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存在两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形态或经济体系的现象。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它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通常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先进和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一个相对落后和传统的非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速度不同,也会导致一个经济体系相对较快速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另一个经济体系则相对滞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业压力增加等。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在经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方面,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配置经济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其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还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相反,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和限制,以及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有关。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通常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而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因此,了解和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调控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应用实例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应用实例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经济上出现两
个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经济部门或产业类型,并且这种分割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以下是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一些应用实例:农业与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一些地区更适合发展农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
这导致农业和工业在这些地区的经济中占据了不同的比重。
能源产业与服务业:某些地区可能富集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或煤炭等。
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往往呈现出能源产业与相关的服务业部门的二元化特征。
能源产业在该地区的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伴随着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与农业/渔业:一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美丽的景观、独特的自然条件或丰富的海洋资源等特点,因此在经济上出现了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或渔业之间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
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并且对农业或渔业等传统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这些是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一些应用实例,表明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着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具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因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而有所差异,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第十讲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 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 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
2、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
形成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主要是地 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发展初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大致相等。如果某些地区 受到外部因素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在累积因 果循环作用下,区域间的差距会不断加大。出现经济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
尽管官方的研究认为近年来政府一直实施的经 济结构调整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弱化不平等现 象的作用,但他们也承认,地区经济差距的扩 大是不争的事实。 “十二五”期间还将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区域 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
“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有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农村工业化方面,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 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衡量, 2000年东部平均为36.8%,中部24.2%,西部只有 18.9%. 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低。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我国 政府意识到这种差距可能带来发展中的不平等, 并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来弱化经济发展的不 平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逐 步取消特区优惠、中部崛起等,就是在经济发 展平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倒U形理论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后答案张培刚【篇一: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方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行特殊研究研究目标: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一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支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50,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w.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r.普雷维什—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代表人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勃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a.发展研究的趋向:第一,经济学主流理论和方法有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也开始体现在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围和分析深度上。
第二,对发展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三,从全球角度考虑发展问题。
第四,对发展经济学进行革新,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总体来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可以看做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革命,因为它重新强调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相反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和历史差距(1)现实差距:a人口问题: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b人口聚集效应:人口聚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效应(正效应: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形成,人才聚集,环保)(2)历史差异:1资源禀赋差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2相对人均收入和gdp水平3气候差异4人口规模,分布.增长 5国家历史的移民作用6国际贸易引擎作用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力弱8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内经济效应四.农业工业国理论(1)代表人物:张培刚(2)理论特征: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3)方法论:1以局部均衡为主(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甚至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3总体分析法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布(4)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a原材料,日用品—产品贡献b资金,劳动力—要素贡献c买者卖者双重身份—市场贡献d农产品出口—外汇贡献2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定义: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实现的从低级到高级的突破式变革根据动力的不同把工业划分为:革命型和演进型工业化阶段:初期—消费品工业为导,中期—资本品工业比重日益严重,但消费品工业仍占主导,成熟期—资本品工业占主导五.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张培刚教授早在198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就针对西方某些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前途的悲观论调,提出建议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并予以探索(特点: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小型国家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索源;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第二章一.工业化的定义:指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经济金融财务贸易词库: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经济金融财务贸易词库系列文库——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金融是人类活动重要组成,在社会生产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的变动问题,他认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是大致相等的。
这时,如果某些地区受到外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会使地区间在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等方面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的出现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扩大地区间的差异,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结构。
由于这种结构的存在,要素将不会如新古典主义者所说那样,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使两个地区逐渐得到均衡发展。
以劳动力为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对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物质资本和技术的聚集量大,因而需要大量的企业家、技术人才、熟练劳动力等质量较高的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看,通常也只有受过教育的人和熟练劳动力才能支付得起向其他地区迁移的费用,流出的大多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
于是,发达地区因流入高质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其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并创造了对资本等其他要素的需求,从而提高各种要素的报酬,并进一步促进其经济发展,相反,落后地区因丧失优质劳动力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并减少了对其他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各种要素的报酬,并进一步阻滞其经济发展。
缪尔达尔说,这两方面的结果都会产生累积性因素循环,扩大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
这一情况造成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的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缪尔达尔称之为“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地区受到发达地区不利影响后所产生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不良后果。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平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最初30年,我国在 全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布局上,采取了 “均衡配置、均衡发展”的原则,即 希望通过工业在全国各地区“遍地开 花”“星罗棋布”,来迅速缩小国内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一,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 空间差异
第三,区位粘性的存在决定着 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第二,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 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内生力 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 差异
第四,产业集聚带来集聚租金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模型也就是中心—外围模型,类似于米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发展模型
城市模型涉及的是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城市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 国”为起点,定义城市为制造业的集聚地,四周为农业腹地
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化与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 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国际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即使越过国界,特定产业同样会向特有的国家集聚,形成专业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空间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模型中,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均衡稳定性。正是这两种 力量的相对强弱决定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
市场接近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 部门的经济活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 之为聚集力,或者向心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梯度转移理论
➢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或 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将经历创新、发展、 成熟到衰退整个过程。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百科名片居民户口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目录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1历史和传统因素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城乡结构1地理和交通因素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成影响大1辛亥革命前13、解放前14、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思维和决策因素农村现代化道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1如何解决农业规模经营1制度和管理因素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1对于城乡基础设分别建设与管理1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待遇1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要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成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途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危害的具体办法2008年人代会胡锦涛发言展开编辑本段城乡二元结构的由来由城乡二元结构的财政视角研究于我国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妨碍着全国“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2001年全国人口中城市占37.66%,农村占62.34%。
全国GDP中第一产业占15.2%,第二产业占51.1%,第三产业占33.6%。
相对而言,1999年全球城市人口占46.5%,高收入国家占78.7%,中等收入国家占49.5%,低收入国家占31.2%。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1. 介绍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概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和文化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常常以农业为主,以满足殖民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农业经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久经沙场。
2.2 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完善,资源常常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在某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经济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3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经济,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人水平,也存在于地区和国家水平。
3.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长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工业经济。
因此,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3.2 劳动力市场分化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另一部分人则从事现代工业劳动,享受着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1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一、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在一个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相对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两者同时并存。
具体表现为(1)农业生产落后,农世普遍贫困、健康不良、住房短缺。
(2)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大量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况,而在一些农村也存在“空巢”现象,壮年劳动力不足;(3)由于农村教育设施落后,许多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低;(4)在生产工具上表现为农村的农业手工劳动和城市的机械化工厂生产并存;(5)在政治上,农村居民不能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影响:(1)农村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些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必需的要素,农村的落后使这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不利于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2)农村的相对落后使得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很快,大量的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素质也很难提高,农村人口长期保持剩余状态,这阻碍了农村自身的发展;(3)农业较低素质的人口即使流入城市,也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从事工业生产,在城市中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4)农村和城市不协调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导致政局和社会动荡。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形成,是历史发展和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
(1)在鸦片战争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在一些地区现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初步出现二元化结构。
(2)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方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上采用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制度,我国工业建设是在农业资金支持下进行的,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获取资金。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使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农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严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9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27页,共34页。
第二个“剪刀差”:“农业圈地”剪刀差。
中国的土地政策规定,农村的土地不能进入一级市场,建 设开发区和开发房地产的用地,必须先由政府征用,然后 才能进入一级市场。由于征用价格低,转手高价出售给开 发商,因而形成了第二个剪刀差。这个剪刀差比第一个剪 刀差大的多,积累资金更多。各地政府把圈地作为第二财 政收入的来源。搞了开发区、房地产,又是各级政府的 “政绩”,因而圈地风屡禁不止。但是对农民来说,则失 去了土地,有的变成为“三无”农民,再加上野蛮拆迁, 引发了许多群体上访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 响。
1、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2、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3、城乡经济是两个独立的经济板块
4、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扩大 5.城乡工业化的二元结构。
6.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二元结构。
7.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结构。
第25页,共34页。
城乡分割的危害
1、城市化滞后 2、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累率。 工资增长率与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由于工业扩张总是伴随 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 不断上升的。 而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与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的差异 是保持一定的,因此,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是上升 的。
第20页,共34页。
乔根森模型的评议:
1)意义: 首先,更强调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 其次,否定了工资既定的假设,使模型更接近现实。 2)缺陷: 首先,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中没有资本,而资本是农业 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其次,过于强调供给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需求因素的作用; 第三,忽视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意义;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城市二元结构的定义城市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现象,即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区的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
城市中心区往往拥有发达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完善,而城市边缘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流动性大等问题。
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规划、人口流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种结构不仅会加剧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而且会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进而影响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城市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促进城市内部资源、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制定有效的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内部资源配置的均衡,加强城市边缘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向城市边缘区转移,促进城市人口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是解决城市二元结构的重要对策。
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实现城市二元结构的优化和城市整体发展的全面提升。
1.2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状城市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即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和较为落后的城市边缘区之间的明显差异。
城市二元结构在我国的很多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丰富,而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资源匮乏。
在城市二元结构中,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迅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和企业投资,形成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集中优势。
而城市边缘区则因为受限于地理位置、历史遗留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城市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城市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也加剧了城市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和社会矛盾。
解决城市二元结构问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和措施来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均衡化。
2. 正文2.1 城市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
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目录简介一、选择题:共133题二、简答题:共8题一、单选题1.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而言的。
A:发达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欠发达国家D:低收入国家正确答案:A2.在托达罗模型中,影响迁移者在城市就业概率的因素,不包括()。
A: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B:农业失业人口C:城市失业人口D:迁移者待在城市的时间正确答案:B3.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的战略措施。
()A:采取严格的抑制人口增长的措施B: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C:鼓励劳工到海外寻求就业机会D:加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正确答案:C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不包括()。
A:利率市场化B:汇率市场化C:指令性信贷D:融资多元化正确答案:C5.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A:资本B:劳动C:土地D:技术正确答案:A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要确保到()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A:2020B:2025C:2030D:2050正确答案:A7.两缺口模型中,当I—S<M—X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哪一项实现宏观经济平衡?()A:增加进口B:减少出口C:引入外资D:减少投资正确答案:C8.自然资源丰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影响。
如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产生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B: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正面影响C:不会发生任何影响D: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会发生,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正面影响正确答案:D9.在()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从手工业作坊制度逐步演进到机器大工业制度的变迁过程所做的系统而又缜密的分析,正是他研究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典型实例。
A:《资本论》第一卷B:《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C:《法兰西内战》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确答案:A10.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复习重点2
发展经济学一、填充题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多寡。
2、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重要著作中。
3、卡尔·马克思以历史唯物论为工具,深入具体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进程。
4、熊彼特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没有产生质上的新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
5、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是公认的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5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之作。
6、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7、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8、有学者总结早期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三大特点,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
9、发展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过程和规律的经济学科。
10、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11、当前公认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7个国家则是最发达的。
12、“第三世界”是法国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1952年在一篇题为“三个世界,一个星球”的文章中最先提出的。
13、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曾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
14、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应包括五大目标,即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
15、英国经济学家西尔斯认为,发展应包括三大目标,即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促进就业。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于生
产条件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2、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乡村土地市场
乡村土地市场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流通中发生的所有经济关
(1)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集
聚,推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多样化产品
需求,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城市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产
业承载力。
(3)地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主要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如城
3.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成功的企业将解聘劳动力,而成功
的企业将会扩大雇用劳动力。这意味着,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
程,为失败或倒闭的企业的劳动力向正迅速发展的企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现实世界中,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并非总是匹配
的,如果出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现象,那么企业要支付很高的培训成
本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因此,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程,
可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进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地理上的相互接近使得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这是
结果,最终使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和效用水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种情况可以用效用曲线来解释。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
城乡二元结构PPT演示课件
12
根据以上假设以及模型的推理,乔根森得出了 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动被 工业部门所利用的条件就是牺牲农业产出。
乔根森模型的研究将新古典增长理论应用于发 展经济学中,强调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并 且修正了古典二元经济模型中的劳动边际生产 率为零的假设,使得二元经济理论更具解释力。
14
评价
将预期因素引入城 乡劳动力转移的分 析中使得托达罗模 型更为确切的刻画 了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过程。
第一,托达罗模型假设农 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 这是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 国实际情况的。
第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性的存在,所以在预期因 素上得到的这些推论是具 有一定盲目性的。
15
9
该模型以农村中存在着不变的维持生计工资或 制度性工资为假设前提,将经济结构的转变过 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很 小,所以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就 为无穷大;
第二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在工业 部门的工人的平均农业剩余降低到制度性工资 水平,在剩余劳动重新配置和商业化点达到之 前,经济处于长期停滞;
5
上图说明了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横轴OL代表劳动,纵 轴OD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 存收入,OW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 WS是劳动供 给曲线,DkDk代表与投入资本对应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
6
基本要点
在此模型中存在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农业被认为 是缺乏就业机会的部门,而工业是强有力的增长部 门。
17
历史和传统因素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 度下的城乡结构
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种很 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计划决策中。但与此同时,它也受到一些发 展经济学家的反对和批驳,批评者中的代表人 物是赫尔希曼。赫尔希曼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 《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 的不可行性,并相对应地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理论。
p
p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他的著名论文《东欧与南 欧工业化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平衡增长理论。 他的理论要点是: 1、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 键在于工业化。要实规工业化,主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 不足。在资本形或过程中,由于资本,特别是社会分摊 资本的供给以及储蓄和市场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局 部的投资是不可能启动停滞的经济的,必须实行“大推 进”,即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个 工业部门都成长起来,才能产生相互依存,互为市场, 消除储蓄缺口,克服不可分性的经济格局,实现工业的 大发展。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第二,不平衡增长既 强调 了 经济计划的 必 要性, 又特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处 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 得见的手”的结合来调节经济活动,是很具现实意义 的。 第三,不平衡增长论提出的引致 决策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等,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人们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认识一国的经济现状与特 点,对于私人投资者和计划工作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 策,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工具。 第四,不平衡增长论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线或新的思路,其真正的作用不 在于它是否可行,而在于它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路, 说明了经济发展的道路、战略决策不只是一种,而是 有多种,各个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宜的发展道路或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 Myrdal)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0—30年代,他着重研究新古典主义的纯 理论问题,对一般动态均衡理论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自40年代起转向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从结 构上或制度上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1957年出版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What
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的二元结构。
强调 “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 的作用,说明了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 和不利影响,提出既要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又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 的发展,以消除发达与落后地区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回波效应”倾向于扩大地区经济差距 “扩散效应”倾向于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直至最后达到平衡。
How
• 当某些地区已累积起发展优势时,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地区,以 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 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回波效应(backwrd effect) 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吸引而发 生的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倾向于减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效应,发达地区增长的减速, 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地区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而刺 激落后地区的发展。
• 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不宜拉得过大。当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 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政府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来消除差别, 而应当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至于不发达地区,则更应制
Difference (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有着区别)
刘 易 斯: 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 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其中假定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于1954年提出,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 的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但是,仅局限于部门间的 产业结构差异。
缪尔达尔 : 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即不平衡来划分的. 突破了刘易斯分析的若干局限,并把二元经济分 析地域化了,从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 的结构差异以及相互关联的角度,揭示出发展中 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又一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geographical dual economy
Why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在经济发展初期,各地区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等的,且生产要素 可以自由流动。但如果某些地区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它地区, 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进而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 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形 成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