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无痕德育与有痕德育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无痕德育与有痕德育的关系

作者:陈兆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

摘要:无痕德育作为一种与有痕德育相对的德育形态,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认为,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的统一是德育过程的必然,同时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

关键词:无痕德育;有痕德育;必然;互补性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是突出有痕教育,但由于其教育目的的外显性、教育手段的直接性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以灌输的印象,容易激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 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1

无痕德育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淡化教育痕迹,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将思想注意力倾向于教育者含而不露的意图之中;它使德育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达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2无痕德育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目前它作为德育的一种辅助方式,被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运用。笔者认为,成功的德育是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共同发生作用,同时又互为补充,是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的统一。

一、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的统一是德育过程的必然

“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教育者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3因此,德育过程是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统一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目标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德育目标的阶段性通过有痕德育进行强化,能达到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在较短时间内易于被人们所感知。德育目标的长期性是阶段性的积累,在形成性阶段处于隐性地位,需要借助无痕德育的功效来逐步实现,如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园文化,它是学生耳濡目染的良师益友;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本地区优秀的企业,让学生感受这些企业的优秀文化以及员工们精神

风貌,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其对“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2. 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德育方法不能单纯归结为教师运用的方法,而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有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有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的,还有的方法是教师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的。4 在品德形成中,由于德育目标的不同就必然要求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与之配合,任何单一的方法是完全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5根据德育目标、内容的不同,有痕德育能充分发挥规章制度、主流价值观等理性因素的作用,无痕德育则更多地发挥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二者并用,更有利于提高整体德育过程的教育效果和促进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

3. 德育对象的差异性

德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由于成长环境和内化功能的不同,德育对象的每个个体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别。这些差异都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必须注意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多样性,采取无痕和有痕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求教育者应坚持“人类向善”原则,充分分析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采用易于他们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实践活动,让善向的道德认知扎实有效,帮助其找到一条最能鲜明的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给他带来创造欢乐的成就感。

二、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的互补性

有痕德育是道德德育的主体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也面临许多问题,单纯的有痕德育已难以有效完成德育任务,而因无痕德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使得其倍受关注。

1. 重视有痕德育的主体作用,提升无痕德育的辅助功效

有痕德育在德育中作为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无可动摇,它常常运用主题明确的外显方式,如上课、作报告、班会课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灌输与启迪;而无痕德育则往往采用似乎与德育主题不太相干的模糊性活动,包括谈心、娱乐、旅游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对德育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融情”工作,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理论。在坚持以课堂为开展有痕德育主阵地,营造主旋律的教育氛围的同时,教师要借助精心设置的宜人环境、文体活动等中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自尊和处处被关爱的心理体验,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陶冶与审美熏陶。

2. 强化无痕德育的渗透性,提高有痕德育的实效

德育内容的渗透性既是无痕德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有痕德育与无痕德育相结合的切点。它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各种中介来开展活

动,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除要美化校园环境、关注人文气息外,还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文化设施与社团的建设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向学生心里,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并逐渐浸润、渗透到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善用情感暗示法。“亲其师,信其道”,师表能够成为无声的命令,影响教育对象的言行,并引导他们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教师带有尊重、关怀、鼓励、信任的情感暗示下,学生会变得自信、活泼、好学、奋进,学生一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显意识,学习上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年版, 第255 页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255页。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400—401页。

5、马卡连柯著,刘长松等译,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1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