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群体心理

合集下载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攻方式。这种冤冤相报在“熟人社会”中有所收敛,但对贸然
闯入的陌生人就完全显现出来了。在谣言传播中,人们针对的
都是陌生人,而且是社会边缘的陌生人——乞丐和流浪的僧道。
随着被挤出来的人不断增加,全国出现的社会边缘人越多,谣
言也越来越多。
一农夫想惩罚其侄子,要求石匠把有其侄子名字的纸片贴
在木桩的顶部,通过大锤的撞击窃去他的灵魂。石匠怕自己被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传播机制 群体内部传播常面临“多数”与“少
数”的对比。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人意见对少
数人意见产生压力,后者往往会服从前者。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并非都基于理性判
断,而是盲从。
阿什的趋同行为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50年代的趋同行为试验:
甲、乙两种卡片,卡片甲画有1条标准线段;乙画3条线
结构:
信息流量——互动和交流频度高,合意
基础好的群体中,信息的流量大,覆盖面广。
信息流向——单向与双向;传播机会是否均
等。 群体意识的质量高,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强;合意基 础越好,越是民主的群体,其成员的传播机会越能得到保 障。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 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
遵守的规则、准则。其功能: 1 协调成员 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职责; 2 通过规范 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 通过指 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
群体对成员的意义:
——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物质、精神;分
工协作;群体能力大于个人简单相加 ;
——个人信息来源、社会安全感的提 供者 心理学:个人在遇到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尤其
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安全的行为
范例 ;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06群体心理与行为
D.资源分配方面 的规范
群体规范的类型
绩效方面 形象方面 社会交往方面 资源分配方面
21
21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行为的矫正作用 ❖惰性作用
22
22
二、群体压力
(一)群体压力的概念 群体都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一致的行为,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和群
正式群体是组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有明确目的和 规章,成员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清楚并 有稳定、正式结构的群体。
2
2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任务 第四,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3
3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4
4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5
5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8
18
小资料:V字群型体的动雁力群的三种模式
19
19
一、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 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 守的。
❖小资料:群体规范的形成
20
20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
A.绩效方面的规 范
B.形象方面的规 范
C.社会交往方面 的规范
个人的责任 随机的或不同的
工作团队 分享领导角色
依存型 积极
个人或共同的责任 相互补充的
34
34
团队类型
1. 问题解决型团队 小资料:美国Transtech公司的团队活动
2. 自我管理型团队 小资料:哈尼威尔的自我管理团队
3. 多功能型 4. 虚拟团队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与管理》

领导法
✓ 让每个人成为批判性评估者 ✓ 无偏见,不要说出偏好 ✓ 至少指定一名群体成员担任魔鬼辩护人 ✓ 聘请外部专家对群体进行批评 ✓ 容忍不同意见
组织法
✓ 组建相互独立的群体研究同样的问题
✓ 指导管理者和群体领导者预防群体思维
个人法
✓ 批判性思维
✓ 可信的外部人士讨论群体方案并向群体报告
但是第五工区新任主任孙天明却不这么看大勇。他经过几个 月的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小伙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大勇对老奶 奶十分孝敬,在邻居中有口皆碑;工作不怕吃苦,牛劲一上来能 把大家的干劲都带起来;他还乐意帮助别人,工友中谁有困难他 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孙主任觉得,要搞好三组的工作,先得从刘大勇这里下手, 刘大勇绝不是朽木一块,关键是当领导的如何帮助他进步。从此, 孙主任经常在工余时间找他谈话聊天,同他交朋友。渐渐地,刘 大勇觉得孙主任平易近人,不像别的领导老看自己不顺眼,自己 应该以心换心,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主任的信任。
价值观
兴趣爱好 性格气质 工作生活方式
利害关系
三、群体的功能
1 正式群体的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2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 满足其成员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 ➢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3 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
•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四、群体的心理效应
1 社会助长
指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 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社会学概论第7章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

组织行为学群体心理
• 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 在利益型群体 中;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 走到一起来的
•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基于成员 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9

3 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 开放群体:开放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 输入新鲜血液;适应性强;地位和权力不稳 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
• 群体角色三种表现: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 角色和维护角色
• 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消极作用;任 务 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18
自我中心角色
• 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 • 1阻碍者;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
障碍; • 2寻求认可者;表现成绩以引起注意; • 3支配者;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不
课 题: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1
• §4 1 群体的概念 • §4 2 群体发展的阶段 • §4 3 群体的特征 • §4 4 群体内行为 • §4 5 群体间的行为 • §4 6 团队管理 • §4 7 委员会与群体间行为的协调
2
§4 1 群体的概念
• 一 定义 • 二 群体类型
3
一 定义
•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 在情感上互相依赖 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 共同目标
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 • 4监督者;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
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21
2 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 群体发展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重要性 • 形成阶段;监督者和建议者有助于群体奠定良好
基础;前者使每个成员都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后 者可以为群体提出努力方向 • 在风暴阶段;总结者 信息加工者 协调者和折衷 者的角色可以帮助群体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顺 利进入正常化阶段 •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 角色都很重要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 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发展。
11
(1)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非正式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行为”现象。由于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 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从消 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整个组织 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 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对正式组织内的信 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使一些错误的流言、小道消息大为传播,焕散军心。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 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 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 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 发展。非正式群体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一旦出 现这类成员,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 这将束缚其正常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第七章 非正式群体及其行为
第一节 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非正式沟通(后面讲)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比较
非正式组织有时又称为非正式群体,两者并没有严 格的区别,都是自发形成的,内部都有较强的凝聚力。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非正式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正规,如校 友会、同乡会、商会等,而且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 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正式组织内,也可以存 在于不同正式组织之间。 非正式群体一般规模较小,3-4个人也行,组织结 构较松散,而且一般为临时性的,维持时间较短。如 为同一目的而上访的群体;一起去登山探险的一群驴 友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存在于同一个 正式组织内。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正式组织内的非正式 群体。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E 3.ABCD 4.ABD 5.ABE三、判断题1.√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3.×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A5.C 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DE 6.BCDE三、判断题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

5.√四、简答题1.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以及知觉发生的情境。

2.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角色置换、相互支持、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自我显示等。

3.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和内省等途径形成的。

4.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

五、案例分析题1.用“镜中我”理论分析。

2.略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5.A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ACE 4.BC 5.ABCD三、判断题1.√2.√3.×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4.√5.√四、简答题1.个性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等特征。

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几方面。

组织行为学目录

组织行为学目录

组织行为学目录第1 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管理者的任务1.2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演进1.3组织行为学概述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练习题第2 章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基础 2.1 传记特点2.2 能力2.3 人格本章小结练习题第3 章知觉与学习3.1 知觉概述3.2 社会知觉3.3 学习3.4 学习型组织本章小结练习题小组练习第4 章价值观与态度4.1 价值观4.2 态度4.3 工作满意度本章小结练习题小组练习第5章激励理论与实践5.1 激励的意义与过程5.2 关于人性的认识5.3 激励理论纵览5.4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练习题本章小结第6 章挫折心理与行为6.1 挫折概论6.2 挫折的心理与行为反应6.3 挫折防卫机制6.4 挫折管理本章小结练习题第7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7.1 群体概述7.2 群体结构7.3 群体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阶段7.4 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条件本章小结练习题第8章团队建设8.1 团队概述8.2 团队管理8.3 建立高效团队本章小结练习题第9 章沟通9.1 沟通概述9.2 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9.3 跨文化沟通9.4 危机管理中的沟通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0 章领导10.1 领导概述10.2 领导特质理论10.3 领导行为理论10.4 领导权变理论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1 章权力、政治与冲突 11.1 权力11.2 组织政治11.3 冲突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2 章决策12.1 决策的意义和特点12.2 决策的分类和过程12.3 不通条件下的决策12.4 群体决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3 章组织行为的基础13.1 组织行为的概念13.2 组织理论的演变与发展13.3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13.4 组织设计与优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4 章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14.1 组织文化的发展及内涵14.2 组织文化的作用和功能14.3 如何创建和维系组织文化 14.4 组织设计与优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5 章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15.1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15.2 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15.3 企业怎样进行组织学习15.4 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第七章 群体行为基础

2.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1)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中各种力处于均衡状态是相对的。 (3)群体行为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种错综复 杂的结合,这些力不仅影响群体结构,也修正群体 中个体的行为。 (4)很多情况下,群体总体不是群体部分的总和, 而超越了总和,即“1+1>2”。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凝聚力高的群体有以下特征:
①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 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②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成员对全体 有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 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 ③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④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 豪感。
对群体压力的评价
首先,群体压力将引起个体内心的冲突, 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归属群体二者中做出选 择。这种情况极易使个体受到挫折,磨灭其个 性特征,窒息成员的创造性。堵塞一些言路, 压制积极性,所以,群体压力是对个体的一种 对个体的一种 威胁。 威胁 其次,如果站在群体的立场来看,当群体 想要达成某种目标时,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支 持和合作。而且,有时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大家一致的行动,无法迁就少数个别人的 愿望。此时,群体压力便成为前面所说的“群 群 体动力”。 体动力
四、群体的规模
1、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为2—7人。 有些学者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3人;多数学者认为, 小群体的上限以7人为最佳。
2、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 、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 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 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 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 会减少。 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 成员的活动。 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 低。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心理学》--第7章---群体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心理学》--第7章---群体
2013年2月10日早上,一对60岁左 右美籍夫妇正准备入闸,突然男乘客 往其妻子身旁倒在了地板上。
地铁员工跪帮男乘客进行人工呼吸, 配以心肺复苏。乘客终于重新恢复意 识。 视频:地铁员工人工呼吸救回外国乘 客性命
特殊乘客群体心理
(5)怀孕乘客心理:
怀孕乘客一般会有保护心理, 为了保护小孩不受伤害,会对自己的 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特别在意,但轨道 交通人流量较大,很难完全保证自身 不受影响,因而会造成怀孕乘客的紧 张、焦虑,行为犹豫不决等。
结果表明,在单独骑时,平均时 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平均 时速为31英里,在竞赛的情况下,平 均时速为32.5英里。
群体心理效应
(3)社会阻抑效应
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 动,而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 为社会阻抑效应,亦称社会干扰现 象。
想一想:什么时候会发生社会阻抑效 应?
群体心理效应
群体心理类型
提问:
1、为什么人们会从众? 2、不从众会有什么结果?
群体心理类型
(2)众从:
众从是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心理 学概念,是指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少 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 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 致的行为的现象。
什么时候会发生众从现象?
群体心理类型
(3)服从:
服从是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 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 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 个体服从有两种,一是在群体规范 影响下的服从,二是对权威人物命 令的服从。
【能力目标】 能对乘客群体心理进行分析 能对乘客不同乘客群体进行相应的服务
【关键概念】 群体、从众、群体心理、勤乘客群体心理、特殊乘客群体心理
目录
CONTENTS
1
认识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__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

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平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

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群体心理1、群体的一般特征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

张等菊《服务心理学》 大纲

张等菊《服务心理学》 大纲

《服务心理学》重点大纲第一章服务业概论一、经济学家辛格尔曼将服务业分成了四大类。

二、服务业固定特征的六个维度1.顾客接触度2.顾客定制化程度3.员工为满足顾客需要自主决策的程度4.以人或设备为中心的程度5.附加值的来源是前台还是后台6.关注单个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程度三、服务业属性1、服务地点弹性2、服务无形性3、顾客参与性4、品质变动性5、不易分割性6、容易消失性四、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即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服务业比重上升。

五、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1.互联网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信息消费井喷式爆发。

2.邮政快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快递业务量世界第一。

3.在各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中,中国香港世界第一。

4.我国目前大型外包企业的规模只有3000—6000人。

5.中国服务业在未来15年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六、我国服务业发展战略1、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2、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更多地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消费品。

)3、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4、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第二章服务心理学的发展第一节服务心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概况1.亚里士多德所著的《灵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学专著。

2.中国医学文献认为,心脏是身体之本。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学科发展背景1.普通心理学把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闵斯特伯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3.梅奥,是工业社会学的创始人。

4.消费心理学——服务心理学诞生的直接动因。

第二节服务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1.人的心理可分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阅读笔记

《乌合之众》阅读笔记

《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
古斯塔夫·勒庞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

他自从1894年始,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著作,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第一卷群体心理
第一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003
许多人凑在一起,就叫群体。

所有的群体都是一样的,群体就像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想,有自己的思想,这种群体中共同的感情与思想,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010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即使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这种群体意识,那么他们只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据到的优势,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010第一个原因:本能
本能的力量,而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就表现得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育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骑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011第二个原因:传染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雇主: a 期望得到满足
雇员留用 可能晋升 b期望未满足 改进措施、纪律
2.规范: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 价值准则和行为标准。
规范的形式:
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
规范的一般类型:
与群体绩效活动有关 与群体Fra bibliotek员形象有关 与非正式的约定有关 与资源分配有关
规范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形成:
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陈述 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私人交谊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构成
角色特征:
■角色同一性:
■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
■角色冲突
雇员 雇主
心理契约
心理 契约
雇员期待雇主 公正对待雇员 提供工作条件 清楚表达任务 反馈工作好坏
雇主期待雇员 工作态度认真 听众指挥 忠于组织
雇员: a 期望得到满足
高工作绩效 积极表现 b 期望未满足 低工作绩效 消极表现 可能辞职
四.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 要因素:
群体成员 资源
群体 任务
施加于群体 的外界条件
群体相互 作用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组织战略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组织资源 人员甄选过程 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组织文化 物理工作环境
(二)群体成员资源:
能力 人格特点
(三) 群体结构
规范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从众
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 表面从众,内心拒绝 表面拒绝,内心从众
3.地位:
地位是指人在群体中的社会等级, 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某种承认、尊重 和接受的标志。
4.群体规模:
社会惰化: 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
如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5.群体构成:
异质群体-- 同质群体--
(四)群体互动过程:
协同效应: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它是 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 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顾虑倾向:
(五)群体任务:
复杂的任务 简单的任务。
本章主要内容
•群体的概念 •非正式群体 •个体加入群体的动机 •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的主要因 素 •群体决策
一.群体的定义及类型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它是以一定的规范约束成员 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类型: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二.关于非正式群体:
形成基础: 利益的一致性 价值观的一致性 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个性相似 个性互补 背景相似
特点:(与正式群体比较)
在组成方面 在维系力量方面 在领导者方面 在群体规范方面 在群体凝聚力方面
三.个体加入群体的动机:
➢ 安全需要 ➢ 地位需要 ➢ 自尊需要 ➢ 情感需要 ➢ 权力需要 ➢ 实现目标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