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学案
小学语文《登幽州台歌》阅读教案分享
小学语文《登幽州台歌》阅读教案分享。
针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学情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阅读教学方案:一、预习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1.给学生呈现数张幽州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视觉印象。
2.让学生在语境中了解“登楼”“赏月”“思乡”等概念,提高学生读懂诗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体会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知诗人的心情,增强学生阅读体验。
二、阅读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技能)1.全班带读,导读学生把握全文主旨。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分段理解诗句深层含义。
3.学生自主思考,理解生词,并尝试进行词语解读4.播放有关唐诗和作者生平的视频,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综合阅读能力。
5.学生自主复述诗歌的内容,并讨论下一步的学习内容。
三、拓展环节(提升学生阅读水平)1.让学生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理解诗歌的内涵。
2.让学生进行诗歌改编,在原诗基础之上作出自己的创作。
3.展示诗歌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4.深入了解唐诗的韵律,学生进行韵律模仿。
四、作业环节(巩固学习成果)1.要求学生背诵或者默写诗歌,让学生通过背诵体会诗歌的美和语言的韵律。
2.让学生自己写一首关于星空的诗歌,让学生体验创作过程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五、考核环节(评价学生读者身份水平)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测验等方式进行阅读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据此可以更加科学的检验和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对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切身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我们可以在上述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注重在学生阅读时的体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中的哲学思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赵客缦胡缨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了解作者赵嘏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学习《登幽州台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掌握如何运用描写和抒情手法,表现作者情感和人物形象。
3.了解文学的时代性和多样性,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登幽州台歌》节选和赏析,文学解读和写作实践。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首先,老师播放一段古琴曲《广陵散》,让学生体验古乐的美妙和韵味。
然后,老师通过投影或手写板,展示《登幽州台歌》的标题和这一诗篇的开头两句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借助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和氛围,体味登台人物的遭遇和感慨。
2.学习(30分钟)接下来,老师让学生阅读全文,并结合课文注解和相关知识点,学习以下内容:(1)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概况,唐诗的兴盛和特点,诗歌和音乐的关系等。
(2)作者简介和文学特色:赵嘏的生平和成就,他所处的文坛和创作思想,以及《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
(3)诗篇的体裁、主题和意境:诗的结构和特点,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等。
3.分析(20分钟)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景物描写和抒情色彩:清景、幽情、离思、壮志等。
(2)咏史抒情和抒发思乡之情:以登台抒发壮志和文化自信,以思乡泄怀和慰藉情感。
(3)艺术手法和意义深度:运用典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塑造有效的情景和形象,表达复杂的人生观念和文化价值。
4.练习(30分钟)最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以《登幽州台歌》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思想,引发学生的文化想象和表达能力,展开个人或小组创作,如:(1)写一副以“秋思”为题的诗,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和文化归属感。
(2)用现代语言和文化元素,重述赵客缦胡缨的故事和情感,拓展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3)设计一份以《登幽州台歌》为主题的数字化产品,如微电影、漫画、网页、游戏等,传达文化价值和意义深度。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的诗。它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手法,理解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诗歌手法分析:掌握对仗、夸张、象征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文学成就:认识陈子昂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表达的历史沧桑和个人感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登幽州台歌》的朗读与解析,对诗歌手法、意境、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对作者陈子昂的文学成就及其时代意义的了解。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解释:
-诗歌意境的提取与体会: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从“悠悠天地”和“独怆然而涕下”等诗句中领悟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的悲壮情感。
-诗歌手法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对仗、夸张等手法上有所体验,加深对诗歌艺术效果的理解。
-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合:教师需要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陈子昂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帮助学生将诗歌放入历史语境中去理解。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教案
举例:陈子昂生活在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但他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体现在《登幽州台歌》中。
(3)主题思想:把握《登幽州台歌》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举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4)艺术特色: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理解:部分生字词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幽州”、“怆然”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幽州”指的是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带;“怆然”形容诗人内心的悲伤。
(2)诗句含义解读:对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中情感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传承古典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解析和背景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诗句含义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幽州台歌》相关的诗句或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通过朗读、分析,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举例: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国家命运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及作者,认识这首诗的历史意义。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歌的内涵。
3.学会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其婉约的音韵之美。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含义。
2.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三、教学难点1.深度解读薛涛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内涵。
2.感受音韵之美并能准确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2.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3.理解诗歌内容(15分钟)让学生阅读或听读《登幽州台歌》,并进行小组讨论,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指导学生提取诗中显著的词句,了解薛涛用词的特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薛涛在诗中抒发的愤慨和忧虑。
4.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结构,并解读每一节的内涵。
强调诗中抒发出的壮志豪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5.感受音韵之美(15分钟)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
引导学生注意薛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韵律,鼓励学生用音乐感受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6.课堂展示(15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并展示一段表演《登幽州台歌》的节目。
可以是诗朗诵、舞蹈、歌曲等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7.小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内涵。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薛涛的其他作品,并借此展开自己的文学创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幽州台歌》的全面介绍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通过自主设计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赏析韵律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通过诗歌体验历史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规律。
三、教学难点1. 辨析诗歌中诗意深远的表达方式。
2. 理解和赏析诗歌中的韵律和韵脚。
四、教学准备1. 教案和教材。
2. 录音设备。
3. 课堂练习题和作业。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古代城市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2. 诗歌导读通过朗读《登幽州台歌》,向学生展示诗歌的豪情壮志,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哲理。
3. 分析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解读。
4. 赏析韵律和韵脚向学生解释诗歌中的押韵规律和句式结构,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回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总结,引导他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2. 让学生写一篇或画一幅关于诗歌内容的作品。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
诗歌以壮美的自然景色和奋发向上的豪情宣示了诗人对保卫国家、报效社稷的决心。
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通用12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
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
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
——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
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
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
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
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
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
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
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学会珍惜时光,立志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析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立志报效祖国。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3. 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观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朗读和背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地名,如“碣石”、“辽阳”等,学生可能不熟悉,需要解释其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
-修辞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章节:《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
2.课文内容: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进行深入学习;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4.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幽州”、“辽阳”、“碣石”等地名,“壮志”、“豪情”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方法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但也暴露出他们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上的不足。我意识到,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修辞手法: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夸张手法,如何通过夸张来表达诗人的愁绪,帮助学生掌握这一修辞技巧。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诗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形式等多方面因素来鉴赏诗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解决问题。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学案
第一部分课前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
2:解释词语
悠悠:
独:
怆然:
涕:
3:背诵默写本文
二、资料收集
1、幽州台的故事:
2、陈子昂的生平:
三、熟读课文5遍,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达的是作者的()感。
A.闲适
B.孤独
C.愤怒
D.冷漠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过程:
目标一:了解幽州台与燕昭王的象征意义。
目标二: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目标三:了解写作背景以及本文寄予的感情。
反复品读课文,思考
1:朗读时该如何停顿?
朗读要点: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说一说,读了这首诗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
读课文,思考:
“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
怆然的意思是:涕的意思是:
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结合幽州台、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情感。
一、本诗的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
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
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
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
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
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背景意义: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
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二、生平背景:
陈子昂少年任侠,十八岁开始专心读书,二十三岁得中进士,并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担任过左拾遗。
三十五岁时曾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担任参谋,而颇不如意。
三十七岁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后被武三思指使贪暴县令
诬陷入狱,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才高气傲,终其一生上进心不退,好侠好勇之气不消,英雄难酬壮志,确实是古代不得志的文人的典型代表。
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
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出征一年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为前驱以
击敌,武攸宜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
曹。
陈子昂屡遭挫折,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现实中受到严重打压的困窘难以拓解,一腔悲愤,无从宣泄。
登黄金台上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
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一股酸楚由心而发,
冲旋而上,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诗人的感受: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西晋诗人阮籍
曾有“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诗句,表达了他对天地悠悠而时空流转,历史绵长而人生瞬息而过的感悟和悲叹。
陈子昂《燕昭王》中“丘陵尽乔木,燕王安在哉?”的感慨正与此同... ...
目标四: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
兼备者子昂而已。
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
偶俪卑弱之体。
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
雅之源。
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创作背景以及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拓展练习
1、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
歌》找“朋友”。
2、《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
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
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3、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
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
宙的伟大与永恒。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