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doc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系研究
现了热爱劳动反对懒惰的精神, 是对 “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
道德 行 为选 择 。
1 9 0 } 人 民 论 坛 . P 。 P - s T R - B u N E
社 会主 义 荣辱观 体现 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的特点 。 社会
二者的执行主体 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没有高低贵贱
的创新与发展 ; 这两者在阶级基础、 服务对象、 执行主体、 执行保障和生命力上存在着鸿沟。
【 关键词 】 社会主义荣辱 观 传统美 德 关系 研究
胡锦涛关于以“ 八荣八耻 ” 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 等传 统美德 的继承 发扬 。“ 以团结互
的重要论述 , 明确了当代 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荣辱是 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精 古人云 “ 家和万事兴”、“ 政通人和”、“ 和为 贵” , 强调人 非界限 , 是对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发扬与创新。 研 究社 神。 会主义 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关系, 是深入学 习、 全面 之 所 以能够 生存 繁 衍 、 抵 御天 灾 人 祸 , 在 于 团结 互 助 、 和 衷 共 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 济。“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 体现了诚信的道德准
又考 虑 了社 会主 义初 级 阶 段 公 民道德 建 设 的 实 际情 对 于 无 法 认 知 的 现 象 往 往 谓 之 鬼神 , 具 有 强 烈 的 封 建 迷 信 思 准和 导 向,
一方面吸收了传统美德 的合理 内涵, 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传 想, 但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尊重 自然规律、 崇尚科学仍 况。
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 社会主 义荣辱观是 对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继承与 “ 都推崇的是自强不息、 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 发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了 由勤俭破 由奢” 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 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博大精深 , 源远流长 , 在当今社会仍有 结合 的产物 , 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新与发展 广 泛影响。以 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 荣辱观继承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独破 受 冻 死 亦 足 ” 是 为 人 称 道 、耳 熟 能 详 、流 传 ,
百 世 的名 句 ,古 人 所 追 求 的 这 种 “为 天 地 立 心 ,为 生 民 立 命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 为 万 世 开 太 平 ” 的 崇 高 理 想 ,即 使 “ 能 至 ”,也 仍 抱 着 “心 向 往 之 ” 的 不 追 求 。 正 如 孟 子 所 说 “ 下 有 道 , 以 道 殉 身 ,天 下 天 无 道 ,以 身 殉 道 ”, “ ,亦 我 所 欲 也 ,义 ,亦 我 所 生
发 展 中 国 这 个 真 理 ,坚 定 走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信 念 ;
树 立 自尊 、 自信 、 自强 的 民 族 精 神 , 自力 更 生 ,奋
发 图强 ,振 奋 精 神 , 开 拓 进 取 , 积 极 投 身 现 代 化 建
设 事 业 ; 以热 爱 祖 国 为 最 大 光 荣 ,以 损 害 祖 国 利 益 、 尊 严 和 荣 誉 为 最 大 耻 辱 ,把 爱 国 之 情 投 入 到 报 效 祖 国 的 实 际 行 动 中去 。
“ 天下 : 先 艺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 庐 吾
族 几千 年文 明史 中积淀 的优 秀 传 统 美 德 和高 尚 民族
精 神 的 继 承 和 发 扬 。 今 天 ,无 论 是 我 们 党 所 倡 导 的 社 会主义精 神文 明 ,还是 胡 锦 涛 同志提 出的 “ 荣 八 八 耻 ” 社 会 主 义 荣 辱 观 的 许 多 内 容 ,我 们 都 可 以 从 传 统 文 化 中 找 到 渊 源 。 因 此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文 明 建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长江丛刊》2018.035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王 艳/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中国传统道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中,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本研究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道德文化 继承 发展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当前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行纠正,并且引导人们朝着较为积极的方向发展,能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体现出来。
传统道德文化的内容较为丰富,其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又能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传统道德观的发展分析(一)社会主义荣辱观能体现出传统道德观的时代性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了出来。
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产生,道德规范也需要充分满足时代的发展特点,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即是“八荣八耻”,其能使传统道德观得到发展,还能丰富传统道德观念,进而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一个正确的解释。
在改革建设过程中,还能形成良好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八荣八耻也成为了分工细化社会的主要内容,其能有效促进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社会在记忆荣辱观具有较强的明确性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时代的发展特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立足点,其能以此形成人类的文明成果。
在当前这样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下,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面对复杂的国内环境的时候,我国更应该加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力度。
不管在道德理念还是基本行为准则方面,全体人员都应该抱着始终坚持的信念,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他论文文档]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论文关键词]荣辱观儒家道德传统道德自觉[论文摘要]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儒家的道德传统延绵不断成为维系社会道德风尚的思想资源,在儒家的伦理规范中,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最为根本,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规范。
儒家的五常伦理观包含着许多合理的道德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当儒学思想发展进入明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以儒家民间化为主旨的学派:泰州学派。
该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伦理向民间、向大众传播,使儒家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为社会风俗的改善,为民间社会之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儒家伦理本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可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尤其经过汉儒和宋儒的诠释后,逐渐精致化以至成为一个社会的精英文化而与大众文化脱节,泰州学派的贡献就在于将精英的儒家文化通俗化,使之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民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
将儒家理论化为民众的生活,其难度不在理论而在于“应用”,在于创造一种民众所能理解接受的“中层理论”,为此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不乐不是学”的中层理论。
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是指百姓在生活中的瞬间的当下心或曰“当下一念”是良心、是道德,故应该随顺良心而行,如此无不合乎伦理道德;所谓“不乐不是学”这里“学指道德修养,意谓道德修养与心情之流畅或愉快联系在一起而密不可分”。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 辱 观就 是怎 样看 待 荣与 辱 ,以怎样 做 事 、 做
德文 明的重要标 志 , 是道德在社 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 中国 人 自古 注 重 荣 辱 问题 , 尚荣 知 耻 、 弃恶 从 善, 从来 就是 为世 人所 称颂 的优 良美德 。在古 代 文
什么样 的事为荣 , 以怎样做事情 、 做什么样 的事 为 耻, 是人们在依据一定 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
T a io a utr n o il m t o o n ra d Dih n r r dt n lC l ea d S cai Ou o kfrHo o s o o i u s l n
CHEN o g h n Zh n - o g
( ca nvr t o hn , ig a 6 0 3 C ia O enU i s y f ia Q n d o2 6 0 , hn ) e i C
维普资讯
口 学 术 视 野
总第 7 0期
传统文化 与社会 主义 荣辱观
陈 忠红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海 洋大 学 , 山东 青 岛 2 6 0 6 0 3)
[ 摘要 ] 纵观我 国五 千 多年的文化传统 , 直居 于正统地位 的儒 家文化在诸 多方 面与“ 荣八耻” 一 八 有很 多切合之 处, 传统 荣辱观是构成社会 主义荣辱观的 内在 文化根 源, 而以“ 荣八耻 ” 八 为主要 内容 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 , 则汲取 了中国 传统文化精髓 ,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 对 中国传统道德观 、 价值观 的传承 、 发展和超越 。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八荣八耻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中图分类号 ]D6 [ 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8 8 20 )2 0 8 — 3 0 8 6 3 (0 6 0 — 0 6 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再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关系
5.体育投入与身体成份主要指标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体育投入与身体成分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体育投入与身体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及身体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数值见表5。
注:**P<0.01由表5可见,学校中青年教师的体育投入与BF%等四个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用体育投入来评价体育锻炼效果有时会有些片面。
另外体育锻炼对身体成分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
(1)我校中青年男女教师之间在身高、体重、WHR 、瘦体重、肌肉量、身体总水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蛋白质量、矿物质量、年龄差等指标中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男教师均高于女教师。
(2)我校中青年教师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在BMI 、BF%、肥胖率、WHR 、脂肪量这些指标中存在明显差异。
(3)管理岗位的教师在BMI 、BF%、肥胖率、脂肪量四个指标的数值最大,专职教师其次,工勤的最小。
(4)女教师的肥胖发生率不高,男教师肥胖发生率较高。
8.32%的男教师和42.11%的女教师处于标准状态,女教师的体型趋于标准型,而男教师的体型是一度肥胖和二度肥胖居多。
(5)我校中青年教师的体育投入与BF%、肥胖率、WHR 、BMI 这四个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
2.建议。
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中青年教师多加强体育锻炼。
教师应改进饮食习惯,注意平衡膳食,减少热量的摄入。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锻炼。
参考文献:[1]GINNS.医学发展趋势:避免肥胖[J].科学(中文版),1999,54(12):48.[2]李晓华,罗敏.内脏与皮下脂肪组织代谢及内分泌功能差异的比较[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杨锡让.运动与身体成分———运动控制肥胖机制及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67.[4]隆璐娟,杨锡让,王晓英.对几种身体成分测试方法的评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4):16-21.表5包头医学院中青年教师体育投入与身体成分主要指标Pearson 相关分析(n=63)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科学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新时期我们对荣辱问题的判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构建着的中国政治文化
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构建着的中国政治文化李!振(山东大学,山东济南"#$%$$)[摘!要]!!“八荣八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并且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对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化的建构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现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问题,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八荣八耻”;政治文化;构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自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来,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只有分析和把握中国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功能,才能更好地建设政治文化,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各阶级、民族、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在一定生产方式、一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有关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趋向的总和。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务实性特征。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人事,与人的政治实践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不乏理性思维,但并不注重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事,在于论证人事的原则,集中表现为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
二是注重治国之道,而不注重制度的研究。
对治国方法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
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
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
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
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
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
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
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
”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
“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
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
”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kil:xzzk666@ | 保对乎马I由垡优番倍铱立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〇王传礼摘要: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髄,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及国家,在不断发展和前进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重要问题。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现代化过程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反思。
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优势和生命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要看到传统文化由于受时代、历史的局限,也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甚至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高度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内涵丰富,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延续至今。
在流派纷呈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追求在当今时代的延续。
从某种程度看,“修身是个人层面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要求。
试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试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渊源2006年第4期(总第168期)社会主义研究S0CIAI,IsMSTUDⅡNo.4,2006SerialNo.168试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余学新【摘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的标准,不仅旗帜鲜明,内容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传统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6)04-0039—03 【作者简介】余学新,男,湖=I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教学及地域文化研究.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继承于传统文化追求的"大一统"的国家观."大一统"一词,始见于《公羊传》,它的含义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作为一个明确的政治概念和一种系统的政治理论,"大一统"是与中央集权政体相伴而生的.孔子提出的"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的政治主张,就是一种大一统的思想.孟子讲"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还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强调成德(修身)是辅世长民,齐家治国的根本.苟子强调"天下为一"(《苟子?议兵》),也都是主张民族,国家要统一,不要分裂.后来《礼记?大学》作者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学说.千百年来,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哺育下,陶铸了中华民族要统一不要分裂的共同心理基础,从而把祖国的统一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海内为郡县,法令出一统"的政治制度.这就使"大一统"这一种观念和欲求转变为了现实."爱国"二字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在《战国策》中,《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上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当他离开鲁国的时候,竟恋恋不舍地表示:"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说:"爱国如饥渴".苟悦作《汉记》.其中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可见,我们祖先早在20o0多年前,周秦之际,爱国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发展起来了.爱国思想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产物,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它根植于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一深厚的沃土之中.从此,人们便把爱国当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来对待."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大一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发展于传统文化推崇的"为群乐群"的民本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非常丰富.《尚书?五子之歌》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这里深刻地说出了"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诗经?商颂?玄鸟》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的诗句."民"是统治者的根基.孔子答子路问君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他为自己设想的施政目标是"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同时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是从政者的最高目标.孟子反对个人"独乐",主张"与民同乐".他对梁惠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他还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苟子则告诫从政者要"平政爱民"(《苟子?王制》),"节用裕民","裕民以政" (《苟子?富国》).并引用"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苟子?哀公》)之喻警策从政者处理好与"庶人"的关系,不要与之对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为群乐群"的民本观的充分发展.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彰显于传统文化提倡的"尊崇智慧"的科学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智慧是人生追求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得的.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充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自已也是"入太庙,每事问"(《论语?39八佾》),十分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探讨.孟子认为"知"是一种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还认为"智者无所不知也"(《孟子?尽心上》),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他还赞同智是达到圣人理想人格的条件之一."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日:'夫子圣矣乎?'孔子日:'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日:'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公孙丑上》)苟子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苟子?劝学》)认为只有学习才能超过前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因此,他还强调对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数千年来,在传统文化"求知"作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求知解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尊崇智慧"的科学观在现时代的彰显.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推崇于传统文化强调的"自强不息"的劳动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人生要辛勤劳作,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乾卦象天道一样永恒的运行不休,所以君子应当效法乾道,自己坚强起来,不断地求进步,永远地无止歇地努力.《尚书? 元逸》有"君子所其无逸"的句子,说的是在位的官员要勤劳,不要贪图安逸.《左传》中也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儒家继承和阐发了这一文化传统.孔子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曾子讲:"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称自己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总结历史经验,认为成大德建伟业者,都曾经历过逆境的磨难,自强不息.他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尽心上》)苟子说:"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苟子?修身》)这些都表现了立志自强,辛勤劳动,不能好逸恶劳,积极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强不息"的劳动观在现时代的推崇.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拓展于传统文化教化的"人伦和谐"的友爱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明人伦","和谐相处",处理好人伦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互爱,和睦相处,社会安定和发展.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强调"礼"最宝贵的实用价值在于"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使君臣上下之间,互敬互让,和睦共处,把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40子?公孙丑下》),认为只要团结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成为宇宙"三才"(即天,地,人)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入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梁惠王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即团结友爱互助的道德原则.苟子则倡"群居和一"说,认为只有群的和谐,才能使"牛马为用","多力胜物"(见《苟子?王制》)."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对中国于传统文化中教化的"人伦和谐"的友爱观在现时代的拓展.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倡导于传统文化崇尚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主张诚实守信.《周易?系辞上》说: "人之所助,信也."把"信"作为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国语?周语上》说:"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这也充分说明了的信的作用.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日:"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为信."(《孟子?尽心下》)这些关于"信"的至理名言无不是为人的原则.司马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则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资治通鉴》卷二)从这些古人关于"信"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诚信成为古代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主张个人利益从属或服从于社会群体利益.《吕氏春秋?贵生》篇中日:"辱莫人于不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主张"重义轻利".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 不去也."(《论语?里仁》)又讲:"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放于利而行,多怨","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里仁》)他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孔子讲不能以个人的苦乐而改变道德操守,他赞扬颜回"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他自己则是"饭疏食,饮水,曲脓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就是被后人称赞的"孔颜乐处".在孔子看来,"民"利,"大"利就是义,应该使个人私利,"小"利与义结合起来,并服从于义.孟子也讲人不应以个人的穷达而动摇自己信奉的道德操守. 他讲:"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他还提出了震砾古今的"大丈夫"精神:"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批评梁惠王只讲私利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警告梁惠王:"国王,大夫,庶人,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同上).孟子还讲:"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作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苟子也提出"士君子不为贫怠乎道"(《苟子?修身》).他提出的"德操"堪与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相媲美,他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苟子?劝学》)苟子还把"义"和"利"统一起来强调道德与物质利益的一致性,即"义"的自我评价标准.日:"义与利者人之皆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又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在苟子看来,人的行为之所以为"荣",关键在于"义"而不是"利".在《正论》中,苟子又进一步把荣辱区分为"义荣","势荣"和"义辱","势辱"."义荣"是指"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势荣"是指"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反之,"流谣汗漫,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谓之义辱.受人斥责,被杖答别膝,以至弃市暴死,车裂身死,或沦为刑徒,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谓势辱".苟子认为:"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荣,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架.义荣势荣,惟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惟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显然,苟子所推崇的是"义荣",而不是"势荣",突出的是"荣"的道义性质,而不是它的功利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诚实守信,鄙弃见利忘义的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建设"诚信社会,诚信人"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在现时代的倡导.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创新于传统文化倡导的"行己有耻"的法纪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和法具有各自的内涵,但不是绝然分开的,礼成为形式而法却是实际内容,是将道义上的约束变成事实上的强行控制.在当时,礼就是决断一切的标准,对所有的氏族成员具有一种精神威慑的力量,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强制作用.礼就成了维持统治秩序的最要的工具,礼法合二为一.《左传?僖公十一年》所说:"礼,国之干也.""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说的都是法的重要作用.儒家通过以礼入法,从而使儒家伦理不断法律化,或者说,使中国古代法律不断道德化.孔子就曾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民有耻且格."在传统文化中.德礼是治国之本,刑法也不可缺少,两者相辅相成.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讲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将礼乐刑罚相提并论就充分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思想主张.《苟子?君道》认为, 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最有效的手段不是法家所认为的法律, 而是自上而下的尚贤能,"无贪利之心"的道德观念."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韩非子?第五十章》也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计其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帮不务德而务法."后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德主刑辅说",强调礼教的作用,他说:"教,政之本也, 狱,政之末也."董仲舒不仅理论上如此说,并将这种理论实践于自己的政治活动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将儒家伦理应用于法律的首功之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创新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行已有耻"的法纪观.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推崇于传统文化倡扬的"生荣死哀"的生活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现实生活,主张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反对骄奢淫逸.《尚书?君陈》上就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人天天要孜孜不倦,不要懒惰淫逸.管仲说:"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说明了勤劳艰苦奋斗与懒惰贫富的关系. 《论语》也说:"奢则不孙,俭则固."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苟子在《修身》中说:"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提倡"君子勤俭忧道"精神.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由于不义而得到的财富和尊贵, 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一般.孟子讲:"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而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墩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食饱,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上》)他们认为生命值得珍贵, 但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仁义或道义.老聃说: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刘向也说:"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诸葛亮曾以:"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来警策自己.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信仰理念.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有"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的深刻体会. 司马光用"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来约束自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说出了"金玉非宝,节俭乃宝"通俗明畅的信条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人"生荣死哀"的生活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倡扬的"生荣死哀"的生活观在现时代的推崇.[责任编辑刘金海]41。
最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1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
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
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人们对荣与辱的看法不尽相同。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厚根基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看,可以说我国是个并不缺乏道德的国家,不仅有十分悠久的道德传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资源。
古人的荣辱观中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照。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
“八荣八耻”之中包涵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等道德理念都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党的优良作风内在统一毛泽东主席曾经高度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还提出了对每个党员的具体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总书记“八荣八耻”讲话一提出,立即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积极响应,因为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心声和渴望改变社会风气强烈愿望,胡锦涛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更作为一名青年人,我能理解总书记对青年同志特别关注,作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更是党和人民事业继承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思想道德培养和荣辱观树立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特别是我们年轻特性决定我们更易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影响,也更容易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缺失者而背离国家和民族希望,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现实生活中道德缺失现象中也不乏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助学贷款欠款不换所带来大学生诚信危机,还是论文抄袭成风不良习气,一切都指向了处在象牙塔尖我们,因此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道德捍卫者和宏扬者,反而湮没于道德缺失者之中,所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应是我们所具备,只有知耻明德才能修身立业,也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
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努力学习,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等都是我们应有道德准则,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学习道德,明荣耻,在未来社会角色中可以分清是非曲直,让自己知识和力量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服务与自己良知和道德,争荣而避耻。
作一个民族和国家,个人和社会都认可有德,有荣,知耻之人。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国家青年,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在自己未来人。
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徐光春发布时间:2007-01-25 06:48来源:光明日报■主持人开场语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桥头拾履,这些传统美德的故事自幼铭刻于中国人的脑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格言,一直激励着中国人建功立业的豪情;传统道德的一些要素经历朝历代也基本形成了共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最近到郑州大学就此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听听他的阐释。
▲徐光春汉族,浙江绍兴人,高级记者、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在地方新闻单位当记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调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先是当记者、组长,后担任分社副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
1985年调任上海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1988年调任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1991年调到光明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1995年调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2000年兼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4年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2005年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大家好!今天我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一讲我的想法,同大家进行探讨。
去年3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准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荣辱观_武东生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荣辱观,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荣辱心。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先哲视知耻心的培养为“立人之大节”、“治教之大端”,树立正确荣辱观问题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向来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深入探究、学习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治乱在风俗知耻为大端“荣辱”为光荣、荣誉与羞耻、耻辱的简称。
所谓荣辱观,就是有关何者为荣、何者为耻以及如何对待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荣辱观集中代表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评判和取舍的基本价值观,它包含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关于荣誉与耻辱的标准或尺度,二是个体内心中对荣耀与羞耻的情感体验。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依照一定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判断时,就会有荣或辱的心理体验。
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古籍中,后世用来表示荣辱感的“荣”、“誉”、“愧”、“耻”、“羞”等字词,已经多见,这表明中国古人对荣辱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很早就有了相当的认识。
如《诗・周颂・振鹭》有“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之说。
《尚书・说命下》载商代伊尹自述“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周易・恒》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语。
《诗・小雅・宾之初筵》描写西周时人们燕饮的情景:“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这些文献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注意到,人们内心的荣辱感或一定的社会评价与其德性修养及实际的言行作为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人们已经知道在道德教化和个人修养中自觉地利用内心的荣辱感。
春秋战国时,我国古代道德学说开始形成。
思想家们在分析社会思想道德现象的过程中,对荣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着眼于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问题,对知耻、明辨荣辱的意义,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进行了深刻的阐发。
首先是创立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荣辱观武东生摘要:荣辱观集中代表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进行评判和取舍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五心”教育心得体会渠坝镇双联小学胡继锋通过对“五心”教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制定“文明公约”、“班级公约”,在校内外开展以志愿服务、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的“知荣明耻活动月”活动。
帮助广大少年儿童理解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现作以下的心得:(一)爱心献给社会教育者,爱胜过一切。
我深知爱心对于教师来说的重要性。
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
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
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当然,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无原则地溺爱与迁就,而是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严与爱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祖国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
所以,它要求我们的全体社会成员要具备责任心,当然担当社会的后备栋梁角色的小学生,关于他们的责任心教育就更为重要了。
心是道德的基点,在日常工作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看法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荣辱观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荣与辱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特殊含义的。
荣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因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出色表现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评价。
辱则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因为自身的不良行为、过失或者失职而受到社会的责备和唾弃,是一种负面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荣辱观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追求。
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的荣辱紧密相连,彰显了个人行为与社会共同责任的紧密关系。
因此,中国人注重个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追求个人的荣辱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对人们的行为和品德有着深远影响。
它鼓励人们追求卓越,勉励个人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荣辱观也提醒人们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做有损于个人和社会形象的事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荣辱观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变化,荣辱观也不再是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但是,荣辱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于荣誉和耻辱的看法和态度。
荣辱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它鼓励人们追求卓越,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尽管时代在变化,荣辱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于20xx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第一次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胡总书记在这个时候提出荣辱观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们实行经济体制的转轨,通过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通过效率优先,解决了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使各种商品均走上了“卖方市场”,物质达到了令人瞋目的丰富程度,老百姓的腰包也不同程度地鼓起来。
然而,市场经济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那就是社会公平注重不够。
这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政府宏观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
虽然,这只有形的手能够通过税收、法律、利率等手段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其缺陷,除了对效率的干扰外,对我们人的内心深处影响甚微,我这里主要指的是道德建设。
当前,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世风
日下,人情冷漠。
尤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最需要培养的诚信在我们的社会中却严重缺失。
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带来极大的危害。
我们的民族正处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之中,经济腾飞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我们的社会发展却显得像一个[本文转载自跛脚的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我们的强国之梦就会如同见在沙丘上的大厦,迟早会如前苏联一样轰然坍塌。
二、有破有立,道德建设才能真正有希望
文化有其传承性。
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态度问题。
正如李大钊所说,新旧两种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相互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推演的客观存在。
我们应该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那么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我想就是坚持有破有立。
我的思想基础是:
(一)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那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
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二)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
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
皇帝讲究的是分封诸侯,家庭讲究分家单过,因此中国人很难出现那种巨型的跨国超大型企业,靠股份这种形式把分散的资产联合起来在中国则变得更加艰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
(三)传承文化的方式就是有破有立,扬弃基础上的传承。
仔细品味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多数内容都是对几千年中国文明中精粹的提炼和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传承性;然而,诸如诚信、遵纪守法,又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刑代法”,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体系,人们无法可依,有法也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诚信观念十分淡薄,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建立,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实乃恰逢其时。
是扬弃历史文化、建设新的价值体系的一项创举性工程。
三、新的荣辱观,也是对世界文明瑰宝的继承和发扬。
查字典版权所有
新的荣辱观,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也是对世界文明瑰宝的认可和继承。
诚信观、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这些理念也是全世界闻名国家的普适价值观。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科技进步、经济发达,很重要的是其宗教文化中的“敬畏观”早已深入人心。
我们的民族文化缺乏对神明的敬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在文革中又被砸烂和存毁殆尽,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及时得到建立,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和灭失,因此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还要遍采他山之石。
要尊重和引进世界普适价值观,只有博采众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早日实现,我们的大国和强国地位才能逐步巩固,最终才
能赢得世界各国普遍的尊重。
当然,我们博采众长并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照单全收。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和和谐理论,其思想高度和境界远非现代文明国家所能企及,我国之所以让其他世界强国所提防和警戒,不仅是因为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这样一些硬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优越感,西方文化中确实有其独到的,我们大一统的集权观念、追求和和大同的美好境界等理念势必会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逐步增强而日渐深入人心。
历史的发展和中国成功振兴的实践终将证明,一个胸襟宽广,肯于继承又善于兼收并蓄的民族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肯定会有一个无比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