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派背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为众人所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黄河”,一曲《龙的传人》感动了无数颗中国心。
中国民间舞龙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舞龙,又叫龙舞、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早在汉代民间就已十分普遍。
据《辞海》载:“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见《春秋繁露》)。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舞龙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古代,人们为了抗衡无法理解的自然力,祈求龙神的保佑。
据《山海经·土荒东经》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而据佛教《华严经》载:“有无量诸大龙王,即如毗楼博叉龙王,婆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于热恼消灭。
”后世求雨祈龙王,即典出《华严经》。
唐宋以来,封建帝王又封龙神为王,自此龙王信仰遍及全国。
人们对龙的崇拜,还产生了龙的舞蹈、龙的绘画和龙的雕塑等原始文化艺术。
从古至今,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龙的塑造和龙纹饰的演变在绘画、刺绣、雕刻、建筑、青铜器、金银器和陶瓷器等方面,历经文人墨客和画师艺人的构思、创造、发挥、充实和美化,龙的形象及其具体形体到宋元始逐渐演变定型,直到明清方达完美。
目前在工艺美术塑造龙的形体方面愈加惟妙惟肖,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舞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我国劳动人民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中的“鱼龙舞”就是龙灯舞。
其实,世上并没有龙。
龙只是存在于图腾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虚拟动
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而成的一种以大蛇为基调的综合体。
龙,神奇的龙,是华夏民族远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一种神奇动物。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龙是我国先民想像出来的自然神,而龙的创造则是出于他们在密云骤雨中观察霹雳闪电的现象而萌发的灵感。
闪电的基本形象似蛇,要创作出龙来,先民只好用自己头脑中熟悉的动物图式去构建它。
即集中了所有动物的美和力:蛇的身,鹿的角,马的头,虎的眼,狮的鼻,牛的耳,狗的爪,马的鬃,鱼的
鳞和须,鬣的尾,兽的四只脚等,这样装配成一个动物神。
于是,龙作为我们民族思维的智慧之花便降生了。
总之,龙是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龙是祥瑞、高贵、威猛的化身,龙是一种图腾文化,龙的舞蹈——舞龙(龙舞)则是龙图腾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以无以伦比的灵性和神威,使人们感到敬畏,以致产生了不少传奇美妙的神话。
在《山海经》、《楚辞》和《拾遗记》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以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的神话记载。
在我国民间,“龙生九子”的故事流传甚广,但最富历史意义的还是《史记·封禅书》曾记载的“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
此外,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围绕“龙”而产生的“感天而生”的传说。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是庆都感“赤龙”而生,这些传说都将他们与“龙”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图腾文化是我国民族发祥和文化的肇端,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龙的形象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带有中国特征的崇高美,龙图腾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
总之,龙是我们祖先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神灵之物,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反映。
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纽带,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气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不懈奋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海峡两岸,都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