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的统一》word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秦的统一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难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2、秦统一的意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新课探究
一、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中国背景、过程及作用
1.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探究与分享======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唐朝诗人胡曾《咏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人无人得 坐家”
材料二: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烽烟四起举刀兵。七雄何 乱战,
五霸枉纷争。
材料三:商君变法“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自夏朝建立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历经商西周三朝,创造了高度文明 的青铜文化。到东周时名义上是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实则为诸侯所把持控 制朝政,到其后期,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统一的 奴隶制国家分裂为众多的诸侯国。诸侯之间争战,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 大的灾难。东周的分崩离析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秦统一中国》,去了解秦是如何统一,建立大一统的中国的,以及秦 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制度来巩固统一的中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编版)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之一。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看书45-46页正文,归纳概括中央集权制度的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七上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七上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5.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了流传后世的政治制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堂课,一起走进这个朝代——秦朝。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秦灭六国讲解过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一)统一的背景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2页,说说秦统一中国的背景。
学生回答: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点拨: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9课 秦朝的统一》word教案 (10)
第1课《秦朝的统一》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度量衡的统一。
●课型:新课●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自制王冠一顶。
●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外阅读、查找资料、观看影视剧。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地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业。
”师简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学习新课:[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1课、秦朝的统一]一、“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课件显示)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请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又引起下文)结合学生讲述情况,师简结: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介绍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过程。
本节课重点关注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秦朝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战国时期各国的纷争知识与秦统一中国的过程进行联系,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以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认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同感,认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对文明进步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原因,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作用。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秦统一中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秦国统一六国的背景,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各国的纷争,总结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四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包括秦统一的时间、顺序、建立者、都城等。
-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如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等,并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 能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和意义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 运用比较法,对比秦统一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秦统一意义的理解。
- 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增强民族自豪感。
- 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例如,统一后的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利于促进各地的交流与发展。
-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这些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例如,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统一文字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传达,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更加便捷。
2. 教学难点- 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七年级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秀教案
第9课秦统国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稳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筹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开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稳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提示: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2.教师补充: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的统一》word教案
师:(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
生:看书、归纳
师:请听第一题(屏幕展示题目──“判断下列动画反映的是秦王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
画面显示示意图
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生:自由发言。(归纳出:分封制下长官世袭,权力过大。郡县制下中央有了实权,郡县权力过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师: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
生:回答
师: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 如此庞大的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段时间参照课本并讨论,秦王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画面动态显示)。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 抵抗秦的进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 ),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画面动态显示六国消失,将秦移向中央放大。)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人李白在这几句诗中描写的主人公是谁?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呢?由此导入。
师:出示人物像和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所学,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顺应民心。
生:赏析诗句,复习旧知识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题目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
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秦灭六国【问题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还能灭六国吗?为什么?【问题2】阅读课本“问题思考”和“相关史事”,概况秦的统一有什么重要意义?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问题1】观察图片《秦朝形势图》,找出秦朝疆域四至,思考秦朝统一后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观察《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分组讨论,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从秦国与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军事条件、政治条件的对比及民心所向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原因。
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问题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秦的统一结束了混战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精品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配上李白的诗句和“秦始皇”照片。
二、自主学习
据课前预习的问题,观看视频,勾画重点
1、归纳秦灭六国的条件。
2、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及意义。
3、秦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读43页图,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长城的起止点。
三、合作探究
(一)秦灭六国
1、展示《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2、展示《秦朝形势图》,讨论思考:秦统一的意义?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力控制到自己的手中?
1、学生表演历史剧《朝会》,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画“秦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理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的烦恼二:秦始皇出巡中遇到的困难
1、讲历史故事《秦始皇出巡记》,结合秦朝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巩固统一
的措施,思考如何解决秦始皇出巡遇到的难题。
秦始皇的烦恼三: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骚扰,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2、展示“秦长城示意图”,知道学生指出长城的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四、拓展延伸
结合史料分析荆轲该不该刺杀秦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秦始皇?(小组讨论)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五、反思总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统一是中华大地上的主旋律,战争仅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小插曲。
第9课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设计.doc
部编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滁州三中陈妙甜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的,共同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
秦灭六国,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专制”“中央集权”“统一”这些术语;学生对历史课非常感兴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调动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汉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法、启发教学法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设计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有条件的可以课外阅读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上一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
(和学生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接着就是商朝和周朝,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问学生)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一共存在了多少年呢?(学生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49年)但是现存的文献和文物却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762次国家间的战争。
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统一》示范课教案设计
第 1 课、秦的一致教课理念本课的教课,依照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在师生同等的对话、议论与沟通中,创建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使课程成为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新奇的设计,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性的学习,并在议论沟通、角色饰演等主体活动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在问题研究中放飞思想和想象,让讲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走近地方史、乡土史等;以多元化的评论方式给学生创建成功的时机。
b5E2RGbCAP教材剖析本课内容以“一致”为核心,依照达成一致、保护一致、稳固一致的思路,将有关的史实有机地组合在一同。
同时,秦稳固一致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一样历史期间所例行的诸多方面,所以学生学好本课对此后学习其余近似的历史将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p1EanqFDPw别的,本课波及的空间看法许多,初一学生知识和经历较浅,难以形成正确的空间看法。
为此,教课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的动画,边解说边演示,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调换起来,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密切地联系起来,以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化解教课难点。
DXDiTa9E3d1、教课要点:秦的一致及其历史作用。
贯串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秦灭六国,成立一致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保护一致的国家;秦始皇采纳一系列措施,稳固一致的国家。
所以,秦的一致是本课的要点。
教课时,可经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新奇的研究性活动,在师生的交互性学习中,指引学生放飞思想,升华认识,进而充足掌握要点内容。
RTCrpUDGiT2、教课难点:“焚书坑儒” 。
“焚书坑儒”是本课的难点,打破这一难点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时,应明确这一看法是“焚书”和“坑儒”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要认识“焚书坑儒”发生的背景。
两事件发生在秦刚才达成一致后不久,其目的是为了一致人们的思想,增强思想控制,稳固统一。
第二,应充足认识其野蛮、粗暴的特色。
第三,应充足认识“焚书坑儒”在当时只管增强了思想控制,但产生了残害文化、钳制思想的极大恶果,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视频故事《荆轲刺秦王》]引出问题:为什么荆轲要刺杀秦王呢?秦王灭六国后做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内容探究】一、秦灭六国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坑杀赵国士兵40万人,自此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请同学们熟悉教材后,介绍秦朝建立的有关情况。
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师:阅读课本第44页秦灭六国一目中的第一段、第四段内容,并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何长处?秦统一前各国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秦朝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生:回答省略。
师过渡:秦朝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是如何巩固统一?如果继续实行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呢?[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品《朝会》]师:嬴政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一?生: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中国》教案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所以⽼师的教案要结合⾃⼰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对统⼀的理解,让学⽣认识统⼀对⼈民⽣活的重要性,从⽽让学⽣产⽣感情共鸣。
以下是店铺⼩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中国》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查看。
篇⼀:秦统⼀中国 ⼀、预习导学 统⼀中国的⼈物、时间;秦始皇巩固统⼀的⽬的、措施和影响。
⼆、学习⽬标: 1. 了解秦统⼀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对统⼀的理解,让学⽣认识统⼀对⼈民⽣活的重要性,从⽽让学⽣产⽣感情共鸣。
三、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及作⽤。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
四、精讲释疑: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超过东⽅六国,具备了统⼀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业,建⽴秦朝,定都________,建⽴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
(⼆) 确⽴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上的权威,总揽全国⼀切军政⼤权。
嬴政⾃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建⽴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的措施 统⼀⽂字:命丞相李斯等⼈划⼀⽂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字颁⾏全国。
统⼀货币:以秦国的圆形⽅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doc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
——摘编《秦律通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材料三:秦王赢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 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赢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 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秦王嬴政重用贤才) 2.根据教材《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分析秦灭 六国采取的策略。
策略:远交近攻。
3.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 人物:嬴政(强调书写) 都城:咸阳4.结合地图,分析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 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春秋 战国 秦过渡:出示材料: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 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 与中国兴衰》提问:材料认为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关键是什么?(找到中国古代社会长期 有效的一套大一统制度)(二)百代皆行秦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皇帝制: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 得休息。
” ——《吕氏春秋》材料一认为天下战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无天子)启示:加强君主专制。
材料二: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依据材料二,了解“皇帝”称谓的由来。
灭 韩 灭 赵 灭魏 灭楚 灭燕 灭齐前 年前222年前223年前225年2 2 1前228年前230年材料三: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 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荆轲刺秦王”
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 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教案用纸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生:回答
师: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 如此庞大的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段时间参照课本并讨论,秦王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画面动态显示)。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 抵抗秦的进攻。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 ),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画面动态显示六国消失,将秦移向中央放大。)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
生:看书、归纳
师:请听第一题(屏幕展示题目──“判断下列动画反映的是秦王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
画面显示示意图
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生:自由发言。(归纳出:分封制下长官世袭,权力过大。郡县制下中央有了实权,郡县权力过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师: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 开基。
讲授新课
师:(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
授课日期
第周星期
第节
授课班级
章节或课题
第9课秦的统一
目标与要求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秦朝疆域、秦长城、灵渠。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难点
焚书坑儒
授课课时
1节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后记:
教案用纸
20—20学年度第学期
年级:科目:
教学过程
导入
Hale Waihona Puke 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衡──称重量的衡器“秤”
显示各国货币
师: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就下令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文字。
师:正是为了便于统一后各地经济的流通, 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了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钱,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画面显示文字:
师:在统一了度量衡后,各国交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生:文字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
师:解决了政治上的分裂后,我们再来看看六国的子民又为他们的帝王提出了什么难题?请听第三题
(画面显示题目──观看历史模拟剧。找出剧中人物遇到了几个麻烦,又该如何解决)
“历史模拟剧场”设计:
秦国两个贵族到楚国游历,遇到两个麻烦──货币、度量衡不统一。
生:回答
画面显示批注:
度──丈量长度的工具“尺”
量──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