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高中历史教师解题和命题比赛---开放性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1-2022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1.据《秦律·厩苑律》记载,秦国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都要对“田牛”进行评比,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
这表明A. 秦国已经在使用牛耕B. 秦律的轻罪重罚原则C. 秦国最早发展畜牧业D. 牛耕增强了秦国国力【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秦国在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正月,都要对“田牛”进行评比,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
”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了秦国的国力,D正确;据材料可知,秦国不仅已经使用牛耕,而且重视耕牛的饲养,A片面;据材料反映的是“养得好的,养牛者受赏,养得不好的则养牛者受罚”,而不是犯罪刑罚,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秦国最早发展畜牧业,C错误。
2.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
在某些地区,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
据此可知,租佃制A.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B. 强化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C. 阻碍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D. 刺激政府实施“一条鞭法”的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唐宋时期,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纳地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
”;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父子相承,以为己田”可知,无地或少地的佃户在交完租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父子相继耕种过的土地佃户“耕佃”达到一定年限后,土地可以转为己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B错误;C与材料无关;“一条鞭法”的制度是明朝实行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 瓷器B. 茶叶C. 棉布D. 白银【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因此被成为“瓷路”,因此A选项正确。
高中历史写作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写作竞赛试题及答案试题: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题目一:请以“历史视角下的科技革命”为题,探讨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题目二:以“文化融合与冲突:以丝绸之路为例”为题,分析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
写作要求:1. 文章应有明确的引言、主体和结尾。
2. 引言部分需简要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3. 主体部分应围绕题目展开,论证观点,提供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分析。
4. 结尾部分需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个人见解或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题目一答案示例:引言: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
主体:1. 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
2. 信息革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
3. 绿色革命:面对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绿色科技的发展正在引领人类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保材料的开发。
结尾:科技革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等。
未来,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题目二答案示例:引言: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本文将分析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
主体:1.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使得东方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同时西方的玻璃、金属制品和宗教思想也传入东方,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谈谈你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重要性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实证。
第六题题目:请您简要描述“贞观之治”时期的主要特征,并阐述唐太宗李世民在实现这一盛世中的关键作用。
第七题题目: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第八题题目:请阐述在教授高中历史课程时,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谈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学科面试的考生,请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史”模块设计一份关于“唐宋变革期”的45分钟课程教案。
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同时强调历史事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唐宋变革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能够分析唐代与宋代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异同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文物和文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近6年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选编(答案版)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选编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所有答案仅供参考)观点一: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2分)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
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江西省赣州市历史高考2024年测试试题及解答
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历史高考测试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以图强大,如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
这些变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斗争B.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D. 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的变更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进而导致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的变更。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因为诸侯争霸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并非战国变法的影响;B选项同样错误,“百家争鸣”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并非由战国变法引起;C 选项错误,因为中国重农抑商政策起先实行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和吴起变法无关。
2、荀子在评价秦国政治时,充分肯定了其“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的特点,但同时也指出秦国“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此亦秦之所短也。
”据此可知,荀子:A. 否定了秦国治国的法理依据B. 主张治理国家需要礼法并用C. 倡导人们对秦国文化的认同D. 肯定了儒学对秦政治的作用答案:B解析:荀子在评价秦国政治时,既肯定了其有效治理的一面,又指出了其缺乏儒学的弊端。
这表明荀子认为,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法家的严格制度,还需要儒家的礼教来调和,即需要礼法并用。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因为荀子并未否定秦国治国的法理依据;C选项错误,荀子并未倡导对秦国文化的认同;D选项错误,荀子实际上是指出儒学在秦国政治中的缺失。
3、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进行了其生前的最后一次币制改革。
《史记·平准书》记载:“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
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这一改革:A. 已成为历代币制改革的蓝本B. 体现了国家统一与中央政府的强大C.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汉武帝的币制改革通过禁止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加强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控制,这体现了国家统一与中央政府的强大。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来自中国北部的安全威胁愈益增强。这些重大因素,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5.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 )
A.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B.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D.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A.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D.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
9.下图为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志建设新农村》宣传画,与该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规模上山下乡
10.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四次创业潮,据此可知( )
16.2004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111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化景观的保护( )
A.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B.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2.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可知这一制度( )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 百家争鸣B. 独尊儒术C. 魏晋玄学D. 宋明理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选项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A正确。
选项B,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这一举措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与思想解放相悖,故选项B错误。
选项C,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探讨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无情、声无哀乐、言不尽意等形而上学问题,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C错误。
选项D,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的特殊形态,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要代表,强调天理、良知等概念,但同样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2、某校高中历史教师在讲授“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他可能会引用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普罗泰格拉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
选项A,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而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柏拉图强调“理念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并非“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逻辑和理性,但并未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项D错误。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五)论文类(自拟型)方法总结 提取信息 — 自拟观点 — 史实论证 — 总结提升
四.答题模板
1.论题(论点、观点、信息): 围绕关键词、语言简练、指向明确.;
2.阐述(论证、评析): 两到三个自然段、史实全面贴切、有段落
总结; 3.总结提升
升华观点、带入历史术语、体现历史素养。
五.练习(2016全国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2分)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 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 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 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 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 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 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 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 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 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 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起来的,其中人民主权、 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 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 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 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 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 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 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谈谈你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解,以及你认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第二题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题题目:请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
第四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第五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课,使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八题题目:请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阐述该历史事件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这一能力培养。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谈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进行史料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假设你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学科面试考生。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有效的教学计划。
请你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辛亥革命”的主题设计一份详细的教案。
具体要求: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设计适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3.规划教学流程,并说明每个环节的目的;4.提出课后作业及评价方式;5.教案字数不少于500字。
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背景,设计一节高中历史必修三《抗日战争》的教学教案。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4学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4学年高考历史四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70年代,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只有1,6%,在西方七个工业大国中排行最末。
但从1980年到1988年,英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猛增至5.2%,而同期美国为4%,加拿大为3.6%,意大利为3.5%,日本为3.1%,法国为3.1%,德国仅为2.2%。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欧洲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B.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推进C.撒切尔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D.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建立完善2.1887年,英国某杂志刊登了一则梨牌肥皂广告。
在广告中:一箱肥皂冲上海滩,一名女黑人握着一块肥皂。
广告标题是“文明的诞生”;广告底部写着:“肥皂消耗是衡量财富、文明、健康、人之纯洁的标准。
”这则广告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工业品主要销往非洲市场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C.欧洲工业文明开始在非洲传播D.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3.如图为某年“老新闻”目录,同样可以编入该目录下的老新闻是A.中华民国新纪元B.讨袁声中之上海C.破天荒之工人总同盟罢工D.九国太平洋会议消息4.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
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5.1908年,在香港生长并加入英国国籍的李宝鉴、李宝镛兄弟因与居住在香山县的堂兄争夺田产发生诉讼,被地方官讯办。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试题及解答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事件,是我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会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1.故事化讲述:将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起伏和悬念设置,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的脉搏。
比如,在讲述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我可以详细描述士兵们的英勇抵抗、战场的惨烈以及最终胜利的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场战役的转折性和重要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直观呈现给学生。
比如,播放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纪录片片段,或者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物照片,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的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决策过程。
这种互动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设置问题探究:针对历史事件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联系现实生活: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看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比如,在讲述工业革命时,可以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问题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故事化讲述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等互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024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赣州市2024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2024年5月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反映出( )A. 阶级分化非常明显B. 手工业技术进步C. 礼制的形成与发展D. 远古文明多元一体2. 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 )史料来源“昔黄帝有子十二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A. 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封建化B. 边疆治理成效显著C. 体现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的。
3. 东晋政权依靠士族势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对国家的贫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强占有的隐户,还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
这些做法有利于( )A. 控制士族势力发展B. 推动江南地区开发C. 增强政府经济实力D. 稳定南迁侨民人心4. 《唐律疏议·名例六》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宋真宗时期,官府已不允许将奴婢作为财产处理,而且主人犯罪时,奴仆也不再被连带而没官,他们大部分被遣散还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B. 门第观念淡化C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 贱民阶层消失5. 明朝以前,作为中央机构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属仅有四司。
而明清时期的户部,按地区划分辖司,下设十三个清吏司,各掌其分省之事,每司下属四科。
这说明明清时期( )A.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B. 封建经济日益衰落C. 国家治理水平有所提升D.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6. 如图反映的是清政府为应对时局的新举措,其目的是( )A. 加强对外交流B. 全面学习西方C. 培养科技人才D. 践行实业救国7. 1893年,在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多方努力下,清政府终于下谕废除了1717年颁布的禁海令,允许人民出海贸易和海外华侨归国,并颁布了许多保护归国华侨的条例。
江西省赣州市《教育综合能力测试》教师教育真题
江西省赣州市《教育综合能力测试》教师教育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一般来说,惩罚只适用于()。
A、学生反复发生的不良行为B、学生偶尔发生的不良行为C、学生偶尔发生但是很严重的行为D、学生所有的不良行为【参考答案】A2.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特【参考答案】A3.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A、建立、改善B、支持、改善C、建立、保护D、改善、保护【参考答案】A4. 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B、缺乏学业效度C、很不协调D、基本协调【参考答案】C5. 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A、思维出现可逆性B、出现具体逻辑推理C、去自我中心D、守恒概念的形成【参考答案】D6.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参考答案】B7. 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参考答案】C8. 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9.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参考答案】A10.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11. 有的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来取悦父母、老师或朋友,体现的是学习动机中的()。
12.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年龄阶段是()。
A、20~24 岁B、12~20 岁C、4~6 岁D、6~12 岁【参考答案】B13.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B14.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不决定于他们能力上的差异,而在于他们的()。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历史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有人认为,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知识,因此学校的历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历史事实。
问题: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请你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平衡历史事实的传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请给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或活动案例来支持你的观点。
第二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学校安排你教授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五四运动”这一章节。
在备课过程中,你发现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请你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题题目:请阐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并说明如果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授这一事件,您将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第四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第五题题目:请简述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说明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对抗外敌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你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七题题目:请简述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并评价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八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第九题题目:请你简要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十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教案设计题题目要求:根据以下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的教案,内容为“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历史意义。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历史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二题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谈谈你认为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这一教学理念的看法。
第四题题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教学中引入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
请谈谈你对“翻转课堂”的看法,并说明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题题目:如果你被聘为高中历史教师,你将如何设计一节关于“鸦片战争”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第六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教材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第七题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历史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第八题题目:假设您是一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课程时,发现学生们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深入思考。
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您打算如何引导学生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百家争鸣”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谈谈你对“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作用”的理解。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程,主题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二题题目:请设计一节高中历史课程《抗日战争》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第三题题目:设计一堂关于“古代希腊文明”的历史课教案任务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预计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课内容,选择两种教学方法或策略。
•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列举两种适合本课的教学辅助资源。
•本教案设计的预期效果。
2024年中考历史(江西卷)真题评析
1.立足教材,紧扣课标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立足教材,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例如选择题第1题,考察的是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这个知识点。
再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36页明确提出“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在2024年试卷第13题中得到体现,这道选择题梳理了教材知识点,要求学生提炼出学习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o2.考察核心素养,提升文化自信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体现了对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考察。
例如2023年、2024年连续出现的观点论述题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66-70页中,给出了多个样题、参考答案,并附有评分标准和试题说明。
预计此类题型可能会成为江西中考历史学科的常考题型。
2024年观点论述题从“中国名片”这个主题出发,综合考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同时通过中国名片的变迁,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沧桑变化,提升文化自信。
3.考察地方专史2024年江西中考历史试卷注重对江西地方史的考察。
例如选择题第6题考察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是江西抚州地区文化名片;选择题第10题考察的是江西民歌《请茶歌》,将跨学科融合与江西地方史结合起来,考察工农武装割据等知识要点。
同时也重点考察了中国古都河南洛阳。
综合题第21题以“宣传洛阳”为主题,串联了佛教传入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大运河、“丝路电商”等古今中外知识点,考察全面。
表一:2022、2023、2024年近三年江西卷中考选择题考点盘点题号2024年考点知识范围2023年考点知识范围2022年考点知识范围1甲骨文中国古代史河姆渡人中国古代史半坡人中国古代史2郡县制中国古代史东周商业活跃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史3唐朝典章制度中国古代史西汉盐铁专卖中国古代史商鞅变法中国古代史4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古代史蔡伦中国古代史推恩令中国古代史5宣政院中国古代史唐朝开放中国古代史《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史6汤显祖《牡丹亭》中国古代史《天工开物》中国古代史古代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史7清朝人地矛盾中国古代史清朝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郑和I、西洋中国古代史|8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科举制中国古代史19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10工农武装割据中国近代史井冈山革命根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据地表一:2022、2023、2024年近三年江西卷中考选择题考点盘点题号2024年考点知识范围2023年考点知识范围2022年考点知识范围11团结抗日中国近代史七七事变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12三大战役中国近代史挺进大别山中国近代史红军纪律中国近代史1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国现代史浦东开发区中国现代史土地改革中国现代史14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现代史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国现代史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15希腊哲学世界古代史古罗马文明世界古代史金字塔世界古代史16中世纪大学世界古代史封君封臣 .制度世界古代史古巴比伦与拜占 庭相同点世界古代史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现代史哥伦布世界近现代史共产党宣言世界近现代史1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世界近现代史近代科技艺术世界近现代史苏联农业集体化世界近现代史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近现代史余粮征集制世界近现代史非暴力不合作世界近现代史20欧洲的联合-------------------世界近现代史雅尔塔会议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分裂- 一世界近现代史题目:9.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联代表越飞达成一项联合宣言: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有关放弃在华的特权与利益。
【配套K12】[学习]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
江西省赣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8月)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D.私有制兴起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A.隋唐大运河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3.《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材料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自耕农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陆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打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6.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7.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B.几个读书人在晚上逛市场C.倭寇猖獗政府下令实行“海禁”D.商业税收成为国库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8.19世纪8.60年代,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3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热播电视剧《华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极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一支6000人的队伍勤王。
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因国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说明A.周王权威开始削弱B.宗法制度被破坏C.贵族政治彻底瓦解D.分封制度受冲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各诸侯需要履行随军作战的义务,但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勤王失败,说明的是当时的分封制受到冲击,D正确;春秋初期就已经出现了王室衰微的问题,A 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
故选D。
选择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官制。
这一官制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并为后世的王朝所沿袭。
秦朝的“这一官制”指的是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度C.三公九卿制D.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这一官制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并为后世的王朝所沿袭”可得出秦朝统一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加强了皇权,C正确;A项是隋唐时期的,排除A;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皇帝制度不是官制,排除D。
选择题“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
”材料反映了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B.有较大局限性C.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试D.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答案】C【解析】材料“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体现的是科举制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试,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选择题唐太宗曾对黄门待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表明唐朝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B.门下省是执行机构C.行政效率大大下降D.决策体系日臻完备【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掌管审议。
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知门下省可以驳回中书省的政令,因此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这也体现了决策体系的日益完备,D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排除A;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排除B;三省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
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
”这里的“现代世界曙光”是指()A.启蒙运动B.新航路开辟C.文艺复兴运动D.意大利统一运动2.下列战争以如图描绘的史事为借口的是中国官兵扯下了“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A.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纲领B.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C.确定建立独立、自由、富强新中国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4.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
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26.5万公斤。
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国内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经废除B.农产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场已现雏形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5.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市高中历史教师解题和命题比赛---开放性试题
命题人:龙南县实验中学涂慧芳
开放性试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历史学家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l.l“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l.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对外关系
5.l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活动、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文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l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近代中国”这一话题有怎样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分,观点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说明,符合历史史实,合理充分。
)评分参考:
认识:3分。
说明:9分。
其中:说明充分,史实准确7-9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4-6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0-3分。
示例一:
认识:应用全球史观来考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分)
说明:
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打开了中国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文化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
因此,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
(9分)+
示例二:
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外来因素和中国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3分)
说明:1600——1800年间的中国社会,农业和手工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活动的繁荣,市镇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和思想潮流(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
(9分)
示例三:
认识: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酌情给分。
说明: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本书的副标题看,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提前到公元1600年,因此作者是运用全球史观,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的。
论证这一观点,需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从目录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到1600——180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对外关系,作者试图表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论证这一观点也要从上文的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史学方法论·史观·全球史观;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迟滞与辉煌·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