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谈明、清摺扇书画

合集下载

一松一扇总是情:明清泥金扇片与盆景

一松一扇总是情:明清泥金扇片与盆景

一松一扇总是情:明清泥金扇片与盆景古词云:夜月泥金扇,春风暖玉屏,赏四时雨雪阴晴....。

相传,在虞舜时代,我国就有了扇子。

晋朝人崔豹在《古今注》中云:“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此扇之始也”。

北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从日本经高丽传人我国的折叠扇开始流行起来。

折扇,因其撒合自如,又称聚头扇、撒扇。

折扇的产生,标志着扇子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宋代是我国折扇发展的高峰期,折扇从宫廷传到市井,成为扇子家族的一枝独秀。

杭州清和坊之东有一条二里多长的扇子巷。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

高丽国王太子来杭游览时,进献给苏东坡一柄白松折扇,但见那扇:“展之广尺余,合之两指许。

”苏东坡挥笔在上面题了诗,一时在府衙内成为美谈,人见人爱。

苏东坡于是来到杭城制扇作坊集中的街坊,让他们仿制,谁知工匠们面面相觑,无一人应承。

这时,一位做了50多年团扇的老者仔细端详了折扇后,答应三天后交货。

三天后,老者果然如期交货。

苏东坡接过一看,该扇玲珑精巧,要不是那把高丽折扇上题了诗,简直真假难辨,甚是高兴,遂将题诗折扇赠与老人,并赏其五两纹银,让其再制50柄折扇,以便送给府上官员共享。

从此,老者的折扇出了名,生意十分兴隆。

于是,附近作坊纷纷仿制,杭州父老闻讯,都赶来购买。

从此以后,这条小巷遂取名为“扇子巷”,一直流传至今。

明清扇面不外纸、绢纸两种,绢本目前的只见清代实物,而纸本扇则以明代为贵。

提起明代金笺,有块金和满金两种,行家往往称“明金”,近几年藏扇风气大盛,明金在拍卖会上,也成为买家逐鹿的对象,但明金的种类和特征,却不容易说清楚,明金色泽偏红,但绝非明金都很红,也并不是说发红的都是明金,明代泥金扇,确有金色偏黄的一种,如吉林博物馆所藏唐寅《西竹图》扇,上有文徵明题诗,就是正黄色,说明当时并非冶炼或泥贴工艺使用的金发红,而只是社会的审美趣味如此。

其制作工艺和配料非常讲究,一直保存至今,鲜有金色以黑,残损的,且不易有蛀虫,这一点清代制品是不如的。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虚谷作品之辨伪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虚谷作品之辨伪
近代有靳鞠者,字丕天、勃天,室号崇虚弢,汾阳人。其嗜虚谷画可知,他收藏见十轴,九幅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幅藏天津美术出版社。中有精品“观潮图轴”、 “葑山钓徒像轴”,他并於一九四三年癸末在“葑山钓徒轴”绫边题跋。在藏品上并钤有他的“汾阳靳鞠审定”、“崇虚弢鉴藏”(朱文和白文长印各一)、“崇虚弢”等收藏印。可惜有七件为伪作。其中如“菊花图轴”,画法极差,款题为“庚辰夏月觉非弢虚谷”,书法亦差,尤其“觉非弢”为虚谷後期画中始用(一八八八),此作为一八八0年。“桃花游鹅图轴”,用笔生造,全无章法。“山茶水仙图轴”,画得更是怪陋。另有多幅只用一 “舄”字小印者,如“松月图轴”、“鱼藻图轴”、“菊花轴”等,画法题款均有不称。也许因为此小印易刻,便於应付。其实如前所论,此“舄”字印为後期作品所用,且未见单独钤用,一般都需配以虚谷名章和其他闲章。特别是其意与“天空任鸟飞”相应,才更具意境。因此,凡是以“舄”字印,或以其他闲章单独一用,则应视为不合虚谷体例,再看其用笔、画法、题识,即可判明真伪了。
另有专做虚谷“丙申七十四岁”作品者。过去曾见一幅“岁朝图轴”,是“光绪丙申嘉平月觉非弢虚谷写”,实为江寒汀伪托。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木石赤蛇图轴”,画和款均甚差,却题“光绪丙申,虚谷时年七十有四”,另一帧“耄寿图轴”,也题“丙申春月,时年七十有四倦鹤虚谷”,款题、用笔、用印均伪。此两帧徐邦达先生曾告知为伪作,而(虚谷画集)仍收录。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帧“赤链蛇图轴”,题“觉非弢虚谷戏作”,款字、画法甚劣,用印亦伪。虚谷之“赤蛇”,只有南京博物院(花鸟水族图册)中一开可信,“枯枝赤蛇”,写得喷云吐雾,颇得其境。
虚谷在题款中用“觉非盦”、“解弢馆”、“倦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语,也决非随意,而伪作又每喜用此类题语。再如“紫绶金章”,题於虚谷最後期一八九五年(乙末)之作品中,已如前述。但却见有"庚辰春月“(一八八0年)的一幅,差不多可以立即判明为伪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

古代藏品——清宫折扇与扇面在清代宫廷藏品中,有一种方便精巧的手执物件,它既有生活实用性,又具艺术欣赏性,这就是清宫旧藏的折扇,亦称成扇、折叠扇、聚头扇。

折扇与扇面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形态上可以像幼蛹与蝴蝶一般互相转换。

扇面,是按传统书画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作品完成后,可单张装裱成“贴落”,用于室内屏风、隔扇、挂屏等特殊装饰;亦可按书画作品进行装裱,制成多开相连的册页,供人们欣赏与收藏。

扇面若是两两相背装裱,下部安以不同材质的扇骨,则可制成方便实用的手持折扇,供人消暑纳凉,赏心悦目。

折扇属于泊来品,它在北宋时期才由朝鲜传入我国(一说在唐朝由日本传入),随后即在中土争相使用,广泛传播。

而使用过的扇子一旦被拆开分解,将扇页重新装裱和制册,它就又回复到扇面的本来面目。

清宫折扇与扇面书画作为古代藏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传世文物的普遍特征,又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对清宫折扇和扇面的欣赏与研究,将为我们打开了解清宫文化与艺术作品的另一扇便捷之门,清宫折扇与扇面书画兴起原因:1、1644年清军入关后,随着全国统一政权的建立,以宫廷贵族为中心,开始多方位地吸纳、学习中原文化,同时沿用明朝宫廷中的各类器物,使满族更多地融入华夏传统文化之中。

2、至清朝中期,经过几代皇帝不懈努力,满族上层贵族已谙熟华夏传统文化内容,在古代诗词歌赋、清朝宫廷扇子书画作品,文章方面,许多满族人已不逊于纯粹的汉人。

特别是康熙、乾隆诸帝多次率王公大臣南巡江浙地区,日益受到江南文风的陶冶和影响,对历代传世文物及各类文化用品倾心向往,甚至直接拿来使用。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颇具文人气息的折扇和扇面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

清宫扇面作品与喜好艺术的各代皇帝密不可分。

从现有折扇和扇面传世藏品看,有的是由皇帝、王公贝勒直接创作,更多的则为皇帝身边的文臣学士或宫廷书画家创作。

3、清入关后,自顺治朝开始,各代皇帝从小即在宫中学习儒家经典,广泛学习传统的诗词文章,日日进行书法方面的训练,在功课之余亦涉及笔墨丹青,包括顺治帝福临、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本人,在继位后都曾长期从事书法或绘画创作,后代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帝,也大多勤习书法,常临墨池,为后世留下不少清帝御笔书法作品。

刘益谦的一番白话 - 明清家具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刘益谦的一番白话 - 明清家具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刘益谦的一番白话- 明清家具- 雅昌艺术论坛- Poweredby Discuz!主持人:金融危机大的形势下,2009年艺术品市场无疑是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年。

年初很多人在观望和揣测中开始了一年,从业者、收藏家、评论家都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年。

现在当我们回顾这一年可以看到,在春拍前大家都在比较谨慎的状态中,有的公司也在调整策略,但是春拍却给我们比较振奋人心的结果,很多重头的产品也刷新了当时的纪录。

在春拍以后,大家又在考虑好的成果能否持续到秋拍,今天大家已经有了答案。

首先是翰海秋拍过10亿,之后嘉德秋拍15.33亿,保利也突破了15亿的大关。

各公司捷报频传,数件拍品超过了1亿元。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说,2009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是低调开局,梦幻收场。

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发展了16年,在今年的秋天、今年的北京出现了这么多过亿的艺术品,这样的天价是一个必然的积淀还是有偶然的因素,这里面有没有非理智的因素,今天我们就要和台上的七位老师一起讨论。

说到艺术品上亿的话题,很多资深的收藏家是进入“亿元时代”重要的助推手,今天在场的刘益谦先生就是不可回避的一位。

现在我们想请问刘总,您觉得天价的出现是必然的积淀吗?还是因为一些偶然成分出现呢?刘益谦:也可以说必然,也可以说偶然。

偶然是一件作品的拍卖,多位买家对这件作品喜欢。

如果这件作品来了五个人都特别喜欢,这种气氛就会造成这件作品能够创出一个好价格,这是一种偶然。

必然就要以更远的眼光看这个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老百姓资金越来越多,包括媒体各个方面对艺术品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的话,有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艺术品作为个人理财的一部分资产配置,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从这个角度说又可以称之为必然。

刘益谦:我也不知道市场怎么走,我是随着市场走的,也不是说我在市场中起到什么作用。

我感觉到,我参与这个市场十几年了,我参与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总结,总结买什么样的东西是会涨的东西,这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总结的问题。

扇面国画知识点总结

扇面国画知识点总结

扇面国画知识点总结一、扇面国画的起源与发展扇面国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古代的扇饰,是由竹木或薄纸制成的扇面,因此被称为“扇面国画”。

扇面国画可以追溯到唐代,盛行于宋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扇面国画的发展受到诗、书、画艺术的影响,从唐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造型和意境。

二、扇面国画的特点1. 尺幅狭长:扇面国画因其形状的特殊性,尺幅通常较狭长,画面呈折叠的形式,因此画家在绘画时需要特别注意布局和构图的设计。

2. 随性舒展:扇面国画在造型上以随性舒展为特点,画面上的笔墨、色彩和构图都偏向于简练、轻盈、灵动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舒展自如的艺术形态。

3. 意境清远:扇面国画在意境表达上追求清远虚无的境界,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创造出一种富有禅意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

4. 音乐和舞蹈的调性:扇面国画在造型和意境上,常常受到音乐和舞蹈的调性影响,画家以笔墨和色彩的表达来模拟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舒展。

三、扇面国画的表现手法1. 用笔墨和色彩来表现:扇面国画在表现手法上注重笔墨和色彩的表达,画家通过墨和水的混合运用,以及色彩的层次叠加,来表达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2. 造型和构图的设计:扇面国画在造型和构图上需注重画面的整体性和谐感,画家在绘画时需要精心构思画面的布局和构图,以达到清秀潇洒、富有节奏感的效果。

3. 表现寓意和情感:扇面国画在表现上追求寓意和情感的表达,画家在创作时需要注重画面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表现,以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感悟。

四、扇面国画的流派和代表人物扇面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和代表人物,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人物如下:1. 唐代:唐代扇面国画以李思讱、张萱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笔墨运用上注重水墨的渲染和墨色的深浅变化,表现出唐代绘画独有的质朴和豪放。

2. 宋代:宋代扇面国画以赵佶、米芾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笔墨造型和意境表达上追求恬淡、清远、虚无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宋代绘画的神韵和内敛。

水流云在 清风徐来——国博馆藏明清扇面书法探微

水流云在 清风徐来——国博馆藏明清扇面书法探微

书画这一经典 书画形式推 向高潮。
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于2 0 1 3 年在馆藏 扇面中 精选 J , 约 九十幅 明清 时期 的扇面书画作 品, 分
【 明】 徐霖 草书五律扇面
1 6 6 c m× 5 2 . 4 c m 纸本金笺 中国国家博物 馆藏 释文 : 云隐平 郊树 , 风含广岸波 。 沉沉春色 静 , 惨 惨暮寒 多。 成 鼓 犹长击 , 林莺遂不 歌。 忽思 高宴会 , 朱袖拂云和 。 髯仙书为
柄大扇, 以及江陵天 星观楚 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来看, 扇 了从实用的身份渐渐变得高贵起 来。 晋
代崔豹 今注 ・ 舆服 记 :“ 五 明扇, 舜所作也。 既受尧禅, 广开视听, 求人 以自辅, 故作五明扇焉。
身份。 你手持一把扇子, 字是谁 写的, 画足谁画
的, 扇骨是 谁刻的, 别 人从 扇子上 就 看出你的
古 人题 扇,肇始 于 魏晋 。 唐 代 张 彦 远 在
历代名画记 中载 有杨修 “ 画 扇误 点成蝇” 的故事。 晋书 ・ 千羲之传 有一则王羲之为老
明清以降, 折扇大兴。 明永乐年间, 仪成都一年所仿 日本 “ 倭扇”( 即折扇) , 就 达两万把。 在宫
妪题扇的佳话 。 到了宋代, 在 扇了上题诗作画已 是常事, 宋徽 宗就 喜欢题 扇赏赐大 臣。 他 在 团
秦、 汉公卿, 士大夫, 皆得用之。 魏、 晋非 乘舆 ( 皇帝) 不得用。 ” 秦汉 时期, 一种半规 型 “ 便面” 成为 扇子的主流 。 汉书 ・ 张 敞传 :“ 自以便面 拊马。 ”“ 便面”即障面、 不想见人 的意 思, 后亦泛指扇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 梁简文帝萧纲始创 “ 尘尾扇” , 大有 “ 领袖群伦” 之意, 故有 “ 羽扇纶 巾” 之风

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中国古代文人折扇欣赏!” 的更多相关文章折扇文化sn8686折扇文化。

折扇是一种既实用又“低碳”的纳凉用具,还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的象征。

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喜爱。

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已成为文人官员身份地位和趣味品位的象征。

对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来说,折扇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手一个,须臾不离手边,重要性堪比如今的手机。

【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 金色年华的日志 -...zcm1944【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金色年华的日志- 网易博客【引用】中国文人折扇赏。

中国文人折扇欣赏雄踞天下中国文人折扇欣赏中国文人折扇欣赏。

所以,对扇之文化略知一二的人,看到书报杂志电影电视里关于明朝以前的人手持折扇,游览花园,或以折扇为武器搏杀;折扇在引风纳凉方面的作用,远不如蒲扇直接了当,但无论团扇,还是折扇,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进步,是对生活美化的装点。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必然会遗忘折扇的时代,折扇之被重新拾起,已脱离其扇风的本意,而变成某种完全情绪化的东西。

在今天,折扇已成为中国的折扇。

海淀博物馆扇面艺术展率我真海淀博物馆扇面艺术展。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

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

扇面书画在中国是有着相当发展的一种书画形式,在中国画中,扇面书画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开始,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便于书画创作。

盘点中国的10大文玩杂项胜道克里夫盘点中国的10大文玩杂项。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绝对称得上是文玩大国,中华文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今日小编就为大家解读中国10大文玩杂项的知识!1文玩葫芦。

文玩葫芦又被行家称为匏器,主要有摆件、虫具两种形式。

中国传统折扇:历史、艺术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折扇:历史、艺术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折扇:历史、艺术与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传统折扇,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东方美学的杰出代表。

折扇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折扇的历史、艺术与文化内涵,以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二、历史背景1.起源与发展:折扇起源于汉代,最初用于遮阳挡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扇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品,成为文人墨客手中的雅物。

宋代以后,折扇的制作技艺日益精湛,扇面绘画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文人雅士的喜爱:众多文人墨客将折扇视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扇面上题诗作画,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与情趣。

如苏轼、文征明等大家都有许多传世之作。

三、艺术特色1.造型与工艺:折扇通常由扇骨和扇面两部分组成,扇骨以竹、木等材料制作,经过精细的打磨和雕刻,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扇面则以宣纸、丝绢等为材料,上面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

2.绘画风格:扇面绘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

绘画技法上,既有大写意的豪放,也有小写意的细腻,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折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如扇面上的山水画,往往寄托了文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诗词歌赋:许多文人墨客在折扇上题诗作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展示了文人的才情,也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3.礼仪与风尚:在中国古代,折扇还是一种礼仪用品,用于赠友或作为礼物馈赠他人。

不同材质和样式的折扇代表了不同的意义,体现了送礼者的用心与诚意。

同时,折扇也是当时社会风尚的重要体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五、现代价值1.文化传承:传统折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和欣赏折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艺术欣赏:折扇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艺术品收藏的重要领域。

方寸扇面竞风流

方寸扇面竞风流

AppreciatION 鉴赏40书画收藏,一直流传“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之说。

一件扇面拍出上百万元高价已不稀奇。

在春拍中,一件估价为32万元的龚贤《溪山书屋图》扇面,以138万元成交。

汇集沈周、唐寅、文徵明等名家的十二开扇面册页,曾拍出5000多万元的高价。

扇面收藏的价值,早有“一尺扇三尺屏”之说。

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

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称扇面。

从形式上分,圆形叫团扇,折叠式的叫折扇。

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

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成主流。

随着书画行情的走高,扇面开始“出跳”,在拍卖场上以专场形式出现。

收藏扇面因为“文人风”的盛行而被关注。

各类扇面远未达到应有的价值:因存世的数量稀少,明代之前的扇面,无论名头大小都非常珍贵。

收藏扇面和收藏书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要看年代、名头、品相、精品。

对成扇,要看扇骨的年代、材质及工艺。

扇面的收藏准则和书画一样,特别注重传承。

特别是出处清晰的、有著录的价值就更高。

张大千曾经说:“在文人社会中,扇子并非是用来扇凉的,如果为了扇凉,何必要请名家来写、来画?扇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持扇人的身份。

你手持一把扇子,字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扇骨是谁刻的,方寸扇面竞风流王家年梅兰芳 花卉图扇面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41别人从扇子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比现在用名片有效多了。

”一些有远见的收藏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涉足成扇的收藏。

收藏扇面一是书画名家佳作多,如沈周、唐寅、仇英等名家的书法绘画作品,一整套流传有序的藏品完整再现了明清书法、绘画的历史。

又如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徐悲鸿等名家的皆有。

二是名人书法家作品众多,包括何绍基、翁同龢、于右任、梁启超、沈尹默、胡适、周作人、蔡元培、章太炎、陈三立等人的作品。

零钱通

零钱通






零 钱 通
零钱通是微信一个最新功能,零钱通 与余额宝类似 :用户可 以将零钱通里的钱直接
用于消费,例如转账、发红包 、扫码支付 、还信用卡等。 同时,当资金放在零钱通里不
被 使 用 时 ,可 以 自动赚 取 收 益 。2017年 1 1月 ,微 信 支付 功 能 零 钱 通 正 式上 线 。不 过 ,
帝王扇 中,各种 金笺的使用 比例非常高 ,扇 骨也常有 珍稀名 品。九档 的 日式扇 因档数少 扇面折数少 ,扇 面较平整 ,其面积也较大 ,于其上作书写字相对 自在 许 多,对于书画家来说难度也降低 ,利于挥洒 写意风 格 ,故而在近现代书画家润例 中可见标注 有 “密骨扇 加倍”之例。而 日式扇大 骨较一般扇骨窄 ,与小骨宽 度 相近 ,穿上扇 面后 ,大骨粘 贴后会 出现许 多的纸 面 ,称 为 “让 边 ”,而 此 处 因暴 露 在外 ,也 更 易 磨损 。 有 的让边镶裱锦绫 ,其花色和精粗 ,也决定了扇面的 价值 ,并可助于判断年份和流传区域状况。
清 初白纸折扇逐渐普及 ,清末 民初 ,金笺折扇再 度 受人喜爱 。直至今 日,金笺扇仍受到追捧 。张大干 折扇画 《萧踪红叶艳于花》于 201 1年天津文物秋拍 以 人 民币 761.6万元成交。◇
●“●··I“I·■.●..●”_…”: …












……Βιβλιοθήκη …………





S_HE 9GA!k .I生财理财
家 为求保存 ,在 尚未破 损前即拆裱 ,以至于 留存下的 扇 面 较 一 柄 完 整 的 折 扇 多 。而 早 年 拆 装 后 。扇 骨 亦 多 捐弃 ,或是成捆成堆地贩 售 ,不 为人所重 ,使得今 日 老扇 骨难觅 ,价位水涨船 高。扇 骨藏身于各 书画扇专 场 ,除了名家扇骨作为单一艺术 品上拍 ,更有买家相 中 扇 骨 ,买 书 画 扇 只 为 好 扇 骨 ,至 于 留 扇 面 或 留 扇 骨 。就看 哪一 个艺 术 表现 或价 位潜 力 高 了。

扇面论文:试论扇面书法艺术的四个阶段

扇面论文:试论扇面书法艺术的四个阶段

扇面论文:试论扇面书法艺术的四个阶段内容摘要:文章从论述扇面的发展历史入手,针对扇面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以及扇面书法形式的丰富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扇面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扇面分期特殊性扇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以前是扇子的原始期,汉代以后是扇子的艺术期。

原始期的扇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引风逐暑的实用短柄扇;一类是用以显示权威和地位的仪仗长柄扇。

从现有出土的扇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在原始期的扇子上没有书画艺术的迹象,因此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艺术期的扇子上有明显的书画迹象,根据其发展的情况,我们将艺术期扇子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扇面书法艺术的发育阶段——汉代据《说文解字》记载,“扇”的本义是门扉。

说明早期扇子的形制近似于长方形的门扉,在一侧安柄。

这种一侧安着柄的门扉式的扇子,是用竹苇编制而成,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单门扇”。

汉代以前,还流行用集羽做成的形如鹊翅的“羽扇”。

这些质地,显然都无法实践书法艺术的表现。

到了汉代,丝织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因此出现了用绢、纨、素绫等丝织物做面料的“纨扇”。

据西汉宫女班婕妤《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①因其“团团似明月”,扇面尚圆,故“纨扇”又称“团扇”“合欢扇”。

团扇的特点是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

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以外,还有长圆、扁圆、梅花式、葵花式等。

可见,汉代是团扇和单门扇并行的时期。

由于团扇外形美观,更主要的是它较单门扇使用方便,因此自汉代以来,至唐宋而未改。

这种形制和质地上的发展,为扇面书法艺术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到了东汉时,扇面上除了能够织出一些图案以外,已经出现了织字文锦,其文字为“长乐明光”“延年益寿”等吉语。

二、扇面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魏晋、唐宋魏晋时期,制扇的用料和装饰方法也开始丰富起来了,上层社会的人们开始享用素白色的丝织扇。

除了织有花鸟虫鱼的纹样之外,扇面书画也开始发展起来。

同古堂琳琅集:一把折纸扇,几度清风来

同古堂琳琅集:一把折纸扇,几度清风来

同古堂琳琅集:一把折纸扇,几度清风来《听扇》作者:同古堂一把折纸扇,几度清风来。

轻捻生秋意,舒卷自风流。

为伊起相思,浅歌过西楼。

未语掩青红,乘鸾有余香。

《桃花扇》中,侯方域以素扇相赠李香君,作为定情信物,此后烟雨霏霏,桃花点点,写尽了才子佳人的清婉与萧索;而《牡丹亭》里,手持折纸扇的柳梦梅,与“颜色如花”的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亦是无边风月。

同样,《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在一把绘着牡丹花的折扇中,交织着一段“天不老,情难绝”的缠绵悱恻和悲欢离合。

而《西厢记》里,活泼的红娘,也是执绢扇半遮娇羞,耳鬓厮磨。

更不用说黛玉或者芸娘,这样“泪滴红冰”的安静女子了。

纳兰容若曾有诗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文学如此,画中亦是,明仇英绘《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折扇的影子。

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以扇掩面的行人,画面同样生动细腻。

事实上,宋人编撰的《岁时杂记》中,有记载“都城寒食,大纵蒲博,而博扇子者最多,以夏之甚迩也”,是一种以扇子为赌注的游艺闲玩,颇为有趣。

而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亦载“折叠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

”如此种种,俱可见扇子渊源及风雅由来已久。

所以,多少年来文人墨客也热衷于以扇子作怀袖雅物,竞呈风流。

尤其吴门画派,如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祝允明等,都曾有扇面作品传世。

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

”可见一斑。

及至近现代画坛,如吴昌硕、吴湖帆、齐白石、张大千、林风眠、黄宾虹、于非闇等,无一不精于此道。

扇骨雕刻名家也是不乏,如金西厓、潘西凤、张志鱼等,所制之扇,雅趣十分。

夫妻画家常有,而能若谢稚柳与陈佩秋丹青伉俪,声名并著者,可谓寥寥,诚是天作之合,艺林佳话也。

2086 谢稚柳行书梅花诗镜心水墨绢本【题识】此题梅华旧句。

折扇的分类及鉴别

折扇的分类及鉴别

折扇的分类及鉴别折扇是一种传统的手持装饰品,可以通过折叠扇面和打开扇面来帮助降温或者作为艺术品收藏。

根据材质、用途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折扇可以分为多种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折扇分类及其鉴别方法:1.材质分类:纸质折扇:使用纸张制作的折扇,通常具有轻盈、柔软和随意折叠等特点。

鉴别时,可以观察纸张的质地和色彩,并检查折纸的折痕是否平整和牢固。

绢质折扇:使用丝绢制作的折扇,通常具有光泽、柔软和耐用等特点。

鉴别时,可以观察绢质的质地和光泽,并查看绢纸的纹路和颜色是否均匀。

木质折扇:使用木材制作的折扇,通常具有坚固、沉重和质感好等特点。

鉴别时,可以观察木质的纹理和颜色,并检查折纸和扇骨的连接是否紧密和平整。

2.用途分类:日常折扇:主要用于降温和取乐,适合在室内或户外使用。

鉴别时,可以观察折扇的大小、形状和设计是否适合实际使用,并检查扇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礼仪折扇:主要用于表演和礼仪活动,通常具有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

鉴别时,可以观察折扇的装饰和图案是否精细和美观,并检查折纸和装饰品的质量是否过硬。

3.形式分类:折扇:由折叠的纸张或绢质制成,可以通过扇骨的展开和折叠来控制大小。

鉴别时,可以观察折扇的折叠方式和折纸的层次,并检查扇骨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嵌扇:在折扇上嵌有装饰品或贝壳,通常具有华丽和独特的外观。

鉴别时,可以观察装饰品的种类和工艺,并检查嵌扇的装饰是否固定和牢固。

总的来说,折扇的分类和鉴别主要包括材质、用途和形式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观察和检查折扇的材质质地、用途特点和装饰形式,可以较好地鉴别出折扇的种类和品质。

文人折扇的知识点总结

文人折扇的知识点总结

文人折扇的知识点总结文人折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又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折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载体之一,也是一种文人雅士品味和修养的象征。

本文将从文人折扇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种类和用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历史渊源折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

最早出现的扇子是木制的,可能是源自于古代的赏玩工具。

据史书记载,中国自汉代以来就已经有了扇子,当时的扇子主要是木质的,用来防风遮阳。

在隋唐时期,扇子开始流行起来,文人雅士们也开始常常带着扇子出入于宴会和诗会之中,成为一种雅致之风。

到了宋元时期,扇子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精湛,成为了一种艺术品,扇子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明清时期,折扇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也就形成了文人折扇这一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

二、制作工艺文人折扇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要选择上好的扇骨(通常是竹骨),然后用丝线把骨架牢固地缝合在一起;随后,在骨架上要张贴好扇面,扇面通常是用丝绸或者纸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的,这就需要有匠人高超的裁剪和缝纫技巧。

接下来要在扇面上进行装饰,这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绘画和工艺技法,比如中国画、书法、刺绣、贴金等等。

最后是涂胶、上漆等工序,也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

整个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非常细致的工艺技术。

三、种类文人折扇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竹骨扇、油纸扇、绢扇、木扇等等。

其中竹骨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因为竹骨轻盈坚硬,适合制作,而且价格也相对较为合理。

油纸扇则因其便宜、轻薄、耐用而备受欢迎,常见于民间。

绢扇和木扇通常用于高档礼品,由于其精美的制作和艺术价值,深受收藏者和爱好者的喜爱。

另外,根据折叠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折叠扇、平折扇、折条扇等类型。

四、用途文人折扇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折扇:怀袖雅物品鉴

折扇:怀袖雅物品鉴

折扇:怀袖雅物品鉴扇⾯分为纸扇⾯和绢扇⾯。

纸扇⾯可以分成素纸扇⾯、⾊纸扇⾯、发笺扇⾯、⾦银扇⾯、混⾦银扇⾯和集锦扇⾯等;绢扇⾯可分为素绢、⾦银绢和⾊绢三类。

原本作为拂暑⼯具的中式折扇,因其形制别致、⼯艺精湛和玩赏随意的特点⽽备受古今⽂⼈雅⼠的青睐。

正如当代画家吴冠中在⼀次扇艺展上题词所⾔:扇⼦送凉,不意成艺。

源远流长中式折扇是⼀种⽤⽵⽊或象⽛等材质做扇⾻、韧纸或者绫绢做扇⾯的能折叠的扇⼦,⽤时须打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折扇的最初形式应该是由伞演变⽽来的。

据悉,早在商代的时候,官员乘坐的交通⼯具上⾯装有⼀种形同⼤伞的“扇汗”,这种由⾻、盖两部分组成的装置,22根伞⾻在伞柄顶端呈放射状均匀排列。

后来多见的纨扇、⽻扇、团扇等都是由这种伞盖装置发展⽽来的。

扇⾻,即折扇拆掉扇⾯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中间的为⼩⾻,⼩⾻插⼊扇⾯的纸⼝,⼤⾻固定扇⾯两端。

制扇时,⼤⾻需要⽤⽕烤制,并施予压⼒使其产⽣弧度,如此才能加⼤扇⾻的夹⼒,夹紧扇⾯。

挑选时应注意扇⾯是否夹紧,⼤⾻是否对称,有⽆歪斜。

扇⾻,即折扇拆掉扇⾯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中间的为⼩⾻,⼩⾻插⼊扇⾯的纸⼝,⼤⾻固定扇⾯两端。

制扇时,⼤⾻需要⽤⽕烤制,并施予压⼒使其产⽣弧度,如此才能加⼤扇⾻的夹⼒,夹紧扇⾯。

挑选时应注意扇⾯是否夹紧,⼤⾻是否对称,有⽆歪斜。

关于中式折扇的缘起时间观点不⼀,业内最多的⼀种说法是,现在多见的中式折扇最早出现于宋代,在当时的壁画、造像⽯和漆盒上都有关于折扇的记录。

也有⼈说中式折扇由⽇本传⼊中国,然⽽追究起⽇本折扇的由来,⼜不得不回到中国。

据考证,中国的团扇早在唐代即⽇本奈良时期(710-784)就已传⼊⽇本,经改良后⼀直作为⽇本贵族阶层的象征,很多家族甚⾄以团扇作为族徽,⽽后成功地将其返销回中国。

从南宋起,中国艺⼈在学习⽇本扇制作⼯艺的同时,也开始⽣产制作⾃⼰的折扇。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折扇逐步开始流⾏,式样也趋于多样化。

出入君怀袖咫尺藏乾坤——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折扇(扇面)赏析

出入君怀袖咫尺藏乾坤——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折扇(扇面)赏析

出入君怀袖咫尺藏乾坤——广东省博物馆藏明代折扇(扇面)赏析陈曦【摘要】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富裕,折扇深受文人雅士青睐,被赋予丰富的艺术内涵.其可纳凉遮羞,亦可载书法、绘画、诗词等,集实用功能与艺术观赏功能于一身,成为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缩影.本文将对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代折扇(扇面)进行艺术赏析,以期向观者展现其方寸间的优雅,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中华艺术的魅力.【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8页(P20-27)【关键词】广东省博物馆;明代;折扇;扇面【作者】陈曦【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折扇出现的时间,学界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折扇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

《南齐书》卷三六《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后《资治通鉴》卷一三五,元代胡三省补注:“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扇》中亦从此观点。

其二,认为折扇最早出现在北宋,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彼(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卖物。

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

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

近岁尤秘惜,典客盖稀有得之。

[1]对此,邓椿《画继》也有记载:东坡谓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折以为扇……展之广三四寸,合之止两指许”“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铜厌钱环子黄丝绦,甚精妙。

板上罨画山川、人物、松竹、花草,亦可喜。

[2]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记载:“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

”陆深在其《春风堂随笔》中叙述:“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永乐间盛行中国。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历史学家周一良曾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提到,他并不认同前人关于“腰扇即折扇”的说法,认为“折叠之扇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尚未有之”[3],后人皆引宋人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较为可信,对于折扇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的观点并无直接证据。

折扇简介——精选推荐

折扇简介——精选推荐

折扇简介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

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

[1]折扇历史最早的折纸扇-五骨蝙蝠扇扇子是多种多样的,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来看,扇子可以分为屏扇和折扇两种,前者在原始社会已经存在。

[2]制作工艺相对而言复杂的折扇,在我国却不是很早就出现的。

宋时折扇使用最广的名称是“折叠扇”,当可理解不过是早期名称“叠扇”的引申、演变罢了。

即使在宋代,折扇仍有许多名称,并未统一。

例如,《高丽图经》卷二十九称为“折扇”,《梦粱录》卷十三称为“折揲扇”,《癸辛杂识》称为“聚扇”,以及还有的称为“聚头扇”、“聚骨扇”等等。

《在园杂志》记载,中国古代所用之扇,要数纨扇历史最早。

至于近代人所用的折扇,又叫撒扇。

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

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全国,普遍使用了。

《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珍贵的礼物。

此桧扇与蝙蝠扇是指就是折扇。

最初,明宫中也不过使用竹骨茧纸薄面折扇而已。

后来朝廷定制,每年多造重金折扇进献御前。

这种折扇,一面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另一面由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

预定在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

这种重金折扇,钉铰眼线,都用精金制作,每扇价值五金。

桧扇这种习尚,在明代宫廷中,日盛一日。

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

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

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

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折扇一旦流行,久盛不衰。

在清代,折扇之随处可见,简直登峰造极到有泛滥的嫌疑。

明清时,在折扇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折扇的文化语言

折扇的文化语言

折扇的文化语言折扇,古称折叠扇、聚头扇、撒扇。

而它的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融之见证。

宋代,日本和朝鲜的折扇是中国进口的贵重手工艺品,有的作为该国使节或僧侣觐见中国帝王的礼物,博得中国社会文人学士们的赞赏。

而日本的桧扇,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笏。

原来,公元七世纪日本宫廷模仿中国宫廷的礼仪,百官在朝会时手执以桧木制成的笏,上下叠成几片,以五彩丝线贯组,笏上贴纸,书写上奏天皇之事,就如同当代的记事本或备忘录。

一、折扇历史与文化解读:笏发展到后来,就成为桧扇,到宋代列为日本宫廷礼仪的规范服饰品。

如果宋时的中国人也认为折扇是舶来品而不取其长,或照搬过来一味模仿,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国折扇之繁荣了。

所幸,中国宋代的匠师在学习日本、朝鲜折扇长处的同时,又结合中国盛产竹子、宣纸的特点以及雕刻、书画等传统艺术特色加以发展。

在扇骨上,以名贵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桧木、白松木;两旁的扇柄雕刻诗词字画,扇头下垂饰玉器扇坠或五彩丝线编结的流苏。

同时,在洁白的宣纸扇面上题词作画,提高了折扇的艺术水平。

到明清两代,折扇普及到了民间,更成为书画、雕刻、刺绣、髹漆、装裱、剪纸等艺术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充分发扬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特长。

扇面以上矾的宣纸制成,装裱讲究。

董其昌、文徵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有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

扇柄和扇骨更以象牙、檀香木等制成,雕镂也更加精巧,有的扇骨饰以髹漆,或镶嵌螺钿,五彩斑斓。

扇头的式样有竹节、如意等近百种之多。

固定扇头的钉铰,虽然小如豆粒,但以牛角、铜、金、银烫印或铸造而成,式样也各不相同。

橄榄核和核桃雕刻的扇坠更令人惊叹不已。

刺绣扇袋,既美观,又起到保护折扇的作用。

这样,明代以后,中国的折扇反而大量出口到日本,以至于到康熙八年,日本朝廷为了节约外汇,不得不诏令禁止中国折扇进口。

二、中西方折扇文化的交流:明代正德年间后,中国折扇远涉重洋,流传到欧洲,很快成为欧洲宫廷贵妇们最时髦的饰品。

谈扇面书画四题

谈扇面书画四题

谈扇面书画四题之一:谈扇面书画扇子与书画的结缘,是一个从“书画之于扇面”到“扇面之于书画”演变过程。

“书画之于扇面”是以扇面为中心,书画为扇面服务,被动地适应扇面的形制法规,此时扇子是主体,书画作为装饰。

“扇面之于书画”则以书画为中心,扇面为书画服务。

书画主动运用扇面的形式来发挥自我的艺术魅力,此时书画是主体,扇面作为展示舞台。

“书画之于扇面”最早记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有“三国时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为蝇”的故事。

《太平御览》也记载:“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面不点睛,曰:‘点眼睛便欲语。

’”《晋书》中记有王羲之为老妇人书扇的轶事。

据记载,二王书扇很多。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中称,当时整理他们的墨宝中有“书扇二秩二卷”。

《历代名画记》中记,王献之“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鸟驳牛,极妙绝。

又书《驳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可谓是第一个书画合璧的扇面。

宋代时,扇面书画出现了繁荣景象,开启了“扇面之于书画”之风。

然而元代后扇面书画逐渐衰微,直到清代晚期,才重新兴盛起来。

(图为金农《菖蒲》诗扇面,纸本,纵17.2厘米,横49厘米)之二:扇面书法创作应注意的问题近代以来,扇面书法成为了书画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尺寸。

扇面书法多为满足近距离欣赏,常见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数或多或少,形式或横或竖。

二、书体。

在一幅作品中,可同时使用两种书体,动静对比,既展现了作者创作实力又丰富了布局。

三、书体与形式的和谐。

篆、隶书多厚重古朴,大草多昂扬畅达,此三种书体写得字径稍大,更能表现字体自身特性和书写者创作水平。

小楷、小草和小行书,如写成较大的扇面,则章法需随形就势、灵活多变。

四、留白。

扇面书法不论尺寸大小,都要考虑留白。

“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增加整体的虚实对比。

五、钤印。

印章虽小却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补空白、调平衡、丰富色彩等作用。

用印不宜过大过多,少用阴文,以免喧宾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工书法的祝允明、丰坊、王宠、邢侗,张瑞图,这些都是名震一时的书坛巨擘。他们兼擅各体,宗尚的是晋、唐、宋。王鏊生冷拙峭的体态,吴宽一手苏东坡,而高唱以汉、唐为宗的诗文学家李梦阳,质朴天真,对它的欣赏,是书法也超乎书法之外的。陆深出于赵盂頫,多少还有点师承的蛛丝马迹可寻,而狂草纵横驰骤,几使祝允明退避三舍。沈周、文徵明、唐寅以画负高名。但沈,文祖述黄山谷,而文的行草书,却是刚健的情采,唐寅是唐宋颜,苏的流衍。徐渭以米芾为宗,演为颠张狂素,自诩书法在自己的画笔之上。董其昌下笔追晋唐,正行草书,风靡了大江南北;倪元璐的格调奇崛,是一种高妙的新创。傅山行草兼工,朱耷、陈洪绶各以行书自立规范。金农漆书,可谓前无古人。郑燮隶正混一的书体,是他的奇思妙制。约略所举的专工书法或书画并擅的这些作家,继宋元而后,追风沿波,可以窥见他们的师承和宗尚,从而发为各自的体态,形成了明清两代的时代风貌。也正是在摺扇上的特殊表现。
笔墨,是书与画的共同特性,说书画同源,正是指的这一点:唐代《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就曾说过:“故善画者必善书。”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善画者却与书法无缘,而有些善书者于绘事也是远隔蓬山。因而号称书法,有的是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穷年白首以善书为能事。而有的“挥毫落纸如云烟”,是文人学士诗酒高会的逸兴湍飞。
绘画艺术的论证,在元代,赵孟頫是大宗师。他反对他的“近世”,推崇的是唐和北宋。在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艺术主旨,从而导致了元代一代的流风所尚。到明代又以元为宗,至明后期,则以董其昌为主导,他的南北宗之论,其实是赵孟頫的延续。董其昌画派,导引了当时的画坛直到清代。他的声势是颇为炬赫的。如当时的赵左、卞文瑜,陈继儒,无不是走董的路子。而项圣谟,董更赞叹谓与“宋人血战”,程嘉燧、李流芳、沈颞、莫是龙、倪元璐、杨文骢、程正揆,以萧散的笔墨,随意抒写胸臆,都是当时别具一格的风貌,但也不能与董其昌的宗尚脱然无所牵涉。
著称的沈、文、唐,仇,是从元四家和南宋熏沐而出。而谢时臣,钱谷、丁云鹏之与沈、文,是源与流的关系。而文嘉、文伯仁、陆师道,也是以文为依归。至于唐寅、仇英,则是南宋的继声。仇英工于细笔重色,而唐寅是从周臣上溯到南宋的,其实仇英的阔笔却也与南宋神联貌合。而后起的尤求白描,也椎为一时妙手,陈道复的山水,是米派所蜕变,而更多的是劲爽清新的墨笔花卉。王觳祥,周天球,周之冕,陈元素,陈嘉言,都是陈道复的追随者。蓝瑛被称为浙派的殿军,其实宗尚他的画派者,当时在浙江就大有人在的。最负盛名的陈洪绶,他的山水、花鸟,几无不是依蓝瑛起家,即人物的某种形体,也与蓝瑛相仿佛。至于纨扇仕女,就更无法掩盖他与蓝的渊源所自。此外,特别要提出的是一些颇为罕见的作家作品,如王孟仁、李著、汪浩,画风出于南宋,笔势精细,特为清妙。至于詹和的竹枝,颇寄意于元吴镇,而谢道龄、魏居敬的树石,都与文徵明的关系密切,王声则是仇英的继承者。
由于摺扇的形式特殊,因而摺扇上的书画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明沈周曾有一绢本画册,先在每页界上摺扇形的线条,然后在此摺扇形中写山水,可见当时以摺扇形式为新颖的绘画表现形式,而历来的收藏家,也以收集书画摺扇为专题一类。
从传统画派的流衍而论,在明代前期,如谢绍、姚绶,多少还上承元代的佘绪,尽管它的风貌已经变了。这应该就是摺扇盛行时期的作品。距离最早有书画的摺扇为时无几。
摺扇,是摺叠扇的简称,则是外来的,据记载,其制出于高丽,在北宋时即已传入中国,苏东坡曾称道其扇“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许”,然而它的原物,至今已邈不可知。直到明代,高丽国以此为礼品赠送中国,于是在永乐时,开始盛兴了起来,到宣德。弘治之际,更出现了几辈精制摺扇的名手。看来,书画家在摺扇上作书作画,使摺扇成为完整的艺术品,正是这个时期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而团扇,明清以来,虽还流行,却远不如摺扇之盛了。
清初,董其昌的重南贬北之绝,影响了四王恽吴,也影响到金陵八家,以及渐江等四僧。四王恽吴提倡的是北宋与元,在明代而后,就这一原则与范畴面言,不能不说是出现了新的繁荣,成为当时的主流。而站在主流之外的如梅清、渐江、髡残、朱耷,元济。孙逸、戴本孝,却打破了四王恽吴正统的表现形式,各自确立了自己的门户。然而他们的艺术观点,艺术主张,却与主流派毫无二致。渐江出于倪瓒,髡残出于黄公望、王蒙。面元济的先导也是倪赞,提起元人,他是五体投地的。最有趣的是朱耷,一生服膺董其昌,好董其昌之所好,临摹董其昌的画本,曾付出了不少精力。然而,从他所产生的风格情调看,与董其昌却又如此地天南地北。至于梅清与元济,情意相近,梅比元济要大十余岁,看来他们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孙逸近于渐汇而戴本孝的焦墨乾笔,与垢道人是异曲同工,这都是世称的安徽流派。在南京,樊圻、龚贤,吴宏、叶欣、高岑、胡慥,号称金陵八家的这里居其六,山水清音,格高气爽。而龚贤以层叠墨痕,创为新调,他自许是前无古人。张风的体貌,疏旷散逸,才调清绝;他也在南京而自立于八家之外。王铎的书名掩盖了他的画笔,流传下来的也远比书法为少,然而,他的画笔并不是属于一般文人雅土的游戏笔墨,对北宋画派,他确实下过工夫,从他稀少的画笔中,可以看出他对绘事的三折肱。号称扬州八怪的名家,推崇的是石涛、八大。李鳝奉命拜蒋廷锡为师,郑燮自称是“青藤门下牛马走”。表示了他们的宗尚。然而,他们的画派,与他们所揭举的典范,有的痕迹稀微,有的是烟空云散。康熙而后,山水一派,半是四王的余波,而八怪精工花竹禽鸟,以奔放的格调,独立于扬州,异军突起的是江都人袁江,工写楼阁,山水号称学宋人,却是前无古人的新颖体制。这一画派,他的从子袁曜可谓同声相应,然自此已无继起,遂绝响于乾隆之后。
谈明、清摺扇书画
(谢 公 2002.03.26)
扇子,在中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汉班婕妤咏纨扇就有“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但说的是圆形的,历来称之为团扇,这个形式一直沿用下来,不仅到南宋,依然是“团扇家家画放翁”,即在元代,风行的也仍然是团扇。在今天,我们不仅在文字里见到,从北宋、南宋到元,部还流传着书画团扇的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