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段(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修订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用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用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第三学段(7~9学年级)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容标准 (6)第三学段(7~9年级) (6)一、数与代数 (6)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3)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18)三、教材编写建议 (2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6)附录 (28)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8)附录2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29)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中考]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中考]浙江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

XX省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意见数学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第三学段(7-9 年级)中的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第39页:(5)四边形中的第⑥条: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

第⑦条: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第40页:(7)尺规作图中的第④条:……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中的第⑥条: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第⑦条: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第42页:(4)图形的相似中的第④条: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七年级上册(2010年7月第7 次印刷)第4页:1.1 从自然数到分数。

第120页: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七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6次印刷)第58页:课题学习美妙的镶嵌。

八年级下册(2009年12月第5次印刷)第98页:5.1多边形第3课时中有关镶嵌的内容。

第153页:课题学习简单平面图形的重心。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122页:4.6图形的位似。

第126页:课题学习精彩的分形。

九年级下册(2010年5月第5次印刷)第70页:4.1视角与盲区。

第73页:4.2 投影。

(二)下列内容不作教学要求七年级下册(2009 年12 月第6 次印刷)第28 页:脚注①“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都要求写作法”改为“本套教科书对于尺规作图题,……,不要求...写作法”。

第171 页:设计题。

八年级下册(2009 年12 月第5 次印刷)第82 页:设计题。

九年级上册(2010年5月第5 次印刷)第70 页:探究活动中的用圆规把圆四等分。

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七年级下册(2009 年11 月第6 次印刷)第87 页:7.4 课题学习镶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1)第一学段(1~3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二学段(4~6年级) (13)一、数与代数 (13)二、图形与几何 (14)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6)第三学段(7~9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9)三、统计与概率 (24)四、综合与实践 (24)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5)一、教学建议 (25)二、评价建议 (30)三、教材编写建议 (34)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附录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42)附录2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案例 (43)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第三学段(7~9学年级)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录第⼀部分前⾔ (2)⼀、课程性质 (2)⼆、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部分课程⽬标 (5)⼀、总⽬标 (5)⼆、学段⽬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三学段(7~9年级) (7)⼀、数与代数 (7)⼆、图形与⼏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4)⼀、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评价建议 (18)三、教材编写建议 (2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建议 (27)附录 (29)附录1有关⾏为动词的分类 (29)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0)第⼀部分前⾔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泛应⽤于社会⽣产和⽇常⽣活的各个⽅⾯。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逐渐形成的科学语⾔与⼯具,不仅是⾃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且在⼈⽂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的作⽤。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产⼒的发展。

数学是⼈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掌握现代⽣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的不可替代的作⽤。

⼀、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促进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

第三学段(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与修订大纲知识点对照

第三学段(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与修订大纲知识点对照

第三学段(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与修订大纲知识点对照一、数与式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理从实践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作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说明: ①涂黑——表示与修订大纲比较,课程标准新增内容.②删除——表示与修订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删除内容.③方框.具体目标1.数与式(1)有理数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包括字母)。

倒数。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方根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字母二次根式的讨论和运算。

(3)代数式①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选摘学段目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docx

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docx

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3^5 Hll ri ”""”””””””””””””””””””””””””””2•、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二、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 ]”””””””””””””””””””3 3^—咅I )分^ 1^不+〕LI 粉从•、总体LI 标[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二、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I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 三学段(7-9 年级)]””””””””””””””””” 7—-、I 日]1^1空,空,,13 371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 广泛应用的过程。

20枇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人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 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川范I 韦I 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 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小人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 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于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 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 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木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 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丿力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川的过程,进而使学生 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三、统计与概率四、课题学习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第三学 段(7-9年级)]22 •、教学建议 22 评价建议 27三、教材编写建议31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血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 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估算。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 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 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 的大小。 4、再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 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 和合数。 7、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 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 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 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 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 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 量的值。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 实例,并进行交流。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0.4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7)一、数与代数 (17)二、图形与几何 (20)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6)一、教学建议 (26)二、评价建议 (31)三、教材编写建议 (35)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40)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41)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第三学段(7~9学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三学段(7~9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4)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18)三、教材编写建议 (2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7)附录 (29)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9)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0)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③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参见例1](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参见例2]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⑤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①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7-9年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第三学段(7~9学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6)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第三学段(7~9年级) (7)一、数与代数 (7)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3)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4)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18)三、教材编写建议 (23)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7)附录 (29)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9)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0)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021年数学课程标准

2021年数学课程标准

Sunflowers will open without seeing the sun. If you don't see hope in life, you must persis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2021年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数学课程标准1第一部分前言一、基本理念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课题学习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21年数学课程标准2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坚持了核心素养导向,整体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四基”“四能”保持不变,体现了课标的继承,融入核心素养,体现了课标的发展。

本文阐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在此基础上,给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化解读,教学启示我国自从1923年以来,在上个世纪一共颁布了7个课程标准和8个教学大纲,修订和颁布没有固定周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3个课程标准,大约每10年修订并颁布一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 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整体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四基和四能保持不变,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继承,融入核心素养,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发展。

下面,对2022年版课标的整体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进行解读,并给出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几点教学建议,为大家学习、讨论和落实2022年版课标理念提供一些参考!一、整体结构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2011年版课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等5个部分。

2022年版课标做了调整和增补,重新编写了“前言”,将原来“前言”的内容独立出来,增补了学业质量的内容,从而形成了2022年版课标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等8个部分。

第一,调整学段划分。

2022 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分别是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即小学6年分成三个学段,初中3年为一个学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学段(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与修订大纲知识点对照一、数与式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理从实践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作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说明: ①涂黑——表示与修订大纲比较,课程标准新增内容.②删除——表示与修订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删除内容.③方框.具体目标1.数与式(1)有理数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包括字母)。

倒数。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方根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字母二次根式的讨论和运算。

(3)代数式①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能理解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④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

整式除法运算。

③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 a2-b2;(a+b)2 = 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分组分解法,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最简分式,分式的乘方。

2.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③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消元法,三元一次方程组,增根。

④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换元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

⑤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①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函数(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①通过简单的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列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结合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3)一次函数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解析表达式y = 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二元一次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待定系数法。

(4)反比例函数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 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 >0或k <0时,图像的变化)。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

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与论证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

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具体目标1.图形的认识(1)点、线、面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

(2)角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②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识别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1]。

(3)相交线与平行线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的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平已知直线。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2 ]。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0≠=k xk y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 ]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4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5]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6 ]。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①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③探索并掌握手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7 ]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8 ]。

④探索并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 9]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 10 ]。

⑤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 11 ]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 12 ]。

直角梯形。

⑥探索并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报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

⑦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6)圆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弦心距、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垂径定理。

两圆连心线的性质,两圆公切线。

②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圆周角定理。

③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④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相切在作图中的作用,弦切角定理,切线长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

⑤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等分圆周。

(7)尺规作图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边底及边底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已知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作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作三角形的内切圆,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④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①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②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④观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图片(如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⑤通过背景丰富的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火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⑥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