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逢春治疗痄腮引睾窜腹证验案2则解析
痄腮辨治验案3则
关 键词 痄 腮 中 图分 类 号
辨 证 论 治 柴 胡桂 枝 汤 普 济 消毒 饮 新 加 香 薷 饮 I2 4 0 L 5. 5 9 文 献标 识 码 A
验 案
文章 编 号 1 7 - 9 X(0 7 0 - 0 2 0 6 2 3 7 2 0 )6 0 4 - 2
维普资讯
孽 蓦至 薹 j
医 案 医i 话
薯 善
痄 腮 辨 治 验 案 3 则
王小 龙 I 熊 健宪 2
(. 1江西 中医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0 0 ;2赣 南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 306 . 江西赣 州 3 1 0 ) 4 00
慎 伤血 . 疏肝 解郁 而不 耗气 。笔者运 时调整 用药 量 , 防出血 发生 。 用血 府 逐瘀 汤 加 减 治疗 特 发 性血 5 参 考文 献
收 稿 日期 :0 7 0 一 0 2 0 — 2 l
编辑 : 吴 宁
小 板 减 少 性 紫 癜 .方 中 当 归 、 生
f] 张 之 南 、 液 病 诊 断 与 疗 效 标 准. 1 血 天
痄 腮 , 医又 名 “ 肿 ” “ 中 腮 、 含 体 温 3 .℃ .前 往 南 昌县 人 民医 饮 , 膝关 节 酸 痛 , 便 平 , 经 91 双 二 月 腮疮 ” 。笔 者 在 临证 中溯本 求 源 , 院 治疗 无 效 ( 体 用 药 不 详 ) 遂 绝 , 质淡 红 、 白 , 浮 弦 数 寸 具 . 舌 苔 脉
出本 病 因血 不 循 常道 而发 病 。 临 速 血 流速 度 .改善 全 身 及 局部 瘀 黄 使 床 一般 以脾 肾两 虚 为 内 因 .热毒 血 : 芪 补 气摄 血 活 血 , 气行 则 为外 因 .瘀 血 阻 络 为其 病 理变 化 血 行 ; 参 、 党 山药 益 气 健 脾 养 阴 : 结果 .同 时瘀 血 阻络 在 本 病各 型 枳 壳 、 梗调 理 气血 ; 桔 配伍 阿胶 以
赤小豆治痄腮
可 利水 消肿 。适 用于肢体 水肿 、小 便不 利、 蛋 清或 蜜 适量 调 成稀 糊 状 。摊 在 布上 。敷
产后缺 乳等。
于 患 处 ,包 扎 固 定 ,每 日 1换 ,连 续 3天 。
可清热解毒 。适用 于流行性 腮腺炎。
0 赤小豆鹌鹑汤
编 辑 l秀 泷
赤 小 豆 30克 ,鹌 鹑 1只 。调 味 品适 量 。
为豆 科植 物赤小 豆或 赤豆 的干燥成 熟种 子 , 同放 入锅 中,加 清水 适 量 煮 粥 。待 熟 时调
全 国 各地 均 有 栽培 。 中 医认 为 。赤 小 豆 性 入 白糖 ,再 煮 一 二沸 即成 。每 日 1剂 ,连
平 ,昧甘 、酸 。入心 、小 肠经 ,有健脾 利水 、 续 3 ~5天。可 健 脾 利 湿 、解 毒 消 肿 、下
巍 膳食疗 2018年 3月第 3期
赤 亦 小 豆 旦治 洽 痄 炸 腮
湖 北 远 安 县 /胡 献 国
据 汪 昂 (新 安 医 学 名 家 )《本 草 备 要 》 以免 中毒 。现 介 绍 几 则 赤 小 豆 的 治 疗 方 。
记 载 :宋 仁 宗患 痄 腮 ,取 赤 小 豆 杂他 药 敷 供选 用。
解毒 消肿 之功 。适 用于水 肿 、脚 气 、腹 胀 、 气 通 乳 。适 用 于 水 肿 、脚 气 、 腹 胀 腹 泻、
腹 泻 、疮 痈 肿 毒 、痄 腮 ,及产 后 缺 乳 、乳 产 后 缺 乳、乳 汁 分泌 不 足及 中老年 人肥 胖
汁分 泌不足等 。《神农本 草经 其“主下水 , 症 等。
之 而 愈 古 方 书 中 关 于 赤 小 豆 治 病 的 神 奇
疗 效 多 有记 载 ,有些 记 载 虽 有故 弄 玄虚 之
痄 腮
痄腮痄腮[概述]概念历史上,有些医家曾把以腮部肿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统称为痄腮,致使痄腮一词含义不清。
本节所论痄腮.专指患者因感受时疫邪毒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腮部肿胀,掀热疼痛这一种疾病,属瘟疫范畴,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多不化脓,至于腮部肿痛化脓者,名为发颐,另立专节讨论。
若患痄腮而致化脓者,则按发颐论治。
本病在文献上又有腮肿、痄腮毒,时毒、髴发,搭腮肿、鸬鹚瘟、蛤蟆瘟,大头瘟等名称,属常见传染病,可见于大人及小儿,但以小儿为多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可广散传播,相互染疫,暴发流行,故又有大头天行病之称。
其发病可轻可重,轻者仅见腮部肿胀,或见轻微发热;重者则见腮肿咽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甚则并发睾丸肿痛卜耳聋、头痛项强,神昏抽搐。
若无并发症,本病一般可于10天内自愈。
[病因病机]腮颊是手足阳明、少阳及手太阳循行经过的部位,痄腮之发病,多与这些经脉有关。
本病多由感受时行风温疫毒而起。
天气违和,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邪气;或冬令地气不藏,至春季秽浊之气随春升之气发泄;或劳役凶荒,邪毒之气盛行,凡此种种.均可引起疫疠流行。
人若正气不足,则此种风温疫毒之气从口鼻而入,循三阳经脉壅滞:于腮颊,令气血流行受阻,郁而不散,而致漫肿作痛而成痄腮。
又膏粱厚味久积生热;或素体相火偏旺,脏腑积热;或小儿稚阳之体,阴未充长,阳热恒多.这些人若卒遇风温疫毒,常致两阳相合,搏结于腮颊,使腮颊肿痛而成痄腮。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绕阴器。
若邪毒乘虚而入,传至足厥阴肝经.则可循经郁结于阴部,困阻气血,令睾丸肿胀作痛。
由于手足少阳之脉皆入耳中,少阳风火热毒炽盛,则又可使耳窍受累而闭塞耳聋。
风热温毒鸱张,窜入营分,内陷心包.则可发生痉厥昏迷等危重病症。
温邪上受,最易犯肺。
咽喉为肺气出入门户.少阳之脉一亦循喉咙,所以若温毒之邪犯于肺经,或循少阳经脉流窜,均易搏结于咽喉,致使咽喉:肿痛。
所以痄腮一病,并发咽喉肿痛者也多。
级顼士臻巍嫩肇照论文明等人’船提...
戏都中溅鳇大学2001缀嫌±璎究生毕般论文中文摘要通避4l例补中盏气汤治疗气廉溅内伤发热的临床观察,证明了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有确切疗效。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麸、凌代文熬与笔豢旗庆鬣察缝粱逐疗对毙分雾詈,迁臻了麸塞至今,气虚型内伤发热的主要发病诱因相同,证侯相似,脉诊相类,说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尤其烧八纲辨证、jl|{!象学说指导临床实践.猩今天仍其畜较褒豹科学蛰毽秘遴论馥毽。
零罄“吉为今瘸”夔愚怒,零文逶过以上分析研究,认为八纲辨证及脏象学说的辨证论洽方法怒指导临床实践的核心,总结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农辨证上戈英蓑蚕注意鼹是:l、各系统发燕羧疾病只要审滋辨证矮毒:气霾壅内伤发热范畴,都可以考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2、势役失宜是气虚型内揍发热蔽塞要的病因,{嚣久癌体弱露增多的趋势,在辨证论治对,充分考虑上述诱因,对辫导医者的诊繇恶路、及翠针对病因治疗,判断预后是肖所帮助的。
3、不论体温袭是否显示发热体温,不能作为中医气盘型内伤发热熬辫诞饭攥。
4、主痰是:发热戏囊觉发热鄹一漾黪气虚的临寐袭现,包括聪色萎黄或晦貉,形体消魔,神疲倦怠,语音低微,短气芝力,头晕目眩,不思饮食.食入即满,腹胀便溏,动则汗窭等。
5、主要舌象悬:羞囊淡蝥薄爨。
6、主要赫蒙是:震默,按之无力。
关键词:拂中益气汤气虚型内伤发热辨证论治成都中暇药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肇她论文AbstractBuzhongyiqitangtreatmentQi-Deficiencyoffeverhavegoodresults,by41clinicalabservations.Onthebaseofclinicalabservationsprovethecauseofdisease,maimsymptomandpluse—feelingarealikefromlonglongagototoday,byagainstandanalysisthehistoriealddocumants,thecontemporarydocuments,theclinicalabservation.Applythebasic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illhavegoodseientialandthoryvaluation,espicalyUSeEight-PrincipledifferentiationandZangorg黼thorydirectpractise。
中药合民间疗法治愈中年痄腮邪毒引睾窜腹
5g 0 ,食醋 lg O ,青 黛 3g 0 。用 法 :仙 人掌 及芦荟 去
中药合 民间疗 法治愈 中年痄腮邪毒 引睾院 ,云 南 沙 漠 . 云
茫 张
龙
6 5 0 51 1
6 3 1 ;2云 南 省 马龙 县 马 过 河 镇卫 生 院 ,云 南 曲 靖 54 3 .
【 键词 】 关 :中年 痄 腮
引睾窜腹
中药
民 间疗 法 【 文献 标 识 码 】B 【 章编 号 】 10 — 5 7 (0 8 7 0 6 — 1 文 0 7 8 1 2 0 )0 — 0 6 0
芦 荟 尚能清 肝 泄热 、抗 病 毒 。青 黛 又可 清 热解 毒 、 凉 血 消斑 、清 肝 泻 火 。食 醋 能够 祛 邪解 毒 、软 坚
自拟 方① :白花蛇 舌草 、蒲公 英 、橘 核 3g 0 ,板 蓝
根 、延 胡 索 各 2 g 0 ,金 银 花 、 连 翘 、赤 芍 各 1 g 5,
【 图分 类 号 】R67.1 7 1 中 9 + ;R 8 . 2 7
痄腮 是 由感 受 风 温 邪 毒 而 致 的急 性 病 症 ,古 典 医籍 称 “ 行 腮 肿 ” “ 时 , 搭腮 肿 ” “ 颌 发 ” , 腮 ,
“ 毒 ” 民间 称 “ 蟆 瘟 ” “ 耳 巴” 温 , 蛤 、 大 。本 病 属 现 代 医学 “ 流行 性 腮 腺 炎 ”范 畴 。好 发 于儿 童 及
络 , 消痈 之 功 。外 敷 旨在使 方 中药 物 迅 速 穿 透 阴
囊 部 较 疏 松 的皮 肤 组 织 ,直 达 病 所 ,快 速 充 分 地 发 挥 药 效 。 内 外 合 治 , 实 寓 “ 邪 清 而 热 自除 , 温 血 毒解 而肿 痛消 ”之理 。
痄腮临证课徒录
还 有多 种 异 名
如 : 颐痈
“
”
(《 五
环 球 中医 药
24
重庆维普
临证 心 得
常证 变 证 常 证 有 表 里 轻 重 之 别 变
、
, ,
聋
”
。
均 符 合 临床 实 际 …
,
。
并发症往 往
证有邪 传 部位之 异
,
临证应从 整体观
,
变化多端
情势 危急
.
腮腺
、
胰腺
、
性腺
、
心
、
肝
、
肾
、
神经系统
—
—
}
腮 腺 炎 及 各 种 并发 症
温毒在表
,
卫 气 郁遏
’一
广
常证
少阳之表
—
—
}
轻证
—
—
—
—
疏风 清热
,
遭络 消 肿
—
—
}
银翘散合柴胡葛根汤
l
L
热毒蕴结
少阳之 里
— —
,
气 营 热炽
—
}
重证
—
—
—
一 -| .
清热解毒
,
软坚散结
—
—
≯ 普济消毒饮
温毒深陷
,
酿 成变 证
病机挈要
辨治 思 路
痄 腮 是 临床 常 见 的
病
,
一
种 时 疫 性疾
u m p s
,
) 十二 病方》
) 集》
“ 、
“ 、
遮腮
”
”
( 《 科全生 外
-
汪受传治疗儿科疑难杂证验案三则
汪受传治疗儿科疑难杂证验案三则汪受传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临床用药独特,治疗儿科疑难杂证屡屡获验,现举其治验三则,以飨读者。
案一:儿童癫痫张×,男,12岁。
1997年10月18日初诊。
主诉:一年来有间歇性和发作性抽风、意识丧失。
患儿一年前突然发生尖叫,意识丧失,跌倒在地,抽搐,喉间痰鸣,口角流涎。
约5分钟后抽搐停止,继而昏睡,约1小时后神志清醒,对发病不能回忆。
此后每半月或一月就有类似发作1次。
并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持续约1~2分钟,每晚夜间突然肢体和口角抽动,不能自控。
诊时,肢体和口角抽动,面色时红时白,多动,汗多,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脑电图检查:显示3次/秒棘慢综合波。
诊断癫痫发作期。
证属痰痫,治拟豁痰定痫。
处方:石菖蒲10g,远志10g,陈皮6g,煅龙牡各30g,郁金10g,胆南星10g,僵蚕10g,法半夏6g,黄芩6g,钩藤12g,灵磁石30g,天麻10g,龙胆草10g,茯苓10g。
每日1剂。
定痫散240g,琥珀粉60g,羚羊角20g,混匀,每日服3g。
服药3月后,二诊时患儿近日癫痫未发作,夜间肢体和口角抽动停止,面色无华,时作头晕,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痰多气逆,舌淡苔白,脉象无力。
诊断癫痫休止期。
证属脾虚痰盛,治拟化痰断痫。
处方:石菖蒲10g,陈皮10g,法半夏10g,郁金10g,胆南星10g,钩藤12g,浙贝母10g,茯苓10g。
每日1剂。
服药3月后,查脑电图恢复正常。
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按:汪老认为痰是小儿癫痫发作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发作期应豁痰定痫急救治标,同时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配以平肝熄风镇惊宁心之品,或配以泄热降火,通腑导滞之品。
可使病情得到控制,休止期痰浊内伏,是本病反复发作的宿因,应化痰断痫,缓图治本,使新痰难生而宿痰得化,终致痫断不发。
案二:异位性皮炎张×,男,7岁。
1999年6月20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小腿内侧皮肤红疹及水疱1月余。
外院诊断为湿疹,予皮炎平等多种西药治疗不验,转中医诊治。
汪逢春医案(五)
汪逢春医案(五)【按语】女科证治,古人在书中所论甚多,汪老常曰∶"男妇各科均以辨证为主,辨证亦当分八纲,所差者经带胎产是也。
"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月事以时下。
世每谓应月之盈亏,衍期则疾生也。
女子首重调经,欲调之必推其所以不调之源也。
女子多郁,当以微辛微润之品,以畅达气机,气畅则经必调也。
仍需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一隅反三,类推可也。
凡脉息细弦而涩,或细数舌红,全是血虚肝阴不足,肝阳内炽,血热妄行,每成崩漏。
法当滋燥养荣、育阴折热,必当怡情调养,则冲任和经事如常也。
凡血色紫黑晦暗,带下黄粘,此湿热瘀浊,腹痛且胀甚则下肢作肿,当以养血育阴,佐以辛润以通之,苦辛以化之,再根据热、湿之多寡而用药加减之。
安胎是中医妇科的特长,究竟当以何法何方为安胎之圣药,苟不辨证无方可施。
古有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常法,不知此二味苦燥辛燥非胎前所宜,若属湿热用之尚可。
吴又可谓大黄为安胎圣药,此乃瘟疫之邪传胃肠,祛邪即为安胎;若温热阳明气分,脉来洪滑数而有力,白虎亦为安胎之良方,否则气热过盛,胎儿焉能安居。
总之,安胎之法必须找其不安之根,只要根除,则胎自安矣。
若子痫、子烦、子晕、子淋、子肿、子嗽者,治其根,则皆安矣。
至于产后宜温不宜凉等说,皆仿此。
案一杨右,月事前后,满腹抽掣疼痛,上引胸膺,四肢清冷。
当然这是属于气分郁结之象,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肝郁多是血虚不能濡养,肝阴不足,阳必亢,久则冲任不调,故月事前后必然发作。
满腹太阴所属,木土不和故抽掣作痛;肺为气之海,气分郁结阳气不宣,故上引胸膺。
四肢为诸阳之末,阳虚气分不能达于末梢故逆冷,脉必沉伏,或细弱,或无力。
若按之有力当考虑以阳气郁遏,不能达于四肢。
今脉无力且弦细,多是血虚为主,气不足为辅,故当以调肝养血,少佐温阳。
经治三诊,服药9 剂,腹痛、抽掣、肢冷等皆见好转。
本病乃血虚气弱、木郁不调,虽已渐愈,亦须长期养血益气始能痊愈。
故改用丸方,此种丸方是汪老对慢性病的治疗特点,虽用药不多,但确是根治的好方法。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痄腮】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痄腮】痄腮痄腮是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
由于相互传染,容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群体中引起流行。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年长儿童容易合并兼证。
如毒窜少腹,引起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男性并发附睾炎,女性并发卵巢炎)。
极少数素体虚弱者,因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内陷厥阴,出现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并发腮腺炎脑炎)。
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西医学将本病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依据1、发病初期可有发热,1到2天后可见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继则可见另一侧(双侧腮肿)。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
腮腺肿胀约持续4到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到2周。
3、发病前多有痄腮疾病接触史。
4、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
5、并发脑炎或脑膜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增加为主,氯化物,糖属正常,蛋白呈轻度增高。
6、血和尿淀粉酶可增高。
鉴别要点1、发颐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常继发于伤寒,温病等病之后,一般以单侧发病为多,面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边缘清楚,压痛明显,局部有波动感,挤压时可有脓性分泌物从腮腺导管开口处流出。
临床多见于成人发病,无传染性。
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痰毒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淋巴结炎。
常继发于乳蛾,喉痹等疾病中。
以颌下疼痛,可扪及花生或鸽蛋大小肿块,边缘清楚,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为主症。
无季节性及传染性。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轻重:无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轻微,咀嚼不舒,无明显张口困难者为轻证;高热不退,腮肿明显,胀痛拒按,张口困难者为重证。
(2)辨常证、变证:有发热腮肿,但神志清楚,无抽搐,无睾丸肿痛及少腹疼痛者为常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反复抽搐,或兼睾丸肿痛,少腹疼痛者为变证。
【第115期】疝气症候群
【第115期】疝气症候群编者按:大塚先生真是一位中医天才,善于总结归纳,“疝气症候群”也可以用内经上足厥阴肝经的是动病来进行验证:“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癞疝,妇人少腹肿。
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儒门事亲》一书和大塚敬节先生皆认为,疝是“肝经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和泌尿器官方面的症候,如遗尿、尿闭、尿失禁、阳萎、遗精、月经不调、经闭、子宫脱垂等,此外,还可见下腹部肿块、痔疮、痿躄、咽干等。
大塚先生称之为“疝气症候群”。
大塚先生总结“疝气症候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病多见于妇女,男子较少。
(2)多发于开腹手术之后,特别是妇产科手术后发病较多,再有是由跌扑等外伤所引起。
(3)多主诉有慢性疼痛的过程和冷感,每因寒冷而病情加剧。
(4)疼痛以腹痛为主,特别以下腹部痛为多,并伴有腰痛、背痛、头痛、四肢痛。
(5)疼痛原因用现代医学难以查清的情况较多,往往被诊断为神经性的,但用安定剂又无效果。
(6)腹诊往往诉说下腹部左右或右或左的部位有压痛,但触之多无抵抗感,腹部柔软,个别的腹直肌有点拘急,腹形不定,属于虚寒性的。
< 7)以主诉泌尿生殖器症状为多。
男子性欲减退,性交后倦怠无力,早泄、梦遗滑精等,往往因此病而独身生活;女子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嫌恶夫妻生活,性交后疲倦、失眠、心悸,病情恶化,往往因此引起家庭不和,成为离婚的原因。
此外男女还可兼见尿频、尿闭、尿失禁等症状。
如何对其治疗呢?按大塚先生引《诸病源候论》“诸病者,阴气积放内,复为寒气所加”之说,认为用治“内有久寒”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为宜。
所谓久寒,尾台榕堂氏指宿饮。
本方对于现代一些饮食不太注意,尤其是穿超短裙而受寒的妇女多为适用。
案例:1、患者为一体瘦、肤色白的妇人,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以下腹部膨满和腹痛来诊。
脉沉小。
腹诊,下腹部轻度膨满,从脐右侧到右腹股沟部感觉牵拉样疼痛,并有压痛。
伴有腰痛,大便一天一次,尿频。
体质偏寒性,遇冷则上述症状加重。
痄腮辨治验案3则
痄腮辨治验案3则
王小龙;熊健宪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7(039)006
【摘要】痄腮.中医又名“腮肿”、“含腮疮”。
笔者在临证中溯本求源,引经发义,宗古法辨证,颇获良效。
今整理从春温、温毒、暑温角度辨治本病的验案各1则,与同道切磋。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小龙;熊健宪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西,赣
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905
【相关文献】
1.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J], 陈阳;张娜;徐向青
2.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六)——辨治妇产科疾病验案 [J], 李今庸
3.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七)——辨治肝胆脾胃疾病验案 [J], 李今庸
4.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辨治紫癜验案 [J], 李今庸
5.耿鉴庭辨治痄腮经验举隅 [J], 冯雪妍;吴建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可验案15小儿重危急症六、小儿痄腮
李可验案15小儿重危急症六、小儿痄腮
(2014-12-27 09:46:38)
六、小儿痄腮,过用苦寒冰结
武润芝,女,2岁,农牧局程青英之女,1976年10月22日初诊。
患流行性腮腺炎2日,左耳下肿大如小儿拳头,J掀赤肿痛,发热呕吐,体温39.5℃,口不能张,吮乳难,手足时时抽动,紫纹直达命关。
此属痄腮重症,热毒壅聚少阳,已见热极动风之兆。
先以三棱针点刺十宣、十二井穴出血,得汗,神清。
为疏普济消毒饮加蚤休、勾藤防痉厥:
二花30克,板蓝根、夏枯草、土贝母、芙蓉叶、蚤休各1O克,马勃、勾藤、柴胡、升麻、桔梗、牛子、陈皮、僵蚕、薄荷、赤芍、甘草各6克。
上药,冷水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7分钟,日夜连服2剂。
10月23日二诊,热退呕止,肿消强半,嬉戏如常,予原方2剂。
1O月26日,腮肿消至杏核大,予原方3剂。
11月4日,仍如杏核大,坚硬色白,且增痰声漉漉,食少便稀,面色萎黄欠华,指纹淡。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虽系温毒重症,亦当中病则止。
三诊寒凉过剂,损伤中阳,致外邪冰伏,阴凝不化。
予辛散软坚以救误,尤不敢过用辛温,恐炉烟虽灭,灰中有火。
干姜、元参、牡蛎、大贝、漂海藻各10克,生甘草、柴胡、桔梗、羌活、蝉衣各5克,木香1.5克,甲珠1克(研冲服)。
水煎服,3剂后全消。
见病治病,医家大忌。
症对方对,亦须掌握分寸。
若药过病所,便是诛伐无过,而生变症。
汪逢春治疗痄腮引睾窜腹证验案2则解析
汪逢春治疗痄腮引睾窜腹证验案2则解析
赵艳;孙晓光;彭建中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2(7)1
【摘要】@@ 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悬壶四十余年,名噪古都.汪老辨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遣药立方善于化裁,师古而不泥.今从其代表著作<泊庐医案>中选取其治痄腮引睾窜腹证验案二则,以飨同道.rn验案1:患者某,13岁.初诊:头晕汗泄,身热颇壮,一身疼痛,舌苔灰黑而厚,质绛,两脉细弦滑数,右大于左,肾囊肿痛,右睾丸肿坠,两腮痄肿.病属温邪传入里,亟以和解少阳阳明,防成痈疡,幸勿轻视.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赵艳;孙晓光;彭建中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
号,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11号,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汪逢春痄腮验案举隅
2.中药合民间疗法治愈中年痄腮邪毒引睾窜腹
3.汪逢春辨治暑湿验案举要
4.民国名医汪逢春治痧疹验案四则
5.汪逢春治疗血证验案探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痄腮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
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
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
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
”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
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
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
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
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一、诊断要点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
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汪逢春治疗湿温病经验介绍
汪逢春治疗湿温病经验介绍汪逢春先生(1882~1948),名朝甲,号风椿,苏州人,吴门望族也。
悬壶北京五十年。
先生博学多才,善书能文,勤学苦读,毅力过人。
受业于昊中名医艾步蟾老先生之门。
精究医学,焚膏继咎,三更不辍,泊卒业,复博览群籍,虚怀深求,壮岁游京,述职法曹。
其临床经验丰富,今择其治疗湿温病十法共学习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头晕身热,漾漾泛恶,舌苔白腻而滑,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黄赤,湿热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法。
鲜佩兰5克(后下),鲜菖蒲5克,大豆卷10克,鲜藿香5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自蒺藜、姜竹茹各10克,制厚朴6克,川黄连、通草各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暑湿外受,表气不畅,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脉象濡精,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止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新会皮3克,制半夏10克,苦桔梗、枳壳各6克,白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泥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种,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
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鲜佩兰10克(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克,半夏曲12克,川黄连3克,大腹皮、佛手各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焦麦芽10克,赤苓12克,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l 克。
后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叉需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像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苔黄垢厚,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中医针灸学之痄腮
中医针灸学之痄腮概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为特点。
痄腮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俗称“蛤蟆瘟”。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儿童多见,尤以 3~9 岁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者症状较重。
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夹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结于腮部所致。
并发症: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并发少腹痛、睾丸肿胀。
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咀嚼困难,或伴有发热。
1.温毒在表:患者仅觉耳下腮部酸痛肿胀,而无其他见症,可在数日内逐渐肿消痛止,较重者,初起有恶寒、发热、全身轻度不适等症。
2.热毒蕴结: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热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
3.温毒内陷:高热烦渴,或睾丸肿痛,甚则神昏抽搐。
治疗基本治疗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配穴:温毒在表者,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者,配商阳、曲池;睾丸肿痛者,配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配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关冲、商阳、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从患病部位看,本病以少阳经为主,牵及阳明经,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均属局部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
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井穴关冲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其他治疗1.灯火灸法2. 耳针法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常用方法是灯火灸和刺络放血。
此外,穴位注射疗法、梅花针叩刺、局部微波照射等对本病局部炎症的吸收均有益。
2.若有严重合并症,应采取综合治疗。
3.流行季节针灸翳风、合谷、足三里等穴,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巧对续录》
《巧对续录》《巧对续录》清梁章钜梁恭辰编著卷上杭州裘春湛茮雪先生,乾嘉时有书名,长于文,素不信乩,偶遇之云:“是张紫阳。
裘向熟明文金丹,以金丹文最多四百字,故可贵。
”正在论文,便喧曰:“'金丹四百字’,能作一对,则真张耳。
”有从旁私议者曰:“莫非'道德五千言’乎?”乩判曰:“首二字未工,何若'铜钱廿一文’乎?”群曰:“工则工矣,亦有说乎?”请判,曰:“明日当知。
”裘曰:“遁词也!”次日,立门首,见向收字纸者挑一担谓裘曰:“昨从字纸中得一破帖,无首尾,能售乎?”问其价,曰:“三分银,合铜钱廿一文也。
”裘心动,索观,乃一张破纸,玉版十三行也。
为之心折。
汪衡甫方伯宦浙来谈,谓近来文士,早慧者多。
昨送一星使到某家,其子方十岁,闻客言“劳于王事”,应声曰:“简在帝心。
”因检案上《诗经》“巷无服马”命对,又应声曰:“隰有游龙。
”其兄对“野有死麕”,远不如矣!座上啧啧称羡,惜佚其姓名。
陈香谷先生,晚年重听,必在旁大声传之,方得闻。
有言:“昨闻县令收得恶少号通天吼者。
”先生闻得“通天吼”三字,不甚清,再三问不已。
时沈听篁前辈在座,大声附耳曰:“诸公谓'通天吼’三字有对矣!”问:“何对?”则又附耳大声曰:“着地聋。
”先辈风趣如此。
高安朱相国轼五岁时,父携至巨室某氏。
某见其文秀,问:“读书否?”对曰:“《学》、《庸》甫读毕,学作破题。
”时方筑室,因以锯木为题。
公应声曰:“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矣。
”某大奇之,携之登楼,以“小子登楼”令对。
公应声曰:“大人入阁。
”某知为伟器,令在家塾肄业,以女妻之。
按:朱相国予未及见之,其曾孙女为予孙媳,其孙曾辈有为官他省者。
今时诗文喜用借对,以寓巧思。
盖古人三十四格内之假对也。
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
”以“赤”对“朱”,以“子”对“耶”。
狼狈,兽名;流离,鸟名。
此种假对,今尚学之。
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以“鸡”对“杨”,与“羊”同音。
“天子居丹扆,廷臣献六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 中医药
21 0 2年 1月第 7卷第 1 期
・ 1・ 5
马培 之 一 则 “ 寐 " 不 医案解 析
沈 时 谋
( 厦门嘉 禾门诊部 )
关键词
失眠; 不寐 ; 马培之
汤加 味 主之 。半 夏 、 志 、 远 酸枣仁 、 实 、 苓 、 沙 参 、 枳 茯 北 石斛 、 料豆 、 黑 陈皮 、 白术 、 甘 草 、 炙 竹茹 。
W OR D L CHI S DI I J n ay 2 2, 17, . NE E ME C NE a u r .01 Vo. No 1
汪 逢 春 治 疗 痄 腮 引睾 窜腹 证 验 案 2则 解 析
赵 艳 孙晓光 彭建 中
( 北京 中医药大学中医各 家学说教研室 , 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1 号 ,0 0 9 1 10 2 )
竹茹 。
二诊 : 旁动 气 已久 , 湿 上腾 , 阳不展 , 脐 脾 清 阴气不 能 上乘 , 舌苔 满 白 , 胃为痰 阻 , 夜不 寐 , 彻 拟用 十味 温胆 肿痛 , 耳后 乃少 阳胆 经部 位 , 胆 相 为 表 里 , 阳感 盖 肝 少 受风 热 , 移于 肝 经 也 。 足厥 阴 肝 经 之 脉 “ 胃属 肝 络 ” 挟 胆 , 属膈 , 胁 ” 气 血 阻 滞 , 泄 失 常 , 常 伴 脘 腹 上 布 , 疏 亦 疼 痛 , 汪老 以清热 解 毒 、 泄肝 胆 、 故 疏 凉血 活 血 止 痛 为
寐, 始进和 胃, 继交心 肾, 均未得效 , 拟从心脾进治 。孩 儿参 、 山药 、 陈皮 、 白术 、 白蔻仁 、 合欢 花 、 当归 身 、 白芍 、
佩 兰 、 枣 、 酸 枣 仁 、 酸枣 仁 、 小 麦 、 智 仁 ( 红 生 熟 浮 益 盐
水 炒 ) 远志 ( 草水炒 ) 、 甘 。
到病除, 但疾 病 干变 万 化 , 时 殚 思 竭 虑 亦 了无 寸 效 , 有
下 面这 则 医案 , 可窥 一斑 。
四诊 : 脉象 细而 缓 , 侯带 弦 , 沉 缓乃 脾之 本脉 , 土虚 生 湿 , 侯 弦者 , 沉 阴伤 气 不和也 , 处 中州 , 脾 为化生 气血 之 脏 , 虚 不能 布精 于 胃 , 脾 子令 母虚 , 不归舍 , 夜不 神 彻
方 : 豆豉 三钱 , 山栀钱五 ( 药同炒 ) 嫩前胡 一 香 焦 二 , 钱, 枯子 芩钱 五 , 家苏 子钱 五 , 菔子 三钱 , 莱 白芥 子五分 ( )净 连 翘 二 钱 , 冬 藤 五 钱 , 芍 药 钱 五 , 焙 , 忍 赤 枳壳 钱
五 ( 药 同炒 ) 紫 地 丁 二 钱 , 手 片 三 钱 , 郁 金 三 二 , 佛 真 钱 。犀 黄 丸 七 分 , 两次 药 送下 。二诊 : 热 渐 退 , 匀 身 舌
疼痛不止 , 舌苔渐化 , 大便未通 , 两脉细弦 , 拟再以疏化 少阳。嫩前胡钱五 , 家苏子钱五 , 莱菔子二钱 , 白芥子 五分( )枯 子芩钱 五, 焙 , 夏枯草钱五 , 赤芍药二钱 , 枳
壳钱 五 ( 二药 同炒 )佛 手 片三 钱 , 耳 子三 钱 , 公英 , 苍 蒲 三钱 , 当归须 三钱 , 台乌药钱 五 , 橘子 核钱 五 , 枝核 钱 荔 五( 二药 盐水 炒 ) 延胡 索 钱 五 , 瓜 蒌 钱 五 , , 全 苦楝 子 钱
行性 腮腺 炎 。 临床 可 见 温 毒 在 表 、 毒 蕴 结 、 陷 心 热 邪 肝、 引睾窜 腹 4种证 型 。 上述 两案 均属 痄腮 引 睾窜 腹 之 证 , 因足 少 阳胆 经 和 足厥 阴肝经 为表 里关 系 , 则相 互传 变 。热邪 病 毒 , 病 循肝 胆之 脉下 行 , 肝经 之 脉 “ 股 阴 , 毛 中 , 阴器 , 循 人 过 抵小 腹 ” 故有 的患 者 可 出现 下 腹 疼痛 或 睾 丸 肿 痛 , , 正
近代 北京 四大 名 医之 一 汪 逢 春 悬壶 四 十余 年 , 名 噪古 都 。汪老 辨证 论 治 注重 整 体 观 念 , 药 立 方善 于 遣 化裁 , 古而 不泥 。今从 其 代表 著 作 《 庐 医案 》 师 泊 中选 取其 治痄 腮 引睾 窜腹证 验案 二则 , 以飨 同道 。 验 案 1患 者 某 ,3岁 。初 诊 : 晕 汗 泄 , 热 颇 : 1 头 身
2 讨 论
本案 马 氏 首 诊 为 阳 明痰 湿 。 因 “ 是 湿 体 , 气 素 肺 不 利 , 塞不 闻有 年 ” 属肝 肾不 足所 致 。整 个 诊 断 从 鼻 ,
患 者某 , 素是 湿体 , 气不 利 , 肺 鼻塞不 闻有年 , 春 今 脐 下动 气上 振 于心 , 卧不成 寐 , 细 , 脉 左关 弦硬 , 苔 满 舌 白。肝 。 足 , 明湿 痰 不 清 , 肾不 阳 痰结 于 中 , 阳 之 气不 清 能 上升 。拟 用 温胆 汤 加 味 主 之 。法 半 夏 、 壳 、 参 、 枳 丹 川 贝母 、 香 梗 、 米 、 藿 秫 白术 、 苓 、 欢 皮 、 沙 参 、 茯 合 北
关键词
医 案 ;@ 汪逢 春
五 ( 药 同炒 ) 二 。三诊 : 腮 逆 传 , 睾 丸浮 肿 不 消 , 痄 右 舌 苔浮黄, 大便 不通 , 脉细 弦滑 数 , 以清解 化 毒 , 化 两 再 泄 少 阳。枯子 芩钱 五 , 连 翘二 钱 , 冬 藤 钱 五 , 芍 药 净 忍 赤
二 钱 , 枳 壳 钱 五 ( 药 同 炒 ) 紫 草 三 钱 , 丁 草 二 小 二 , 地
钱, 粉革 薜 三 钱 , 瓜 蒌 一 两 , 楝 子 钱 五 ( 药 同 全 苦 二 炒 ) 夏枯 草钱 五 , 公英 三钱 , 瓜 络 三钱 , 山栀 钱 , 蒲 丝 焦 五, 山慈菇 三钱 。犀 黄丸七 分 , 酒军 三分 , 味同研 , 二 小 胶管 装 , 两 次药 送下 。 四诊 : 睾 丸 浮肿 未 消 , 色 匀 右 其
的一 种时疫 性疾 病 , 床 以发 热 、 寒 、 痛 、 临 恶 头 咽痛 、 一
侧或 两侧 耳下腮 部 漫肿无 边为 特 征 。现代 医学称 为 流
( 二药同盐水炒) 丝瓜络三钱 , , 嫩桑枝五钱 , 花槟榔三
钱 ( ) 川军 炭钱 五 ( 下 ) 杵 , 后 。二诊 : 睾 丸浮 肿 不消 , 右
小胶 管装 , 两次 药 送 下 。五 诊 : 睾 丸 浮 肿 渐消 , 匀 右 其 痛不 止 , 大便 通而不 畅 , 舌苔垢 厚 , 以清解 化毒 , 导 再 通 少 阳 阳明 。枯 子芩 钱 五 , 连 翘 三钱 , 芍 药 二钱 , 净 赤 苦 楝 子钱 五 ( 二药 同炒 )忍 冬 藤 五 钱 , 当归 三 钱 , 枳 , 全 小 壳 钱五 , 山慈 菇二 钱 , 枯草 钱五 , 萆薜 三钱 , 夏 粉 紫草 钱 五 , 丁草钱 五 , 山栀 钱 五 。犀 黄 丸 一 钱 五 , 化 硝 地 焦 风 三 分 , 味 同研细 末 , 二 以小 胶 管 装 , 两 次 药 送 下 。六 匀 诊 : 睾丸 浮肿 已消 , 痛亦 止 , 右 其 大便 通利 甚 畅 , 舌苔 中
三诊 : 不寐之症有 十数条 , 灵枢》 《 以阳气 不得入 于阴, 目不 明。脐有动气 , 故 上及心胸 , 卧不成寐 。肝 肾 阴亏 于下 , 阳扰 动 于 中 , 冲 面有 油红 , 阴不 敛 阳 , 火 水 不 能交 济 , 培肝 肾 , 拟 以摄 冲任 。南 沙参 、 沙参 、 北 生何
失眠在《 经》 “ 不瞑 ” 内 有 夜 “目不 瞑 ” 不 得 眠 ” “ “ 不得卧” 等名称 , 难 经》 为 “ 《 称 不寐 ” 灵 枢 ・口 。《 问》 : 卫气 昼 日行 于 阳 , 说 “ 夜半 则 行 于 阴 , 者 主 夜 , 阴 夜者 卧 ” 阳气 尽 , “ 阴气 盛 , 目瞑 ; 则 阴气 尽 而 阳气 盛 , 则寤 矣 。 《 枢 ・ ”灵 大惑论 》 :卫 气不 得 人 于 阴 , 留 言 “ 常 于 阳 。留于 阳则 阳气满 , 阳气 满 则 阳跷盛 , 不得 入 于 阴
苔 中部浮黑 , 两边 白腻质绛 , 口渴喜冷 , 大便干结 , 两腮 痄 肿 已消 , 肾囊 浮 肿 渐 消 , 痛 亦 缓 , 以苦 泄 通 利 。 其 再
处方 : 嫩前 胡一 钱 , 子芩 钱 五 , 山栀钱 五 , 枯 焦 牡丹皮 钱 五( 盐水 炒 ) 香 青 蒿 钱 五 , 连 翘 三 钱 , 冬 藤 五 钱 , , 净 忍 全 瓜蒌 五钱 , 子钱 五 ( 药 同 炒 ) 莱 菔子 三钱 , 苏 二 , 白芥 子五 分 ( 药 同炒 ) 山慈菇 三 钱 ( )赤 芍 药 二钱 , 二 , 打 , 枳 壳钱 五 ( 药 同炒 ) 苦 楝 子 钱 五 , 通 草 钱 五 。犀 黄 二 , 方
清解 化毒 , 导 阳明 。枯 子 芩钱 五 , 连翘 二 钱 , 通 净 忍冬 藤 四 钱 , 贝母 四 钱 ( 心 ) 赤 芍 药 二 钱 , 楝 子 钱 象 去 , 苦
五, 紫草 钱五 , 丁草 钱 五 , 萆 薜 三钱 , 地 粉 制乳 没 钱 五 , 蒲公 英 三 钱 , 枯 草 钱 五 , 山 栀 钱 五 , 慈 茹 三 钱 夏 焦 山 ( ) 打 。犀 黄丸 七分 , 酒制 大 黄二 分 , 味 同研 细末 , 二 以
厚质绛 , 两脉细弦滑 , 拟再 以清解化毒, 以善其后 。净 连 翘三 钱 , 子芩 钱五 , 枯 忍冬 藤五 钱 , 芍 药二 钱 , 瓜 赤 全 萎一两 , 风化硝一钱( 二药 同炒) 制乳没钱五 , , 夏枯草 钱五 , 山慈菇 二 钱 ( ) 焦 山 栀钱 五 , 公 英 三 钱 , 打 , 蒲 紫 草 钱 五 , 丁草钱 五 , 肤 子 三 钱 。犀 黄 丸 三 分 , 两 地 地 匀 次药 送下 。 按 : 是 因感受 风 温邪毒 , 痄腮 壅阻少 阳经 脉而 引起
丸一钱 , 两次 药送 下 。 匀
验案 2 患者 某 ,4岁 。 初诊 : : l 1月 2 2日。痄腮 逆 传入 里 , 右睾 丸红 肿热痛 , 苔垢黄 而厚 , 舌 大便 不 畅 , 两 脉弦 滑 。湿热 挟气 下 迫 膀 胱 , 以解 清分 利 。加 苏 子 亟 钱五 , 莱菔 子二 钱 , 嫩前 胡五 钱 , 子芩 钱五 , 枯 净连翘 二 钱, 忍冬 藤 钱 五 , 芍 药 钱 五 , 枳 壳 一 钱 ( 药 同 赤 小 二 炒 ) 全瓜 蒌钱 五 , 楝 子 钱 五 ( 药 同 炒 ) 真郁 金 钱 , 苦 二 , 五 , 手 片三钱 , 当归 三钱 , 佛 全 橘子 核钱 五 , 枝核 钱五 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