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城镇化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及保护改造研究——以青岛八大关
人文天下|2017年10月刊|总第105期城镇化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及保护改造研究—以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王引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一直是对青岛城市 特质的最好描画,大自然赐予了青岛独具特色的 自然风光,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 条件,形成了“山、海、岛、城”相融合的独特 城市风貌0虽然,青岛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 自近代以来,青岛在经受了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之后,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大邑古都的城市文 化。
1994年1月,青岛人选第S批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名'录。
青岛古属东夷之地,S星河遗址的发现证明 了新石器时代青岛就存在人类活动。
展开历史长 卷,不难发现,在从1891年城市建置到1949年 新中国建立的这段历史中,青岛无疑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
这58年间,青岛先后遭到了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并且经历 了从清末到解放战争的七个历史时期。
这段曲折 的历史,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这座只有百余 岁的城市成为近代欧美建筑和多元城市风貌的交[作者简介:]王洋,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以及版权经济发展。
洋汇地,孕育出了具有较高近代文化内涵价值的人 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街区,e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八大关是青 岛近代建筑的重要聚集地,以呈现近代历史文化 风貌见称,汇集了二十多个属家不同的建筑风格,是岛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中原 有的一些规划布局以及各国的建筑风貌都得到了 保留。
IH如方貧寿、仲婷婷《基于旅游文化_青 岛八大关景区开发研究》一文所言:“八大关如 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蕴含了丰富的建筑文 化、历史文化、园林文化。
”八大关呈现出的历史 文化风貌与海滨城市的品格相融合,形成了一种 灵动而不失厚重的品味。
这种与生俱来的^ 质赋 予了青岛浓厚的历史人文主义气息,也成就了岛 城独有的韵味和氛围。
作为中M最夷丽的五太械K之一,八大关非 常契合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气质,它 也是青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历史街区改造综述
历史街区改造综述作者:黄妍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08期【摘要】历史街区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街巷的要素系统、建筑要素系统、环境小品要素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工艺和风味、民间曲艺、文化传统、传统人物。
同时还要从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现存建筑的建造年代、层数、质量、结构、风貌、交通、人口与经济等方面了解历史街区的现状内容。
设计师要注重保护与发展并存历史街区的设计理念。
本文的综述内容对于相关行业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一、历史街区的特点及概念界定“历史街区”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一定范围的,能够显示具有历史时代性的一种文化和社会生活,笔者认为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的见证,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1]。
二、历史文化遗存我们要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改造,就要先对历史文化的遗存内容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
历史文化遗存内容要从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两个方面来分析,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2-5]。
第一,街巷的要素系统,如主轴的内容和骨干街区的内容、街巷現存的空间格局与机理构成;第二,建筑的要素系统,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建筑现状、传统民居现状等;第三,环境小品的要素系统,如特色构筑物的占地面积和数量(古运河道、古井、古树)、历史空间场所的合理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传统习俗,如庙会、舞龙灯、高跷、花旦等;第二,传统工艺和风味,传统工艺如剪纸、绣针等,风味小吃和特产如糕团、芝麻糖、小笼包、馄饨等等;第三,民间曲艺,如评弹、唱春、道清等;第四,文化传统,如画派、词派、文派、经学派等;第五,传统人物。
同时还要分析以下内容:1.历史街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例如街区的体量(占地面积与全长等)、步行街、广场,街区的主要功能、业态业种、目标客群。
2.街区的文化遗址分布现状的情况,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
3.现存建筑建造的年代分析,如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建国后建筑或再细分等。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例如,意大利政府从 1997 年开始,在每年 5 月份的最后一周举行“文化与
遗产周”活动。免费开放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包括国家博物馆、考古 博物馆、艺术画廊、文物古迹、著名别墅和建筑。
一、国际新动向 一、静态理念向动态理念的转变。
在西方的一些历史城市保护理论中,谈到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过去常用保 护、保存、修复等词,着眼于被动式的保护;而后来多用再循环、适应性再利用、 建筑再生等词,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这些着眼于再利用的观念则为城市发展中 保持建筑文化遗产的连续性提供思路和方法。在对旧城改造的认识上,西方强调 了旧城保护中的延续性与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动态的观点。历史街区保护中动 态性的涵义:1.街区硬件更新的动态性。2.历史建筑使用中的动态性。3.保护规 划编制中的动态性。4.价值网络中的动态性[08]
历史街区保护是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方式,由历史文物建筑保护 发展而来。历史街区保护跳脱出了单纯对于历史文物建筑单体的关注,而开始关 注更宏观的历史区域,更注重对整个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的研究,保护 以及延续。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保留下关于这个片区较多较完整原始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这个街区甚至这个城市发展的印证,不仅如此,它甚至能够指 导这个区域的未来发展,使其在发展中对当地特色文脉有所传承。
历史街区保护文献综述
——1997 年至 2005 年国际新动向与国内经验引进
2014—2015 学年 第一学期《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历史街区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刘敏等/哈工大学 报/2003
历史街区探析
①列举出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研究阶段划分、更新规 划关的核心问题、更新规划的关键技术与模型、更新规划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 实践模式 黄勇、石亚灵/规 新规划与实践评述及启 ②认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需形成理论标准化、视角多 划师期刊/2015 示 样化、矛盾协调化、保护人性化和模式特色化的‚五化‛ 思路与体系。③提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思路与 建议
小结
从文献整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在2010年以前侧重于理论研究,在 方法上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基本属于定性研究。
3.历史街区价值评估研究
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的认知,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看 法。但也无外乎两种方式,即: (1)从历史街区综合价值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又包括 两个方面: 从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体系方面 从历史街区价值特征方面 (2)从历史街区的某一方面的价值进行研究。
刘嫚(2014)认为历史街区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 存在与历史价值、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 值、旅游价值等。但其仅仅以案例为依托指出这 些价值的体现,确没有明确说出这些价值的含义。 王春晖、于冬波、董舫(2011)认为历史街区价 值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 价值、精神价值、使用价值五个方面。具体阐述 了各价值的内涵并列出一些价值的评价指标。 陈靖敏(2012)侧重于从调研着手,根据调研的 资料从技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 值等多个角度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于红霞、栾晓辉(2014)通过借鉴国内外历史街 区价值评价的方法和经验,结合青岛历史街区的 现状,确定了青岛历史街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主 要包括8个方面,即: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 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建筑 价值、文脉价值。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当历史保护从文物建筑保护走向历史文化环境整体保护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历史街区”出现了。
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类的每一种功能作用,人类相互交往中的每一种实验,每一项技术上的进步,规划建筑方面的每一种风格形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它拥挤的市中心区找到(芒福德)”。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事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并对历史街区赋予了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外关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的八个方面,以期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开发有所启发。
一、城市历史保护街区概念及发展研究从目前发表的文献看,城市历史街区(historicurban quarters)应该是保护区(conservation place)和城市街区(urban quarters)两个概念的融合体。
最早正式提出保护区概念的是1967年的英国的《城市休闲法案》。
而城市街区这个概念出现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Tim Heath等人将之归纳为“具有相对较小尺度、混合功能、良好的步行环境(满足但不鼓励使用汽车)、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建筑以及使用权的多样化”。
历史街区的保护经历了三次保护思潮。
第一次保护思潮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单体建筑上。
第二次保护思潮保护范围扩大到历史建筑群、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上。
Burtenshaw对此评价为“除了视觉的、建筑的和历史的品质外,对地区功能特征以及对保护建筑有利的经济功能的考虑都作为了保护的重点。
”到了第三次保护思潮时期,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性保护政策的制订成为主角。
与早期的保护政策关注遗产本身的历史特性相比,现在的保护政策更注重遗产的未来。
Ashworth和Tun-bridge认为当前与未来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地区人口及社会结构等,都应包括在实施保护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中。
二、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政策研究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立法较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城市休闲法案》,政府在立法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热㊀㊀点Һ㊀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李佰友摘㊀要: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大势所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结合体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重中之重㊂文章梳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极其评价的相关文献归纳出当前研究的阶段和内容㊁研究方法,期待为后续的专家学者研究提供一份参考㊂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㊀㊀近年来,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已经成了热潮㊂2004年前后国家旅游局便提出 文化市旅游局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用以指导旅游开发㊂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挂牌,更是标志着发展文化旅游大势所趋㊂国内旅游开发还存在较大不足亟须解决㊂文章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各方面梳理文献,期待为将来历史文化街区学术研究梳理一些方向,为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份参考㊂一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国外专家学者较早便已经着手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工作,在实践和理论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果㊂早期官方和学者们主要集中第一阶段历史文化街区的单体建筑的修葺的静态保护,提出了一些国际上的政策㊂20世纪中,‘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㊂20世纪60年代简㊃雅克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立足于居民的角度抨击了当时的正统规划理论,反对当时整齐划一的方式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立法,居民参与,专家学者的各种理论开始充分涌现㊂美国㊁英国㊁日本分别从政府㊁居民社区几个部分的参与程度进行街区的开发和保护,对当地的街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和规划㊂(赵丛钰,2019)㊂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理论也经过了不同阶段,(张锦东,2014)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时间段和内容将其划分可分为三大阶段㊂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的初始阶段,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概念的提出以及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保护对象㊂1982 1994年间政府连续三次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㊁明确了保护的必要性并确定立法保护,引出了一系列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方面的改造㊁更新和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㊂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21世纪初街区开发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规划中㊂(阮仪三,2000)在‘历史环境的理论保护和实践“一书中对旧城改造进行定位,指出了旧城区的改造,更新和保护关系着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规划㊂2004年以后进入第三阶段的全面发展阶段,各种交叉学科的知识在这一领域出现㊂(王庆生,2017)所谓文化旅游目的地是从特有的文化价值角度进行度量并在一定条件下使旅游地文化价值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的旅游目的地㊂(郑锐洪,2018)年利用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借助统计学工具对五大道进行了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㊂二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后经过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书中,界定了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方式 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必须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㊂国外对旅游可持续概念涉及学科交叉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专家学者和协会提出了差异性的定义㊂官方提出了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标准性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WTO)提出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能满足当前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够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 ㊂联合国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以一定方式和规模在一个地区发展和持续的旅游㊂官方的观点被不少专家认为过于笼统,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不一样的概念㊂(MILLERG,2001),(AHNBY,LEEBK,2002)从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实现政府㊁企业㊁社区和景点协调发展实现各方目标的旅游方式㊂从旅游可持续性研究涉及的开发模式来总结,较早研究者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局限在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所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早先提出的根据可持续发展所评价的对象的状态 压力 响应指标与参照标准的对比模式㊂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研究,旅游景点如何如何都难以回避利益相关者的诉求㊂(ForsythT,1997)探索了企业和景点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企业绩效和景点环境都大有裨益㊂(WRIGHTC,1997)主要关注了旅游目的地子系统系统在没有收到毁灭性破坏时,所能具备的水平和消费者数量㊂国外研究方法也是花样百出,切合实际,20世纪70年代,当时比较盛行的方法是解释性描述为主的方法,旨在对于对当前旅游现状分析提出一定对策,其中代表性的是(CarterB,1997)96的‘BalanceandPreservationinCulturalHeritageManagement“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学科融合研究的方法称为热门,许多生态学㊁社会学㊁建筑学等学科进入旅游业的视野,进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㊂20世纪90年代以后最常用的多样化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对旅游景点涉及子系统构建模型,从而来指导旅游发展㊂(FrochotI,2000)运用了这一方法构建了历史街区服务质量评价模型㊂(二)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政府官方和诸多专家和学者均有阐述,只是角度和范围有所差异㊂(卢晓龙,2015)梳理前人理论文献,将旅游可持续开发总结为以不破坏资源环境为前提,追求长期发展,将旅游和自然㊁文化和自然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实现人㊁文化和自然只见的协调关系㊂根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来梳理国内文献,文章也从研究中梳理出不少特色研究㊂一些学者和专家将目光集中在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中,例如,(张位中,2014)年将 文化空间 概念运用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在现代化发展和文化营造只见探索一种平衡,提出了 四态合一 发展模式和方向㊂(保继刚,2015)在研究中利用创造破坏模型对西递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进程中的应用进行检验,探索了商业化与城镇特色只见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关系㊂随着文化旅游融合潮流的盛行,(吴良镛,1994)较早地对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的开发研究中,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论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保护㊂(刘伯初,2014)考察分析了南京江宁区杨柳村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认为其遗产保护模式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㊁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呈现舞台化㊁多元主体互动 共赢 三个协同的做法值得借鉴㊂国内研究者因地制宜,不断借鉴国外成果也形成了不少研究技术㊂首先,国内形成了借助3S技术来获取数据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只进行实地调查来获取数据的局面㊂其次,交叉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已经实现由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交融的方法过渡㊂例如,(祝莹,2001)在研究中引进类型学,(张逸璇,2010)结合了生态学理论,(焦永利,2013)结合哲学对其进行思考㊂此外,中国也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各项信息技术对其研究㊂三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旅游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是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热点课题,准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对于相应实践措施的执行起着基础性作用,体系可以涉及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比较全面,操作容易㊂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进入了多理论模型构建时代,许多专家学者较早的对于旅游可持续性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㊂WTO(1993)在‘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onIndicatorsofSustainableTourism“一书中按照适用范围,按其适用范围分为复合指标㊁国家级指标㊁地方和目的地具体指标三类,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的地区和国家管理㊂Pamela(Wight,1998)按照社会㊁环境和经济三大维度,设计了包含括生态的/物质的和设施的/社会的承载力㊁环境影响评估㊁累积影响评估㊁可接受变化的限度㊁游客影响管理及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等指标在内评估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模型㊂(Ko,2005)将旅游目的地分为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个系统,共计8个指标形成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步框架㊂国内起初研究多为定性研究提供对策,缺乏定量旅游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研究,不过迄今一批专家学者经过探索得到了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㊂(王良健,2001)最早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㊁方法和步骤㊂(付向阳,2015)从资源㊁环境㊁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选取了30个具体评价通过对草原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草原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如采取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㊂(王庆生,2017)在研究天津 五大道 时提出了宏观环境㊁微观环境㊁目的地政策与开发㊁目的地管理㊁核心资源㊁辅助资源和限制与放大性因素八大维度,4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模型㊂四㊁展望和启示梳理当前CNKI的340多份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文献和核心期刊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文章,结合国外的相关街区复兴以后的研究的结果,文章发现国内的研究和开发虽然呈现出一些不足却也具备自己的特色㊂国内借助于官方政策和行政指令的颁布,历史文化街区能有效地保持其原有的风采,但是如果过度依赖于政策而忽视文化因素就会导致封闭式保护,很难实现其可持续性㊂后来的研究可以倾向于如何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中文化的原真性和传承性,采用定量化研究搭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以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提供充分可靠的工具㊂文章旨在梳理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和时间进行归纳,从而为街区开发和学术研究提供帮助,期望后续研究的学者能继续完善该领域的研究,为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学术成果㊂参考文献:[1]SuzanneMcDaniel,Vanmark.FromBargeCanaltoHeritageCorridor[J].LandscapeArchitecture,2005,95(1):24-33.[2]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旅游学刊,2001,16(1).[3]张位中.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13-16.作者简介:李佰友,天津工业大学㊂07。
浅谈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
浅谈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一、谷城老街的历史发展概述谷城老街地处南河与汉江交汇处,是汉水中游正处汉江平原尾梢至高山峡谷的过度区域。
因而在历史上与曾是鄂西北一个繁华重镇。
其交通形式以便捷繁盛的水路交通为主要特征,形成了以中码头为核心,汉水、南河为水路重点,以沿南河走向的老街为陆路重点的城市形态。
谷城老街的形成和发展是因水路交通而起;谷城老街的衰退也是因为水路交通而为。
老街记载着谷城的发展历史。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城东南靠南河边的码头已形成街状。
在这里曾经有三个码头即:老街的上码头、中码头街的中码头、后街的下码头。
到清朝中期,这里已形成鄂西北较大的三区贸易集散市场,这时的老街已成为谷城的商贸中心,有来自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西等外省的生意人,还有本省的商人,他们在这里立商会,建会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西移,老街逐渐丧失了其商业中心的地位。
然而正是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使得老街风貌特征得以有效保存。
加之社会有识之士的推崇和呵护,老街的面貌得以保存和有效控制。
二、谷城老街的风貌特征1、独特的街屋建筑群落以老街、三神殿巷子、中码头街、新街、米粮街、五发街、五福街等街道构成的成片历史街区,面积达20公顷。
街巷格局明确清晰,屋顶肌理保存比较完整,院落特征比较明显,展现了地方特征强烈的“街屋建筑群落”。
建房按照与街道轴线垂直的方向,纵向展开,形成一定建筑形式和样式的——商业、居住功能兼顾的院落建筑群。
2、地方性与跨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优越的水陆交通环境将谷城老街与当时在全国各地崛起的商帮紧密地联系起来:徽商、江西商帮、晋商、陕商、湖广商帮在谷城积聚,带来了建筑文化、信仰、习俗的迅速传播,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江西籍商民就集资在谷城便修建了江西会馆。
老街民居“统一又不失变化的完整建筑形态”中“江西添湖广”的形态特征多有体现。
如老街中天井之间用于分割的“塞墙”在江西即为“埠”;江西多有流传的“虎形天井”(两侧增加一种贴墙的半天井)、“水行天井”(中间没有埠的开放天井)。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研究——以长沙潮宗街为例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 (1)一、城市空间肌理支离破碎 (1)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先决条件——价值评估 (1)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2)一、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的研究动态 (2)二、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国内外相关研究 (5)第三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8)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框架 (8)一、研究方法 (8)二、研究框架 (9)第五节本章小结 (10)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基础理论研究第一节评估对象:历史文化街区 (11)一、概念甄别 (11)二、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 (11)第二节评估载体:空间肌理 (17)一、空间肌理形态特征 (18)二、空间肌理构成要素 (18)第三节评估本体:价值 (21)一、街区主要价值 (21)二、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解析 (22)三、肌理价值变化 (22)第四节本章小结 (22)第三章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第一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估值原则 (24)一、人性化原则 (24)二、科学性原则 (24)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24)第二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25)一、特殊的评估目的 (25)二、评估对象的特殊性 (25)第三节历史街区空间肌理价值的评价体系搭建 (25)一、指标构成体系 (25)二、评价因子的选取 (28)第四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0)一、评价指标定权方法介绍 (30)二、具体的定权方法及步骤 (31)三、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评分标准 (34)第五节本章小结 (34)第四章长沙潮宗街的空间肌理的价值评估分析第一节长沙潮宗街总体情况分析 (36)一、长沙潮宗街概况 (36)二、地块历史变迁 (36)三、区位地理与保护范围 (37)第二节潮宗街空间肌理要素现状评价分析 (38)一、非物质要素分析 (38)二、物质要素分析 (41)第三节长沙潮宗街中的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53)一、横向对比分析 (53)二、纵向对比分析 (55)第四节本章小结 (57)第五章基于肌理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实践规划设计第一节潮宗街保护实践设计 (58)一、规划设计目标 (58)二、规划设计方法 (58)三、规划设计结构 (59)第二节基于评价的潮宗街空间肌理保护优化策略 (61)一、量化控制地表肌理 (61)二、合理规划街巷格局 (62)三、合理规划街区建筑体量和风貌 (64)四、延续街区传统空间界面 (66)五、调整新建院落空间布局 (68)第三节本章小结 (70)结语 (71)参考文献 (73)附录 (76)致谢 (81)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空间肌理价值评估研究——以长沙潮宗街为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一、城市空间肌理支离破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老街,老巷的形态承载者城市的历史,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人对一个地方最初的感知,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在城市的发展中,这些残骸、痕迹、新生终将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识别与记忆,每座城市都有承载其历史的片区,所谓的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城市随时间发展的见证,也是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化石。
商业化历史街区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例
图1 商业化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层次模型图(作者自绘)文旅产业价指标。
(三)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商业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因素,运用AHP 层次分析法将耦合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图1)。
(四)权重的确定在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的过程中,需对指标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征询指标的重要程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按照1-9比例标度法将相对重要性的逻辑判断数量化,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发放给专家,专家根据自己的综合判断给出结果,回收汇总第一轮问卷,计算准则层各指标的重要性数据反馈给评价专家,作为进入第二轮的评价判断依据,同时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重新评价。
本文问卷选取20位建筑和规划专业从业人员,在对专家详细介绍了该评价体系后进行打分,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不同影响因子的权重赋值并验证其合理性,计算出指标的权值,将单因子评价数值与权值相乘叠加,最终形成商业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评价模型(表1)。
(五)权重的量化对商业化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活力因子进行评价分级,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对应3至1分,根据12个活力因素制作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游客、商家、历史街区的当地居民各20人进行打分,然后根据调查问卷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平均统计,然后根据权重比例进行叠加,最后得到商业化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的综合得分(2.7分以上为优秀,2.7-2.4分为较好,2.7-1.8为一般,1.8分以下为较差)。
二、实证应用—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一)基本概况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保留了元大都时鱼骨状的胡同肌理,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里坊制”的院落形态,其中王府名园数量众多。
古代主要作为居住类型的建筑使用,现在商业气氛浓郁,林立的特色店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综合评价应用商业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对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活力评价,对商家、游客和居民发放调查问卷,解释相关内容并指导打分,在对南锣鼓巷历史街区各个评价要素详尽调研基础上(表2),核实得分数据是否属实,现状调研结果为:街道鱼骨状的空间形态保存较完好,街道绿化景观一般,交通十分便捷,文化特色丰富,表1 商业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评价因子及评价分级(作者自绘)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评价分级评价对象权重评价因子权重对目标层权重对准则层权重对目标层权重商业化历史街区空间活力 A街区整体环境B10.33街道空间形态C10.230.076较好一般较差街道景观空间C20.200.066优美一般不优美交通便捷性C30.270.089方便一般不方便文化特色C40.300.099丰富一般不丰富商业氛围B20.37商业业态C50.250.093丰富一般不丰富商业配套C60.380.141齐全一般不齐全人流类型C70.170.063丰富一般不丰富停留时间C80.200.074较长一般较短原住居民生活环境B30.3休憩空间C90.200.060适宜一般不适宜绿化空间C100.260.078适宜一般不适宜邻里关系C110.240.072和谐一般不和谐生活配套C120.300.090齐全一般不齐全192021-9街道空间形态街道景观空间交通便捷性文化特色街巷基本保存了元朝时期鱼骨状的街道形态街道景观较少,绿化不足地铁6、8号线,途径10多条公交车线路街道内拥有如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等众多历史建筑及名园商业业态商业配套居民休憩空间生活绿化空间街区内商业种类较丰富,以小吃为主停车位400多辆,配套公共厕所,垃圾箱等居民休息空间较少,质量较差绿化以门口绿化和点状绿化为主。
沈阳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研究
沈阳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研究摘要:走进沈阳铁西工人村,进行田野调查,随机采访工人村居民,了解工业历史建筑群,深入了解老工人们的奋斗史,使我感触颇深。
工人村保留的不止是一幢幢建筑,更是老工人们的一段独特的记忆,一段热血青年努力的缩影。
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彰显了那个时代的风格,与中国特色的风格统一结合,使得建筑特征别具一格,另外对历史建筑群进行了价值评估,沈阳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
最后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留性评述,以期创造更好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价值1.田野调查2021年8月28日,我来到沈阳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工人村西起重工南街,东至肇工南街,北至南十西路,面积约13.6公顷,始建于1952年。
在工人村考察拍照的同时,为了对工人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沿路采访了几个居住在这里的居民。
洪女士,原在沈阳电缆厂工作,单位分配到工人村居住,洪女士说工人村代表了她们那一代人的情怀,当时在铁西工厂上班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那时候铁西的火车都会开到工厂里面,还有工厂的机器声,很多骑车上班的人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现在工人村成了她们的标签,不少人会问她有关当年的事情。
另外我还采访了张先生,今年57岁,张先生在沈阳冶炼厂工作,被分配到工人村居住,张先生表示工人村承载着他最美好的回忆,绿化面积也很大,交通也很便利,当时可以说是很高端的居住地了。
一开始跟张先生说话,他有点排斥我,问我是什么人,在我表示了自己是学生过来考察之后,他才开始跟我聊起工人村。
张先生说其实当时住进来,一家四口人在20平方米的空间,有点过于狭小了。
就算这样,工人村也不是谁都能住进来的,首批入选标准是根红苗正的老军人和劳动楷模。
张先生又说工人村要搬迁,原来有四个建筑群体,现在只剩下两个建筑群了。
可以看的出来,张先生热爱他的工作,热爱它的家园,对于我来说,这是有设计风格的历史建筑,对于张先生而言,却是他一辈子美好的记忆、汗水和梦想。
传统历史街区的价值评定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由编辑删除!传统历史街区的价值评定摘要:从分析历史街区现状条件出发,结合具体的项目实例以及深入研究国家相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笔者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体系建立进行了详细阐述,最终指出其在延续文化底蕴的最终意义。
关键词:亳州;价值评价;评价体系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城市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遍布中心城区,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 处,北关老街古风犹存,令人神往。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建设与改造的过程。
亳州地处中原重地,历史悠久,城市依涡河而建,城市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明清时期商业繁荣,随着商业不断大繁荣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发展了各自的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
这些评估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为目标,从场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节约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利用、室内外环境质量等诸方面,制定标准和相应的评分体系。
亳州历史街区环境存在问题(1)建筑功能欠佳,建筑平面布置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房屋套型落后。
由于设计时的忽视及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分隔,导致室内通风、采光和日照不足。
建筑间距过小,造成邻里间的视线干扰和相互影响。
住区环境持续恶化,邻里关系逐渐冷淡,社区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多。
造成建筑功能欠佳的原因主要是:房屋建造时的功能要求、社会发展水平和设计建造理论的制约;多年使用过程中室内的不合理分隔;历次的搭建和添建;不合理使用和过度使用等。
(2)结构安全隐患,受设计理论和建造工艺的限制,亳州的历史风貌建筑普遍存在结构体系薄弱、构造措施不足和结构整体性不强等缺陷。
使用荷载和改建装修荷载持续增加。
经过多年的使用甚至过度使用后,结构老化,损伤明显,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持续劣化,普遍出现墙体裂缝、砖墙风化、木材腐朽、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和混凝土胀裂等现象。
历史街区保护公识性文献综述——发展、困惑与趋势
52摘 要:以时间线索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认识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就文物原则、历史界定、空间风貌、原真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既有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形成系统化、动态化、人本化、多元化是历史街区保护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公识性;文献;趋势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for domestic and historic districts are sorted and analyzed by time clues. And on several aspects of cultural principles, history defined space style, authentic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are put forward. Thus the historic district to protect the basic trend the formation is formed of a systematic, dynamic, people-oriente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Key words:historic district ; protection ; public awareness ; literature ; trend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52(6)作者简介吴建勇,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历史街区保护公识性文献综述——发展、困惑与趋势吴建勇在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认知发展过程相继出现了诸多“公约”、“宣言”、“法规”(文章将该类文献统称为“公识性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认识的主体反映,更在其后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新-历史文化街区特征及保护价值研究 精品
历史文化街区特征及保护价值研究摘要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五个历史街区之一,位于赣州市河套老城区南市街周边区域,街区保护区范围用地为886公顷。
本文归纳了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特征和保护价值,为今后梳理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框架,完成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特征;保护价值一、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悠久南市街形成起源于宋代,是宋代城区斜街的南段,宋代开始有商人在此建筑独家大院,而后明清时期不断有兵勇、商人及客家人迁徒定居于此,其发展于明清时期,便把世臣坊与买菜坡的热闹延伸过来了,逐渐有了街市,贯穿南北,豆芽井、蕻菜塘、杨判巷、府隍庙背等几条小巷与其垂直相交,大体呈鱼骨状,各小巷路面极窄,坡度较大。
明清时期,这段街因渐成街市,又居于城区东南隅而得名南市街。
民国时期,南市街人家建筑普遍翻修,340米长、宽3-4米的南市街逶迤出了一片江南徽式风格建筑,更使其魅力大增。
在解放前,南市街一直是一条内外沟通的主干道,解放后,健康路、文清路、大公路、厚德路、海会路的拓宽与交通便利,忽地冷落了南市街,当然也连同卖菜坡、世臣坊而意外的冷落,却也意外地保存了这条古街的完整。
二、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遗存1南市街在历史上承担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南市街西侧以居住功能为主,以大院式生活的民居院落,天井式建筑、门板房、四扇三间等。
南市街东侧以商业配套功能为主,为周边民居提供日常生活便利的小商业、小手工业装饰品、书画作品创作与销售等功能。
西住东商的街巷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2街道格局保存完好。
南市街现状街道南北方向,街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
南市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街道成型于宋代,是由宋代的斜街南段为原形发展而来的。
街巷全长340米,宽3-4米,两侧建筑高度为小于7米为主。
蕻菜塘、杨判巷、府隍庙背等几条小巷与其垂直相交,大体呈鱼骨状。
各小巷路面极窄,坡度较大,均不好通机动车。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论文
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
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
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历史: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措施:一是要认真总结,深入调研,进一步夯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管理基础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所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基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仍然较为滞后。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发布时间:2021-01-29T11:12:40.200Z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上作者:陈语[导读]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步提高,城市正逐步从功能性表现向文化性转化。
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也得到了更权威的关注和保护。
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但由于个人观念偏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在整治和实际保障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杭州西湖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陈语摘要: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步提高,城市正逐步从功能性表现向文化性转化。
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也得到了更权威的关注和保护。
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重视历史文化遗产。
但由于个人观念偏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在整治和实际保障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保护方式的不当处理,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格局和风格,为利益而发展,使历史街区走向商业化。
本文对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综合评价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相关,城市的文化就是城市气质的体现。
每一个时期都有他们的足迹,也有他们在城市里留下的痕迹。
保护历史遗产与街区连续发展,是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具有历史意义,是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
关键在于处理与发展之间的保护和关系。
因此,必须改变历史保护的原有范式,将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到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进行三个角度评价,从而确定历史街区保护的倾向,纠正历史建筑遗留下来的问题。
以期为历史街道保护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方式,对历史街道的发展与可持续保护起到指导作用。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历史文化街区北临杭州西湖大道,南临东河坊街。
区内主要街道有斗府一号桥、斗府二号桥、斗府三号桥、五柳巷、友胜关路、城头巷、知己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为商品住宅混合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9.84公顷。
目前,小区共有1173户居民,3000多户居民。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1)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苏州为例文献综述【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而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可以真实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格局、文化形态、民俗风情、建筑艺术,更是当今我们研究城市发展历史的“活体标本”,可以说它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涵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
在历经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风潮之后,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却丧失了其文化特色,变成了一个无法认祖归宗的流浪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迫在眉睫。
但是,城市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人类的干扰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城市历史街区不但要保护,更需要不断地改造更新,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长久的保存下去。
房地产开发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历史风貌和形态的最大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决定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存亡。
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为研究主题,探讨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制约因素以及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并且以苏州地区的平江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桃花坞历史街区和桐芳园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研究其房地产开发现状情况以及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苏州;房地产开发;可行性研究一. 材料来源通过从图书馆借阅书籍、于书店购买书籍报刊、在互联网上查阅并下载电子资料等途径收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细心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总结,通过实地走访苏州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其保护综合整治过程,并查阅相关的资料,查找问题。
最后,再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因素,并得出研究结论。
二.课题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现状1830年,法国成立了历史建筑专项研究机构,并且还设立了历史古迹总监的职位。
在1837年,法国成立了直接受内政部管理的历史古迹管理委员会,旨在对法国境内的历史古迹情况进行普查。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
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
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
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2.文献整理
以‚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作为搜索关键词,知网搜集 到的相关度较大的文章有18篇,万方有8篇,维普有5篇( 三者有重合)。下面列举了主要的18篇文章作为文献综述 的对象。
作者及年份
研究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历史街区的形态特征、地域特征和关联特征建立起价 值评价标准,其评估只反映了部分的街区本质特征和价值, 并且只是模糊的定性评估。
作者及年份
研究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比较了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历史文化名 曾舒怀、孟超/上海 析国际申遗标准与中国历 城保护制度的发展、界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其中的 城市规划/2009 史城镇价值评估的差异 主要差异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由于国内缺乏 申遗标准下的历史类城镇的研究,影响了我国‚历 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构建了历史街 区价值评价体系,并以长春市的 6 处主要历史街区 王春晖等/吉林建筑 历史街区价值评价及旅游 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针对历史街区的价 大学/2011 开发研究 值展现和文化保护的状况,提出了旅游开发的策略。 根据对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属性特征的理解,案例 资的分析 ,结合相关规定及相关研究中历史街区文 城市历史街区文化资源价 化资源价值构成的一些因素,通过专家咨询对历史 毛文/苏州科技大学 值评估研究 街区文化资源价值的构成进行研究 ,并按照体系构 硕士论文/2014 建的相关 原则构建历史街区文化源价值构体系,科 学、系化地述历史街文化资源含的价值 ; 为了对历史街区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街区文化资源价 值评 采用简单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法、市场调研修正 毛文、周云/山西建 等方法构建了历史街区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得 估研究 筑/2014 到提升街区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为历史街区的保 护更新提供了参考依据。
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价)文献综述
报告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概念辨析 文献整理 历史街区价值评估研究 历史街区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结论
2
1.相关概念辨析
历史街区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 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 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 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 (historic urban area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 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 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 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文件列举了‚历史街区‛中应该 保护的五项内容:
从环境组成要素、形态构成、功能价值三个方面对历史街 区综合价值进行评价。其中将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要素构 黄玮玮/华中科技 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与 成分为自然环境、建筑、街巷空间、节点空间以及其他历 大学硕士论文 保护策略研究 史构筑物等五个方面,对形态解构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该 /2003 评价体系采取的是定性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 片面性。 刘嫚/安徽建筑大 皖南历史街区综合价值 利用专家统计法、AHP 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 学硕士论文/2014 评价研究 通过分析几个皖南历史街区的案例,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小结
从文献整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在2010年以前侧重于理论研究,在 方法上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基本属于定性研究。
3.历史街区价值评估研究
对于历史街区的价值的认知,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看 法。但也无外乎两种方式,即: (1)从历史街区综合价值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又包括 两个方面: 从历史街区价值评价体系方面 从历史街区价值特征方面 (2)从历史街区的某一方面的价值进行研究。
作者及年份 张浩祺/山西建筑 /2016
研究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历 历史街区产业价值评估研 史街区产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给出城市历史街区 究 产业价值评估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态价值 吴欣燕/华南理工大 评估体系研究——以广佛 为历史街区产业决策咨询和产业选择提供依据。 学硕士论文/2014 肇核心街区为例 基于社会网络保护与延续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 着重于历史文化街区社会价值方面的挖掘与评价体 的历史街区综合评价体系 文/陈靖敏/2012 系的建构,对本文有一定参考意义。 初探 将GIS应用于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保护规划编制、 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改变以往历史街区保护价 胡明星、董卫/传统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 值评价的人为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历史街区的动态 与发展期刊/2004 划中的应用研究 管理,并对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保护及社会经济发 展发挥辅助决策作用。 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应注重保护其延续至今的 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 居住功能、肌理和历史风貌特征、注重保存修缮格 王世仁/北京规划建 原则——兼议南池子保护 局的完整性。历史街区首先是一个生活场所同时又 设杂志/2004 试点工程 是一个叠加了许多历史层面的历史遗存对它们是不 能用一种模式去保护的。
1)街区的整体形态以及街道的格局; 2)建筑、植被、广场三者的空间关系; 3)历史建筑的内部构造和外部面貌,包括高度体量、建造样式、材料等; 4)街区与周边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的联系; 5)街区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和功能。
1.相关概念辨析
历史街区
我国正式提‚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 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 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 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 的街区‛。其基础是此前由建设部于1985年提出(设立)的 ‚历史性传统街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 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 也予以保护,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将 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 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 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 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第十四条)。
于红霞、栾晓辉(2014)通过借鉴国内外历史街 区价值评价的方法和经验,结合青岛历史街区的 现状,确定了青岛历史街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主 要包括8个方面,即: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 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建筑 价值、文脉价值。
从历史街区价值特征方面 刘敏、李先逵(2003)对历史街区的综合评价主 要从其形态特征、地域特征、关联特征方面进行 评价。具体指出, 形态特征是指涉及街区本身的形态属性,主要包 括形态、技术、年代和艺术水平等。 地域特征侧重于历史街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 在城市中的地位等方面。 关联特征是指历史街区与生活方式、名人、技术、 文学、公众情感的关联等(尤指历史方面、社会 方面)。
(1)从历史街区综合价值方面进行总体评价 从历史街区价值认知方面 黄玮玮(2003)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是认为历 史街区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教化价 值和使用价值的价值综合体;并且,不同的历史 街区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方式,历史街区的保护是 历史环境风貌的整体性保护。
吴欣艳(2014)则认为形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是构成历史街区的主要价值,历史街区 的主要价值难以估量,且无可替代,拥有珍贵价 值的历史街区是城市中独一无二的稀缺性资源。
作者及年份
研究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在传统的历史 文化街区综合价值评价的基础之上,引入环境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价及 王恒/国土与自然资 使用价值等因素,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评估评价 保护利用研究——以旅顺 源研究/2014 体系及模型,并以旅顺太阳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 太阳沟为例 行案例分析,系统评估其多维价值,为历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街区价值构成及其保 李孟波、董仕君、王 护的外部性分析——以张 运用资源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 力忠/四川建筑科学 家口市堡子里为例 了历史街区的价值构成及历史街区保护的外部性。 研究/2012
1.相关概念辨析
评价&评估
评价:《辞海》《现代汉语词典》: ①议论价格。 ②衡量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 英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伦敦大学规划学院教授彼得•霍尔认为,在 城市规划领域中,‚评价‛一词有两种含义,首先,它意味着一种是非 或好坏的判断,尤其是现代许多重要的规划项目中,经济评价方法为这 层含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二,评价也包含着各种优先顺序的排列,在 这层意义上它更接近于‚比较‛、‚选择‛等概念的含意。在我们所论 述的问题中,‚评价‛意味着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按照事先拟定的项目 和标准对选择的对象进行数量或性质的判断,以确定其程度或排列的顺 序。 评估:《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评价、估量(估计衡量) 因此,评价也可以称作‚评估‛,是按照一定的原则与方法,根据制 定的指标对评价对象的一方面或者全部做出相应的评判。 注:2008年我国颁布的新版《城乡规划法》第46、47条中使用了‚评 估‛。其所指内涵实际上与相关研究文献所提‚评价‛相同。
刘嫚(2014)认为历史街区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 存在与历史价值、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情感价 值、旅游价值等。但其仅仅以案例为依托指出这 些价值的体现,确没有明确说出这些价值的含义。 王春晖、于冬波、董舫(2011)认为历史街区价 值评价要素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 价值、精神价值、使用价值五个方面。具体阐述 了各价值的内涵并列出一些价值的评价指标。 陈靖敏(2012)侧重于从调研着手,根据调研的 资料从技术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 值等多个角度对历史街区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