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稿件课评比附记录单.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课题昼夜交替现象(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展示各种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解释方案,暴露原有认知,并按照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后修正解释。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学情分析】基础: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非常熟悉。
障碍:学生熟悉昼夜交替现象的特征,但对现象成因的理解比较模糊,缺乏探究经历。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发展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
2.通过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探究方案、开展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并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3.在有依据的假设、模拟实验、交流研讨过程中,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的意识。
【评价任务】1.通过交流讨论,能描述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检测学习目标1)2.能够根据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制定较完善的模拟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能发现三种及以上的解释方案。
(检验学习目标2)3.积极参与实验交流讨论,能根据他人的阐述进行有依据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检验学习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PPT、班级记录表分组材料:班级记录大表、彩色笔记录学生假说、学历案。
学生准备:科学书、手电筒、地球仪【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1.观察并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2.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
教师活动1引入:(出示图片。
)观察思考白天的天安门与黑夜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明暗不同)2.谈话:猜测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自然现象(预设:假设地球自转;)3.揭题:(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活动意图说明:了解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相关知识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尽量从不同方面尽可能多地进行描述,为分类整理信息作铺垫。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课所属单元概述及在单元中的位置):《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里的第一课,研究的是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这一课试图让学生对生活中看到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自己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解释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生活中昼夜交替的周期、昼长夜短等现象来找寻正确的解释。
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正确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因此在这里设计了学生体验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对地球太阳的运动方式有个初步了解。
再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不一定是一个原因。
于是激发学生课后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继续验证猜测。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历这样一段科学探究史,产生了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科学学习。
二、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重演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我校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地球自转的周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日光灯、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日光灯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板书,呈现地球自转的周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一个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小学科学教案《昼夜交替》.docx
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一一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 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J、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
而这一课恰恰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本课时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突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而我校属于中小城市,通过电视或书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也知道些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引起的,但不能完整的、清楚表述。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并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树立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大胆猜测假设,并努力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五、教学难点: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六、教学准备每组学生准备白色乒乓球一个、手电筒一个、实验记录表一张、小纸人一张七、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课堂引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一种自然现象白天和黑夜,而白天和黑夜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生:白天过去黑夜就来临了,黑夜过去又是白天,师:白天又叫“昼”,黑夜叫“夜”,白天、黑夜重复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新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2-2《昼夜交替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上2.2《昼夜交替现像》教学设计◆地球讲授新课一、探索(一)形成假设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把你的假设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填写在活动记录单中。
(二)交流看法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案例5:案例6:案例7:提出并表达自己的假设交流自己的看法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案例8:案例9:我们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明确:相同:都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不同: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不同。
小结:在科技不是很发达的古代,关于昼夜交替的天文现象有很多种说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人们是怎样看待昼夜交替现象的。
这样看来,有些同学的观点与古人一样。
(三)模拟实验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明确:模拟实验。
由于我们无法将太阳和地球拿到教室里来做实验,所以我们要找与太阳、地球有相似特征的物体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就称为“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太阳”我们用“手电筒”来代替,因为它们一样都能发光。
“地球”我们用“自制的地球模型”来代替,因为它们都不会发光也不透明。
(2)实验项目由于假设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验证以下四种假设。
(3)注意事项比较阅读回答认识材料认真听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①确定地球模型上的一个点来观察。
(在地球模型上用记号笔画一个小圆点)②调节手电筒与地球模型的距离,差不多能照亮半个地球模型。
③严格按照示意图上的运动方式和方向进行操作。
④两名同学负责实验操作,另外两名同学负责观察实验结果,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4)实验记录单(5)实验操作。
依次播放四个实验视频。
(6)实验汇报二、研讨1、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明确:能。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个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模块《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教学内容。
“火车在前进吗?轮船在行驶吗?生活动中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大多能够直观地作出判断。
人类生存的地球也在运动,但是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地球上的人和物体都在与地球共同运动,我们佷难研究,所以,理解地球运动有一定的困难。
人类对地球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人类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经历了哪些过程?又是怎样找到地球运动的证据的呢?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之间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地球的运动又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吧!本单元共有8节教学内容,分别是:昼夜交替现象、人类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我校属于红寺堡区城镇结合部学校,学生来源以本村庄从老新庄集乡搬迁来的农村家庭为主。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视野有限,对于科学这门比较新鲜而又抽象的一门学科来说,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习起来得心应手,知识容易接受,容易消化。
所以,本节课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来实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1、明白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停地会交替出现。
2、指导学生通过模拟研究昼夜交替变化实验,理解昼夜的交替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地球在做自转运动。
3、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培养学生推理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通过模拟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说,勇于探索。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日出、日落的照片)、地球仪、转椅、手电筒、乒乓球。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和教学进度恰当使用,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利用媒体和教学资源,用来解决重点、难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观察和实验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球自转的作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昼夜交替。
例如,地球公转、月球的影响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地球自转的作用。
《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昼夜交替现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
而本节课作为单元的开篇,旨在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并提出可能的假设。
教材首先呈现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行猜测。
然后安排了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但他们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相对较弱。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尝试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做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排除不合理的假设,得出可能的解释。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昼夜交替现象》教育教学设计稿件优质课评比附记录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昼夜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次通过视频观看学校景物,心中充满自豪感,因此观看时专心致志、观察细致,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2、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
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所以呢?(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2)师:诶,我有个疑问?(出示两个拳头)假如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看来,它们只有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运动)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doc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
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解释“为什么” 就感到很困难了。
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1、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2、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成因。
3、操作发现: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4、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旦进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会进行模拟实验,并能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功率高的二极发光管,无灯罩)、白纸、水彩笔、地球仪、小组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黑夜和白天的图片,观察图片,引入对“昼夜交替” 现象的认识。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两张图片分别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呢?(学生回答:白天、晚上)2、揭示课题师:明亮的白天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昼(板书:昼);黑暗的夜晚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夜(板书:夜)。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夜幕降临。
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白昼又来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昼和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
(板书:交替)这样一个交替过程,我们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现象)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出示太空拍摄到的地球昼夜图片)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昼夜交替现象” O【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图片引出昼夜的概念二、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1、谈话讨论:%1昼和夜最大的|x.别是什么?(昼有光,夜没有)%1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光从哪来的?(太阳)(意图:为实验选材做铺垫)%1也就是说要想地球上有昼夜出现,必须要有太阳。
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
2.认识到太阳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这些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条件。
3.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排除不合理的假设,逐步接近正确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昼夜交替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参与假设、实验和讨论等活动。
2.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结果和数据。
3.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科学探究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类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历程。
2.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紧密联系,如农业生产、航海等领域的时间安排。
3.关注与昼夜相关的环境问题,如光照时间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多种假设,并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和分析排除其他不合理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1.在模拟实验中,如何准确地控制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避免实验误差。
2.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实验现象和多种假设中,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演示(从太空视角展示地球的昼夜变化)、太阳和地球的图片(突出太阳的发光特性和地球的不透明球体特征)、模拟实验操作教程视频(包括不同实验方案的演示)、人类对昼夜交替现象认识历史的资料片(如古代天文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昼夜交替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视频(如动物的昼夜节律、农业生产中的日照利用)、拓展内容视频(如极地地区的特殊昼夜现象、生物钟的研究)。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和窗户,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2)简要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2.3 模拟实验(1)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过程中,昼夜交替的原理;(2)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演示法: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实验法:分组进行模拟实验;(4)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图像;(2)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模拟实验材料:进行昼夜交替实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1)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掌握程度;(2)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情况。
5.2 模拟实验(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知识(1)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提出昼夜交替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教学准备】:每组:地球仪(贴标记)、手电筒、记录单师:大地球仪(贴标记)、手电筒、磁铁、大记录单、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T:老师在课前拍了几张照片,想看一看吗?2.(ppt图)T:这是我们白天的学校,还是晚上的学校?(S:白天);T:那白天过了之后是?(S:晚上)(ppt图);T:晚上过了之后又是?(S:白天)(ppt图);T:然后又是?(S:晚上)(ppt图)3.T:我们把白天做昼。
晚上叫做夜,想一想,我们的学校昼、夜、昼、夜,不断的交替出现,这个现象你知道叫什么吗?S:昼夜交替现象。
T:你说,嗯非常好,这个词语非常恰当。
T: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二、提出昼夜交替想象假说1.(ppt图)T:看看太阳、地球。
三角形看到了吗?假设我们的学校就在这里。
2.T:那为什么学校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地球和太阳是怎么运动的?)S:让地球自转,太阳不动T:这是你的猜想,你能把你的猜想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或者是借助材料,来展示一下,给大家看清楚?3.生表演T:好,停,刚刚他们的表演,学校有产生昼夜交替了吗?很好,我把这个猜想画下来,(贴在黑板上,指导箭头的画法)我们就把这个猜测叫做假说(板书)。
太阳和地球还可能怎么运动?4.生猜测,(T:你想怎么展示给同学看?)5.还有其他可能性吗?看来还有许多猜想。
那这样,我们待会儿先小组讨论还有哪些猜想,并记录在记录单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 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自制的太阳、地球彩色图片、圆形黄色即时贴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实验记录单、彩色水笔、圆形黄色即时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谈话: ( 出示课件,旋转自动播放宇宙、地球、极昼、极夜、同一地点四季不同风景等图片 )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它用神奇的力量为我们人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设计意图 : 本课是《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让学生从欣赏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等图片入手,不仅使孩子简单了解整个单元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发孩子们对地球奥秘探究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校园美景,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学校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段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视频拍的是学校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 ; 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景物昼夜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学生第一次通过视频观看学校景物,心中充满自豪感,因此观看时专心致志、观察细致,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白天黑夜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的探究兴趣一触即发。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
)所以呢(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2)师:诶,我有个疑问(出示两个拳头)假如这是太阳,这是地球,它俩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为什么看来,它们只有怎样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运动)2、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
(1)(出示课件 4)师:那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做名小科学家,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有信心吗(2)请同学们先个人猜测,可以用拳头来演示一下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把假说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教师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并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假说,再合作交流。
做到“动”“ 静”结合,“存异”“求同”结合,积极思考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不仅培养学生积极合作的态度,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以“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为学生参与提出假说活动提供外部支持,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深,教师逐渐减少外部支持,最后让位于学生独立活动,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测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提出假说活动,可谓一箭三雕。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
(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 )(1)(播放停止音乐)师:哪组先拔头筹来分享,并说说你们的依据。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指导,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假说:(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⑤地球、太阳都在自传。
⑥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⑦地球、太阳自转,地球同时围着太阳公转。
(3)哇,你们真厉害!提出了 7 种假说。
请将自己小组的假说按照黑板上的顺序编号。
三、模拟实验1.确定实验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下一步做什么( 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 可太阳太大,离我们太遥远,地球也太大,搬不动,怎么办呢随便找材料代替吗为什么(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才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师:说的有道理。
太阳、地球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代替太阳呢用什么代替地球呢像这样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物品做实验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法。
刚才你们提到的材料都可以做这个实验。
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可以边演示边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实则目标明确地抛出几个层次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选择模拟实验材料,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3、(播放停止音乐)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师:哪组先来分享小组代表汇报:先在地球仪上选一个观察点,师:为什么生:这样便于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师:想得真细致,其他组记住吗继续。
生: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到地球仪上,师:是这样照吗(教师故意做出错误演示法。
从上照,离得近,手电筒上下晃动)从哪里照,照亮多大范围哪组有更好的建议(生补充:从侧面的观察点开始照,照亮半个地球,手电筒不能来回晃动。
)师:考虑的真全面。
请你继续汇报。
生:让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自转。
师:有点复杂,怎么自转、公转刚才小组研究吗请两位组员配合你台前演示。
(学生争先恐后上台演示):是太阳(拿手筒。
)是地球(拿着地球)当“太阳”照到察点“地球” 昼,当“太阳”完全照不到察点,“地球” 夜。
解,同学仔察。
教学生价。
4、(件出示:温馨提示)了保利行,有几点温馨提示送你,真看一看。
(互角色,流操作。
)有疑好,心不如行,材料取材料,手吧。
【意: 1. 本是教学中的点,看似的操作,“ 象生”,察无目、光照射地球的方法不,地球、太阳运方式不,手筒随意晃,速度快⋯⋯都会致模不成功,因此我运用小台前演示、教演示疑、其他小充明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出范的操作方案,最后再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模操作方法了然于胸,学生完成模奠定了的基。
2. 互角色,流操作是了使每位学生都成探究活的主人,真正体到探究的快与成就感,激孩子科学学的厚趣,同也起到均衡展孩子科学素养的作用。
】5.(关、窗、灯)小合作行模,并真察,用示意、文字,教巡指。
【意】真正的学,不是生在学生的手中,而是生在学生的里。
探究程中,有意地培养学生将思考的伴随于手活之中。
在学生遇到困之,教适点,学生提供思注性、性与深刻性的机会,从而完善个人点的思建构程,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体到成功来的快,激学生一步探究地球奥秘的厚趣。
四、互交流,成果1、模完成了,了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每小只一种情况。
2、学生台前展示,程及。
束,将在黑板相的假示意下。
教根据在黑板相的昼夜交替象示意旁做(√)。
3、价小(1)(教师手指板书)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这 7 种假说都成立,这说明什么(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可能。
)(2)通过刚才小组实验示意图展示,我们发现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呀(地球和太阳做相对圆周运动。
)师:(课件出示我的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刚才你们像小科学家一样成功地完成模拟实验,不但验证了自己的假说,还有了重大的发现!真棒!五、总结收获,激发探索兴趣1、激活思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的学习,你们有疑问吗(这 7 种假说哪一种是正确的)2、激发兴趣是的,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