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 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 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 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 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 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 亲切感油然而生。
赏析(三)
• 古诗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 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 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 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 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 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 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 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 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 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 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 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义务教育教科书(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夜书所见

【2019最新】夜书所见(叶绍翁)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最新】夜书所见(叶绍翁)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最新】夜书所见(叶绍翁)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夜书所见(叶绍翁)阅读答案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10分)(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夜书所见1

夜书所见1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只有儿童挑促织ຫໍສະໝຸດ 江上秋风动客情忽然看见有几个孩 子在捉着蟋蟀玩。
院子的篱笆旁亮着 一盏灯。
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 蟋蟀 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 叶,送来阵阵寒意。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案1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

【部编版教材】夜书所见名师推荐1

【部编版教材】夜书所见名师推荐1
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中感官上来写的 。
拓展提高 想一想
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归家》 杜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课堂作业
1、《夜书所见》是_南__宋_代诗人_叶__绍__翁___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书_写__、__记__录___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读古诗
课堂练习
萧萧秋风吹动梧 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游子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乡。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译古诗
读诗句
新知讲解
叶绍翁,南宋中期江湖 派诗人,其诗语言清新, 意境高远,其诗以七言 绝句最佳,如《游园不 值》《夜书所见》,历 来为人们所传诵。
知作者
叶绍翁
新知讲解
记拼音
shào wēng xiāo wú
新知讲解
tiǎo cù zhī
记拼音

新知讲解
夜书所见
解诗题
诗题意思:诗人把在秋天 的一个夜晚所看到的景色 写下来。
新知讲解
本诗一二句写景,借落叶飘 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 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 的凄凉之感。三四句写儿童 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 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 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 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 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 重于夜间小景。
析古诗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夜书所见》写了什么景色?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1-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1-优质教案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 夜书所见 总课时 课时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 )学生自学(三)后教 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秋风 (动客情) 一灯明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1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1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曲,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附: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乡情。

体会诗人通过所见之景表达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古诗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会发生很多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

2、作者简介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及他的诗歌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古诗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关键词语,如“萧萧”“促织”“篱落”等。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氛围。

5、体会情感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行为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结合诗人的背景,进一步理解这种情感的深沉。

6、写作手法分析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让学生明白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7、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8、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秋天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9、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10、布置作业让学生默写《夜书所见》。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诗人的情感,避免过多的讲解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空间。

夜书所见古诗与意思

夜书所见古诗与意思

夜书所见古诗与意思
古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部分古诗都是由古人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思想、感受等
情感的的文字组合。

它们也包括有当时的社会风气、习俗等,这就使得古诗有着深刻的文字和活力。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首古诗:“满江红,春来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首古诗源于唐朝大文学家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文中笔下景物细腻生动,
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丰饶的气息。

当季节变换时,江水满色洋溢,春天来到花季繁荣,采菊东篱下则漫步于葱郁的山野中,出现出南山的辽阔的景色,形成栩栩如生的景象。

这首古诗反映的是一景一色的情景,李白用语言勾勒出明媚的夏日,把春天生
机活跃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昙花一现的欢乐环境。

古诗表达了古代古人因外物而引发的心灵感受,令人慨叹作者细腻的内心深处都在发出千言万语。

此古诗或将忧伤,或将欢欣,令人沉浸于古诗词及文字之中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的思考。

古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古诗中充满了民间文化中深刻而浓厚的故事及历史情感,能够使得人们相见恨晚,令其释怀,每一句古诗词都表达了令人动容的思想感怀和文化底蕴,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古诗,在传承这种文化的过程中去发掘它的宝藏,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人文素养。

《夜书所见》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夜书所见》教案 人教部编版1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夜书所见后两句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后两句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后两句诗的意思
夜书所见后两句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已经很深了,四处寂静无声,篱笆墙内的屋子里还依然亮着灯光,料想是在家乡生活的几个孩童还在兴致勃勃的玩蟋蟀呢。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乡村中夜深人静时,孩童们兴致高昂在斗蟋蟀的活泼场景,用反衬的方式,映射出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孤独无奈的心情。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撰写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通过对秋夜的凉,江边的凄凉,秋风的萧瑟,秋叶的凋零,以及对儿童夜深人静兴致勃勃玩耍蟋蟀活泼场景的对比,体现出了作者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悲痛心情。

夜书所见的译文注释

夜书所见的译文注释

夜书所见的译文注释
舟夜书所见
清朝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弧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啦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啦,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啦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啦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弧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盖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啦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啦,变成啦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啦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啦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蓋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啦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啦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啦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啦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教案 (1)

夜书所见教案 (1)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一、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4学习生字(促、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刚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 齐读四、感悟诗情,理解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刚刚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