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与属地政府协调机制研究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评述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评述作者:高炜黄冬娅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政企关系这一议题中,私营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吸引了大量学者的研究,但国有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却较少被关注。
本研究对中国国有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进行讨论,尝试理清国有企业与政府政治关联的建立、政治关联在国有企业内部表现的差异性和对不同国有企业的影响,来更好地理解国有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政企关系中中国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政企关系;政治关联;国有企业层级中图分类号: D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8)03-103-(9)政企关系中“政治关联”一直备受关注。
2016年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建立“亲”和“清”的新型政企关系,以规范政府和私营企业互动中的政治联系。
政治关联在私营企业与政府关系中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但国有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却较少获得关注,大多直接将国有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自然的视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制度保护或父爱主义,这种简单化处理往往忽视了国企与政府政治关联内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利于理解新时期国企与政府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与政府间政治关联的综述,试图描述清政治关联的概念、国有企业与政府政治关联的建立形式、内部差异性和对不同级别国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国企与政府的政治关联。
一、政治关联的概念界定政治关联(political-connection)作为一个经常被用来描述企业与政府部门关系的术语,尚未有明确的界定。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关联是企业通过有政治背景的股东或高管和政府建立的联系。
如Fan等在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IPO影响时,将政治关联定义为企业中是否有高管在、或曾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者军队中任职。
同时Fan还将政治关联分为来自中央政府、来自本辖区政府和来自其它辖区政府的三种类型来检验不同政治关联对企业IPO的影响。
驻地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研究
驻地大型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研究【摘要】随着各地的工业园区项目不断上马,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引进了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私有企业的进驻。
还有的地方因为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无力开发,就转让给能源企业。
这些措施固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当地gd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做出了贡献。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所拥有的自主权力开始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
如何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掌握权力的平衡,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权力平衡;利益博弈;政企和谐随着各地的工业园区项目不断上马,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引进了很多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私有企业的进驻。
还有的地方因为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无力开发,就转让给能源企业。
这些措施固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当地gd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做出了贡献。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所拥有的自主权力开始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
政企关系是否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一、政府和企业要做到各司其职1.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担负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快慢,因而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府职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发展和稳定,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工程、公共环境,以及国防、安全、公平、秩序、信息、公益事业、社会福利、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社会分化,打破了传统政治社会经济结构,也带来了社会组织以及成员间的利益分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政府之所以一再强调要加强政府职能的建设,是因为提升当代中国政府的职能首先是政治合法性进一步强化的迫切需要,其次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和诚信文化的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后还是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国有企业与地方的关系
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开发一地,造福一方。
国有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不仅带来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产品,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和群众的支持。
关心和支持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就是关心和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是关心和支持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企地和谐共处,才能共同发展。
近几年来,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与当地各级政府和群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和谐共处,奏响了和谐发展主旋律,实现了互利共赢。
共融:树立“一盘棋”思想谋双赢地企致力于协同发展,不断加强地企共建,通过主动沟通,增进了互信,凝聚了合力。
思考一:地企双方在客观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钢地融合”,就是钢地双方要利用特殊的地缘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注重换位思考,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方式,不仅谋求双赢,更瞄准长赢。
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
另一方面,地方要强化对企业的协调服务功能,自觉转变政府职能,以优质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环境。
共建:深化大局和责任意识促发展当然,有合作,就会有分歧、有矛盾。
关键是如何找到双方目标、利益的契合点,求同存异,抓大放小,长远考量。
地方政府部门要从国有企业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去处理两者问题和开展相关工作,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和谐发展是长远之道。
思考二:推进钢企与地方融合,关键是要增强大局意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跳出行业或者地域的狭隘“圈圈”意识。
所谓大局,就是国家利益至上,能源安全至上,群众利益至上。
只有紧紧围绕大局思考问题,紧紧围绕大局开展工作,方能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共享:增进互信和友谊创和谐建设和谐矿区,实现和谐发展。
“三钢离不开三明、三钢离不开三钢”的思想已经深深镌刻在地方群众和三钢人的心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4.15•【文号】中发〔2006〕10号•【施行日期】2006.04.1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五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一)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总体较好,承载能力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中部地区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困难。
主要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农”问题突出;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性障碍较多;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等。
论如何协调好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
论如何协调好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摘要】油田企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资源后备储量的不断减少,勘探难度的不断加大,油田城市的经济发展日益困难。
本文先介绍了现阶段油田与地方政府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此矛盾的基本对策,希望有助于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油地关系;矛盾;对策1.油地双方主要矛盾近些年来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力度,油田企业和所在地方政府间的以及油田内部部门与地方政府内部各单位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凸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油地双方争资源、争市场问题突出。
双方的产业结构矛盾加剧。
油田和地方经济是同一地区两大产业经济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油田以“以油为主、多元发展”为经营思想,不断积累与发展成为一个与石油相关的庞大产业群[1]。
然而受限于体制因素,油地双方长期以来在产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上都是互不协调、各自规划。
其次,双方对在土地问题产生的利益纠纷不断。
油田是一个用地大户,长期以来一直无偿享受国家划拨土地的使用权。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油田与地方在国有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大。
最后,油田是我国国有性质的特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与油田在办社会职能的移交上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这些问题和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由于油地双方在利益方面的冲突,更准确来说,就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双方利益冲突。
这种矛盾和当今的国有经济体制是紧密相关。
2.协调双方矛盾的主要对策第一,做好经济区域互补工作,在产业结构上做好油田与地方的宏观协调工作。
加强油地双方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交流协调机制,双方在经济发展与建设中尽可能做到规划统一、布局合理、互补优势。
油田在搞自身建设时,应当尽可能地照顾地方政府的利益,尽可能地对地方政府给予支持与帮助。
尤其要帮助那些油田施工附近村镇的经济发展,保证施工环境,尽可能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与政府之间时常保持信息联系,搞好双方的合作关系,使工业与农业共同和谐发展,工、农业用水得到合理分配,农田治理与油田防护协调发展,双方在公路、水电、通讯等主要工程的建设实现共同建设与共赢受益。
如何协调好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好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作者:李鑫赵敏来源:《商情》2018年第12期【摘要】油田企业要发展,必须在日常发展中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注重双方关系的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油田得到良好的生产与发展。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目前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矛盾入手.就如何协调好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几点浅见,以更好地实现油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促进良好和谐关系的构建和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油田企业;地方政府;关系;协调油田企业的所有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
但是就当前来看,由于油田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些油田企业有恃无恐,对地方政府的关系维护不看重,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利益,导致地方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协调不好,经常出现摩擦,所以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强化对其的处理。
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分析。
1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矛盾分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油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起来。
石油企业的一切开采与生产活动,必须在政府批准的前提下才能算是合法开采。
而地方政府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通过石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关系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对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协调,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但是就当前来看,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业结构方面的矛盾当前,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在产业矛盾上呈现出加剧的态势。
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往往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而出现矛盾,也是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主要矛盾。
石油企业特属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属于重要支柱,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特色,所以政府拥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而正是如此,使得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经常出现产业结构矛盾。
大型国有企业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型国有企业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并购活动日益增多。
这些并购交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大型国有企业并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中的利弊。
首先,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和更高的效率。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或收购新兴产业,有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种整合带来的互补效应可以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大型国有企业并购还能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经济正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大型国有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通过获得技术、品牌、市场等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在并购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改善自己的竞争力,推动国内产业链的延伸和上游产业的发展。
然而,大型国有企业并购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和资源垄断性,过度的并购可能会导致市场垄断和产业链过度集中,削弱市场竞争和创新潜力。
其次,大型国有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融资,可能会增加债务负担,使企业面临金融风险。
此外,过度的并购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经营困难,对企业自身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并购的积极作用,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并购的审查和监督,避免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其次,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创新支持,鼓励其在并购中注重技术引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还应加强对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除了政策层面的措施,大型国有企业本身也应积极应对并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企业应注重战略规划,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和明确的并购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投资。
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
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徐 嫣 宋世明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之间跨部门协同的机制与模式,以解决政府、市场及第三部门单部门失灵的难题。
学界也对“协同治理”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什么是协同治理、哪些领域可以协同治理,以及如何才能协同治理等问题,认识并不统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协同治理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等进行梳理,尤其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探讨协同治理在中国的具体适用问题。
关键词 治理 协同治理 政府 市场 社会一 协同治理(又称“治理”,20世纪90年代后二者含义基本相同)是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称其为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扬弃和超越。
“协同治理”不仅在发达国家被频繁提及,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也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同时,协同治理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学科的研究都对其有所涉及。
但是,客观地说,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法国学者阿尔坎塔拉即认为,治理理论被许多不大相同的意识形态群体用于各种不同的,常常是相互冲突的目的①。
而且,协同治理的实现还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
因此,对治理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厘清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推进我国治理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财政赤字等问题,社会公共事务也日益复杂化、动态化和多元化,管理难度增大,依赖政府“单打独斗”解决问题的传统模式在不断涌现的社会新事务、新问题面前日渐捉襟见肘,“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局面急需调整。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传统的管理思维秉持“线性逻辑”,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划分。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在经济危机爆发、“市场失灵”时,人们寄希望于政府干预;当政府财政危机频发,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益臃肿、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政府失灵”现象出现时,人们又寄希望于第三部门,希望通过社会自组织来遏制政府与市场的失灵;但正如第一、第二部门的失灵一样,第三部门的“志愿失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
浅议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摘要: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在跨国并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并购的成功率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从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在以前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整合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3-0051-01前言从19世纪末至今,世界经历了五次明显的并购浪潮。
第五次并购浪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并购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显著特点。
在此次并购浪潮中,并购资金的产业流向从金融、电信等传统行业向资源型行业转移,使得石油、天然气和钢铁成为最热门的并购行业之一。
我国自1993年成为纯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
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4500万吨,依存度为42.6%;同年铁矿石的依存度为6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到跨国并购之中。
纵观这些跨国并购,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并购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如何科学决策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提高并购成功率,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并购主体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企业大规模跨国并购为82起,其中资源型企业的跨国并购为1 8起,所占比例为22%。
而这18起的并购主体几乎全部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中型国有企业。
2.以收购部分股权为主。
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中,获得100%股权的较少,多数为并购部分股权。
原因可能是资源类收购涉及到能源安全,因此国外对此类收购有相当多的限制。
3.并购形式主要为横向一体化。
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形式为横向并购,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混合并购。
4.并购规模与金额逐年增大。
从这些年的并购案例来看,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购的金额也从几亿美元上升到十几亿甚至是上百亿。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及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及对策研究企业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有企业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和对策研究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企属性转换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权问题,而这就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动国企属性转换。
从“战略性国企”向“全面提质增效”转型,加快优化国企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更加注重商业运营能力和经营效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国企长期以来靠政策准入,资源配置等优势来获取收益的经营方式,也能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鼓励市场化改革,促进内部激励采取市场化的改革手段,让国企内部形成强烈的内部竞争和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经营效益。
其中包括推行股权激励、分配机制改革、重视绩效考核和社会评价等,让国有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3.推进国企与民企合作,增强市场竞争力早已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的民营企业,为国企带来了新的经营思路。
并且在诸如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尤其是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生成长点上,民企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已经成为比较优势。
通过推进国企与民企的合作,让两类企业在资源配置和市场运作方面相互扶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完善监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在推进国企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工作,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一些国企利用政策和资源垄断等优势,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权益。
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多方监督,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提高对企业的监管效果,确保整个社会形成更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研究1.正视国企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体验、总结、完善的过程,需要逐步实践,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营管理方式等因素,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资源整合的意义与目标资源整合是指国有企业通过优化和整合内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
其意义在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增长。
资源整合的目标包括促进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利用,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二、资源整合的方式和措施1. 内部资源整合国有企业应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消除各单位之间的壁垒,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设立内部股权市场,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同时,建立内部创新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创造,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2. 外部资源整合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外部资源的整合。
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共享市场渠道、技术经验和管理资源。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外部创新力量,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
3. 资源整合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为了保证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
可以成立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专门部门,负责资源整合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
同时,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工作。
三、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案例分析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吉利集团通过与沃尔沃汽车的合并,实现了各自优势资源的整合。
通过共享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市场渠道等,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过与航天科技集团的合并,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航空工业集团。
资源整合使得企业在产品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实现了协同发展。
协调油田企业与地方关系的措施探讨
协调油田企业与地方关系的措施探讨作者:刘小军来源:《商情》2018年第12期【摘要】油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用地方的土地等资源,需要协调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处理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其予以合理的赔偿,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解决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保证油田生产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协调;油田企业;地方关系;措施引言通过地方政府的协调处理不合理的外协赔偿,让所有的事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运行,是油田外协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更好地协调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采取最优化的处理措施,达到双方满意,促进油田企业与地方居民的融合,避免出现破坏油田生产的行为,保证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达到油田生产的经济效益指标。
一、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概述油田生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油田企业为地方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实际出发,避免油田生产企业过多地占用地方的耕地,给地方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合理解决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合情合理的赔偿是必要的,一旦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就会影响到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地方居民恶意破坏油田生产,导致油田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到油田的生产效率。
处理好油田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实施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共同拥有的状态下,双方珍惜所处的环境,能够和平相处,避免矛盾升级,给双方带来弊端。
合理调节各方的利益,地方的体制和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油田企业职工的利益。
对油田企业职工的调整考虑对地方政府的影响,避免出现矛盾冲突,影响到双方的共同进步。
最明显的就是油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占用地方的土地资源,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给予正常的赔偿,但是有的情况,会出现不合理的要求,达不到土地拥有者的预期,而导致油田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同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的情况,发生油气泄漏事故,给油田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协调油田企业与地方关系的措施为了合理解决油田企业与地方的纠纷问题,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合理解决土地占有问题,实现合情合理的赔偿,保证油田企业的利益,同时达到地方政府的谅解,双方合作的态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效果研究
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效果研究近年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愈发密切。
在许多领域,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常态,成为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与效果进行研究。
一、合作模式政府与企业合作,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政府主导型合作这种模式是政府作为主导方,通过制定政策、调动资源和启动项目等形式,引导企业和机构参与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扮演的是指引者、规划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2.企业主导型合作这种模式则是企业作为主导方,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合作完成一定的工作目标。
企业在这种合作中更多扮演了协调者、实施者、公共利益保障者的角色。
3.政企联合型合作这种模式则是政府与企业携手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一定的工作目标。
政府在这种合作中更多扮演了协调者、资源调配者的角色。
这三种合作模式各自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目的,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计划。
从而提升合作的效果和收益。
二、合作效果政府与企业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调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政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2.推动技术创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技术创新的进程。
政府和企业通过联合研究和开发等方式,探索并创造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政府与企业合作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政府提供政策和资源,企业则承担一定职责,共同推进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政府与企业合作还可以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通过自身行动,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以上是政府与企业合作的一些效果,虽然看似不同,有时甚至矛盾,但是在实践中,却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作用的。
国有企业改制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
国有企业改制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转型和重组,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中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以及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挑战。
一、合作机制首先,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关键。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应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以下合作机制: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制定有利于企业改革的政策和规划,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企业自主经营和市场化运作。
在改制过程中,政府应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决策和市场化运作,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3. 政府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
政府应与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政府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合作模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政府与企业之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合作模式:1. 委托代理模式。
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或企业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以提高资产管理和运营效率。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希望将国有资产置于专业机构的管理下,并能有效监督和控制的情况。
2. 合资合作模式。
政府与外部投资者合资成立公司,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希望通过与外部投资者合作,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资源的情况。
3. 股权分置改革模式。
政府将国有企业的股权进行分置,鼓励员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提高企业的激励机制和治理效率。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希望通过员工持股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内部管理效能的情况。
三、意义和挑战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首先,合作机制和模式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中国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中国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中国资源型经济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世界市场千变万化,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把握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探究出合理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中环保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这是中国资源型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依赖大量的自然资源,采矿、加工等环节直接伤害了自然环境。
同时,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在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也会对我国资源型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波动较大,对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安全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减少对于分类资源依赖,同时加强战略储备,确保供应体系稳定。
除此之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值得高度重视。
资源型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较为落后,在国内市场上受到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的控制,难以体现竞争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强化资源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各类技术研发和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加速产业转型。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资源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通过推进可持续发展,压缩落后产能,加强环境保护。
推进产业并购与整合,形成产业新态势,实现资源和产业多元化,以求稳定经济发展节奏。
总体而言,中国资源型经济发展趋势仍然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在环保、国际市场、竞争以及协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不能忽略。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以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资源型经济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体制研究》范文
《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体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这些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体制,对于资源型央企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体制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体制的现状(一)监管体制的构成目前,资源型央企的环境监管体制主要由政府监管、企业自查自纠、第三方监督等部分构成。
政府监管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需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开展环境自查自纠工作;第三方监督则主要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估、审计等方式,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二)监管政策的执行在政策执行方面,资源型央企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保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排放许可等。
同时,企业还加强了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三、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一)监管力度不足尽管政府监管部门对资源型央企的环境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由于监管资源有限、监管手段不足等原因,导致监管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二)企业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资源型央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问题频发。
(三)第三方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三方监督机制在环境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
四、优化资源型央企环境监管体制的策略(一)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强现场检查和远程监控,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二)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企业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国有企业改制推动企业资源整合
国有企业改制推动企业资源整合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改制已经成为了促使企业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对推动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并进行深入分析。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传统的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了资源利用不充分、效益不高的情况。
因此,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改制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改制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改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其次,改制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提高运行效率和决策能力。
再次,改制可以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拓展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总之,国有企业改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
二、国有企业改制对企业资源整合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国有企业改制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改制以后,国有企业可以引入外部投资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改制还可以改变原有的资源占用格局,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通过整合和集约利用资源,国有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改制后的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注重产品研发和品质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现代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这种转变使得企业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加强企业合作与整合国有企业改制推动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整合,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改制后的企业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与其他企业展开战略合作、技术共享等形式的合作。
浅析我国资源型企业存在问题及计谋
浅析我国资源型企业存在问题及计谋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资源消费量日趋上升,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我国资源型企业面临的形势也愈来愈严峻。
何谓资源型企业?资源型企业是相关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而言的。
一样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型企业涉及了所有的自然资源领域(主若是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的企业,狭义的资源型企业仅指在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类型的矿产资源领域运作的企业。
结合上述广义和狭义资源型企业的概念,本为以为资源型企业主若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低级加工为大体生产方式,低级原材料产品为最终产品,在产品本钱结构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地位的,依托资源的消耗来实现企业的增加,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类型。
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口径,结合概念,“资源型企业”涉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食物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皮革皮毛羽毛(绒)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力口工业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
资源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国家的经济进展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进行过量的掠夺式开采,使自然资源慢慢枯竭。
加上传统的打算经济体制的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我国资源型企业显现了一些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要紧包括以下四点。
一、资源型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慢慢枯竭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过度开采,致使资源慢慢枯竭。
此刻大多数资源型企业仍然采取的是粗放型的进展模式,通过不断增加能源消耗来推动企业的进展,在客观上加重了资源的消耗速度。
在这种情形下,资源型企业通过一段时刻的进展后,必然会受到资源缺失的制约。
二、企业内部体制制约明显存在第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是国有性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责 任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较 多 。 孙 庆 荣 运 用 系 统 动 力 学 分 析 产 业 选 择 对 区 域 的 影 响 , 出 政 府 经 济 制 提 度 选 择 准 则 。 谢 玉 华 认 为 应 建 立 地 方 政 府 与 企 业
的 平 等 主 体 关 系 。 李 艳 梅 等 通 过 地 方 政 府 与 龙 头
动 力 、 配 和 技 术 等 结 构 。 因 长 期 作 为 能 源 和 原 分 材 料基 地 , 从 行 业 角 度 考 虑 基 地 在 全 国 的 布 局 , 多 较 少 从 城 市 发 展 角 度 考 虑 产 业 链 的 延 续 。 属 地 产
资 源 型 城 镇 兴 起 和 衰 落 的 原 因 , 出 资 源 型 企 业 得 不 主 动 为 资 源 产 地 和 国 家 利 益 服 务 , 源 从 城 镇 资 流 向 企 业 , 致 城 镇 经 济 结 构 扭 曲 等 结 论 。 吴 春 导 莺 等 提 出 建 立 资 源 开 发 补 偿 机 制 和 衰 退 产 业 援 助
目前 ,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 企 关 系 和 企 业 社 就 政
国有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业 与 属 地 政 府 相 互 依 存 、 相 互 作 用 。 属 地 政 府 在 建 设 企 业 赖 以 生 存 的 政 治 、 济 、 会 和 技 术 等 外 部 环 境 中起 主 导 作 用 , 经 社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研 究 已 较 深 入 , 多 限 于 一 般 企 但 中 央 或 省 部 级 政 府 , 有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国
业 从 事 不 可 再 生 资 源 的勘 探 、 掘 、 采 、 工 、 挖 开 加 冶 炼 和 销 售 等 活 动 , 地 城 市 多 以 资 源 型 产 业 为 支 属 柱 。 作 为 区 域 经 济 社 会 环 境 的 管 理 主 体 , 地 政 属 府 提 供 基 础 设 施 , 造 生 产 生 活 环 境 , 法 从 企 业 创 依
面 。
企 业 的 博 弈 分 析 , 出 政 府 追 求 自身 和 地 区 的 双 得
重 利 益 , 息 不 对 称 和 效 用 短 期 化 导 致 两 种 利 益 信
不 一 致 。 Br d u y运 用 依 附 和 欠 发 展 理 论 解 释 ab r
( ) 济 关 系现 状 一 经 作 为 区 域 经 济 的 基 础 结 构 , 业 结 构 决 定 劳 产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中 获 得 税 收 。 作 为 经 济 活 动 的 重 要 主 体 和 社 会 基 础 性 产 品 的 提 供 者 , 有 大 型 资 源 国
业 的 通 用 研 究 , 乏 针 对 性 ; 业 社 会 责 任 问 题 已 缺 企
引 起 重 视 , 尚 无 统 一 定 义 , 乏 指 导 性 。 本 文 系 但 缺 统 分 析 国有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业 与 属 地 政 府 的 关 系 , 研 究构建两者的协调机制 。
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与属地政府协调机制研究
敖永杰 刘兴华。 田 萃 韩传 峰
(. 1 同济 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 海 2 0 9 ;. 京 大 学光 华 管理 学 院 , 京 1 0 7 ) 上 0022 北 北 0 8 1
摘 要 国有 大型 资源型 企 业与属 地政 府 的协调 关 系是 影响我 国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重要 因素 之 一 。结合 国 有 大型 资源 型企业 和属 地政 府 的行 为 目标及特 征 , 别从 经 济 、 会 和 环境 方 面探 析 两者 的 关 系现状 , 分 社 深入
方 面 建设 基 础 设 施 , 供 公 共 物 品 , 善 社 会 保 提 完
障 , 造政企关 系氛 围 ; 一方 面监督 国有 资产 , 营 另
督 促 国有 企 业 实 现 经 济 、 会 和 环 境 效 益 。 国有 社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业 影 响 属 地 GDP、 业 、 育 和 卫 就 教 生 服 务 。两 者关 系 体 现 在 经 济 、 会 和 环 境 三 方 社
第3 3卷第 3期
21 0 1年 6月
上
海
管
理
科
学
Vo . 3 No 3 13 .
Sha ha a a m e tSc e e ng iM n ge n inc
J n 2 1 u.01
文章 编号 :0 59 7 ( 0 1 0 — 1 10 1 0 -6 9 2 1 ) 30 0 —5
二 、 有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业 与 属 地 政 府 关 系 现 国 状 分 析
型 企 业 发 展 程 度 和 方 式 对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影 响 巨 大 。 随 着 我 国 政 府 体 制 改 革 和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深 入 , 地 政 府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有 所 转 变 , 有 属 国 大 型 资 源 型 企 业 争 取 更 多 自 主 权 的 同 时 , 承 担 应 相应社会责任 , 现两者协调发展 。 实
剖 析 税 费、 业结 构 、 产 劳动就 业 、 文化 活动 、 生态环 境 、 础设 施 等 方 面的 协调 关 系, 建 设服 务 型 政 府 、 强 基 从 增 企 业社 会服 务 和扩 大企 业辐射 功 能等 方 面 , 出国有 大型 资源型 企业 与属 地政 府协调 机 制构 建思路 。 提
关键词 国有 大 型资 源型 企业 ; 属地 政府 ; 协调 机 制
中 图分 类 号 : 9 1 C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机 制 。王 学 庆分 析社 会 主义 市 场机 制 下 “ 源 ” 资 和 “ 素 ” 经 济 属 性 及 其 价 格 形 成 机 制 , 出 价 格 要 的 提 改 革 思 路 。杨 祥 提 出 在 企 业 评 价 体 系 中 增 加 诚 信 和 社 会 贡 献 性 指 标 。 归 结 起 来 , 及 政 府 体 制 和 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