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

2.理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4.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

(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

(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易混易错]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思维点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2、井田制是什么时期出现的?特点是?出现的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内容(特点):①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②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瓦解原因、过程?(或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如何取代井田制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如何确立的?)(1)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2)过程:A、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

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B、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收改变: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C、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4、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的国有制,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造成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动荡不安。

*4、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时期、标志、有哪几种形式?(1)时间:战国时期(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全面肯定;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3)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和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发展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多种来源:A、原来公卿贵族将占有“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B、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成为地主C、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成为地主(如富裕的工商业者、富裕的自耕农演化而来)②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5、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影响?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完美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完美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向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转变,再由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的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受到冲击。

随着租佃制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学情分析有关古代土地制度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正面涉及,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有关问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有些概念和提法又有所变化,需要学生在学习本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以便老师讲授时能够接受与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的理论性很强,距今时间久远,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复原历史情境,设疑引思、探究互研等学习方法,将难点化解,层层铺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利用一系列古今文字资料,展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原有的和详细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内容。

同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较深奥的理论知识较多,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是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原始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4)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5)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及特点。

(6)租佃制。

2.理解和运用(1)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2)理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

(3)理解、掌握租佃关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种主要的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井田制的产生和瓦解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租佃关系的产生及其实质和作用。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答案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的主要内容和性质,认识其瓦解的历史原因。

2.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各自的地位。

3.理解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出现的原因,认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认识租佃关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废井田,开阡陌[情景导学]思考:你能判断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制度?其中的“公田”归谁所有?提示:井田制。

贵族占有。

[教材导学]1.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井田制的内容(1)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2)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4)“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实质:国王名义上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过程(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代表性的改革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易混]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情景导学]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思考:承德避暑山庄属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土地所有制?提示:君主土地私有制。

[教材导学]1.时间: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信息1、教材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教学对象:高一(8)班全体学生3、计划时数:1个课时。

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建构,所以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为指导思想,本课重点部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增强课堂的历史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知识的整合运用方面,以课本、学案作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课本,提取有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历史学科具有严谨性,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而本课内容跨度大、时代久远,因此本课的重点内容,如分析井田制的性质、特点,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影响等,依托丰富生动的图片、文字史料,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以材料为依托进行讲解,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本课理论性较强,贯穿本课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领域内土地制度变革的决定作用,而土地制度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整节课力图通过分析、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这一基本理论。

三、教材分析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共有六课,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单元主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涉及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地制度、区域经济、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这一单元的第2课,通过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经营方式的阐述,反映土地制度发展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

从课与课的联系以及从不同方面反映单元主题内容来看,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古代农耕经济的主体,又是导致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深层原因,并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调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教案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教案

课题: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型:讲授新课教学目标:1.通过电子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井田制度下公田与私田的本质区别。

2.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和形式。

3.通过课堂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转化的原因,还有私有制土地形态下的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什么会从开始的井田制演变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怎么会失去了它所存在的土壤呢,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必须讲清楚。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还采取讨论法、阅读法和角色扮演法。

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从古代社会单纯地对土地的需求转化为今天对住房的需求。

这是一张有关现代“房奴”的漫画。

(课件显示:一组漫画和各地房价表。

)这组漫画反映了当前我国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问题,事实上这种人地矛盾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那么在古代我们国家的统治者要如何解决人和土地之前的矛盾呢?又会制定怎么样的土地制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电子课件展示一幅原始社会的图景)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及其低下,所以大家采取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生产方式,土地是公共所有的。

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被破坏,井田制开始出现。

井田就是以沟洫将现有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天,构成“井”字形态。

甲骨文中的“田”字,就写作“田”,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文字啊?生:商代。

师:对,是商代。

这就证明了商代就有了井田制,而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2)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班级)授课题目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型□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导入新课:今天农村中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土地国有制,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那么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哪些土地制度?授课过程:请学生阅读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井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一、奴隶社会(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实质:贵族土地所有制。

由井田制的特点和性质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提示]: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二、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A、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私有制C、土地兼并①原因: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制度。

②危害: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限田”(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过程: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进一步发展。

高考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考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课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重点交待了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过程。

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讲战国以来在中国延续了 2 000多年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各自在古代演变的情况,重点交待了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历朝政策调整问题。

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租佃关系的产生、发展,重点讲述了宋代以来的租佃关系逐步发展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情况,了解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土地兼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四)知识结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设计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解读】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1)发展:产生于______________,盛行于______________ ,瓦解于______________ ,废止于______________ 。

(2)实质:名义上为______________,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______________,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①一是从______________ 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______________ 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______________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____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______________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_____________。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______________ ”,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______________ 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______________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温故知新】1、生产工具的改进史实:2、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3、小农经济(时间、原因、特点、评价)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

【学习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府体制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出现:时期(2)性质:是一种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内容:①“公田”:占有,由集体耕种。

②“私田”:是村让成员的份田,只有。

(4)瓦解:①时间:时期②表现:“公田”被,“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土地③原因: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发展。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改革(5)废除: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从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①私有土地:由宫廷控制,主要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③地主私有土地: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发展①宋初“田制不立”,“”,两极分化加剧。

②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3)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①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

②对策:北魏至唐初统治者实行 (了解其基本内容)。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新形成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

(3)普及:自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深化: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租佃关系发展的原因(1)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错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学好这一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也可以为以后学习中国近代前夜经济发展的迟滞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打下基础。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废井田,开阡陌",讲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情况;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介绍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并讲述不同时代土地兼并的情况和政府的对策;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述租佃经营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的逐渐减弱。

教学重、难点错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辅以视频、图片材料等,运用问题教学法,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多种形式.错误!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处理方法: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土地兼并的不可避免性、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政府的对策。

教学方法1.情境探究学习法:创设历史情境,穿越时空,回归历史,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自主学习与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层层设问,突出本课内容的线索性和重点、难点的突破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较好地控制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理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过程;识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理解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识记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理解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2、过程与方法通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

体验学习,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即情境营造法,讲述法,引导法,学生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演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所处的地位。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课程分析】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土地兼并获得土地。

为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兼并,政府常实行“均田”、“限田”措施。

土地私有制发展和经济发展,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简单了解。

对本部分历史有相当的兴趣。

但由于初中要求不高所以大家基本知识掌握不好,并且理解分析、思考联系更是不足。

在课前的调查中发现,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学习活动,基本知识能自己很好的解决。

且了解到有些知识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针对基本学情采用“诱其趣、导其疑、倡其辩、促其思”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也逐渐养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岳麓版必修2 【课标要求】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2.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

【学习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自主学习】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

2.商周时期:井田制。

(1)出现:在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出现。

(2)特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占有,“”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实质:井田的土地名义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这是一种名义上国有的土地所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1)原因: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

各诸侯国的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表现:大量“”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了,对给予全面的肯定。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私有土地:由宫庭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2)私有土地:由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

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

(3)私有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他一家人自己耕种。

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1)土地兼并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明清时期,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土地兼并的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2.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出现,是现象的必然结果。

3.发展过程:时期已经产生。

到代已经比较普遍,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主要经营方式。

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4.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重难点阐释】1.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演变及影响(1)产生的原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土地兼并使社会上产生了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他们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2)演变:①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②汉代时期:租佃关系比较普遍。

③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遍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雇主与雇工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3)影响: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调动了其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生产工具和耕作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出现的产物。

(2)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使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1)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2) 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3) 有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为什么?1.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2.“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认识正确的是()①自耕农经济是当时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奴隶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5.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屯田制 B.均田令 C.征役制 D.雇募制6.春秋末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外开垦荒地2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7.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8.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9.明朝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的积极作用是()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与市场发生联系,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10.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C 、“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二.材料分析题11.读图明代卖地契⑴上图反映出当时土地经营的方式是什么?⑵这种土地经营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当时的社会生产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⑶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鞍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一一《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一一《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侍,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一一[清]陶戚《租核·推原》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⑵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⑶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

2.答案:B 解析:自耕农经济的确立,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以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刚是其基本特点,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生产组织形式,自给自足,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所以它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排除④项,B为正确答案。

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4.答案:C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乱井田”,即井田制遭到破坏,由此只能选C。

5.答案:B 解析:均田制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部分土地,因此导致农民纷纷返乡种地。

6.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

7.答案:D 解析:土地高度集中,从根本上看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结果。

8.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没有宣布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9.答案:C 。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关键在于对材料表述角度的准确把握。

佃农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进行贸易,可获得直接利益,因此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己支配,佃农虽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人身依附关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10.答案:B 解析:考查对“租佃关系”概念的理解。

试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租佃关系”,综合这两个限制条件只能选B。

合作探究答案:(1)危害:政治:赋税收入减少经济: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2)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3)土地兼并不能抑制原因:①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国家拥有大量土地资源;②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③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11.答案:⑴租佃制的经营方式。

⑵原因: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直接原因是土地买卖频繁与土地兼并的结果。

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⑶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12.答案: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⑵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

通过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曹魏形成了屯田制度。

⑶热衷于买田置地。

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高稳定的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