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地理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复习课件
主题二 人类与环境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中广网北京 2011 年 4 月 30 日消息,受较强冷空气和蒙 古气旋影响,4 月 28~30 日,我国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内蒙 古中西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西部相继出现沙尘天气,其中南疆 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的局地发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我国 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 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过度开 垦、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 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 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 资源
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的 短缺
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
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 环境 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 污染 复杂,而且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
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 生态 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 破坏 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 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
思维活动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如何区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
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 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 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生态 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4.下列地理事物都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沿海滩涂、名胜古迹 B.天然草场、畜群牧场 C.风景游览区、水产养殖场 D.极地、高山及荒漠区 解析:天然环境是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 环境。极地、高山及荒漠区受人类的影响较轻微,保留着天然生态 特点,属于天然环境。 答案:D
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件
自主预习
1.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⑨影响 和互 相⑩ 制约 的。
2.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⑪ 制约人类,作
用力越大则⑫ 反作用 的制约力越大。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20
3.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⑬ 协调 的。 但是,随着⑭ 生产力的发展和⑮ 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类
第一章——
第一节
学习目标
我们周围的环境
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
2. 能结合实例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
伦理观。
1 课堂讲义
逐点探究,逐级掌握
2 课堂小结
提纲挈领,巧妙记忆
3 课堂检测
随堂训练,体验成功
课堂讲义
逐点探究,逐级掌握
一、什么是环境 自主预习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①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 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例
)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18
解析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
类为中心事物,周围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的总和,既 包括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天 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长期社会劳动创造的或受人类影响 较大,其生态特点发生变化的人工环环境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11
(4)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答案 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的,可以满足人类 了解历史文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 的需求,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12
(5)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天然环境,哪些 属于人工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 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 境的对立 性
表现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内容Leabharlann 实质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 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 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 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 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 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 观能动性与 环境发展客 观规律性的 对立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理解环境的概念,学会区别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 理观。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名胜古迹、风景游览 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3.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 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 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受人类干预 程度
变化趋势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 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 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
环境
改造后的环境
自人类出现后,天然环 境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主要条件,随 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下列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云南元阳梯田 B.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 C.新疆的大漠盐湖 D.新西兰的畜群牧场 解析:云南元阳梯田是人工修筑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导致土 地石漠化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新西兰的畜群牧场也是 人工创造的环境。新疆的大漠盐湖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C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地理选修6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2.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立统一。
2.发展1.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范围也不同。
(√)2.所有的荒漠都是天然环境。
(×)3.目前,绝大部分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
(√)4.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但环境不会影响人类活动。
(×) 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C )A.新疆喀呐斯湖B.广东丹霞山C.珠港澳大桥D.长白山天池知识点一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其区别和联系如下: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 范围大小变化趋势 天然 环境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 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 环境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趋扩大[指点迷津]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13
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修六《环境保护》的第一章第一节,概括性地介绍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以案例的形式讲述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因而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家乡芜湖为案例,搜集芜湖的发展变化,从时间的尺度让学生学会分析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变化等,同时切换空间尺度,从家乡芜湖缩小到城南实验中学附近的一隅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环境这一概念。
整节课突出环保意识的培养,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系统地上了地理必修1、2、3,因而可以灵活地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能够全面地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及发展的影响等。
因而教师从自然、人文两个方面分析环境的时间、空间变化。
三、教学目标1.分析家乡芜湖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2.以时间为轴线,认识家乡芜湖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伴随的人地关系变化。
3.结合材料分析家乡芜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转换不同的空间尺度,认识芜湖、城南实验中学附近等的环境及变化。
5.通过案例学习,更加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芜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不同发展阶段芜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3.为芜湖未来的环境发展提出合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结合材料分析芜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学生学案《我们周围的环境》课堂环节一:认识芜湖现有的主要自然环境。
小组活动:分析芜湖市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小组:读图,描述芜湖的气候特征。
第二小组:描述芜湖的地形特征。
第三小组:分析芜湖的水文特征。
说说芜湖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回忆从哪些方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芜湖的河流有着怎样的水文特征?第四小组:说出芜湖的土壤特征。
找出芜湖的主要土壤类型。
回忆土壤的酸碱性,判断芜湖的土壤酸碱度。
回忆必修3,芜湖现有的农业土壤大多是人工改造的土。
「精品」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什么是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我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思考探究: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大自然吗?提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于大自然。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重点难点掌握好———————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此完成1~4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 )A.地球B.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C.人类 D.生物圈2.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把环境分为( )①天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③3.下列不属于人工环境或人工环境因素的是( )A.城市或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人类遗址 D.贵州梯田4.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A.地震、火山喷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解析:1.C 2.B 3.B 4.A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的主体是人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2)原因: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自然灾害②人为原因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C.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D.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3)解决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②过程的不可逆性;③规模的全球性。
1.3环境观(1)概念: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是指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环境而形成的,人类对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
(2)两种不同的环境观:①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②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良性方向发展。
1.4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1环境污染概述(1)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3)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4)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2.2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治理。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0
总结
思维导图板书总结:
聆听
总结
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课后实验探究
1.观察实验现象。
2.思考多种污染的水来浇灌庄稼对我们的身体有何影响?
学生
交流
探讨
回归生活,学习身边的地理。
学生观察思考
使学生明白两大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
分布差异
视频播放:跟随记者回顾英国工业的发展之路。
探讨:1.对比英国今昔有何不同?
2.英国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道路?
学生观看思考
课堂知识运用,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活动2: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1.乡村与城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展示核污染的图片
学生归纳总结
直面
环境
问
第一组:农民
第二组:矿主
第三组:厂长
让学生说出各自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列举出来。
在学案中尽可能多的把环境问题列举出来
通过列举交流,学生了解人类直面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教师ppt展示部分环境问题的图片。
看图片,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
通过现实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环境
问题
是怎
么产
生的
?
过渡: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人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介绍简单的人地关系。
学生聆听思考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解人地关系是归纳环境问题的前提和依据。
直面
环境
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获取资源超过了资源再生能力,引发生态问题;
2.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11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目标导航】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了解环境因素的组成及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分类。
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3、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原因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图表分析归纳总结。
【课前预习】: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2、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导学】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思考】分析右图,总结环境的概念。
按属性如何分类?举例说明。
【活动】课本P2活动题。
二、环境因素与环境质量【思考】讨论列举环境因素的分类,并在下图中大括号处填写相应的环境因素【活动】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与类型,并分析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原因及危害【阅读并探究】何为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区别?做P4活动题。
【读图总结】读右图,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据图分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产生原因,并举例说明。
【阅读总结】阅读课本P5—P7,总结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主要危害。
四、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探究】借助右图,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其危害,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
【读图分析】读下图和课本1-5图,归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酸雨区,总结酸雨的成因和危害,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
【讨论】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自 然环 境社 会环 境人自 然环 境社 会环 境人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阅读总结】阅读课本P10—P12,归纳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的主要危害。
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材P3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类活动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材P6思考1.该漫画形象地刻画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地球带来的巨大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给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降解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这幅漫画反映了世界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从而导致了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诱发了资源紧张、地区冲突及贫困等问题。
人类对物质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人口数量。
教材P7~8思考1.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的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矛盾的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的看法,首先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环境保护,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教材P10~11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环境观念提升到足以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引导同学们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和思考,在环境保护中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
进行活动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但要注重分析和讨论,最好能形成小论文。
教材P11图1.10 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译文:在阳春三月里,为使山上的草木与河湖中的鱼鳖得以生长,不允许携带工具登山砍伐和下河捕鱼。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8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学目标:1、理解环境的概念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3、培养学生在分析图文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自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到2017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写入报告,我们与“雾霾”之间的战斗就从未停止,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人类想要在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1、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中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即指自然环境;2、正确理解图1.1,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目的: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环境的定义,教师结合图1.1对学生进行点播,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说明的三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图文材料的能力。
2、分类: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读图回答问题:(1)试分析上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含义。
(2)分别举例说出①②③④所体现的人类活动(一项即可)目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做题,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与环境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生态破坏的后果。
周口店的环境变迁就证实了这个过程。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页“案例1”,分小组讨论读图思考的3个小题。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2)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目的: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小组内相互讨论,确定主题和中心发言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地理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一种新的环境观———————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这种做法会造成哪些环境问题?提示:该图主要说明了人类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这一现象,是人地对立的传统环境观。
这样做不仅会造成资源的短缺,而且还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观1.概念: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
2.二、两种环境观的比较1.传统环境观:人地对立的观点。
2.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重点难点掌握好———————传统环境观与新环境观的对比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行为后果方面截然不同。
其比较如下表所示:环境观核心内容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等,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新的环境观人类是环境的一分子,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是“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向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体验不可少———————人类在与环境的长期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A.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C.环境观只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D.环境观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B.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始终解析:1.D 2.B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_2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
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
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什么是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我国环境日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思考探究: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大自然吗?提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于大自然。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环境的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重点难点掌握好———————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化趋势天然环境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易误辨析]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应用体验不可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此完成1~4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的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C.人类D.生物圈2.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把环境分为()①天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3.下列不属于人工环境或人工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人类遗址D.贵州梯田4.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A.地震、火山喷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解析:1.C 2.B 3.B 4.A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的主体是人类。
第2题,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
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环境,不属于人工环境。
保护区保护的是天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影响。
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环境,属于人工环境。
第4题,地震、火山喷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
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人类与环境———————情景导入先思考———————“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试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
实验的目的是考察人类离开了地球能否生存。
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模拟的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和人类居住区。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并计划在此生活两年。
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急剧上升;海水开始酸化;很多生物消失,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狂生长。
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
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
“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思考探究:通过“生物圈2号”的实验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提示:环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还为其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另外,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送给环境,环境对其有一定的清除和容纳能力。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二、历程———————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环境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二、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以案例“周口店这一方水土”为例说明如下: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小人口集中区出现恶化、危及人类日益突出人地关系基本和谐紧张矛盾激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各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B、C、D处(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
①滥采滥用石油资源②燃油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④过度抽取地下水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⑥酸雨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解析:第(1)题,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环境的反馈作用。
第(2)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答案:(1)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2)②③①④⑥⑤⑦⑧[教材问题提示]P3思考提示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
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
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
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文遗迹不属于环境,风景名胜属于环境B.早在人类出现之前,人类环境早已出现C.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环境类型越来越少D.公园应该属于人工环境解析:选D人文遗迹是古人留下的人工环境;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环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人类环境的概念不能等同于自然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人工环境的内容将不断丰富;公园是人工打造的,是人工环境。
因此答案选D项。
2.下列不是按“天然环境→人工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森林→人工林解析:选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环境,保护区内保护的是其自然状态,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解析:3.C 4.B第3题,从图①中可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环境应对应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4题,图②主要突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应为采猎文明时期,图③即表现出人对环境的影响,又表现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应为后工业文明时期,即谋求人地和谐,故选B。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描写了一幅和谐的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当代社会6.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人地关系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现代人类活动的是()①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②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③洞庭湖畔围湖造田④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5.B 6.C7.D第5题,歌词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劳动。
第6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第7题,秦岭北坡较陡不宜营造梯田。
洞庭湖畔围湖造田,属于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二、综合题8.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简述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借助三条曲线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相关性。
结合曲线图可知,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达到一定高峰后会减少,资源数量将持续减少。
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应该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答案:(1)人口达到高峰,资源大量消耗;污染日益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