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修改版
六国论(修改版)
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 作者所处的北宋可谓积弱积贫,对内实行不限制 兼并的政策,土地严重集中,社会矛盾尖锐。对 外国势日弱,北有大辽,西有西夏。为求苟安, 宋真宗景德元年起,每年输辽10万两白银,20万 匹绢;宋仁宗庆历2年起,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 绢10万匹;庆历3年起,宋朝每年送西夏绢10万 匹,茶3万斤。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写《六国论》的。 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割地赂 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立论,而抓住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 是为其所针砭的现实服务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四川眉山三苏祠
苏洵(1009— 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 称“三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字 明允,号老泉。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 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亦有 一女,名唤小妹,人 称苏小妹。
嬴政拜吕 不韦为相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结构:
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 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
第四册复习学案修改版
鲁人版高中语文时间:制作人:班级:一、课内基础知识清单:《六国论》一、给下列加点划线字注音(11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革灭殆尽()洎.()牧以谗.()诛暴.()秦之欲无厌草芥.()或未易量.()胜负之数.()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6分)1、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4、可谓智力孤危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三、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6分)1、理固宜然2、义不赂秦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日削月割5、李牧连却之6、始速祸焉四、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7分)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不能独完3、思厥先祖父4、举以予人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6、暴秦之欲无厌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8、强弱胜负已判矣9、理固宜然10、以地事秦11、始有远略12、始速祸焉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4、洎牧以谗诛15、革灭殆尽之际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必修四复习学案姓名:课时数:4 序号:17、胜负之数五、解释一词多义(14分)1、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③诚不得已()2、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②其势弱于秦 ( )3、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⑦洎牧以谗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1、洎牧以谗诛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赵尝五战于秦4、其势弱于秦5、举以予人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阿房宫赋》二、重点实词:1、蜀山兀.,阿房出()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盘盘焉,囷囷..焉()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6、杳.不知其所之也()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摽.掠其人()10、奈何取之尽锱铢..()11..、使.六国各爱其人()三、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1、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六国论 (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C.胜负之数数:次数D.始速祸焉速:招致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六国论(修改)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省略句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 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 既然这样,那么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从道理上说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 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适宜,得当
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 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 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 胜之道。
赂 (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弊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赂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承上启下 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二.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 ng
暴pù 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下咽 yà n 胜负之数shù 与嬴 yǔ
三.文段的分析
1.第一段分析: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完整翻译)修改版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 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 论证推进一层。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厥:他们的。 以:才。 视:看待。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敬称。 举:拿。 以:来。 祖父:祖辈和父辈。 芥:小草。 暴霜露:冒着霜露。 译文: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 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 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为什么有人将《六国论》比作《过秦论》的姊妹篇?
“过秦”
《过秦论》 (仁义不施)
“规汉”
(攻守之势异)
“论古” 《六国论》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始速祸焉 ⑷可谓智力孤危
它实际上的数量 祖辈和父辈 招致 智谋和力量 前例、旧事。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比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第二段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六国破灭 诸侯赂秦 之原因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改写作文
六国论改写作文“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已将书剑许明时!”青年李白,你胸怀壮志,别匡山,下渝州,穿越三峡,冲出蜀地万道青山的围困,船出荆门,眼前豁然敞亮,景象猛然开阔。
连绵峥嵘的蜀地群山尽抛身后,千里平野渐展眼前。
初出蜀山的你为之一振:长江挣脱了高峡的束缚,在广袤的原野纵意地奔流,你的思绪奔腾不止,你的激情亢奋不息。
难抑的兴奋,掩不住的喜悦,充盈胸襟。
你站立船头,纵目四望,神采飘举;你心神骀荡,胸臆宽舒,眼前似展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空阔的楚天大地,地旷天高,大江横流。
月夜光景,更是绮丽,如梦如幻,令你喜不自禁。
皓月东升,犹如浑圆之明镜,远飞而来,悬于中天,映于碧水。
蓬松的云朵,姿态万千,变幻莫测,犹海市蜃景,令你惊叹不已。
而船下的流水,载着故乡的情意,柔情缠绵,不辞万里,远送游子。
水犹如此,怎不勾起你对故乡的眷恋?而故乡千里,一水相牵呀,又怎能说断就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怎可夺志?一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话语犹在你的耳边响起,岂可燕雀一般耽于故园,沉于乡情,没于乡里?况且,你早已打定主意: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定要奋志安社稷。
崇高理想重于儿女私情,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岂可中途而却,半途而退?或者愁绪依依,沉湎乡思,举步迟迟,裹足不前?既然理想在前,目标在望,脚下的航船哪,依然要劈波而进!这是诗人的早期作品,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中规就矩。
而他后来突破律诗的樊篱,创作的接近古风的作品,更能体现其诗歌风格。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间两联,景象壮阔,蔚为大观;气势奔放,洒脱乐观。
诗人极尽铺写之能,由白昼而夜晚,由大野到苍天,目力高远,神采飞扬;想象新奇超妙,造景阔大瑰丽,无不洋溢着青年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喜悦,无不展现出青年诗人开阔豁达的胸襟,无不充盈着青年诗人奋志用世的澎湃激情。
诗人怀揣“许明时”、“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大志,憧憬未来,辞亲壮游,追求理想。
初出蜀地,天阔地迥,景色壮丽,气象万千。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可编辑修改word版)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ft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ft西千里之秦:公元前 318 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大业。
ft西:指崤ft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ft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ft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ft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完整word)三篇六国论阅读创新训练
三篇《六国论》对比阅读创新题六国论(节选)•苏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翻译】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六国论(教师版) 王海珠
六国论(王海珠注)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锋利】,战不善.【好】,弊在赂.【贿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之外,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则获邑.【城镇】,大则得城.【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
大,最】,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固.【本来】不在战矣。
思.【想】厥.【代词“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暴.【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奉.【奉送】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确定,断定】矣。
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颠覆..【灭亡】,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得之,得其理。
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最后】继.【跟着】五国迁灭,何哉?与.【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幸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
动词的使动用法】之。
六国论修改.pptPPT28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六国论修改.pLeabharlann t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六国论课文分析[修改版]
第一篇:六国论课文分析〈六国论〉课文分析(2009-04-27 05:29:34) 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教案一、作者简介《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
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课文分析《六国论》是《权书》中的一篇。
原题只有《六国》两个字,因为《权书》和《衡论》都是评论性的文章,所以后来才在六国后面加上了个“论”字。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
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本文的时代背景可参看有关备课参考资料。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破灭”和后文的“颠覆”、“革灭”、“迁灭”都是灭亡的意思。
“兵”这儿是本义,兵器、武器。
“弊”是毛病、病根儿。
赂秦的“赂”念lù,本来是指送给别人物品,本文则专指割地。
“赂秦”一词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其中有“从(zòng)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一句。
“从”指合纵,“约”指六国订立的盟约。
所以“赂秦”就专指诸侯割让土地给秦国这件事。
《六国论》的第一句的意思是: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而是病根儿在于把土地献给秦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力亏”指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20-21版:第20课 六国论(创新设计)
第20课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苏洵:无比成功的父亲苏洵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这种培养从给两个儿子起名字开始。
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
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车盖、车轸(车厢底后部的横木)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
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
他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会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进入社会,要收敛锋芒,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
而对于苏辙,他是想告诫他:辙是车轮走过的痕迹。
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
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其父苏洵这篇文章中的预言。
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符号,从这件事情能够看出苏洵对儿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并不显山露水,但含义深刻,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认识与期待,真是古今取名的绝佳例子。
在苏洵的指导下,苏轼兄弟从小便练习写作。
苏轼十来岁时,苏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论》。
苏轼竟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这样的警句。
意思是说,一个勇敢的人,有勇气摔碎价值连城的美玉,却可能被瓦盆的破裂声吓一大跳;敢于和猛虎搏击,却可能在野蜂毒蝎面前惨然失色。
说明人们能够过得去大风大浪,却可能在小阴沟里翻船。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确令人吃惊。
知友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赏读: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是最后凋谢的。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也是本店铺整理了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六国论伶官传序挖空训练(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挖空训练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通:)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式:),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成语:),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句式:),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通:)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知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翻译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
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③,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⑤、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⑥,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⑦,何哉与嬴⑧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⑨。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⑩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①本文选自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中的第八篇。
②弊:弊端。
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docx
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 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扌宾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文言文阅读答案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韩、魏塞秦之冲冲:冲击而蔽山东之诸侯蔽:掩蔽以阴助其急阴:暗中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之用兵于燕、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少而强者不可保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对六国错误做法的批判的一组是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半强虎狼之秦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全文,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霜露 草芥jiè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 胜负之数shù 与嬴 yǔ
六国破灭,非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不赂者以 失强援,不能独完 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解释词类活用词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完 ⑴不能独完 不能独完 故不战 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战”,名词作动词,作战,打 名词作动词,作战, 战 已判矣 “事 用作动词,侍奉。 以地事 ⑶以地事秦 仗事”,用作动词,侍奉。 ⑷义不赂秦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义 词作动词, ⑸始速祸焉 “速”,形容 词作动词,招致 速 使动用法, 却 退却 (6)李牧连 李牧连却 (6)李牧连却之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终 (7)惜其用武而不 惜其用武而不终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形容 词作 动词, (8)以事秦之心 以事秦之心礼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 动词,坚持到底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礼 名词作动词,礼遇, 礼 之奇才 (9)日 “日”“月 名词作状语。 (9)日割月削 待。 ”“月”,名词作状语。 日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年韩割武遂予秦—前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 年韩割武遂予秦 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年魏割温予秦—前 年魏割南阳予秦 年魏割南阳予秦。 年魏割温予秦 ㈡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 年灭韩—前 年灭魏 年灭魏—前 年灭楚 年灭楚—前 年灭赵 年灭韩 和燕—前 年灭齐 统一全国。 年灭齐, 和燕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年赵将赵奢击秦, 年魏信陵君救赵,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年赵将赵奢击秦 大破之—前 年魏信陵君救赵 秦兵解去—前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年秦攻 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 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 年秦攻番吾 年秦攻番吾, 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 退。
将要 古今异义词 坚持到底,名作动词 坚持到底 名作动词
假使
爱惜
向使三国各 爱 其他, 齐人勿附于秦 , 向使 三国各爱 其他 ,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 则胜负之 数 刺客不行 , 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 , 存亡之理 存亡之 理 , 当 与秦相较 , 或 未 易 量 。 与秦相较,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坚持正义,名词作状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坚持正义 名词作状 齐亦不免矣。 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不赂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之效也。 用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 状语后置 退却 赵尝五战于秦使…退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邯郸为 两次 其用武而不终 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燕赵处秦革灭殆 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可谓智力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不得已。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 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 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 不在战矣
省略句
“而”,才 而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 祖父, 霜露,斩荆棘,以 省略句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 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 既然这样,那么 既然这样 那么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至于颠覆, 从道理上说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 固宜然。古人云:“以 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适宜,得当 适宜 得当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招致/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 智谋和力量/一个词,指人认识、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 事情。 事情。
• 解释下列多义词 丧失,丢失,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所亡 灭亡,动词。 灭亡,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作为, 作为,动词 以荆卿为 以荆卿为计 成为, 成为,动词 邯郸为 邯郸为郡 被,介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国者无使为-----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国破灭 灭亡,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并力西向 朝着, 朝着,动词 而秦兵 名词,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 斯用兵 名词,军事、战争 斯用兵之效也 动词, 动词,好象 以地事秦,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副词, 副词,还 良将犹 良将犹在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 60余次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20万两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 10万匹 万匹; 10万两 万匹,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六国论》 写《六国论》的。
天天,月月 名作状 天天 月月,名作状 月月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赂秦而力亏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小邑 对 得百倍 大欲 比 得难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数量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态度上
奉繁 侵急
引用古语小结
道理上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赂 秦 力 亏 弊 在 赂 秦
(总 (第 一 段 (第二段) 第二段) (总分) 总分)
数量上 ( 态度上 道理上
得到,获得, 得到,获得,动词 较秦之所得 较秦之所得 适宜,得当, 适宜,得当,形容词 此言得 此言得之 能够, 能,能够,动词 诚不得 诚不得已 想要,追求, 暴秦之欲 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赂秦而力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赂秦而力亏, 判断句 判断句
“倘”,如果 倘 如果 或许 轻易
用
封赏
呜呼!以赂秦之地,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礼遇 以事秦之心,礼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名作状 能够 向下 向下,名作状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 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被动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 • • • • • • • • •
有人,有的人, 或曰……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 事奉,动词 以地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 事情,名词 起初, 起初,副词 燕赵之君,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于, 终于,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 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胜利, 强弱胜 胜利,名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战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动词
六 国 论
苏 洵
简介作者
苏洵, 明允, 老泉,四川眉山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 著名散文家 据说27 岁才发愤读书, 散文家, 27岁才发愤读书 宋 著名 散文家 , 据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 , 经过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 学业大进☆ 十多年的闭门苦读 , 学业大进 ☆ 。 宋仁宗嘉 右元年(1056) 带领儿子苏轼、 苏辙到京城, 右元年 (1056) 带领儿子苏轼 、 苏辙到京城 , 以所著文章22 22篇 几策》 权书》10篇 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 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 衡论 》10 篇 , 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 欧阳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 认为可以与贾谊、 修很赏识这些文章 , 认为可以与贾谊 、 刘向 相媲美, 于是向朝廷推荐。 相媲美 , 于是向朝廷推荐 。 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