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4

城市经济学-4
门槛成本是为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规模扩大会对城 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之与其相适应,于是,必须要 投入巨额资金以跨越城市规模扩大这个门槛。 迁移成本指城市人口和企业为避免因规模大而造成的城市 病的困扰所引起的大城市中心迁向城市边缘迁移所支付的成 本。其中包括迁移和安置费等。规模越大,迁移成本越高。 重建或改造称本是在城市规模收缩的情况下,政府为吸引 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新聚集对旧城进行重建或改造而支付的 成本。
(二)城市经济功能发展规律 主要经济功能沿产业链延伸,并刺激相关功能的发展。产 业的前向、后向、侧向关联。 创新功能将主导城市经济功能的走向,并促进其升级换代。 创新功能是城市经济功能转换的推进器。在创新功能的作用 下,城市经济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问题是:具 备创新功能的城市不一定就能主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原因何 在? 城市主辅经济功能更讲求时空配合和互动,并增强整体的 能效。主要功能的长期性,辅助功能的阶段性与变化性,实 际操作中如何协调?
城市经济功能包括如下: 集散功能: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 散各种经济要素的能力。 生产中心功能:为各不同市场服务的商品生产功能。其主 要载体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的不断高加工度化,以及传统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服务功能:为国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 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物流、信息 创新功能: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的趋势在各经济 领域实行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功能是城市是否充满活力的 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
(一)形成机制 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经济功能的 形成是市场诱导、产业聚集、要素扩散的复杂过程。由于城 市主要经济功能是由基础部门完成的,比较成本利益、生产 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等的综合考虑对其影响较大。 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改变着原有的城市经 济功能。信息、金融中心强化。同时,城市经济中心功能的 作用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第4章 城市规模

第4章 城市规模

4.2.2 城市规模可以极大化。 如果仅存在少量大城市,初始状态:2 个 300 万人口 大城市(E,F 城)。图 4-2,L 点,工人效用水平 68 元。稳定的均衡? 如果工人从 E 城向 F 城转移,F 人口增加,效用水平 下降(L-z 点),E 城的人口减少,效用水平上升。 较小的城市效用较高。 但是,工人的迁移将自我调整,而不是自我强化。迁 移出的人面对较低的效用水平,会回来,(或者原住
由于效用曲线在接近 S 点时有正斜率,劳动力流动有 自我增强特性:工人迁移的越多,两城市间的效用差 就越大,迁移的动力就越大。
公理:自我强化产生极端结果
城市 A 将消失。 其他城市相同,A、B、C 消失,D、E、F 规模翻番。 200 万人口达到最高效用水平(70 元),M 点。
6 个城市是不稳定的,因为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3 个城市是最优结果,因为效用最高。
表 4-1 美国城市(都会区)规模分布, 2000 年 人口 >1000 万 500-1000 万 100-500 万 10-100 万 <10 万 数量 2 4 43 324 549
表 4-2 中国地级城市,2008 年
400 万以上 200-400 万 100-200 万 50-100 万 20-50 万 20 万以下 合计 中国统计年鉴 2009,359 页。 13 28 81 110 51 4 287
4.4.1 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的差异 不同类型城市的效用曲线。 图 4-4 从集聚经济角度分析城市规模的差异
3 类城市: 1 地方化经济、较少劳动力。交通成本增加的不经济 较早超过集聚经济效应。 2 地方化经济、较大的规模 3 城市化经济、更大的规模 区位均衡要求该地区所有城市的工人都是无差异的, 要求各城市的效用相同。效用为 u*时,存在一个稳 定均衡,因为每个城市都处于效用曲线的负斜率部分。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由于城市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所以MC在AC的上方。

不难看出D<E,所以城市实际规模点位于最优规模点的右侧,即城市实际规模大于最优规模。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莎利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规模状态,认为大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导致城市陷入“过大”的低效率状态,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更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而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造成了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趋向14。

图3: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对迁移者个人来说,为什么他所选择的是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成本?原因是迁移者个人的成本一收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一收益最佳规模点并不一致。

对于迁移人口来说,涌人大城市能取得高工资和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城市由于迁移者的流人,也增加了污染和拥挤。

当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时,对迁移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原因是迁移者迁入增加的拥挤和污染等边际成本不仅由迁移者个人承担,而是由城市的原居民和迁移者个人共同承担,迁移者个人承担的是平均成本。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城市规模分布学术界通常分为 ①首位分布 ②位序-规模分布 ③过渡类型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规模(万人)
城市数量(个)
人口所占比重(%)
>100
31
41.7
50~100
28
12.6
20~50
119
24.6
<20
289
21.1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0.990
-.188
广东
17
145.11
0.954
0.947
50
150.29
0.627
0.961
-.327
省区
1985
1994
q变化值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广西
11
103.86
1.356
0.925
12
101.45
0.929
0.985
-.427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讲解]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

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

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

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

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

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

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

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城市经济学——第4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城市经济学——第4章 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

二、影响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 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 • 规模经济(生产与消费) • 经济实力(经济规模对要素的吸引) • 科技水平 (如轨道交通) • 社会历史与政治条件
(二)主观因素
• 重大工程项目布局 • 人口生育政策 • 城市规划(青岛、厦门) • 特殊优惠政策 • 人们选择行为
2.外部性成本
地价上升、住房短缺、通勤成本、交通拥挤、环 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
3.疏解成本
当门槛成本难以逾越时,集中过程将难以为继, 这时候,就会有部分居民和企业从该城市迁出。 居民、企业甚至政府为此支付的费用和承担迁出 的机会成本,就是疏解成本 。 这其实也是门槛成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
四大直辖市与河北省三城市资料(2007年)
GDP (万元) 城市 全市 全市 全市 市辖区 全市 市辖区 全市 市辖 % 全市 市辖区 人均 (元) 年末总人口 (万人) 非农业人口 (万人) 行政区面积 (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保定 邯郸 石家 庄
成本与收益 城市规模
以上从理论上以抽象或泛指的城市为对象讨论 适度城市规模问题。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对成 本和效益的确认,从而对适度城市规模有不同的 认识。 国内外许多学者多曾对最优或适度的城市规 模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出于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不 同,所考虑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不同,因 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93533200 50504000 12188850 0 41225100 13751799 16081303 23607230
58204 46122 66367 14660 12703 18406 24243

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
50*1=50,25*2=5,……10*5=50
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
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


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
表达:
Pr = P1/r
Pr –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
位序
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 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 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
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
(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
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
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1. 小城市重点论:
消灭城乡差别 不能重蹈资本主义发展大城市的覆辙 中国国情
2. 大城市重点论:
不能违背城市发展的规律 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
效益
3、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是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 主张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 构。
人口 (lg)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第四讲城市经济学
Q'
C
c
B
b
a
S
L
K/L
当大小城市有着相同的资本—劳动投入系数
(K/L),但是有着不同的投入—产出比例, 其收益和产出点分别是c,a点和C,A点。这里 存在的明显的内在机制是规模经济
Q"
C
A


c Q a
S、L
K/L
如图所示
Q Q' Q" C A B
c
Q
b
a
S
L
K/L
图4-1 不同规模城市的投入—产出差异
二、城市多种适度规模的考察
假定城市所需的各种投入都按照相同比例进行 城市规模是否会产生规模经济,反映的就是城
市人口和城市土地资本各要素的集合力量与产 出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要素投入为解释变量的城市产出函数的 变化,来分析城市各种规模的产出效益。如下 页图所示:
横轴表示城市人口规模,纵轴表示城市效益
中、小不同规模。
1.2 城市规模经济
一、基本概念
城市规模经济:指城市非农业生产单位和人
口恰好适应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容 量,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都达到最低水 平,城市发展处于规模经济区间。
规模经济效益:指由于城市规模的变化,获
得了递增的报酬,而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往往 体现为城市规模与城市资本数量与效率的同 方向变化
城市人均产出
P0 P1 P2 P3 P4 P5
城市人口规模
P5
人均收入最大
P5是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均效益最高规模。这时城市企业
的平均效益或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最大
图: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城市边际投入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集聚经济的含义
❖ 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并 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为什么?
理论基础1
❖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 1909《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 聚因素 。
❖ 韦伯认为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 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 省的地点。
❖ 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产 业集群可以规避中间商,节省交易成本,也就是说, 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成本节省 的好处,产业集聚可以共享道路、煤气、自来水等 公共设施。
理论基础2
❖ 经济学家巴顿
❖ 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地理上
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创新。(2) 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 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 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 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3)集中地优越 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 的速度。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3.集聚经济效益的表现:
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减少
实际生产费用。
③在提供某些服务设施之前,需要有个人口规模的
门槛。
④某些产品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 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生产需要。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日趋积累起来大量熟
❖ 当该区位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足以容纳产 业集聚的程度时,此时集聚存在着规模经 济;而当该区位的承载能力元法容纳超负 荷的产业集聚时,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 现象就会相继出现,我们称之为集聚的规 模不经济。

第四章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四章  城市规模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二】城市规模经济
城市规模经济的具体表现可以从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三个层面分析。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居民货币收入和公共设施的便利两个方面。 居民货币收入可以用工资水平来表示。 假设城市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
可以得出城市工资的估计方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规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规模经济与适度规模
【二】城市规模经济
其次,从厂商的角度考察,相应的城市规模效益的主要内容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有大量证 据证实,生产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事业都是如此。例如,斯维考特曾经发现, 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联系的似乎是劳动生产率增长6%;而市场容量无疑是与城市规模正相关的。 市场容量越大,厂商的生产就可以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并且市场容量越大,劳动队伍以及这种队伍所擅 长的技能范围越广泛,可以迅速获得的服务与物资等的范围也越广阔。所有这些因素,都趋向于增加厂 商的利益。
图4-5 “城市病”的表现形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规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成长与规模边界
【三】城市蔓延与城市增长边界
(一)城市蔓延的表现
城市蔓延(urban sprawl)是指在城市核心区以外的一种低密度、蛙跳式的空间发展模式。
实际上,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是互为促进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四章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类型

第四章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类型

四、适度城市规模
• 衡量的基本思路: 规模效益>规模成本。 • 一个相对概念: 不同性质的城市 ; 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 ; 表现为一个幅度或范围。
适度城市规模的具体标准
• 宏观上满足全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微观上满足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 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得到的公共服务> 税收负担。 • 居民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 • 能建设和有效经营各种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 能维护生态平衡。
2, 城市规模分布: • 大、中、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比重。 • 首位城市规模与次位城市规模的差距。 • 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 • 德国:中等城市为主体;日本、发展中 国家:发展少数大城市。 • 影响的因素:地域的大小、经济发展水 平。
二、 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 ,自然资源和能源。 • 生产、源自活用水。 • 土地(周边风景胜地、高产农田、文物 古迹、高山河流等限制)。 • 上海市区的扩张有特殊条件。
一 、国外城市分类法
2 ,哈里斯分类法: 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 对经济职能细分,定量分析。 • 依据:工业和商业部门的就业资料 户籍统计中的职业数据(补充) • 取样:人口超过一万的605个美国城市。
哈里斯分类法
• 方法: 将城市的职能分为九类。 计算每一职能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数的比重。 605个城市比较。 • 将城市分为:加工工业、制造业、综合 型、零售业、批发业、运输业、游览疗 养业、大学城、矿业城、行政城。
二、 中国城市的主要类型 (分类标准的多元和选择)
3 ,按地理位置分(地理学、经济学研究) 沿海城市 内地城市 边境城市 4, 按经济发展的程度:东南、中部、西 部 5, 按行政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 级市、县级市等。

第六章城市规模理论

第六章城市规模理论

优点
• 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 • 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 交流 • 大城市内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 运输成本低 • 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 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其他地区 更能吸引投资。
缺点
• 首位城市对国家发展经济发展有一种寄 生作用 • 首位城市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 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 长有害 • 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不平等
二、规模经济与均衡规模
城市经济是集聚的经济,集聚会带 来规模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城市规模可 以无限扩大下去呢?
1、生产函数
• • • • • Q=f(L,K,N,T) 等产量曲线 边际替代率∆K/ ∆L 等成本线 生产扩展线
结论
• 生产扩展线上的每一点都是∆K/ ∆L • E1、E2、E3代表生产规模的扩大 • 生产规模扩大,各种要素投入量都增加了, 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这是规模报酬递增 第二种,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这是规模报酬不变 第二种,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这是规模报酬递减
2、规模经济
大城市在产出上有着超过小城市的优 越性,才能说明由于其超出弥补了其拥 挤、污染所带来的不适,使得人们愿意 住在大城市。 经济学家发现:大城市的产出与工 资在经过价格修正后,还是超过小城市 的。为什么大城市的人均产出比小城市 高呢?即Q/L
五、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城市首位律: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是要 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 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 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地位。(1939 年,马克· 杰斐逊) 首位度: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口 比值 • 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 系,这种关系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 位序—规模法则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域分布
25
二、城市分布体系与中心地带理论
城市的各级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即市场 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三原则在一个区域常会交 叉发生作用,但各有侧重。
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 给自足和偏僻地区,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 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原则会占上风。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 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 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 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 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 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 要中转节点,属于 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 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 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如沪宁地区城镇体系,在沿长江400多公里长的流 域内,分布着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 州、上海等特大和大中城市。
3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扬州
镇江 南京
常州
南通
无锡 苏州
上海
湖州 杭州
宁波
城市人口50万-20万 城市人口100万-50万 城市人口400万-100万 (市辖区非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15
一、城市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 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原因: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 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 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城市规模经济:把城市作为一个生产单位。 资本效率、规模收益(规模报酬递增)是城
市规模经济的基本机制。

第四讲城市规模

第四讲城市规模




指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占地面积。(人口管理实 用辞典)
广义的城市规模可以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 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 规模仅指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模是一个动态性 概念。
二、 城市规模的划分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联 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 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 的下限。中国建设部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中按 居住人口的数量、规模将城市规模分类如下:按 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 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一)、城市规模统计的口径

关于城市规模统计的口径存在若干,包括辖县的 市行政区人口、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
(二)城市规模分布
一般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之间的 比例关系,如大中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各自所占 的比重。衡量城市规模分布有三种指标:

城市首位率(law of the primate city):一国最 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被称为首位度, 它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 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概念提 出者:马克.杰斐逊

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扩展→资金→经济实力 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的现状规模、增长速度、构成、
素质等等。
1、聚集经济 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的是德国经济 学家A.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中系统 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他认为聚集经济是: “由于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 ,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 的节约” 。可见,韦伯的聚集经济与规模经 济有关,他强调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变 化。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三)本试卷用于邵阳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1、答卷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卷必须写明题目序号,并按题号顺序答题。

3、请保持行距,保持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是。

2、城镇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和。

3、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即:、和。

4、郊区城市化具有三个特征:(1)土地利用集约化;(2);(3)。

5、正统的城市化类型表现为:(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3)。

6、英国学者杰·迈克尔·汤姆森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五种战略是强中心战略、、、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B、首位分布C、城市首位度D、城市首位比2、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B、统计描述方法C、统计分析方法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3、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霍伊特提出了。

A、同心环模式B、多核心模式C、扇形模式D、有机疏散模式4、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B、城市功能区C、大都市区D、城市影响圈5、“灰区”是指。

A、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B、城市交通不方便区C、城市边缘区D、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集中区三、解释下列每组术语(每组5分,共20分)1、Neighbourhood 与 Community2、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与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3、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4、城市均质性与城市均质地域四、绘图说明题(8分)试绘制巴顿的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关系曲线,并从成本——收益角度对城市规模加以说明。

五、简答题(共35分)1、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德国
1 Berlin 2 Hamburg 3 Mü nchen 4 Kö ln 5 Frankfurt 3 390 000 1 700 000 1 300 000 965 000 640 000
秘鲁
1 Lima 2 Arequipa 7 000 000 700 100
三、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1949-1957 1957-1978 1978-1995
(1)城市人口增长最快是1949-1957阶段城市规模增长较快,城市间的差异较小。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贝里1961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
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 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① 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980年6种类型

第Ⅰ类是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两个省区。虽然首 位比相当大,但各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规 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小城镇也很发达。是我国的政治、 经济核心区。可称为高级首位型,以苏沪最典型。
第Ⅱ类是辽、黑、鲁、川、粤五个省区。它们也有强大的中 心城市,而且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它等级的城市也基本齐 全。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都属中等,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或经 济规模较大的省区。属于中级平衡型。
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由于暂停了“县改市”,再加上 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改区,导致小城市和人口比 重有所下降,而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

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理解

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理解

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理解城市规模的费用效益曲线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来衡量城市扩大规模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方的区域表示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而下方的区域则代表着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

曲线的拐点代表着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最大利润。

当一个城市规模较小时,成本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而收益相对较小。

当城市规模逐渐增大时,收益也会随之增加,例如更多的商业机会、更多的税收入等,但同时也会伴随着更多的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由于城市的规模效应,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所以MC在AC的上方。

不难看出D<E,所以城市实际规模点位于最优规模点的右侧,即城市实际规模大于最优规模。

美国城市经济学家阿瑟·奥莎利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规模状态,认为大城市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导致城市陷入“过大”的低效率状态,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大城市的集聚效益更大,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进入大城市,而使小城市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造成了城市规模的“两极分化”趋向14。

图3:最优城市规模的确定对迁移者个人来说,为什么他所选择的是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成本?原因是迁移者个人的成本一收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一收益最佳规模点并不一致。

对于迁移人口来说,涌人大城市能取得高工资和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大城市由于迁移者的流人,也增加了污染和拥挤。

当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城市达到最佳规模时,对迁移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原因是迁移者迁入增加的拥挤和污染等边际成本不仅由迁移者个人承担,而是由城市的原居民和迁移者个人共同承担,迁移者个人承担的是平均成本。

当城市规模达到D点后,由于迁移者个人所获得收益仍大于所需承担的成本,所以迁移者还会进入城市,在到达E点时,致个人的成本等于个人收益时,人口迁移才会结束。

在D点和E点之间,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并不一致,对于整个城市来说,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而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收益大于个人成本。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是从经济学来的。

还是以经济学的解释比较好理解。

例如你为了打印一张照片,买了一台打印机,花费500元,一张打印纸2元,这是这一张照片的打印成本是502元,但是你如果觉得贵了,就多打印几张,每一张打印的成本都是打印纸2元,即边际成本是2元,而随着你打印的数量增多,平均成本就下降。

如果你开个打印店,你的平均成本就越来越接近2元这个边际成本,你就可以不断降低打印成本。

但是假设你的打印机速度较慢,为了满足较大规模的打印要求,需要更多更好的打印机,而且,随着打印数量增多,你需要雇人帮你操作打印机,此时,继续增加打印规模的规模需要增加的边际成本就不只是一张打印纸,而是人工费用、店面费用等等,边际成本就会上升。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为什么是利润最大呢?边际收益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获得的收益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首先你要知道边际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先是递减然后是递增的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产商增加一单位产量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所以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总利润会随之增加当厂商增加的产量到达一定程度时边际成本就开始增加,在增加到等于边际收益之前,增加产量都会是总利润增加,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后,每多生产一单位获得的收益小于成本,多生产多亏损,所以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总利润是最大的。

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总产量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边际收益,是指在生产过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增量。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企业有利可图,企业将增大生产量,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个时候再继续增加产量的话,利益就会开始下降了。

而商品的产量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最大了,也就是利润最大了。

一最佳城市规模研究的成本收益法最佳城市规模理论的成本收益方法,思路较为简单。

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化,成本和收益会相应发生变化,如果能够找出成本和收益变化的规律,就能够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最佳城市规模。

该方法有比较严格的假设,因此,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精确的成本收益曲线形状,通常只以简单的图示加以说明。

根据理查德森(Rich- ardson)的观点,典型的成本收益曲线如下图(图1略)所示。

通常假设U型曲线为成本曲线,S型曲线为收益曲线,其中,成本项目包括房租、各种服务费、通勤成本、噪音、拥挤、空气污染等造成的健康和精神损失,收益项目包括收入、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以及大城市较多交流沟通所带来的机会等。

假设成本和收益的所有项目都可以直接相加,决策者的偏好完全相同。

图1(略)中显示了6个城市规模。

1.最小城市规模点A为平均收益上升、平均成本下降时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最小的城市规模。

该规模以下的城市人口是不可行的,因为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客观上趋向于存在一个最小的城市规模,以保证城市能够有效率地执行各种功能。

2.最低成本的城市规模点B为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代表最低成本的城市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B点并不是最佳城市规模,因为随着城市规模超过8点,虽然平均成本增加,但同时,平均收益也在增加,并且,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的差额大于B点时的差额,也即净收益在增加。

3.人均净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点C对应的城市人口为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之差(人均净收益)最大的人口规模,超过该点,人均净收益开始下降,城市居民开始反对向城市移民。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净收益并不完全为城市居民所拥有,如果考虑到城市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地租将提高,相当于从净收益中拿出一笔额外的费用,支付给对城市土地拥有控制权的垄断者。

土地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了城市居民最终享有的净收益量。

4.最佳城市规模点D为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城市人口为最佳城市规模人口,该点上,城市产生的总收益最大。

5.平均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点E为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交点,代表平均收益最大的城市规模。

就像8点一样,该点仅考虑了收益一方,没有考虑到成本因素,所以,点E对应的城市规模也不是最佳城市规模。

6.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的城市最佳规模潜在移民所感知的是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而不是边际量,只要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移民仍然会被吸引到城市。

换句话说,如果城市土地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也即在点F对应的城市规模上,城市土地市场达到均衡。

然而,在该点上,总收益低于其最大值。

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城市规模的界定,必须进行成本收益对比。

城市平均成本是指城市总成本的人均值;城市平均收益是指城市总收益的人均值;城市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成本变动的数值;城市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减一个城市人口使总收益变动的数值。

图4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效益图,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的合理规模为1-6点之间,城市的最佳规模为A.2点 B.3点 C.4点 D.5点8.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3点为城市平均收益最大,城市边际收益最小B.在1点之前,城市边际成本高,城市化水平很低C.在5点之后,城市平均收益高于平均成本,城市化为加速阶段D.在4点之前,城市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城市化为加速阶段边际分析法从杭州开往南京的长途车即将出发。

无论哪个公司的车,票价均为50元。

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营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要求以30元上车,被拒绝了。

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30元允许他上车了。

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乍一看,私人公司允许这名乘客用30元享受50元的运输服务,当然亏了。

但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分析,私人公司的确比国营公司精明。

说起“边际”这个词,许多人觉得有点神秘,其实说透了你就知道,你经常也会不自觉地用这个概念来分析问题。

“边际”这个词可以理解为“增加的”的意思,“边际量”也就是“增量”的意思。

说的确切一些,自变量增加一单位,因变量所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

比如说,生产要素(自变量)增加一单位,产量(因变量)增加了2个单位,这因变量增加的两个单位就是边际产量。

或者更具体一些,运输公司增加了一些汽车,每天可以多运200多名乘客,这200名乘客是边际量。

边际分析法就是分析自变量变动一单位,因变量会变动多少。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子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用处。

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10元。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自变量)所增加的收入(因变量)。

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30元,边际收益就是30元。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增加这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

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

从理论上说,乘客可以增加到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为止。

在我们的例子中,私人公司让这名乘客上车是理性的,无论那个售票员是否懂得边际的概念与边际分析法,他实际上是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作出决策的。

国营公司的售票员不让这名乘客上车,或者是受严格制度的制约(例如,售票员无权降价),或者是缺“边际”这根弦。

我们常说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不如私人企业灵活,这大概可以算一个例子。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指的应该是,所有成产的产品里最后那一个所产生的收益和成本,之前生产的那些,都是收益大于成本。

在这个时候,在多生产一个,这一个的成本就大于收益,从总体上看,就减少了总得利润了。

前提是边际成本递增。

这是因为,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个单位产量所付出的成本,这就意味着还有潜在的利润尚未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