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
崤山山脉
崤山与小秦岭和熊耳山比邻,属华北地块南缘华熊复合地体的一部分,与熊耳山、小秦岭、华山共同构成华 北地台南缘近EW向的金矿成矿带。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宇太华岩群(ArTh)的一套中高级变质杂岩,主要岩石组 成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变石英闪长岩、英云闪 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构成的TTG岩套,呈穹状分布于烯山地区中部,其四周为古元古界铁洞沟组(Ptt) 石英岩(底部发育研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Ptx)中基性火山岩系(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所环绕, 属变质结晶基底之上的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 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千米,宽约40—50千米,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 河的分水岭。 通常以涧河谷地为分界,界南山地称西崤山,界北山地称东崤山。
地理环境
地质 地貌
崤山山脉又称三崤山、二崤山,古称岭釜山。由于崤山山脉整体为褶皱断块山,似山脉被切碎了一般,于是 取“肴”字形容,命名“崤”。西虎岭风景区位于崤山山脉南麓,洛河之滨。这里有鹿、锦鸡、大鲵、花狐狸、 野猪等野生珍稀动物。崤山山脉位于仰韶村遗址北方,在当地很有名,由很多的山峰组成。其中,有一座山峰为 韶山,这也是仰韶村名的由来―仰望韶山。
仰韶遗址的东、西两侧有很深的水沟,正好是面南背北,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适宜居住。该遗址南北960 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
仰韶文化其实最初是中国人刘长山发现的,而较为系统的发掘和探索,则是由中央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 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民国七年(1918年),安特生率队来到河南,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
山脉关系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 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 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浅谈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
浅谈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作者:姚会强司志民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8期[摘要]夏代帝王之墓多在平川,地理位置较好,夏后皋的坟墓却位于崤山之中。
这与其他帝王所葬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究其原因,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状况及其经常迁徙习惯所决定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夏后皋墓;崤山;夏代文化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28-02据史籍记载,夏朝共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和夏桀。
其中大禹死后葬于会稽,启、仲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发葬于安邑,太康少康葬于阳夏,相葬于帝丘,皋葬于殽山中,孔甲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一说葬于洛宁西北三崤山),夏桀被流放死后葬于安徽南巢卧牛山。
夏后皋墓在崤山南陵,在现陕县深山中。
夏鼐和郭沫若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该地调查过,但未能确定其年代。
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可知帝皋墓葬应在崤山中。
那么帝皋墓葬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被安葬在地理条件较好的传说中的山西南部、伊洛流域和豫东,而是葬于深山荒野之中,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一、崤山与夏后皋墓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
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
崤山或称三崤山、二崤山。
《水经注》载:“崤有盘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
”崤山高山绝谷,峻坂迂回,形势险要,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自中原入关中的古道有两条:南路出洛阳经过宜阳、洛宁、雁翎关到陕州,北路出洛阳经新安、渑池、硖石关到陕州。
南路有雁翎关,北路有硖石关,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1、先看结果: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重点】1、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2019届高三语文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02文学类阅读(含解析)
文学类阅读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阿成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
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
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
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
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
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
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
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
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
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
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
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
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
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点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全国通用_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政治形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
西高穴大墓“魏武王常所用”之我见
据 《 华西 都 市报 》报 道 :有 人 说 , “ 武王常 魏 所用”之 “ ”,可能是 曹操 的大臣常 林。但反对者 常
说 ,常林 并无 “ 武王 ”的谥 号。[ 魏 2 其实 , “ ”只 常 能理解 为表时形 容词 ,是 “ 日常的 ”、 “ 永久的” 、 “ 固定 的”的意 思 。但 这 样理 解 的 “ ”使 “ 常 常所 用”读起 来很拗 口,不及 “ 所常用 ”、 “ 用”的说 常 法更符 合古今汉语的一般表达习惯。事实上 ,很多报 道就是这 样引用石牌文 字的 ,而且 引用成 “ 常用 ”的 更 多。比如 , 《 华西都市报 》说 : “ 河南省文物考古
蔽 ”当作 “ 居为隐 蔽 ”。 将 “ 所用 ”引用成 “ 常 所 指 采用惯 常 词序 进 行语 言 表达 。例 如 《 传 ・ 公 左 哀
常用 ”的人 ,看 见 上述分类 ,或许会 说 : “ 常所 用 ” 就是 “ 常用 ”的误倒 ,有 第 l 为据 。但 这 只是从 所 类 八年 》: “ 夫鲁 ,齐晋之 唇 。” 《 韩非子 ・ 忠孝 》: “ 子本 未知 孝悌 忠顺之道 也 。”前 面说过 , “ ” 孔 常
工作队专家尚金山明确回应 ,刻有 ‘ 魏武王常用掐虎
大戟 ’等铭文的石牌是他 亲 自发掘 出来的 ,……而刻
有 ‘ 武王常用搭虎大戟 ’的一块是最 完整 的 ,其余 魏 都是残缺不全 的……刻有 ‘ 武王常 用慰项石 ’铭文 魏 的石枕 ,尚金山肯定地 表示 ,这确实是从盗墓分子手 中收缴 ,但 是他 听到 盗 墓分子 亲 口承 认是从 该墓 中
的误倒 。例 如 《 韩非子 ・ 说林 上 》 “ 为之是也 ,非 子
远古暨三代交通·水利
远古暨三代交通·水利一、交通(一)夏、商的交通关于夏、商、周三代都城的所在地,学者间尚有不同的意见。
这里所提到的也只是一般的说法。
就是这样一般的说法,也可以说明这一时期交通的轮廓。
可以说,各王朝的都城之间都应有交通道路以相联系,不然所谓迁都也将是不可能的。
夏人在今山西西南部的都城,有平阳、晋阳和安邑三地。
这是由涑水流域北至汾水中游的一条道路。
前文论彩陶文化时就曾经提到过这条道路,可见它是有由来的。
胤甲居西河,其后帝皋亦因故居,未曾迁徙。
此西河如前所说,当在今山西西南部,晋、陕两省间。
再北为龙门山地,夏人都城不会舍平原而趋于丘陵之间。
夏后皋之墓在崤山,则西河与崤山是有道路可以相通的。
这样的道路不是由晋、陕两省间渡过黄河,并沿河东下,就是越中条山南行。
尤其是越中条山一道,夏初当早已形成。
如前所说,太康与桀皆曾都于斟寻,而斟寻就在洛水下游。
周人亦称自洛汭延于伊汭,为有夏之居①。
周人且称唐叔所封地②和虞仲所封地皆为夏虚③。
唐叔所封在汾水下游,虞仲所封在今山西平陆县④。
这几处夏人故虚迄至周初尚为人所称道,可知其当年的盛况。
其间有交通道路是不容置疑的。
夏人的建国固以这几处夏虚为基础,然夏人却是向东发展的。
帝相的东迁帝丘和斟灌,正是具体的表现。
在此以前,帝启就曾居于黄台之丘。
由伊洛二水间东行,经黄台之丘而达于帝丘和斟灌,正显示出当时黄河以南交通大道的所在。
后来东进受挫,帝杼迁都于原,犹不忘情于东土。
其再迁于老丘,而老丘正在由黄台之丘东去帝丘的途中。
当时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
商人的建都不离黄河下游,或在河南,或在河北。
其间交通道路也是相当具体和清晰的。
汤居于亳,亳在今山东曹县南,这是无可非议的。
相土之东都在泰山之下,这是商人都城东迁最远之地。
其实在相上以前,契就曾经迁都到蕃⑤。
蕃在今山东滕县境,乃在泰山之南。
由亳至泰山之下,如要经过蕃,是不免稍稍绕道的。
然继其先王已创的基业总比新修道路为容易。
汤以后,商人又在庇、奄两地相继建都,而这两地又皆在由亳经过蕃而至于泰山之下的大道上。
《鲁施氏有二子》的翻译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
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
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
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
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
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
”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
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
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
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
”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
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机会便会招致灭亡。
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你们运用不合时宜,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
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总是这样的,也没有总不是这样的。
以前采用的东西,现在有的已经抛弃了;现在丢弃的东西,后世可能又会加以使用。
这种用与不用,是没有一定的。
抓住时机,见机行事,灵活地处理问题,才算聪明。
如果你智力不够,即使像孔丘那样渊博,象吕尚那样富有谋术,又怎么能不处处碰壁呢?”孟氏父子听了,心情开朗,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
”二、翻译: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前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
《崤之战》注释翻译赏析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战争极端频繁的年代。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崤山,所以称之为崤之战。
战前情况:公元前七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
晋国公子(晋文公)流亡在外时,曾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赢为妻,从此两国关系比较密切。
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国家形势更加强盛,急于争霸。
崤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让秦国派出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出现了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到了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以及杞子、逢孙、杨孙等人在郑颇得信任,郑掌管北门锁钥的便利,不听蹇叔的劝阻,悍然向郑进军。
秦国的东征军来到郑国,知道郑已经有所防备,便灭滑国而还,途经过崤山,遭遇晋国军队的伏击。
秦晋崤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简介《左传》本文选自《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作者左秋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另外还编有《国语》。
我们学过的《曹刿论战》就出自《左传》。
朗读试译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崤之战》教案21
3
张家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语文第四册教案
晋国。从此, 秦晋结怨, 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 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 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5、6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 不听騫叔劝告, 出师伐郑: 第 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 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 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 秦师 败于崤, 主帅被俘, 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 秦穆 公承认错误, 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 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 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 传注, 注释。“左”指谁? 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 作传的书有三部, 即《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 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 它叙事生动精炼, 传 神肖像, 富有文采, 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 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 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 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 并以它为楷 模。可以说, 《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秦晋崤之战
“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吾见师 之出而不 见其入 也。”
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他不顾被 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冷谏,使人感受 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2: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 么性格?。
需要了解的背景:
1、“传”是什么意思?“传”是解释经书的著 作。 2、《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 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3、《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 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 传》和《春秋谷梁传》。 4、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
人物形象
蹇叔 秦穆公 弦高 原轸
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 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春秋各国形势图
内容结构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 秦军东征。 根据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 出发前: (1)蹇叔劝谏、哭师; 前往郑国途中: (2)王孙满观师; (3)弦高犒师 秦师抵滑: (4)皇武子逐客; (5)先轸论战; 战败: (6)文赢纵囚; (7)阳处父追 孟明(8)秦伯哭师。
第一部分:出师前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 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 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 功。
第三部分:秦师抵滑
皇武子逐客 先轸论战
皇武子逐客
1、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皇武子的致辞,貌似客气的话语中 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 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郑国采取果断措施, 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参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文本探究:(20分钟)1、课题《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是什么意思?2、翻译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2)口译第一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3、翻译第二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2)口译第二段:(3)请解决你的疑难点:布置作业:把一、二段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翻译3-4段,巩固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高中语文】95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6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附详细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商代城邑遗址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
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
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华"字得自华山。
"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
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
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
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
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
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
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
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
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
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
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19 蹇叔哭师
19 蹇叔哭师一、趣文导读江心赋有富翁同友远出,泊舟江中,偶上岸散步,见壁间题“江心赋”三字,错认“赋”字为“贼”字,惊欲走匿。
友问故,指曰:“此处有贼。
”友曰:“赋也,非贼也。
”其人曰:“赋便赋了,终是有些贼形。
”【译文】有个富翁和友人乘船出远门,一日停靠上岸,看见江堤上题有“江心赋”三字,富翁将“赋”字错认为“贼”字,十分惊恐,欲离开躲藏起来。
友人问其缘故,富翁指“江心赋”三字说:“此处有贼。
”友人说:“是赋,不是贼。
”富翁说:“即便是赋,到底是有些贼的形状。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时期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文言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选自《左转》)【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文章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
蹇叔哭师赏析
蹇叔哭师赏析《蹇叔哭师》赏析如下: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
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
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
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
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当属于不称职之列。
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
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
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
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
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
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
《汉书—楚元王传—谏成帝营陵寝疏》“臣闻贤圣之君”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汉书—楚元王传—谏成帝营陵寝疏》“臣闻贤圣之君”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西汉·刘向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十有余年,越人发之。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
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
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
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 名 ‘ 崤 ’ 崤 山高 山绝 谷 , 二 。” 峻坂 迂 回 , 势 险 要 . 形 是
陕 西 关 中 至 河 南 中原 的 天 然 屏 障 。 自中原 人 关 中 的古 并 不 乐 观 。 考 证 , 代较 大 的 部 落 有 有 扈 氏 、 郇 氏 、 据 夏 斟
道有两条 : 南路 出洛 阳经过宜 阳、 洛宁 、 雁翎 关到陕州 ,
一
样被安葬在地理条件较 好的传 说 中的 山西南 部 、伊 洛
流 域 和豫 东 , 是 葬 于 深 山 荒 野 之 中 。 中原 因值 得 我 而 其
们思考 。
步说 明夏后 皋葬于崤山的可信性 。
二 、 后 皋 葬 于 崤 山 的原 因 夏
( 1 治 原 因 一 政
一
、
崤 山 与 夏 后 皋 墓
仲 康 、 、 、 、 、 降 、 、 【 、 葬 于 安 邑 , 康 前 、 园 两 乡 交 界 处 . 翎 关 东 数 十 里 , 墓 冢 为 土 石 杼 槐 芒 泄 不 扃 甲 发 『 青 太 菜 雁 其 少 康 葬 于 阳 夏 , 葬 于 帝 丘 , 葬 于 觳 山 中 , 甲 葬 于 相 皋 孔 冢, 约 1 高 . , 长 3 米 。 墓 上 荒 草 连 连 。 树 肃 5米 周 0余 古
与 山西 省 的 中条 山相 望 , 同构 成一 段 岩石 峡 谷 。 共 崤 山或 称 三 崤 山 、 崤 山 。 《 经 注 》 : 崤 有 盘 二 水 载 “ 崤 、 崤 、 崤 之 山 , 名 ‘ 崤 ’又 分 东 崤 山 、 崤 山 , 石 千 故 三 , 西
冲 突 不 断 , 在 转 战 豫 西 时 死 去 , 势 紧 迫 , 以 就 地 皋 形 所 安 葬 。史 记 ・ 《 夏本 纪 》 :帝 王 孔 甲立 , 方 鬼 神 , 载 “ 好 韦淫 乱 夏 后 氏道 德 衰 , 侯 畔之 。 《 诸 ” 国语 ・ 语 》 : 孑 甲乱 周 载 ‘L ‘ 夏, 四世 而 陨 。 ” 就 是 说 , 了 孔 甲之 子 皋 时 , 况 也 也 到 情
[ 键 词 ] 后 皋 墓 ; 山 ; 代 文 化遗 址 关 夏 崤 夏
[ 图 分类 号 ] 8 88 中 K 7.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编 号 ]0 5 3 1 (0 0 0 — 0 8 0 文 10 — 15 2 1 )8 0 2 — 2
据 史 籍记 载 , 朝 共 历 十 三 世 十 六 王 , 们 分 别 是 其北 皆河流 , 夏 他 翼岸巍峰插天 , 约谷 深委。 日走硖 中, 终 无
北 路 出洛 阳经 新 安 、 池 、 石 关 到陕 州 。南 路 有 雁 翎 渑 硖
关 , 路有硖石关 , 北 山高 沟深 , 势 险 要 , 来 为 兵 家 必 地 历 争之地 。《 史方 舆纪要》 记载 : 读 中 “自新 安 以西 , 渑 历
21 0 0年 第 8期 总 第 17期 7
T E SL 0 D H IK R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三物 l 《
考古 与考察 I
浅谈夏后皋墓位于崤山之原因
匕 强 司 志 民 会
( 西北 师范 大学 文史 学院 , 肃 兰 州 7 0 7 ) 甘 300
[ 要 ] 代 帝王 之 墓 多 在 平 川 , 理位 置较 好 , 后 皋 的 坟 墓 却位 于崤 山之 中 。这 与 其 他帝 王 所 葬 地 形 成鲜 明的 摘 夏 地 夏 对 比。 究 其原 因 , 这是 由 当时 的 政 治状 况 及 其 经 常迁 徙 习惯 所 决 定 的 , 古 资料 也 证 明 了 这 一点 。 考
夏 代 君 王 都 安 葬在 地 理 位 置 较 好 的地 方 。皋 为孔 甲之 子 , 第 十 四代 君 王 , 么 会 葬 于 深 山之 中 ?笔 者 为 怎
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市 、 县南部 . 陕 向东 延 伸
的余脉称为亡 山。 B 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 的支脉 , 隔黄 河 认 为 皋 在 位 其 间 , 治 动 荡 , 势 衰 落 , 忧 外 患 , 落 政 国 内 部
禹、 、 启 太康 、 仲康 、 、 相 少康 、 、 、 、 、 降 、 、 杼 槐 芒 泄 不 扃
胤 甲 、 甲 、 、 和夏 桀 。 中 大 禹 死 后 葬 于 会 稽 , 、 孔 皋 发 其 启
方 轨 列 骑 处 。…‘ 函 ” 地 , 崤 之 自春 秋 时 就 发 生 过 多 次 重 大 战 役 ,例 如 秦 晋 觳 之 战 。夏 后 皋 墓 葬 位 于 今 陕 县 宫
在 崤 山南 陵 , 现 陕 县 深 山 中 。 鼐 和 郭 沫 若 曾 于 上 世 载 :晋 人 御 师 必 于 觳 , 有 二 陵 焉 , 南 陵 , 后 皋 之 在 夏 “ 觳 其 夏 纪 五六 十 年 代 到 该地 调 查 过 ,但 未 能 确 定 其 年 代 。 据 《 传 ・ 公 三 十 二 年 》 : 觳 有 二 陵 焉 , 南 陵 , 后 左 僖 载 “ 其 夏 皋 之 墓 也 , 北 陵 , 王 之 所 辟 风 雨 也 。 可 知 帝 皋 墓 葬 其 文 ” 应 在 崤 山 中 。那 么帝 皋 墓 葬 为 什 么 没 有 像 其 他 帝 王 一 墓 也 , 北 陵 , 王 之 所 辟 风 雨 也 , 死 是 间 , 收 尔 骨 其 文 必 余 焉 , 师遂 东 。 《 地 志 》 载 :文 王 所 避 风 雨 。 东 崤 秦 ”括 记 “ 即 山 , 夏 后 皋 墓北 十 里 许 。 山 幽深 可荫 , 回溪 阪 , 在 其 有 行 者 畏 之 。 ” 陕 县 和 渑 池 都 发 现 了夏 代 文 化 遗 址 . 进 在 这
今 北 京 市 延 庆县 东北 三 崤 山 ( 说 葬 于 洛 宁 西 北 三 崤 然 , 葬 前 有 一 方 现 代 石 碑 , 刻 “ 后 皋 墓 ” 为 宽 5 一 墓 上 夏 , O
山 )夏桀被流放死后葬于安徽南巢卧牛 山。夏后皋墓 厘米 、厚 1 , 0厘米 的正方形。《 左传 ・ 僖公 三十二 年》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