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3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命题规律
1.围绕两种形象设题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散文阅读中考查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对话、一个典型的细节。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如写景状物散文中描写的种种景物,它们都可以成为设题的对象。
2.围绕两个方向设题
高考散文阅读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向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二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常见的题型有:①简要分析某某形象的特点;②文中写某某有什么作用;
③请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④作者着意描写某某的目的是什么?
入题套路
1.思考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实际包括主旨和情感上的作用。
从纯内容的角度考虑,可以充实文章的内容,使表意更为丰富;从主旨的角度考虑,可以对主旨起衬托、深化、升华等作用;从情感上的角度考虑,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2.思考形式上的作用
形式上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①简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
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3.注意两类形象的不同作用
主要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说来,写人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展示人物品格;写事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明理;写物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显志;写景的散文,其主要形象的作用在于寄托情感。
将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对主要形象的意义彰显等方面去考虑。
4.赏析物象的三个步骤
赏析物象的特点,是针对写景状物或托物言志类散文而言,具体步骤为三:第一步,搞清物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内在形象(性格、本质、精神),以及物相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爱、憎、喜、恶等);第二步,理清物相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而恰恰是不能忽视的;第三步,分析塑造物相的技巧,如表现手法,中象征、对比、衬托,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等。
名师带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
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
------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碗。
”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就是挖掘母亲的话的丰富的含意。
“有人会捞得的”,“只要不碎就好”“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母亲的劝慰,从声音上很轻,反映了母亲心态平和,从内容上看反映了结亲深谙世事。
母亲的话,意在告诫“我”,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占有,即使丢失了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考生还可经根据下文“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来理解,说明母亲的话影响了“我”一生。
【答案示例】
作者以设问句的形式,暗示这句话含意丰富,即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不一定要占有;即使失去,也不必懊丧,要用平常心对待。
作者连用“很轻”来写母亲的感喟,表明母亲深谙世事,心态平和,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
(2)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
本文以碗为叙事线索,沿着“忘碗——等碗——得碗——失碗”等情节展开记叙。
在此基础上,结合情节发展,分析“我”的心理。
记了带碗后,“我”决意取回,不肯妥协。
等碗时心生懊悔,得碗后心生感激。
再次失碗后,觉得顽面对母亲和船夫,既惋惜又自责。
母亲劝慰之后,有了更多的思考。
【答案示例】
登船回家很兴奋,发现碗忘了执意取回,不肯妥协;②在船上等碗时心中懊悔,碗失而复得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再度失碗后,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心生自责;
④母亲的劝慰和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抢分技巧
1.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步骤
具体解题步骤可按如下程序进行:①划——在文章中划出有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动作等描写、叙述性的句子,作者评介、抒情性的句子;②析——在把握文章背景的基础上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依据划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③明——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和意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三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模式
①分析归纳题:按总分模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按分总的模式,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②赏析评价题:先说出自己的评价,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具体理由;亦可先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具体理由,然后归纳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③感悟联想题:先阐述文本的内容,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再展开联想,摆事实,阐述理由。
3.阅读、审题、答题三要求
阅题:从题目读起,关注作者和有无注释,以便更好理解文章内容;读通原文(须两遍,不要急着做题,磨刀不误切菜功),抓住首尾与过渡,大致弄清文章结构;注意勾画圈点(作好标记,以便作答),迅速而准确把握内容。
解题: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重点及具体要求;确定好相关问题的答题信息区;尽可能运用原语,特别关注关键言行等描写,注意整合,如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也要转换好有关意思。
答题:要有层次,按序依次回答;注意分值,有时可据此分点答题,不丢三落四;规范表达,解完后,还要复看,写畅文句,不要有病句或错别字。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錾磨师傅
耿立
这是一个平原里的人都熟悉的石匠,一年总有几回从村庄走过。
他走过来,把褡裢从肩头一甩,锤子錾子互相碰响。
父亲与石匠就在驴子前的空地上,各自提下裤裆,蹲下,互相递上纸烟,霞光的斑斓里有了剪影般的影子,映在磨道边的屋墙上。
辣辣的烟雾弥漫着,很浓。
天到半下午,太阳的光减了力量,在阴凉里就有点冷。
錾子和锤子单调的闷音叮叮当当响。
石匠师傅全然不在意我的存在,哼起歌子来:
“怀揣着雪刃刀,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啊呀哭,哭号陶,急走羊肠去路遥,天,天哪!且喜得明星下照,一霎时云迷雾罩。
”
在师傅的眼窝里,我看出了水珠,汪汪的,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的明亮。
我问唱的什么?他放下锤子。
“《夜奔》。
”
“《夜奔》是什么?”
“就是夜里走路到梁山。
逼得夜里走路。
”
梁山,在我们平原的边缘上。
但为何成为“夜奔”,我还是不明白。
师傅说,大了,有了识见,就会明白。
我问师傅见过山吗?他笑了,说他就从很远的深山里,在农闲的时候到平原来,凭着手艺叮叮当当地挣钱。
在我的眼睛里,师傅是见过世面的人,很神秘,那一錾一錾的有节奏的声音,也像是魔力和韵调。
平原外的一切是什么模样?师傅问我想跟他走吗。
“想!”
“为什么呢?”
“天天吃煎饼。
”
师傅放下錾,把锤子放到磨盘上,“孩子,你还小。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
“大山不好吗?”
这一问,好像捅到了师傅的苦处。
他摇摇头,“你还小,哪里都有作难的时候啊,大了,等你见到山,经历了,就明白了。
”我感到师傅的话极深奥,就想他许是不愿意带我去看山。
我有点想哭,就缠着他,让他等着我,等我长大了,到山里去找他,师傅乐了。
父亲看我如此的样子,就说拜石匠做师傅,将来能拿动锤子錾子,可以背着褡裢的年纪,就跟着师傅到平原外走动。
于是,我恭恭敬敬地叩了头。
父亲打了酒,杀了一只鸡,配上从地里摘下的还有黄花的黄瓜。
第二天师傅走了,我和父亲送他到村外的土路。
一个光光的脑壳,一个褡裢,一把錾子叮当着远了。
这以后的日子,师傅在霜降的时候,都会来我们的村子。
每次师傅来的时候,总不会空手,带一些平原不常见的物件,煎饼、山核桃、榛子……他从褡裢里掏出那些东西的时候,总会说“我的小徒弟”。
我发现师傅十分地珍爱师徒关系,在学屋里,我曾比较老师和师傅,觉得老师不会给我带来平原外的神奇,而师傅说,等我大一点,他就会给我打一把錾子和锤子,和他到平原外走一走。
也许,师傅给我的是平原外的牵挂。
有一年,到了霜降,师傅没来,到了寒露,师傅还没来,村子里的几家磨都钝了,变得喑哑。
贴近年关的时候,我在村外看到了一个背褡裢的人,他告诉我师傅死了,在一家的磨道里,拿着錾子,忽然一放锤子,一口气没上来,走了。
我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平原外牵念我的人走了,我对平原外的牵念也减了许多。
也许师傅有许多的苦楚,我想到他第一次不自制地在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面前唱起《夜奔》。
后来,我在空余时,喜欢起篆刻。
我有一个愿望,哪天就刻一方肖像印章,内容是林冲在雪夜,斜背着长枪,枪端处,挑着的是酒葫芦,也是天黑得紧,雪也下得紧……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4日24版,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以錾磨为线索,记述了“我”和錾磨师傅的交往过程,展现了一位普通的山民形象,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B.文中写到师傅在錾磨时唱《夜奔》,是为了体现他的乐观、坚强和无奈,而“我”当时不能理解师傅的心情,这在情节上为下文做铺垫。
C.文末写“我”想到师傅唱的《夜奔》,和上文照应,表现了“我”对师傅的怀念,暗示师傅像《夜奔》里的英雄人物一样了不起。
D.文章讲究细节描写,在写师傅唱《夜奔》时“本是干涸的松皱的眼袋忽的明亮”,表明《夜奔》里的唱词和人物命运深深触动了他。
E.师傅来自大山深处,不知有无妻室儿女,所以“我”感到师傅“很神秘”,甚至连那一錾一錾的有节奏的声音,也像魔力和韵调。
答案:________
【解析】A项,“以錾磨为线索”不当,本文的线索当是“我”和师傅的交往。
C项,“暗示师傅像《夜奔》里的英雄人物一样了不起”不当,应是暗示师傅对“我”人影响。
E项,“很神秘”的原因分析不当,在孩子眼睛里,师傅见过世面,所以感到他“很神秘”。
【答案示例】B D
(2)錾磨师傅两次说到等“我”大了“就会明白”,他所说的“就会明白”究竟指什么?试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语言含意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在文找出錾磨师傅的话,再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进行揣摩。
第一处,錾磨师傅唱完《夜奔》,十分动情,“我”不解为什么要“夜奔”,这时他对“我”说大了“就会明白”。
据此情节可知“就会明白”的道理是:生活多坎坷,人不得不在困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第二处,“我”向往平原外的生活,这时
师傅对“我”说大了“就会明白”,“哪里都会有作难得时候”,据此情节可知“就会明白”的道理是:不能把别处想的多美好,无论是平原内还是平原外,哪里都会有作难得时候。
【答案示例】第一次所说的“就会明白”,是指生活多坎坷,人生常常会遭遇困境,人不得不逆境中求生存,图发展。
第二次所说的“就会明白”,是指不能把别处想的多美好,无论是平原内还是平原外,哪里都会有作难的时候。
(3)錾磨师傅是怎样一个人?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性格特点、精神风貌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文本中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加以概括和分析。
从每年农闲时都来平原上为村民錾磨,受到父亲和村民的欢迎,可以有“手艺高超、勤劳能干”的性格概括;从两次告诫“我”长大“就会明白”,可以有“经历坎坷,深明事理”的性格概括;从劳作时唱《夜奔》,可以有“乐观坚强”等概括;从收“我”为徒,从家中带来家乡东西给我,可以有“善良淳朴”的性格概括。
【答案示例】錾磨师傅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山民。
①手艺高超、勤劳能干。
每年都在农闲的时候来到平原上为村民錾磨,很受父亲和村民的欢迎。
②历经沧桑,深明事理。
两次告诫“我”长大“就会明白”,可见他经历坎坷,深明人生事理。
③乐观坚强。
外出錾磨,劳作时唱《夜奔》,无奈中显出乐观。
④善良淳朴。
收“我”为徒,珍爱师徒关系,从平原外带来礼物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