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所带来的启示。

一、分权与激励机制的引入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行政体制呈现出高度集中、单一权力决策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引入分权与激励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地方一级,鼓励地方政府主动创新和担当,提升其绩效评价的权重,以激励地方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分权与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地方创新活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激励机制的引入,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绩效评价,提高政府治理水平,让政府更加透明公正。

二、简政放权与减少行政干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行了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的政策,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力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开办门槛等措施,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能够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监管和服务的角色,而不是过多干预市场的运行。

通过简政放权和减少行政干预,可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推进政务公开与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着重推进了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政务公开是政府行为的透明度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是为政府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这种改革带来的启示是,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政府的公信力和效能。

通过政务公开,政府能够及时与公众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并能够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滥用权力。

而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宪法也规定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但是,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民主化进程滞后以及法制不健全等弊病又慢慢显露出来。

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下我将从中国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两个方面阐述我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民主化进程中国试行基层民主直选以来,社会暴露出了贿选、黑金等严重问题,说明中国民主化道路将会非常艰难和曲折,但是民主是无法阻挡的当代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因此,中国民主制度需要认真反思和改革。

那么,当下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改革的难点又在哪里?其一,群众在渴望现代化的同时,却不适应民主化。

民主意识的普及是民主化推进的根基和源动力。

而我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形成的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民主民权意识薄弱,自我权利的积极行使的意识不强。

因此,加强民主政策的宣传、落实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必要手段。

民主意识就像美国人民从思想观念里表现出来的对每人一票的总统直选制度的重视,他们可以凌晨在选举驿站排队投票,他们深切的明白自己仅有的一票是自己政治观点的表达,所以他们珍惜自己的权利,并合理的行使权利,为建立有利于人民的政府而投下了自己的选票。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在网上流行的我国某大学学生在地方人大代表的选票上将苍井空填为候选人的举动,表现了我国广大选民的民主意识的淡薄。

其二,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主化的进程。

贪污腐败使民主变成了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变成了玩转政治的手段。

然而事实上,民主制度的设立的目的是对政府的监督,防止权利的腐败。

当今贪污腐败的社会不良风气,让我想到了明史中的王守仁,他不仅创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学,还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平叛了战乱,并仰天长啸“我是王守仁!为黎明百姓而来!”事后,却不要任何的一丝一毫的封赏。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度演 进 。所谓 制度 演 进 , 即在 制 度产 生 出来 之 后 , 即

这 次改 革 , 一次 巩 固政 权 的改革 , 是 而其 最 大 的
使在 制 度处在 路径依 赖 的正 常时 间 内 , 也有 可 能 出现 特点 就是 大 区的设立 和撤 销 。大 区的设 立 , 为适应 是 个 制 度 自身 的微调 状 况 … 。其 基 本 表 现 形式 是调 刚建 国 时动 荡 的局 势 而实 行 的人 治体 制— — 以各 大 整机 构 、 简人 员及 转变 政府 职能 。这些 变革 反 映 了 区的领导人 的集 权 铁 腕来 确 保 国 内的安 定 。大 区 的 精
放 时 , 谓为 政务 院 的中央人 民政府 , 设 政治 法律 、 愈来 愈 多 。到 15 底 , 称 下 96年 国务 院 的部委 总数 达 到 8 1 财政 经 济 、 化教育 、 民监 察 4个 综 合 性 委员 会及 个 , 文 人 形成 了建 国 以来 中央政 府行 政机 构设置 的第一 个 其所 属部 、 、 、 、 、 委 院 署 行 厅共 3 5个 , 同时在 中央 政府 高峰。15 98年,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 , 中央开始对行政 以下 , 、 辖 市 以上 设 立 了华 北 、 北 、 北 、 东 、 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到 15 省 直 东 西 华 99年底 , 国务院所属部门
期— — 改 革开 放 前 的计 划 经 济 时期 和 改革 开 放 后 的
市 场经 济 时期 。 ( ) 一 改革 开放 前 的行政 体 制改 革
பைடு நூலகம்
院所属财经部门的机构进行了调整 , 调整的结果是按 114 15 .99 94年政府 机 构 的 建立 和改 革 。刚 解 行业 、 产品设置的经济管理部门分工愈来愈细 , 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以下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80年代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尝试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大胆地进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贸易合作等,为后续的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是90年代初期的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改革政府机构职能和权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是新世纪以来的创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举措,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创新。

二、主要成就: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重企变为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和保护。

其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幅度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再次是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深化了机构职能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还取得了法治化建设、人才引进、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的成果。

三、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服务和监管,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简化行政审批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建立公正、高效、透明的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机构改革需要注重横向和纵向协调,强化政府职能整合和权力监督机制。

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的法治化。

还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为我们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行政体制的现代化和法治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臵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

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

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构 的设置和调 整存在 较大的主观 随意性 , 缺 乏 科学 规 范 和 法 律 据, 所 以未 能 从 根 本上 解 决 问题 。
三、 我 国 行 政 体 改 革 的 目标
1 . 建设 服 务型政府
建 设 服 务 型 政 府 是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重 要 目标 , 其 基 本 标 志
效 便 民 的要 求 , 依法决策 、 依 法 管理 、 公正 执 法 、 奉公守法。
5 . 形成权 责一 致 、 分工合 理 、 决策科 学、 执行 顺畅、 监督有
力的行政体 制 权责一致 , 做 到有权 必有责, 实行权责 对等。 分工合 理 , 进 一
步 明 确各 部 门 职 责 权 限 , 避 免职 责 交 叉 , 政 出门 多。 决策科学 , 从
F r o n t i e r前 沿 汇
对 我 国行政体 制 改革 的思 考
王蓠 宝鸡 文 理学 院
摘要: 本文运 用了 提 出问题 、 分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方 法,
现问题、 提 出 目标 、 组 织 设 计、 论证决策、 组织实施 , 改 革 对 象 成 为改革方案 的设计 者、 抉择者、 执 行者、 监 督者, 改 革纯 粹 由政
撤 销 大 区一 级 地 方 政 府并 增 设 国家 计 划 委 员 会 。 1 9 5 4 年, 改 政 务
院为国务院 , 撤 销4 个 综 合 性 委 员会 ; 设 立 分 别 协 助 总 理 处 理 政 务的8 个办 公 室 ; 增设2 4 个主 管 部 门 。 调整 后的国务院~共设置 了6 4 个 工作 机 关 。 这 是 中央 政 府 第 一 次 较 大 的 行 政 改 革 , 我 国 行 政 管 理 体制 略见 雏 形 。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群众对行政体制改革的需求与期待日益增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的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影响了亿万民众的生产生活,对于促进发展、保障公共利益、营造和谐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行政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回顾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1.去行政化和简政放权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推进企业改革,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政府部门、行政机构出现了较大规模,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为改变这一情况,1987年国务院提出,要“去行政化”,使政府从各个领域中撤出来,逐渐削弱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

2003年后,我国开始提出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简政放权。

2.部门职能整合和重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行政部门出现的越来越多,出现了多头管理、职能重叠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推进行政体制的重组。

例如,2003年国家民委与国家宗教局合并组建国家宗教事务局,2008年的中央机构改革将国家科技部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合并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公安机关整合为“派出所→分局→市局→省厅→公安部”的五级管理模式。

3.机制改革为保证政策的具体执行,我国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诸多机制改革。

例如,在基层政府中,为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我国推广了政府信息公开,加大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力度,完善了公民的知情权和救济权。

此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机关。

4.政务公开为提高政府透明度,我国从2014年起便开始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并针对各个领域开展了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监察。

政务公开涉及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行政机关,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行政权力、政府文件、财政预算、领导干部资产信息等方面,极大地促进公共权力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5.地方权力下放随着我国市场化和去行政化的逐渐推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推荐-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推荐-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浅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和行政环境的影响下,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和改变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职能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的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适应时代变迁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社会呈现出加速变迁的趋势,人类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风险加大。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大大增加。

一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本国的努力,也有赖于国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本国政治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也有赖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是社会问题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资源矛盾激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加大。

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流动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加大,跨国跨境流动更加便捷。

恐怖主义等跨国跨境犯罪活动愈加猖獗,艾滋病以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成为世界性问题。

社会治理无论涉及的范围还是复杂的程度都大大增加,防范社会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虽然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长期推行高福利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矛盾,但它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放缓、财政收入增长减慢,使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

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思考

政工研究ZHENGGONGYANJ I U326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就与之相随。

最早的行政机构改革从1952年便开始了,到目前为止算起来都经历了近十次。

改革开放后,机构改革每五年进行一次。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历史,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所指出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基本上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通过前些次改革对机构的精简和调整,基本上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然而,前面的改革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方面还很缺乏,改革多集中在经济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关注很不够,因而行政管理问题频出,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正因为如此,在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和机构设置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我国开始启动了以“大部制”为特征的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

一晃五年过去了,改革成效却并非是期望中那么显著。

2013年2月28日,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方案中,“服务型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等要点引起公众注意。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又拉开序幕。

然而,今年(2013年)的改革虽是大部制改革的延续,但较上一轮“大部制”改革大刀阔斧的跨部门整合,本轮改革重在局部“手术”,体现了十八大报告中“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

不难看出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是要努力打破上一轮以“政府职能转移”为主的“外延式”改革模式,力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但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目标,还得认真总结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再能找出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

一、目前我国行政机构设置、运行现状及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机构改革,首先就要摸清目前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在未来的改革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行政机构设置运行的状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思考

建国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思考
在 议行 合 一体 制下 ,中央人 民政府 既是 最高 国家 权 力机 关 ,
检察 署进 行经 常领 导 ,主席 通过 政务 院来 处理 国家政 务 。 因
也是 最 高 国家 行 政 机 关 。而 政务 院 的地位 和 1 9 5 2年 以前 的 此 ,中央 人 民政 府主 席 是最 高行政领 导 。
0 0 7 年O 8 期 要统 一 “ 五 险 ”社保 号 ,统一 缴 费基数 ,统 一 申报 核定 。二 2 是认 真 执行 《 社 会保 险稽 核办 法 》 ,对 生产 经 营正 常 的企业 [ 2 ]孙鹏 .人事档案 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 J ] .中国科技信
0 0 5 , ( 0 6 ) 坚持 全 员参 保 ,足 额 缴 费 。把 瞒报 漏报 参保 人 数 、缴 费基数 息 ,2
(作 者单 位 :烟 台市 社会 保 险服务 中心 , 山东 烟 台
2 6 4 0 0 3 )
相 结合 。联 合地税 、劳动 保 障等部 门加 大 执法 力度 ,对稽 核 学学报 , 2 0 0 3 , ( 2 7 )
参 考文 献 :
[ 1 ] 社保档案 记录一生, 管理一生) ) 姜炳槐 中国社会保障
人 民革 命 军事 委 员会 、最 高人 民检 察署 、最 高人 民法 院的地
3 . 从 职 权 划 分 的 角度 来 看 , 政务 院并 没 有 在 中 国整 个
位 一样 ,属于 中央 人 民政府 整 个组 织系 统 中的 一个 重要 组成 国家 行政 机关 体 系重居 于最 高 的领 导地位 , 当时还存 在 与政
和虚 报 冒领 养老 金作 为稽 核重 点 ,实行 书 面稽 核与 现场稽 核 中 发现 的瞒 报漏 报参 保 人数 、缴 费基 数等 问题 要及 时整 改 , 对虚 报 冒领养 老金 的,必 须全部 追 回 ,并追究 其法 律责 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深化和完善。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而且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制度创新、政策执行和治理能力的强大。

第一阶段: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此阶段的主要措施包括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等。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开放和改革。

第二阶段:行政体制创新和社区治理模式1990年,在实践中突破和创新是改革开放的主题,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基于市场和社区的治理。

通过建立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基层政府建设、实施公共安全和卫生保健等措施,形成了社区主体治理模式,并在城市和乡村实现了深入。

第三阶段:政府公共服务、大众治理和监管体系到了2000年,行政体系改革的重点就转向了政府公共服务、大众治理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市场竞争、推进政府在线服务、优化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职能转移等等。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全面深化和扩展。

以上就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也在不断适应和发展。

从早期的计划管理模式到现在的数字化治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经历了多次转型,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重突显人民群众和公共利益。

二是要坚持“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实现政府优化和市场监管双向、互动和协调。

三是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和因素,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力和合作。

最后,要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优化行政体制、完善政府功能和服务水平,构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家。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指对我国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管理方式、行政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

本文从多个角度来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政府职能转变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前的我国政府倾向于干预市场经济,拟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方案,引导经济发展。

改革后,政府的角色逐渐转化为服务型政府,更多地为民众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仅是由政策导向变化引起的,也涉及到政府结构和人员素质的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机构不断地优化,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管理程序简化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行政管理程序的简化。

改革前,我国行政管理程序流程繁琐,行政权力滥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改革后,政府通过对现有行政程序的审查和修改,简化了行政管理程序,加快了行政审批和执法程序。

行政管理程序简化不仅体现了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还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推进权力下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推进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是指将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下放到更低一层级或部门,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职能、职责更加分明明确。

通过权力下放,政府规范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有利于加强协调和监督,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居民。

四、大力拓展社会力量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大力拓展社会力量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我国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公共服务可达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满足了公众需求。

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同时还可以加强社会参与,促进公民自治和社会治理。

总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改变了政府职能和开展形式,也是推进了我国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建国初期行政体制的回顾及启示

建国初期行政体制的回顾及启示
张 梅
扬 州 2 5 0 ) 2 0 9 ( 州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江 苏 扬

要 :建 国初 期 的行 政 体 制 是 中央人 民政 府 下 辖 政 务 院 的 两级 行 政 体 制 这一 体 制 的 建 立 来 源 于 马 克 思主 义
和 建 国之 前 中 国共 产 党 建 立地 方 政 权 的 实 践 。 它在 机 构 设 置 和人 员安 排 、 行政 区划 、 府 职 能 等 方 面 显 示 了 与 “ 四 政 五 宪 法” 的 行 政 体 制 不 同的 特 色 , 3 时 的社 会 及 经 济发 展 起 了 重 大 的促 进 作 用 . 是 15 后 对' - 也 9 4年 后 新 的行 政 体 制 确 立 的 基 础 . 当前 的行 政 体 制 改 革具 有 积 极 的 启 示 意 义 对
征。
法” . 后 国家计 划 委员 会被 列 为 国务 院 下属 的 一个 职 能机
《 同纲领 》 《 共 和 中央 人 民政 府组 织 法 》 立 中央人 民 构 。由此看 出 ,政 务 院 的机 构设 置 具 有 明显 的议 行 合一 确
政府 为 我 国的最 高 行政 机 关 .政 务 院作 为 国家 政 务 的最 性 。
体 制 的雏 形 而带有 独特 的历史 特色 回顾 建 国初期 我 国行 起 . 1 5 至 9 4年 9月 2 7日止 . 的建 立 是 中 国共产 党 主 体 它
政 体制 的创建 及其特 色 . 有助 于对 我 国现行 行政 体制 的认 选 择 的结 果 , 也是 建 国初 期 政 治 、 经济 、 会 发 展 的客 观 社 识 , 当今 的行政 体制 改革也 有积极 的启 示意义 。 对
。 ̄ 9 2年 1 1月 . 中 央人 民政 府之 下 . 设 在 增 府 ” 国体 和政 体 的性 质决 定 了我 国建 国初期 的行 政体 制 会 的领 导 ” 1 5 不 同于 “ 四宪法 ” 的行 政 体 制 . 五 后 且具 有 鲜 明的 时 代 特 了 国家计划 委 员会 . 这是 与 政务 院平行 的机 构 “ 四宪 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政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权力的优化配置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权责利清晰和行政效能提升。

这一思路可以总结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简政放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行政体制严重扩张,大量的政府部门和职能重叠,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取消了一系列的行政审批事项,将审批和审核职能下放到了基层,实现了政府的精简和权力的下放。

这种简政放权的改革举措,有效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化的决策和资源的配置能力。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注重放管结合。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常常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市场监管和法律约束的机制。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一批独立、公正、权威的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证监会、国资委等,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市场监管的有效结合。

这种放管结合的改革举措,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服务。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信息化、数字化的服务举措,推动了行政服务的创新和提质,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

优化服务的改革举措,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行政体制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实际问题。

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在制定改革方案和措施时,应当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改革的落地和实施。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去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我国政府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了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使政府与市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民主程度。

1.简政放权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是从政府层面来看的,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政府的行政干预,实现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因此,简政放权也就是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推动社会资本发展,减少政府在经济中的资源占用。

2.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目的是实现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让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市场化的发展。

政府需要从一种唯一经济来源变为多种经济来源,既不能为企业提供资源,又不能经营企业,要为市场服务,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

3.建立科学的问责制问责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旨在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透明和公正,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领域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问责制可以有效地纠正行政管理中的失误和问题,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和民众的不满意度。

因此,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问责制至关重要。

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对策随着改革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政府部门内部矛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内部矛盾和利益分配也成了一个难题。

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也有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建立权力和资源分配的科学体系,并通过权威的机构来监督和管理这一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其带来的重要启示。

1.拆除行政垄断,鼓励市场活力。

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解除了对生产经营的行政管理,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后,国有企业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相继展开,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市场化经营的范围不断扩大。

2.推行政事分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7年,我国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了“政事分开、行政管理集中、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方向。

此后相继推出了《行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形成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建立基层民主管理体制。

1990年,我国提出了实行城乡社区战机管委员会制度,大力推行基层民主管理体制改革。

此后,逐步建立了乡镇人大代表制度,并将选举制度纳入城镇改革的轨制,实现了多层次的基层治理。

4.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2003年,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理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并成立了行政职能转变委员会,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

5.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2009年,我国提出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政府科学决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为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1.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通过拆除行政垄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和效率。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d o i : 1 0 . 1 9 3 1 1 / j . c n k i . 1 6 7 2 — 3 1 9 8 . 2 0 1 7 . 2 3 . O 5 l 群众利益甚 至 国家 利益 的大 变革 没有 合法 的地 位 , 没 有法律 的授权 , 就是 于法无 据 , 必然会 导致改革 成果 不 能得 到有 效 巩 固 和 不 良势 力 的 反 弹 。
出的 问题 结合 西 方 国 家行政 改 革 的 经 验 提 出 几 点 思 考 。
关键 词 : 行政体制改革 ; 政府职能 ; 问题 ; 中图分 类号 : D 9 文献标识码 : A 行政体 制改革 本质 上是 行政 管 理体 制 的改革 , 是 行政 主体管理 国家政务和整个社 会事务方 式方法 和 内 容的变革 , 这项体 制 是权 责体 系 、 组 织机 构 体系 、 运行 机制和法规制度 的总 称 , 因此其 改 革是 一项 非常 复杂 庞 大的系统工程 , 如何协调好各 方利益 , 处 理各部 门关 系是必 须要考虑 的 , 在 此基 础上 以期 实 现行 政效 率 的 优化和配置 的升级 。新 中国成 立以来 的几次 改革取得 了一定成效 , 政府职能有一定 转变 , 政 府 的 机 构 和 人 员 得到 了精简 , 机构设置逐 步优 化 , 行政 管理方 式也在 变 化, 行政审批大 量撤 销 , 为行 政相 对人 提供 了便 利 , 行 政干部廉洁性 和反腐 工 作也 取得 了实 质性 进 展 , 总体 上看 , 我 国 目前 的行 政管 理体 制是 朝着 推 动经 济社会 发展 的方 向不 断优化 升级的 , 符合我 国国情 。
1 . 1 . 2 行 政 执 法 未 必依 法
1 行 政体 制 改 革 中存 在 的 几 点 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不断地进行着深化和改革,经历了多次的转型和升级。

这些改革不仅为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以解决个别问题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0年的精简机构、清理编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旨在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效率,降低行政开支。

此后,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法律的基础上,我国行政管理逐渐建立了权力、程序、监察、责任四大要素的行政法制体系。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我国行政体制也迎来了改革的深化阶段。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机关法》实施,实现了行政机关法定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出台,建立了官职责任制,对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彻底的调整和重组;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继实施,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复议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近年来,《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的出台,不断促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1、实现行政法制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实现了行政法制化。

在政府机构、程序、监察、责任四大要素的法制化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行政复议、投诉举报、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为全社会提供了权利保障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法治和民主建设。

2、加强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我国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

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不仅让政府官员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化,更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而且也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反思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反思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反思摘要:行政管理体制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才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体现自身的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然后论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成就,最后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积极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匹配国内外发展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更好指导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1.计划经济时代的改革初试与行政管理成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非常落后,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为了在短时间内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重点对手工业、工商业以及农业开展了以社会主义为中心的改造。

在本次改造过程中,我国借鉴苏联的发展经验,构建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从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统一的行政管管理体制符合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效解决了新中国初期国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效突破了国外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和经济封锁,支撑了国家建设,巩固了新成立的人民权利[1]。

在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国家在发展中举步维艰,但是依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研发了两弹一星,并且建立了系统的国民经济体制和工业体制。

因此,在该阶段中国发展中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益于建国初期构建的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2.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了计划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

通过对前期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明确了要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变,首先必须要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思考
作者:杨洪刚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3期
前言:本文对建国初期中央行政体制模式的三个理论争议进行了梳理,认为建国初期最高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行政机关的层级模式从规范上讲是一级行政实际运作上讲则是二级行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领导体制是集体领导制。

一、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抑或政务院?
对于哪一个机构是建国初期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学术界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政务院。

我们更为赞同第一种观点,其理由如下:
1.从议行合一的角度来看,建国初期我国采用的是“议行合一”的政府体制,而不是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政府体制,在议行合一体制下,中央人民政府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而政务院的地位和1952年以前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署、最高人民法院的地位一样,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整个组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只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才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从最高行政领导的角度来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最高行政领导,而总理只是政务院的最高领导。

《共同纲领草案》明确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即为最高行政领导。

周恩来对此明确指出“根据我们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它是经民主方式产生的,而对工作的经常领导,又是集中在由民主方式产生出来的主席身上,主席下面的组织,首先是政务院,其他还有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

”另外《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还明确规定:“政务院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休会期间,对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负责,并报告工作。

”这都说明,中央人民政府在政府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对下属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进行经常领导,主席通过政务院来处理国家政务。

因此,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最高行政领导。

3.从职权划分的角度来看,政务院并没有在中国整个国家行政机关体系重居于最高的领导地位,当时还存在与政务院同等地位的承担管理部分国家与社会事务职责的行政组织。

首先是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新设了六个“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

新设的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和派出机关,不是地方政府,它的设立,取代了政务院原来领导地方政府的职权。

这样,中央人民政府整个行政组织空前扩大,它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所属的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人民检察署、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及六个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共同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高高在上,政务院的部分职能被缩减;其次是1953年5月中央确立“五口通商”经济管理体制。

中央人民政府对于下属各经济部门的领导,不再通过政务院的中财委,而是分别通过重工业部、铁道部、农业部、劳动部和财政部五个部门的领导人进行。

五方面的领导人有权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并将结果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报告。

周恩来不在五方面领导人之内,政务院对五方面领导人只起到联系和协调作用。

二、中央行政机关的层级模式:两级行政抑或一级行政?
建国初期中央行政机关的层级模式是属于两级行政还是一级行政?学术界对此也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由于中央人民政府具有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表现在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组织体制上,在中央一级就形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下辖政务院的两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另一种观点认为,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那么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就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因此只有一级行政。

所谓两级行政抑或一级行政,主要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层面是否存在两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或者只存在一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如果是一级行政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中央层面只有一个由权力机关产生的行政管理机构、只有一个行政首长,在地方政府层面上也必须有相对应的受其管辖的一套行政机构。

与之相对应,两级行政则意味着在中央层面同时并存两个行政管理机构,两个行政首长,在地方政府层面也有着两个相对应的受其管辖的一套行政机构和首长。

对此,建国初期中央行政机关的层级模式可以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
1.从理论规范上,中央层面应属于一级行政。

由于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采用的“议行合一”体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产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最高行政首长,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行政委员会都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属的组织机关,在地方层面有着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相对应的省、县级人民政府。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央层面是一级行政。

2.从实际运作上讲,中央层面则又是属于两级行政。

这是因为,除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这一完整的行政管理组织体制之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事实上具有相当独立性的政务院组织系统。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是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

但政务院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员的人选均须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和任命;政务院必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的施政方针,对中央人民政府及其主席负责并报告工作;政务院对其所属各委、部、会、院、署、行的相互关系以及内部组织和一般工作,主要进行指导和协调。

而且政务院任免下属各部门行政负责人的职权范围也较少。

因此,从实际运作层面上讲,中央层面是两级行政。

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领导体制模式:集体领导制抑或首长负责制?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领导体制模式学界也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属于集体领导制,也有人则认为是首长负责制。

我们认为,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领导体制应属于集体领导制,其理由如下:
1.从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来看,建国初期凡属于国家重大层面的问题皆是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集体决策的并由集体负责。

2.从首长是否对决策负责的角度来看,建国初期国家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经常对中央人民政府进行领导和作出决策,但《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却并没有要求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对其决策负责。

3.政务会议实行委员会制。

《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会议,须有政务委员过半数出席始得开会,须有出席的政务委员过半数的同意得通过决议。

这表明,当时得政务院实行委员会制(合议制),政务院总理主持全院工作,副总理和秘书长协助总理执行职务,而政务院得重要决策须经政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由总理、副总理和秘书长和政务委员组成的政务会议,每星期举行1次,由总理负责召开。

总理根据需要,或者三分之一以上政务委员的请求,得提前或延期召开会议。

政务会议表决时,总理与每位政务委员都是平等的一票,须有出席政务会议得政务委员过半数同意始得通过决议。

可见,政务院得最高决策权并不属于总理一人,而是属于全体政务委员。

作者简介:
杨洪刚(1975-),男,湖南茶陵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