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数学与数学中的儿童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意义1.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关于数字、空间、形态和逻辑的科学,是最综合的科学之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儿童会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儿童需要经常进行运算和计算,需要注重细节和耐心,这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验证自己的答案,从而促进他们在数学领域的自信心。
4. 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1. 游戏教学法:幼儿喜欢游戏,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游戏翻转、快速计算等方式,让儿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2. 经验教学法:儿童都具有感性认识和经验,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利用儿童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数学概念和规则。
3. 命题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将数学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根据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步给儿童进行命题,从而让儿童掌握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4. 体验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实际操作,让儿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令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5. 互动教学法: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让儿童在实际互动中学习。
儿童通过互动、合作、竞争等方式,互相学习、交流和影响,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共同掌握和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园数学教育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信心和动手能力。
儿童学数学的心理特点
儿童学数学的心理特点
儿童学习数学时有一些心理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教授他们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学数学的心理特点:
1.渴望探索和好奇心:儿童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数学也不例外。
他们喜欢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索来理解数学概念。
2.感官体验:儿童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
他们更容易理解具体的物体和形状,并将其与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3.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和提出新的数学思路非常重要。
4.发展不平衡:儿童在数学能力的发展上可能存在不平衡。
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数学概念上表现出色,而在其他概念上可能相对较弱。
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5.游戏和互动:儿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更容易学习数学。
使用游戏、实物、图形等教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概念抽象化:儿童在发展初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数学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的数学概念。
7.成功体验:儿童对于成功的体验和积极的反馈非常重视。
当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了解儿童学数学的心理特点,教育者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数学启蒙教育。
数学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下:
1. 培养数学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首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趣味性的数学教具等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 建立数学基本概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建立数学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游戏等方式让儿童了解数字、形状、大小、颜色、方向等基本概念,建立儿童对数学的初步认识。
3. 培养儿童数学思维
除了建立基本概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还需要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
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教具等方式,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让他
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最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儿童的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儿童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建立数学基本概念,培养儿童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儿童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任务的实现,可以让儿童在学前阶段就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中班数学认识里和外
中班数学认识里和外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透过数学的学习,幼儿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将数学认识分为“数学认识里”和“数学认识外”两个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数学认识里“数学认识里”指的是幼儿对基本数学概念和操作的认知和理解。
这其中包括对数学符号、数字概念、数量比较等的掌握。
在中班阶段,幼儿开始接触到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0-10的认知、简单的数数和数量比较等。
1. 数字认知: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掌握数字的基本认知。
例如,通过卡片、积木等实物,帮助幼儿认识数字的形状和数量,并慢慢引导他们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对应关系。
2. 数数与数量比较:数数是幼儿初步理解数量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
例如,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计数卡片,引导幼儿进行数量的比较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对数量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
3. 简单的加减法概念:在中班阶段,幼儿也可以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用水果图案的卡片,让幼儿根据题目进行相应的加法或减法操作,培养他们的运算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数学认识外“数学认识外”指的是幼儿将数学概念和操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认知。
这其中包括数学的应用、数学的观察和推理能力等。
在中班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将数学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数学观察能力。
1. 数学应用:数学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更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购物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货币的认知和计算,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 数学观察与推理:通过观察和推理,幼儿可以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儿童各年龄段数学认知
数学认知
3~4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
如我有4本图书。
4~5岁: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6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
以内的加减运算。
能用简单的图表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
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
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
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
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
会自己系鞋带。
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解读与实操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认知”解读与实操指导——蒙台梭利数学的魅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因果关系紧密、逻辑严谨、推理性强的学科。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与演练,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儿童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使儿童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智慧的人。
在新近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指南》教育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指南》教育建议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
2.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
4.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1.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
3.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4.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1.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2.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教育建议请参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施教指导理论解读在日常生活中,“数”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
它几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人、任何事都离不开“数”,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数”打交道。
儿童数学小故事
儿童数学小故事
故事一,小猫咪的算术题。
从前,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它非常喜欢数学。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道算术题,“小猫咪,如果你有3条鱼,吃了2条,还剩下几条呢?”小猫咪想了一会儿,高兴地说,“还剩下1条!”主人笑着夸奖它,“真棒,小猫咪,你算得真准!”从此以后,小猫咪更加喜欢数学了。
故事二,小兔子的数学游戏。
小兔子和小鸟在一起玩数学游戏。
小鸟问小兔子,“如果有5个胡萝卜,你吃
了3个,还剩下几个呢?”小兔子立刻答道,“还剩下2个!”小鸟笑着说,“没错,真聪明!”小兔子得意地摇了摇小尾巴,觉得数学游戏真有趣。
故事三,小熊学数学。
小熊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小家伙,他非常喜欢学习数学。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道
难题,“如果有7颗蜜蜂蜂蜜,它们送给了3只小熊,每只小熊分到几颗蜜蜂蜂蜜呢?”小熊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高兴地说,“每只小熊分到2颗蜜蜂蜂蜜!”老师表扬他说,“真棒,小熊,你算得真对!”小熊听了非常开心,更加喜欢数学了。
故事四,小鸭子的数学课。
小鸭子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如果有6只小鸭子,它们一起游泳,每只小鸭子游了3圈,一共游了多少圈呢?”小鸭子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一共游了18圈!”老师对他说,“真聪明,小鸭子,你算得真快!”小鸭子听了很
高兴,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儿童数学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无
味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可爱的动物形象,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
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启发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成为数学小能手。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对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相关的一些名词的解释:1. 学前儿童:指3-6岁之间尚未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幼儿园阶段。
2. 数学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数学常识的一种教育。
3.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创设一种情境或游戏活动,引导孩子的思考和观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4. 数数活动: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字的理解和计数的能力。
数数活动可以包括数数字、数物件或者数人等。
5. 数字认知:学前儿童通过与数字的接触,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字。
数字认知包括数字的形状、大小、顺序等方面的认知。
6. 数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将物体进行比较,判断出哪个多、哪个少,培养数量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
7. 数量概念:是指学前儿童对“多”、“少”、“相同”等数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8. 数列:是一组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数字或物体。
学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或延续数列,培养序列与顺序的认知能力。
9. 形状: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的物体,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10. 大小比较: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大小,判断大小关系,培养大小比较的能力。
11. 计数活动:通过对物体进行计数,加深学前儿童对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和认识。
12. 颜色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接触不同颜色的物品,培养对颜色的辨别和认识能力。
13. 模式识别:学前儿童通过观察事物或数字的规律和模式,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14. 量的概念: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物体的长、短、高、低等量的概念。
15. 数学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数学教育,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直观、活动、趣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前儿童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见的数字故事类型有
常见的数字故事类型有
有关数字的故事类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
1. 数学童话: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儿童在故事中自然地学习数学知识,如《三只小猪》、《阿凡提》等。
2. 数字谜语:通过数字谜语引发思考,激发儿童思考能力,如“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共三个人,怎么可能?”(答案是:是祖孙三代)
3. 数字迷信故事:讲述一些与数字相关的迷信,如“4”是不吉利的数字,许多人都不喜欢用“4”这个数字。
4. 数字神话:讲述一些数字的起源和含义,如“365天”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需要365天,这个数字被用来表示一年。
5. 数字人生故事:讲述一些名人的成长经历和事迹,与数字有关,如阿基米德、牛顿等。
这些故事类型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字,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常见的数字故事类型还包括以下几种:
6. 算数类故事:这类故事主要通过描述数学问题和算术运算的方法,
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算数知识。
7. 排序类故事:这类故事通过描述一系列有序的事件或事物,要求儿
童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帮助他们培养分类、整理和比较的能力。
8. 比较类故事:这类故事通过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之处,培养儿童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区分事物的特征。
9. 图形类故事:这类故事通过描述各种不同的图形和形状,帮助儿童
学会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图形认知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造
能力。
10. 时间类故事:这类故事通过描述时间的概念和时间的计算方法,帮助儿童掌握时间的概念和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
理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数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了让幼儿尽早获得小学数学知识,减少入学后出现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困难,很多幼儿园开始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作为重点教学项目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其它各门学科学习和进步的必备工具,又是其它各种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本功。
数学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就是空间形式和数字符号的科学。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幼儿以后的学习乃至整个终身都非常重要。
数学可以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而这些学科又可以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培养孩子从小打好数学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园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
幼儿园应当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和谐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以上几个原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意义重大,为了让更多的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来,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数学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为了让幼儿尽早获得小学数学知识,减少入学后出现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困难,很多幼儿园开始将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作为重点教学项目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用什么方法教小孩数学
用什么方法教小孩数学教小孩数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可以通过将数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来教授数学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款数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游戏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数学能力。
2. 操作性教学法:小孩对于触碰和操作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可以通过实际的物品来进行数学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卡片、积木、计数棒等教具,让孩子通过操作这些物品来学习数学概念,比如数数、加减法等。
3. 图形化教学法:对于小孩来说,直观的图形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使用图形化的教具或者绘画来教授数学。
例如,可以使用彩色图形卡片来教授几何形状,让孩子根据卡片上的形状来进行分类和比较。
4. 故事化教学法:通过编写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
故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设计,例如,对于幼儿可以编写简单的数学故事,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编写涉及更复杂数学概念的故事。
5. 组合教学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学习数学。
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小孩数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过,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注重培养小孩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小孩进行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起来,教小孩数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游戏化教学法、操作性教学法、图形化教学法、故事化教学法和组合教学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一章PPT课件
目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各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旨在为 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与内容
目标
培养数学兴趣
激发学前儿童对数学的好奇心 和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数学
的乐趣。
建立数学基础
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 概念,如数、形状、空间等, 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性评价
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评估儿童对 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了解整 体教学效果。
家长反馈
定期向家长反馈儿童的学习情况, 鼓励家长参与数学教育,提高家庭 教育的质量。
反思与改进
反思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儿童 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是 否过于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
培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提 高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培养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师资队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了解基本几何形状,如圆形、 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及空间
关系和方向的认识。
时间认知
初步了解时间概念,如日、月 、年等,以及时间的顺序和时
间间隔的认知。
测量与比较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 重量、体积等的测量,以及比 较大小、长短、轻重等概念。
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游戏的 方式让学前儿童在玩乐中学习数学。
鼓励孩子在游戏中运用数学思 维,如搭积木时观察形状、大
小学数学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小学数学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小学数学是孩子学习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探索的学科,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样来帮助孩子学好数学呢?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孩子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结合学校的教学进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计划要注意有序,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笔记、课下作业等环节。
并且,要适当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分配,避免过度压力和儿童焦虑。
2. 规范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范的学习习惯,如及时整理笔记,认真完成作业,紧跟进度等。
此外,可以适当监督孩子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3. 培养兴趣与自信兴趣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数学游戏或趣味数学题目来培养孩子的兴趣。
另外,可以鼓励孩子表现自己的数学能力,赞美孩子的成绩和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 多样化教学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家长可以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动手实践、辅导式讲解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同时,家长应该避免将过多的教学重心放在填鸭式的死记硬背上,而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孩子独立思考、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5. 建立与老师的沟通渠道家长与孩子的老师可以携手协作,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
建立与老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合理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家长是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要支撑和力量。
在孩子的数学学习中,家长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自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建立与老师的沟通渠道,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好数学。
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方法
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方法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方法学龄前儿童学数学的方法有哪些?数学不仅仅是算数,数学包含了很多,比如:计数、度量、空间等多种知识,那么家长应让如何教学龄前孩子学数学呢?1、数感与计数培养数感并不仅仅是会数数。
数感指的是能很轻松地用数字思想和工作,并理解数的各种用途和数字间的关系,它涉及到数数、数字的加减等小学数学方面。
计数有助于孩子理解数学的各个方面,应从婴幼儿期就开始注意培养。
父母的做法:一、让孩子数一切可以数的东西!数实物能帮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数字。
因此,你和孩子间做数学游戏的最佳选择就是让孩子去数生活中的实物。
如数街上的电线杆或路灯,不仅练习了数数,还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以及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二、为了使孩子学会正确、有效地计数,可以这样:1、告诉孩子待数的对象共有多少个;2、大人在讲出某一数字时,同时用手指着相应的实物对象;3、有意识地帮孩子连续数数,不要跳过某个数;重复多数几遍;简单的几个数倒着数,增强孩子对数的固定顺序的理解。
三、鼓励孩子挑选出颜色、形状或大小相同的东西,即找相似性;或找不同处,如挑出最大的盒子,让孩子理解数字是用来描述量及关系的。
四、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字,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并与孩子一块讨论数字的用途,例如比赛中的计分,可以用数字给东西命名,根据数字找到房子或街道的地址,也可以给食品标出价格等等;还可以玩“牌照”游戏;大声朗读各类牌照上的数字;找一个上面有“2”的牌照或找上面有宝宝年龄的牌照,这样来训练孩子对数字的识别力。
五、对1到10间的数字进行适当的思考。
可以给孩子提供线索,如大一点的,小一点的,然后让他们猜数。
除了有趣之外,还有助于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数字序列”来理解不同的数及数间的关系。
六、和孩子一起听天气预报,或读出家中温度计的温度值,也可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
同时还可以问孩子这样的天气应穿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让孩子理解温度的概念及其高低。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方案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
“趣味数学大冒险”二、活动目标。
1. 让学前儿童对数学产生兴趣,不再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数字游戏。
2. 帮助儿童初步认识数字1 10,理解简单的加减法概念。
3. 锻炼儿童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运算能力。
三、活动准备。
1. 数字卡片(1 10),每个数字准备5 10张,做成卡通形象的那种,比如1像小棍细又长,就把数字1的卡片画成一根可爱的小棍,上面再画个小笑脸。
2. 一些小玩具,像小积木、小玩偶之类的,准备20个左右。
3. 制作一个简单的数学冒险地图,可以画在大纸上,分成几个小区域,每个区域标上不同的数学任务,像“数字城堡”“加减法森林”等。
4. 小贴纸若干,用来奖励小朋友。
四、活动过程。
1. 数字小伙伴来报道(15分钟)老师拿着数字卡片,像变魔术一样,一张一张地拿出来,说:“小朋友们,今天有一群特别的小伙伴要来和我们一起玩,看,这个像小棍的数字1宝宝来啦。
”然后给小朋友们简单介绍每个数字的形状特点,再让小朋友们模仿数字的形状,比如让小朋友伸直手臂像数字1,弯着腰像数字7等。
把数字卡片发给小朋友们,让他们互相找一找自己拿着的数字小伙伴在哪里,老师可以说:“数字3宝宝的好朋友在哪里呀?快让他们手拉手。
”2. 小玩具数起来(20分钟)在地上或者桌子上摆出小玩具,然后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数一数这些小玩具都有多少个。
”先让小朋友们自己数,然后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数,一边数一边指着小玩具,数完一个说一个数字,比如数小积木,“1个、2个、3个……”数完之后,老师可以把小玩具分成两堆,问小朋友:“这边有5个小积木,那边有3个小积木,那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积木呢?”引导小朋友用数的方法得出答案。
3. 数学冒险之旅(30分钟)展示数学冒险地图,跟小朋友们说:“现在我们要带着数字小伙伴去冒险啦。
”把小朋友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2 3个人。
第一站:数字城堡。
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城堡区域抽取一张数字卡片,然后要说出这个数字像什么,说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纸。
以儿童视角与数学对话
以儿童视角与数学对话一、儿童视角下的数学初印象数学对于儿童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神秘的魔法世界。
那些数字呀,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它们有着独特的规则和魔法。
比如说1+1等于2,在儿童眼里,可能就是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就变成了两个苹果这么简单又有趣的事情。
他们不会像我们成年人那样去深入思考背后的逻辑,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去理解数学。
像分糖果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分到足够多的糖果,这时候数学就出现啦,数糖果的个数,比较谁的多谁的少。
二、用儿童的方式学习数学儿童学习数学可不像我们在大学里那样系统地去学习理论知识。
他们更喜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接触数学。
比如说玩数字接龙的游戏,一个小朋友说1,下一个小朋友说2,这样既能锻炼他们对数字顺序的熟悉程度,又充满了乐趣。
还有搭积木的时候,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让他们认识几何图形,长方形的积木、正方形的积木、圆形的积木等等,他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图形的样子,然后通过搭建组合,理解形状之间的关系,这可比干巴巴地看书学图形有趣多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积木搭得不稳倒了,他们还能从失败中学习到平衡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呢。
三、儿童眼中数学的趣味性儿童看待数学还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他们可能会把数字想象成自己的小伙伴,比如说5是一个大力士,因为它比1、2、3、4都要大。
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他们也会有一些特别的解题思路。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小朋友算3+4的时候,他不是直接用加法口诀,而是先数出3个手指头,再数出4个手指头,然后把手指头合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最后得出7。
这种方法虽然在我们看来有点笨笨的,但却充满了童趣。
而且他们在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也不会像我们那样容易沮丧,反而会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游戏关卡一样。
四、从儿童视角给数学教学的启示从儿童视角来看数学,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采用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7)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学前⼉童数学教育(7)学前⼉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
学前⼉童形成数概念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个:
(⼀)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够理解数的守恒。
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是形成学前⼉童数概念的核⼼。
(⼆)掌握10以内相邻数的关系
掌握10以内的数序,理解⾃然数中的任何⼀个数都⽐前⼀个数⼤1、⽐后⼀个数⼩1.
(三)掌握10内数的组成
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认识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前⼉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动作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连续性,⼜有⼀定的年龄阶段性,其中学前⼉童的个性特点、环境和教育对学前⼉童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起着⾄关重要的作⽤,教育者要根据学前⼉童的成长背影和特点,对学前⼉童因材施教,促进学前⼉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六一儿童节数学活动
六一儿童节数学活动六一儿童节是每年六月一日庆祝的儿童节日,是我们孩子们最期待的节日之一。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努力,儿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孩子们放松的机会。
在这一天,很多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
其中,数学活动是非常受孩子们喜欢的一个活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六一儿童节数学活动。
一、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一项有趣的数学活动,它能够在孩子们玩中学,让孩子们更轻松的学习数学。
数学游戏可以是单人游戏或团队游戏,常见的数学游戏有积木拼图、计算题抢答游戏、数学接龙和数学彩虹等。
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和目标,让孩子们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巩固数学知识。
其中,数学接龙是一种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游戏,也是一种有效的数学练习方式。
游戏规则是通过合理利用数字,构成等式,涉及到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提高自己的数字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数学接龙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敏捷性和反应能力,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数量关系的展示方式。
在数学实验中,孩子们可以亲眼看到数学的奥妙,享受到探索运算的乐趣。
数学实验可以是班级活动或个人活动,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水平,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数学实验。
比如,数字方块实验、测量实验和几何学实验等。
数字方块实验是一种非常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孩子们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方块拼出各种形状。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字的大小、颜色、形状和数量关系。
同时,数字方块实验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
测量实验是一种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实验,孩子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的物体和角度来了解数值的大小。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数字感知能力和测量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学实验是通过构图、绘画等方式,来更好地理解几何学知识的实验。
可以在不同的图形、角度中发现规律和性质,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几何学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让孩子们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基础上加上边框、填充、线条等元素,来了解不同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数学核心经验
数学核心经验数学研究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在数学中,集合指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而分类则是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和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是儿童集合概念认知的典型能力表现。
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1.感知有限集合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往往能够注意到集合的界限,如对排成一排的数量为5的物体集合,他们会对排在第一和最后一个的物体颇为关注,对排列在中间的物体则相对缺少注意。
2.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儿童已经关注到了集合中元素的数量问题,是儿童对集合数量从不精确的感知到确切数数的一个跨越。
3.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对类包含观念的理解。
模式模式就是在物理、几何或数里可发现的所有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是怎样的。
模式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模式的特点包括规律性、重复性、预见性、隐蔽性(抽象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排序既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
模式的研究和反应方式包括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动作形式、语言描述形式等。
儿童能够自己创造出一种模式结构或序列,并进行模式的比较和转换。
计数、数概念与运算、数运算、比较与测量、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几何与空间等也是数学研究的核心经验。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儿童能够逐渐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认知是指对具有隐蔽性、抽象性规律特征的事物和对象的认识。
识别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
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这取决于我们对决定模式结构的本质要素的把握,以及我们选择的表现形式。
计数是指数物体个数的过程,通过口说数字、手点实物等方式,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
感数是指瞬间就能感知视野中少量刺激的项目,是一种能够感知小集合数量的能力,不需要点数就能知道“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视线
·前几年,中小学数学界曾有“去数学化”与“纯数学化”的讨论,很是热烈,但难以达成共识。
有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生活化是产生争论的重要原因”,于是又有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讨论。
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表面上看,这是“数学化”与“生活化”引发的讨论;深层次看,反映的是数学学习中对学习主体的认识程度。
由此,儿童的数学与数学中的儿童成为数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内容。
一、儿童的数学: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
1.儿童的数学是身临其境的生活,
在生活中学数学。
儿童的生活是其数学学习的源泉,儿童的学习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的数学是建立在其经验基础之上的。
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其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并创造出数学。
”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依托生活原型,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利用生活来理解数学的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就是过生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往往
儿童的数学与数学中的儿童
*
朱向阳
【摘要】“生活化”和“数学化”的问题不仅是生活和数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数学学习中对儿童主体
的认识问题。
儿童的数学是生活与经验基础上的“数学化”,要坚持儿童立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体悟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索中学数学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形态。
数学中的儿童是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
探索者与创新者,更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关键词】儿童;生活;数学;数学化【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9-0020-03
【作者简介】朱向阳,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义乌,322000)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本文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变式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多元重组的例证研
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w20181011。
二
〇一九年第九期
20
会将自己置于数学的问题情境中,以此理解并解决问题。
例如:认识“上、下、左、右”,儿童往往会进行“角色换位”,将图中的小朋友换成自己,以此判断物体的方位。
将自己视为“当局者”而非“旁观者”,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特点。
“生活现实”是数学问题的来源,也是儿童理解数学意义的源泉。
遇到矛盾时,儿童往往以生活为标准来判断数学。
因此,问题情境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环境,数形结合是儿童理解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因此,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应成为小学数学基本的教学模式,“情境+问题串”应作为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方式。
2.儿童的数学是手脑并用的行动,在“做”
中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做中学”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特点。
实验教学是“做中学”的典型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手脑并用”,经历“做”的过程,理解“做”的结果,并积累生动具体的“做”的体验。
作为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作为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应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使儿童在具体操作和理性思维融合的过程中掌握算法、理解算理。
比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可以引导学生在展开和折叠剪纸的过程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周长”,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描一描,在操作中掌握概念;学习“体积和容积”,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加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其加减运算算理;
等等。
3.儿童的数学是不知不觉中地发现,在探
索中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儿童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数学化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在于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两者间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模型。
教师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草地面积”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基础进行尝试计算。
学生或根据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用“推拉”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利用“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而后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辩一辩发现“推拉”转化面积变了,“割补”转化面积不变,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数学中的儿童:体验与探索活动中的成长者
1.数学中的儿童是活动者与体悟者。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以具体动作思维为基础,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中的儿童应该是活动者和体悟者。
数学的“理”和生活的“情”有时是冲突甚至矛盾的。
比如“角”,学生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概念中定义的“角”是有区别的,让他们列举“角”,有学生会指着“桌角”“墙角”“铅笔尖”甚至物品标价上的“角”,认为这些都是
“角”;让学21
生画“角”,有学生会画出“三角形”,认为这才是完整的“角”。
通过从生活中不同“角”的原型提取共性,形成抽象的“角”,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操作和观察理解数学中“角”的含义,根据“角”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也是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数学中的儿童是探索者与创新者。
对儿童而言,如他所面对的生活一样,他所面对的数学总是新的、未知的,有时两者间还会有冲突和矛盾,需要自己去发现、联通和重新建构。
探索者和创新者是数学学习中儿童的基本角色,“问题—猜想—探究—结论—应用”应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
例如:学习“方位”,儿童虽有生活经验,但对于物体的正面、上面、下面等,在生活中往往是有特定所指的,在数学中却是抽象的方位,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
要解决生活现实和数学概念的这种冲突,就需要儿童在探索中沟通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3.数学中的儿童是成长者与成功者。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丰富数学知识和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不断成长的过程。
例如:关于“租车”问题,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后出现了四次(二上、二下、三下、五上)。
从提供的信息看,前两次提供“坐车人数”和“大、小车限乘人数”;后两次增加了“大小车的租车费用”。
从解决的问题看,二上是“还可以怎样租车”,二下是“怎样派车比较合理”,三下、五上则都是“怎样租车最省钱”。
从教学目标看,二上是“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租车问题”,侧重于租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二下是“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派车问题”,侧重于租车的
合理性(没有空位),渗透有序性(列表整理);三下开始“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侧重于租车的目的性(最省钱)和策略性(列表解决问题);五上是“研究租车的策略”,更进一步提高了要求,侧重于思考的过程性和全面性,掌握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完整地列式算出所有租车方案的费用,并通过表格进行比较,重在有序列举所有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打通数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既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
王尚志教授认为“数学是讲道理的”,陈省身教授认为“数学是好玩的”。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讲道理”的“玩”的过程,既要重视数学的意义和理解,也要关注学习对象,让
数学学习成为有趣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碧芬,张维忠,唐恒钧.“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2(1):86-92.
[3]岳欣云,董宏建.数学教育“生活化”还是“数学化”:基于数学教育哲学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7(6):41-47.
[4]周忠琴.“数学—生活”双向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5]柯雅梅.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变化及其争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