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推荐读本《论语》注译驳正举隅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读本》注释商榷及误印订正

高中《文言读本》注释商榷及误印订正

高中《文言读本》注释商榷及误印订正教授人教版语文试验课本《文言读本》近一年,发现教材中注释及排版错误很多,现罗列如下,与诸位学友商榷。

一、注释商榷1.《论语》十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簣,进,吾往也。

”未成一簣,还差一筐土没有完成。

(上册4页)用土堆山,虽差一筐,山已堆成。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解释,就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了,经不起推敲。

我认为,这一句解释为“比如用土堆山,一筐土都没有倒就停止了,停止,是我停止的。

”更加恰切。

这样就照应了下文“比如在平地上,虽然刚倒了一筐土,前进,是我前进的。

”2.《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疾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百姓。

黎,众。

(上册9页)把百姓成为“黎民”应该不错。

但“黎”解释为“众”是不恰当的。

“黎”应解释为“藜黑色”,因老百姓终日在田地劳作,皮肤被晒成藜黑色,因此将百姓称为黎民。

这一点已有许多文章论证,再不赘述。

3.《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参:检验。

(上册11页)其实,句中“参”是“三”的通假字。

首先,“日参省”是先秦以至后代士人所普遍推崇的道德规范之一。

《论语》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代士人也有“温三省之勤”的传统。

其次,“参”与“三”通用已成习惯。

《说文通训定声》:“参,通假为三。

”《论语》“参分天下有其二。

”黄疏:“参,三也。

”第三,因为《荀子》古注释“参”为“三”。

王先谦《荀子集解》引唐朝杨倞注云:“参,三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4.《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贰于楚:并且和楚国交好。

贰于楚,指不专心事晋,与楚交好。

贰,两属。

(上册78页)晋、楚城濮之战,郑国曾发兵声援过楚国。

贰解释为有二心应该不错,但是对谁有二心?应该是对晋国有二心,而和楚国交好。

问题出在“交好”一意不是“贰”的义项,而“有二心于楚”又不符合文意。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2 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论语》经典评析举隅.doc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12 名著导读、经典文化研读《论语》经典评析举隅.doc

主标题:《论语》经典评析举隅副标题:大方之家对《论语》的点评要好好借鉴哟!关键词:论语,评价,举隅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温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貌似前后句子没有什么连贯性。

要怎样才能连贯呢?学习之苦乐一在自己知,二在共同感。

而假如被人误会了咋办?学而篇里的三句反问,劝学而已。

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么一来有点悲催了,也太打击人啦,不合情理。

不过联系后文多想象,好像也在理。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本立而道生,事物的表现是基于生物的本质而发生的。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编订王坤2020.08目录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1)文言文(32篇) (1)一、必修(10篇) (1)1、《论语》 (1)2、《劝学》(《荀子》) (2)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3)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9、《赤壁赋》(苏轼) (10)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1)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3、过秦论(上)(贾谊) (15)4、《礼运》(《礼记》) (17)5、《陈情表》(李密) (17)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8)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0)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9、《石钟山记》(苏轼) (22)10、《登泰山记》(姚鼐) (23)三、选修(12篇) (25)1、《老子》 (25)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7)3、《大学》(《礼记》) (28)4、《孟子》 (28)5、《逍遥游》(《庄子》) (29)6、《谏逐客书》(李斯) (30)7、《兰亭集序》(王羲之) (32)8、《滕王阁序》(王勃) (33)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5)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36)古代文论选段 (37)诗词曲(40 首) (39)1、《静女》(《诗经》) (39)2、《无衣》(《诗经》) (39)3、《离骚》(屈原) (39)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0)5、《短歌行》(曹操) (40)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1)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4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2)9、《山居秋暝》(王维) (43)10、《蜀道难》(李白) (43)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4)12、《将进酒》(李白) (45)13、《燕歌行》(高适) (46)14、《蜀相》(杜甫) (47)15、《客至》(杜甫) (47)16、《登高》(杜甫) (47)17、《登岳阳楼》(杜甫) (48)18、《琵琶行》(白居易) (48)1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20、《菩萨蛮》(温庭筠) (50)21、《锦瑟》(李商隐) (50)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1)23、《望海潮》(柳永) (51)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2)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2)27、《登快阁》(黄庭坚) (53)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53)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54)30、《声声慢》(李清照) (54)31、《书愤》(陆游) (54)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55)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55)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5)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56)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56)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56)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5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5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5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误读辨正举隅

《论语》误读辨正举隅

论 , 而澄清鲁迅 、 从 钱钟 书等 大师 和时 贤们对孔子相关论述的误读或曲解。 关键词 : 孔夫子 ; 愚民 ; 妇女 ; 创造性 ; 搭便 车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1 (0 0 0 0 3 0 6 2— 29 2 1 ) 4— 0 2— 6
这句话 似 乎 成 了孑 子 主 张 愚 民政 策 的铁 证 。 当 而》:“ 百世 可 知 也 。 程 颐 将 “ ” 为 “ ” 而不 L 虽 ” 可 解 能 , 代 学术 泰 斗 钱 钟 书 先 生 说 : 愚 民者 , 言 以 蔽 之 , 解为 “ “ 一 允许 ” 。这 就 表 明 , 使 由不 使 知 ” 不 是 主 政者 “ , 亦 使 由不 使 知也 ”13。李 泽 厚 先生 也 认 为 : 这 主观 上不允 许 老百姓 知 道 所 以然 , 是 客观 上 不 能够 【2 ]4 “ 而 两句话 当然 为 主 张 民主 的 现 代 人 所 大诟 病 。 …… 时 让老 百姓 知 其 所 以然 。 主观 上 不 允 许 , 愚 民政 策 ; 是
刚 刚过去 的一个 世 纪 里 , 国正 处 于阶 级 斗争 疾 以礼 ”( 为 政 》 。他 说 : 不 教 而 杀 谓 之 虐 ”( 尧 中 《 ) “ 《
风 暴雨 、 会 制度激 剧变 动 的状态 。从 “ 四” 动 的 日》 。此外 , 社 五 运 ) 他认为使 民作战 , 也要事先进行教育和
使 之知其所 以然 也 。 也就 是说 , ” 老百 姓可 以让他 们 按 可 ” 。 照 领导人 的决策 去做 事 , 而不 能 让 他们 知 道 为什 么 这 “ ” 二 解 : 为 “ 许 ” 如 《 子 ・滕 文 公 可 有 一 允 。 孟 样做 。 下》 “ :谓王 良, 良不可。 二为“ ” 能够” 。如: 论语 ・ 《 学

读书笔记内容 论语译注.等doc

读书笔记内容  论语译注.等doc

论语译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首推崇儒家,成为百家之首。

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儒家文化;欲了解儒家文化,必先了解孔子;欲了解孔子,则必须从读《论语》开始。

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是在参考了古今考据注释《论语》的诸多著作之后,给《论语》中的每一条都加了相当恰当的现代译文,对我们这样的读者理解孔子的思想有极大的帮助,对于一些条目,还在注释里详尽的说明了该条目发生的背景。

孔子注重“克己复礼”的,何为“礼”?《论语》里有这样的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意思是“礼啊礼啊,只是指玉帛的礼物吗?乐啊乐啊,只是指钟鼓等乐器吗?”看得出相对于表面的现象,孔子对于“礼”的本质是更重视的。

这种“礼”的本质就是“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八佾篇》)——“人如果不能做到仁,那么懂得礼仪的制度又能怎么样?”;“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篇》)——“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国,那礼仪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子认为“礼”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仁”、“礼让”的本质为内容,那么具体礼仪的形式是没有作用的。

由此可知,孔子是一个重视内容实质的人。

《论语》里的一些记载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态度:“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时候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人的言语迟钝。

”“做起来不容易,(当初)说话(许诺)的时候能不(因为谨慎而)迟钝吗?”;“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篇》)——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

从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相当实际的人,他认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以胡乱的夸张来抬高自己、以不存在的事迹夸耀自己,相对于多说少做,他更支持少说多做。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名著导读《论语》注译、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4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高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

高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doc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嘉兴教育学院徐志平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 (法)之间关系,提出了 "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德治国”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

湖北省新课改高中语文读本4文言文译文

【译文】《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1〕,犹考信于六蓺〔2〕。

《诗》、《书》虽缺,〔3〕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4〕尧将逊位,〔5〕让于虞舜,舜禹之间,〔6〕岳牧咸荐,〔7〕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8〕功用既兴,〔9〕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10〕王者大统,〔11〕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12〕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13〕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14〕此何以称焉?〔15〕太史公曰:余登箕山,〔16〕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17〕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18〕【注释】〔1〕“载籍”,书籍。

〔2〕“考信”,经考察、考核而得以确认。

“六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

“蓺”是“艺”的本字。

〔3〕“《诗》、《书》虽缺”,后世所传《诗》、《书》皆有缺佚,已非完本,《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至孔子删为三百零五篇。

《尚书纬》说,孔子求《书》,得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

此处《诗》、《书》同称,实则是指《尚书》而言。

〔4〕“虞夏之文”,《尚书》中有《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记载了虞、夏禅让之事。

〔5〕“逊”,退。

〔6〕“舜禹之间”,上承尧让位于虞舜而言,指舜让位于禹,舜、禹继位之时。

〔7〕“岳”,四岳,分掌四方诸侯的官。

“牧”,州牧,州的行政长官。

传说舜分置十二州,有十二州牧。

尧、舜、禹之间禅让事,参见《五帝本纪》。

〔8〕“典职”,主持职务。

“典”,主管。

〔9〕“功用”,功劳,成就。

〔10〕“重器”,指祭祀用的最重要的礼器,在古代是国家与宗族的象征。

〔11〕“统”,一脉相传的系统。

〔12〕“斯”,代词,这,这样。

〔13〕“尧让天下于许由”,相传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居。

尧又想让他担任九州长,许由讨厌听到这种话,跑到颖水之滨去洗耳朵。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新注新译

论语新注新译

读书笔记
杨逢彬立志甚高,要写一本传世之作。换句话说,训诂考据学重镇王氏父子,某种程度上已经意识到训诂的 边界,也就是在穷尽一切证据资料后,还是救助于思想与学理分析,王引之说「大人又曰:说经者期于得经意而 已,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已意逆经意,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虽别为之 说,亦无不可」。
附録 後記
作者介绍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他是国学大师杨树达的嫡孙, 文史名家杨伯峻的堂侄。
精彩摘录
这是《论语新注新译》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论语新注新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读者
附録
现代
前言
中華
鄉黨
公冶

作者
杨伯峻 論語
大防
方法
貨篇
例言學
微子
君臣
文庫

内容摘要
本书稿是继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通过语言系统内部的比 较解决了《论语》历代注家断句及理解上的分歧。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相比,本书稿基本上解决了“一 说”“又说”的问题,因为事实上只存在一种意义,两种以上的解释只有一种是符合作者本意的。其次运用这种 方法纠正了不少错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允准可靠。考虑到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本书稿给出《论语》的全部 现代汉语翻译。
谢谢观看

论语译注书评

论语译注书评

论语译注书评
《论语译注》是一本经典的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解释了其思想。

这本书由著名学者郝懿行所编译,包括了全书的文字注释和翻译。

《论语译注》分为十卷,其中包括了论语二十篇、曾子十篇、阳货七篇、微子七篇。

在注释部分,该书用现代汉语对古代汉字进行解释,让读者更容易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同时,该书还注明了许多文字引用和典故,这对于读者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有很大帮助。

相对于其他版本的《论语》,《论语译注》的特点在于注释详尽,翻译准确,而且解释通俗易懂。

它可谓是为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而设计的读物。

笔者阅读《论语译注》后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想法和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儒家文化的精髓。

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可供教育工作者使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总的来说,《论语译注》是一本优秀的读物,即使对于新手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理解其中的思想。

该书译者郝懿行先生不但在研究儒家思想方面颇有造诣,而且对于古代汉字的理解也是颇有独特之处。

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多加注目于书中注释的部分。

如此,不仅会提高理解能力,更会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论语》句读释义辨正举隅

《论语》句读释义辨正举隅

作者: 宋钢[1]
作者机构: [1]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75-7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摘要:古人读书著述,必先从句读入手.所谓句读无误,文义始安.今以《论语》为例,略作申述.《子罕篇》首章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于整章句末断句,译作"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则两"与"字均作连词,音读为Yǔ.东方桥《论语现代读》(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断句法与杨伯峻同.解释说:"罕:希少也.与:赞许也.孔子为什么少讲'利',只赞许命和仁呢?因为这三个字是一个'形而上'的论题.。

林觥顺《论语我读》驳正

林觥顺《论语我读》驳正

林觥顺《论语我读》驳正
林觥顺的《论语我读》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但它的论述存在一些客观的出入,本文的目的在于驳正它的出入,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份更客观准确的论述。

林觥顺在书中提出“仁爱”、“君子”、“道德”以及“自我完善”等核心观念,并阐述了论语中这些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不可否认,这些核心观念确实是论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论语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

然而,林觥顺并未以系统的思路将这些观念联系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

因此,书中的论述有所缺陷,许多观点尚未详细展开,并未能充分表达论语的思想精髓。

另外,林觥顺在书中也提出了一些论点,尽管他的论述有其独特的看法,但其判断并未严谨,有时会超越论语本身,得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比如,书中认为论语主张实行象征主义,但实际上,论语促进的是自然而非象征导向,只有消除自然界中的不平等社会状况,才能使人类实现真正的行为准则。

此外,林觥顺的论述也未能考虑到论语在历史上的演变,涉及的细节过于简单,缺乏系统的论述。

书中所涉及的儒家思想并未清楚地区分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也未对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不同解释做出详尽论述,因此会带来一些局限性。

本文驳正了林觥顺在《论语我读》中提出的论述,从而为学术界提供一份更加客观准确的论语观点。

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论语中几千年来一直为人熟知的思想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洞察
其中的深刻理念。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方法与注释原则-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方法与注释原则-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方法与注释原则-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儒家经典经久不衰、永恒流淌的生命力,固然与其自身巨大的、思想、伦理、文化价值密切相关,无疑亦与其琳琅满目的注疏文本紧紧关联。

正是一代代博学鸿儒皓首穷经、爬罗剔抉,不断超越时代的差异,对接远古前贤的经典原意,才使得儒家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纵观两千多年的《论语》诠释,大多笼罩在经学视域,落实到改制图新和科举仕进,催生出章句体、训诂体、义疏体、集注体等文本形态。

进入二十世纪,经过辛亥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末代被了,漫长的封建统治结束了,文言的正统地位亦被白话所,《论语》的注疏目标、方法、语体等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调适和改进。

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杨伯峻敏锐地发现时代的变化、制度的新生、语体的转变,传统学术无疑需要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嬗变和转型。

从古籍整理及文化传承的高度,他以《论语译注》为切入口,实践着他的学术追求和文化理想,将普及和提高作为《论语译注》的著述目标,大胆探索,打破常规,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颖框架与图式。

杨伯峻《论语译注例言》第一条云:在本书中,著者的企图是: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并给有志深入研究的人提供若干线索。

同时,有许多读者想藉自学的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本书也能起一些阶梯作用。

杨伯峻《论语译注》之主体无疑是译文和注释,且主体中的注释部分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注释直接为翻译服务,决定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面对崭新的语体、语境,杨氏紧紧围绕普及与提高的著述目标,突破两千多年的注疏传统,积极探索适应建国后译注体文本形态的注释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注疏特点。

一杨伯峻《论语译注》自觉改进传统注释方法。

经学文本不同于文学文本。

二者在文本形态、文本内容、文本价值、诠释目的等方面不同的特点,决定其不同的诠释手段和诠释方法。

两千多年的经学诠释实践,铸造了经学文本独具个性的诠释方法。

《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类别及特点

《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类别及特点

《论语译注》中引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训释类别及特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的一部书,《论语集注》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训释。

标签:《论语译注》《论语集注》训释《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历朝历代都不乏为其作注加疏者。

其中南宋朱熹以义理之学发挥阐释儒经,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以后科举取士的指定教材。

《论语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①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是集译文、注疏一体的,“帮助一般读者比较容易而正确地读懂论语”(《论语译注·例言》以下所引均同)的一部书。

《译注》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承前启后的地位、科学的译注方法和渊博的学识,在学术界产生过巨大影响。

至今,《译注》仍然是学者们研究儒家文化和学习《论语》时所采用的重要版本。

在《论语译注·例言》中,杨伯峻说:“本书虽然不纠缠于考证,但一切结论都是从细致深入的考证中提炼出来的。

” 杨伯峻在译解原文时,集各家之说,大量引用前人注疏,以求其训释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其中不乏引用朱熹的《集注》。

本文通过对《论语译注》穷尽性的查检,归纳总结出其所引用《集注》的类别和特点,同时又集各家之说,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训释。

一、《译注》所引《集注》的类别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引用朱熹的《集注》进行训释时,杨伯峻详细考查了其正误性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一)深表赞同,译文采纳的杨伯峻在《译注》中所引用《集注》中的观点大多是明确表示赞同的,并在其译文中得以采纳。

如:(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杨注:“适”“莫”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故“无适无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教材)《论语》十二章附录(文白对译) 《论语》十二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谓好学也已。

”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孔子说:“如果做了人却不仁,怎样对待礼呢?如果做了人不仁,如乐何?”却不仁,怎样对待音乐呢?”(《八佾》)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而内自省也。

”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又未免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是个君子。

”(《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路途遥远。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不也沉重吗?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纵然刚刚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者不惧。

”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德。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_论语译注_注释商榷三则_周滢

_论语译注_注释商榷三则_周滢

odern chineseM149XIANDAI YUWEN2015.04言研究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博采众长,见解精深,注释、翻译相互参证,一目了然,读后受益颇深。

但是,也有个别译注,似可商榷。

今不揣浅陋,就书中的几处注释提出疑问,以供参考。

一、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篇第二》)《论语译注》译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

”句中对“攻”和“也已”的解释,是影响句义的关键。

杨先生不同意“攻”字作“治”讲,认为《论语》中四次用“攻”字,《先进篇》中“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两句中三个“攻”都作“攻击”讲,这里也不例外。

但是,考察先秦文献,虽然“攻”作“攻击”之意的用例比较多,作“治”讲的用例也并非没有,如: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杜预注为:“攻,治也”,即治玉之义。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尚书・甘誓》)孔颖达的疏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汝诸士众在车左者,不治理于车左之事,是汝不奉我命。

在车右者,不治理于车右之事,是汝不奉我命……”这里的“攻”是“治理”的意思。

可见,在《论语》成书的时代,“攻”除了“攻击”之义外,也有了“治”的引申义,“攻乎异端”中的“攻”解释为“治”也是完全讲得通的。

“斯害也已”,杨先生认为,“斯”为连词,是“这就”的意思,“已”应看作动词,止也,因而译为消灭,“也”就作为主语之后表停顿的语气词。

并且指出“如果把‘攻’字解为‘治’,那么‘斯’字得看作指代词,‘这’的意思;‘也已’得看作语气词。

全文便如此译:‘从事于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哩。

’虽能文从字顺,但和《论语》的词法和句法不合。

”但是,考察《论语》全书,“也已”的用例共15例,按照《论语译注》的注释,解作语气词的有12处,可见“也已”看作语气词,并不存在与《论语》词法句法不合的问题。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2讲)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2讲)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பைடு நூலகம்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 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 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 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 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 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 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 木的名称。”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 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 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 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 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 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 “仁”又有何关系?
【明确】: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 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 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语段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明确】: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 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 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 应该坚持不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文新 课 标推 荐 读 本 《 语 》 译 驳正 举 隅 论 注
李晓霞 黄文娟 ,
(. 1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山东 曲阜 23 0 ;. 7 10 2 山东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 , 山东 淄博 25 4 ) 5 09 ( 摘 要 ] 由贾平凹主编 、 晓晓整理的《 论语》 被列入语文新课标课外 阅读 系列丛书 中。作为推荐读本 , ,
【 论语原文 】 雍也》 第 2 章 : 《 篇 6 宰我 问日: 仁者 , “ 虽
告之 曰: 井有仁焉 。 其从之也? 子 日: 何为其然也?君 ‘ ’ ” “ 子可逝也 , 不可陷也 。可欺 也 , 不可罔也。 ”
师古注 : 罔犹蔽 。 _ 7 孟 子 ・ “ ”1 5 《 ] J 万章上》 : 故君子可欺 云 “
第2 7卷第 3期
2 1 年 5月 01

i( 科学 ; 社会 版) i
Vo . 127. .3 No M a . 01 v2 l
Jun f h n o gU iesyo eh o g ( oi c ne ) ora o a dn nvr t f c nl y S c l i cs l S i T o aS e
作答 , 子却 以“ 孔 君子 ” 的名义来 作答 , 故此 处 “ ” 为 仁 非
“ 人” 仁 。再 次 , 果 注 为 “ 人 ” 与 前 边 “ 者 ” 思 重 如 仁 , 仁 意
【 驳正 】 本章的关 键在于对 “ 井有仁 焉” 如何理 解。 应
此处 译文 将 “ ” 为 “ 人 ” 是 不 妥 当 的 , 字 面 上 看 , 仁 注 仁 , 从

由贾平 凹主编 、 晓晓整理的《 论语》 南 京大学出版社 (
20 0 9年 4月 出 版 ) 被 列 入 语 文 新 课标 课 外 阅 读 系 列 丛 书 ,
中, 书封面上 印有 “ 该 语文新 课标必读 ” 的强 调性提 示。
数 以 万计 的家 长 和 学 生 会 根 据读 本 上 的“ 推荐 ” “ 示 ” 和 提
复, 于说话的前后情理也 明显不通。另外 , 从人们思考 问 题 的正常逻辑来说 , 有人告诉孔子说井中有“ 人” 就能 仁 , 使孑 子产生跳入井中相救的动机 吗?这也是于情理 不合 L 的。综上所述 , 处 “ 此 仁” 为 “ 注 仁人 ” 得 迂 曲、 通 。 显 不 “ 仁” 正确 的释义是 : 仁德 , 井有仁焉 ” 即井 中有行 仁德 “ ,
贯 的 表达 方 式 , 处 发 问是 巧 设 驳 难 , 有 明显 的 愚 弄 此 具
将该书买 回家 , 并按 照该 书的注译 来 阅读理解 。作 为推 荐读本 , 应该承担着 引领 广大青 少年初 步 了解 国学 经典 的任务 , 但经仔细阅读后发现 , 该读 本有些 注释和译文存 在值得商榷之处 , 失准确 性和 完备性 。笔 者现举 书 中 有 对《 雍也》 中 “ 篇 井有 仁焉 ” 《 、 乡党 》 中 “ 负版 者” 篇 式
说 在 险 难 之 中 , 可 行 仁 之 事 。 宰 我 测 度 孔 子 行 仁 之 心 有
能对广大青少年正确理解《 论语》 有所助益 。
迫切 , 如果有人告诉他有可行仁之事 , 即使是处 于艰险之 中, 孔子也必将去做这件事 。“ ” 罔” 欺 与“ 看似接近 , 其实 前者明而后者暗, 二者的性质不 同, 汉书 ・ 祀志下 》 《 郊 颜
以其 方 , 罔 以 非 其 道 。 35 子 非 常 明 了 宰 我 话 语 间 难 ” 】7孔 1 隐藏 的用 意 , 以孑 子 之 答 并 没 答 其 所 问 , 是 隐 含 了对 所 L 而
【 读本注译 】译 文】 【 宰我 问道 :有仁德 的人 , 有 “ 假若
人告 诉 他 说 : 井 里 掉下 去 一 位 仁 人 啊 ! 难 道 他 会 跟 着 跳 ‘ ’ 下 去 吗? 孑 子 说 :为 什 么 要 这 样 呢 ?君 子 会 到井 边设 法 ”L “ 去 救 人 , 不 会 自 己也 跳 到 井 里 去 , 子 可 以 受 人欺 骗 , 而 君 却不 能受 人 愚 弄 。 ”
[ 中图分类号 ]I0 . 26 2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7 —0 0 2 1 )30 0 ・2 6 204 (0 1 0 —120
嫌的问题 。例如 : 宰我 与孔 子 曾有关于 “ 三年 丧期” 的辩 论。宰我 问五帝之德 , 日: 予非其人也 ! 后来 , 子 “ ” 宰我为 临菖大夫 , 田常作乱 , 与 以夷 其族 , 子耻之 。根 据宰 我 孔
宰我 的责备。如果 宰我 明言其 事 , 么孑 子 回答 时一定 那 L
会说 “ 可逝也 , …” 丘 … 。既 然 是 宰 我 设 喻 表 达 , 译 时 注
就不能从直 白的字 面意思 出发 , “ ” 将 仁 理解 成 “ 仁人 ” 。
其次 , 如果 宰 我 针 对 “ 人 ” 问 , 么孔 子 亦 当 以“ 人 ” 仁 泛 那 仁
及 《 罕 》 中“ 学 而 无 所 成 名 ” 子 篇 博 的误 注 予 以驳 正 , 望 希
意味 , 他是针对孔子教诲弟子“ 君子求 仁” 的观点 , 以告诉 “ 仁者” 中有 “ 井 仁” 来设 喻 , 问孔 子 “ 仁者 ” 是否 应该 求 “ ” 仁 而到井 中。宰 我之所 以有井仁 之问 , 是因宰我 清楚 当时孔子正陷于祸患 、 危难 之 中, 以微言 嘲讽他 。“ 而 仁 者” 当暗指孔子 ,“ 井有 仁焉 ” 应该 是假设 之言 , , 大意是
应该承担着引领广大青少年初步 了解国学经典的任务 , 但该读本有些注释和译文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 有失准确 性和完备性。文章对读本 篇 式负版者 ”及《 子罕》 “ 篇 博学而无所成名 ” 的
误 注 进 行 了驳 正 。
[ 关键词 ] 语文新课标 ;论语》; 《 驳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