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风格对等

合集下载

试论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对等——以李明《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试论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的对等——以李明《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Total.275April 2014(B)作者简介:樊瑶(1989—),女,山东莱芜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散文《荷塘月色》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隽永,文体风格独特。

李明所译的《荷塘月色》是目前公开发表的最新的一个英译本,且相关研究比较少见。

文章试图从文体学的视角,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李明的《荷塘月色》译本进行赏析,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再现的指导。

关键词《荷塘月色》英译本文体动态对等On the Equivalence of Style in Pro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n Li Ming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e Tang Yue Se"//Fan YaoAbstract "He Tang Yue Se",which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language,is a piece of classic prose in recent times,and the style of which is rather distinct.Its English version by Li Ming is the latest one that has been published,and related study i this ver-sion is comparatively seldom.The thesis tries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Li Ming'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from th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syntactical asp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yle of prose.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style;Dynamic Equivalence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翻译是语言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对等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对等。

在翻译中,对等关系主要有两种,即文本内对等和文本间对等。

文本内对等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内部的关系,例如句法、词汇和语义等。

而文本间对等则是指源语篇和目标语篇在超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这种对等的是语言之外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翻译中的对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本功能文本功能是指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起的作用。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功能应该尽可能地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原文中的警告、提示和呼吁等功能在翻译后应该保持不变。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指语篇的宏观组织形式,例如叙事结构、论证结构和描述结构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结构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翻译小说时,应该注意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场景描写等方面,保持原文的叙事结构。

文本风格文本风格是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例如用词、句式、语气和修辞等。

在翻译中,源语篇和目标语篇的文本风格应该尽可能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韵律、节奏和意象等方面,保持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对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这种自由度允许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适应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然而,这种自由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它必须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为前提。

自由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保证对等的前提下,适当的自由度可以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和易于理解。

它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精髓,并将其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和文化中。

同时,自由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浅谈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对等——以〈季羡林散文精选〉译本为例

浅谈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对等——以〈季羡林散文精选〉译本为例
文 的精 神 .然后将原作 的 内容形式 及风格 在最 大
译 原则 。N i d a这样描 述动 态对等 理论 : “ d y n a mi c —
程度 上再现 出来 , 使译 文要 达到准 确 和通顺 。 简而
・作 者 简介 : 林 小敏 , 福 州 大 学 外 固语 学 院硕 士 研 兜 生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 0 7 。
意境 、 风格 如 原文一样 传递 给读者 . 使读 者能 够感
受 到原文 的思 想境界 。 三、 奈达动态对等 理论与散文翻译风格 的再现 “ 动 态对 等” 理论 是奈 达提 出的一个 重要 的 翻
译 语信 息之间 的关系 与源语接 受者 和原文 信息 之 间的关 系基本相 同 。 因此 , “ 动态对 等” 理论 要求 译 者必须 把握原 文的艺术 创造 过程 和深刻地 体会 原
钱炜 和林 珍 珍所 译 的 《 季 羡林 散 文精 选> 的 赏析 ,
探讨奈 达 动态对 等理论 对散文 翻译 风格再 现 的指
导。
二、 散文翻译 风格 的实 现形式

奈 达的动态对 等理论 对 于散文 的翻译 具有很 强 的指 导意义 。 “ 翻译 就是在 译语 中再造 出首 先在
方式 , 不带 翻译 腔 。 这就要 求 翻译 不仅 要在 内容上
神 不散 。 要求语 言精 练 、 主题 明确 。精 美的散 文通 常语言 优美 凝练 ,行文 流畅 自然 ,给 人 以美 的享 受。 散 文 的风格 可通过 文章 的修辞 , 结构 , 布局 , 形 象等手 段实 现 。对 散文 的翻译 首先要 深刻理 解 散
切原文 , 很 好 的展 现 了原 文 的风 格 , 属 于散 文 翻 译 中的 佳作 。 本 文拟 以该译 本 为例 , 说 明奈 迭 的动 态对 等 理 论 对 散 文翻 译 中风格 对 等 的 指 导 作 用 。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对等性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

我们将对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阐述翻译对等性的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语言间的对等性。

我们将总结在语篇分析视角下,提高翻译对等性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中的对等性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对等是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风格和功能的对等。

然而,对等并非简单的逐字逐句对应,而是需要在更大的语境——即语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和实现。

这就引出了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理解和处理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该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关注的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汇、短语和句子。

在这一层面,翻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对等,确保翻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上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中观结构则关注语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翻译者需要分析源语语篇中的信息流动和逻辑关系,然后在目标语中重建这种流动和关系,确保翻译在整体上保持连贯和一致。

宏观结构则涉及到语篇的语境和目的。

翻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然后在目标语中创造出符合这些背景和目的的翻译,确保翻译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翻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寻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78-84 Guangzhou, China Aspects of Translation from a Discoursal PerspectiveZHANG Mei-fangTranslation is a new discipline in academic terms. It is just starting to feature as a subject of study in its own right. Like other new disciplines, it needs to draw on the findings and t 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own methods. But which disciplines it can be naturally and effectively related to is still a matter of some controversy.Linguistics is a discipline which studies language both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It should therefore have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budding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which no longer restrict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phenomena, but extends itself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use. In creating a new text out of a previously existing one, translators inevitably go beyond what is said and written in the original text, trying to see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text unfolds and in which it is to be interpreted. In studying this complex process at work, we are in effect seeking insights which take us beyond translation itself towards the who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ctivity and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it takes place.This paper aims at introducing M.A.K.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explain som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 (1989), language is either for action or for information, so it is organized by the function it is called on to serve and shaped by its purposes. All use s of language have a context. The textual features enable the discourse to cohere not only with itself but also with its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analyzed by Halliday and Hasan into three components (field of discours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and textual function). Apart from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is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there is also a broader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text has to be interpreted: its context of culture. The context of culture is the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at gives value to the text and constrains its interpretation.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culture 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will be briefly examined and an English TEXT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 will be analyzed. It is not the aim of this short paper to build any translation theory in rela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but rather to look into detailed analysis for areas where the discoursal theory of language can bring insights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Key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text of culturetranslation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of English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P .R .China<zhangmeifang28@>中国・广州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78-84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张美芳翻译学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

对等译法在词语翻译时的运用及局限性,原因,及解决办法对等译法,或等值译法,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所谓对等,是指我们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形式或意义上的对等表达。

就语言而言,由于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载体,所以两种语言中确实都能找到对等表达的现象。

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意义比较单一,没有经过引申或意义转变的单词,短语或成语。

1.1在英语和汉语中在单词层面上对等情况比较多。

一些表示地理和人名的专有名词及术语,如New York, “纽约”,,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河”,John, “约翰”,triangle 三角形,square平方等。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其他的译法,比如说把New York 译成“纽约克”,Mississippi 译成“米丝丝皮”,John 译成“江”,等等。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英文中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汉语中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为大众所接受,只能有一种译法了。

比如上面的例子,译成其他的无法让人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专有名词及术语的翻译可以认为是绝对对等。

除专有名词外,一些词义单一的普通名词,在汉语中只能找到一个对应,例如普通名词中如门,窗,玻璃,一些动植物的名称,如狮子,老虎,马等,蔬菜水果,如苹果,梨等,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对应。

1.2另外英语中有些成语,谚语,都可以找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与之对应的中文表达。

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 water 浑水摸鱼,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be a notch above 略胜一畴rack one’s brain绞尽脑汁,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等,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Go through fire and flood. 赴汤蹈火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绝对对等2.1 更多是形态上不对等,意义上对等,如green house , white coffee, black coffee,black tea ,dog days, 三伏天黑色金属,有色金属ferrous metal,nonferrous metal 吃醋绿帽子,在苏格兰,有一个节日,大家都带绿帽子,穿绿衣,Saint Patrick’s Daydrink like a fish牛饮eat like a bird, work like a dogmeet one’s waterloo走麦城green with envy 红眼病,it rains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you are pulling my leg,你在开玩笑black sheep, blue blood 贵族血统As wise as an owlA flash in the pan 昙花一现Be outnumbered 寡不敌众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出师不利Throw one’s hat in the rain 决一死战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我们可以看出,当形式与意义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力求意义上的统一,而舍弃形式上的统一。

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论英汉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摘要: 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每一个译者最困惑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中,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 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

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

关键词: 不对等性; 限度; 语际意义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 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 )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CharlesR Taber ) 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 再就是风格对等。

”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 准确”, 还是塔伯、奈达所指的“对等”, 他们都折射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但完全准确而又绝对对等是不可能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人类的思维是有存在决定的。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背景, 所以处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之间的这个鸿沟是不言而喻的。

1 语际意义转换的限度1.1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性从传统的词汇学来讲, 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所谓概念意义, 也叫外延意义( denotative meaning) 或认知意义( congnitivemeaning) ,是词汇的最基本意义, 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 常视作是词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或释义。

所谓内涵意义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谈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大的作用, 并且因民族而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义, 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请看下面的例子:1) the milky way2) the apple ofmy eye3) The old man has just kicked the bucket若把上述句子分别直译为“牛奶路”“我眼中的苹果”“那个老人刚才踢了水桶”, 概念意义是对等了, 但读者却糊涂了, 不知所云, 这时只能舍弃概念意义对等而意译为“银河”“宝贝”“翘辫子了”。

诗歌翻译的风格对等

诗歌翻译的风格对等

诗歌翻译的风格对等[摘要]诗歌讲究音、形、意美,因此译文的表达方式应与原文具有相同的特性:表达出原诗的音、形、意美。

本文从语言层面、文学层面和审美层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诗歌翻译的风格对等。

[关键词]风格诗歌韵律召唤结构[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5-0124-03一、引言风格的定义大同小异。

j.a. cuddon 在1979年编纂的文学词典中写道:“风格是诗歌或散文的表达特征方式,某一作者的写作特点。

风格的分析和评价包括研究作者的选词、修辞、句子的模式和段落结构。

确切地说是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和词语搭配结构。

”他还说风格也可以被视为“作家本人独特的语调和语态,就如他的音容笑貌与众不同”。

西奥多·萨维尔(1957)认为“风格是文章的基本格调,是某一时刻作家个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渗透在整篇文章风格中”。

法国文学家布非(buffon)的“风格即人”和钱钟书的“文如其人”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作家的创作个性具体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中。

作品有不同的文体之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其独特的风格:语言丰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讲究音形意美。

诗歌的翻译不仅要表达原诗的意义,还要传达音美和形美,也就是说诗歌的翻译要做到风格对等。

诗歌的风格对等就是要在语言层面、文学层面和审美层面上达到与原诗基本一致的音形意美。

正如泰特勒所言:“译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应与原诗具有相同的特性。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

因为要了解一首诗,不仅要明白各个词的一般意义,还要体会这些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是这些词语所暗指的话外之音。

作为一名译者,既要分析原诗,又要在译文中千方百计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做到真正的风格对等。

二、语言层面诗歌是由语言构成的,但它的语言又有其独特之处。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

诗歌的语言精炼,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白雪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的“对等性”作为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年代均作为不同学派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存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换”学说,学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均着眼于翻译文本,而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译者却不被重视。

现代学者安东尼•皮姆提出了以译者为出发点的“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自然对等;方向对等;《人间失格》;翻译一、翻译中的对等理论“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传译四夷之言者”,现代汉语将“翻译”解释为“将一种语言文字改变为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英文维基百科中对于“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译是通过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日本维基百科对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释义:“翻訳とは、Aの形で記録·表現されているものから、その意味するところに対応するBの形に翻案することである。

”(所谓翻译,就是从以A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表现的东西,转换成与A意义对应的B的形式)。

无论是尤金•奈达还是其追随者萨尔学派,抑或是卡特福特,这些理论家提出的对等理论均以翻译文本作为出发点,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对等,却忽视了“译者”这个在翻译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由译者来完成,为实现目的语文本对于源语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译者应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内容及风格等,此时翻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方向性。

国际知名学者安东尼•皮姆在论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中的自然与方向对等)(2007)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对于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要点笔记
8
5、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 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5
2、贺拉斯(Horatius) • 提倡“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这句话经常被 翻译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 名言 •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 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6
3、哲罗姆(Jerome) •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 翻译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 • 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
25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佐哈尔(Even-Zohar)创立的术语“多元体系”是指在一 定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的文学系统,而高雅文学 在其中又居于重要地位。在研究翻译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时,他指出,翻译文学并非在所有国家均处于无足轻重或 边缘的地位。翻译文学作品不仅引进新的思想,而且还提 供新的形式和模仿的样板。如果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中处 于次要地位,译者就常常牺牲原作的形式,竭力使译文与 接受文化的现行标准保持一致。
15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2、翻译性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 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 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词汇对等举例

词汇对等举例

词汇对等举例词汇对等是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义、文化、习惯用法、学科领域、语言风格和语境等方面的对等。

以下是一些词汇对等的例子,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语义对等语义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词汇意义上相对应。

例如,“cat”在英语中翻译为汉语的“猫”,它们之间的意义是相同的。

文化对等文化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文化背景上的对应。

例如,“Jack”在英语中指的是一种常见的男孩名字,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杰克”,它们之间的文化背景是相似的。

习惯用法对等习惯用法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习惯用法上的对应。

例如,“I am not sure about that”在英语中通常翻译为“我不确定那个”,而不是逐字翻译为“我不确定这件事”。

学科领域对等学科领域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对应。

例如,“global warming”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全球变暖”,这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术语。

语言风格对等语言风格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言风格上的对应。

例如,“Please”在英语中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请”,它们之间的语言风格是相似的。

表达方式对等表达方式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表达方式上的对应。

例如,“He is a good student”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他是个好学生”,而不是逐字翻译为“他是好学生”,以避免语义混淆。

语境对等语境对等是指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境上的对应。

例如,“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在英语中指的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倾盆大雨”,它们之间的语境是相似的。

贝尔曼——翻译的12种变形倾向

贝尔曼——翻译的12种变形倾向

10. 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f their exoticization)
• 首先,散文多重逻辑的目标就必然包括了方言元素的多元 性;其次,散文追求具象(concreteness)的倾向自然要将本 土元素包括在内,因为本土方言本质上更天然,比“雅化 的“语言更形象;再次,散文经常把重寻方言的口语性作 为目标。 • 传统的保留方言土语的方法是将其”异国情调化 (exoticize)“.但异国情调化只是将外国的异变成本国的异, 结果也只能是对原文的揶揄。
• “考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 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 → 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 贝尔曼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其“本土 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
翻译解析 (the analytic of translation)
5. 质量受损 (qualititive impoverishment)
• 译文的质量受损是指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 替原文,而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语言中 醒人耳目的丰富性,相应地,它们的指示(signifying)或“ 形象(iconic)的丰富性也会受损。
6. 数量缺失(quantitative impoverishment)
牢笼
门/入口 翅膀
巨人
小路/小巷
大门
牢笼
巨人 小路/小巷
门/入口
9. 对语言模式的破坏 (the destruction of linguistic patternings)
• 文本系统的本质超越能指、隐喻等层面,延伸至文本使用 的句子类型及句型结构。这样的模式也可能包括一种语音 对时间的使用,对某种从句的依赖。 • 合理化、明晰化、扩充等翻译策略都会引入一些原文本质 系统排斥的元素,以致文本的系统性受到损害。 当译文比原文更“均质化”,即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风 格”,那么它与原文就更不一致,某种程度上异质性也就 更强,更不统一。

论译者在翻译中风格对等原则的运用——《危险关系》译海拾慧

论译者在翻译中风格对等原则的运用——《危险关系》译海拾慧


2 0世 纪初翻译学 曾被纳入语言学分支 ,但 与之相对 的
释意学派始终强调翻译 是一种交 际行为。综合各 家意见 , 对 翻译一词比较全面客观 的解释可 归纳为 : 翻译是以 口语 或笔 语 的形式用不同语 言社 团能够理解 的语言转达信息 , 即用听
众 或读 者能够理解 的语言表达 方式 转达 出发语要表达 的思 想 。爱德蒙 ・ 加里在认可翻译的阐意的基础 上,曾经补充说
1 72
为是形异而神 同, 在事实上都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 维耐 ・ 凯
尔在其 翻译科学 一书 中就 已经做 了关于对等 的种种划分 的归纳 总结 ,并且 提 出了 自己在翻译 中对等原则 运用 的标
生心灵的共鸣 , 搭建 沟通 的桥梁呢?笔者认为 , 对翻译对等
原则中的风格对 等原 则稍 加辨析 , 便可作为此本小说翻译时 的最佳指导。
对等以原文 为中心 , 关注信息本身 , 注重句式 , 句型的对 等;
而功能对等着重接受者的反应 , 不完全考虑原文 的信息 , 可

翻译 与翻译 中的对等原 则
分类 。尤 金 ・ 奈达 把对 等分 为形 式对 等 ( 6 q u i v a l e n c e d e f o r me )和功能对等 ( 6 q u i v a l e n c e f o n c t i o n n e l l e ) 。其 中形式
如何能做到恰如其分 的传达作者 的原意 , 在译入语读者中产

古 典 著 作 素 来 就 难 免 有 为 世 淡 忘 的 隐 忧 , 拉 格 诺
( C h o d e r l o s d e L a c l o s )的小说 ( < 危 险关系 ( L e s L i a i s o n s Da n g e r e u s e s )却提供 了文学文本 的一个反 面例 子 。这部小 说 不但长期屹立于惹起喧嚣热论的小说之列 , 而且在解禁后

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张美芳教授1999年在其论文“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
”中指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她
以分析查良镛先生写在香港回归之日的一篇文章为基础指出,在
下列情况下,“动态对等”不能取得:
“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不一致时,其功能不可能对等;接受者
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不相同时,读者反应不可能对等;译语语
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法的角度来看
,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
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一、什么是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发展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六分。
一、什么是对等
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NEXT
01
总之,尤金·奈 达的翻译理论是 一种以交际功能 和读者反应为核 心的理论
动态对等
02
他强调了翻译过 程中对等的重要 性,并提出了"最 贴近的自然对等" 的概念
03
这种理论对于指 导翻译实践具有 重要的意义
-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THESIS DEFENSE POWERPOINT
XXXXXXXXXX
-
1 功能对等 2 动态对等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
1
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 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在西方
翻译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 包括"功能对等"和" 动态对等"两个方面
1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是指翻译的文本应该在语言和语义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从而能够达到与原文本 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种理论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应该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 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指导老师:XXX
答 辩 人 :XXX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语法对等、语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词汇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词汇应该与原文本中的词汇保持一致,从而避免歧义和误解。语法对等 是指翻译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应该与原文本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流畅性 和准确性。语义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语义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误解和歧义 。风格对等是指翻译文本应该与原文本在风格上保持一致,从而保持原文本的个性和特点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自然 、流畅的效果,而不是刻意的模仿或生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理解原文本的 文化背景、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近的表达方式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解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价值。

我们将追溯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翻译理论中,对等概念是一个核心议题,它关系到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方法。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于对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求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对应关系,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梳理这些理论观点,展示对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

本文还将关注对等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不同语言特点时如何运用对等概念,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还将探讨对等概念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挑战,展望其在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揭示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对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翻译对等概念,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语言的转换应追求意义对等”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等翻译概念的雏形。

然而,这一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翻译工作更注重直译或音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翻译对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开始强调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精神风貌。

到了19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观点。

进入20世纪,翻译对等概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强调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读者反应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文字对应。

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Ξ北京大学 申 丹 提要:美国译论家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实为“逐词死译”的当代名称。

本文指出所谓“形式对等”的翻译实质上是仅仅翻译了一个语言层次的部分翻译,译文中的语法结构实际上是未经翻译的源语中的形式结构,而不是目的语中的对等或对应形式。

通过对习语翻译的探讨,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所谓“形式对等”翻译的实质,并揭示了造成这种译法的历史和认识上的原因。

本文指出,要达到真正的形式对等,必须用目的语中的对应形式结构来替代源语中的形式结构,这是一种全译形式。

有关翻译的“忠实性”的探讨应在全译形式之间展开,而不应在“逐词死译”(部分翻译)和“意译”(全译)之间展开。

关键词:形式对等、翻译一、“形式对等”概念的提出 “形式对等”(fo r m al equ ivalence ),又称“形式对应”(fo r m al co rrespondence )1,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 .A .N ida )1964年在《试论翻译科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三十余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翻译理论界广为引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争取找到最接近原文的对等成分。

然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等类型:一种可称为形式上的对等,另一种则主要是动态的对等。

形式对等将注意力集中于信息本身的形式与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心的是诗歌与诗歌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等。

从形式对等的角度出发,译者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源语中的各种成分。

这意味着译者会不断地将接受文化中的信息与源文化中的信息相比较,以确定达到准确的标准。

”2这样一种力求“使接受语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接近源语中的各种成分”的翻译应该能较好地传递原文中的意思,但奈达却说:“在形式对等的翻译中,形式(句子结构以及词的类别)得到了保留,而意思却被丧失或被扭曲。

”3这两段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为何会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形式对等”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 格 对 等
在 此 我 们 所 要 谈 到 的 风 格 (tl) 非 指 说 话 的 方 式 或 做 某 事 的 方 式 , 是 指 某 一 作 者 或 某 一 时 期 作 品 的 特 色 。在 翻 译 sye 并 而
过程 中 . 到 “ ”达 ”即 忠实 原文 意思 , 确 表达 原作 者 意思 的 同时 , 要保 持 原作 的 风格 , 作 者 的写 作特 色 . 就 是译 做 信 “ . 准 还 即 也 文 “ ” 问 题 , 这 样 力 求 风 格 的 对 等 问 题 即 “ 格 对 等 ”syee uv ln d ) 雅 的 像 风 (tl q iae c 。请 看 下 面 的 例 句 。 ( ) 氏 道 :我 也 暗 暗 地 叫 人 预 备 了 。 就 是 那 件 东 西 , 得 好 木 头 , 慢 慢 地 办 着 罢 。 ( 雪 芹 ,9 6 7 ) 1尤 “ 不 且 ”曹 1 9 : 7
c e i and c r aton om m e n he a ge a nt i t t r t l ngua . ge K e W o ds:t ans a i y r r l ton; s yl e t e; qui l nc va e e; f c i un ton
第 1 7卷 第 4期
翻译 中 的风 格 对 等
冯 宏
( 南 师范 学 院 英语 系 , 西 渭南 74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文 对 历 时 风 格 对 等 和 共 时 风 格 对 等 翻 译 的 风 格 对 等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实 例 加 以 阐 释 , 依 此 说 明 风 格 对 等 , 本 以 并
g a e mi r r d i h a g tl n u g r o e r c h u t r ft e t r e a g a ea d t e u e o e e e c n l e a y u g r o e n t e t r e a g a ea et n i h t e c lu e o h a g tl n u g n o b s d f rr f r n e i i r r t
维普资讯 http://www.cq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年 7月 02
渭 南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u n lo e n n Te c e s Co l g o r a fW i a a h r i e e
J l 0 2 uy2 0
V o1 No. .17 4
qui l nc va e e, t f he unc i t e e ton ofs yl qui l nc s exp va e e i ounde d, t ti ha s,hi t y,c t e a s or ulur nd natonalc t m soft our e l — i us o he s c an
S y e Eq va e e i Tr ns a i t l ui l nc n a l ton
FE N G ong H
( p r m e to g i h,W e n n Te c e s Co l g ,7 4 0 e n n,Ch n ) De a t n f En l s i a a h r le e 1 0 0 W ia ia Ab t a t s r c :Th a e x l r s s y e e u v l n e i r n l t n On t e b ss o i c r n c e ia e c n y c r n c e e p p re p o e t l q i a e c n t a sa i . o h a i fd a h o i qu v l n e a d s n h o i —
可 在 目标 语 中 体 现 原 语 国 家 的 历 史 文 化 和 民族 风 情 , 丰 富 目标 语 民 族 的 文 化 并 供 创 作 和 评 论 借 鉴 。 以
关 键 词 : 译 ; 格 ; 等 ; 能 翻 风 对 功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 5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9 5 2 ( 0 2 O — 0 7 一 O 1O— 1820 )4 02 3
y t s h y h v o wat ” 冯 庆 华 . 9 8 1 5 e ,o t e a e t i ( . 19 :6 )
原 文 以 讳 饰 ( u h mim) 法 暗 指 “ 件 东 西 ” 是 “ 材 ” 译 文 也 采 用 此 手 法 , “h tt ig 来 代 替 “of ” E pe s 手 那 就 棺 。 用 ta hn ” cfi 。 n
( ) t o i h , u fm i d。 2 Ou fs g t o to n
眼 不 见 . 不 烦 。 ( 安 外 语 学 院 编 写 组 . 7 3 7 心 西 1 8 :4 ) 9
原 句 是一 句 谚语 , 此 为 了求 得风 格一 致 , 们也采 用 汉语谚 语来 完成 译 文 。 因 我 ( ) 国 作 家 海 明 威 ( n s He n wa ) 说 A Fae l t s 有 人 译 作 《 别 了 武 器 》 也 有 人 译 作 《 地 春 梦 》 3美 Ere t mig y 小 rwel oA , 永 , 战 。
La Y ou s d. ’ s r ty s nt pe dy ai “Ive ec e l e opl t t hi e o ge t ngs pr p e e ar d. But he h en’ f t y av t ound go w o r m t t t ng od od f o ha h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