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7
教育心理学7—情绪情感
12
情绪、情感与认知过程 (1)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有所知,
才有所感。” “知之深,爱之切” 。 (2)情感影响认识过程。
12
(二)情绪与情感两极性
12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 性,情绪状态主要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和 热情等基本状态。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 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 弥散性的特点。
12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
绪状态。激情常常是由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的强 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所引起。如狂喜, 暴怒,绝望,惊厥等。
(2)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 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 验的形式存在,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
(3)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一般与人的生理性 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12
联系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
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心理体验, 在具体人身上它们互相依存密切联系。
8
6.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7.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人类一般思维的基本
特征以外,还具独特性、科学性、独立性等特 征。
8.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 所、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四个基本阶段。影 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知觉情境、动机强度、 原型启发、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与变通、个性 特征等。
10
伊本•西拿的公羊 在中世纪,享有“医学之王”美誉的著名伊朗 医学家伊本•西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只公羊分 别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以同样的食物。一个地 方是平静、安稳没有危险的草坪;另一只公羊呆的 地方是旁边关着狼群的动物馆。第二只公羊由于经 常看到狼在它身边窥视而整天提心吊胆,精神一直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久就死了。而前一只公羊却 一直生活得很好。西拿做的这个实验表明了情绪对 动物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7-9章)2
产生原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思维障碍;情绪 和身体上的障碍。 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第三节 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第一阶段;分 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阶段 2
第二节 技能的形成(续)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划分
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以词的声音表象、动作表象而进行智力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一、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间 接传递 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 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一)知识的理解 1、理解: 逐步认识联系、关系, 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思维活动 2、理解的种类:对语言的理解; 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的应用 1、定义: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加深知 识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解决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审题(分析课题)再现知识 课题类化 做解题 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第一节 学习动机(续)
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练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练习题一、判断题。
1、操作技能熟练阶段动作的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
()2、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动觉控制水平较高,而视觉控制水平较低。
()3、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4、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是相同的。
()5、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
()6、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7、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
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8、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9、定势是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于该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10、练习曲线是开始时进步慢,后期进步快。
()二、选择题。
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之为()。
A、心智技能B、演讲技能C、驾驶技能D、操作技能2、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3、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4、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B、运算技能C、运动技能D、记忆技能5、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而不注重内容。
A、技能B、形式C、方法D、技巧6、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A、联结阶段B、认知阶段C、自动化阶段D、熟练阶段7、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就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A.知识B.策略C.技能D.能力2.对于技能,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B.属于动作经验C.技能的学习要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D.是一种活动方式3.技能学习的前提是要以()的掌握。
A.基础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科学知识D.程序性知识4.操作技能也叫()。
A.认知技能B.智慧技能C.智力技能D.动作技能5.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6.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7.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8、()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和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A、原型内化B、原型模拟C、原型定向D、原型操作9、()阶段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A、原型内化B、操作定向C、操作熟练D、操作模拟10.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1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12.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属于()。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13.不是操作技能特点的一项是()。
A.对象具有客观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执行具有内潜性D.结构具有展开性14.不是心智技能特点的一项是()。
A.对象具有主观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执行具有内潜性D.结构具有简缩性15.()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一、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 学习策略的结构1. 丹瑟洛的分类:主策略系统(也称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系统(也称支持策略)。
2. 奥克斯福德的分类:元认知策略: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情感策略,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态度的策略;社会策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策略;记忆与认知策略,用来增强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补偿性策略,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3.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二、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一) 注意策略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的注意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吸引注意:①告知目标②实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如划出重点内容)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④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二)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有以下几种: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限定词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⑦联系实际生活⑧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排除干扰②抑制和促进③首位和近位效应④及时复习⑤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⑥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⑦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⑧过度学习⑨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将“采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在 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2. 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 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不同(表7-1)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领导人 1. 教育目标论 性善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核心。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3. 需要层次理论 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 个层级。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条 件下, 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底层的四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上面的三种高 层次需要归为成长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於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於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 获得意义。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於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 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 感)、 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 其健全人格。 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势力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反对精神分析 本能的生物决定论 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教育心理学7(班杜拉+苛勒+托尔曼+布鲁纳)-20191026
前情回顾
0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观察学习
个体(认知)、环境、行为
Person 、Enoironment 、Behavior
(一)交互决定论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是指通过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一个人获得了某种新的反应,或者矫正
了原有的行为反应。
1.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行为。
(2)观察学习不依赖于直接强化,而是靠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只是动作的机械复制,而观察学习往往具有创造性。
2.观察学习的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 → 简单模仿
(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 规则
(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 全新组合
文字内容注意过程保持过程
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3.观察学习的过程
行为的特征
榜样的特征
观察者的特征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三种强化类型: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自己做自己被强化看到榜样做自己被强化自己做自己强化。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 良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规则和原 理,它们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 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斯皮罗等人重点研究了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建构过程,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 建构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 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 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被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 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这是一个双向建构Βιβλιοθήκη 过程。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
之下而上的知识:活动中形成的个体经验。个体学习过 程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概括,从而明确的意义理解。 自上而下的知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公共文化知 识,个体学习过程中,这种知识以语言的形式出现,由 概括向具体领域发展。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 的情境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的 存在。这意味着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 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1.情境性认知与分布式认知
情境性认知: 知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来合成;认 知过程具有情境依存性。 分布式认知: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 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认知分布于认知主体 与环境之间;认知过程具有工具依存性。 分布式学习:学习在学习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分布完成, 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教育领域中建构主义盛行,主要受后现代哲学思潮 的影响,也是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 战,人们重新掀起了建构主义理论思潮。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紧张和焦虑都是不好的,需要想办法消除。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适当的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班会课时中分一杯羹”这是帮忙”不是侵权”。
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班会课和心理健康课是交叉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向学生传授丰富而系统的心理学科知识。
革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4.班会课的目的是解决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应当在班会课上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单选题]*/(正确答案)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当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同学给予及时治疗。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教师不是心理医生,只能在心理健康活动中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6.求助者的快乐和满足”不能作为心理咨询的目标。
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心理咨询的各种目标本身带有价值导向色彩,以适应环境为目标时应注意适应产生的消极作用。
注意,矫正求助者的生活道路”不是心理咨询的目标。
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单选题]*正确答案)8.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本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因此理工科教学不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单选题]*/(正确答案)9.个体的消极情绪是先天遗传的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是一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革选题]*正确答案)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单选题]*正确答案)12.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在于:(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完形 - 顿悟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 受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掌握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等概念。
能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信息加 工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并形成用科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意识与 习惯。
资料链接
①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 教育心理学[M].3 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6.(有改动)
第三节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 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 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 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 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完形 - 顿悟学习 理论。布鲁纳后来用明确清晰的“认知结构 ”取代了抽象、含糊的“完形”这一概念, 形成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 - 反应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部世 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 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原因。
过了一会儿,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然后
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猩用其中任何一根竹棍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它还能把几个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获取香蕉。 它停了一会儿,突然将两根竹棍像钓鱼竿一样接
起来,够着了香蕉,并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
四川—教育心理学7—理论大课—12.26晚
主讲:顾萌粉笔教师教育粉笔教师第一节学习动机与归因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一、学习动机的概述【单选】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内基础和内驱力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外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学习动机 = 学习需要 (内驱力) +学习期待(诱因)(三)学习动机的作用【单选 多选 判断】一、学习动机的概述激活调节定向强化(1)倒U型曲线关系(2)中等强度,效果最好(3)随任务难度变化: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在任务比较简单时——较高的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单选 多选 判断】1.下列有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效果好②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学习效果好③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效果好④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学习效果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判断题】学习动机程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效率越高。
(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单选 多选 判断】诱因来源内容意义与活动的关系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外部学习动机:外部奖励低级动机:利己,自我中心,眼前利益高尚动机:利他,国家、社会直接近景动机:学习活动、直接兴趣间接远景动机:社会意义、个人前途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内外外儿童早期最突出最稳定的(二)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单选 多选 判断】1.【2019.4·单选】杨艺最近对食物吃到胃里是如何消化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及能量的过程十分感兴趣,因此他在生物课上十分认真,并受到了生物老师的表扬。
教育心理学(7-9)
第三节 心智的形成
一 ,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 论 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 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 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四是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是内部言语 动作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 它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三个阶段 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有效性原则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五)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二,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 对象是物质性客观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每个动 作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 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 有展开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有结构问题, 2,无结构问题 (二)问题解决 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 和效率,有目的有意地制定的有关的学 习的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教育心理学7、学习动机
学生A的归因——这次写得不好只是最近努力 不够,下次只要努力了一定写的很好。
学生B的归因——不及格是我不会写,是我的
写作能力导致的。
学生C的归因——我这次运气比较好,老师没
认真看,所以混了个良好
请问谁的归因是科学、有利的?
2、科学的归因模式
成功——能力高——积极情绪(自豪、自 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动机水平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
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 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 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 足。对于女生,表扬比批评更有效,而对于男生 批评比表扬作用更大。对于内向的学生,表扬效 果好,对于外向的学生,批评的效果好。
(1)能力高低 (2)努力程度 (3)任务难易 (4)运气好坏 (5)身心状态 (6)外界环境 如果你获得了成功,你怎么解释成功的 原因? 如果你失败了,你又会怎么解释失败的 原因呢?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过多的惩罚会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
2、惩罚也是必要的
使用时应注意: 切忌体罚学生
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 惩罚有两种 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3、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比学生受忽视强
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
1、以奖励、表扬为主
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一致 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元认知 反应器 外 部 环 境 注意 受纳器 知觉 感觉记忆 反应生成器 提取 提取 长时记忆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复述 工作记忆
编码
总结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第二节
信息贮存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引言——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 怎么才能使一堂课的内容易学易记 呢?二三天前你所学的知识,到下星期 乃至到明年你能记得住吗?要掌握的知 识之间有些什么不同呢?你是用哪些方 式来进行学习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 将要介绍的学习的认知观。学习认知观 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计划、 集中注意力、设置目标、理解知识、记 住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抓住重点以及 构建知识的意义”。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活动策略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 对“活动”这个词,不能仅从表面去理 解,例如,在理科教学中,“动手做” 往往被教师所提倡,而学生在对学习材 料(磁铁或其它物体)进行操作时,教 师则通常认为学生在主动学习,但实际 情况可能是,如果学生不清楚学习目标 或者没被要求说出自我想法,以及陈述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则这样的学习仍 然是无意义的,因此,“动手做”并不 必然意味着学生“用脑做”。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4.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应注意:(1)让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采用变式加以概括;(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4)动作的执行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
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 将响情绪反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1)激励动机作用 (2)提供信息作用
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 的、充分的。
精品课件
三、学习的反馈(续)
验证学习反馈作用的实验
学习材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心算
成绩进步学生(%)
甲组(有反馈) 前30次练习 乙组(无反馈)
43 36
甲组(无反馈) 后15次练习 乙组(有反馈)
精品课件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人为什么要学习?
精品课件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 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 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
和条件。需要
如:求知欲
精品课件
人
行为 结果
功效期待 结果期待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 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
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
生的自尊。
精品课件
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习者的比 较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 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7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高校组)-7一、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起源于______。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解析: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
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学派进一步发展。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______。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解析: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在短时记忆中,人们一次大约只能记住5~9个彼此独立的信息单元,人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或广度以5~9个信息单元为限。
只有通过组块,信息单元的内容可以扩大,才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__。
A.2秒~1分钟B.0.25~2秒√C.5秒~2分钟D.0.2~0.5秒解析: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称为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4.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______。
A.在学习结束时立刻复习√B.一周之后复习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解析:通过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5.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______。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解析: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即知识同化说。
他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课程第7章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迁移的种类有哪些?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
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的人学开摩托车要容易一些;会拉二胡的人,再学习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
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习惯于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对掌握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
这些都是学习迁移现象。
1.从迁移的性质来分,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学习珠算有利于心算,掌握平面几何有助于掌握立体几何等,懂得英语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语。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如掌握了汉语语法,在初学英语语法时,总是出现用汉语语法去套英语语法,从而影响了英语语法的掌握,在立体几何中搬用平面几何的“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定理,则会对立体几何有关内容的学习产生干扰等。
2.从迁移的方向来分,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
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如学习了微生物后对先前学习的动物、植物的概念会产生影响等。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4.根据迁移的层次,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横向迁移也叫做水平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如通过加、减、乘法学习后获得的一些运算技能会促进除法运算学习等。
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例如,小学生学习掌握了水果这一上位概念,要学习芒果这一下位概念,如果告诉学生芒果是一种水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芒果这一概念。
这种迁移就是纵向迁移。
5.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来分,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
如果个体所学习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务操作,则属于自迁移。
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近的情境中。
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
二、简述形式训练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一个学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即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该学说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心智”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心智”的各种官能?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三、简述共同要素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借助实验来检验形式说的迁移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
继詹姆士之后,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认为,学习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共同要素的一些领域,同时,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对形式训练说影响下的只重形式训练而忽视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避免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具有重要意义。
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只能机械解释具体的特殊迁移,难以揭示复杂的学习迁移的实质。
四、概括化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贾德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后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
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贾德在1908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理解概括的越好,在新情境中的学习迁移越好。
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促进了学习迁移研究的发展。
这一理论对教学实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
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在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五、简述关系转换说关于学习迁移的基本观点。
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
他们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也就是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苛勒(K.Kholer)所做的“小鸡觅食”的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关系转换说认为对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关键,认为学习的主体越能认清、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容易产生迁移,迁移的作用也越普遍。
六、简述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型,又称“迁移的逆向曲面”,以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
奥斯古德提出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系统地考察了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反应的相似性两个维度的组合与迁移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三维曲面图描述出来。
由于他的实验数据来自机械的对偶学习,其理论对于了解机械的联想学习的实质是有益的,但不能说明高级学习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七、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他们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事例。
正迁移就是把适当的编码系统应用于新的事例;负迁移则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错误地用于新事例。
奥苏贝尔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关键因素。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利用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如果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可利用的知识经验,则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
例如,学生掌握了水果这一概念,如果要学习芒果这一概念,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水果)与新学习的下位概念(芒果)相互作用,最终被上位概念所同化。
再如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金银铜铁锌等下位概念,然后去学习金属这个上位概念,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下位概念会促进对这个上位概念的掌握等。
认知结构变量的可辨别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知识的区别程度,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够清晰辨别。
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能够迅速地找到起固定作用的知识,而且也容易辨别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新知识的同化,有助于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变量的稳定性是指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巩固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学习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
“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八、简述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
根据ACT 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
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安德森等设计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他的迁移理论,但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仍停留于计算机模拟阶段。
尽管如此,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含义还是十分明显。
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