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课题昼夜交替现象(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展示各种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解释方案,暴露原有认知,并按照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后修正解释。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基础: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非常熟悉。
障碍:学生熟悉昼夜交替现象的特征,但对现象成因的理解比较模糊,缺乏探究经历。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发展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
2.通过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并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3.在有依据的假设、模拟实验、交流研讨过程中,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的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交流讨论,能描述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检测学习目标1)2.能够根据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较完善的模拟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能发现三种及以上的解释方案。
(检验学习目标2)3.积极参与实验交流讨论,能根据他人的阐述进行有依据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检验学习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PPT、班级记录表分组材料:班级记录大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说、学历案。
学生准备:科学书、手电筒、地球仪【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1.观察并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
教师活动1引入:(出示图片。
)观察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明暗不同)2.谈话:猜测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预设:假设地球自转;)3.揭题:(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进行描述,为分类整理信息作铺垫。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5)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是本册教材的一个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能用图表、模型等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原因,以及昼夜交替的周期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等。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是如何交替的吗?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证据来加以判断。
3、与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人贴纸、小组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出探究问题师:先看投影,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拍的?生: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师:是的,一张是白天拍的,另一张则是夜晚拍的。
那一个星期有几个白天和几个黑夜呢?生:有七个白天和七个黑夜师:那这七个白天和七个黑夜之间是按怎样的顺序出现的呢?生:白天过了就是黑夜,黑夜过了又是白天。
生:不停地换来换去师:对,白天和黑暗总是交替的出现,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地球上的人们迎来了白天,每天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人们又迎来了黑夜。
我们把白天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昼”,把黑夜用一个字来表示:叫做“夜”,白天和黑夜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出示课题)(二)猜想师:知道了什么叫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做一个小游戏。
其中一个小朋友模拟地球不动,另一个小朋友模拟太阳绕着地球转。
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又是怎么消失的?(当你能看见太阳的时候,表示白天来了,当你看不见太阳的时候,表示黑夜来了,试一试当太阳绕着地球不断转动时,白天和黑夜是否会交替出现。
)(太阳换一个方向转再做一次)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了当地球不动,而太阳围着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确实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那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也会使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下面进行小组讨论。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的影响。
2.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明亮的灯光,而不是黑暗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教室被灯光照亮了,而灯光是从光源发出的。
3. 提问:那么,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照射造成的。
3. 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4. 提问: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三、实验验证(15分钟)1. 教师演示昼夜更替实验,如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果与昼夜更替现象的关系。
3. 提问:实验中地球的自转是如何影响昼夜更替的?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问: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太阳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大气层对光线的影响也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等。
4.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昼夜交替(教案)昼夜交替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学生们理解太阳、地球以及昼夜变化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太阳模型、投影仪、图片、视频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2.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
3. 师生配合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教学素材,并对相关知识做足够的准备,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和巩固。
1. 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
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早上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又消失了呢?”(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图片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模型,并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地球上的照射和变化。
2. 展示(30分钟)(1)视频观看: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合作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讨论和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呈现进行点评和补充。
3. 巩固(30分钟)(1)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通过自制的地球模型和太阳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灯光在地球模型上的照射情况。
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观察和实验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球自转的作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昼夜交替。
例如,地球公转、月球的影响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地球自转的作用。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昼夜交替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细节,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途径,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天空,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实验法:通过地球仪的旋转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2.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自转吗?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以及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旋转实验,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论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一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三、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四、教学器材:手电筒、地球仪、准备记录实验表格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课件出示)这是哪?生:摩天轮。
师:(点击第二张)这里呢?生:晚上的摩天轮。
师:(出示两张照片对比)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生:一张是白天,一张是晚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昼夜图)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也叫夜。
现在是什么时候?(昼)12个小时之后呢?(夜)再过12个小时呢?(昼)再过12个小时呢?(夜)昼夜会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师:那么会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呢?试想一下:如果______(出示课件)板书形成原因师: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出示卡片太阳、地球,贴在黑板上。
)这是什么?如果太阳、地球都静止不动,地球上有昼夜现象吗?哪里是昼,哪里是夜?(板书:画上昼夜)昼夜会交替吗?(不会)为什么?(没动)太阳、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并将你们的猜想记录在实验单上。
生:分组讨论、记录。
(三)做出假说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生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昼夜更替 教学设计
昼夜更替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昼夜更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和规律。
2.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3. 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用具、图片和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纸张和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的现象和原因,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解释昼夜更替的概念,并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地轴倾斜的原因。
3.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昼夜更替的观察实验。
教师利用投影仪或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一边解释一边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投影仪或模型上的光斑变化,记录下每隔一段时间的光线情况,并观察光线的方向和强度等变化。
4. 结果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实验中光线的强度和方向是否有变化?为什么?②什么地方是白天,什么地方是夜晚?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总结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5. 讨论交流(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昼夜更替的时间不同?②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时间相反?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维碰撞,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学习(15分钟)教师以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形式展示其他与昼夜更替相关的现象和原因,如季节交替、极昼极夜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了解地球运动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8. 课堂作业和讨论(10分钟)教师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昼夜更替的原因和规律,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手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如何显示时间的?②钟表上的"光明节"和"黑夜节"代表什么时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6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6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理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模型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地球自转的动画、昼夜交替的图片等。
2.教学道具:准备地球仪等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现象。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探索科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现象,并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了解昼夜交替。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呈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记录观察结果。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模型,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过程。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PPT。
3.2 课前准备教师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知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4.3 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讲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过程。
4.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并回答其他组的疑问。
4.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重要性。
第六章: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第八章:教案评价对教案进行评价,看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第九章: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和教案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
使用地球仪和月球绕地球运行模型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重要性。
6.2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回顾已知的地球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2. 难点: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小板等。
2. 教学多媒体:配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能够完全模拟昼夜交替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昼夜交替的有趣知识。
2. 学习:a. 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b.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昼夜交替现象来服务人类生活等。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等露天场所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地观察,并观察记录不同时刻的天空变化。
3. 实践:a. 实验操作:设置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模拟太阳光源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b.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4. 拓展:a. 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星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并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比较。
b. 小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使其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课前思维游戏:老师从你左边出现,右边消失,过一会又在你左这出现,右边消失,如此循环,猜想一下你和老师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可能有几种情况?
学生讨论并交流。
(老师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老师绕着自己转,两人都朝向同一方赂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两人朝相反方向转动;老师不动,自己围着别的圆心转等。
)
(一)猜想假说(13分钟)
1、谈话引入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自然现象——昼夜交替现象。
昼是指什么?夜是什么?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1分钟
2、提出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呢?2分钟
生: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边自转、边公转引起的。
知道这个观点的同学举手,你是从哪知道的?
问:古代的人每天看到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如此循环。
他们最容易想到的观占是什么呢?
(生昼夜交替现象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形成的。
师:这很能代表古人的
观点,因为古代的人每天看到的现象是: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如此循环。
)
人类对昼夜现象的认识,从古到今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单元我们将亲自经历和感受这个过程。
今天,我们就像古代、近代科学那样去猜想,形成昼夜交替屋内象有多少种可能性?
3、猜想假说(出示PPT)
(1)独立思考。
在记录纸上画现或字书现自己的猜想。
(2)小组讨论。
停下来,把笔放下,(出示PPT)待会在小组内从人依次发言说出你的观点,讨论补充新猜想,组长汇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思考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的想法清楚告诉全班同学。
(3)全班交流。
现在把你们的猜想与大家分享吧,大家注意倾听,思考:他的猜想有依据吗?与你的相同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小结过渡。
请同学们观察,有多省种不向的猜想?我们来组这些猜想编吗?刚才同学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得出了几种猜想,科研究就是要这样的大胆猜测。
(二)模拟实验(15分钟)
1、提出问题。
1分钟
怎样验证我们的假说是否成立呢?
2、方法指导
(1)谁模拟谁—条件允许我们拿地球和太阳做实验吗?用什么产做模拟实验呢?(问:电灯模拟的是?他们什么地方相似?地球仪模拟的是?)1分钟
出示模拟实验器材。
出示PPT,请各小组商量模拟实验计划
(2)怎样模拟——假如我们要模拟第种假说(也就是太阳绕地球转的情况)为例
请1个小组上台演示怎么模拟。
你们怎么分工?(1人介绍我们演示的是哪种情况,记录员在记录单上写上编号,2名操作的同学边演示边说明,大家仔细观察。
)2分钟
(3)观察什么——哪里是昼?哪里是夜?昼夜怎样交替的?重点观察:小人处会不会产生昼夜交替?
(4)怎样记录——请记录员示范记录方法:用箭头图表示运动方式和方向,得到验证的打“V”,没得到验证的打“X”,有争议的可以两样都打。
3、实验要求:(默看)
(1)验证假说,探索发现——在自己的假说和其他感兴趣的假说中选择进行验证,提倡有新发现。
(2)距离恰当,速度适中——两个星球保持一定的距离。
转动的速度不要太快。
在同一平面上转动,可以用定位找观察点的方式来观察。
(3)安静实验,配合默契,认真记录,准备汇报。
(4)音乐响起,停止实验,整理桌面,归还器材。
4、分组实验8分钟
巡视指导。
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如地球公转情况,观
察记录情况。
对小线间或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调控,鼓励新方法等。
5、小结过渡:刚才,我们用电灯模拟太阳,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灯和地球仪的运动来模拟太阳和地球的运动,科学家也常常用这种建立模型(或模拟实验条件)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验证他们的假说是否成立。
1分钟。
谁来解释一下自己的假说是否能得到模拟实验的支持?
(三)现象解释(12分钟)
1、汇报交流(3-4组)8分钟
组先不汇报?
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点击PPT。
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方案一:
2、小结: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都成立吗?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3、结束语:今天我们大胆的提出了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细心地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求证,对同一种现象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板书:假说、模拟实验、解释)发现: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角的原因。
在没有新证据以前,能不能断然否些观点?对,暂时保留,下节课带上你们收集到的新证据。
再对这些
地解释进行排除或修正。
自由谈话:你准备怎样寻找新证据?
方案二:以下为机动环节4分钟
2、发现共同点
观察这些解释,它们看似不同,却有着什么相同点呢?
老师演示,像这样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形成心一?会形成昼夜交替吗?说明需要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是平行运动吗?(是有规律的绕着别人转——公转,或自转)这种运动叫相对圆周运动(板书)。
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一种现象,多种可能的解释
刚才的几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科学家也常常对一种现象也有多种解释,比如:恐龙的灭绝原因。
4、寻找新证据
在没有新的证据这衫,能不能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假说,那么我们就把暂时正确的假说保留。
你有哪些寻找新证据的途径?
5、通过这节课撑习,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这个单元我们都要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下节课要带上你们收集到的新证据,再对这些地解释进行排除或修正,直到形成最终的解释。
请科代表领回你们的示意图。
(四)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相对圆周运动)
假说模拟实验解释
(文字和图)
地球绕太阳转,同时自转 太阳自转,地球自转 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自转,地球绕太阳转 地球自转 太阳自转,地球边自转边绕 太阳边自转边绕地球转 太阳转 地球绕太阳转 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地球分别绕别的星球转 地球绕另一圆心公转
太阳地在同一轨道上转
太阳地球绕同一星球在不同 的转道上转 太
阳
不
动 地 球 不 动 都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