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蒲县地区下古生界地层层序及旋回特征

合集下载

陕甘宁盆地地层层序表

陕甘宁盆地地层层序表

690
构造
三趾马红土,土黄色泥质粉砂岩、砂岩
阶段
960 喜马拉雅运动Ⅰ
700
橙黄、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钙质粉砂岩,下部为淡黄色泥质砂岩、砂岩间互
270 燕山运动Ⅳ
120
砖红色厚层、块状中~细粒砂岩 上部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为主。
180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加少量泥岩。
240
黄绿色砂质页岩与灰白、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
290 400 50 1100 250 300 300 100 200
燕山运动Ⅲ
燕山
运动Ⅱ
阿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页岩
尔 卑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
斯 杂色砾岩层

造 棕红紫灰块状砾岩、巨砾岩夹砂眼、泥质粉砂岩*
阶 段 紫红色泥岩、底部有灰黄色细砂岩,顶部位泥灰岩
上震 元 旦 古亚
界界
震旦系 蓟县系 长城系
下元古 界
滹沱系 五台系
太古界 桑干系
下统 上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上统
中统
下统
下石盒子组 P1sh
山西组
P1s
太原组
C3t
本溪组
C2b
背锅山组 O3b
平凉组
O2p
马家沟组 O1m
亮甲山组 O1l
冶里组 凤山组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馒头组 猴家山组
上部以泥岩、粉砂质砂眼为主,中部粉砂岩为主,下部碳质页岩、油页岩发育
200
深灰、灰黑色泥岩及灰色粉砂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黑页岩
250
肉红色、灰绿色长石砂岩(具“麻斑”构造)夹紫色泥质岩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
界 系 统 组 (阶) 段 岩性组合特征及地震反射层 厚度(m) 上部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紫红色中粒砂岩、硬砂岩(成分主要为安山岩粗碎 屑);下部紫红色、杂色砾岩、含砾砂岩(砾石成分为正长斑岩、安山岩、凝灰 岩等岩石的岩块,杂基胶结)和紫红色页岩、灰绿色粉砂质页岩互层。 工程故障提示 地质录井工作提示
下统 ∈1
馒头 组
90-150
太 古 界 Ar
泰山 群
Arst
>660
油质轻,深层可能为凝析油 气藏。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和 岩屑,必要时进行中途测试
制表人:陈寿康
制表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下 古 生 界 PZ1
凤山 组
100-110 灰色、深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蓝灰色灰岩。 50-100 40-60 灰色、灰白色结晶状灰岩,中部有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对比标 志层),底部赤褐色灰岩,含海绿石碎粒。 浅灰黄、绿色页岩夹灰质结核及薄层竹叶状灰岩,灰岩为透镜体
40-60
奥 陶 系 O
、隐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隐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本层淋 100-200 蚀风化严重,裂缝、溶洞发育,为古潜山油藏的储集层。是垦利、义和庄、埕岛 、草桥等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含油层系。当上覆有石碳系~二迭系地层时,中奥陶 统顶为T g1 地震反射层。
王 上统 氏 K2 组 白 垩 系 K 下统 青 K1 山 组 中 生 界 MZ
0-270
〉700
观察裂缝中有无油气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显示。肉眼难以确定 上部灰色暗紫色中~酸性喷发岩(安山岩、玄武岩,致密坚硬,钾长石斑晶结 防裂缝性井漏 岩性时,以镜下鉴定 构,具小气孔),夹灰色泥岩(性脆、微含砂),顶部夹一层暗紫色中粒硬砂岩 岩性为准。 。下部灰色、暗紫色安山质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微含砂)。沾化见深灰、灰黑 色玄武岩,惠民凹陷见杂色流纹岩。在广利东风6井喷出岩裂隙中见油迹。白垩 系青山组顶为T k 地震反射层。 上部浅灰、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岩、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 含砾砂岩与灰色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灰色、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厚层灰色煌斑岩。下部紫色泥岩与灰色白云 注意有无煤层气,在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质泥岩、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油源断层附近砂岩可 防煤层坍塌 能含油。 上部灰色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含煤层;中部灰紫色泥质砂岩 为主夹黑色碳质页岩及煤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岩、闪长 玢岩。坊子组顶为T J 地震反射层。侏罗系与古生界(或太古界)之间的剥蚀 面为T g 地震反射层

四川区域地层

四川区域地层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其地层、岩 石类型、地质构造、地貌十分复杂!
龙门山 5.12 Ms 8.0
四川盆地
2010年地层学培训材料
四川省区域地层简介
四川省地 层区划图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Ⅵ3)
昌都— 思茅地 层区 (Ⅵ2)
巴颜喀拉 地层区(Ⅵ1) 扬子地层区(Ⅵ4)
进一步划分为 7个地层分区 和13个小区
缺失 沉积
缺失沉积
中上元古界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地 质 时 代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成都小区 上扬子分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灯影组 观音崖 组 南沱组 大塘坡组 开建桥组 古城组 盐井群 南 Nh 华 系 黄水河 群 青 白 Qb 口 系 蓟 县 Jx 系 ? Z 年 代 地 层
巴颜喀拉地层区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中咱小区 雍忍组 散则组 格扎底组 物洛吃普 组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雅江小 区 金川 小区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年 代 地 层
通化组 米黑组 物洛吃普 组 瓦厂组 人公组
卓乌阔组 舟曲组 迭部组
S
志 留 系
泥盆-石炭纪岩石 地层出露情况
缺失 沉积
泥盆-石炭系岩石 地层分布范围
四川省东部泥盆-石炭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表
华南地层大区 扬子地层区
地 质 时 代
丽江分区 康定分区 峨眉小区 黄龙组
上扬子分区 成都小区 重庆小区 叙永小区 黄龙组 巫溪小区 九顶山 小区 石喇嘛组 长岩窝组
C
年 代 地 层
石 炭 纪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照表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名称相符合。

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则为早、中、晚三部分或早、晚两部分。

如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古生界,二叠纪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早寒武世的地层称下寒武统,中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中寒武统,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称上寒武统等。

在一个区域,地质年代单位是连续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地层地质年代表
宇(宙)、界(代)、系(纪)、统(世)、阶(期)、时间带(时)。

第三节地层划分与对比
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1、地层划分:对某一地区的地层根据形成的次序及岩石性质、化石和接触关系等特征,将它们划分成许多单元并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

2、地层对比:在一个区域内,确定不同地区各地层单元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

划分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

地层划分与对比分为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和油气层划分与对比。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1、古生物化石法:
2、沉积旋回法:
3、构造地质学法:
4、地球物理特征法:
三、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
(一)、古生物化石法
1、标准化石法
2、生物群组合法
3、微体古生物法(介形虫、孢粉)。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7工南造山带和右7工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 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 (海相)届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宵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 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四川地区地层层序表

四川地区地层层序表

T3x6 T3x5 T3x4 T3x
3
黑色、灰黑色泥(页)岩与厚层砂岩、 砾状砂岩和砾岩间互层,夹薄层煤层
250-3000 油气
T3x2 T3x1 T2l5 T2l4 T2l3 T2l2 T2l1 T1j5 T1j4 T1j3 T1j2 T1j1 T1f4 T1f3 T1f2 T1f1 P2ch P2l
P1m4 P1m3 P1m2 P1m1 P1q2 P1q P1l C1h D S3h S2h S1x S1l O3w O3l O2b O2m O2g O1m O1h O1f O1n
第 3 页,共 4 页
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底部常有紫红色页岩 绿灰色粉砂岩,上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生物灰岩薄层 下部黑色页岩,富含笔石,上部深灰至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 黑色页岩,含灰质及硅质,顶部常见泥灰岩 瘤状泥质灰岩,间夹钙质页岩 灰色时带紫红色龟裂纹灰岩,上部常为瘤状泥质灰岩 黑色页岩,时夹石灰岩 深灰至灰白色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含硅质结核, 下部石灰岩含泥质,时夹页岩,呈眼球状构造
灯四 灯三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常见鲕状结构 灰绿色上部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 黑色页岩、碳质页岩、粉砂岩为主,有时夹泥质灰岩
220-420
寒武系
中统
茅坪组 高台组 龙王庙组
70-200 65-300 90-400
下统
沧浪铺组 筇竹寺组
上统 元 古 界 震旦系
灯影组
Z2dn4 Z2dn3 Z2dn
2
0-330 250-450 280-450 60-105 85-115 130-160 140-210 130-170 90-160 80-260 气 气 气 气 气 气 400-600 气 气 气 50-200 50-200 气 气

地层发育情况MicrosoftWord

地层发育情况MicrosoftWord

堆积物、冰川堆积物等。

碳酸盐岩来源:学子天下作者:发布时间:(1) 泥质灰岩:褐灰色。

灰质55%,泥质45%(整包岩屑中的成份)。

成份方解石75%,泥质25%(灰岩中的成份比)。

性硬、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混浊,沉淀物为泥质。

(2)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3) 泥晶灰岩:黄灰色。

成份方解石96%,陆屑4%。

具泥晶结构:其中泥晶82%,砂屑8%,鲕粒5%,亮晶5%。

砂屑成份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中等,直径1mm。

鲕粒成份为方解石,多为负鲕。

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4)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判断该层属于哪类储集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5) 泥晶生屑灰岩:黄灰色,色深浅不均。

成份方解石95%,陆屑5%,具泥晶生屑结构:其中泥晶80%,生屑15%,砂屑5%。

生屑成份为方解石,次棱角状,分选中等,主要为介形虫碎片,由于岩屑较碎,其他生物种类难以辨认。

砂屑成份为方解石,少量陆源碎屑,次圆状,直径1mm。

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6)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7) 泥晶砂屑灰岩:灰褐色,略具黄灰色色调。

成份方解石97%,陆屑3%,具泥晶砂屑结构:其中砂屑60%,泥晶30%,粉晶7%,生屑3%。

砂屑成分为方解石,次圆状,分选中等,砾径—1mm;岩屑可见瓣鳃类生物碎片。

性硬且脆,贝壳状断口,滴酸起泡强烈,溶液较清澈。

(8) 孔洞缝发育情况分析:根据本段次生矿物统计、钻时、井漏、油气显示情况,分析该层属于哪类储层(岩芯结合孔洞缝统计资料分析)。

油气显示:无。

蒲县黑龙关煤业地质报告

蒲县黑龙关煤业地质报告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任务为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井安全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已势在必行。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以晋煤重组办发【2009】55文批复精神,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将山西蒲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蒲县邱家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二座煤矿整合为一个矿井,整合后的矿井名称由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以(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1403号函核准为*******。

2009年12月29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C1400002009121220051685号采矿许可证,批采2、9、10、11号煤层,井田面积9.7741km2,生产规模为90万t/a。

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把煤炭资源开发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为煤矿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对此,矿方委托山西克瑞通实业有限公司编制《*******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编制报告依据的有关文件及主要地质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3、《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4、晋煤规发[2010]177号文《山西省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5、《山西省霍西煤田乔家湾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6、以往各矿井编制的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报告的主要地质任务、技术要求:1、查明井田内及周围较大的构造形态的发育情况,查明断层、褶曲的性质、延伸方向及长度,评价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2、查明含煤地层特征,查明山西组及太原组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采情况;3、查明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煤类、化学组成、工艺性能,评价其工业利用方向;4、查明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矿井充水因素分析,预算矿井涌水量;5、查明井田内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力学性质,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6、调查老窑、采空区及生产矿井的开采情况、划出采空区范围;7、查明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地温等基本情况,并对整合后矿井的环境地质预测评价;8、对2、11号煤层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基于GIS的山西省大宁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基于GIS的山西省大宁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大宁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西北部,黄河为其西部边界河,构造属于过渡性质的盆缘构造类型。

区内的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数量较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进行治理。

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能够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通过评价圈定高风险区域,能够快[1,2]速有效地进行预防治理。

截至目前,国内外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信息量法、Bp 神经网络法、层次分析法(AHP)、基于历史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3-5]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具体应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而定。

本文以大宁整个县域作为评价区域,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分析选取影响崩塌的因素,基于ArcGIS 平台完成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大宁县灾害治理和预防提供依据,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1.1 研究区概况大宁县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地处吕梁山西麓,属黄河流2域,总面积约967km 。

全县辖4乡2镇,总人口68497人。

大宁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1.0℃。

全县年均降水量481.11mm。

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

地形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向西逐渐倾斜。

地貌包括侵蚀—剥蚀残余山地、黄土高原、侵蚀河谷3个大区。

境内地层由老至新有上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

地层总体平缓、构造简单,断层少且规模小,对区内环境地质的影响较小。

区内岩土介质可划分为岩体和土体。

1.2 数据源1)遥感影像:高分二号(分辨率2m,2020年3月),Landsat8(分辨率15m,2017年5月),Landsat 8提取植被覆盖数据;2)DEM 数据,制作坡度、坡型、坡高等;3)工程地质条件图;4)地貌分区图;5)地质图;6)地形图;7)地质灾害调查成果;8)大宁县地理国情;9)降雨数据;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通过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在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共圈定104处地质灾害点,均为崩塌(隐患),空间分布规律受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相对集中,有明显的沿河流沟谷两侧条带状分布趋势(见图1)。

地层层序及特征

地层层序及特征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2020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Vol.44No.6Dec.2020DOI103969/jissn2095—410720200600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白晓亮,鄱诚,和源,王晶,明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幵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

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l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l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l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

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一斜坡一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台地边缘;沉积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07(2020)06-0033-100引言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

近期川西北、川中地区多口探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勘探前景广阔。

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位于栖霞组中上部,其成因与分布受控于台缘滩、台内滩相的展布,因此,明确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对滩相展布的预测至关重要。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宇 Eonthem 宙 Eon
界 Erathem 代 Era
系 System
纪 Period
统 Series
世 Epoch
阶 Stage
期Age
时带 Chronozone 时 Chron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
的岩石体。其顶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的,因此
21
地质学基础
地震勘探中获得的反射波资料是地层的地震响 应。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如反射波振幅、波形、频率、反射波波组的相位个 数。根据这些特征,沿横向对比追踪出同一反射界 面的反射,也就实现了对同一地质界面的对比。反 射波组对应的地层层位是根据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 来标定的。
利用地震资料对比地层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 用,如覆盖区地层的划分对比,在一定条件下,它 正确地揭示出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方法的缺陷 与弊端,并予以修正。
群在必要时可以再分成亚群,或合并为超群。群 的名称通常取自典型剖面附近的地名。
25
地质学基础
段:是低于组的岩石地层单位,必须具有与组内 相邻岩层不同的岩性特征,且分布广泛,对研究区域 地层有用。
组是否要分段应根据其内部有无分段的岩性条件 和区域地层研究的需要来定,有的组可全部划分为段 ;也可仅指定组的某一部分为段,其余部分不正式命 名为段;有的组可不分段;有的组在某一地区分段, 在另一地区不分段。
5
地质学基础
(1)岩性法 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反映了其形成时的古地理
环境。在一个剖面上,岩性的变化意味古地理环 境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在地面露头和钻井地质 剖面中,常常根据岩性特征来划分对比地层,这 种划分对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是准确的,这就是 常用的岩性法来划分对比地层。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第一章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上下地层不连续,存在地层缺失。
不整合界面存在古风化壳,上、下地层 岩性突变,生物演化不连续。
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
2007.9.8
17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产状不同,二者之间 有沉积间断,缺失某些地层。
北 京 西 山
2007.9.8
18
1788年Hutton在苏格兰首次发现角度不整合的地点。
2007.9.8
2007.9.8
66
生物的迁移导致不同地区化石 产出的差异。 先驱者 孑遗者
2007.9.8
67
2.生物组合分析
同时代同一生活环境中常常有不同门类的 种属生物共同生活,死后遗体共同埋葬在 同一沉积层中。 不同地层单位中,化石组合是不同的。 对地层中所有的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 分析,以了解生物各门类、各属种的组合 及其变化情况,以此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 代和进行区域对比的方法。
2007.9.8
48
(四)层序地层单位
理论基础是认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 周期性。 以层序作为基本单元来研究地层。 层序也称沉积层序,是由一套相对整合的、 成因上相关的地层序列组成的地层单元, 其顶地界面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当的整合 面,属等时面性质。
2007.9.8
49
三、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和方法
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膨润土层、笔
石层、磷矿层等
2007.9.8
26
岩石地层单位又称作地方性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 —— 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有时与时
间界线不一致。
2007.9.8
27
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 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 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 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

古生物及地层

古生物及地层
• 群——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或不分。 • 组——划分岩石的基本单位。 • 段——组内的次级单位。 • 层——由段或组内分出的特殊岩层。
• 2、生物地层单位 • 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依据划分的地层
单位。 • 组合带——指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化石,从
整体看,构成一个自然组合,并以此区别于相邻 地层的生物组合。 • 延限带——任一生物分类单元所延续范围内代表 的地层。 • 顶峰带——最繁盛时期所代表的地层。
• 游移种类——在水底可以游动和爬移,为 单体生物.常具两侧对称的体形。
• 钻孔种类——能在水底岩石或它物上钻 洞,并在其中生活。
• 底埋种类——挖掘、潜埋在水底松软的砂土或淤
泥中生活,大多具伸长的体形。 • 游泳生物——亦称自游生物,生活在水层中并能主
动地游动,通常具有发育良好的运动器官,体形多 呈流线形,两侧对称。 • 浮游生物——为生活在上水层没有或具极不发育运 动器官的生物,通常随波逐流,多少是被动地浮 游。浮游生物大多形体微小,呈球形、扁球形等, 一般为辐射对称,骨骼不发育或具薄壳。
• 四、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 1、古生物是制定地质年代表的主要依据。 • 2、古生物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 3、古地理环境分析。
• 五、部分古动物简介 • 1、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为真核单细胞动物,个
体只由—个细胞所组成,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 胞膜的基本结构,有的还可以具有外壳。原生动物 个体微小,没有器官,其生活机能由细胞本身所分 化的各种细胞器来行使,运动细胞器为鞭毛、纤毛 或伪足。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名称相符合。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
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第二章地层

第二章地层

第二章地层第二章地层实习区出露的地层较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主要地层单位均有出露。

主要发育有太古界、中新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零星出露(附图I,附图II)。

第一节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一、太古界本区太古界统称官地杂岩(Arg),分布于房山岩体南北两侧,区内分布于房山岩体南侧,沿官地村-乱石垅-周家坡一带展布,出露面积<0.5km2(附图I)。

主要岩性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等,后期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各种糜棱岩。

内部层序不清,其锆石U-Pb年龄为2521±20Ma(颜丹平等,2005)。

厚度大于200m,与上覆不同时代的地层呈剥离断层接触。

二、中元古届中元古界包括长城系、蓟县系,本区仅出露蓟县系的雾迷山组(Jxw)、洪水庄组(Jxh)和铁岭组(Jxt)。

区外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出露完整(图2-1八角寨剖面图),区内分布于一条龙-羊屎沟-骆驼山-五副坝一带。

1、雾迷山组(Jxw)在区外分布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其中夹浅灰色、白色硅质条带。

该段发育有断层和有石英脉穿插硅质条带形成石香肠构造。

劈理顺层发育,劈理面绢云母化,可见水平层理。

含化石:Conophyton sp.(锥叠层石)。

厚度大于500m,仅见其上部,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不详。

在区内分布于羊屎沟一带(图2-2羊屎沟剖面图),面积50m2,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透闪石和硅灰石大理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

2、洪水庄组(Jxh)区外分布在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主要岩性为灰色板岩,上部和下部含白云质及白云岩透镜体,上部可见黄铁矿顺层分布。

厚度约38m,与下伏雾迷山组呈整合接触。

在区内分布于羊屎沟一带,面积不足50m2,主要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砂质千枚岩。

由于断层作用使其减薄,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3、铁岭组(Jxt)在区外分布于八角寨-拴马庄大桥一带,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分为下、中、上三段:下段(Jxt1)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和白云质泥岩,发育水平藻纹层及水平层理,偶见双向交错层理;中段(Jxt2)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白云质灰岩,夹黑色板岩,发育水平及波状藻纹层;上段(Jxt3)为灰白色中厚层细晶-微晶白云岩,上部发育大型包卷叠层石(图2-3包心菜素描图)。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9Huabei Natural Resources论文华北自然资源1 地质背景大宁—蒲县地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于深切沟谷中有小面积出露,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夹泥质岩建造,岩石组合相对较为单一。

各岩石地层单位岩石组合稳定,界线清楚,与华北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基本一致,区内最老地层为三山子组C 段,下古生界顶部马家沟组被石炭系太原组湖田段平行不整合所覆盖。

2 层序地层本地区对早古生代层序地层的研究较少,在综合区内及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区域上下古生界(霍山组—马家沟组顶面)划分为7个较完整的Ⅲ级层序(见图1)。

下部(霍山组—三山子组顶面)特征总体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的Ⅱ级海进层序;上部(马家沟组)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的Ⅱ级海退层序。

其中层序Ⅲ1、层序Ⅲ2分别形成于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和张夏期,区内未出露该期地层,故不叙述。

层序Ⅲ3:形成于晚寒武世崮山期—凤山期。

发育于碳酸盐台缘浅滩之上,形成于台地前缘斜坡形成阶段。

层序底界为Ⅱ型层序界面,海侵体系域(TST)由薄板状泥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最大海泛层(CS)由薄板状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组成;高水位体系域(HST)厚度较大,副层序类型为潮下低能沉积的薄板状泥质条带泥晶灰岩、灰绿色页岩与潮下高能带沉积中厚层泥—亮晶砾屑灰岩、含生物屑颗粒灰岩,同时还发育有该环境特有的正常浪基面附近的生物丘构造、韵律层等。

垂向上副层序组多形成加积—进积的沉积序列。

该层序因白云岩化强烈,上部副层序多由具残余结构的白云岩组成,近顶部广泛发育的巨厚层白云岩(生物泥晶丘构造),向东呈明显的“S”型进积,顶面可见褐铁矿结核、铁质膜等,为相对海平面总体下降期产物。

根据区内古生物资料研究,该层序形成时向西跨时短,东部跨时较长,结合沉积序列方面特征,认为层序形成时具由东向西推进而后逐渐向东退覆的规律性。

层序Ⅲ4:形成于早奥陶世新厂期—道保湾期。

层序发育于早形成的碳酸盐岩建隆之上,古地理背景仍为北东向凹隆相间的格局,由海侵体系域(TST)、相对凝缩段(CS)及高水位体系域(HST)沉积组成。

海侵体系域(TST)由厚度不大的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厚层白云岩组成;最大海泛沉积(CS)即凝缩层在东部表现为灰黄绿色白云质页岩,该层位由东向西、由北向南明显抬升,厚度减薄、尖灭,显示海进超覆、穿时的特点;高水位体系域(HST)在新厂期早阶段副层序类型为薄层白云岩、灰绿色白云质页岩—砾屑白云岩及厚层含燧石白云岩,垂向上构成3个进积的副层序组,道保湾期由于受后期白云岩化、主要是重结晶作用对原生组构的破坏,层序特征不易准确识别。

副层序由中厚层(局部具残余砾屑结构)粉—细晶白云岩—厚层细晶含燧石白云岩组成,垂向上特征不明显。

该层序在区内受怀远运动影响,部分原始沉积物已剥蚀,保留不完整。

层序顶面可见马家沟组砂岩漏斗状贯入,为Ⅰ型层序界面,具明显的侵蚀、河流回春现象。

层序Ⅲ5:形成于中奥陶世大湾期,发育于马家沟组一段—三段,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三级层序。

底界属Ⅰ型层序界面,界面之上发育不厚的低水位(LST)沉积,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具河流相特征,由北东向南西减薄。

海侵体系域(TST)下部副层序由砂岩—页岩—纹层状准同生白云岩—泥灰岩组成。

最大海泛沉积(CS)即凝缩层发育于一段下部,岩性为灰绿色页岩。

上部副层序类型以灰岩—白李腾宇(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1)摘要:以大宁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对区内早古生代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旋回地层分析并进行对比,区域上下古生界划分为7个较完整的Ⅲ级层序。

下部特征总体表现为由南东向北西的Ⅱ级海进层序,上部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的Ⅱ级海退层序。

关键词:大宁—蒲县;下古生界;奥陶系;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中图分类号:P539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2-49-3大宁—蒲县地区下古生界地层层序及旋回特征云岩或蒸发岩层为主,垂向上构成复杂多样的副层序组,反映层序形成时海平面变化具高频振荡的特点。

层序Ⅲ6:形成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发育于马家沟组四段—五段,由海侵体系域(TST)、相对凝缩层(CS)及高水位体系域(HST)组成,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三级层序。

底界属Ⅱ型层序界面,界面之上海侵体系域(TST)由厚层灰岩、云斑灰岩组成;相对凝缩层(CS)由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组成;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副层序类型以灰岩—白云岩或蒸发岩层偶为主,垂向上组成进积的沉积序列。

层序Ⅲ7:形成于晚奥陶世艾家山期,以海侵体系域(TST)沉积为主,副层序类型由灰岩—白云质灰岩、云斑灰岩组成。

区内保留不完整,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顶部被石炭系太原组铁铝质岩覆盖在不同层位,为Ⅰ型层序界面,具明显的侵蚀、河流回春现象。

3 旋回地层碳酸盐岩旋回地层学以地层序列中沉积作用的旋回性记录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旨在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全球对比的以海平面变化旋回为基准的等时性地层格架”,本次调查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讨,以区内及区域剖面的详细研究、分析为基础,对旋回地层特征作简单介绍(见图1)。

下古生界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总体为一次大规模海进、海退形成的超巨旋回沉积记录,其顶、底均由Ⅰ型层序界面分隔,包括2个二级旋回层序,7个三级旋回层序、22个四级旋回层序、71个五级旋回层序及若干个米级(六级)旋回层序。

测区内因未出露霍山组—崮山组,故仅见6个三级旋回层序、13个四级旋回层序。

旋回地层划分的基础主要为对剖面露头上低级别PAC 旋(下转第52页)图1 早古生代层序地层、旋回地层划分对比高煤矿机电运输质量管理效果,保障煤矿机电运输安全。

煤矿生产中的岗位工作存在特殊性,尤其是机电运输设备的操作更离不开专业人员与专业技术的支撑,所以不得随意调换岗位人员,更不能让工作人员随意代岗,必须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明确煤矿机电运输的用工制度,在特种岗位上的作业人员必须严格审核,在顺利通过技术考核、素质考核之后才能聘用,保证他们持证上岗。

与此同时,针对煤矿机电运输特殊工种应强化人员培训,有效管理,让工作人员不断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优良专业技术,提高实践能力,逐渐成长为综合素质人才。

煤矿机电运输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技术能力,禁止随意指派,应由责任心强、安全意识强、技术能力与操作能力强的人担任。

另外,要完善制定煤矿用工机制,定期培训代岗人员,使其熟练所顶替岗位的操作规程,强化操作管理与规范,预防局面混乱,防止发生事故。

2.3 适当增加投入,优化设备检修与更换在煤矿机电运输中应保证更新设备、维修设备,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能耗较大的机电设备。

煤矿机电运输作业的危险性较大,必须使用高质量、高性能的设备,控制事故的发[4]生,所以需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机电设备系统。

增加对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的资金投入,增加安全维护资金,确保煤矿机电运输设备与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顺利开展煤矿机电运输工作;在矿井建设环节增加资金投入,确保使用高质量、高性能的机电设备,提高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性,保障煤矿安全达标;加大监督煤矿安全管理资金的力度,预防出现资金被挪用或贪污的问题,真正有效使用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资金。

除此以外,在煤矿机电运输中为消除安全隐患,还应重点立足于设备本身,定期规范检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做好设备的更新更换工作。

在设备检修中,应定期、及时检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

定期指的是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在固定间隔时间里对煤矿机电运输的所有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预防因长时间没有检查、没有维修而出现设备运行故障,最终引发事故。

工作人员在检修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时还必须彻底,一旦发现设备有问题应及时彻底解决,不能遗留任何隐患,这一次检修发现的隐患极有可能就是下一次发生事故的导火索。

在检查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时应注意排除带病运转设备的隐患,及时维护、及时维修;检查钢轨磨损和规矩偏差的情况,保证不超过限制,保证各种各样的牵引车辆完好无损,没有隐患。

对于那些已经严重老化的或是无法修好的煤矿机电运输设备,因煤矿机电运输环境恶劣,作业量很大,这些设备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要求,并且无法修好的设备属于报废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严重影响煤矿机电运输作业效率,只要发现这一类问题必须及时上报,更换新的煤矿机电运输设备,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3 结束语煤矿机电运输事故控制对煤矿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细致分析技术、人员和设备等因素对煤矿机电运输的影响,加深对事故成因的认识、理解,从而加强技术管理,妥善解决人员问题,并适当增加投入,优化设备检修与更换,保证人员规范操作、设备高效运行,最终提高煤矿机电运输操作质量与水平,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为煤矿的生产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赵刚.浅谈如何抓好煤矿机电运输管理工作[J].民营科技,2017(08):121.[2]李伟伟.煤矿机电及运输事故防治的紧迫性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8(09):225.[3]薛挺.刍议煤矿机电和运输事故防治的重要性[J].机械管理开发,2016(05):172-174.[4]吕跃华,边德政.煤矿机电运输中的隐患及预防措施[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8(06):111+115.回即六级旋回及其有序叠加(五级旋回)型式的识别。

高级别即四级以上旋回的划分主要依靠界面特征及地层结构的明显转换来进行,其划分基本与层序地层中的划分一致。

4 结论区内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在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同时层序地层则以地层叠覆序列、结构转换、堆积型式等作为研究对象,碳酸盐岩旋回地层学以地层序列中沉积作用的旋回性记录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从其与层序地层和旋回地层的划分对比,可以看出岩石地层单位与参考文献:[1]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石楼幅、大宁幅地质报告[R].1978:50-112.[2]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1∶5万大宁测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4:80-190.[3]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山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20-245.[4]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断代总结(内刊)[J].1983(1):20-110.[5] 刘宝珺.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6]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山西省沉积地层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R].1988:25-120.(上接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