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思想种子

合集下载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_高中作文_1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_高中作文_1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本文是关于高中作文的播种习惯,收获命运,感谢您的阅读!有人说,孩子们的心就像一块奇妙的大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由此可见,习惯的好坏,成就了命运的道路。

习惯从细小做起——细节决定得失。

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加加林在20多名宇航员中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离不开他的一个细节,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他的好习惯。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科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了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

当每次人选时,进入船舱,加加都脱了鞋子,就是这个细节使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科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主设计师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

事实证明,如果忽视细节,就会踏入失败的深渊;把握细节,成功就会降临。

习惯从观察入微做起——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

一般人看到澡盆里的水溢出,最多会说一句:“水太多了。

”而阿基米德却悟出浮力定律;一般人看见苹果砸在自己头上,他们最多会骂上一句:“太晦气了。

”而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一般人看见雷鸣电闪,最多会认为是上帝在发怒,而富兰克林却因此探得电的本质。

知道戴维是法拉第的老师,他们一起在英国皇家学院工作。

当时,当奥斯特发现当导线上有电流通过时,导线旁的磁针就会发生偏转,皇家学会的一名叫沃拉斯顿的会员很聪明,他想电能让磁动,磁为何不能让电动呢?于是便和戴维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大磁铁旁放一根通电导线,看它会不会旋转,结果没有成功,戴维和沃拉斯顿也就再不提此事。

皇家学会两个权威失败了的实验倒让没有什么名气的法拉第记在了心里。

事后他独自一个人躲在实验室里来做这个试验,可他也失败了很多次。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本案例老师抓住学生追星的爱好特点,以学生最喜欢的xx伦入手,让学生知道:每个成功的背后都要付出代价的。

教育学生,能够吃苦耐劳,认真学习,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自己认真学习,让成功成为自己的。

我们整天充斥在耳边的都是那些一夜成功的神话。

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越来越浮躁。

我们看不到成功者背后辛酸的付出,我们只看到他们在人前的风光。

似乎,这世界变了,变得不需要付出了。

成功也变得极为廉价。

我们自己的梦想,也由成功变为一夜之间成功,由我们辛苦付出而得到成功变为成功主动降临到我们头上。

静下心来想一想,不禁觉得啼笑皆非。

或许,一分耕耘得不到一分收获,或许,的确存在着那种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的幸运儿。

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踏踏实实的努力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心安理得地什么也不干,每天期盼着幸运垂青的理由。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我们是渺小的,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太少。

可是,多把握一分,我们的胜算就多一分。

幸运的青睐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肯定自己会是一个幸运儿。

那么,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其实就是勤勤勉勉地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

这种付出,或许看不到尽头而令人绝望,但是,它绝对是一种成功前的积累。

就算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我们所梦寐以求的成功,但我们努力了,付出了,也会多多少少得到了,更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尽力了,我不后悔了”。

这还不够吗。

即使执著地认为成功才是一切,那么这些付出也是必要的。

没有一定的付出,偶然成功了,也会是昙花一现而已。

只有由那些付出积累起来的成功,才是坚实的,才是可信的。

其实大道理我们都懂。

只是眼看着某些幸运儿轻易成功了,自信又自傲的我们便觉得自己肯定也能轻易成功,甚至会比他们更快更轻松地成功。

我不得不泼一瓢冷水:“别人能轻易成功,你却很可能无法轻易成功。

”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少了那份机遇。

幸运儿永远是极少数。

认清现实,踏实付出吧。

家长是孩子心灵的温柔守护者

家长是孩子心灵的温柔守护者

家长是孩子心灵的温柔守护者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陪伴者,扮演着孩子心灵的温柔守护者的角色。

他们的言行举止、关怀与教育方式,在孩子的心灵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长在孩子心灵成长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关于如何成为良好的家长的建议。

一、尊重与理解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

孩子尚未完全成熟,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感受。

作为家长,要善于倾听,关注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

不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要给孩子展示出真诚的关心与支持,不要轻易贬低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二、关爱与陪伴家长的陪伴是孩子心灵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应该找到时间与孩子相处,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家长的坚定支持和关怀将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

三、积极的教育方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采用积极的方式,并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家长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此外,适当的奖惩制度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

四、沟通与启发家长应该注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鼓励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索,促进他们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家长可以提供积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培养独立与自信家长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

同时,要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培养,孩子将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总结起来,家长作为孩子心灵的温柔守护者,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在孩子的心田播撒金色的种子

在孩子的心田播撒金色的种子

在孩子的心田播撒金色的种子 河南省鲁山县鲁阳第一小学 赵双利教师是一位农民,不是把种子播撒在田地上,而是把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上。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下怎样的种子,就会结出相应的果实。

教师到底应该在孩子的心田播撒什么种子呢?漫步在校园里,细细品味那一句句富含哲理的标语……“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我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答案吗?思想、行为、习惯,这不正是金色的种子吗?一、播撒良好思想的种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让思想品德教育像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上好开学第一节课,让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为此,开学前,我精心布置好教室:桌椅整齐,地面干净,并在黑板上写上一句欢迎同学们的话——“放飞理想,收获希望”。

开学那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亲身体味到教室的温馨,老师的爱。

我满怀激情地为孩子们诵读《 新学期寄语》: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你们带着信心与喜悦,载着理想和憧憬,回到了我们学校。

我们和希望一起奔跑,这里是成长的沃土,这里是追求的沃土,老师陪伴着你们起步。

听,校园的空气荡漾着琅琅的书声;看,操场的翠绿映衬着你们的笑颜。

每天希望都在冉冉升起,每天进步都在轻扇着翅膀,这里,每一片绿叶都是不甘落后者的音符,这里每一抹阳光都闪耀着缤纷的色彩。

是啊,让我们这个大家庭永远飘逸着浓浓的书香,永远涌动着爱的气息。

这也是老师新学期送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真挚的感情打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自己。

这已为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老师、热爱学校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接着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推心置腹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工作经历。

告诉孩子们,我最喜欢的花是梅花,因为我喜欢梅花那凌寒独放、乐观谦逊的品格;我最敬佩的人是海伦•凯勒,因为她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告诉我们,人要有一种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我最喜爱的人是我的学生们,因为他们的心是最纯洁善良的,我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高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用小语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纵观整套小语教材,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
这使我联想到德国有位教育家,在《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中,就谈到:“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更应以教师的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的火。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正是“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执着地为祖国效忠吗?换言之,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主义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引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记叙自己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著作的书名。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在你的一生当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或一本书,对你产生很大的触动。

而现在,我懂了,我想就是它了。

在这本书的末一页有这么几行字: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

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筋疲力尽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

这几行字,使我想起列·托尔斯泰的一段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那是我读中师三年级的一件事了,师三的教学实践我是在家乡的一所重点小学度过的,虽然它已经算是一所不错的学校,但那两个月的准老师生活确实给我的思绪带来一番波澜。

这所小学没有所谓的素质教育,有的只是上不完的语文,数学课,教师的一张讲桌就像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不断地向他的“敌人”——学生发动“进攻”。

而在这里,我似乎只感觉到孩子背着一个大口袋,而教师则极力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放到里面去。

我开始尝试着给他们上了一节美术课,这节课教的是葡萄,当我让他们开始着色的时候,一位小男孩扑闪着一双大眼睛蹭过来问我:“老师,紫色是什么颜色?我不免有点吃惊,问全班的同学:“紫色是什么颜色啊?”只见每个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一支红色的水彩笔,兴高采烈地冲我喊:“这个就是紫色!紫色!孩子们声声的呼喊越让我觉得痛心,农村的素质教育就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慢慢地变质了,儿童的生活里少了音乐,美术方面的教育。

学生不是一口无底的井,可以一个劲儿的吸水,从这口井里打水应当动脑筋。

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1、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得到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因此说,孩子的命运操纵在父母的手中。

父母若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修行自己等于在给您的孩子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会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2、家长想让孩子具备尊重他人、谦虚礼让、公平参与等良好品格,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点滴做起。

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逐步具备礼貌待人、关心他人等良好品德。

3、品行良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础,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得到他人的尊敬和崇拜。

因为品行良好代表着善良的心灵,代表着行为举止文明,代表着原则性问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原则,跟空壳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没有人生的意义。

品行良好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总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你的价值在哪里,就看你的品行是什么样。

4、相对于孩子品格习惯的培养相当重要,正面而自由的环境包括两个反面:正面和自由。

在这里要指出一些喜欢给孩子做“定性”、“贴标签”的家长就很容易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击。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喜欢乱发脾气,其实都是因为孩子秩序敏感所致。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1、利用现实中道德选择的机会教育孩子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选择机会或学校、幼儿园中的真实情景讨论道德问题。

不要以为寓言和格言能教育孩子道德问题,寓言和格言都太抽象了,孩子难以充分理解其现实的含义。

2、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出不一般的热情,并冲破重重阻力和阻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要常立志,立长志。

3、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历史上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努力锻造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刚强的品格,要求学生力争去做好每一件事。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类型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类型

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同类型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1.溺爱型家庭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会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从而发展形成不良的个性、偏好。

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家庭溺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人数的16%。

2.失和型家庭家庭亲人间的隔阂,失掉了家庭和睦的关系,使他们到外界去寻求安慰和温暖,常常易被坏人利用;有的父母草率离婚,受害者也是子女,他们推卸教养的责任,不顾后果。

在未成年犯中,来自失和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17.7%。

3.打骂型家庭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专制化都是促使未成年人思想恶化的原因。

对孩子经常性打骂,极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同时这种暴力行为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起到了表率作用,使孩子也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统计的案例中打骂性家庭占到了19.5%。

4.放任型家庭在统计的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

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缺乏沟通、了解,有的家长竟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

在统计的案例中,未成年人犯罪与家长的放任有直接关系的就占到了31.5%。

5.留守性家庭留守性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出外打工,将未成年人托付其他亲属照顾,使其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家庭。

在统计的案例中,留守性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为15.3%。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从犯罪的数量看:一是基数大,平均每年未成年犯罪审查起诉案件有157件200余人。

二是人数上升幅度大,从起诉案件人数看每年上升35%。

(2)从犯罪主体来看:一是犯罪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7%,但14-16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长率也在逐年提高;二是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犯罪较少;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是初中未毕业或小学文化;四是身份比较集中,多为辍学生或外来人员子女。

另外,在校生犯罪去年办理了11 例。

(3)从犯罪特点来看:一是团伙犯罪突出,如栾胜齐、王科等人盗窃抢劫一案,即为典型的成年人操控未成年人实施盗窃犯罪的团伙。

教师播撒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希望11月4日

教师播撒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希望11月4日

教师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头脑、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有消极的想法,有恶意的想法,有进取的想法,也有放弃的想法……学生有这些想法其实很正常。

积极进取的想法能使学生变得好学、积极、善良、诚实,并能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动力,反之消极、恶意、放弃的想法又会使学生变得冷漠、孤傲、消沉,严重影响学生进取的心理,有时会使学生走极端,有时学生做出的事情还会让人感到意外在、甚至触目惊心。

那么如何牵引学生从歪路、邪路走向正路呢?这需要教师用爱去播撒希望,用爱去感化学生的思想,用爱启迪学生的心灵,正确导向学生,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学会和学生沟通。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爱的种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师的爱会给他们以春天般的温暖,消除学生与老师、家长、同学之间的隔阂和障碍,感觉到心灵深处充满希望、充满自信。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最出众的一面,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想象、创新的一面,放飞希望,放飞理想,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用爱播撒希望的方式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沟通交流,用真诚感动每一位同学经过与学生的深入接触,我感觉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狠,他就不服从你的管理;你对他付出爱,他就愿意接受你的教育;你对他真诚,他对你就信任。

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一定要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看作是朋友。

让学生在心理上,感觉老师重视自己,关心自己,赏识自己,是自己的朋友值得信赖。

比如,在教育后进生时,教师就要主动和后进生交流,从侧面诚心的说服、耐心的教育,鼓励后进生多与老师、同学交流。

对于他们在课堂上、作业本上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恐惧心理、自卑心理,把纯粹的师生关系变成朋友关系。

以朋友的身份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理解老师、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

教师的真诚确实可以打动每一个后进生,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赏识自我,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起勇气,从“成绩”的阴影中走出来,变的勇敢、坚强;变的自信、大胆;变的积极、主动。

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教育,本来就是为了感染师生的心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他们灌输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品质。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呢?我们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内心的精神指南,对于他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负面价值观,比如功利主义、唯利是图等等,这些价值观不仅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灵,还会导致他们偏离正确的道路。

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给学生注入善良的品质。

善良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石,也是心灵世界最美丽的品质之一。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更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们,让他们从小树立起善良的品质,培养出乐于助人、宽容、友善等美好的个性,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人才。

要给学生灌输美好的意念。

美好的意念是心灵生活的滋养剂,是人们前行路上坚实的力量。

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和思想,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美好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心灵世界的成长和丰富。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具体地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呢?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教材和教学内容来灌输真善美的理念。

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艺术品等,从而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表达的欲望。

我们要注重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灌输真善美的种子。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品质,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们应该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我们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们对于思想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捷,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思想不再仅仅是个别人的思想,它更是一种共识,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理念。

因此,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

首先,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

人的思想是行为的源头。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思想的力量是无处不在的。

如果有一个人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他就能够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地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而一个拥有错误或是不完整的思想观念的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因此,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的思想观念,才能获得更为完美的行为结果。

其次,思想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根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文化的创造和源头的输入。

大量新的思想和创意,才能不断注入到文化中,让文化的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

一些好的思想,经过不断的输出和传播,形成优秀的文化传承,也让文化的精髓不断升华。

进一步地,思想也可以影响到社会的脉络和趋势。

正如我们常说的“思想决定行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正派的道路,而邪恶的思想则会诱导人们进入更深更恶劣的境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正确的思想会变成行为的行业标准和社会意识形态,顺应着社会的基本需要和进步的要求。

此外,思想也可以让人们勇往直前,尽情展现自我。

人们有时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懦弱,自我本身也总遭受着压制和限制。

一些高尚的思想的引领,可以助力人们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和幸福。

例如,坚定不犯罪的思想,可以让他人拥有坚忍的毅力,为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进。

最后,思想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于未来的看法和决策。

理性的思想根据自己的理性思维,设计了未来顺畅的发展渠道,并服务于未来的人生规划。

所以,在我们人生经历中,有些思维的存在,会引导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地决策。

总之,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这是一种有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是推动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在孩子心中播下质疑、求异的种子

在孩子心中播下质疑、求异的种子

◦教育教学研究在孩子心中播下质疑、求异的种子张建(常州市武进区卢家巷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68)摘要:一个小小的故事,让人遗憾,让人震惊,发人深思,让人担忧。

如何破解盲从,如何走出思维的误区,唯有播下质疑求异的种子.关键词:教育;思维;质疑;求异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前天女儿回家做作业,看到有一道分析题很有趣,有一 个法国人就一道数学题在中国和法国做了一个统计,结果让 人大吃一惊!让学生就这一统计结果作出分析。

题目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船长开了一艘船,船上有87 头牛,34只羊,问船长今年几岁?法国人的统计结果大致是这样:法国学生百分之九十认为这题出错了,还嘲笑老师,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是87 一34 =53岁。

中国学生百分之九十认为是53岁,只有百分 之十的学生认为出错了。

看了这题我很是不以为然,我觉得这个统计结果应该是杜撰的,中国孩子再不济,也不至于如此低能。

还信心满满地说明天到学校去统计一下。

我估摸着觉得题目出错的学生至少也有一半。

第二天的统计结果着实吓了我一跳:四()班52人,有 一半认为是87 —34 =53岁,还有的认为是87 +34 = 121岁。

或者是87 +34 + 1 = 122岁。

只有一位学生认为这题不好做。

总算没有全军覆没,我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问她为什 么觉得不好做?她的回答让我的心彻底凉了。

她说:因为之 前爸爸让我做过。

要不我跟同学的答案一样。

我不死心,又到四(3)班做了统计,这下彻底死心了。

全 班53人,50人认为是87 —34 =53岁,还有三人认为是87 + 34 =121岁。

无形中好像正好照应了百分之九十,我不禁傻 了: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都教会了孩子什么啊?简 单的质疑都没有了,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创造力呢?我相信 这不会只是存在我们学校,可能……我都不敢想了。

我又问孩子们,你觉得船长的年龄与牛和羊有关系吗?孩子这下好像明白了,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幼儿心中播下“生命”的种子——以种植课程“你好,土豆”为例

在幼儿心中播下“生命”的种子——以种植课程“你好,土豆”为例

好家长28在幼儿心中播下“生命”的种子——以种植课程“你好,土豆”为例张 君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又深刻的生命教育的思想。

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幼儿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种植活动种植的是“生命”,是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重要途径。

“种植课程”是我园近年来重点研究的课程,它作为我园的特色课程,深受幼儿和家长的喜爱。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个班级都有一块种植园地。

种植活动以植物为载体,能够激发幼儿对于生命成长的好奇心,帮助幼儿理解生命的不可逆性和可延续性,让幼儿真切地感知自然生命的成长规律。

本文结合班级种植课程“你好,土豆”,浅谈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的开始经过一个寒假,幼儿发现摆放在自然角里的土豆,冒出了一些绿绿的芽。

这些土豆是上学期开展班本课程“地下果实”时,幼儿一起收集的。

围绕这些发芽的土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土豆为什么会发芽?土豆发芽后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处理这些发芽的土豆?通过讨论,幼儿了解到土豆发芽是土豆正常的变化,发芽的土豆也是新生命的开始。

讨论过后,幼儿共同决定种植这些发芽的土豆。

他们将这些土豆按照芽的分布切成小块,种在班级种植园地中,满心期待土豆渐渐长大。

思考与感悟:在偶然中,幼儿关注到自然角中发芽的土豆。

这些发芽的土豆正是引导他们关注生命、探索生命开始的好机会。

因此,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帮助幼儿了解萌芽的土豆代表着新生命的开始,并通过后续的种植活动,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土豆的生长变化,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和美好。

二、尊重生命——发现生命的独特在幼儿的精心照顾下,种植园的土豆慢慢长出了茎和叶,开出了花儿。

幼儿每周都会去观察、照顾土豆。

在一次观察土豆的时候,聪聪发现土豆茎上长出了三个圆圆的小绿果。

聪聪说:“这个好像小番茄呀!”思涵说:“土豆怎么长出番茄?”沁轩说:“番茄是红色的,这个果子是绿色的。

[敦敦教诲和谆谆教诲]敦敦教诲

[敦敦教诲和谆谆教诲]敦敦教诲

[敦敦教诲和谆谆教诲]敦敦教诲第一篇敦敦教诲: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教育从家庭开始读后感一巴尔博士的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一块纯洁的净土,是需要我们耐心的、细心的播上优良的种子,以获得生命的希望。

教育不应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由家长开始。

我认为这非常有道理。

作为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对的课题,并不是每一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因为做家长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也需要学习,也需要用心去经营的。

往往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包办孩子的一切就是疼爱,这不是站在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有时也会困惑,如何去更好的发掘与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做父母头等大事。

面对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家长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敦敦教导,有的色厉内荏,有的循循善诱,总之不一而足。

但方法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孩子将来命运的收获就有所不同。

所以说,作家长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调节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教育孩子的心态,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教育是从家长开始的,从孩子出生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都不断的受到家长的影响,这是基于孩子的生长环境所决定,是家长天天在影响着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从家长日常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到工作学习的态度与处世的手段与原则,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行为准则。

在不知不觉间就留下了家长的烙印,或者受此影响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最好能成为一面旗帜。

让孩子继承优秀,摒弃低级恶俗的东西,让他们怀着感恩与来尊敬对待自己的父母,让这世界充满了爱。

其实,家庭就是学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学,它比孩子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期都要长,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辈子。

因爱而生长

因爱而生长

因爱而生长摘要】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如果把孩子比为花朵,老师就是园丁;若把教学比为劳作,培优辅差则与浇水、施肥无异。

关键词:关爱真诚阳光成长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学教师对她的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这儿有两束常青藤,它们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我们将给这两束常青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是相同的注意力。

我们把一束常青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我们的注意,而另一束就放在我们教室里,我们每天都要对着这束常青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的善意和关怀来滋润这束常青藤。

四个周后,实验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厨房里的那束长得又长又细,病焉焉的,一点都不精神。

但是教室里的那束则完全不同,它在歌声和积极的思想以及爱的语言的滋润下,长得很旺盛,叶子黑油油的,汁多而肥美,比原来大了三倍多。

当它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和说话声,以及感到孩子们的关怀的时候,它的叶子就兴致勃勃地摇曳起来。

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

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们那柔弱稚嫩的心不再为厨房里的那束常青藤流泪,我们把厨房里的那束常青藤也搬到了教室里。

不到三个周,第二束常青藤就赶上了第一束,到第四个周时,它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这则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我今后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回想自己以往的教学工作,也有过因爱而成长的故事。

我曾任教的班级里有个男孩,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即使提到他的名字,他也往那一站,什么也不说。

我布置的任务,每次他都不能按时完成,我还发现他的朋友很少,课间和课余总是自己一个人活动。

我想:这真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

我决心慢慢转变他。

开始时,我试着给他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可收效甚微。

怎样让这个孩子也能发生变化呢?我发现,每次我给其他同学发“喜报”时,他总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得到“喜报”的同学,那眼神里有闪闪的星光。

在学生心中播下金色的种子──《金色的脚印》案例

在学生心中播下金色的种子──《金色的脚印》案例

在学生心中播下金色的种子──《金色的脚印》事例“金色”像金子一般的颜色,金灿灿、亮闪闪。

人们常常把它与富裕、充分联系在一起,与崇拜的质量、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对崇拜质量的希冀,站在教育教课的前沿阵地,观瞻着孩子们的“金色童年”,“金色人生”在我们工作的主线中跳跃。

我们如何依靠文本,在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涵养和审美情味,真实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金色的种子呢?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学习《金色的脚迹》一课时,作了一些试试。

一、激活主体意识,立足一个“趣”字《金色的脚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略读课文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叙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仆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方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边照料小狐狸,并和十分怜悯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成立了亲密相信的关系,以后,小狐狸被送给街坊,正太郎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绝壁,两只老狐狸救护了寒冷中昏倒的正太郎,最后,这个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聚会并回到了树林中。

文章赞叹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存亡相依的浓浓亲情,学习这篇文章目标定位不单要培育学生抓要点词句、感悟文本的理解力,还要透过文本领会“我”的和善,遇到人性美的熏陶,遇到怜悯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六年级学生初步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但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学习质量自然存在着差别,为了让每个个体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倡始来,教课时,我第一从“趣”字下手,创建和睦的感情谢励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忱。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声像画面激趣:一开课,我经过现代教育媒体将声情并茂的丛林动物王国的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率领学生遨游动物王国,定格于三只玩耍的狐狸上,随机问道:“同学们认识他们吗?” 同学们立刻应到:“那是狐狸。

【名人故事】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

【名人故事】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美国的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小的时候,因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

他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与同学们游戏和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一个普通的春日,罗斯福的父亲向邻居家乞讨一些树苗。

他想把它们种在房子前面。

他告诉他的孩子们每人种一棵树。

父亲告诉孩子们,无论谁种下最好的树苗,都会给他买一份最喜欢的礼物。

罗斯福也想得到他父亲的礼物,但当他看到他的兄弟姐妹们跳起来给树浇水时,他突然有了一个冷淡的想法:我希望他种的树很快就会死。

所以在给它浇水一两次后,我再也没有注意到它。

几天后,罗斯福再去看他栽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栽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时起,罗斯福慢慢变得乐观向上。

一天晚上,罗斯福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丰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栽的那棵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

顿时,他一切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从那时起,罗斯福变得更加乐观。

不管他做了什么,他都以积极的态度去做。

【启示】有一句格言说的好: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

孩子的心灵,正如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得到习惯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在孩子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思想的种子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往这千千万万块奇妙的园地上播种思想的种子、行为的种子、性格的种子、命运的种子。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思品教学急需“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尽量丰富的体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探索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思品教学急需“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拥有尽量丰富的体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一、《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特点
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为了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让思品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才会有知与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品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的引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这个美好的社会。

以下是我的一些肤浅的做法:(一)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孩子做社会的体验者
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祖国。

例如,教《哺育我成长的家乡》这一活动时,
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到网上或者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去查找有关自己家乡的情况介绍。

在上课开始,我再播放有关嘉峪关的资料片的课件,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激动的感情,陶醉在那无限的自豪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怎么了解的?能介绍全面吗?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二)紧密围绕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去体会我在教学《发展中的家乡》一课时,先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家乡的变化来之不易呀,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变化活动。

通过观看有关沙尘暴的资料片,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这劳动的艰辛,变化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教《家乡的明天什么样》这一课时,就可以适时的让每一位孩子为家乡的明天献一册,再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可行性。

鼓励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感悟出家乡的发展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指导的道理。

在新学期开始时,我设计了《我的新学期》这一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

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
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三)紧密围绕教材的特点,引领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
我在上《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课时,我先是启问学生:喜欢活动什么?然后,把各活动兴趣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
的行为规则的认知。

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三、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
例如教学《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课时,我在正式学习前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我是谁?开始学生都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可是我让他们想:在学校,你是?在家里,你又是?在社会,你是?
在商店,你是?……
学生们都带着很大的疑惑走出了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

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思品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结果了。

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这样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提升了他们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要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思想的种子”就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社会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

让他们对自己多一份认识和信心,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和感激,对这个社会多一些体验和了解。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将爱军.林鹏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方法和措施的几点思考大家,2010
[2]《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韦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