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无痕 教育有痕

合集下载

让无痕的德育温暖每一颗童心

让无痕的德育温暖每一颗童心

瞬间, 我突然想到: 与其让孩子西 着擦 黑板 , I 蛾 为什么不能 自
【 教学反思】
首 先 , 为 孩 子成 长 道 路 上 的 引领 者 . 作 我们 更需 要 用 人 性 化 的眼 睛 关 注孩 子 , 关注 他 们 生 活 的 一 点 一滴 , 注他 们 心 灵 关 的每 一 声 呢喃 细 语 , 关注 他们 每 一 个细 小 的 生命 需 求 。感 受他 们 的一 颦 一 笑 . 了解他 们 的喜怒 哀 乐 . 深入 到 学 生 内心 深处 , 把 握所 有 蕴含 着 教 育契 机 的细 节 。 微 之处 见 真情 。无痕 的 德育 细 需 要情 境 , 要 氛 围 , 要 熏 陶 ; 痕 的 德 育 需要 震 撼 , 需 需 无 需要 共
是深刻的 、 忘的。 难
体 现 对学 生 的生 命 关 怀
【 案例一 】
习惯了,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没有对 自己曾经的班级管理安
排做 出太多的思考。上课 了, ' 常一样走进教室, 我t ̄- g 却发现满
满一黑板的字还没有擦。我有点生气, 天是谁值 日?值 日生 问今
惋硫忙忙上来擦黑板。 看着孩子那吃力的样, 就在粉尘飞扬的那
正 是 这 些 细 节 . 射 了德 育 中 人性 的光 辉 . 德 育 有 了 折 让 无限 的底 蕴 和 乐趣 . 使 德 育 有 了 更 加 广 阔 的 空 间 。 教 育 的 也 真 谛 . 在 一 点 一 滴 的 细 节 积 累 中 . 学 生 时 时 感 受 到 教 师 就 使 有形 和 无 形 的 爱 . 学 生 在 师 生 心 灵 距 离最 短 的 时 刻 学 会 感 让 恩 . 无 言 的 感动 中学 会 珍 惜 。教 育 的 温暖 , 隐 藏在 这 一 丝 在 就

《“无痕德育”的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无痕德育”的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2013年立项课题春风夜潜做无痕德育细雨润物育自主少年《“无痕德育”的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为了践行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落实“每个孩子都重要”的教育理念,形成园区及至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德育特色,扩大学校教育品牌的效应,更好地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也为了在学校最基本的层面探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德育模式,学校自2013年课题立项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倡导“无痕课堂”,“无声课程”,“无形管理”等多项德育工作策略,打造了学校“无痕教育”的办学特色。

切实落实了学生在“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健康体魄”三个维度的同步提升和平衡发展的办学目标。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顾名远先生在了解了学校的无痕德育工作情况后,欣然题词:“大教无痕,对每个孩子终生发展负责。

”现将两年来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当前备受争议的重智轻德、形式主义和德育低效的背景下,人们所期望的德育是伴随着主体活动自然而然地生发,水到渠成地推进,是使认知主体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的能力;是道德观念在自我意识下愉悦地接受,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简言之,德育应该是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实现“自我感悟”“自我建构”和“自我提升”。

这种教育是无痕的,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是对教育本原和教育本真追求的至高境界。

这正如老子《道德经》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不言之教追求的就是教育的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过分主张,无形无态无框架才能容纳成有,进入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走进学生的心灵——浅谈“德育无痕”的教学策略

走进学生的心灵——浅谈“德育无痕”的教学策略







浅谈 “ 育 无 痕 ” 德 的教 学 策 略
谢 翠 淑
( 宁县 城 西 中学 , 苏 睢 宁 睢 江 2 10 2 2 0)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 道 德 准 则 只 有 当 它 们 被 学 生 自己 去 追 “ 求、 获得 和亲 身 体 验 的 时 候 , 有 当 它 们 变 成 学 生 独 立 的 个 人 只 信 念 的 时 候 , 能 真 正 成 为 学 生 的精 神 财 富 。 ” 说 明 道 德 教 才 这 育 必 须 走 进 学 生 的 心 灵 , 过 学 生 的 内心 转 化 , 通 而不 是 教 育 者 苦 口婆 心 的 说 教 才 能 达 到 实 效 。 初 中思 想 品 德 课 是 对 初 中 学 生 进 行 道 德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着道德教育 的主要任务 , 过什么途径 , 通 采 用 什 么 方 式 加 强 对 学 生 的道 德 教育 , 以增 强 德 育 的 实 效 性 , 是 值 得 探 讨 的 问题 。 倡 导 “ 重 学 生 主 体 ” “ 在 尊 、 以学 生 发展 为本 ” 的新 型 课 堂 教 学 下 . 想 品 德 课 呼 唤 “ 痕 德 育 ” 要 求 教 师 在 思 无 , 教 育教 学 中尽 可 能 地 隐藏 教 育 教 学 意 图 ,使 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接 受 各 种 道 德 准 则 , 后 内化 为 自己 的 道德 修 养 。 要 达 到 最 而 这 一德育效果 , 师就要 有较高 的教育教 学艺术 、 学策 略。 教 教 怎样 才 能 让 道 德 教 育 走 进 学 生 的 心 灵 . 强 德 育 的实 效 性 呢 ? 增 下 面我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 谈 体 会 。 谈 故 事 启 发 。 醒 学 生 的 道 德 意 识 唤 爱 因斯 坦说 : 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师 。 ”成 功 的教 学 所 需 要 “ 的不 是 强 制 . 是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如 何 调 动 学 生 学 习思 想 品 而 德 的积 极 性 , 让他 们 自觉 主 动 地 融 人 到课 堂 教 学 中 , 发 他 们 引 对 思想 品德 课 的学 习兴 趣 ,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爱 听 生 动 有 趣 就 而 的 故事 是 初 中学 生 的天 性 。 当 地选 用 一 些 精 彩 的 、 打 动 人 恰 能 的 故事 , 以 克 服 空 洞 说 教 ,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因 此 , 师 可 激 教 在讲 解 复杂 问题 、 象 的 理 论 时 。 根 据 思 想 品 德 教 材 内容 的 抽 可 特 点 和需 要 . 合 初 中 学 生 的特 点 和认 识 水 平 , 的 放 矢 地 利 结 有 用 故 事 吸引 学 生 , 动 学 生 , 抽 象 的 道 德 观念 和 深 刻 的 哲 理 感 寓 于具 体 形 象 的故 事 之 中 .激 发 学 生 积 极 思 考 ,使 学 生 明理 悟

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

中凸现出来的生成性资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 白大道理 ,这是我们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追
( )民主和谐’ 因为民主 , 以和谐 ; 二 “ | _一 所
“ 无痕教 育” 有三个显著特牲: 它强调 教学 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 把教育当作知识、 求所在 。 顺应性 .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兴趣 爱 记忆或技能的熟练过程 。 长此以往 , 的学习 学生 好,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 : 强调和谐性 . 即没 主动性将丧失, 学习能力无从提高, 学习潜能无 因为和谐 , 才能“ 无痕”
教 学 反 思
21 0 1年 第 4期
初 中思想 品德课 “ 痕德 育” 无 的策略研 究
姜其 根 ( 江省 杭 州 市余 杭 区运 河 镇 五 行 中 学 浙 3 10 ) 1 1 0
摘要: 思想 品德 课 的教 学过程 追 求 “ 无痕 德
审视思想品德课 的教学现状 , 我们会发现, 个道理 。 总之 , 努力淡化教育的痕迹 , 做到“ 德
而在于他对人 的态度 ( 对学生 、 未来公 民的 后现代, 对 我坚信 , 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 的思 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与激励、 唤醒、 鼓舞。 ”
态度) ,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 想与存在感……为此我提倡一个以会话——对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监督者, 我 引导他们自主探 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 ” 我们在做好教学工作 话性会话——为核心的课程 :教学过程就是教 们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他们 的同时, 也应该做到公正无私 , 不偏不倚, 平等 师 与 学生对话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 究和学习,
对待学生 , 热爱学生。
( ) 二 理解学生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

学校德育:“有痕”与“无痕”的统一作者:刘文川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7期卢梭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这段话时常被人们引用作为“无痕德育”的依据。

但是,若由此仅解读出“无痕德育”,似乎有失偏颇。

其实,“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仅是教育过程的“无痕”,而“无为”乃是“大为”,“实实在在地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则是“有为”和“有痕”。

学校德育应该追求“有痕”与“无痕”的统一,以“无痕”的“有为”“大为”,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对“无痕德育”和“有痕德育”的认识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知、体验与践行,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品质的教育活动。

其中,作为德育过程与方法,“施加影响”有时需要教育者隐藏教育意图,以具体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感悟和体验,在不露痕迹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但有时仍然需要进行“有痕”的道德原则讲解,强化道德认知。

因此,“无痕德育”与“有痕德育”是德育的两种基本形态,有着方法和过程上的根本差异。

从方法层面来看,“无痕德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为防止学生心理设防,故意隐藏教育意图而开展德育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而“有痕德育”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旗帜鲜明地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

从过程层面来看,“有痕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

它不仅包含与“无痕德育”相对应的德育过程方面的特征,而且也包含德育目标和结果方面的特征。

“有痕德育”的目标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要求,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导向明确、清晰具体;“有痕德育”的结果是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变成认知与行为的准则和习惯。

只有明晰“无痕德育”和“有痕德育”的不同含义和特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将它们统一起来,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

大学德育工作中无痕教育理念及实践

大学德育工作中无痕教育理念及实践
的无 痕 教 育 理 念 , 必 然 性 是 由 社会 转 型 时期 德 育 理 念 的 战 略选 择 和 德 育 过 程 在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十 分 凸 显 的 问 题 所 其
决 定 的 。为 此 , 德 教 育 要 从 抽 象化 、 洞化 的说 教 王 国 走 出来 , 循 教 育 发 展 的规 律 以及 以人 为本 的 价 值 理 念 。 道 空 遵 关 键 词 : 育 ; 痕 教 育 理 念 ; 学 生 ; 索实 践 德 无 大 探
第3 4卷
第 3 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 n lo n h iNo ma iest ( i s p ya dS ca ce c s o r a fQig a r lUnv r i Phl o h n o il in e ) y o S
Vo . 4. . 1 3 No 3
国外 的 品德 教 育 实 践 中 , 别 是 对 大 学 生 的 教 育 中 , 特 公 开 的 、 面 的 教 育 方 法 无 疑 是 受 到 重 视 的 。他 们 相 信 , 校 正 学 教 师 应 当 直 接 而 理 智 地 传 授 社 会 一 致 公 认 的道 德 准 则 , 点 观 不 能 模 棱 两 可 或 态 度 中立 , 要 态 度 坦 诚 , 渭 分 明 。但 是 , 而 泾 这 种 直 接 的方 式 又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时 间 的集 中 性 和 观 点 的 其
无 痕 教 育具 体 是 指 受 教 育 者 在 接 受 教 育 的 过 程 中 , 过 通 与教育 者 的接触 、 流 、 验 , 教育 者 的一致产 生共 鸣, 交 体 与 在
默 化 中认 同 社 会 道 德 规 范 , 就 是 所 谓 无 痕 教 育 理 念 。它 选 这

有痕与无痕

有痕与无痕

有痕与无痕作者:朱雯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4年第08期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德育的成败关系着家庭的和睦与幸福,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运的兴衰。

学校的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因此,我们必须将有痕教育与无痕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有痕教育——灌输(一)质疑在公交车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打扮时髦的中学生大摇大摆地坐在老弱病残孕座位上,在他的身旁就站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却毫无让座之意,而公交车上反复地在播放着:“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难道灌输式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要完全抛弃?目前中学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德育几乎就是简单地说教,教给学生道德知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不遵循教育规律,纯属填鸭式地把社会主导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强制硬灌进学生的头脑。

这就是目前灌输存在的最大弊端:忽视学生,忽视学生的心理,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批判性地继承现在社会提倡“体验式德育”,由学生自己去体验从而获得认识是最理想的,但是所有的道德认识都由学生体验获得,这是不切实际的。

要实现道德,首先要有道德认识,再激发道德情感,在学生不知道怎么做时,我们应该告诉他如何去做。

我国学校的德育成“倒三角”,幼儿园、小学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中学进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大学研究生评比“文明宿舍”,这样的教育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心理,把学生排除在了教育之外。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参与德育活动,接受道德知识,涵养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历练道德行为。

二、无痕教育德育如同用剑,相较于急风暴雨、刀砍斧斫式的灌输式方法,无痕教育如同剑法的最高境界,以其隐蔽、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感悟而更为高妙。

情思德育:柔性教育的无痕化境

情思德育:柔性教育的无痕化境

情思德育:柔性教育的无痕化境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

情思德育就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和品德的教育方法。

而柔性教育则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

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即不留下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权威主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教育往往强调学生的从属、被动和机械化,而情思德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自主和开放性。

在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中,教师不是权威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合作者,通过互动和合作,共同探索和发现。

在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中,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发展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是指学生通过体验和理解自己的情感,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运用情感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体育、社交等多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的满足和成长。

教师也会通过情感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喜悦和愉悦,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中,学生还会通过思维锻炼来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创造,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会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开展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师也会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和方法。

在情思德育的无痕化境中,学生还会通过品德养成来发展道德伦理。

道德伦理是指学生在行为和思维上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会通过榜样教育、情感引导和行为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体验和反思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品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榜样,还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无痕德育”:思想政治课的理想境界

“无痕德育”:思想政治课的理想境界
很 关心 教 师 的 言 行举 止 ,因 此 ,教 师 在 学 生 面 前
示 从此 以后 要 懂 事起 来 ,承 担更 多 的 责 任 ,将 爱 心 、孝 心转 化 为行动 ,让父 母 宽心 。
2 .教师 面对 “ 问题 学生 ” 更 需循 序渐 进 。
要 注 意 自己 的 一 言一 行 ,维护 自己在 学 生 中 的 良
们 的教 育工 作成 效显 著 。
1 . 寓 德育 于教 学 中 。
思想 政 治课 教 学 除 了讲 授 必 要 的知 识 外 ,还 要教 导学生认识 自我 ,思考 自己 的人 生方 向;关心
二 、“ 无 痕德育 ” 要讲究方法
1 .教 师要 给学 生创 设情 感体 验 的空 间 。
认识 从 何而 来” 这 一 目时 ,为 了学 生 在课 堂 上 能 生
2 .寓 德育 于班 级 和学校 事件 中。
由于任 课 教 师 和 学 生 接 触 的时 间有 限 ,这 就
成 对父 母 的感 恩 之 心 ,就 在课 的 结 尾 让 学 生讲 讲 自己父 母 工作 的辛 苦 之处 ,父母 为你 做 的事 情 中

次在 上课 前 有 两 位 学 生 因 为 一个 小 问 题 打 了起
9 0 杏 坛 一 叶
多学 生在 慢 慢 的 回忆 当 中重 温 了父 母 的爱 。有 很
多学生 在课 堂 上表 达 了对 父 母 的感 激 之 情 ,并 表
教 师在 “ 言 传” 的 同时 更 要 “ 身教 ” 。学 生 其 实
他人 和社会 ,正确 处 理 自身 与 他 人 、社 会 的关 系 ; 引导 学生树立 正确 的世界 观 、人生 观和价值观 。 如 在学 习“ 树 立正 确 的消 费 观” 这一 知 识 点 时 , 能 让学 生分 析 各 种 消 费 观念 和行 为对 与否 ,从 而 培 养勤俭 节 约 生 活 美 德 ;在 学 习“ 量变与质变” 知 识 点 时 ,通 过 引导学 生辨 析所 熟 知 的古 语 如 “ 千 里 之 行 ,始 于 足 下 ” 、“ 勿 以善 小 而 不 为 ,勿 以 恶 小

初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无痕教育”

初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无痕教育”
收 稿 日期 :0 00 -5 2 1-30
解、 信任、 尊重每一位学生 ,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社 会需 求 , 又要 考虑 到学 生 的心 理需 求 ; 要求 教师 它 充分 调 动学 生 的主动性 、 积极性 和 创造性 , 学生 让
作者简介 : 钱
彦( 9 0 ) 女 , 17 一 , 江苏武进人 , 上海市清华 中学一级教师 , 主要从事思想 品德教学 和德育研究 。
理 念 。它要 求教 师必 须走 下讲 台与学 生建立 民主 平 等 的 师 生 关 系 ; 要 求 教 师热 爱 全 体 学 生 , 它 理
念 、 伴 化 的师 生 关 系 、 境化 的教 学 过程 , 伙 情 使学 生 在 自主意 识 的支 配 下 , 自觉 自愿 或 在 不 知不 觉
中受 到潜移 默化 的教 育效 果 。 ( ) 无痕 教 育 ” 一 “ 是根 据 初 中生 的 心理 特 点
文献标识码 : A
初 探 思 想 品德 课 教 学 中 的 “ 痕 教 育 ’ 无 ’
钱 彦
( 上海市清华 中学 , 上海 2 0 2 ) 0 0 0
摘 要 : 思想 品德课 是初 中德 育 的主 导 渠道 , 何提 高课 堂教 学的 实效性是 教 师们 所 关 如 注的 问题 , 无痕教 育 ” “ 就是 一条 重要 的教 学 策略 , 对 教 师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教 育 者 可 以 也 通 过与 学 生的平 等 交流 、 进 学生 生活 、 捉 和 处理 好 生成 性 的教 学资 源等 方 式 来 实践 “ 走 捕 无痕
中建 立起 来 的 师 生关 系更 有 利 于 “ 痕 教 育 ” 无 的
实施 。教 师要 摸索 、 创造 出既 适 合 自身特 点 又 能 为学 生所喜 欢 的形 式 , 等 地 参 与 到学 生 的 日常 平

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的无痕有效

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的无痕有效

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的无痕有效摘要:中职学校德育现状要求德育工作者创新德育教育方法,追求德育教育管理的无痕有效。

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无疑是值得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者探索、践行的有益途径。

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与良好习惯入手学习道德,最有助于产生积极、正面的育人效果,践行德育育人的无痕有效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益德活动良好习惯无痕有效一、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倡导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无痕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德育,是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是拒绝说教、灌输,反对灭火式的事后补救,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及心灵;而有效相对于以往德育教育的苍白、低效,甚或无效,让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明显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

无痕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不板起面孔小题大做,也不心血来潮随兴而为,又不放过最佳教育时机,也许比教育者端起架子刻意实施教育效果好,比我们百般呵护处处不放心更易于接受,值得一试。

职业学校中只注重形式、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效果的管理式德育仍很普遍,过程、结果都不注重的应付式教育行为仍有市场。

落实到行动中,教育者或用肤浅、空洞的大道理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被学生无理顶撞,发生师生冲突;或谈话没有力度、新意,结果学生无动于衷,失去为师尊严,造成教育低效、无效;或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以致德育教育有痕无效。

归结起来,就是安徽舒城县委党校龙小玲总结的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知行错位、断裂、悖离之困境和善恶共存、善有恶报、道德两难等悖境。

基于此,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德育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倡导职校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势在必行。

二、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最新润物细无声 德育在无痕

最新润物细无声 德育在无痕

润物细无声德育在无痕一位外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这个教育可能会是失败的”。

一位中国的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润物细无声,德育在无痕——我想这应该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德育无痕”描绘的是德育的一种境界,它不是简单说教,也不是批评责备,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体验和感悟的教育。

我结合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我自己的见解,谈一下我对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谈起思想品德课,大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印象:老师在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却在无动于衷的听。

的确,我们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功能很强的一门学科,所谈的也是一些苦口婆心的道理,因此一向被认为枯燥、乏味,说教味浓重,不容易得到学生的真心喜欢。

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时期,逆反心理相对来说比较浓重一些,如果我们教育过程中过早的暴露教育意图,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等等。

在这些客观因素下,我认为在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恰当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我们思想品德老师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以身示教,让我们德育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中,更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体验感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恰当的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一些问题,重视教育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则会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单元的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我们直接谈生命多么可贵,我们要怎样珍惜爱护生命等等,学生可能会觉得很茫然。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你能活到一百岁,你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剩下来的时间你打算干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或者交流的过程中对珍爱生命的感悟就会更深刻。

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育人无痕——德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摘要: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课上虽然不可能全是德育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合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德育悄无声息的走进语文课堂,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无声渗透无痕语文课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一、润物无声——德育巧妙地寄寓教学内容德育课不是品德课的“专利”,只要我们是老师,就要肩负德育的使命,我们各学科要把德育“无声”地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小学语文课文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与精神,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例如,《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笔者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钻研教材,笔者被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噙着泪水备下了这篇课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无痕渗透
是无 痕的 ,水到渠 成 的。
“ 了青 春 献 终 身 ,献 了终 身献 子 孙 ” 的无 私 奉献 献 精 神? 怎么 能不 唤起小 学 生长 大后 建设 西 部 、繁荣
( )教 师 必 须 有 意识 地做 好 “ 育渗 透 ” 预 二 德

祖 国 的历 史 责 任 感 和 使 命 感 ? 但 是 课 文 没有 这 样
十分 深刻 ,这恐 怕是 其 他学 科所 不 能 比拟 的 。教师 可引 导学生 反 复 朗读 ,让学 生领 悟 到 :在那 茫 茫 的 大 戈 壁 上 ,高 大 挺 拔 、直 而 坚 强 不 软 弱 也 不 动摇

的 ,不单 单是 大 的小 的 白杨树 ,还 有那 些 像 白杨 树 样 扎 根 边 疆 、建设 边 疆 无 私 奉 献 的边 疆 建设 者 联 系 的情 感 ,便 促 使 学 生 经 常 产 生 类 似 的 道 德 行 为 ,这 是德 育 寄寓 于教学 之 中 的结 果 ,而且 显得 是
维普资讯
镶抽蟹籀 逸番 锻 褥施臻移毽
吴 荣 山
( 江 省 嘉 善县 教 育 局 教研 室 ,浙 江 嘉 善 34 0 ) 浙 110


德育 “ 无痕 ”地 寄寓 于教学 内容 之中
写 ,因 为语 文 的最 高 境 界 就在 于 “ 悟 ” 感 ,就 像 寓
叙 述性 的描 述 ,怎 么不 让人 想 到边 疆建 设者 们 那种
二 、德 育 “ 无痕 ”地实 现水到 渠成
由于语 文德 育 内容分 散 而又 丰 富 , “ 透 ”是 渗 语 文 教 学 中进 行 德 育 的最 有 效 途 径 ,只 有 以 读 为 本 ,在 阅读 、理解 的基础 上 ,发 掘语 言 文字 的 表现 力 ,发挥 文中 形象 的感 染力 ,才能 水 到渠 成 ,真 正 感 悟 、欣 赏到 文本 的 内在 价 值 。 因此语 文 教学 的德 育 渗透 应 当贯 穿于 语文 教学 过 程始 终 ,落 实到 教学 过 程中 的每一 个环节 。 ( )教 师 必须要 有 “ 育渗 透” 意识 一 德 《 日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稿 ) 全 实 》 ( 以下简 称 《 语文课 程标 准 》 )提 出 的教 学 目标 之一 是 “ 感态 度 与价 值观 ”方 面 的 目标 。 “ 语文 教 情 在 学 过 程 中 ,培 养爱 国 主 义感 情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品

润物有声,育人无痕——浅谈语文课的德育渗透

润物有声,育人无痕——浅谈语文课的德育渗透
进作 品空 问时 , 会 自然而 然 地 产生 丰 富 的心 理体 验 ,而 当 这 界 。这 种 境界 是 一 种 可意 会而 不 可 言传 的心 灵愉 悦 感 。
1 以文 感 人 .
教 育 ”的真 滞。这 也给 教 师带 来 了 ‘ 难处 如 f在语 文 生运 用 自己 已有的 心 理体 验 去 充分 发 挥想 象进 行 再 构建 、 再 定的 I j 』 教 学各 环节 进 行渗 透 ,无 痕 育人 呢 ?笔 者认 为 :语 文 德 育 内
润 物 有 声 ' 人 无 痕 育
一 一
浅谈语文课 的德育渗透
◎卢群 芬


现状 分 析
养 学 生人 文 素 养 ,提 高 学 生整 体 素质 的 目的 。
四 、 德 育渗 透 的 方法 ( )选 文 示 范 , 以导 启 读 ,读有 所 悟 一
新一 轮课 程 改革 使 课程 结 构 、学 习 目标 、教 学 方法 等诸 多方面 发 生 了讴大 变 革 ,尤其 值 得瞩 H的 是在 各 门课 程 的设
计 中 ,始终 注 重培 养 学生 健个 的人格 和 良好 的 个性 品 质 ,而
课 程标 准 叶就 明确 捉 … : “ 语 文教 学 中 ,培 养学 生 的爱 ] 在 土 义感 情 、社 会 土义道 德 品质 ,逐步 形 成积 极 的人 生 态度 和 价值 观 ,提 高 文化 味干 1美 情 趣 。 ”事 实上 , “ 言志 , ¨I f 诗 文 表情 ”,这 是每 邪文 学作 品传播 、宣扬 的 方式 ,都凝 结 的 薄怒 哀 乐 ,凝聚 着 人类 情感 的 各个 方面 。充 分发 挥 语文 的 这 些 特 点 ,把 德 育教 育不 露 痕 迹 地 渗 透 进 去 , “ 物 细 无 润 象 ,孩 子 在 其 巾越 少感 觉 剑 教 育意 图 ,它 的教 育 效 果 就 越 大 。 ”我 困著 名教 白家于 永 说 : “ 老师 教 育学 生 时 ,如 ‘ 1 果 学生 知道 你存 教 育他 ,你 的教 育就 失败 了 。 ”这 是 “ 痕 无

德育教育案例(优秀)

德育教育案例(优秀)

德育教育案例(优秀)“教育无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教师需要这种智慧,班主任尤为需要这种智慧。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班主任经常公开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惟恐学生不明白自我的良苦用心,孰不知画蛇添足的说教不只降低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期望值,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案例概述一次以《XX我想对你说……》为题的作文课上,全班大部分同学都把倾诉的对象放在了教师和父母身上,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学习好的同学,我想对你们说……》这一文题就与众不一样,其间表达了他也想向优秀生那样出色,但他们的一些行为,却也让他不满,例如都不爱值日、常欺负人等。

小作者叫刘帅,是班内一名学习中等的学生,平时言语不多,可这次的作文却写了500多字。

二、思考及处理读罢他的文章,我没有及时写下评语,仔细地审视了他在作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学习好的学生的问题”。

午时放学值日时间,我装作匆匆忙忙去教室拿东西,进屋的短短几秒钟,我偷偷地环顾了教室一周,确如刘帅所写的那样,正在值日的是几个平时学习上不太突出的甚至较差一些的孩子,而另外几个所谓的学习优秀的学生正在闲聊、看书,我什么也没说,快速走出了班级……当天晚上思索着事件的前后,我们是小额班级,人数少导致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多,长期以来他们心里就产生了优越感,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二天的晨会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了新的值日工作分组方法,那就是抽签法,这一提议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当然谁也想不到我在其中动了手脚!抽签结果很快出来了,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分到了一组,他们欢呼着,觉得自我是高层次组合呢!两个组还分别起了个名字,“必胜组”和“加油组”,接下来的一星期内先由“必胜组”做值日,他们在一周的检查中共扣了5分。

一周过去了,我只是静静地观战。

第二周时,我悄悄地给“加油组”开了个小会,鼓励他们在劳动上胜过第一组,并教给了他们秘方: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果然在这一周中我们班的卫生检查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摘要:小学生每天有较多的时间是在学校中,班集体是其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是教师教书育人重要阵地,并且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班级管理工作,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出班级的功能,提高班级形象。

无论是对于学校管理还是班主任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对学生素养的养成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班级文化设计同传统的知识传授、道德说教等存在明显差异,这一教育形式是无形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基于此,文章对德育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级文化建设;小学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校的教育更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很多学校其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德育教育现状还不够乐观。

小学时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起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间教室特有的文化符号,同时是班级师生重要的精神栖息地,教室中所有的元素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像我们在走进一件干净明亮的教室中时,我们不会忍心去破坏他的干净整洁。

当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学习、大声读书的时候,这时候同学们会积极加入学习的行列中……良好的环境不仅会使人身心愉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这是班级文化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所以教师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

可以从文化环境着手,做好室内设计。

体现班级文化“认真,负责,进步”等特色。

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学习园地,张贴优秀作业,除了张贴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之外,还可以张贴进步学困生的学习成果,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鼓励更多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励同学们不断进步;设置班务公开栏,使得所有同学对我们的班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其集体意识。

有意为之,无痕渗透——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

有意为之,无痕渗透——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

有意为之,无痕渗透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发布时间:2021-09-08T03:33:33.9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周文霞[导读] 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多侧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影响周文霞湛江市遂溪县遂城镇豆村学校广东省湛江市 524300摘要: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多侧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因此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尽快做出调整,在渗透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管理,通过渗透式的教育,促进小学教育的平衡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索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前言德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教化学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德为首,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薄弱点,在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应该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1.1 小学高年级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效当前,小学高年级德育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德育教育仍然需要新一步强化,班主任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应该发挥其作用,借助不同的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渗透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得到教育,目前很小学已经建立了德育小组,设立了德育标兵等,一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德育管理小组,通过管理小组渗透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得到了的教化,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提升。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的,德育工作都可以有序落实,一些班主任也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教育中,通过家校合作实现了更高效率的德育教育[1]。

现阶段,一些小学班主任依靠德育小组和其他力量,还重点培养了德育干部,通过对德育干部的培训,发挥了学生的力量,一些学校在众多班主任队伍中选拔德育教育干部,培养一些德育教育的骨干,以保障德育教育的顺利落实,提升了班主任的德育意识,也提升了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从而为德育教育构建了中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无痕,教育有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可见,德育追求的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它淡化了说教、灌输的痕迹,人不是在“被教育”中成长,更不是在“被改造”中进步。

道德观念是在自觉自愿中接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亲身体验中产生,道德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是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达到“德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率先垂范,不令而行。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常常是前面刚刚清扫的一尘不染的校园,过了一个班空或饭空,转眼间又会在某个显眼的地方出现几片小“白点”,……校德育处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派小小监督岗、给捡纸学生所在班级加分、抓到乱扔纸屑者的班级扣分等,但都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其实很多道理在升国旗仪式时讲了无数遍,可学生们仍然“明知故犯”。

试想,教师作为“首席”如果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好表率作用,以身立教,主动捡起地上的“白点”,这样做无形中就给学生产生了影响,其道德行为也许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这种影响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会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无形的痕迹。

反之,
如果教师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其感召力已经消失,“苦口婆心的说教”将会变得“苍白无力”,
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切记,身教的影响力远比空洞的说教大得多。

二、营造氛围,促成内化。

德育无痕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体验,以践行促养成,以体验促内化,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

在德育工作的氛围营造上,一要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整体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也要彰显班级文化的特色,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置身于其中就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清明节祭扫活动、端午节主题班会、“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元旦美展等,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制作手抄报、举办黑板报评比、评选“文明小标兵”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当诚信少年”、“做诚信作业”、“创诚信校园”等形式,开展“诚信”主题征文和承诺宣誓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为切入点,通过写感恩书信、制作亲情卡片、奉献爱心等形式,
大力开展感恩实践活动;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举办法制讲座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在践行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
升了道德意识,在一次次活生生的体验中,道德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三、完善网络,形成合力。

良好德育效果的取得,离不开社会、家庭的支持。

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德育实效。

一是结合教育局开展的“千名教师访万户,师生情谊传万家”活动,通过家访、信访、电访等途径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密切家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健全校外德育队伍和德育基地,充分发掘社会德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引社会活水进校门,进社会课堂搞德育,变德育的“小、死、空”为“大、活、实”,变学校小德育为社会大德育,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德育不是从外而内的灌输,而是从内而外的启发,是一种渗透、一种熏陶,只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亲身的体验才能真
正触及心灵,感召灵魂,这种德育才是无痕的,才是最有效的,您说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