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文化
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中风格之争的社会学分析再议“非主流”文化及“杀马特”文化
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中风格之争的社会学分析再议“非主流”文化及“杀马特”文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风格之争,特别是对“非主流”文化和“杀马特”文化进行再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非主流”文化和“杀马特”文化如何在中国青年中形成、发展和影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概述“非主流”文化和“杀马特”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历史回顾,揭示它们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它们如何与主流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文还将对“非主流”文化和“杀马特”文化中的风格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逻辑。
本文将提出对于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于引导青年文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年亚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非主流”文化和“杀马特”文化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风格,在近年来尤其受到了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非主流”文化的探讨多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传播方式以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多数研究认为,“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反叛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表达方式体现了青少年对于个性、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同时,网络媒体的兴起为“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得这一文化现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并影响了广泛的青少年群体。
也有研究指出,“非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审美同质化等问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非主流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产生和影响
主流与非主流模式的冲突
• 主流(常规固定模式): • 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对外通常显稳定结构。 顾名思义,主流并不是指时尚潮流的追求 ——而是一种已经被绝大多数接受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不接受真正的主流观点的, 不是时下被称为非主流的社会现象中的跟 风者——而是指尼采等理想主义哲学家。) • 非主流(非常规流动模式): • 小众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的价值观格格不 入。卧轨自杀的海子,举枪自杀的梵高, 都是非主流小众文化价值。
非主流音乐来源 据研究,非主流的老祖宗正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 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朋克文化属 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 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90年代末,由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 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 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 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中国当下兴起的非主 流也就是Emo文化. PUNK, 是兴起于1970年代的一种反摇滚的音乐力量。 PUNK在中国大陆译作" 朋克"; 在台湾译作"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里的解释 是(俚语)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 一定的改变)。 从最早由Leg McNeil于1975年创立《PUNK》杂志,之后由Sex Pistols将此音乐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历史了。 要了解PUNK对世界及对室内 空间的影响, 必先了解PUNK的意义及发展。 什么是 R&B?他跟非主流音乐有什么关系?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广义上, R&B可视 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于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 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 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azz和Blues之 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 的 Hip Hop系,但是现在的90后等拿来R&B愣说是非主流音乐。
非主流文学名词解释
非主流文学名词解释
非主流文学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学传统的文学流派,其作品多为较为个性化、反传统、表达个体情感与思想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非主流文学常见术语的解释:
1. 微型小说:一种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表达情感、思想、故事的文学形式。
2. 诗意散文:结合诗歌意象和散文叙事方式的文学体裁,常常表达个人的心情与思考。
3. 情绪散文:以真实的情感为根据,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心情和体验的一种散文形式。
4. 反传统诗歌:以批判传统为主要目标的诗歌,常常采用自由诗、抒情诗等形式。
5. 异质小说:通过对异象、幻想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小说。
6. 程序小说: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和不同的叙述方式,把小说作品看成一种程序,从而创造出一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7. 自传体小说:以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通过小说的方式加以创作的一种小说形式。
这些非主流文学术语的出现,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学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 1 -。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第一篇: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提要现在的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这给广大学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及时进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念不断渗透,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正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
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
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
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表现近年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呈现出流行之势,这势必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等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
1、短信文化。
随着大学生手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手机短信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
欧美非主流
欧美非主流欧美非主流文化的兴起导言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个性与独特性的追求日益增加,这种追求在文化领域尤为明显。
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在欧美地区迅速兴起,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研究欧美非主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欧美非主流文化的起源欧美非主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那个时期,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的主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开始寻求独特的标识和表达方式。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思潮和文化现象。
例如,朋克文化、哥特文化、摇滚文化等都是欧美非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欧美非主流文化的特点1. 特立独行的审美观念欧美非主流文化的人们通常具备敏锐的审美观念,他们倾向于以独特、鲜明的方式表达自己。
他们大胆地摒弃传统的审美标准,追求非凡的个人风格。
无论是艺术、服饰还是音乐,都能够体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观。
2. 内心独特的个性非主流文化中的人们通常有着独特的个性。
他们拒绝成为主流社会的一部分,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穿着上还是在言行举止中,他们都极力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拘一格。
3. 对社会规范的挑战欧美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激进的文化现象,常常具有对社会规范的挑战精神。
他们拒绝被主流文化所束缚,追求更为宽容和包容的价值观。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社会观念,以个人独特性和多元化来定义自己。
三、欧美非主流文化的影响1. 多元化的社会景观欧美非主流文化的兴起,为社会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景观。
人们可以在城市中看到各种风格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作品,这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青年人精神独立性的提升非主流文化对于年轻一代的影响尤为明显。
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和追求独立的平台。
许多年轻人通过非主流文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愈加自信、独立。
3. 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非主流文化的兴起也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等都能够通过非主流文化找到更多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飞速普及,非主流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向往、接受这种文化。
然而,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非主流文化的定义非主流文化又称“次文化”,是指与当下主流文化相异的各种文化形态,例如个性化、另类、反传统、独立思考等等。
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非主流文化强调个性、独立、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1. 培养创造力非主流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体现的个性和创造力。
对青少年来说,接触非主流文化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不拘一格、全神贯注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使得青少年能够不容易囿于传统文化的束缚,更加勇敢的表达自我,具备了更高的美学诉求及一定的审美能力。
2. 使青少年更加开放接触非主流文化可以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和接受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
非主流文化不拘泥于传统社会的规范,它涵盖了各种各样与传统主流文化相比显得特别的思想和行为,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的文化选择,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多种文化和价值观念。
这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沉淀青少年心态中的气度与包容,还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韬光养晦,以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占据未来的主导思潮。
3. 增强自信心非主流文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我,倡导个性与独立。
对年轻人们来说,这种理念是非常促进其成长的,使他们在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青少年在接触非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探索自我的好奇心,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独有的归属。
这种过程不仅让青少年获得自信,还可以让他们对未来怀有积极的看法。
三、非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1. 容易成为“逆反族群”非主流文化往往标榜反传统、反主流、独立思考等口号,对年轻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有些孩子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往往会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不加思考的盲目从众,成为了一个“逆反族群”。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和谐构造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和谐构造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是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颜色,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
现在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
但是由于受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公众文化呈现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
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和盛行好比双刃剑,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
一方面它给社会注入活力和激情,比如,网络给人们的学习、交流、了解社会和世界洞开方便之门;优秀的卡通和影视作品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
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更为明显。
首先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缺乏真实感,往往带来某些欺骗性,孩子们可能会在匿名心理的主导下进行有悖常识、常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其次网络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影视文化中充斥着不少色情、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于是在部分青年人中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庸俗化的言行。
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青年人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成为社会主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
构建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发展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
正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矛盾与冲突,我们才要追求和谐,也正因为追求和谐,我们才要协调矛盾。
因此,社会中存在不和谐是必然的,是一种常态,我们不但要正视这些矛盾冲突,敢于让它暴露出来,还要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规律,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和谐背后所包含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
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定义: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内,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是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颜色,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民间”色彩,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思想:非主流是主流的思想.应该保持它的活力。
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
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
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如何定论: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
比如R&B风格,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
也因为它的尖锐与野蛮血统,充满了张力,难以为大众社会所容纳。
因此,现在R&B风格的风靡全球,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东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
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非主流事物。
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创造力的所在。
所以,请你不要将非主流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
如果觉得非主流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
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非主流的一些表现:图片:喜爱另类奇怪的图片,比如摆POSE时会装出痴呆,颓废的表情,喜欢斜45度对着镜头嘟嘴巴。
非主流性文化的含义周德陆
非主流性文化的含义迎河中学李明霞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使用与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开始青睐“鬼脸装”、选秀、中性装扮、饶舌歌曲、颓废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并把这些当成“非主流文化”。
可随着“非主流文化”追随者不断增多,倡导者水平参差不齐,“非主流文化”正被误读曲解,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病态审美的趋势,长久下去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据了解,非主流文化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强调原创、反传统、个性独立,诞生于上世纪的西方国家,目前世界上不少成熟的艺术家、文学家、导演和演员,青年时期都曾是非主流文化的忠实拥护者。
但时下青少年关注的所谓“非主流文化”是近年来随“哈韩”、“哈日”风流入的,其中的独创成分和深入研究所占比例很少,更多的是从报刊杂志的海报中模仿明星的装扮,以此来标榜自己。
一、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也称主流意识形态,或称“文化—意识形态”结构。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
非主流文化,是指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或者可以理解为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易于流行的次文化或亚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主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
本文所述非主流文化,包括这两种成份。
二、非主流文化存在的原因文化不可能只是社会期待的翻版,总要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分。
因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原因有:其一,社会的期待本身与成员的期待总会存在一些差异或矛盾。
其二,社会成员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标准和内容。
其三,成员的个性因素,出于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生或相异的信息。
其四,非本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展、想进步的国家都不能避免的因素。
三、非主流文化的特性、变迁及影响。
辩证看非主流文化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非主流文化”一、摘要:非主流是一种当今社会流行的形式怪异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许多人都无法理解它,非主流难道真的一无是处?绝对不是的,非主流亦有它的可取之处,那么我们要怎么样看待它?该不该接纳它?答案是有选择吸收,非主流文化好的方面也能融为主流。
二、关键词: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个性共性对立统一吸收接纳辩证三、正文:当下对于非主流这个词汇,我们已经不再陌生。
但是许多人都无法认同这种怪异的潮流,认为追随这种潮流的人都是一些社会的“异端”,总喜欢过分张扬自己,在那些异类的装束的掩盖下身心是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的。
诚然,非主流流于表面的东西的确是让常人难以看懂的。
五花八门的服装饰品,网络上让人诧异的各类照片,还有那一串串难以破译的火星文,这些对于大多数主流人士而言,都是好无价值的废品,都是应该严加批判的,这种潮流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反而严重扭曲了当今青少年的纯洁的心灵,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思想正受到低俗文化泡沫的腐蚀!的确,非主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次文化,但是它究竟是不是所谓的低俗文化泡沫,这是无法断定的。
因为站在不同立场的人的评判都是相对立的,主流人士认为非主流爱恶搞、充满低俗、毫无趣味。
但是崇尚非主流的人就认为它宣扬了个性,张显了活力,展示了阳光。
所以对于这点,还得辩证看待。
非主流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想要瞬间消除它的痕迹是不实际的。
非主流的确有些不良影响,但那些不良影响的来源都是极端行为引发的,更多喜欢非主流的人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喜好,并没有沉溺以至于不可自拔,任何事只要不触极端,都不能妄自加以好坏评论,在无限的未来里,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只能说主流的未必一定是精华,非主流的也未必都是糟粕。
所以现在就定论非主流文化的属性,不妥不说还一定是个难题。
当今社会里崇尚非主流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并且大多都是年轻的八零九零后,更多的人都是追随大众性的主流文化。
但是那少部分喜欢非主流的难道就不沾染主流文化?答案是否定的。
青少年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影响青少年
积极:
• • • • 预示了主流文化发展的某种倾向。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促进了青少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提升其创造性。 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从而促进青少 年个体的健康成长。
消极:
•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干扰,导致他们是非不分、 爱憎不明,道德观念模糊。 •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直接冲击,纪律松懈、学习行为 不端,急功近利。
• 朋克、哥特、摇滚、嘻哈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们表达的 各国文化中或新潮,或复古,或狂野,或悲伤,或激情, 或颓废的被放大了的精神文化,满足了青年极度的精神匮 乏,叛逆心理激化等需求。 • 传媒的失职。媒体的发达使青少年变成“容器人”,其中 不乏腐败、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偏差缺失。家长对青少年缺少关心, 培育方式过于功利化;学校教育理念滞后使青少年觉得学 习无用,管理或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
非主流图片
非主流发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主流打扮
非主流头像
非主流空间
非主流音乐
形成原因
• 从生理及其心理特征来看,这批青年正处于最活跃的青春 期,个性独立鲜明、好胜且充满想象力。一方面高他们反 对墨守成规且并不在乎世俗的言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他们对各方面的自我心 理需求更加强烈,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 缺少人生观的引导。无花八门的大千世界里,这批青年缺 乏引导和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对社会上形形 色色的文化现象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分析思考,对真善美与 假丑恶区分还仅仅是感性认知,这对于阅历尚浅,缺乏判 断能力及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来说,很难全面认知和适应现 实社会。
青少年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十大特征
非主流十大特征非主流的文化,是一种追求独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们追逐的潮流,其独特性和创新性备受瞩目。
那么,什么是非主流?非主流究竟有哪些特征?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非主流文化的十大特征。
第一,个性鲜明。
非主流强调个性和独特性,追求自我独立,不盲从于主流流行文化。
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眼光影响,敢于做自己。
第二,独特审美。
非主流在审美观念上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他们追求独特的审美体验,经常从艺术、音乐、时尚等方面寻找灵感,打造个性化的审美风格。
第三,反传统。
非主流思维开放、前卫,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文化观念,敢于挑战权威与常规,追求创新和变革。
第四,自由潇洒。
非主流生活态度放荡不羁,他们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实现,拒绝被束缚和规范,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第五,追求真实。
非主流崇尚真实和纯粹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受物质和功利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第六,热爱艺术。
非主流热爱艺术,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文学,他们在艺术领域追求独特性和创新,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七,社交广泛。
非主流群体社交广泛,在网络上频繁互动,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起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圈子。
第八,创作能力强。
非主流具有很强的创作能力,他们擅长运用多种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第九,注重环保。
非主流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积极推动绿色生活方式。
第十,不盲从。
非主流坚持独立思考,不墨守成规,不盲从权威,秉持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敢于质疑和挑战。
总的来说,非主流文化是一种追求独特与创新的生活方式,它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趋势和生活态度。
非主流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多样性。
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非主流文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尊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非主流文化——精选推荐
非主流文化影响非主流,目前在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传播速度快的惊人,非主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在现今社会中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懂得时尚,张扬个性,自我展示。
慢慢的脱离了主流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而演变为一种文化,那就是现今流行的非主流。
目前在网络上对文化生活具有两大派主流和非主流。
也有中间文化我称它为尚流。
主流的文化归结于大众文化。
也就是说正常社会文化。
非主流的文化归结于逆主流文化,也就是和主流相反的文化但也有接近。
尚流的文化就是中间的。
它即使主流也是非主流。
网络中对抗的就是主流和非主流这两种文化。
大多网站中有很多对主流生活的恶骂也有对非主流的恶骂。
其原因主要是主流对非主流文化的反对。
为什么要反对呢!只要你是主流,你拥有中国人保守文化的思想你就会反对。
在说为什么主流反对非主流的真正原因时,我们先了解一下非主流文化.非主流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
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90年代末,由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Pop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文化,Emo即是Emotional的缩写。
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
中国当下兴起的非主流也就是Emo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真正意义是就是个性、张扬、另类的服装,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的服装和对事物的思想。
并在个性讲究中不断泛滥,衍生出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非主流是托起主流大众文化演变出的自我文化.现在中国的青少年大多都加入非主流文化,其原因也许是一种逃避主流大众社会的事与物,也须是盲目跟随.但最大的问题是现今的非主流文化已经在中国演变到超出非主流文化界限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一下现今的非主流是什么样的.现今的非主流是大众文化都厌恶的.一.穿着打扮非主流现今的穿着打扮可谓是五花八门.怎样个性怎样打扮.只要能张扬个性怎样搭配都可以.比如PUNK风鸡冠头(男),爆炸头,烟熏装嘻哈风辫子头(男),染后卷发带街舞帽子带大耳环.嘻哈专用服装宽大些女的短一些,滑板裤,板鞋.很多很多.先说男性的穿着打扮,男性发行也是五花八门,爆炸头鸡冠头发行染色.有的男性发行流的很长,有的男性发行颜色是七彩飞扬.男性打耳钉现在已经不稀奇了.但是一个耳朵上8个耳孔对于主流社会的人那是闻所未闻.鼻钉唇钉也有很多花样.女性化妆并不稀奇但男性化妆就稀奇了.黑黑的嘴唇烟熏眼也是男性的喜好.再说女性,超短裙露背装低胸装并不稀奇,嘻哈装卡哇伊也是紧跟不放.化妆也是浓妆艳抹.二.生活非主流的生活我们不能不说厉害.青少年中不管是上学的不上学的到了晚上就是他们的天下.晚上他们最钟爱的地方有固定几处.网吧迪厅.KTV.溜冰场.夜市.有的晚上就会去网吧.一坐就是一晚上.半夜饿了开水泡面加可乐.还有厉害的渴了就拿个空瓶厕所里灌水喝(可能是没钱吧不知道原因) 有的晚上8点过后就是迪吧.在里面超大音量的音乐加上热闹的气氛狂蹦开来.男女喝酒当然是不在话下,*********也可以当作糖来吃.男的见漂亮妹妹就过去搭话女的见帅哥那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俩人聊投机的话就出去吃夜市一碗麻辣烫一杯可乐后两人就进入某某旅社. 有的晚上就10人8人凑到一起去KTV.不管是唱的好不好就拉开嗓子唱起来.烟酒男女共分享.小菜外加K粉.那可为是男女你喽我抱进天堂啊!溜冰场里男女看谁技术好.男的不会女的教不的女的不会男的扶.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可能进入恋爱期.这就是非主流的生活(简便概述)三.金钱非主流的群体一般都是很有'钱'.所谓的钱大多都是父母给的.我们先看看非主流的消费项目.一.网络消费:QQ上的消费是最基本的.QQ会员加QQ7个钻那是基本消费.如果都开通每月也就是80元.1年960元.劲舞团,QQ炫舞也是不在话下.买个虚拟服装有可能就比现实中的服装贵.那可都是用RMB购买.喇叭10元20元的买了就吆喝.其他的网络消费也有二.穿戴消费:盗版的潮牌服饰加塑料或金属制称的饰品只要个性都买.而且价格也不低.一个塑钢戒指就二三十元呢!做头发纹身种睫毛美甲样样全。
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
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主流文化元素网 Nhomakorabea文化• 不管主流还是非主流文化都要借助网络来 传播。
所以来了解一下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
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 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 下面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具体为大家 介绍。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 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 和多样化的展现。 •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 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 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 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 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 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 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 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都应该有所 了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非主流文化,顾名思义,正如我们看到的, 就是主流文化加上一个否定前缀。非主流,就是 主流的逆向思维。应该保持它的活力,因为主流 的发展需要非主流的支撑,主流的发展也需要吸 收来自非主流的元素和主流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 •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各种文 化传播的一个平台,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人中而 道远。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这个课题分析。
为您呈现
•杨鹏 •张锦峰 •宋信强 •韩粮良 •杨洋 •尚昕熠 •高畅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主流价值观。
•
世上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有 矛盾才为事,物无阴阳不为物。因此 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完全 正常。但社会大众对同一类事物的不 同价值判断会有倾向性取舍,即会赞 成一种,而反对另一种。当一种价值 判断成为多数人的看法时,便形成了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非主流文化对护生的干扰
非主流文化对护生的干扰非主流成为了崇尚非主流文化学生的代名词。
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的概念,非主流指主张不跟随大众潮流,着重张扬个性,如国外街头艺人的街头即兴show,朋克音乐等都属于非主流文化中的一种。
但如今学生认为的非主流却变了味,成为一种扭曲文化。
部分学生认为胡乱装扮、搞恐怖个性QQ空间、在网络论坛喊自己落寞、颓废就是非主流一族了,认为这样就可以张扬“90后”个性和活力,追求自我个性发展,并享受成长过程中追求对新生事物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1非主流文化对中职护生的影响2010年,笔者曾对我校护理班进行了非主流文化问卷调查,问题涉及非主流网络文化、非主流穿着打扮、非主流物质与精神文化等方面。
经整理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非主流文化对中职护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非主流文化对中职护生审美观的影响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因此,培养护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外在气质也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之一。
中职护生,随着视野的开阔,交际范围的扩大,思想更加活跃,在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部分学生喜欢模仿非主流文化中的装扮,如喜欢穿新潮和怪异的服饰、烫发染发、浓妆艳抹、“非主流”自拍、上课看恐怖小说等;有的女生喜欢模仿非主流的中性美,让人难以区分其性别;有的学生写“火星文”网络日志而不会书写护理记录。
虽然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但若不加以引导,除影响学生自己外,还会对辨别能力和审美观尚不成熟的同学产生误导作用,造成不良影响。
1.2非主流文化对中职护生价值观的影响护生价值观是体现护生未来工作态度和工作动机的基础。
护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但“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物质上能够轻易得到满足,但精神上缺乏磨炼,非主流就成为部分学生逃避现实、找寻心灵慰藉的工具。
受非主流文化影响的护生,在网上看到日韩女星扮相,就开始模仿她们的风格,因零花钱有限,只能买一些衣服自己搭配。
非主流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非主流文化的起源是什么主流的事物,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内部或许运动剧烈,但依然遵循既有的规律和法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非主流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关于起源的几种看法:1、非主流”的起源,相信有很多人听说过TOKYO HOT,即翻译过来是东京热。
东京热是日本最大的一家AV电影电视台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上60%的AV电影来自这个电视台,它位于东京的涉谷地区也就是非主流的发源地,被自称为非主流一族最向往的地方。
这种起源说法,可谓“非主流”一词来自强大的东瀛日本文化词汇的典型。
2、非”,原为单纯的否定前缀。
“非主流”一词在中国,最早为“主流”(详见“主流”词条)一词的否定式。
后因外来文化的流入,逐渐有比主流更深的内在含义。
也随着各种文化在中国的不断融合,逐渐从最单纯的泛指外来文化、价值观,演变为了对“异类的、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文化的总称,简称2B。
与此相似的外来文化作用下产生该词的说法还有很多。
3、“非主流”一词,是在主流有了“河流主干”等原始含义外的含义之后随即诞生的。
也就是说“非主流”从一诞生就只有相对于“主流文化”的“非主流文化”的含义。
如此说来,“非主流”一词诞生应该时间不可能超过半个世纪——或者说,非主流一词甚至是海子卧轨后才产生的。
无论是如何产生该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非主流”一词不是因为“非主流现象”才产生的。
在几个领域中非主流文化的起源:音乐:据研究,非主流的老祖宗正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Gothic rock)和视觉摇滚风(Visual rock)为代表。
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以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
在西方, PUNK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俚语)小流氓、废物、妓女、娈童、低劣的等意思 (虽然现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变)。
服饰:非主流服饰主要是由日本、韩国、及欧美风格的服饰演变而来,有些还添加了吸血鬼诡异气质等元素,因为这样看起来很另类,很个性!之后就分成两派,一种是消极的不被社会认同,看上去十分夸张,追求这种的一般被认为是“垮掉一代”第二种是积极的,它发展得普遍被人们接受,这种服饰看上去比较好看,很多男士追求,被社会认可(如充满激情,崇高极致生活,追求时尚、智慧、感性、健康年轻的后雅痞男人量身打造“非主流”的产品涉及男士服装、鞋、包、帽、皮夹、皮带、领带、手表、香水、袜子、内衣及配饰等全系列。
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最新教育⽂档⽹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络⾮主流⽂化的概念和发展现状⽹络⾮主流⽂化是与⽹络主流⽂化相对⽽⾔,在⽹络虚拟空间中存在的边缘⽂化,是⽹民在⽹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的⼀种特有的⽂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活⽅式。
⽹络⾮主流⽂化是⼀种有别于⽹络主流⽂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络流⾏⽂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和影响⼒。
它对未成年⼈的思想意识、⾏为⽅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1]在互联⽹中,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们通过⽹络运⽤将⾃⼰的个性展现出来,把⾃⼰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种特殊⽂化――⽹络⾮主流⽂化。
⽬前,⽹络流⾏语、⽹络游戏、QQ或MSN聊天、⽹络恶搞和⽹络⽂学等,都可以算作是⽹络⾮主流⽂化的表现形式,其中⽹络流⾏语和⽹络恶搞是它的两⼤主要内容。
⼆、⽹络⾮主流⽂化对⼤学⽣的影响互联⽹中的⾮主流⽂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冲击令⼈担忧,多少青少年在游戏、⽹恋和聊天中着迷、沉沦。
有教育者把它称之为“社会毒⽂化”,有家长把它称之为“电⼦海洛因”。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公布,⽬前中国⽹民数量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
互联⽹普及率已达到38.3%。
⽹民平均每周上⽹时长超过18.7个⼩时。
10-29岁群体互联⽹使⽤率占72.9%。
14~24岁是⽹瘾最⾼发的时期。
[2] 上⽹成瘾使青少年的世界观、⼈⽣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式、⾏为⽅式等都发⽣了剧烈变化。
“⽹络游戏”、“虚拟交友”、“⽹络爱情”和“⽹络迷信”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
当今校园,各种⽂化相互碰撞,主流⽂化虽然仍是学⽣的“正餐”,但⾮主流⽂化这个“点⼼”对⼤学⽣也有很⼤的诱惑⼒,并越来越严重地销蚀着主流⽂化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青年们的成长成才。
作为过去被视为净⼟的社会单元――⼤学校园,深受如下⼏种⽹络⾮主流⽂化的影响和冲击:(⼀)⾮主流⾳乐⽂化。
⾳乐本是最具教育作⽤的艺术门类之⼀,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幼⼉园的⼉歌,⼩学、中学、⼤学的校园歌曲,都曾起到过很好的引导⼉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因为⾳乐天⽣有着感染性、渗透性的教育作⽤。
非主流18禁
非主流18禁非主流,指的是指追求与主流文化不同、独立、个性化的一种文化现象。
18禁则是指其中涉及到一些成人内容,适合年满18岁以上的人士阅读。
本文将用中文写,不包含任何网址、超链接、电话或广告,并且按照要求达到3000字。
非主流文化一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源于西方先锋艺术和反主流文化的影响,初期在音乐、时尚等领域迅速走红,随后逐渐发展壮大。
非主流文化追求个性、独立、反传统,强调自我主张和表达。
非主流青年以其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和独特的穿着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关注,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主流文化。
非主流文化中,音乐是最重要的一环。
非主流音乐通常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歌词充满了年轻人的情感,多以非主流人士的社会观点作为主题。
非主流音乐多以摇滚、激流金属为主,融入了一些电子和说唱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
非主流音乐从校园开始传播,逐渐在社交媒体和音乐平台上走红,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
非主流时尚也是非主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主流人士会通过自己的穿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态度,他们喜欢穿着鲜艳、另类的服装,搭配独特的配饰,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非主流时尚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它追求舒适、张扬、个性化,通过服饰来彰显自我,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音乐和时尚领域,在绘画、摄影、舞蹈等艺术形式中也引起了许多非主流青年的热情投入。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非主流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一些独立音乐厂牌、非主流艺术平台纷纷涌现,为非主流青年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然而,非主流文化也面临着一些争议与困扰。
一些人认为非主流文化过于极端和偏激,缺乏包容与理性,容易引发负面影响。
另一些人则认为非主流文化是对传统的创新和突破,是年轻人发声的方式,应该保护和尊重。
总的来说,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追求个性和独立的文化现象,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并且在年轻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青年群体中的非主流文化
青年群体中的非主流文化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的频繁,各种非主流文化现象已成为都市的一道显在文化景观。
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外来的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中国节日蕴涵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也逐渐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掩盖,个别形式的亚文化滋生在非主流文化中,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思想,而正是这种思想却在青年群体中大受追捧。
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含义主流文化,对外通常显稳定结构,是一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比如,我们所说的传统道德观,民族意识等。
非主流文化与此相反,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它属于非大众的文化,换句时尚前卫的话说就是要张扬个性,并适合现在年轻人口味的另类文化[1] 。
非主流文化应该保持它的活力和创造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也是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向,也算是人类前进的活力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这种非主流文化逐渐的渗透入中国的各个阶层,但是由于民族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环境、经济背景的不同,使得这种非主流文化在传入的同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内的非主流最初表现为主流一词的否定式,后因外来文化的传入,逐渐有了深刻的含义。
二、非主流文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层面研究要探讨一种事物的心理层面的形成原因,必然先要找到形成其的外部层面的条件,比如社会、地域、教育及一系列的影响因素。
非主流文化也一样,要探讨其心理层面因素,必先从外部原因入手。
非主流文化样式的形成和传播与现时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与当时各个层面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状态有着必然的联系。
(1)外部条件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的变化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调整和个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享受,张扬着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充分感受着它的压力、无奈、冷峻甚至残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35.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2.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8.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பைடு நூலகம்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答案补充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水↑蛙 回答采纳率:28.9% 2008-12-12 13:19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1 稍微改动一下就可以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4.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5.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0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虚幻人生 回答采纳率:43.2% 2008-12-12 13:21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