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概述

合集下载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

第11章群体心理1、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种类:常见的分类有:正式群体和飞正式群体、统计群体和实际群体、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

3、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对个人的功能和对组织的功能。

群体不仅要满足成员的各种需求,使成员目标与群体目标一致,还必须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

成员可以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需求必须通过学习,工作等活动才能得到满足,有些需求则要从群体中获得,如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现需求。

4、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或提高准确性的一种现象。

5、群体规范:指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6、对去个体化的理解: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并且当所有的群体越大时,去个体化程度就越大。

群体活动有时候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

群体一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也能使个体身份模糊。

这种匿名性使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

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

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自己的感受。

7、群体压力: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了一种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8、群体凝聚力:也成内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

它分三个层次:以群体成员彼此感情依恋为特征的底层或表层;以价值取向的统一为特征的中层;以群体活动的目标统一为特征的深层。

影响因素:群体的目标、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或互补性、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群体的成熟程度。

9、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的主张和意志对群体行为的作用过程。

主要作用:减少偏见;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并增强责任感;加强成员间的信息沟通,改善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相对于个人决策效果好,准确性高。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6章群体心理概述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人是社会的人,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工作团队研究中心认为,在2000年80%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并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群体。

可以说,群体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基石。

6.1.1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由于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

2.相互作用和影响。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而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咖啡厅里的顾客和电梯间里的乘客,这些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因此都不能称之为群体,而是属于聚合体亦称为集合体(aggregate)。

有时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例如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共同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6.1.2 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和一般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群体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下面重点分析与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一种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种分类法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目标不一致
当不同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各 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行动 ,可能导致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 价值观差异: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 的看法不同,进而引发冲突。
群体冲突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协商和调解
通过协商和调解,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化解冲突。
建立共同目标
0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 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而群体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 研究领域之一。
02
03
群体心理研究丰富了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内容,揭示了群体成员在 共同目标、情感、规范等因素作 用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04
02
群体心理形成与发展
群体心理形成条件
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这是 形成群体心理的基础。
顺从行为
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符合群 体规范的行为。
群体凝聚力与向心力
01
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 互关联的程度,是维持群体存 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02
向心力
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和 忠诚度,表现为对群体目标的 认同和追求。
03
群体目标
群体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价 值观,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 心。
影响因素
群体心理的稳定性与变化 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社会环境、文化背景、 群体规模、领导方式等。
03
群体心理内部结构与动力
群体成员角色与地位
角色认知
群体成员对自己在群体 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和
理解。
角色期待
群体成员对他人所扮演 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冲突
当个体在群体中扮演多 个角色时,可能会产生 角色间的冲突和矛盾。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上海大学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 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 展一系列比赛,橄榄球、垒球项目。竞争的 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晰的“我们情感”, “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 第二阶段结束时请孩子们在两个群体中择友, 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 的比例,分别高达93%。 • 第三阶段: 探索如何减轻或消除群体间的冲 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 共同活动,如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 做游戏,但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 次两个群体在吃饭时发生了直接冲突。
• (5)有自然形成的中性人物。这些中心人物不一 定有正式职务、地位和权力,而由于其本身的特 点,如能力、品质等,因而具有自然性影响力, 他们是群体中具有心理意义的核心人物,在群体 中起着提出权威性意见、负责、维持群体的相对 稳定、提供行为模式的作用。
5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相对较小、有亲密互动、存在一种 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个人直接参加社会生活的基 础群体,是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形式。如家庭、邻 里、游戏伙伴。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 对个性及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 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 建立起来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 联系。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规模较大、 成员较多、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 6、以血缘为纽带的群体;以地缘为纽带的群体;以 业缘为纽带的群体。
• 二、群体内聚力 • 群体内部具有使其成员不轻易脱离群体的吸引力, 称为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维持群体存在的 必要条件,一个群体如果失去了内聚力,这个群 体就难以继续存在下去。群体内聚力是增强群体 功能、实现群体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 • 内聚力的高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 1、沟通交流的频率。内聚力高的群体,成员之间 的沟通交流较为频繁,群体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 2、群体内互相关心的程度。内聚力高的群体比较 重视、关心个人的需求,能使群体产生较强的归 属感,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群体心理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

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

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

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

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

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

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

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

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

(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

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第15页
消极功效:
❖ 组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 康、危 害班集体和社会行为
❖ 高凝聚力可能减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涣散状 态
❖ 内部信息交流通畅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 言传输者和制造者
❖ 关键人物(首领)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整体偏 离和失误
❖ 能够依据交往双方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珠平不 一样,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2. 情感探索阶段。 3.感情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学校群体心理
第27页
学校群体心理
返回
第28页
(三)人际关系需求类型
1.包容需求 2.控制需求 3.情感需求
学校群体心理
第29页
(四)影响人际关系原因
第34页
(三)师生关系形成阶段
1.接触阶段 2.靠近阶段 3.亲密阶段
学校群体心理
第35页
(四)师生关系类型
1.担心型师生关系 2.冷漠型师生关系 3.庸俗型师生关系 4.亲密型师生关系
学校群体心理
第36页
四、同学关系
(一)同学关系含义
❖同学之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 交往和相互作用基础上建立起来学 生与学生之间心理关系,它是除老 师之外班级组员之间关系总和,包 含学生个体之间关系、班级内学生 群体之间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 之间关系。
1.仪表原因 2.空间距离原因 3.交往频率原因 4.相同性原因 5.互补性原因 6.能力原因 7.个性品质原因
学校群体心理
第30页
二、学校中人际关系特点与意义
(一)学校人际关系特点
1.教育性 2.纯洁性 3.丰富性
学校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削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群体心理名词解释

群体心理名词解释

群体心理名词解释群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群体和集团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被用来研究如何形成、发展和持续群体所共有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以及群体中各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群体心理学也涉及到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个体如何被群体所影响。

一、群体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共享信念和行为准则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的集体。

在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具有自身的观点和态度,但是彼此之间也有共同的利益和愿景。

群体可以是家庭、公司、团体、机构、组织等。

二、集团行为集团行为指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集团行为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发生的互动,其中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它可以是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群体所有成员共同行为的结果。

集团行为反映了群体中每个成员如何影响其他成员,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流情况。

三、群体动态群体动态是指群体的性质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引发这些变化的力量。

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变化,也可能是一种消极的变化。

群体动态可以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对群体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改变群体的结构、激活新的行为模式、改变观念和价值观等。

四、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的是群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也就是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心理活动和关系的表现形式。

群体心理涉及到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既涉及个体的行为,也涉及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个体之间共同发生的具有统一行为标准的活动。

群体行为可以通过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共同思维和行为来表现,也可以通过既定的行为准则来表现,它们都可以帮助群体达到共同的目的。

群体行为有助于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维护群体的边界和增加群体整体的力量。

六、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个体之间进行思考、讨论、决策以及行动的过程。

它可以提高群体成员之间的理解,有助于群体内成员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帮助群体达成共同的目标。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

*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 *有利于心理健康 *有利于获取知识信息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1、人际认知的因素 2、人际吸引的因素
1、人际认知因素 、
• (1)首因效应 • (2)近因效应 • (3)晕轮效应 • (4)刻板印象
(1)首因效应
也叫第一印象,是指 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 认知的强烈影响。
二、群 体 心 理
群体心理是指普遍存在于群体所属成员 群体心理是指普遍存在于群体所属成员 之中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 之中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状态。
(一)社会促进 (二)暴力行为和去个性化 (三)从众倾向 (四)社会服从 (五)社会顾虑倾向
(一)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有人 社会助长作用 在场或者许多人在一起共 同工作的效率高于单独工 作的效率。 作的效率。 • 社会促进是群体对个人行 为的影响或由于其他人在 场对个人活动效果的影响 • 当个体高度唤醒时,对于 当个体高度唤醒时, 简单工作, 简单工作,内驱力能产生 促进作用, 促进作用,对于复杂工作 则会产生阻碍作用 • 群体中的活动效果不仅 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 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 而且关注评价的影响 • 当别人在场时,总认为 当别人在场时, 别人可能正在审察自己 的工作, 的工作,也许在注意表 行为、作业, 情、行为、作业,或认 为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进 行评价。 行评价。关心评价会唤 起个人的内驱力, 起个人的内驱力,既会 产生积极效果, 产生积极效果,也具有 消极影响
阿希的从众实验
• 2、根据个 体从众行 为的表现 形式, 形式,以 及个体行 为与自身 判断是否 一致, 一致,将 从众分为 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
• 第一,行为上从众,内心也从众 第一,行为上从众, 个体在行为上力图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个体在行为上力图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在内心深处也赞同群体成员的选择, 在内心深处也赞同群体成员的选择,是 一种表里如一的从众行为, 一种表里如一的从众行为,称为真从众 • 第二,行为上从众,内心不从众 第二,行为上从众, 个体虽然在行为上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个体虽然在行为上和其他人保持一致, 但对其他人的行为不以为然, 但对其他人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怀疑 其他人的选择是错误的, 其他人的选择是错误的,这种从众行为 称为权宜从众 • 第三,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三,内心从众, 个体虽然认同其他人的观点, 个体虽然认同其他人的观点,但在行为 上却不得不和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群体任务
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群体心理有重要影响, 如任务复杂度、目标一致性等。
群体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行为。
组织文化和环境
组织文化和环境对群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包括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等。
02
群体行为管理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
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互动协作的一种行为 模式。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04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目标、价值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的对立状态。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建设性冲突有助于促进群体 内部的创新和改进,而破坏性冲突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资源浪费和目标难以 实现。

第九章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心理
首先取决于活动内容或任务的难易与复杂程度。 A、比较容易的机械重复性工作,社会助长大。 B、比较困难的理论思维性工作,社会助长小。
其次,与是否表现优势行为有关。 A、 是自己的专业或熟练的优势活动 ,社会助长大。 B 、不是自己的专业或不熟练的活动 ,社会助长小。
再次,与个体的行为风格和个体与在场他人的熟悉 程度等因素有关。 A、受暗示性强的人社会助长大,反之社会助长小。 B、还受是否熟悉的人和性别有关,异性大同性小, 熟悉大不熟悉小。
5、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 破,以点带面
三、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 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 学分支。
第二节 群体心理现象与效应
群体由个体构成,但群体不只是个体的 简单总和,群体因其成员个体的相互作 用,或超越了个体的总和,或降低个体 总和功能。
1+1<2
1+1 =2
(三)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1、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往往会产 生不健康的、危害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2、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 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3、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 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 制造者
4、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 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
(3)从众的意义(P166)
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消极方面讲,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 力,使人们产生从众,甚至改变正确的观 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保持 一致。会助长不良传统和歪风邪气。
2、服从
(1)什么是服从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
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 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分两种情况: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心理概述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所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正式群体制订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总和,称为正式群体规范。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当他人在场或有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而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自持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


群体的成员资格是通过群体界线给予定义的。 没有界线,我们就难以将群体成员和非群体 成员区别开来。有些群体界线是有形的,并 能够为符号和礼仪习俗所强化。比如,现代 艺术家们的披肩长发就是其群体界线的符号, 我们据此可以确定他们所属的群体;而教授 这种专业化的职业也是有明显的群体界线的, 那就是他们的高学历以及在专业性协会中的 地位和成员资格。


使参照群体理论名闻遐迩的经验研究有两项:其 一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T.纽科姆1939年起历时四 年完成的有关美国贝宁顿学院的女生的学院经验 与其社会政治态度关系的调查。他发现,尽管同 学和家庭都是学生的隶属群体,但左右学生态度 的却是参照群体:高年级的学生因和同学交往多 而在个人生活风格和政治倾向上趋于自由,而和 家庭联系密切的低年级学生则偏向保守。 其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托夫等人对美国士 兵的调查。他们发现,只有极少晋升机会的兵种 (宪兵)比晋升机会较多的兵种(空军)对晋升 有着更强的满足感。对这一现像的唯一可行的解 释是,使人们感到满足(或被剥夺)的是与其同 伴相比的心理上的“相对值”,而不是物理上的 绝对值。这种“相对满足”或“相对剥夺”现象 揭示了参照群体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取向的影响


初级群体还担负着满足人们感情需求的任务。 这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组织所不能代替的功 能。如果说像教育、福利、生产等功能能够 逐渐转移给专门化的社会组织的话,那么满 足感情需要这一功能却始终是由初级群体担 负的。研究证明,初级群体与人们的感情活 动密切相联,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在 调查中发现,在对人生活影响最大的前十位 事件中,属于初级群体的有七件,占70%。
规范的形成
三、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认知标准化作用 行为定向作用 惰性作用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和集体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

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

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学》
通过控制变量,观察群体互动 对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群体成 员的观点和体验。
组织应用
将群体心理理论和研究成果运 用于组织管理、团队建设和决 策过程中。
群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社会规范
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2 领导风格
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对团队成员的行为和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群体心理概述《管理心理 学》
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掌握群体心理对 于有效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群体心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1 理解群体互动
群体心理研究人们在组织 和社交环境中的行为、态 度和情感。
2 促进团队合作
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建立 团队共识、协调团队成员 的行为和解决团队冲突。
3 提高领导效能
管理者了解群体心理,可 以更好地理解员工需求, 激励团队成员并达成共同 目标。
群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社会认同
个体与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行为产
集体效能
2
生重要影响。
群体成员对集体任务完成能力的信心和
期望。
3
群体协作
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角色互补。
群体心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实验研究
群体围绕共同目标的努力和奋斗 增强了群体凝聚力。
奖励机制
激励措施和奖励激励可以促进群 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认可与赞扬
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群体成员 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群体心理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和意义
团队建设
了解群体心理有助于优化团 队结构,改善团队氛围,提 升团队协作效能。
决策优化
群体决策理论和方法可以提 高决策的多样性和质量。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

什么是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

群体心理分为小群体心理和大众心理。

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从而产生交往心理。

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群体心理包括三大类型,即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群体心理主要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如管理心理学)也研究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心理具有四个特征:(一)认同意识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

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当然,每个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要相对低一些,而小群体内部的认同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二)归属意识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但是,归属意识里面有个自愿感和被迫感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是自愿的归属意识,而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意识则不确定,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

这是一种和被迫感并存的归属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

所以同样是归属意识,自愿的归属增强凝聚,而被迫的归属增强离散。

(三)整体意识由于认同群体,归属于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都有或深、或浅、或强、或弱的整体意识,即意识到群体有其群体的整体性。

但是这种整体意识程度不同,行为表现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适当地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
1)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些资 源并不一定都是有用的资源。 2)随着群体现模的增大,群体成员异质性也增多,因而成员 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 3)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和得到奖励的机会减少。 4)群体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 的活动。 5)群体人数增多,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 6)群体人数越多,则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个尼姑
三个尼姑在破落的庙宇里相遇。“这个庙为什么一片荒 废凄凉呢?”甲尼姑触景随口提出这个问题。
“一定是尼姑不虔诚,所以诸神不灵。”乙尼姑说。 “一定是尼姑不勤劳,所以庙才不修。”丙尼姑说。 “一定是尼姑不敬谨,所以信徒不多。”甲尼姑说。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能 不能够成功地拯救此庙。于是甲尼姑恭谨化缘招呼,乙尼姑 诵经礼佛,丙尼姑殷勤打扫。果然香火渐盛,朝拜的信徒络 绎而来,而原来的庙宇也再度恢复鼎盛兴旺的旧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正式群体 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 分工,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这种群体是根据 官方途径正式组建和任命的。 类型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 是指既不是组织明文规定的,也没有正式的结构,是成员 因为个人目标而非组织目标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类型有: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群体的结构 (1)群体的规模 理想的群体规模的上限与下限究竟应该是多少呢? 致力于解决问题的群体人数最好在5~7人之间。 群体的最佳人数或者说群体的上限和下限是变化的,它 会因工作任务的性质、难易程度、机械化程度以及成员 的熟练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群体规范 A每个群体都会建立自己的规范,即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和
遵守的行为准则。有些群体规范是正式的,是由组织明文 规定的。有些群体规范是非正式的,它是通过群体之间模 仿、暗示、顺从等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 准。 B群体规范会形成压力,无形约束和控制着成员的行为。它 规定了群体成员所为和不所为的范围,进而影响群体的效 率。当然它的这种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C管理者应注意有效预防消极规范的形成。
6.2 群体效率的基础
输入变量
• 群体的外部环 境条件
• 群体成员的特 征
• 群体的结构
中间变量
• 群体动力
输出变量
• 组织目标的实 现
• 成员的满,请联系改正。
一、影响群体效率的变量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受组织的整体战略、领导、奖励体制、沟通系统、组织结 构、组织文化、规章制度、支持资源,以及工作环境空间 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群体成员的特征 (1)人格特征 (2)知识、技能和能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成员的多样性 同质性群体是指成员拥有共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专业技术 知识、经验、性格和价值观等。 异质性群体则由不同个性和背景的成员构成。 群体究竟应采用同质结构还异质结构要取决于工作的任务和 性质。 一般而言,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而领导班 子群体宜采用异质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角色
A角色,是指人们对处于某个社会地位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 个群体都有各种帮助群体生存并达到目标的角色,这些角色分为两类:任 务角色和保持角色。 B一个群体要长期获得成功,群体中既有成员承担任务角色,也有成员承 担保持角色,或者有的成员擅长承担双重角色。 C角色模糊、角色过载、角色冲突都会对群体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 度产生消极影响。 D一个有效的群体,要实现任务角色和保持角色的平衡,要帮助群体成员 明确他所承担的角色,并保持各种角色之间平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都是因为我四处化缘,所以信徒大增。”甲尼姑说。 “都是因为我虔心礼佛,所以菩萨才显灵。”乙尼姑说。 “都是因为我勤加整理,所以庙宇焕然一新。”丙尼姑 说。 三人为此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从此又一落千丈。 分道扬镳后,她们总算得到一致的结论:这庙之所以荒废, 既非尼姑不虔诚,也不是尼姑不勤劳,更非尼姑不敬谨,而 是尼姑不和睦。 分析启示:一个人力量只能获得小的成功,一个团队力量才 能获得大的成功。在一个群体中,合作是最重要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一、群体的定义
1,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2,特点 (1)共同目标 (2)相互作用和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群体的类型
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按群体发挥的作用,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 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群体的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forming) 2、震荡阶段(storming) 3、规范阶段(norming) 4、执行阶段(performing) 5、解体阶段(adjourning) 并非所有的群体都须经过这几个固定阶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群体规模的确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 这个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应确定群体规模的员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 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再次,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 果超过了这个上限,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总是通过属于一定的 群体而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它也是个体实现理想、抱负, 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
个体、群体、组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把组织 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群体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个体则是群体的构成元素。因而,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 研究,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