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实验 9三线摆测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线摆法测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水准仪调水平,用光电门和数字毫秒仪精密测量扭转周期。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仪器
FB210型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仪,FB213型数显计时计数毫秒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子天平,圆环( 1 个),圆柱( 2 个)。
三、实验原理
1、三线摆法测量原理
如图 (1) ,将两水平圆盘用等长、不可伸缩的三根细线
连接构成三线摆。下圆盘(可放真它被测物体)绕 O1O2轴做
扭转运动,通过测量周期及其它量,可求得下圆盘及其它被
测物体的转动惯量。由刚体转动定律或机械能守恒,可得下
圆盘转动惯量 I 0的测量计算公式为:
I 0m0 gRr2图1 三线摆42H T0( 1)
式中, m0是下圆盘质量,H是两圆盘间的距离, T0是下圆盘扭动周期,由图(1)R3a / 3, r3b / 3 。设扭转N个周期的时间为t0,计算公式为:
I 0m0 gab t02( 2)
122N 2H
要测质量为 m 的待测物对 O1O2轴的转动惯量I,只需将待测物放在下圆盘上,设此时的扭转周期为 T ,下圆盘和盘上物体对O1O2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m0m) gRr2
则: I I 0m T
)21](3)
I I 0
42
H
T ,[(1)(
m0T0
2、验证平行轴定理
如图,质量为
m1的物体绕过质心的转动轴C 的转动惯量为I,轴与
C
轴平行,
2C D
相距为 d,由平行轴定理 :
I D I C m1d 2(4)
为保证圆盘平衡,将两个质量为m1,半径为 r1的小圆柱
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
2. 学习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3. 学习使用三线摆进行转动惯量实验。
实验器材:
1. 三线摆装置;
2. 电子计时器;
3. 游标卡尺;
4. 小物体。
实验原理:
转动惯量是物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量度,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物体的
形状有关。三线摆是一种用来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实验装置,它由一
个轴和三根线组成,通过改变线的长度和位置,可以测量出物体的转
动惯量。
实验步骤:
1. 将三线摆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使得轴水平放置;
2. 在轴上固定一个小物体,使其可以自由转动,并测量物体的质量;
3. 将三根线分别固定在轴上,并通过调整线的位置和长度使得物体保
持平衡;
4. 打开电子计时器,将小物体从静止位置释放,计时器开始计时;
5. 记录小物体在每一次摆动到达最高点的时间,并根据计时器显示的
数据计算出平均时间;
6.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3-5,取不同的线位置和长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7. 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转动惯量的公式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步骤6得到的数据,可以利用转动惯量的公式I=ml²/T²来
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l是线的长度,T是物体从静止释放到最高点的时间。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转动惯量可以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并分析误差的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台稳定,以避免误差的产生;
2. 在进行实验时要保持仪器的干净和整洁,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危险。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三线摆的周期及其它相关数据,求出三维
转动刚体的转动惯量,并掌握三线摆测定转动惯量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原理:
三线摆是通过重锤质心的三维弧线运动,来模拟刚体围绕任意
轴的转动,在周期性的运动过程中,可以测得摆线的长度、倾角
和周期等数据,从而求出刚体绕任意轴的转动惯量。根据转动惯
量的定义公式:I=Mr²,其中M为刚体质量,r为旋转半径。所以
可通过实验测量M、r和转动周期T,计算出转动惯量I的值。
实验步骤:
1.调整三线摆的摆线长度,使其在运动过程中不挂到其它物体。
2.安装刚体,调整三线摆使其处在平衡状态。
3.使刚体在摆的周期内绕任意轴转动,记录下实验数据:周期T、摆线长度l,及摆线的倾角α。
4.再通过反复实验,取多组数据,求出平均值。
实验数据处理:
1.数据测量误差:根据实验精度和精确度,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正负3%之内。
2.数据处理公式:根据公式I=Mr²/T²求解平均值,并通过t-分布检验和误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实验结论:
通过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我们得到刚体绕任意轴的转动惯量I的数值,通过t-分布检验和误差分析,证明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此实验也让我们掌握了三线摆测定转动惯量的方法和原理。
总之,本次实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转动惯量有着积极意义,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掌握,加深了对转动惯量理论的理解,对之后的学习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三线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三线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掌握该方法的实验技能,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若一刚体绕固定轴旋转,其转动惯量 $I$ 与它的质量和转动轴的位置有关。转动惯量的一般定义如下:
$$I=\sum_{i=1}^{n}m_i r_{i}^{2}$$
其中 $m_i$ 是刚体的质量,$r_i$ 是物质元素 $i$ 到转动轴的距离。
本实验采用三线扭摆法来测量转动惯量。三线扭摆法是利用固定点对物体进行转动,通过测定牵引力和转动角度,计算出转动惯量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有三点:①牵引线上的张力是扭矩的产生者;②张力方向沿着放线筒的切线方向;③转动对象由牵引力和回复弹力制约,可视作单摆。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
实验装置:三线扭摆实验装置、摆重、量角器、数字秤、公称半径 $R$。
实验材料:
- 铁环、铝盘、铜管、紫铜管等多种材料的转动物体;
- 测量器材:数字角度计、数字秤、定义杆、卷尺。
四、实验步骤
1.测量铁环的质量与公称半径 $R$。
2.将铁环等摆物挂到三线扭摆轴上,调整摆物中心与扭轴重合,使物体能够振动稳定。
3.按照图示接线,并调整牵引线的张力,使扭轴垂线上任意点
产生一个恒定的、不被阻力消耗的扭矩。同时安装量角器,记录
牵引线与水平方向之间的角度 $\theta$。
4.用定义杆观察铁环的振幅,用数字角度计准确记录铁环的振
幅角 $A$。
5.连续观察铁环的摆动,并记录一组 $N$ 次数据,每次记录相
应的 $\theta$ 和 $A$ 值。为了确保数据准确,需要等待摆物达到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引言: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它对于理解和研究物体在旋转过程中
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三线摆的转动惯量,探究不同
参数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转动惯量与物体几何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
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与方法:
本实验采用三线摆装置,由一根细长的杆上悬挂一个小球,并通过细线将小球
与杆连接。实验过程中,调整细线的长度,使得小球能够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杆的长度以及细线的长度等参数,来研究它们对转动惯
量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测量杆的长度:使用尺子准确测量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测量小球的质量:使用天平准确测量小球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调整细线长度:通过调整细线的长度,使得小球能够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
4. 测量摆动周期:用计时器测量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并记录下来。
5. 改变参数:依次改变小球的质量、杆的长度和细线的长度,重复步骤3和步
骤4,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参数下的转动惯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 质量对转动惯量的影响:保持杆的长度和细线的长度不变,改变小球的质量,测量摆动周期。通过计算转动惯量,我们可以发现质量与转动惯量之间存在线
性关系,即转动惯量随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 杆的长度对转动惯量的影响:保持小球的质量和细线的长度不变,改变杆的
长度,测量摆动周期。通过计算转动惯量,我们可以发现杆的长度与转动惯量
之间存在二次关系,即转动惯量随杆的长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主要通过三线摆测量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首先,我们需要搭建一个三线摆,将待测物体固定在摆线的末端,然后将摆线从水平位置拉开一定角度,并释放。通过测量摆线的周期和长度,以及摆动的角度,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质量和形状的物体进行测试,得到了一系列的转动惯量数据,并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
引言: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抵抗转动的性质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密切相关。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对物体的转动惯量进行准确测量是非常重要的。本实验采用了三线摆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摆线的运动特性,来获得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装置:
本实验所需的装置主要包括三线摆、计时器、测量尺、待测物体和支架。三线摆是由三根细线组成的,其中一根固定在支架上,另两根细线固定在待测物体上,形成了一个摆动的系统。计时器用于测量摆线的周期,测量尺用于测量摆线的长度。
实验步骤:
1. 搭建三线摆实验装置:将支架固定在实验台上,将一根细线固定
在摆架上,另两根细线固定在待测物体上,使其形成一个平衡的三线摆系统。
2. 测量摆线的长度:使用测量尺测量细线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放开摆线并开始计时:将摆线从水平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然后放开摆线,并立即开始计时。
4. 测量摆线的周期:通过计时器测量摆线完成一次摆动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5. 重复步骤3和步骤4,至少进行3次测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6. 更换待测物体:重复步骤2至步骤5,更换不同质量和形状的待测物体,进行多组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三线摆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
02
实验原理
三线摆原理
三线摆是一种测量转动惯量的实验装置,由三条等长的线悬挂一个质量均匀的圆盘 构成。
当三线摆在垂直平面内做微小摆动时,其摆动周期与圆盘质量、半径和转动惯量有 关。
通过测量摆动周期,可以推导出圆盘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定义
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与刚体的质量、质量分布和转轴位 置有关。
问题2
测量数据存在误差。
解决方案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时, 注意消除或减小误差源,如空气阻力、摩擦力等。
问题3
实验操作中存在不确定性。
解决方案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 一致性。同时,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以便对实验 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实验的改进建议和展望
01
掌握了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了转动惯量的 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
02
学会了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
处理能力。
通过实验,对物理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分析问题和
03
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1
三线摆的线容易松动或断裂。
解决方案
选择质量好、粗细适中的线,确保线的固定和连接牢固 。
详细描述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实验条件、测量步骤、数据记录等。为了方便 分析和对比,需要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表格中应包含实验序号、测量值、误差等必要信息。
实验4 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4 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表征刚体转动特性的物理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它与刚体质量的大小、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对于转轴的分布等有关。对于形状简单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它绕特定转轴的转动惯量。但对于形状复杂的刚体,用数学方法计算它的转动惯量就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所以常用实验方法测定。因此,学会测定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具有实用意义。测定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三线扭摆法。
[实验目的、要求]
学会用三线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原理]
1、定悬盘绕中心轮的转动惯量I。三线摆如
图一所示,有一均匀圆盘,在小于其周界的同心圆
周上作一内接等边三角形,然后从三角形的三个顶
点引出三条金属线,三条金属线同样对称地连接在
置于上部的一个水平小圆盘的下面,小圆盘可以绕
自身的垂直轴转动。当均匀圆盘(以下简称悬盘)
水平,三线等长时,轻轻转动上部小圆盘,由于悬
线的张力作用,悬盘即绕上下圆盘的中心连线轴
00‘周期地反复扭转运动。当悬盘离开平衡位置向
某一方向转动到最大角位移时,整个悬盘的位置也
随着升高h。若取平衡位置的位能为零,则悬盘升
高h时的动能等于零,而位能为:
式中m是悬盘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转动的悬盘在达到最大角位移后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当它通过平衡位置时,其位能和平衡动能为零,而转动动能为:
式中I。为悬盘的转动惯量,ω
为悬盘通过平衡位置时的角速度。如果略去摩擦力的影
响,根据机械能守衡定律,E
1=E
2
,即
mgh(1)若悬盘转动角度很小,可以证明悬盘的角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写成:
用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用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用三线摆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通过使用三线摆测量的方法,对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进行了测量。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物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长度以及摆动周期的关系,并验证了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线摆测量是一种有效且准确的测量转动惯量的方法。
引言: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的物理量。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设计和优化机械系统非常重要。本实验使用了三线摆测量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量摆动周期和其他参数,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转动惯量与物体的质量、长度以及摆动周期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装置和原理:
本实验使用了三线摆测量仪器,包括一个可调节长度的摆线、一个固定在支架上的固定线和一个可以固定在物体上的可调节线。实验中,固定线和可调节线之间的距离被称为摆长。当物体在摆线上摆动时,可以通过测量摆动周期来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过程:
1. 将摆线固定在支架上,并调整其长度,使得物体可以在摆线上自由摆动。
2. 将物体固定在可调节线上,并调整可调节线的长度,使得物体可以在摆线上摆动。
3. 记录物体在摆线上的摆动周期。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摆长为L,摆动周期为T,则根据公式I = mL^2/T^2,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和摆长的平方成正比,与摆动周期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带有三根线的摆构,测量固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具体目标如下:
1. 熟悉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2. 理解并能够运用转动惯量的概念;
3. 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
2. 实验原理
2.1 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抵抗旋转的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转动惯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物体轴对称性。
2.2 三线摆测转动惯量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由一个固定不动的底座和一个被测物体组成。被测物体通
过三根细线连接到底座的悬臂,形成一个满足转动自由度的摆构。
2.3 理论推导
根据平衡时的重力,摆构的转动惯量满足以下公式:
I = mgh / (4π^2 T^2 d^2)
其中,m是被测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摆线到地面的垂直距离,T是摆动的周期,d是摆线的直径。
3. 实验步骤
3.1 准备工作
1. 将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装置置于水平台面上,并固定好底座。
3.2 测量转动惯量
1. 将待测物体挂在三根摆线的交点处,使其能够自由转动。
2. 将摆构轻轻摇动,使其开始摆动。当摆构恢复到平衡位置时,记录下一个完整的周期时间T。
3. 使用直尺测量摆线的直径d,并测量摆线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
4. 重复以上步骤,测量多次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转动惯量I的平均值。
4.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转动惯量I的平均值为x kg·m^2(保留有效数字)。
5. 讨论与分析
通过本实验测量得到的转动惯量值与被测物体的质量、几何形状等因素有关。在实验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三线摆与扭摆实验报告(共10篇)
三线摆与扭摆实验报告(共10篇)
三线摆实验报告
课题用三线摆测物理的转动惯量
教学目的1、了解三线摆原理,并会用它测定圆盘、圆环绕对称轴的转动惯量;
2、学会秒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测周期的方法;
3、加深对转动惯量概念的理解。
重难点1、理解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原理;
2、掌握正确测三线摆振动周期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学时3个学时
一、前言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的量度,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及其分布和转轴的位置有关对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通过简单的外形尺寸和质量的测量,就可以测出其绕定轴的转动惯量。但对质量分布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通常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其转动惯量。
三线扭摆法是测量转动惯量的优点是: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精度较高。二、实验仪器
三线摆仪,游标卡尺,钢直尺,秒表,水准仪三、实验原理
1、原理简述:将三线摆绕其中心的竖直轴扭转一个小小的角度,在悬线张力的作用下,圆盘在一确定的平衡位置左右往复扭动,圆盘的振动周期与其转动惯量有关。悬挂物体的转动惯量不同,
测出的转动周期就不同。测出与圆盘的振动周期及其它有关量,就能通过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2、转动惯量实验公式推导
如图,将盘转动一个小角,其位置升高为h,增加的势能为mgh;当盘反向转回平衡位置时,势能E?0,此时,角速度?最大,圆盘具有转动动能:
E?J0?02/2
则根据机械能守恒有:
mgh?J0?02/2 (1)
上式中的m0为圆盘的质量,?0为盘过平衡位置时的瞬时角速度,J0为盘绕中心轴的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简明实验报告完整版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简明实验报告完整版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简明实验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用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的示范报告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圆环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累积放大法测量周期运动的周期;
4、学习运用表格法处理原始数据,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完整地表示测量结果;
5、学会定量的分析误差和讨论实验结果。二、实验仪器:
1.FB210型三线摆转动惯量测定仪
2.米尺、游标卡尺、水平仪、小纸片、胶带3.物理天平、砝码块、各种形状的待铁块三、实验原理
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四、实验内容
1.用三线摆测定圆环对通过其质心且垂直于环面轴的转动惯量。2.用三线摆验证平行轴定理。实验步骤要点如下:(1) 调整下盘水平:将水准仪置于下盘任意两悬线之间,调整小圆盘上的三个旋钮,改变三悬线的长度,直至下盘水平。
(2) 测量空盘绕中心轴OO 转动的运动周期T 0:设定计时次数,方法为按“置数”键后,再按“下调”或“上调”键至所需的次数,再按“置数”键确定。轻轻转动上盘,带动下盘转动,这样可以避免三线摆在作扭摆运动时发生晃动。注意扭摆的转角控制在5o 左右,摆动数次后,按测试仪上的“执行”键,光电门开始计数(灯闪)到给定的次数后,灯停止闪烁,此时测试仪显示的计数为总的时间,从而摆动周期为总时间除以摆动次数。进行下一次测量时,测试仪先按“返回”键。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引言:
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绕轴旋转时所具有的抗拒转动的性质,是物体旋转动力学
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本实验通过三线摆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旨在探
究物体的形状、质量和转动轴的位置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实验装置与方法: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一个三线摆装置、一组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一台计时器
以及一组测量工具。实验步骤如下:
1. 将三线摆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并调整摆线的长度和角度,使其保持稳定。
2. 选择一个物体,将其绑在摆线的下端,确保物体能够自由摆动。
3. 用计时器测量物体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重复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4. 更换其他物体,重复步骤2和3,直到测量完所有物体。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选择了三个不同形状和质量的物体进行实验:一个长方体、一个圆柱体和
一个球体。通过测量得到的周期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
首先,我们观察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摆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周期。长方体的周
期最短,球体的周期最长,圆柱体的周期位于两者之间。这是因为不同形状的
物体在摆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和惯性力的大小不同,从而影响了摆动的周期。其次,我们发现物体的质量对转动惯量也有影响。通过比较相同形状但不同质
量的物体,我们发现质量越大,转动惯量也越大。这是因为质量的增加使物体
具有更大的惯性,从而抗拒转动的能力增强。
最后,我们研究了转动轴的位置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物体绑在摆线的不同位置,并测量了相应的周期。结果显示,转动轴离物体质心越远,转动惯量越大。这是因为转动轴离质心越远,物体的质量分布越分散,惯性矩也越大。
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一 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大小除与物体质量有关外,还与转轴的位置和质量分布(即形状、大小和密度)有关。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但在工程实践中,我们常碰到大量形状复杂、且质量分布不均匀刚体,理论计算将极为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
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有多种,三线摆法是具有较好物理思想的实验方法,它具有设备简单、直观、测试方便等优点。 【实验目的】
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秒表测量周期运动的周期。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器材】
三线摆,米尺,游标卡尺,待测圆环,待测圆柱和秒表
【实验原理】
图1-1是三线摆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 O '作扭摆运动。当下盘转动角度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运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物体绕中心轴O O '的转动惯量(推导过程见本实验附录)。
2
00
2004T H gRr m I π=
(1-1) 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如下:0m 为下盘的质量;r 、R 分别为上下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0H 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T 0为下盘作简谐运动的周期,g 为重力加速度(桂林地区g =9.797m/s 2)。
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三线平衡法”是用于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是把物体分成三线,任意选取两点,在两点之初用一根线,相切物体的轴,将物体的重心拉回轴线,使其达到平衡,则符合三
线平衡条件。本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三线平衡法”测定被试验物体的转动惯量,并绘制出物体转动惯量-转动速率曲线。
一、实验装置及材料
1.实验装置:试验台、扭力测定仪、微型超声波控制器全自动计算仪、半球数显三脚
架
2.实验材料:被试验物体、型号为“B34-05”轴承等
二、实验原理
1.物体转动惯量是它的质量、几何形状及其分布的函数,可以利用三线平衡法测得物
体的转动惯量。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安装实验台,准备好数显三脚架,并将其安装在实验台上,把被试验物
体(轴承)放在台面中心点;安装好微型超声波控制器全自动计算仪,并将它测定仪准确
放置在台面上,连接它们之间,将扭力测定仪连接到实验台,以便检测轴承的转动惯量,
并绘制出物体转动惯量-转动速率曲线。
2.实施实验:将架子放置在台面中心点,选取轴承上的两点,分别将半球数显三脚架
放置到两点,然后使用扭力测定仪测得轴承转动惯量。
3.记录数据:以架子角度为参照,改变架子角度,记录架子角度与轴承转动惯量之间
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及总结
1.实验结果:实验采用“三线平衡法”,将被试验物体的重心拉回轴线,使之达到三
线平衡,通过调整数显三脚架的角度和轴承的转动惯量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当架子
的角度达到一定值时,轴承的转动惯量随着架子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可以生成轴承转动惯
量-转动速率曲线,曲线上表明,当轴承转动速率越id大,轴承转动惯量越小。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4. 写出结果表达式 I1 = I1 +ΔI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5. 把公式 I0
=
M 0 gRr 4π 2 H
• T12 变形为 H
=
M 0 gRr 4π 2 I0
• T02
=
λ
• T02 ,根据表 4
的数据,作出
H − T02 图,求出斜率 λ ,并求出转动惯量 I0 。
【思考练习】 1. 实验中误差来源有哪些?如何克服?
【实验原理】
依照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扭角足够小,悬盘的运动可以看成简谐运
动,结合有关几何关系得如下公式:
1. 悬盘空载时绕中心轴作扭摆时得转动惯量为:
I0
=
M 0 gRr 4π 2 H
• T02
(3—1)
其中 M 0 是圆盘质量; g 是重力加速度( g = 9.80m • s2 ); r 、 R 分别指
2. 写出结果表达式 I0 = I0 +ΔI0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3. 计 算 圆 环 的 转 动 惯 量 I M1 的 绝 对 误 差 ΔI M1 , 公 式 为
⎜⎜⎝⎛
ΔI M1 IM1
⎟⎟⎠⎞2
=
⎜⎜⎝⎛
ΔI1 ΔI1
⎟⎟⎠⎞2
+
⎜⎜⎝⎛
ΔI 0 I0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2
则两个质量为 M 2 的圆柱体对中心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IM2
=
1 2
(I 2
−
I0 )
3-5
3 1.悬盘 2. 同心圆刻槽线 3. 圆柱体
图 3-1
4.由平行轴定理,可从理论上求得:
I
M
′
2
=
1 2
M 2r柱2+M 2d 2
3-6
5. 改变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H(5 次),测量下悬盘摆动的周期 T0(5 次),
7.286
3.906
6.76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3) 表 3 圆环、圆柱体几何参数( cm )
测量 项目
D内 D外
D柱
D槽 2d = D槽-D柱
次 1 11.378 12.096 2.536
数
2 11.376 12.098 2.538
12.954
3 11.392 12.110 2.552
I0
=
M 0 gRr 4π 2 H
• T02
(3—1)
其中 M 0 是圆盘质量; g 是重力加速度( g = 9.80m • s2 ); r 、 R 分别指
上下圆盘中心的到各悬线点的距离; H 是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T0 是圆盘
转动周期。
2. 悬盘上放质量为 M1 物体,其质心落在中心轴,悬盘和 M1 物体对于中
2. 比较两种方法求 I0 的优劣?
3. 总结霍尔开关在实验中应用注意事项。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参考数据记录】
1. 转动惯量的测量 (1) 表 1 10 个周期地测定
测量项目
预设次数 10 个 1 周期 2 的总 3 时间 t 4 (s) 5 平均时间(s) 平均周期(s)
4. 写出结果表达式 I1 = I1 +ΔI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5. 把公式 I0
=
M 0 gRr 4π 2 H
• T12 变形为 H
=
M 0 gRr 4π 2 I0
• T02
=
λ
• T02 ,根据表 4
的数据,作出
H − T02 图,求出斜率 λ ,并求出转动惯量 I0 。
【思考练习】 1. 实验中误差来源有哪些?如何克服?
心轴共同的总转动惯量为:
I1
=
(M 0 + M1 )gRr
4π 2 H
• T12
其中各量与 1 中相对应。
(3—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将式 3—2 变形可得质量为 M1 物体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 I M1 :
IM1 = I1 − I0
(3—3)
3. 质量为 M 2 的物体绕过质心轴线的转动惯量为 I ,转轴平行移动距离 d
绝对误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ΔI
=
I0
−
I
′
0
= 1.343 ×10−3 −1.313 ×10−3
= 0.03 ×10−3 Kg.m−2
结果表示:
I 0 = I 0 +ΔI = (1.34+0.03) ×10−3 Kg.m−2
相对误差:
Er
=
ΔI I0
×100%
=
0.03 × 10 −3 1.34 ×10−3
(2)将两个相同的圆柱体按照下悬盘上的刻线对称地放在悬盘上,相距
一定地距离 2d = D槽-D柱
(3)测量摆动周期 T2 。 (4)测量圆柱体地直径 D柱 和悬盘上圆柱体所处地刻线直径 D槽 。
【实验数据记录】
1. 表 1 个周期地测定
测量项目
悬盘质量 M 0 =
圆环质量 M1 =
预设次数
20
20
总时 1
用 公 式 R = 3 a 和 r = 3 b , 其 中 a = a1 + a2 + a3 ,
3
3
3
b
=
b1
+ b2
+b 3
。
3
(2)用米尺测量上下圆盘间的距离 H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3)记录圆盘测定质量 M 0 。
(4)测量下圆盘摆动的周期 T0 :轻轻旋转上圆盘,使下圆盘悬盘作扭转
)
= 0.6944 ×10−3 Kg.m2
绝对误差:
ΔI M1 = I M1 − I M′ 1 = 0.703 ×10−3 − 0.6944 ×10−3 = 0.009 ×10−3 Kg.m2
结果表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I M1 = I M1 +ΔI M1 = (0.703+0.009) ×10−3 Kg.m2
(2) 调节计时仪的次数位置(预设次数小于 65 次),然后按 RESET 键复位,一旦计时仪开始计时,次数预置改变无效。须按 RESET 键复位后才有效。
【仪器结构】
1、起动盘锁紧螺母 2、摆线调节锁紧螺栓 3、摆线调节旋扭 4、启动盘 5、摆线 6、悬盘 7、霍尔开关传感器 8、底板调节螺钉 9、底板 10、计时毫秒仪 11、磁钢 【实验步骤】 1.读出悬盘质量 M 0 ,测出圆环和圆柱质量 M1 、 M 2 ,填入表中。 2.调节 8,使 9 水平 3.松开 2,调节 3,改变 5 的长度,使 6 水平。 4.安装 7,使之在 11 正下方 5~10mm 处,并连接 10。 5.计时毫秒仪预置次数的设定:根据霍尔开关一个周期输出两次 低电平,若测 10 个周期的时间,计时毫秒仪预置次数应设置为 20。(注意: 一旦计时仪开始计时,次数预置改变无效。须按 RESET 键复位后才有效。) 6.使 6 静止,打开电源,松开 1,向左向右小于 5 度对称转动 4。 7.观察 11 是否对称 7 扭摆,是就按 10 的 RESET(复位)键。 8.当 10 计时停止,记录数据,填入表 1 中,再按 10 的 RESET(复 位)键,再记录数据。若摆角减小到霍尔开关不能一个周期两次 输出低电平时,重新摆动悬盘。直至记录需要的数据。 9.把圆环放在悬盘上,其质心落在悬盘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三线摆测物体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三线摆(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 2. 了解掌握霍尔开关的原理 3. 掌握转动惯量的多种测量方法 4. 设计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仪器】 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霍尔开关传感器、多功能毫秒计、游标卡尺、 米尺。 【仪器外形】
用作图法处理 数据。
【仪器调节】 1. 三线摆调节:
(1) 调节上盘水平:把水平仪放在上圆盘上,调节启动盘锁紧旋钮。 (2) 调节下盘水平:把水平仪放在下圆盘上,调节上圆盘的三个摆
线调节旋钮。 2. 调节霍尔开关探头和计时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1) 调节霍尔开关探头的位置,使其恰好在悬盘下面粘着的小磁钢 的下方 10mm 左右,此时计时仪的低电平指示发光管处于刚好 能亮。起动盘启动后须复位到起始位置。
(2) 表 2 上下圆盘几何参数及其间距离( cm )
测量项目 D1
次 1 14.808 数 2 14.816
3 14.810 平均值 14.811
H
48.11 48.07 48.06 48.08
a
12.894 12.508 12.456 12.619
b
R= 3a r= 3b
3
3
6.720
6.706 6.868
和 6 线点间的距离 a、b(如右图 2),填源自文库
入表中。
右图 2
12.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内容】
1. 测量下悬盘的转动惯量 I0 : (1)测量上下圆盘旋点到盘中心的距离 r 和 R ,其方法如下:
示意图
3-2 下圆盘 R 的测量
用游标卡尺测量下圆盘各旋点间的距离 a1 、 a2 、 a3
用游标卡尺测量上圆盘各旋点间的距离 b1 、 b2 、 b3
摆动(摆角小于 5 度),记录数据。
2. 测量悬盘加圆环的转动惯量 I1
(1)用物理天平测量圆环的质量 M1 。
(2)在下悬盘上放上圆环并使之中心对准悬盘的中心。
(3)测量加上圆环后摆动周期 T1 。 (4)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径 D内 和 D外 。
3. 验证平行轴定理
(1)用物理天平测量圆环的质量 M 2 。
10.402
平均值 11.382 12.101 2.552
【参考数据处理】 1. 转动惯量的数据处理 (1) 各量的平均值:见各表中。 (2) 计算 R、r 的值:见表 2。 (3) 计算 d 的值:见表 3。 (4) 悬盘空载时的转动惯量: 实验值:
I0
=
M 0 gRr 4π 2 H
⋅ T02
=
479.0 ×10−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中心轴上,重复 4、5、6,并记录数据,
填入表 1 中。
10.取下圆环,把两个圆柱按右图 1 放好,重
复 4、5、6,并记录数据,填入表中。 右图 1
11.用米尺测量 4 与 6 之间的距离 H,用游
标卡尺测量 6 的直径 D,圆环的内径和
外径、圆柱的直径、D 槽(如右图 1)、4
时,其绕新轴的转动惯量将变为 I ′ = I + M 2d 2 ,将两个质量相同的圆柱体
M 2 对称地放置在悬盘的两边,并使其边缘与圆盘上同心圆刻槽线切,如图
3—1 所示,若实验测得摆动周期为 T2 ,则两圆柱体和悬盘对中心轴的总转
动惯量为:
1
I2
=
(M 0
+ 2M 2 )gRr
4π 2 H
• T22
相对误差:
Er
=
ΔI M1 I M1
×100%
=
0.009 ×10−3 0.703 ×10−3
×100%
= 1.3%
(6) 平行轴定理的验证
总转动惯量:
×100%
=
2.2%
(5) 圆环的转动惯量:
总转动惯量:
I1
=
(M
0 + M1 )gRr
4π 2 H
⋅ T12
=
(479.0
+
201.3) ×10−3 × 9.794 × 7.286 ×10−2 4 × 3.142 × 48.08×10−2
× 3.906 ×10−2
×1.43052
= 1.896 ×10−2 ×1.43052 = 2.046 ×10−3 Kg.m2 18.96
悬盘质量
M 0 = 479.0g
20 13.828 13.820 13.816 13.805 13.798 13.813 1.3813
圆环质量
M1 = 201.3g
20 14.313 14.309 14.308 14.303 14.294 14.305 1.4305
圆柱质量
M 2 = 200.7g
20 14.296 14.280 14.279 14.278 14.270 14.281 1.4281
间(t 秒 2
s)
3
4
5
圆柱质量
M2 =
2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平均时间 平均周期 2. 表 2 上下圆盘几何参数及其间距离(cm)
测量项
目
D1
H
a
b
次1 数2
3 平均值 3. 表 3 圆环、圆柱体几何参数(cm)
R= 3a r= 3b
3
3
测量项目
D内
D外
次1 数2
3 平均值
D柱
D槽 2d = D槽-D柱
4. 表 4 下圆盘之间的距离 H (5 次)与下悬盘摆动的周期 T0 (5)
距离
H1 =
H2 =
H3 =
H4 =
H5 =
预设次
20
20
20
20
20
数
总1 时2 间3
4
5 平均值
平均周
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教案
【数据处理】
1. 计算下悬盘的转动惯量 I0 的绝对误差 ΔI0 。
【预习要求】 1. 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2. 掌握 IM—1 新型转动惯量测定仪的使用及基本操作方法 3. 掌握霍尔开关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4. 测量数据的设定及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
依照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扭角足够小,悬盘的运动可以看成简谐运
动,结合有关几何关系得如下公式:
1. 悬盘空载时绕中心轴作扭摆时得转动惯量为:
2. 写出结果表达式 I0 = I0 +ΔI0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要求尾数对齐。
3. 计 算 圆 环 的 转 动 惯 量 I M1 的 绝 对 误 差 ΔI M1 , 公 式 为
⎜⎜⎝⎛
ΔI M1 IM1
⎟⎟⎠⎞2
=
⎜⎜⎝⎛
ΔI1 ΔI1
⎟⎟⎠⎞2
+
⎜⎜⎝⎛
ΔI 0 I0
⎟⎟⎠⎞2 ,
ΔI1 和 ΔI0 由各自地误差传递公式计算。
× 9.794 × 7.286 ×10−2 × 3.906 ×10−2 4 × 3.142 × 48.08 ×10−2
×1.38132
= 1.335 ×10−2 ×1.38132 = 1.343 ×10−3 Kg.m2 18.96
理论值:
I M D ' = 1
08
2 = 1 × 479.0 ×10−3 ×(14.811×10−2 )2 = 1.313 ×10−3 Kg.m2 018
圆环转动惯量:
I M1 = I 1 − I 0 = 2.046 ×10−3 − 1.343 ×10−3 = 0.703×10−3 Kg.m2
理论值:
M D D I 'M1 = 1
8
(
1
2 内
+
外2 )
=
1 8
×
201.3 × 10 −3
×
((11.382 ×10−2
)2
+
(12.101×1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