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幼时记趣
第7课幼时记趣课件苏教七级上
总有一天我要变成■设计制作:贵阳十四中/幼时记趣冉华张荣玲沈复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 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 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券,卷五《中山记历》、卷六 《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 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 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 主人 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 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
出处: 照,思考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_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⑦观蚊如鶴②神游“丛林”③驱打蛉蟆思考2:丈中作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想象丰富思考3:丈中摘乌充满“宣趙"的句子有哪各?1…•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3…•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4歧都履明纾#凰侖年富的—J)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空.观蚊如鹤…以丛草为林……神游其中…神游鑒丛林妙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峻恩考4:対勰特环狀解魏勅齣捞糖? 分别出自文章中的哪一个事洌?全文结构第一段,总叙“物外之第冬段,“物外之趣" _ :观蚊如鹤第三段,“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第四段,“物外电趣” 三:鞭打蛤蟆思考练习_:这篇奴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丈阖绕的中心旻什么?思考练习二:你认为给自己留下最滦印象的是哪一个事例?它好虚哪里?观蚊如鹤神游丛林驱打蛤蟆m 二 O G 口a 繚(>)氾 <SJ u :s b (ell) 8 (g )密鄒 ■ ✓ (X Ni课堂练习二:解斡下列划线的词徐喷以烟(慢慢地)趁(喜悦的样子)金年幼(我)明莖秋毫(看清)拔山倒树(移 > 搬开)项为之强(僵硬)常蹲基身(自己)以丛草为林(把…当作・・・)扩展练习亨用"一至十〃10个数字巧書填在横线上,使原句正确无白雪归春冢E月黄鹏飞上林边伐鼓雪海涌-1亠去紫台连朔漠主月七日长生殿壬更鼓耳声悲壮空宫粉黛无颜色九天闾阖开宫殿家庭作业。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幼时记趣》。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和解释文中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幼时记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幼时记趣》。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翻译和解释文中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寓意和主题。
2.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幼时记趣》的原文和翻译。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幼时记趣》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幼时记趣》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幼时记趣》,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课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1)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和解释文中的内容,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待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对待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幼时记趣》。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如朗读、背诵、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案《幼时记趣》教案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幼时记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幼时记忆的关注和回忆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和解读散文中的意象和比喻。
教学准备:
1.散文《幼时记趣》的印刷稿。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散文《幼时记趣》的标题,让学生通过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
二、分组阅读(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散文,并填写阅读感受和关键词。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整体理解(15分钟)
1.请学生依次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关键词,并进行合理的讨论和补充。
四、重点解读(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散文,在解读的过程中注意解释散文中的比喻和意象。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五、思考问题(10分钟)
1.你觉得作者为什么对这些幼时的记忆如此痴迷?
2.幼时的记忆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吗?为什么?
六、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幼时记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幼时记忆并写下来。
拓展活动: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回忆自己的幼时记忆,并写下一段短文或者拍照记录。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评价准则:
1.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2.对于散文的准确理解和解读能力。
3.对于幼时记忆的连贯描述和感受表达能力。
第七课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
第一课时
四、一是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是强烈的好奇心和勤于观察的习惯,“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文理”;三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八、1.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都看的清楚。
2.怡然自得:形容愉快而满足
3.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也形容外形巨大而实际虚弱的东西。
九、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课时
一、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二、群鹤舞空鹤唳云端从草虫
蚁土砾
三、“项为之僵”,“怡然称快”,“神游
其中,怡然自得”,“方出神”
五、1“山”和“树”暗指上文的土砾和丛草,“拔山倒树”一词,以小观大,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蛤蟆扑来时的气势和力
量,富有童真情趣。
2.“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生动传神。
七、黯然失色傲然挺立勃然大怒
怅然若失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
拖食物
传递信息
蜻蜓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在飞行中捕
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它们常在黄昏时 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 要的益虫。蜻蜓视觉发达,飞行姿态优美, 仿生科学家们曾长期研究它,用于研究和 开发先进的飞机和其它飞行器。
正在水面上飞行捕食的蜻蜓
小憩
蝶恋花
蜘 蛛
情境创设:
1、一队蚂蚁驮着食物前进……
6、昏黄的灯光下,墙壁上,一只壁虎正 慢慢地向猎物逼近…… 7、黄昏,湖面上,一只只蜻蜓忽高忽低 地自地翻飞着……
拓展训练:
结合自己的经历,模仿作者“观小 为大”的奇特想像方法,展开想像, 写一个“物外之趣”的故事,与大家 分享。
作业:
也以《幼时记趣》为题,整理自己 儿时一些有趣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眼前或成千或 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 是鹤了。
想像
观察
所观之物
物外之形
蚊 丛草 虫蚁 土砾 蛤蟆
观察 想像
鹤 林 兽 邱壑 庞然大物
观 小
为
大
蚂蚁一般有3个品级,即雄
蚁和可育雌蚁,工蚁,兵 蚁。雄蚁和雌蚁均有翅, 交配后雌蚁的翅自行脱落 后,开始营巢,以后专司 繁殖后代而不外出,称为 “蚁后”。工蚁和兵蚁均 系无翅不育雌蚁。工蚁一 般司建巢、外出采食并饲 育幼蚁和雌蚁等职。兵蚁 头部发达且具特大的上颚, 司御敌保卫之职。蚁头部 有一对触角,用以与同伴 传递信息。
幼时记趣
作者:沈复
复习检测:
1、解释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 明察秋毫
(眼力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 ) (3)项为之强 (僵硬 )
(4)常蹲其身
(5)盖一癞蛤蟆也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幼时记趣》的原文。
2. 让学生能够理解《幼时记趣》中的难点词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3.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幼时记趣》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幼时记趣》的原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翻译《幼时记趣》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原文,进行翻译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幼时记趣》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3. 翻译: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4. 背诵:让学生背诵课文,加深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幼时记趣》原文。
2. 翻译《幼时记趣》中的重点句子。
3. 写一篇关于《幼时记趣》的读后感。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学习《幼时记趣》中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2. 教学步骤:a. 让学生简单描述《幼时记趣》中的故事情节。
b. 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c. 举例说明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幼时记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教学步骤:a. 让学生阅读《幼时记趣》,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b. 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c. 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通过《幼时记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2. 教学步骤:a. 让学生学习《幼时记趣》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b. 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苏教版七上《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
苏教版七上《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
邱:同“丘”,土山。
壑:山沟。
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译为“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件-幼时记趣
③出神:精神過度集中而 有點發呆。
④呀然:哎呀地(驚叫一 聲)。
⑤神定:心神安定。
⑥鞭:往是一些充滿童真童 趣的行為,我們看看作者在課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有 趣的事?
觀蚊如鶴 神遊山林 鞭打蛤蟆
2.這篇敘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圍繞的中心是什麼?
童趣
一、研讀文本
①於: 在。 ②素: 白色的。 ③徐: 慢慢地。 ④其: 代指蚊子。 ⑤唳: (鶴、鴻雁等)
高亢地鳴叫。 ⑥怡然:喜悅的樣子。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 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 目細視。
[譯文]在高低不平的土牆邊, 雜草叢生的花台邊,我常常蹲下 自己的身子,使身體和花台一樣 高,定睛細看。
重點詞語
1.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時的生 活中產生過類似的“物外之趣”嗎?
2.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當時 怎樣的心理?
3.本文作者觀察細緻,想像奇特。從文中舉例說明作者 是怎樣進行聯想和想像的?
1.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時的生活 中產生過類似的“物外之趣”嗎?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 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譯文]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 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好的 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 細小的東西,一定仔細觀察它的 花紋。其:它的,代藐小微物。 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 樂趣。
重點詞語
①餘: 我 ②稚: 幼小 ③張目:睜大眼睛 ④察: 看清 ⑤紋理:這裏泛指花紋 ⑥故: 所以,因此
③所向:名詞性短語,指 想像的景象。
④或: 連詞,或者
⑤果然:副詞,真的,果真
⑥強: 強同“僵”,僵 硬
重點詞語
语文:第7课《幼时记趣》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教学讲义
表达技巧分析
课堂互动与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 些技巧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就课文中 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表达能力。
02
《幼时记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沈复(1763-1825),字思端,号丹溪,浙江绍兴人。他是清 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黄宗羲、朱 权、王夫之等人并称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群”。他的代表作品 有《石匮书》、《史通》等。
讲解法
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 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练习法
设计相关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问答等,帮助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 整或补充。
教学方法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是否需要改进。
对偶
作者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 和谐,增加了文章的艺术 性。
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让读 者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与纯真。
简洁明快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 华丽辞藻,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
幽默风趣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一些幽默风趣的 语言,使文章更加有趣味性,能够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 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 力。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童年 情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
课文解析
语言点讲解
对《幼时记趣》的背景、作者、主题进行 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 作者的创作意图。
初中同步探究第七课《幼时记趣》答案
初中同步探究第七课《幼时记趣》答案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
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将[比]作群鹤舞空。
心之[命令代词,这,这样]所向[对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并作动词,变为鹤]也。
阔步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命令代词,这,这样]弱[同“僵”,笨拙]。
又领蚊于素[白色]帐中,徐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并使其跳烟之句,并作青云白鹤观,果例如鹤唳[(鹤、鸿雁等)低沉地叫声]云端,悠悠[Ganjam、开心的样子]表示慢。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到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存有庞然大物,母母倒树而[表中润色,不译]去,砌[表中表明,原来就是]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副词,正在]由涅恩,不觉呀然[哎呀地(尖叫一声)]惊愕;神定,捉住蛤蟆,鞭[名词用做动词,抽打]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2、用“/”分割以下句子的朗诵节奏。
⑴私拟作/群鹤舞空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⑶并作/青云黑鹤观⑷果例如/鹤唳云端的,怡然表示慢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请问]观测蚊飘;观测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问]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请问]表明“我”就是一个天真、开朗、正直、正直,同情弱者,存有正义感的孩子。
(意思对即可)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请问]爱好自然,热爱生活,擅于观测,用心体会,擅于M18x和想象。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幼时记趣》全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
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和解释文中的难点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会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童年时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幼时记趣》全文。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及其意思。
3. 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和解释文中的难点句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省略句等。
2. 文中一些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文中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结构。
2.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
3.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4.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沈复及其作品《浮生六记》,引导学生了解《幼时记趣》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查找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和解释难点句子。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分析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评。
5.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童年时光。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浮生六记》其他篇章,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幼时记趣》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第七课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词,弄清有关字词解释2、背诵并翻译全文3、体会作者情感4、认识观察和想象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背诵默写并翻译全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
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
二.课堂展示:1.读准字音: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唳()凹凸()壑()庞()蛤蟆()2.解释字词3.实词积累余:我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故:所以私:私下里拟:比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4.虚词积累之:物外之趣:的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以:徐喷以烟,用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盖:连词“原来是”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项为之强徐喷以烟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鞭之数十以虫蚁兽使其冲烟飞鸣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常蹲其身必细察其纹理私拟作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4.翻译全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课时1.特殊句式:A.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于)台齐”“驱之(于)别院”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目细视。
]凝神细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
邱:同“丘”,土山。
壑:山沟。
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译为“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
尽:全。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目细视。
]凝神细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
邱:同“丘”,土山。
壑:山沟。
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译为“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
尽:全。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
《幼时记趣》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同情弱小、抵制强暴、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1、余:我。
2、童稚(zhì):童年。
稚,幼小。
3、张目:睁大眼睛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眼力。
察,看清。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拟,比。
私,私下里。
9、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0、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
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强:同“僵”,僵硬。
13、素帐:白色的蚊帐。
14、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
徐:慢慢的。
以:用。
15、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6、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第七课 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沈复备课人:新野县实验中学张瑞范一、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理解文章内容,能用四字短语说出文中所写的几件趣事。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理解文章中的童真童趣。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生动活泼,观察细致入微。
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
2.领会文章中运用联想与想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的一种“物外之趣”。
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板书设计1.给括号前面的字词注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壑()凹凸()()唳()庞()蛤蟆()()2.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③昂首观之();④项为之强();⑤观之正浓();⑥驱之别院()。
以:①徐喷以烟();②以土砾凸者为邱()为:①项为之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③以虫蚁为兽()。
3.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识必备。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_____,号______,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____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__________》。
家长签字:补充:《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
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幼时记趣》说课稿一、说教材《幼时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上初中后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作者是清代散文家沈复。
该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伟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
本单元作者说的真话,抒的真情,字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可宝贵的金色年华。
而《幼时记趣》写了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教学,总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面面俱全,样样实现。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文实际,制定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情感目标: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说重难把握好重难点,就能找对了突破口,才能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的时间。
1、重点: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2、难点:让学生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1、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
2、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具体操作(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立足课文,自主合作。
(3)拓展延伸,口述童趣。
(4)迁移应用,课后练笔。
五、说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
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基础到课外的延伸,制定2课时完成,依着“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群孩童玩耍的场面,配上深情的导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我的导语是: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
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
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乐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忆幼时的童真童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等形式,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老师巡行指导。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制定2点:(1)识记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小黑板),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
(2)师讲文中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等。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1)文中写了哪些趣事?(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二)拓展活动如果说课内习得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培养。
根据自己的感受,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
(三)迁移应用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提醒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七、说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本篇板书我按照课文结构特点和主要内容(即三件童趣)进行设计的。
第七课幼时记趣沈复一、观蚊如鹤物外之趣(总)二、神游山林(分)三、鞭打蛤蟆八、说作业:作业训练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课堂作业》中的“基础级”作业,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幼时记趣》,请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情况。
(教师板书课题“幼时记趣”)生1: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是我们的同乡。
生2:《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这本书被人偶然发现,已经残破不全,只剩四记。
师:的确,“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有多少人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也有的人是幸运的,在他即将消失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苏州人沈复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他死后200多年,他的一本已经残缺的书《浮生六记》在一个冷落的旧书摊上被人发现。
就是这样一本薄册子,纪录了沈复悲欢离合的一生,其中有被法国哲学家福柯称为“艺术化生活”的国际命题,有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最可爱女性”——沈复的妻子芸娘,它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欢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复的童年生活,了解《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美妙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课前预习,下面请你们交流一下预习的成果,把你认为比较重要或疑难的字音、字形、词义和句子,指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或讨论。
生1:“明察秋毫”中的“明”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在这里是“眼力”的意思。
生2:“察”字也不一样,是“看清”的意思。
(教师板书“明”“察”字)师:“察”字在本文中还有别的意思吗?生3:有,“必细察其纹理”的“察”是观察的意思。
生4:“心之所向”的“之”是助词,无实意;而“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两个“之”是代词。
(教师板书“之”字)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之”的第三种用法,大家能回忆起来吗?生5:《郑人买履》“至之市”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生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还有通假现象,“强”通“僵”,是“僵硬”的意思。
师:文章中还有其他通假字吗?生7:“以土砾凸者为邱”中“邱”通“丘”。
(教师板书“强”“邱”字)生8:“壑”要注意写法,“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我还不太清楚。
(教师板书“壑”字,并演示“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明确这两个字都是5画)生9:“土砾”的“砾”字和“呀然惊恐”的“呀”字要注意读音。
(教师板书“砾”“ 呀”字,并注音)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如果没有疑难的字词问题了,我们就来读读这篇课文。
文言文的朗读重在涵咏品味,要能让人感受到前人的古朴高雅来。
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大家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
(教师诵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体会老师的读法,并以自己的理解来自由地朗读几遍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请你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师: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生(齐):物外之趣。
教师板书“物外之趣”师: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生1:在夏天把蚊子比作鹤,又把蚊子关在帐子里,用烟喷它们,制造白鹤在云端飞翔鸣叫的景象。
生2:把土墙花台比做森林,幻想自己在其中旅游,看到好多奇特的景象。
生3:有一天正在看两只虫子打斗,突然跑来一只癞蛤蟆,把虫子吞下肚子。
我有树枝鞭打了癞蛤蟆,为虫子报仇。
师: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其中“观蚊如鹤”中又有两个层次,分别是“群鹤舞空”和“鹤唳云端”。
教师板书“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师: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生1:我喜欢“鞭打蛤蟆”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四小节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生1:因为虫子非常小,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就是庞然大物了生2:我补充一下,这是因为作者看得出神,把自己也当成小虫这么大,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当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补充的很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鼓励不同的解释,前面的同学也没有错。
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生1:很简短有力。
作者这样写一是因为害怕,二是表明锄强扶弱的决心。
生3:我喜欢“观蚊如鹤”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二小节师:你觉得这一小节有哪些细节写得好?生3:“夏蚊成雷”,把蚊子的飞鸣声比做打雷一样,很形象。
师:除了突出了声音这方面外,还写出了蚊子的多,一团一团,像夏天绵延不绝的滚雷。
师: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比做鹤,而不比做麻雀、燕子什么的?生3:因为中国的古人很喜欢鹤,是吉祥物。
师:确实,白鹤是一个很美好的意象,苏州西山有来鹤亭,前方正对的是西湖的放鹤亭。
生4:我喜欢“神游山林”,它使我身临其境。
学生诵读课文第三小节师:作者此时像一个旅行家,徜徉山林间,他此时为何是“怡然自得”,而不是上面的“怡然称快”?生4:因为作者此时是一个人,他感到很满足。
师:回答得还不够准确,“怡然称快”偏重动作,作者此时又是抓蚊子,又是喷烟,很兴奋,所以拍着手喊痛快。
“神游山林”时作者十分安静,忘身于世外,“怡然称快”和整个氛围相协调。
师: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生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生1: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什么的。
生2:打电脑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生1: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
生2: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生: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下课。
教学反思:《幼时记趣》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文言基础知识的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在字的音形义、句式、省略等方面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琐碎。
同时,作者沈复通过本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片断具有艺术家的眼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加之古朴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童年世界,体验古人的童趣,感受古文的文学魅力,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我在处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块上注重扎实开展、巧妙进行的原则,追求既实且巧的效果。
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