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4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3.2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3.2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课本图中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3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3

《力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本章内容是关于物理学中基础的力学展开的,主要包括力的存在以及一些常见的力的知识,之后再引入牛顿第一定律。

而在第二节力的测量中出现的关于力的大小的描述,力的单位,力的测量工具等,都是物理力学中较为重要的入门知识。

因此总体上来说,本节知识在整个初中科学中,是最基础,最为关键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力的存在与力的作用效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具体描述力与测量力的大小。

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习新的认识。

而由于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与使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利用实际操作探究来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簧的弹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弹簧伸长长度与力的关系,提高观察的意识与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二)教学难点1.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2.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五.实验器材拉力器,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六.教学过程[开场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兴趣]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廿三里初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是来自于702班的周老师,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科学课)其实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些紧张,幸好有几位同学在课前对老师笑了笑预设:此时,学生笑的更多了。

现在朝老师笑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老师现在紧张的心情也好一些了。

那么,今天大家就和周老师一起来学习科学!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力的存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力的存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认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力的种类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产生及存在方式,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分析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推箱子、踢足球等)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1)力的定义及产生:讲解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3)力的单位及测量: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单介绍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

3. 实验探究(15分钟)(1)实验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重物等。

(2)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弹簧拉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力的特点及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及种类,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力种类及测量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力的应用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

〔2〕、通过观看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从而亲近科学、喜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要紧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两大知识块。

由于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是后续力知识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内容,同时学生对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因此该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里中学生尽管第一次接触力的知识,然而学生在生活中对力依旧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尽管这些是浅显的、是不确切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学生原有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建构科学的力知识。

同时由于初一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阶段,加之在许多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以及物体运动状态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还特别难理解“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1〕力作用的两种效果〔2〕力的相互性教学器材:气球小木棒装有色水的劲酒瓶教学设计教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创造情景〕: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那你是如何判断鱼上钩了呢?2、游戏:为了报答你们帮我解答了那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每组由第一位同学开始将气球拍到最后一位同学,然后又拍回到第一位同学手中,看哪组做的快。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 (4)PPT课件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 (4)PPT课件

吊环
指针 铁杆
挂钩
11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 量程、最小刻度。 ①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是 牛(N)。 ②零刻度线在刻度那个位置?
指针有没有对准零刻度? ③量程是 5 牛,最小刻度为 0.1 牛。
12
2、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测 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 小,注意弹簧的长度。
16
1、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
个力叫做 弹力 。形变越大,这个力 越大 。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 测力计 ,我们常用的 有 弹簧测力计 。
N 3、力的单位是 牛 ,用符号 表示。
17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错误
的是( D )
A、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范围。 B、测量时,指针不要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要先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如果不是 应该矫正后再测量。 D、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竖直方向的力。
18
5. 弹簧测力计读数练习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红色指针所指的读 数是:2.4N
黄色指针所指的读 数是:4.8N
19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2、将弹簧拉的更长,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被上拉的感觉越明显
3、撤去拉力,弹簧将 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
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对手的 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4
1、请你讲一讲弹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发生了形变 ,为了反抗形变产生了弹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4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4浙教版
A.F>G+fB.F=G+fC.F>G-fD.G=F+f
【答案】:B
【分析】直升机匀速上升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升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重力和阻力的方向是竖直向
下的,即G+f=F。
变式训练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运动和力(四)
主 题
运动和力(四)教案
教学内容
重点:1.二力平衡的条件
2.受力分析方法
难点:1.二力平衡的条件
2.受力分析方法
方法技巧:1.知识点的归类总结
2.识图解题
3.实验题的答题关联性和完整性
二力平衡的条件
灯泡为什么会静止,不掉下来呢?
研究:物体受到两个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呢?
请同学们猜猜看下面哪一个物体受力平衡了!
D.
人的推力与木箱的重力是米”实验.玻璃杯和米被慢慢提起后,玻璃杯受到重力的平衡力是( )
A.
米对竹筷产生的压力
B.
竹筷对米的摩擦力
C.
米对玻璃杯的摩擦力
D.
手对竹筷向上的提力
【答案】C
3.放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但它不会下来,其主要原因是 ( )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答案】 D
例2:直升机匀速上升时,受到升力F,重力G和阻力f,这些力的关系是(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3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教案3

探究中感受乐趣,合作中提高能力——《力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产生、力的相互性。

教材的编写是在学生具有充分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同时教材注重用精美的照片和图片来表达信息,以增强科学的可读性和真实性。

而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如大气压、功、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过力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比较详细地学习过有关浮力的知识,知道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但这一些知识和概念的建立还处于朦胧的阶段,由于力的存在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桥梁,才能体会和感受无法直接观察的知识。

2、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已经了解,合作的意识也已建立。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同时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更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体现的更直观、生动。

三、教学目标1、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来类比明确“转换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观察和活动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产生和相互性。

3、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4、通过小组之间的挑战活动,让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从而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会利用生活实例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2、探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1、明确转换法和放大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探讨力的相互性。

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使任何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 教案4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 教案4

第三节力的存在一、教材分析:教材第一段从“树动知风”这一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判断力的存在的一种方法:根据里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

教材安排的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扁的实验十分简便,可以让每一个学会僧做一下。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橡皮筋,将它套在两手的食指上,拉一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实验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会使用弹簧秤测力。

〖技能目标〗1、在列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单级水火箭,从中提高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从生活事例中获取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热情。

2、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提高对价值的科学认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力的存在,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难点:力的相互性,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教具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弹簧、铁架台、弹簧秤、两个鸡蛋、回形针、磁铁、海绵、课件。

五、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式、讲授式。

六、教学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师:你看得见风吗?你能说明风的存在吗?(课件打出图片)生:飘起来、冷、气象设备、风车、风发电、风铃等:师:能不能总结一下我们是看到风产生的什么而知道风的存在的?生:效果。

师:我们看不到风,但可以通过风产生的作用效果知道风的存在。

同样的,生活中力普遍存在,你能看到吗。

你能通过一些事例说明力的存在吗?(板书:一、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一:(以四人小组开展讨论)讨论:哪些事例说明了力的存在?生:人提水桶,肌肉紧张;人踢足球,脚趾疼痛;人推桌子,桌子移动;压路机压路,路变平实…师:若有必要教师在这里可以通过比较左边的物体和右边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3.2力的存在(第3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3.2力的存在(第3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3.2 力的存在(第3课时)(教学设计)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任何力的作用都会产生某种效果,但不同的力产生的效果并不相同。

在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我们看到,当拉力增大时,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会变长。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那么力产生的效果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一、力的三要素活动:1.如图所示,把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长方形木板上,用手向下拉弹簧的下端,观察弹簧伸长量,用更大的力拉弹簧,再观察一下弹簧的伸长量,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用更大的力拉弹簧,弹簧变得更长,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如图所示,先用力拉弹簧,再用力压弹簧,观察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力拉弹簧时,力的方向向右,弹簧将伸长;用力压弹簧时,力的方向向左,弹簧将缩短。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3.(1)在地面上垫一张纸,请你的同伴坐在纸上,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头顶,手掌紧压住头。

(2)如图甲,握住同伴的前臂最靠近肘部处用力向上拉起,看看能否把手臂拉起。

(3)如图乙,改为握住同伴的前臂腕部用力向上拉,看看能否把手臂拉起。

甲乙在以上活动中,如果在靠近肘部处向上拉,很难将手臂拉起,但如果在前臂的腕部向上拉,则很容易将手臂拉起。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还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综上可知: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人们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注意:任何力都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三个要素决定力,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也会发生改变。

4.用力的三要素解释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注意:控制变量)思考与讨论:你踢过足球吗?球员射门时,能否将足球从合适的位置射入门内,跟他踢球时所用的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踢足球射门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足球被踢的部位(即力的作用点)、用力的方向和用力的大小,才能把足球踢入球门内。

二、力的示意图既然力有三个要素,那么单用一个数值是无法完整地表示一个力的。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4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_4

《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存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1、能从日常生活中物体之间的作用,分析得出力的存在,以及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且能举例说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培养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喜欢科学【重难点】力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器材准备】气球、弹簧、可乐瓶、保温杯、小车、细绳等【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感知激疑展示图片:火箭发射的情境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从而使火箭上升。

那么,为什么火箭升空运动都是要向后方喷气,才能达到前进的目的?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感受“力”的存在1、双手互压,两只手感受到了什么?2、手按压桌子;3、手拿书本。

活动二:分析“力”的存在下面列出了图中所涉及到的物体,请用一个适当的动词,将他们联系起来人轮椅压路机路面磁铁铁钉结合上述例子,组内交流讨论:上述每个力中,涉及到个物体?通过以上事实,请你尝试给力下一个定义: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想一想:1、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呢?2、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举重运动员能举起很重的杠铃,若不借助别的物体,他能否将自己举高并停在空中?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是我们看的到力吗?我们应该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活动三:亲手尝试,体验力用桌子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弹簧、气球、直尺、保温杯)并且用以下形式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想一想:如何使微小的形变放大书本放在桌子上,对桌子有力吗?桌子形状发生变化了没有?用手捏可乐瓶和保温杯,可乐瓶被捏瘪了,形状发生了改变。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1教学⽬标
1.知道⼒的作⽤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知道⼒的作⽤是相互的;
3.能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学情分析
⼒、⼒量、作⽤⼒和反作⽤⼒等词,对学⽣来说⼀点都不陌⽣,学⽣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有怎样的作⽤效果?反作⽤⼒到底是怎么产⽣的?这些问题学⽣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来说,能举出⼒的作⽤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的概念。

基于学⽣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活中有关⼒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积极动⼿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的作⽤效果和⼒的概念概括出来。

3重点难点
重点:⼒的作⽤效果及⼒的作⽤是相互的。

难点:⼒的概念的建⽴的过程及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
4.1第⼀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新课情景:林丹、谌龙在⽻⽑球赛中的⼀组图⽚。

观察图⽚,有什么共同感觉? ⽣:帅⽣:强壮师:肌⾁的紧张程度发⽣变化感受到⼒这是⼈对⼒最初的认识。

⼆、⾃主探究,建构概念 1.感受“⼒”的存在请同学们来互相展⽰⼏个⼒,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组设计的⼜多⼜好,并请仿照着填⼊下⾯的表格中。

例⼿搬桌⼦⼿搬桌⼦ 1 2 3 4 5 【体会】要想有⼒的话,需满⾜什么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之。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学会从试验中结合学知识。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让学生感受力大小。
实验,客观地表达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验证力的存在.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探究、发现、理解力的两大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2.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前预习】问题1:生活中如何感受力的存在?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问题3:什么是力?问题4: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活动一:让学生上台把重物提起来,感受此时(手)肌肉有什么感觉?活动二:用力拉橡皮绳(坚持五秒),感受手臂的感觉如何?总结归纳:人类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胀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除此之外,上述过程中还有什么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有力的存在”,使生活问题科学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知识要点一、感知“力” 经过刚才活动大家都感受到了力,那么大家想一想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物体可以产生力,请些举例子。

二、分析“力”(1)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一些产生力的例子,比如压路机压路、马拉车、吊车提货物、磁铁吸引回形针分析力产生的条件?①力产生需要两个物.②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③两个物体产生力还需要发生作用.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我们知道“人过留痕、雁过留声”那么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产生一些效果,通过学生实验分析力产生的效果.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桌上的器材(一个气球、一个橡皮条、一个弹簧、一个兵乓球、一个小车)请大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把它产生的效果记录在表格.归纳:力产生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大小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三、探索“力”(1)物体受力一定会有形变吗?如何证明玻璃杯的形变?(2)思考篮球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有力的存在吗?如何证明篮球发生了形变?四、领会“力” 活动:(两人一组)如图所示,两个气球相互挤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做一做,下面三种挤压方式哪些能产生这种效果?A.甲球不动,乙球压向甲球B.乙球不动,甲球压向乙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所示效果的是 .你能从这个实验的产生中又能的到什么?是怎么分析的?(1)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为什么人会向前进?(2)火箭的的推力从哪里来?五、应用“力” 演示实验:演示反冲小车,让学生跟进一步体验反作用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案例

《力的存在》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①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②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科学方法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③情感、态度、科学观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难点:力的相互性三、教学准备 Ppt、橡皮绳、气球、磁铁、弹簧、矿泉水瓶四、教学过程⑴ 引入师,我们如何感知风?看风的作用效果. 如果我们要感知力,要如何来呢? 生,看力的作用效果师根据某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在科学中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方法⑵感受力(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师,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感受力请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其他学生观察现象现象:矿泉水瓶变扁了问,这是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的,矿泉水瓶的什么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力的作用下矿泉水瓶发生了形变拿出自己的橡皮绳,用手向两边拉,请一个学生上来拉弹簧现象:变长了结论:力可以使橡皮绳发生形变小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Ppt展示撑杆跳、足球、拉弓问:物体在什么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举例: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生⑶探究观察微小形变问,同学们的书本都放在课桌上,书对桌面有向下的压力,桌面有没有发生形变呢学生猜想师,在科学研究中,某些微小的,看不出的现象,我们可以给他放大后来观察研究 Ppt展示实验装置图师介绍:这是一个玻璃瓶,瓶内装满水,在塞子的中间插入一根毛细管,用手挤压玻璃瓶时,如果发生形变,毛细管内的液面高度会有变化的视频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玻璃瓶也发生了形变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都能证明,一切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发生形变,反之,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⑷力能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问,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能改变物体的什么呢来看以上这三幅图中的现象标枪、足球、拦网生,观察分析各个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请几个学生来说说师,我们可以发现,这三者或者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或者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这两者的变化都属于运动状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力能改变物体的什么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师,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展示图片甲乙生,甲车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乙车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所以甲乙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师,只要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者运动方向两者有一样发生变化,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三要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

(3)会用图示法表示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体验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小铁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2、演示实验器材:弹簧、钢尺、气球、锯条、弹簧测力计。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图片霍元甲与对手搏斗
设疑:霍元甲与对手搏斗,他战胜了对手,是因为力气比对手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
这与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有关。

引入课题力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1:学生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现象: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活动2: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

活动3: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从侧面
靠近(但不要接触)运动的小铁球。

活动4: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放在运动小铁球的前方或后方(但不要接触)。

现象:小铁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归纳: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练习:
1、熊猫用力使竹枝弯曲,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2、运动员用力把足球踢出去,这现象表明力可以。

二、力的三要素
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设疑: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
实验分析:控制变量法
情景:演示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是否有关
活动:学生实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作用点是否有关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因此,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练习:
1、力作用在点更易把门关上,这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用大小相同的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这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用大小不同的力,沿相同方向拉弹簧,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

这一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4、如图,弹簧的一端固定,以不同大小和方向的力作用在弹簧上,且力的大小F1=F2<F3,观察弹簧发生的形变,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是否有关,应选择图和图,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是否有关,应选择图和图。

三、力的图示
在物理学中,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它称为力的图示法。

例: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50N的推力F,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推力。

练习:用40牛的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力F
(三)小结:
一、力的作用效果
二、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图示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3.3 第2.4.6.7.8.11.13题
学习活动卡: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发生的现象。

记录:力可以使物体
2. 活动2: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发生什么现象?
记录:静止的小铁球
3. 活动3: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从侧面靠近(但不要接触)运动的小铁球,发生什么现象?
记录:小铁球的运动方向(选填“发生”、“没有”)变化。

4. 活动4:一位同学轻推小铁球使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另一位同学将条形磁铁放在运动小铁球的前方或后方(但不要接触),发生什么现象?
记录:小铁球运动的速度(选填“发生”、“没有”)变化。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二、力的三要素
1. 猜想: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 实验1: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的关系,
控制、不变,
观察现象后得出:力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实验2: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的关系,
控制、不变,
观察现象后得出:力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例: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50N的推力F,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推力。

练习:
用40牛的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力F。

力的三要素课后反思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这节课的设计我按照二期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学生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物理的基本概念,并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物理规律。

一节课下来,达到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一、整节课中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
1)在新课导入上,我通过霍元甲和大力士搏斗的图片,以及他战胜对手的事例,设置悬念,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2)在新课讲授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如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力的形变效果。

并对课本配套的学习活动卡上的磁铁靠近小铁球的活动进行再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在活动中认知力的另一种作用效果。

3)在实验分析时,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我采取的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启发下,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讨论实验的具体做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通过这种小步子,设坡度的做法,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得到力的三要素。

4)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取材简单,设计巧妙,易引导,易操作。

一根锯条就可完成三个实验来研究力的形变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

5)在整节课的流程中,合理的运用了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后面配以精心设计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整节课的亮点是:
1)在引入上激发好奇,在设问中注重启发,在猜想上联系现实,在实验中注重方法,在操作上强调动手。

2)课堂氛围活跃热烈,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生活动积极有效,各个环节衔接流畅。

三、这节课还须改进的地方有:
1)内容虽较全面,但还不够深入。

由于我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容量较大,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在板演力的图示后,学生只练习了一道,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力的图示,如沿着斜面向上推小车,一个图里画两个力的没有涉及到。

2)在用实验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给学生提供的器材是锯条和弹簧测力计,学生主要是利用力作用在锯条上的形变效果进行研究,而没有再提供其他的器材让学生选择,尝试用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研究。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今后,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不懈的努力,从教材出发,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我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备好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