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七章 中国社会救济制度与实务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知识点

第一章社会保障理论概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的风险,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在中国还有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制度;概念要素依法建立,立法先行突出以人为本具有经济福利性属于社会化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互助功能、其他功能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起点、过程、结果社会化福利性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风险分散机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责任分担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其他原则社会保障体系概述含义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社会保障体系有无漏洞通常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完备与否的基本依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整性协调性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根据业务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根据是否与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层次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其他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第二章社会保障主要理论思想德国新历史学派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G. Schmoller主要观点: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可以避免其经济发展重点弊端;提倡社会改良,主张实施社会立法,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历史价值被政府接受,是德国率先实施的依据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主要观点:充分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要想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就必须依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强调精神和伦理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价值:被美国政府接受;需求管理成为很多国家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政策主张有效需求管理政策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社保思想:有限再分配和有限保障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从生产的角度考虑的,最终是为了维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措施,只是为了刺激需求和保护生产,以实现充分就业,其政策并非出于对民众福利的真正关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充分强调个人责任,国家承担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社会保障仅是“有限”保障;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旧福利经济学、卡尔多新福利经济学主要观点:旧福利经济学: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通过国家干预,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福利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理论——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历史价值:将社会福利与国民收入联系在一起,是福利国家产生的理论依据旧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经济福利边际效用价值论①国民收入大小;②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思想:政府干预,实施社保,收入均等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与“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论“相对福利论”论社保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含义: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微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中观: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宏观: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特点;粘性或者刚性特点、动态性特点、适度性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会救助;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超度”客观原因:人口老龄化、失业率增高、医疗费用膨胀;主管原因:政策原因、认识误区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平等与公平公平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义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时期或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公平原则、不同的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分歧社会保障中的平等参保资格上是否平等、在保险缴费、支付、水平上是否平等、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门槛是否人人相同、在社会保障模式层次上,促进收入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中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内部而言的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外部而言的效率外部效率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职职工总收入中社会福利收入占工薪收入的比重,福利分配与工薪就业的关联度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一般公平原则:1生存保障原则;2正向分配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普遍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1社会救助原则——选择性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受助权利原则、最低生活原则2社会保险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统筹互济原则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社会保障各子项目公平原则:3社会福利原则——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4社会优抚原则——励军荣军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社会保障中的公平体现于社会保障原则之中不同主义的不同公平原则:1关于国家介入社会保障的程度;2关于社会保障收支问题;3关于“劫富济贫”和福利收入均等化问题4关于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问题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税方式与征费方式费改税的积极作用提高征收率和降低成本、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有助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基金安全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费改税的障碍面临着制度障碍和相应成本制度缺失成本与制度摩擦成本、配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与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制度构架相冲突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现收现付型、完全积累型、部分积累型现收现付式:不同人群的代际收入再分配,内涵:利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优点:以支定收,只需考虑短期资金平衡,不必承担长期风险;缺点:当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或者经济发生动荡时,会增加现有人口和劳动力的负担完全积累式: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平滑;内涵:未来用于支付保障待遇的基金为投保人在整个缴费期间的缴费额及其储备基金的投资收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未来的保障需求;特点:费率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由有关管理当局通过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优点:能够预防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使基金的筹集与经济条件相联系,权利与义务关系紧密;缺点:通货膨胀导致基金贬值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使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压力倍增;每个劳动者分别设立账户且历经多年导致管理难度比较大;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的结合;内涵:将现收现付式和完全积累式实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现收现付,另一完全积累;特点: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有机结合作为指导的基金管理方式;实践: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的就是部分积累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原则收支平衡,确保制度正常运行:现实生活中,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一般都采取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式;合理负担,维持适度待遇水平:在企业、个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的社会保障费用;综合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一定期间内社会保障项目支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支付准备金规模,剩余部分用于投资运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安全性原则:最基本原则,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收益原则: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流动性原则:衡量标准是资产变为现金的能力属地化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类型:决策机构主要是由政府机关充当执行机构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组织担任监督机构由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任社会保障管理方式集权制管理:在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把各个社会保障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基金的筹集、待遇给付以及运营监管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分权制管理: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各自建立起一套执行机构、资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且各机构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统分结合的管理:将相关性较强的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将特殊性较强的项目单列出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分散管理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模式,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衡量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养老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通常作为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重要评价标准;替代目标和公式缴费工资替代率缴费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指数化缴费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社平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地方社会平均工资个人退休前工资替代率个人工资替代率=基本养老金/退休前工资金替代率根据社会保险的原则,养老金标准的上限应该考虑退休人员已经形成的生活水平,下限应当高于贫困线,即养老保险金必须高于社会救济的标准;国际劳工大会的文件规定:缴费和就业30年并有一个符合养老条件的配偶,正常的养老保险工资替代率不得低于40%--50%;国外的养老金替代率一般在40%--70%之间,如美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为40%,法国为50%,日本最高为68%;养老保险金的缴费模式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待遇确定型DB计划,defined benefit指按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与支付养老金标准,支付雇员退休时的待遇;“以支定收”例如:养老金水平=该职工退休前若干年的平均工资系数工作年限优点:收益额明确,退休后有收益有保障;缺点:有通货膨胀及待遇刚性增长等风险;缴费确定型DC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是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标准,按照这个缴费标准投保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存入劳动者的个人账户;“以收定支”养老金水平取决于缴费年限的长短、资金积累的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的多少优点:简便灵活、雇员选择权;缺点: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三支柱方案、五支柱方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含义: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目前定位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基本模式;建立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信托模式;企业年金由企业发起设立年金计划,并成立年金理事会,确定受托模式后,由受托人代表委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通过四个资格管理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第六章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收入弹性较大供方信息垄断医疗服务需求易受心理作用影响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特点医疗服务具有异质性特点医疗服务市场的失灵医疗保险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风险选择risk selection、撇脂cream-skimming、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与医疗服务市场相连:第三方补偿机制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特点:普享的福利制度:本国全体公民资金流向:公民纳税——二次分配——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政府举办医疗机构,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特点:国家立法强制居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强调权利与义务先对应,第三方支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专款专用,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自付一定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概念: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辅之以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的一种医疗保障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特点:自愿的契约关系,特殊商品,市场调节,政府责任是制订与监管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第三方支付,强调精算公平储蓄医疗保障模式概念:将医疗费用损失风险自留的一种形式,通过个人账户的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要求每个有收入的国民在年轻时就要为其终生医疗需求储蓄资金;不能分散风险;强调基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个人储蓄账户只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消费;患者根据自己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项目,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越高,个人自付的费用就越高复杂性:多种制度,主导制度分类依据·:兼顾资金筹集方式、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分担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方式起付线方式起付线方式又被称为扣除法,是指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共同付费方式共同付费方式又称按比例分担,即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这一比例又称共同负担率或共同付给率;最高保险限额方式该方法是先规定一个医疗费用封顶线,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只偿付低于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超出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或由被保险人与其单位共同负担;混合式混合支付法是将上述多种支付方式综合起来应用的偿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Fee for Service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协议,按医生和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数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形式;按住院床日费用支付Per Diem日均住院费用付费,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院实际提供的住院天数,按每一住院日的费用偿付标准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单病种支付Per Case医院对单纯性疾病按照疾病分类确定支付额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将住院患者的疾病分为若干组,每组分为几级,对某组某级疾病的诊疗全过程一次性向医疗机构偿付费用;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根据医疗结构服务人数,按照每人定额定期由第三方向医疗服务方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为被保险人购买医疗服务的制度;总额预付制度Global Budget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内提供一揽子医疗服务项目所需的资金总额医保两定点、三目录两定点: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处方外配药品购买;三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起付线社会统筹基金开始分担的医疗费用的金额起点, 为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共付制社会统筹基金分担医疗费用时,要求个人分担一定比例;封顶线社会统筹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第七章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失业的概念: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三要素:年龄、工作能力、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失业的基本类型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流动选择机制引起历时较短,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原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较长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事业,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难以预料,后果严重,难以治理季节性失业: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于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可以预料,容易解决失业陷阱在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下,当失业者失业期间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收入和其他补助与找到工作的净收入相比具有很高的替代率时,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而不愿再就业;/缩小了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支付期限较长,客观上促使长期失业者形成;/等额发放不利于失业者再就业如何应对失业陷阱降低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短失业保险金发放时间、随给付期限累退发放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提前就业给予奖励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失业保险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失业保险向失业预防和就业援助相结合转变失业保险条例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创建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法规为线索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初创: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年发展: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年完善:失业保险条例1999年从三大法规的变化看失业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资助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抑制企业解雇员工,稳定就业均等金额给付不论失业前收入水平多高,都规定给付同一绝对金额的津贴均等比例给付按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同一比率给付津贴递减给付失业津贴占原工资的比例与失业前的工资水平成反比根据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率均等金额线付与均等比例给付相结合失业津贴分为两部分:固定部分、与原工资相联系的部分给付期限最高限额为连续领取8~39周,通常为26周给付期限与失业者的年龄条件、缴费时间以及失业率有关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计算方法连续计算,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连续计算累计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出不再享受第八章其他保险工伤保险实施原则无责任补偿原则也称无过失补偿原则;劳动者意外遭遇工伤事故,不论事故责任人是谁,不论雇主、雇员哪方过失,甚至没有过失,劳动者均应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待遇给付与责任追究分开本人犯罪或故意行为除外;个人不缴费原则工伤保险的保费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待遇标准从优原则工伤保险待遇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优厚只要符合工伤标准,待遇给付即可获得,不考察年龄、缴费期等其他因素补偿、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从经济补偿转向事故预防、医疗康复及职业康复相结合,这是现代工伤保险的标志也是发展趋势职业病工伤是职业性伤害的简称,内容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工伤包含伤、残、亡三种情况,均为因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引起的后果;“伤”指致使身体器官或生理功能受损;“残”指经治疗修养无法复原,以致器官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亡”指死亡;职业病的范围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即工伤保险范畴内的职业病是国家认定的法定职业病我国工伤认定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前,首先必须对受伤者进行伤残鉴定,以确定其伤残等级,然后按照伤残等级支付保险待遇工伤保险条例对保护工伤职工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规范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度指导思想:从原来纯粹的生活保障,逐步转向工伤保险、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大环节的一体化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统一的、普遍适用的、社会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制度的主要内容: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范围及职业病认定因工伤残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贫困与贫困度量贫困的界定贫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属于社会学范畴,又属于经济学范畴,甚至还涉及心理学领域贫困的度量恩格尔系数市场菜篮子法生活形态调查法我国现行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保障对象界定;条例规定,低保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保障标准确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保障资金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第四阶段: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恩格尔系数社会救助制度的含义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行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遭受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即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社会救助是一种补救性质的制度,其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避免社会成员陷入生存危机;社会救助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国家责任。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针对困难群体提供的一种基本救助和保障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和现状1.1 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展我国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制度的原因,缺乏健全的社会救济制度。

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救济制度得到了初步建立和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也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当前,我国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法》、《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低保制度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社会救济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等具体内容,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 现状分析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政策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救助标准不够统一,各地的救助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有需要的困难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其次,社会救助资金的分配不够公平,一些地区和群体得到的救助资金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此外,社会救助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性也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2.1 社会救助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救济标准的制定由地方政府负责,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制定救助标准,导致救助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意味着一些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在申请救助时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造成社会救助标准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城乡救助标准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是政策落实和执行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救助标准时可能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压力,未能将救助标准制定得更加统一。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浅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措施-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

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关键词: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经济;市场经济;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planned economy,China formed a relief system combined natural disaster relief,urban units relief and rural collective units relief system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China has formedInterim Measures of Social Assistancewith eight rescue provisions in it.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s social assistance is:the relief object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overing the new urban poor to covering all urban poor;from the urban social relief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separation of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welfar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from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the plural subject of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Keyword:social assistance;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planned economy; market economy;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救灾救济为制度主体的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制度过渡和转型时期;三是90年代后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到目前的制度全面建设时期。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两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保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包括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优抚和扶助等五大类别。

1.低保:低保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石,旨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根据国家规定,低保救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劳动能力或无劳动条件的居民。

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享受经济补助,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对突发性困难造成经济困难的人员提供的一种短期救助制度。

主要针对因灾难、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经济困难情况。

4.优抚:为中国的军烈属(军人和烈属的配偶、子女等)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退伍军人、烈士家属、抗战老兵、革命伤残军人等。

5.扶助:扶助是指对特别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的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如孤儿、残疾人、白血病患者、艾滋病人等。

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机制,包括救助标准、救助渠道、监督管理等方面。

1.救助标准:救助标准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是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基础。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救助渠道:救助渠道是指救助对象获取救助的方式和途径。

现在,大多数救助渠道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机构、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等。

3.监督管理: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的公开透明。

除了以上的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国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

1、目前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手段、功能)社会救助,是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援助的制度。

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2、老人福利需求包括哪些?(可以采取哪些手段)3、我国城镇医疗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哪些?城镇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过度消费问题被保险人的过度消费,即患者在投保之后由于实际承担的医疗费用下降导致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的现象。

被保险人(患者)之所以能够进行过度消费,是因为在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被保险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掌握更多信息,而保险机构所能观测到的只是就医行为的结果—医疗费用单,而不能观测到整个就医过程,因而对医疗服务的合理性很难做出判断,结果只能承担医疗费用过度增长带来的后果。

(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诱导需求问题所谓诱导需求,是指医疗服务提供方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接受过度医疗服务的现象。

与患者过度消费不同,在诱导需求中,患者处于被动地位,其不合理的医疗需求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医疗服务提供者激发出来的。

医疗机构(或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从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有动力促使费用上升。

同时由于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是一种专家服务,具有天生的非同质性和供方信息垄断性,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信息更为了解。

(三)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逆选择等问题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即保险方,指在医疗保险活动过程中具体负责承办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医疗费用的机构和组织。

医疗保险机构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及权利优势进行逆向选择等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1、社会医疗保险机构逆向选择第一,医保扩面力度不够。

社会保障制度与实务 第一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与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与实务  第一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与构成

基 本
住房公积 金制度
经济适用 住房制度
廉租住房 制度
一、基本社会保险制度
五大社会保险险种
养老保险(26号文、38号文)
医疗保险(42号文)
失业保险(98年条例) 工伤保险(04年条例)
生育保险
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养老保险 缴费比 例(%) 企业 个人 覆盖 范围 灵活就业人员 28 20 8 城镇各类企业 和个体劳动者 医疗保险 8 6 2 城镇所有用人 单位、机关、 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民办 非企业单位及 其职工 国发[1998]44 号文 失业保险 3 2 1 城镇企业事 业单位及其 职工 工伤保险 行业差别费 率 0.5~1 ~ 2 境内各类企 业、有雇工 的个体工商 户 生育保险 地方自定 1 城镇各类企 业及其职工
1984年 退休费实行社会统筹(沙市)
1986年劳动合同制 1989年 海南省、深圳市部分积累制试点(缴费) 1991年 33号文 “三支柱”,部分积累方向确定 1993年“十四”大报告 实行计发办法改革 1994年 “两江”医改试点 1995年 6号文 “统账结合”的两个办法
三、新制度建立阶段
1997年26号文 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令271号发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07年通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令381号发布
三、社会福利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令456号发布
国务院关于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决定
“立地通天”教学方略
“立地”——现实、中国; 制度内容、改革动态、管理方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实务》 《社会保障信息管理技术与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 “通天”——高深、透彻、国际、前沿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理论专题》

社会工作者考试: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社会工作者考试: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社会工作者考试: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1、问答题下列项目可以不计入家庭收入。

正确答案:(1)优抚对象按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立功荣誉金和护理费。

(2)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3)各级人民政府(江南博哥)给予的奖励金、见义勇为奖金、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4)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计划生育家庭所获政府奖励扶助资金。

(5)在校学生的各类助学金、奖学金。

(6)老年人按政策规定享受的高龄老人长寿补贴。

(7)因公(工)负伤职工的护理费,死亡职工的丧葬费。

(8)因病、因就学困难接受政府补助和社会捐赠中用于治病、学业支出的部分,以及因突发性灾难接受的临时性救(资)助款物。

(9)由单位按期统一扣缴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和个人领取的一次性补偿金中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部分。

(10)以自谋职业者名义,按最低缴费标准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需提供社会保险缴费凭证,以本人当月收入为限)。

(11)由单位按期统一扣缴的应由个人承担的住房公积金。

(12)因拆迁获得的一次性拆迁补偿款中,用于购买安置房实际支出的部分(超标部分除外)。

(13)以赚取租金差价为目的,承租他人住房实际支付的租金费用(从出租原有住房的租金收入中扣除)。

(14)政府给予的廉租房补贴。

(15)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参加社区组织公益性劳动所得的奖励。

(16)其他按照规定不应计入家庭收入或允许从家庭收入中抵扣的费用。

2、问答题2010年度相城区医疗救助定点机构有哪几家?正确答案:根据《苏州市相城区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就医、服务优质的原则,本区医疗救助机构为:相城区人民医院、元和街道卫生院、黄桥街道卫生院、渭塘镇卫生院、黄埭镇卫生院(东桥除外)、太平街道卫生院、北桥街道卫生院、阳澄湖镇卫生院、度假区卫生院、望亭镇卫生院;苏州市区医疗救助机构为:苏大附属第一医院、苏大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苏州市广济医院。

社会救济_精品文档

社会救济_精品文档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社会对遭遇困境、生活困难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机制。

社会救济的对象可以是失业者、贫困人群、残疾人士、老年人等。

社会救济的形式多样,包括提供经济援助、提供基本生活物资、提供医疗救助、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等。

社会救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基本福利权,减轻社会不公平现象和贫困问题的存在,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通过社会救济,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关爱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救济机制和政策各有不同。

一些国家实施了系统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通过政府的介入来提供救助和支持。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济机制可能相对薄弱,需要国内外的援助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救济应该是可持续的,只有在确保救助对象真正需要帮助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合理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社会救济也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个人的自力更生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实现自身的发展。

1。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1′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单项选择1、C2、D3、A4、C5、C四、多项选择1、ABD2、ABC3、ABCD4、ABCD5、ACD6、ABD7、A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

3′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

2′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答:①国家主导性。

1′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1′②法制性。

社会救助工作实务

社会救助工作实务

社会救助工作实务案例: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救助的特征1.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维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责任和义务。

当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此种权利的享用并不以履行某种义务为直接前提。

2.救助对象的限制性社会救助的对象只有符合法定条件,因个人生理原因、自然灾害原因或社会原因,真正陷入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社会救助待遇。

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社会救助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目标是应付灾害和贫困,满足的是社会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而不是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实施社会救助,既可以采用实物救助,也可以使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性的应急救助,也有长期性的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也有民间救助。

5.社会救助的时限性社会救助一般是暂时的、短期的、应急性的,一旦救助对象摆脱了困境,社会救助也就随之而终止。

三、社会救助的领域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司法救助、五保供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等等。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农村“五保供养”五保供养的内容是指对五保供养的对象在吃、穿、住、医、葬(教育)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3.自然灾害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是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灾民实施紧急救助和帮助灾区民房恢复重建。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简称,对他们的救助是我国专项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实务复习参考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实务复习参考

第一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构成学习要求: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现状,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是社会保险制度。

思考: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第二章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实务学习要求:掌握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具体制度的内容;重点掌握城镇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待遇支付的具体规定以及具体程序;掌握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今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

思考:1.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哪些体系构成?2.说明中国目前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

3.中国目前现行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和待遇享受是如何规定的?4.你认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5.你认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应该在什么层次上?如何实现?6.你认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应如何 定位和管理?7.谈谈你对做实个人账户的看法。

8.说明中国目前补充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应该怎样解决?10.说明中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1.如何打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地区、行业、单位、身份等界限?12.分析中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第三章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与实务学习要求:掌握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具体内容;重点掌握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待遇支付的具体规定以及具体程1978年104号文关于退休退职条件的有关规定序;掌握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出自己的建议。

思考:1.说明中国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构成。

2.说明中国目前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 缴费和待遇享受的规定。

3.试分析中国现行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存在 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4.说明中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题及发展方向。

5.说明中国目前医疗救助制度的现状。

课件:社会救济

课件:社会救济

(二)地位
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三)内容
★ 未成年人福利
★ 老人福利
★ 残疾人福利
★ 劳动者福利
河北省老年人优待办法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 并根据本地实际,对八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 贴。其中,百岁以上老年人的高龄津贴每人每月不少 于三百元。
第十四条 七十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坐城市公共交 通车辆应当给予免费优待。鼓励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 车辆的六十五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免费优待。形式 ★服务形式 ★实物形式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区别
五、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四)社会政治的稳定剂
“丹麦式”幸福从何而来?
助 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推 经
为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
济 发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 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 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 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 人和家庭。
(四)内容
★ 贫困救济 ★ 灾害救济
四、社会福利
(一)定义
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 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 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 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 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我国劳动者可以享受哪些福利?
1.为减轻职工生活负担和保证职工基本生活而建 立的各种补贴制度。如冬季取暖补贴、高温补贴、独 生子女费、托儿费、探亲假路费、婚丧假待遇、职工 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带薪假期等。
2.为职工生活提供方便而建立的集体福利设施。如 职工食堂、托儿所、理发室、浴室等。

社会救济制度法律法规

社会救济制度法律法规

社会救济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救济制度是指国家对于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自给自足的人群提供帮助和关怀的一种制度。

这些人群包括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失业者等。

社会救济制度在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社会救济制度的有效实施,各国都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社会救济制度的法律法规进行介绍。

一、宪法保障社会救济制度的法律法规首先体现在国家的宪法中。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进行规定。

例如,中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对残疾人实行康复教育、康复医疗、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制度。

”这一条款确保了残疾人士在获取社会救济方面的权益。

二、社会救济法社会救济法是各国对社会救济制度进行具体规范的法律。

社会救济法通常对谁可以享受社会救济、救济的方式和标准、救济机构的职责等进行规定。

例如,韩国的《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了贫困家庭可以享受的福利、救济标准和申请流程等。

三、福利政策法规福利政策法规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实施工具之一。

福利政策法规对于救济对象的权益保护、资金来源和管理、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以美国为例,该国的《福利制度条例》规定了福利政策的种类,包括现金援助、住房援助、食品券等。

法规对于福利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了救助对象能够获得及时的援助。

四、劳动法和就业法规劳动法和就业法规也涉及到社会救济制度。

这些法规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和保障、劳动时间等。

这些保障措施能够减轻劳动者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脱离困境,最终实现自给自足。

在社会救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劳动法和就业法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是社会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法规针对残疾人士的保障需求,确保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

例如,日本的《残疾人基本法》规定了残疾人士的个人权益、福利待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法规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

社会救济法律法规社会救济是为了保障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解决贫困、失能、失业等困境下个体的生存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救济措施。

为了规范社会救济的实施,保障救济对象的权益,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社会救济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社会救济法律法规。

一、中国社会救助法中国社会救助法于1999年颁布,是中国社会救济领域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内容。

救助范围包括了城市和农村的低保对象、孤儿、五保对象等。

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状况,救助标准也有所差异。

法律规定了救助程序,包括救助申请、审查和决定救助等环节,确保救助的公平、公正。

二、美国社会安全法美国社会安全法是美国社会救济体系的基石,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等方式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社会安全法包括了《社会安全法典》和《社会保障法案》等法律文件,旨在提供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群体的经济保障。

该法规定了缴费和领取条件,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

三、德国社会救济法德国社会救济法主要有《基本法》、《社会救济法》和《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构成。

德国社会救济法将社会救助作为国家责任,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福利的平衡。

救助范围涵盖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援助,包括失业救济、低保补助、住房补贴等。

法律规定了救助的条件和程序,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获得救助。

四、日本社会援護法日本社会援護法是保障弱势群体社会生活水平的法律,主要包括了《生活援助法》和《就職援護法》等法律文件。

生活援助法规定了对贫困家庭、残障者、孤儿等群体提供生活援助的内容和条件。

就職援護法则是为了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提供职业援助和培训的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确保了救助对象的生活质量和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社会救济法律法规在各个国家都扮演着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能够确保救助对象能够依法享受救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国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法律法规,提高救助水平,构建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救济体系。

社会保障实务初级完整版

社会保障实务初级完整版

社会保障实务初级完整版
概述
社会保障实务是指涉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操作和应对策略。

本文档将介绍社会保障实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 社会保障基本知识
1.1 社会保障的定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通过法律和政策措施提供的一系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

1.2 社会保障的目的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稳定。

2. 社会保障实务内容
2.1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本部分将介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2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对特定群体或困难群体提供的临时性经济救助措施。

本部分将介绍社会救助制度的适用条件和申请流程。

2.3 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福利服务包括养老院、福利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旨在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和支持服务。

本部分将介绍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类型和服务范围。

3. 社会保障实务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通过实际案例对社会保障实务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社会保障实务知识。

总结
社会保障实务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的重要实践,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实务,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保障问题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研究论文

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研究论文(一)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自建国50来,社会救济制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而是非常分散,甚至可以说应急性规定比较多,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够看到,国家对于社会救济一直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制定了大量法规政策规范社会救济事业,而为社会救济投入了大量才力和物力,保障了那些处于生活困境的人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城市大量流落街头的难民、灾民、无业人员等贫困人口,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50年6月政务院又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同年7月劳动部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拨出大量粮食和经费,对不同情况的人员给予不同的救济。

1952年全国152个城市经常得到救济的有120余万人,冬季期间达到150余万人,占到各个城市人口的20%-40%.从1953年到1957年国家支付城市社会救济费1亿多元,救济了1000多万人。

在农村,1950年到1954年国家发放10亿元的救灾救济款以及大量的救济物资,救济灾民和孤老病残人员。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济工作主要是多次调整了城市社会救济对象的救济标准,由1979年的平均每人75元增加到1989年的平均每人273元;农村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救济的投入,1978年国家用于“五保”户的救济金2309万元,占国家拨付的农村社会救济费10%,1994年为“五保”户拨付救济金7554万元,占国家拨付农村社会救济费的27%;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间,国家和集体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和补助的资金共70余亿元,灾民生活救济费170余亿元;[3]在这个时期,社会救济改革最有成效的是在农村开展扶贫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贫困人口有2.5亿,1982年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扶助农村贫困户的通知》后,扶贫工作在我国农村全面展开,1994年国务院又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1998年就下降到4200万。

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

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

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一、历史发展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古代社会,我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常常靠邻里相互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发的互助制度逐渐演变为政府主导的救助管理制度。

比如,在秦汉时期,政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救灾和救助制度,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组织救灾工作,为灾民提供帮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不断壮大,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善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救助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和改革。

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实现了政府、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

二、体系构建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救援力量体系、应急响应机制、救援工作标准、物资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等。

1.救援力量体系我国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救援队伍和非专业志愿者组成的救援力量体系。

专业救援队伍主要包括消防、医疗、警察等专业救援队伍,他们具有专业的救援技能和设备。

非专业志愿者主要包括各类志愿救援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救援力量,他们通过自愿参加培训和参与救援工作,为灾害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应急响应机制我国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

根据各类应急事件的不同特点和规模,我国将其划分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重大灾害应急响应、特大灾害应急响应三个级别。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接到应急事件通知后,按照事先确定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分工,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救援工作标准我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救援工作标准和流程。

根据不同类型的救援事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救援工作标准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4.物资保障体系我国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物资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各类救援事件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了一套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救援物资送到灾区。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是高考历史中的热点考点。

这些考点涉及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的历程,对于了解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阐述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三个热点考点的内容。

首先,社会的基层治理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组织及其相关制度的运作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以乡村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

乡村的基层治理体制主要包括村社骨干和村民委员会两个方面。

村社骨干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层组织,负责管理村内事务和社会事务,起到治理和约束的作用。

村民委员会则是在新中国建立后设立的一种代表村民利益的组织形式。

在社会的基层治理中,农村集体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农村集体经济主要以农村合作社为代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和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村民的参与和发展。

其次,社会的救济制度是指社会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救济和帮助的制度和政策。

在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制度主要是以家族、宗族和宗教为基础的。

家族和宗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宗族中的成员有义务帮助家族中贫困和困难的人。

同时,宗教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救助作用,例如佛教的“供养救助”和道教的“救济教育”等。

在社会的救济制度中,国家的角色逐渐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

社会救济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济金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济金制度是指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资供弱势群体以及特殊困难群体使用。

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提供各种救助服务和帮助,例如提供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救助等。

社会保障制度则是指国家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和权益。

最后,社会的基层治理、社会救济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制度
新(救助) 城市低保 农村低保 灾害救助 流浪救助 城市医疗救助 农村医疗救助 教育救助 法律援助 旧(救济) 农村传统救济 临时救济 灾害救济
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分类

经常性救助
城市低保 农村低保 农村传统救济

临时应急救助
灾害救助 流浪乞讨救助 临时救助
教育救助 医疗救助 法律援助
上述数据却存在陷阱:CPI反映八大类消费品的综合价 格指数,但在贫困线的计算中,最主要的依据却是食品,而 食品的价格上涨速度恰恰远超CPI。 杨立雄建议:将贫困线与收入挂钩。事实上,从1985年 至今,农村人均纯收入已经增长了近14倍,贫困线却仅提高 了5倍,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与收入、物价挂钩?
城市居民
有劳动能力
救助对象 农村居民 无劳动能力
瞄准对象:县
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 目前全国共有592个。
由于“贫困县”能够带来巨大的扶贫资金和政策优 惠,这顶帽子一度成为县级政府争抢的对象。 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甲县和乙县争国家级贫困 县,甲县失败,县长含泪说:我们这次没争取到贫 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社会救助司 36个中心城市低保标准一览表(2010年6月) 北 京 410 广 州 天 津 430 南 宁 石家庄 265 海 口 太 原 282 重 庆 呼和浩特 340 成 都 沈 阳 340 贵 阳 长 春 310 昆 明 哈尔滨 310 拉 萨 上 海 450 西 安 南 京 360 兰 州 杭 州 400 西 宁 合 肥 280 银 川 福 州 南 济 郑 武 长 昌 南 州 汉 沙 多人户260 单人户280 300 360 285 300 270 乌鲁木齐 大 青 宁 深 厦 连 岛 波 圳 门
2688万
9000万+ 1.5亿 1亿
国际标准:每天1美元,365美元*6.6=2409元
2.程序:书面申请——证明——填表——初审——批准
街道镇 区县
3.方式:全额与差额救助;现金主,实物辅 4.行政管理部门 5.管理人员、城市居民违规处理
讨论1

救助对象的确定(理论上空间范围的确定)
争议: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问题
社会救济经费 社会救济标准 公平与效率
二、改革初期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
最有成效的是农村扶贫工作
1982年民政部等9部委《关于认真做好扶助 农村贫困户的通知》 1994年国务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我国贫困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2.5亿下 降到1998年的4200万
社会学意义的贫困在物质生活匮乏外,还包括社会 参与的机会缺失。世界银行为“当某些人或某些家庭没 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 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就是 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 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 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 权力、和被社会排斥在外。” 除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贫困线之外,我们还应在社会 管理层面,切实推动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让贫困 人口亦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或许才是我们社会管 理战略所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
大块五花肉,或几大捆金针菇……
尼泊尔:十二根青椒,或七捆菠菜,或二十
多片吐司,或十小袋雀巢速溶咖啡……
1978年—2008年 贫困线(农村)增长了7.83倍,CPI增长5.63倍 食物
但CPI
快 慢
2/3 1/3
非食物
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计 算,从1978到2008年,农村贫困线增长了7.83倍,而CPI则 增长5.26倍。表面上农村贫困线“跑赢”了CPI,穷人的购 买力在上升。

分类专项救助
第二节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007年《关于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的通知》 1.范围:城乡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 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6个城市的低保标准——民政部截至2004年3月1日
北京:290元; 天津:241元; 石家庄:182元; 太原:156元; 呼和浩特:153元; 沈阳:205元; 长春:169元; 哈尔滨:200元; 上海:280元; 南京:220元; 杭州:270-300元; 合肥:169元; 福州:200-220元; 南昌:143元; 济南:208元; 郑州:180元; 武汉:210元; 长沙:180-200元; 广州:300元; 南宁:190元; 海口:221元; 成都:178元; 重庆:185元; 昆明:190元; 贵阳:156元; 拉萨:170元; 西安:156元; 兰州:172元; 西宁:155元; 银川:160元; 乌鲁本齐:156元; 大连:221元; 青岛:200-210元; 宁波:260元; 深圳:290-344元; 厦门:265-315元。
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发布
救助的原则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 政府、社会、家庭责任相结合; 属地管理 救助站设立和管理 为求助人员提供的救助内容(P108) 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行为(第14条) 责任追究 救助资金由各级财政负责筹集
为取暖5位流浪儿童死在垃圾箱内
29岁的刘东弟兄姊妹7个,他最小。初中二年级辍 学后,便开始外出务工。由于其对所从事的职业经常 产生厌倦感,频频调换工作岗位,因此所挣收入并不 多。收入的微薄,让他原本贫寒的家庭始终处在窘境 中: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甚至连电话都安不起。 贫穷让刘东成为大龄青年,始终没有机会成家。 前不久,刘的哥哥结婚了,这对他产生了不小的刺激。 长期的生活压力让他的情绪顿时失控,喝农药轻生。 经过抢救,他终于活了过来。为了安稳刘东的情绪, 姐姐们凑钱给弟弟安了一部电话,母亲则时时刻刻照 料着他,用母爱抚慰儿子的情绪。
贵州省毕节市五名九岁到13 岁的陶姓男孩,在垃圾箱内 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死亡。 毕节市委2012年11月19日研 究决定,对负有领导和管理 责任的8人进行处理:
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区民政局党组 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及相应的 教育局局长、民政局局长、镇长 职务);副镇长、镇中心校校长 、小学校长等人免职。
讨论3.怎么去认定?(实践操作) 农民工该进城市低保还是农村低保? 收入认定(上海比对系统)
讨论4.社会救助该怎样进行?
施舍? 心理疗治?(案例男青年救助到罪犯) (生活压力下儿子将母亲斩首) (案例美国国家级贫困镇镇长18岁)
儿子称生活贫困不能让母亲享福将其斩首
安徽阜阳68岁的农妇胡萍死了,死于一场残忍 的杀害。她永远也不会想到,让她离开人世的不是 别人,而是自己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是什么让儿子 如此泯灭人性? 2006年1月29日夜,刘东因感到活得太穷太累, 又不能报答母亲的疼爱,产生了不能使母亲享福, 不如与母亲一同去死的想法,遂去厨房拿起砍柴的 斧头,窜至母亲的睡房,挥斧向母亲砍去。将母亲 砍死后,潜逃至老庙镇一间空房内躲藏,因天气寒 冷,回家取衣物,遂落入警方布下的法网。
该校是兴义市最远的乡村学校之一,很多孩子上学要步 行一两个小时,学校的课时不分上下午,每天上午10点开始 上课,下午3点放学,以便孩子们回家吃饭。去年,每天大约 有30个离家远的孩子在学校食堂吃午饭,每人缴纳3块钱,而 今年,连3块钱也交不起,食堂也就只好停了。按每生交3块 钱在食堂吃午饭,一个学期算账下来,平均每个孩子每顿饭 学校要倒贴1块多钱,而对于他们这样的乡村学校,没有经费 来源亏不起。家长普遍只能接受每顿饭一两块钱的标准。学 生们说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吃,买一些水喝就可以 了。教导主任吴鸿希望爱心午餐能够到他们学校,让每个学 生都能在中午的时候吃上一顿饭。
单位:元/人、月 410 300 320 260 300 240 255 310 230 253 203 230 156 380 350 400 415 250-330见脚注
贫困线:每天的消费支出够买些什么食物?
中国:六个馒头,或三根香蕉,或两个半蒜
头,或一小捧软糖……
日本:五条秋刀鱼,或近五十个土豆,或一
第三节 城市流浪人员救助制度
1982年
城市收容遣送制度
2003年因孙志刚事件终结
(许庭盗窃罪)
2003 06 07 09:55
孙 志 刚 案 : 家 属 获 武 巨 汉 额 晚 赔 报 偿 年疑 犯 供 月述 残 日酷 一 幕
孙 志 刚 案 主 犯 被 判 死 刑
贫困县:“闻着臭吃着香”的帽子 陕西省公布的经济强县排名前五的县一度有4个 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其中还包括以试行全民免 费医疗蜚声海内外的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神木县。 直到最近两年,这顶帽子才被摘掉。 “贫困县”瞄准方式的另一个缺陷在于,国家 级贫困县所覆盖的贫困人口比例逐年下降,超过一 半的贫困人口已不再集中于贫困县。 作为应对,最近10年,“贫困村”瞄准的方式 已经发展成熟,14.8万个重点村覆盖了80%左右的 贫困人口。下一步:户 人?
外媒关注中国贫困线新标准
在国家重点扶贫县青海省乐都县,许多孩子需要每天步行好几公 里山路去上学,午餐只能吃冻硬的干馍馍。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 北京召开。温家宝在会上宣布,中央决定将 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 准,该标准比现行1196元提高了92%。新标准 被视为“与国际接轨”,更接近世界银行制 定的每天人均1.25美元贫困线。按新标准, 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将享受到国家的扶贫 优惠政策,而数字变化只是第一步,国际社 会更希望看到飞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帮助1亿多 贫困人口摆脱“1美元人生”。
讨论2
谁是穷人?谁值得救助?
无力承担3元午餐费 贵州山村小学学生饮水充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