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 农村 经济 与“ 三农” 系分 析 关
21 农村经济与农业 . 211 大力推进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 调整 ..
强。然而我国现阶段农 村经济中还存 在很多问题 , 村经济 农
的改 革 势 在 必 行 。
11 我 国现 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 .
当前 农 村 经 济 中还 存 在 着 许 多 矛 盾 和 问 题 , 出 的 是 农 突 民增 收 困难 。 全 国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连 续 多 年 增 长 缓 慢 , 食 粮 主产 区农 民 收入 增 长 幅 度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 多 纯农 户 的 许
和农村 中的非农业经济 , 它是 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对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农村经济 ; 新农村建设 ;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 于农 村中的经济体 , 包括农业经 济 和农村 中的非农业经 济。农村 经济以农业经济为 主 , 以农
村 中的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 业为必要 补充 ,农 民是农村 的主
见的手”的指导下 自由调节农业生产内部生产结构 。我 的设 想模式可以总结为两个要 点 :1 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 革 . () 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 路, 也是科技发展 和社会进步 的必然结果 。( ) 2 城市化普 及 ,
体, 是农 村经济发展 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 , 农村经济是 农村 中各种经 济经 营模 式的综合 , 国民经 济及 其发展不可 是
或缺 的一部分 , 在推动我 国经济发展进程 中发挥 着举 足轻重
城乡“ 二元结构” 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是社 会发展 和

中特题目答案

中特题目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思考题中特试题任务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相互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⑴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⑵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⑶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矛盾 (2)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反复的原因 (3)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3)2. 城乡分离的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3. 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4. 改革开放后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延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三、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途径 (4)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2.繁荣农村经济 (4)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加强对城市的劳务渗透 (5)4.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5)注释 (5)参考文献 (5)文献综述 (6)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概述 (6)2、结构转型、人口转换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6)3、结论 (7)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分析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矛盾引言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指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

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长期性问题无不植根于二元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论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摘要: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抬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其在面对高于农业经营性收入的劳动报酬时表现出“候鸟式”流动特征。

该流动模式的弊病直接表现为农村抛荒现象严重,农村发展受限,城市化水平不足,城市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力有限。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分层市场上农村人力资本报酬率的比较劣势,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加剧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矛盾,扩大收入差距并使得我国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素质劳动力缺口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安排,政府有必要站在城乡统筹的高度对其进行治理,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粮食安全农村发展人力资本收入分配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一、引言(一)问题提出面对频繁出现的春运压力、“民工荒”,滞后的城市化水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低素质劳动力与转型发展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饱受诟病。

从理论上阐明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将对其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二)框架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机制分两种:以劳动力流动模式为纽带和以人力资本为纽带。

本文以这两类机制为主线平行展开,分别论述了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导致“候鸟式”流动并制约我国农村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如何影响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并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转型发展的受限。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流动模式劳动力选择何种流动方式是理性考虑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比较收益离开传统农业部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结构则增加了农工的迁徙成本,包括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教育政策以及社会歧视、高额生活成本等。

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比较“劳动报酬”与二元结构所致的“隐性成本”,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只流动不迁徙以规避“隐性成本”。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解决途径
( ) 村 生 产 性 投 资 的 资 金 来 源 问题 增 二 农
由多 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形 成 的 。 就农 村 本 身 来 看 ,
农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低 , 农 产 业 发 展 不 足 , 村 剩 加农 村 生 产性 投 资 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决 定 性 非 农 余 劳 动 力 较 多 , 民素 质 偏 低 , 城 就 业 数 量 少 意 义 。 目前农 村 生 产 性 投 资 的 资 金 来 源 面 临 的 农 进 等都是重要 因素。从外 部看 , 民负担 沉重 , 农 农 问 题 是 : 1 资 金 来 源 不 足 。 ( ) 农 目标 , 生 产 效 率 提 高 、 业 民负 担 沉 重 问 题 . 注 意 做 好 以下 工 作 : 1搞 好 如 产 应 () 结 构改 善 、 业 减 少 、 态 环 境 优 化 、 化 进 步 、 农 村 税 费 改 革 , 现 农 民 负 担 规 范 化 , 绝 名 目 失 生 文 实 杜 农 民 收 入 增 加 等 , 要 靠 生 产 性 投 资 , 括 在 技 繁 多 的不 合理 收 费 。 ( ) 腐 倡 廉 , 简 机 构 , 主 包 2反 精 减 术 改造 、 设 新 项 目、 大 原 有 生 产 规 模 , 建 扩 以及 农 低 乡 村 行 政 费 用 。 ( ) 正 执 法 , 重 农 民 的 人 3公 尊 村基 本 建 设 、 境 保 护 、 化 设 施 、 育 、 生 、 环 文 教 卫 交 格 尊 严 , 分 发 挥 农 民行 使 民 主 权 利 的 积 极 性 , 充 通 、 讯 等 方 面 的投 资 。而 生 产 性 投 资 的 多 少 , 有 效 地保 护 农 民 的合 法 权 益 。改 善 农 产 品 贸 易 通

学位论文—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论文

学位论文—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魔,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三农问题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目录摘要一三农问题的背景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三农问题的概念四三农问题的综述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结论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滞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这些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长期商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大大缓解,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二,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要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二者的辩证关系,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高素质的发展路子,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一是要保持较快的增速;二是要保持合理的结构,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损失。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发展。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策略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策略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策略作者:黄俊明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具体体现在经济类型,基础设施,消费水平等方面,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形成了一定阻力,同时也容易导致发展过程中矛盾积累。

要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要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发展,就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需要针对此种情况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二元结构农村经济影响策略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拉大了城乡差距,促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向一方倾斜,最终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原因,其作用机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打破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表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体制方面而言,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就存有差异。

虽然在户籍方面已经做了改革,但是长期以来这种认识依然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农民进城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并且许多保障措施存有差异性,如教育,医疗,失业等。

在经济结构方面,经济运行机制完全不同,农村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而城市经济则是以工业为主的多种结构产业共同发展。

无论是经济发展规模,或者是经济发展速度,资源分配,基础设施或者是各方面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都无法与城市相比。

并且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农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有力的支撑其发展,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快速向前,从而造成了落后的更加落后,发展速度快的将会更好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资源将会向具有优势的一方倾斜,很显然,农村经济发展不具备这种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要优于农村,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竞争则是人才竞争。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一、本文概述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复杂现实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尤其在中国这一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和快速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中,其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从中国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以及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原因。

接着,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包括城乡收入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共服务设施差距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如制约农业现代化、阻碍城镇化进程、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等。

为了寻求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有效路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包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

本文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及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为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过程。

它既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国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发展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城市则主要是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与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差距。

这种传统的城乡关系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这一战略导致了大量的农业资源被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解决已有绝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和发展条件,也具备了通过缩小贫富差别从而缓解相对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

五中全会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根本上缓解贫困问题时代的到来。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自1978年到2000年,虽然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

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然而,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

在此期间,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

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

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

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口、产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1.引言1.1 概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旨在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是基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和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农村发展历程和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土地流转难、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民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治理体系不完善等。

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的幸福感。

同时,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进一步丰富农村发展内涵,增强农村吸引力和凝聚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框架进行介绍,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对文章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首先,我们会从引言部分入手,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研究对象。

接着,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展开讨论,分别是乡村振兴的背景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的背景部分将会详细讨论当前中国乡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口流失等。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导论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

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2.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

故寻求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必要的。

关键字:“三农”问题;原因;对策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是“三农“问题的政治根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之间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过分悬殊。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体制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户籍制度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人为的把农民拒绝于城市之外,把劳动制度分为农民和工人,让你们供养工人;把工资福利制度分为可享受福利和无福利保障的两种人,把农民拒绝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等等一系列所谓的城乡分割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为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此带来农村现代化程度低,经济封闭落后,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

同时使得70%的劳动群体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无论是城乡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社会更关注的是怎么样解决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变本加厉的推行“以农哺工”政策,以保证城市人的利益,似乎农民的生死与国家利益并无紧要关系,这样一个理念这样的政策,自然而然的就会造成如今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国的城乡政策的极度分割局面所造成的,这种政治的原因造成了对农村经济的歧视,可想而知,由此发展,农村的经济永远只是一个帮助城市经济发展的副品,中国的经济也就不可能做到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政策的不合理性。

(二)“重工轻农”的思想我国“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是重工轻农,工业过渡的向农业索取,且积重难返。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并没有始终坚持工农协调发展,把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战略,而是实行一种过分向工业、向城市倾斜而忽视了农村的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和健康地发展。

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针对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

笔者分析了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讨论了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并探讨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践应用;三农问题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实际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很多方面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所存在的“三农”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国家的经济更加全面、协调和健康地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常治久安。

现在,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1 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现在的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人口众多。

至今还有9亿多农民。

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不应是一个农民占到了75%的国家。

如何减少农民这是我们今后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之一。

2)农民较穷。

农民穷是比较城市居民而言的,是比较我们的经济成就而言的。

十六大报告说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的gdp翻了三番多,年递增9.35%,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增加。

这几年略有增加,主要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

事实上中国现在还有62%的农民单靠农业收入,而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这些年是在减少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的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经济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

城市的产生过程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

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由城乡生产力发展力差异而形成的,并随着这种差异的扩大而日益突出。

城乡二元化经济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异、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标志,也反映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

长期以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

改期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末能建立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迄今为止,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末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城乡经济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城乡二元结构,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程中特有的历史现象。

长期累积而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扩张受到严重削弱;二是阻碍了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思考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的理论,即是形成党的四代领导人“三农”理论的思想源泉,也是指导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基础。

他们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实践的需要,对马列主义“三农”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充分体现。

当然,这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正如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①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三农”政策演变原因的重要理论基点和认识来源,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下,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和完成农业全面发展、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农问题;实践一、破解“三农”问题的经验回顾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实践60余年变迁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历是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②1、“三农”政策的正确制定关键在于民主决策“三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过程中形成有利于政策不断完善的机制尤为关键。

最重要的是按程序科学民主决策。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后,又提交了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这是民主决策的典范,也是土地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三农”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国情、农情根据国情、农情制定政策、需要分析“三农”的阶段性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三农”的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其特殊性。

因此,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三农”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

3、改革步骤坚持渐进与激进相结合的方式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它是由一系列特殊原因和农村现实复杂性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基础设施作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乡联系网络中实现要素流动的通道,推进城乡一体化须以发达的基础设施作为空间依托。

城乡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状态,是形成有效支撑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各系统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网络体系。

本文主要阐述和剖析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讨论城乡统筹发展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

关键词:城乡基础设施;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前言基础设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指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而广义的基础设施涉及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因素,除包括狭义的基础设施范围之外,也包括科教、文卫、法律及行政管理等部门。

目前,我同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产品方面差别很大。

无论数量、质量、品种、属性以及价格方面等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2、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2.1农村基础设施不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足表现为: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

从我国现有基础设施存量来看,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由于投入不足,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导致基础设施的损坏严重。

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尤其是与农民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基础设施极度缺乏。

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也由于水源不足、管网老化;电压不稳;覆盖率低、信号弱;路况差。

以及管理不善、维护不足、服务质次、价高等原因而普遍存在投入有限和利用率低现象,进而导致相应基础设施的匮乏。

2.2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投资份额偏小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所需资金多数是由农村集体及农户自主承担,政府投入、外资及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小。

从绝对总量上看,财政支农资金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远远小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率,所占比例也趋于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试综合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探讨缓解这些制约的途径。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既有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又有我国农村的特殊性。

它包括如下一些内容:(1)农村经济增长、产值和国民收入增加;(2)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以之为基础的经济效率提高,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改善;(3)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就业率提高;(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5)文化设施改善,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取代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的文化;(6)有9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由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变。

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是同一发展过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假定农村保持现有体制不变,政府对农村不采用任何有倾向性的政策措施,则我国农村的经济运行呈现如下所示的循环机制:储蓄——投资(资金来源)效率提高结构改善农民收入消费——投资(投资引诱)投资失业减少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环境优化人口素质- 投资(人的因素)文化进步图中箭头表示决定或制约关系。

它说明,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如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结构改善、失业减少、生态环境优化、文化进步、农民收入增加等,主要靠生产性投资,包括在技术改造、建设新项目、扩大原有生产规模,以及在农村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文化设施、教育、卫生、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投资。

而生产性投资的多少,则受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引诱力和农民素质(投资者的素质和劳动者的素质)三个因素的制约。

这三者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

由于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致使:(1)储蓄不足,即投资所需的资金积累不足;(2)消费水平低,消费品市场狭小,商品销售困难,投资引诱不足;(3)人力投资即在人的能力形成和提高上的投资不足,农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决策创新素质、市场意识、法制观念等)偏低,与投资和生产行为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有差距。

这些都使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不足,经济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农民收入难以迅速提高。

收入增加缓慢,反过来又限制了投资的增加。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

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的办法,就是找出这一循环中的几个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体制和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缓解这些因素的制约,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投资是关键,而投资又受到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引诱、农民素质三个因素的制约。

取消体制不变和政府对农村不采用任何有倾向性的政策措施的假定,则这三个因素不仅与农民收入有关,而且与政府的体制和政策措施有关。

并且,就农民收入本身来说,也与政府的体制和政策举措有关。

这样,农民收入、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引诱、农民素质,就成为政府可以施加影响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

如何缓解这四个因素的制约,我们来分别加以探讨。

1、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因素。

如上所述,这些因素都在农村经济循环图内,是我们后面要分析的内容,这里暂且存而不论。

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

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

(2)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

(3)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要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相对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对优质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的政策。

(2)政府对农民生产和出售优质农产品予以适当补贴,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通过合理投资,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通过合理投资,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通过合理投资,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

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资金来源不足。

原因是:(1)农民收入水平低,储蓄量少;(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

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1)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

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

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1)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

(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

(3)农村邮政储蓄的资金,由当地人民银行协调,委托农村金融部门投放到农村。

(4)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投放力度。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做到:(1)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2)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入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三是当地政府部门为发展本地经济着想,要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

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

(1)投资动力不足。

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

“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

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

(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

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

“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胆识、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身心素质等。

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

(3)投资引诱不足。

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入。

它取决于很多因素。

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

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

第三、当地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

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

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交通、通讯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

(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

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

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

(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消除腐败现象。

(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

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

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

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既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投入产出率很低。

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

资本是用于生产中的人工产品,它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人们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制造出来的生产设备、机器、工具等。

人力资本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形成的有助于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的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和有关知识。

资本用于生产的目的是提高效率。

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

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更合理地配置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包括在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进行的投资。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入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善。

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

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

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

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

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

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