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
!N"!肠道菌群和色氨酸代谢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钟庆玲1,2,李良平2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成都610054;2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都610072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多系统功能紊乱累及肝脏的表现,从单纯性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失调及代谢产物改变在NAFLD中的重要性。
而肠道菌群产生色氨酸代谢产物具有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异常的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等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肠道菌群、色氨酸和其代谢物以及二者间相互作用对NAFLD的影响。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胃肠道微生物组;色氨酸Roleofgutmicrobiotaandtryptophanmetabolismin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ZHONGQingling1,2,LILiangping2.(1.SchoolofMedicine,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0054,China;2.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SichuanProvincialPeople’sHospital&TheAffiliatedHospitalof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0072,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Liangping,189****8872@163.com(ORCID:0000-0004-1808-0950)Abstract: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isamanifestationofmulti-systemdysfunctioninvolvingtheliver,rangingfromsimplehepaticsteatosisto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liverfibrosis,livercirrhosis,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AnincreasingnumberofstudieshaveshowntheimportanceofthechangesingutmicrobiotadysbiosisanditsmetabolitesinNAFLD.Tryptophananditsderivativesproducedbygutmicrobiotahavetheeffectsonimprovingintestinalbarrierfunction,regulatingabnormal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andalleviatinginsulinresistanceandinflammatoryresponse.Thisarticlereviewsgutmicrobiota,tryptophananditsmetabolites,andtheeffectoftheirinteractiononNAFLD.Keyword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GastrointestinalMicrobiome;Tryptophan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6.040收稿日期:2021-10-09;录用日期:2021-11-12通信作者:李良平,189****8872@163.co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约1/4人口患病,我国患病率高达29.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福建省立 医院消化 内科 ( 福州 3 0 0 ) 张奕秉 综述 5 0 1
【 键 词 】 肠 源 性 内毒 素 ;脂 肪 肝 ; 非 酒精 性 关
林志辉
审校
【 图分 类 号 】 R 7 .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 0—6 0 2 1 ) 10 9—3 中 555 文 文 0 220 (0 0 0 —0 00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 F D) 是 指 除 外 过 量 饮 酒 和 NA L
发 生 。
1 1 内毒 素 与 Ku f r 胞 :肝 脏 是 清 除 肠 源 性 细 菌 及 其 . pe细
内 毒 素脂 多糖 ( P ) 的 重 要 场 所 。肝 脏 的 内 毒 素 脂 多 糖 反 LS
应性 十分 复 杂 , 涉 及 到 肝 细 胞 和 Ku f r细 胞 间 的 相 互 作 pf e
的 T — 有很 大 程 度 增 加 _ 。 NF 均 g ] 2 I T 在 N L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形成 机 制 E M AF D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作用的探讨
太 原 0 00 ) 30 1
研究探 讨肠源性 内毒 素血症 (E M) 导致 非酒精性 脂肪性 肝 炎早期 形成 阶段 的重要 原 因。方 法 IT 是
Wia 雄 性 大 鼠 3 sr t 6只 , 机 分 为 3组 : 照组 , 型 组 ( 随 对 模 高脂 饮 食 ) 治 疗 组 ( , 高脂 饮 食 +甘 氨 酸 ) 造 模 8周 、2周 时 分批 , 1
【 bt c】 O j t e oneta ere f n r eos no xmai t a oees f o a oocsa hpti Me os A sat r be i T vsgtt lo eto nu edt e i n h pt gns n— l hl eoeat. t d cv i i eh o eg o e h lo n c i tt i s h
me ia p rm n ,T eFi tCl ia d a ol e,S a iMe ia i ri dc lDea t t h r ic l e s n Me i lC l g c e h  ̄ d lUnv st c e y,T in nS a x 0 01 Chn . ay a h ni 03 0 , ia
处死 , 门静脉 、 主动脉血 中内毒素( T 水平 ; 测 腹 E) 取肝 标本做 H E染 色和 C 免 疫组化 ; D 通过 1C一关沙 西丁呼 气试 验 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现肠 源 性 内毒 素 血症 与 N S A H关 系 密 切 ,本文 就 肠 源 性 内毒 素 血 症 所 致 的 肥 胖 和 肝 脏 损 伤 对 N S 发 生 的 影 响 作 AH
一
综述。
关键 词 内毒 素 血 症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性 肝 炎 ; 肥胖 症 ; 脂 多糖 类 ; 枯 否 细 胞 ; 危 险 因素
o e d v lp n fNAS n t e eo me t h o H. Ke r s E d tx mi ; No — c h lcS e th p t i Ob s y L p p ls c h r e ; Ku f rC l ; y wo d n oo e a n Alo oi ta o e a i s t; e i ; i o oy a c a i s t d p f el e s
究 发 现 IT 与 N S EM A H关 系 密 切 ,本 文 就 I T 所致 的肥 胖 EM 和肝 脏损 伤 对 N S A H发 生 的影 响 作一 综 述 。
一
其 疾 病 谱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nn o-
a o oi s ao e ais N S 、 肪 性 肝 炎 相 关 的 肝 纤 维 l h l t t p t i A H) 脂 c c e h t, 化 和 肝 硬 化 。 A H 的发 病 机 制 至 今 尚未 完 全 阐 明 . 胖 N S 肥 和 2型 糖 尿 病 是 N S A H最 常见 的 危 险 因 素 。近 年 随 着 研 究 的不断深入 , 由小 肠 细 菌 过 度 生 长 (ma t t a b c r l s l i e i l at i ln sn e a o ego t, I O) 细 菌 易 位 、 黏 膜 通 透 性 改 变 等 所 致 的 v rrw h S B 、 肠 肠 源 性 内毒 素 血 症 ( ts n l n oo e i E M) N S i et a e d t m a T 在 A H n i x I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最新资料推荐------------------------------------------------------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二章脂肪性肝病第十二章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 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 10%左右,而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
目前我国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第二大肝病。
I临床上脂肪性肝病则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1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tdisease) 之分。
第一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NAFLD 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肥胖、 2 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 NAFLD 的易感因素。
1 / 14肝脏是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
肝细胞内脂质特别是甘油三酯沉积是形成 NAFLD 的一个先决条件。
导致脂质沉积的代谢异常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几个环节有关:①脂质摄人异常: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动员增多,促使游离脂肪酸(FFA) 输送人肝脏增多;②线粒体功能障碍, FFA 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和 p 氧化减少,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③肝细胞合成 FFA 和甘油三酯增多;④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合成不足或分泌减少,导致甘油三酯运出肝细胞减少。
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
( .浙 江 省 医 学 科 学 院 实 验 动 物 中 心 , 州 3 0 1 ;.浙 江大 学 医 学 院 药 理 学 教 研 室 杭 州 1 杭 10 3 2 30 3 ) 10 1
21 0 2年 3月
中 国 比较 医 学 杂 志
CHI NES J E OURNAL OF COMPARAT VE MEDI I I C NE
Mac r h,2 1 0 2 Vo . 2 No 3 12 .
第 2 2卷
第 3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大 鼠脂 质 代 谢 及 病 理 变化 的动 态 观 察
g o p o o ma as we e s tup frc n r l te s r m r u fn r lr t r e o o to, h e u GLU、 CH O TG 、 HDL、 LDL GPT、 GOT a n uln we e t se nd i s i r e td, t e h
价 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S 大鼠 5 D O只 , 正 常 对 照 组 外 , 余 动 物 饲 喂 高 脂 饲 料 , 别 检 测 4 8 除 其 分 ,,
1 ,6周 大 鼠血 清 G U、 HO、G、 L L L G T G T及 胰 岛素 水 平 , 脏 组 织 切 片 进 行 病 理 学 及 细 胞 凋 亡 观 察 , 21 L C T HD 、D 、 P 、 O 肝 进 一 步 分 析 大 鼠肝 功 能 、 质 代 谢 、 岛 素 抵 抗 及 肝 细 胞 凋 亡 对 肝 组 织 病 理 改 变 的影 响 。 结 果 模 型 组 大 鼠 4周 脂 胰 后 就 出 现 肝 功 能 损 伤 , 质 代 谢 紊 乱 、 岛 素 抵 抗 , 细 胞 凋 亡 8W 后 明显 增 加 , 细 胞 脂 变 及 炎 症 为 肝 组 织 病 理 脂 胰 肝 肝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
· 综 述·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薛春燕 饶晨怡 吴 玲 黄晓铨 陈世耀 李 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200032)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是一种肝脏细胞脂肪异常堆积引起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
NAFLD 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胰岛素抵抗、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慢性全身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均是NAFLD 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讨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等参与NAFLD 形成的机制,旨在为NAFLD 防治提供新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 内质网应激; 氧化性应激; 非折叠蛋白质应答Explor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XUE Chunyan, RAO Chenyi, WU Ling, HUANG Xiaoquan, CHEN Shiyao, LI Fe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orrespondence to: LI Feng, Email: li.feng2@zs⁃Abstrac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 chronic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abnormal accumulation offat in the hepatocytes. Its prevalence is rising globall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is multifaceted, involving insulin resistanc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factors,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other significantcontributors. This article primarily delve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aiming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AFLD.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2.007*基金项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基金⁃308(2019ZSFZ09)#本文通信作者, Email: li.feng2@z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指在无酒精作用下,以肝内细胞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I。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 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I。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节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索靶细胞中
P123K通路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主要通路。目前已证明
P123K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则胰岛索信号无法通过P123K通
TG合成的基因表达,并可调节肝内糖异生和胰岛素敏感性,
FXR缺失小鼠血浆TG、胆固醇和循环中FFA水平显著升高,
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
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
病谱。
SFA引起的凋亡水平较高,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和 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FFA增加可使脂肪酸口氧化增加凹]。 总之,FFA增多诱导的UCP2高表达和脂凋亡,ATP合成和储t 备下降,加重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打击和肝脏的炎症反应。 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起中枢调节
价值,而NAFLD患者CCL21的血清含量未见明显变化。
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一丫【PPAR一7l PPAR家族包括PPAR2a、PPAR27和PPAR2d 3种亚型。 PPAR2"r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也可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胰腺 8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PAR-y作为一种核 转录因子,PPAR一7对NASH的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能与
展综述如下。 1游离脂肪酸(FFA)增多 NAFLD主要是由于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所引起,
【doc】大鼠心,肝功能11项生化旨标正常参考值的测定及肠源性内毒素血…
大鼠心,肝功能11项生化旨标正常参考值的测定及肠源性内毒素血……'幕翥.天]T津MU科:.'附曩吾神曩孵疗效比较疾病种类倒敷)有魏()无就()总率幔阻肺感染3932(821)7(17.9)01O0支扩并呻内感染107(知)3(3O)01O0肺炎77(100)001O0睁癌并感染31(33.3)1(333)1(33.3)66.6旨计s947(79.7)l1(18.6)l(1.7)98.3讨论难治性肺部感染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疾病常反复发生肺内感染,导致抗菌素的反复大剂量多种应用,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近年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发生很大变化,感染菌株异常复杂.由于上述疾病易患于中老年人,此年龄组由于胸腺的萎缩,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故使用一般抗菌素不能取得满意疗效.胸腺肽系小牛胸腺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主要作用于T细胞系统,有调节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与抗菌素联合应用可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目前肺内感染以厌氧菌较为常见,约占66,国内外已有报出[.甲硝唑通过其还原产物与厌氧菌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相反应,干扰细菌竹生长,繁殖最终杀灭厌氧菌.羟氨苄青霉素为口服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较氨苄青霉素高.并能渗入痰液达到抗菌浓度,其作用较氨苄青霉素略强.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痢疾杆菌等有高效,,因此,3种药联合应用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了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且作用强起效快,在临床上,特别是久病,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值得选用此种方法.参考文献1吴同果.等.氧哌嘛青霉紊与庚大霉素联合浩疗难治性肺部感染.临床荟萃,1994F9(4),1712孙瑞元.定量药理学.北京t人民卫生出版杜.1987{843曾明安.甲碚哇在内科瘴睛应用中的进展.临床荟萃. 1994}9(1)39(1995—11—22收稿)s}一7l大鼠5-,肝功能1l项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测定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的改变天津市南开医院检验科'/砷斛醮栅斯期室胖,————1,c,,f一,动物实验在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已广泛应用,其常用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国内外作者虽有诸多报道,但多取自传统的经典的手工操作测得值口].鉴于国内现已广泛应用自动生化分析,测试方法也多有变化,加之报告结果又改用sI单位.因此,对健康动物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测定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从事实验研究工作的参考.Wistar大鼠是常用实验动物之一,所以我们对其心,肝功能的l1 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另因内毒素血症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又同时观察了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上述指标的改变,并与正T7,,f9/6三常参考值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动物:Wistar大鼠.健康,活泼,禁食16小时后体重120g~5g,雌雄兼用.购白天津市药物研究院动物房.二,材料:(一)内毒素(E.coliO11l:B'):Lipopolysac—charidesigmaehemkalco.Lot63H4011(二)5-羟色胺肌酸酐硫酸盐(5一Hydrox- ytryptaminecreatininesulfatecomplex, serotonin).sigmachemicalco.1ot112H0781. (三)醋酸铅:分析纯.天津化学试剂三厂.批号930427.(四)试剂盒;ALAT.ASAT.LDH+a—HBDH.ALP,7一GT.TP和ALb使用北京中生公司产品,CK,T—BiL使用瑞士ROCHE公司产品,TBA使用日本第一化学产品.(五)COBASMIRA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国ROCHE公司生产.三,方法:(一)动物分组:共分3组,每组10只wtar大鼠.I+正常对照组(N):不经任何处理,禁食16小时,但不禁水.在乌拉坦麻醉下,分离颈总动脉取血,供正常参考值测定.2.造模后3小时组(M1):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的制作一参照文献口并略作改变.大鼠禁食】6小时,但不禁水,经尾静脉按20mg/kg体重注射醋酸铅(溶于0+2ml无热原重蒸镏水中),再注入lmg/kg体重的5一羟色胺(溶于0+2ml的无热原生理盐水中),后立即经口向胃灌注内毒素20mg/kg体重(溶于0.5ml无热原生理盐水中).3小时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分离颈总动脉取血供测定用.3.造模后24小时组(M2):与上述M1组同样造模,但于造模后24小时再取血测定.(二)生化指标的测定:1+心功能:测定了心肌4种酶类,即ASAT,LDH,a—HBDH及CK,均为"速率法".2.肝功能;测定了ALA T,ALP,一GT3种酶,均为"速率法".而TP,ALb,T—BiL及TBA均为终点法."实验结果寰1太一心,肝功麓11褒生化指标正常●考懂测定(n=1∞注:酶粪测定均为37℃条件下的测得值.表2,表3同此寰2太■■—性内●素●疽对心■一落的彤响(n一10)衰3大置肺潭性内毒素●盎对肝功奠的群响(n--10)讨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检验的进步也很快.特别是卫生部关于《首批淘汰35种临床检验方法的规定》下达后,许多检验方法有了较大变化,另外,废除老单位,改用国际统一使用的法定单位,使化验结果的正常参考值有了很大变动,这些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实验领域.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的人们对此虽有所了解,但长期沿用旧制,积习难移,本文对新形势下常用动物之一的Wistar大鼠的11项常用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测定是有意义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CK酶的正常参考值.CK可有3种同功酶,即来源于脑组织的CK--BB,来源于心肌细胞的CK—MB和主要来源于骨骼肌细胞的CK--MM.本文测定使用的血标本因系分离颈总动脉后得到的动脉血,术中对骨骼肌有破坏引起CK—MM的释放增多而致总CK活性增高,因此本CK测定结果可能是偏高的.正常情况下,肠腔内有大量细菌和内毒素,而其中80被肝脏摄取.腹内感染是常见的危重疾患,部分患者可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这是由于肠遭内毒素大量增加,可对肝细胞及毛细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损害作用.由于肝血窦细胞的损害又减弱了肝脏对内毒素的解毒作用,致使内毒素从门静脉血中"溢出"而进入体循环中,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文在对l1项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测定的同时,又采用经口投予大量内毒素的方法,并经静脉注入醋酸铅和5一羟色胺以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夙而造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内毒素主要成份是脂多糖(LPS),由3部分组成:外层为O一特异性多糖,中层为核心多糖,内层为类脂A,后者主要起毒性作用.内毒索类脂A磷酸基可以与肝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相结合,直接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窦淤血和肝细胞坏死.其间接作用是受累器官(包括心脏)的巨噬细胞在LPS的刺激下过多地分泌多种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肽类细胞因子(Cy—tokine)而致病理性损害血浆中的各种酶类系来自血细胞和各组织中,当器官或组织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它们便会渗入血液而引起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增高,提示心,肝功能已受损,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鼠造模后3小时除TP和ALb外,各项心,肝功能指标都比正常对照组高,说明内毒素血症确实是造成机体心,肝等脏器损害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1李牲,等译.毒性实验中宴验动物各种指标的正常值.北京:凡民卫生出版社,19842侯瑞*,等.瑰罩扩治疗肠蔼【性由毒素血盎的实验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9114(29):2483Pain工A.andI~i[eyM.E.Exl~rimantalandelinc~studyDfLactul~eino~trumtireJaun击Br,J.surg一1986+73:7754秦明赦.愎由感染时内毒索开导的免疫细胞学反应与通里攻下法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台杂志.1993;13(5):266 (19~5—0~-08收稿)。
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1月修订)全网发布:2015-11-05 22:39 发表者:尹有宽6185人已访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htty liver disease,NAFI.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simple faay liVet,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NAFLD是2l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
为进一步规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病疗指南》【l0】刮进行更新。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中分别以括号内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表示。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ID的诊治做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疗中的所有问题。
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流行病学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 患病率为20%一33%,其中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分别占lO%一20%和2%~3%【l-2,12】。
肠源性内毒素与脂肪肝
• NAFLD 肥胖患者外周血TNF-α、IL-1α与肝组织学改变严 重程度有关,肝脏和血清中的TNF-α 均有很大程度增加。
循环中ET水平↑
SIBO、肠黏膜 屏障损害通透 性增高、细菌 移位
2013.01。29
• 微生态调节剂
包括医学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有助于恢复 肠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道菌膜屏障,抑制潜在 致病菌过度生长,故具有一定的避免肠源性内毒 素增加的作用。
双歧杆菌保护肠粘膜,减少肠源性内毒素
pg/ml
血浆内毒素
* P<0.01, 与对照组组比较 ¶ P<0.05, 与双歧杆菌胶囊组比较
(GALT)、肝脏网状内皮细胞主要为Kupfer细 胞(KC)等构成。 • 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 菌酶等化学物质组成。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来源
• (1)肠道吸收内毒素增加: 当肠粘膜屏障受到损害或肠道细菌过度繁殖时,就会有大 量肠内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3%
5年存活率为 67%,10年存活 率为59%
肝细胞癌
肝功能衰竭
Patrick L. Altern Med Rev, 2002, 7:276-291
肝移植
NAFLD发病机制的两次打击理论
• 初次打击
—— IR/游离脂肪酸(FFA)↑→脂肪肝
• 二次打击
——氧应激/脂质过氧化、细胞因子→ 坏死、炎症、纤维化
• 2.内毒素对自然杀伤T细胞(NKT)的作用
自然杀伤T细胞(NKT)可以调节促炎症(Th1)和抗炎症(Th2) 免疫反应。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进展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肝脏兼具脂肪变性及炎症/纤维化的生化和组织学改变,而非酒精引起的肝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逐渐流行,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本文综述各种该病的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进展NASH是无过度饮酒史,与内脏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肝脏损伤为主的代谢性疾病[1]。
该病是20世纪70年代由Peters首先提出,发现这类病人的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没有过量饮酒史[2]。
起初,NASH被认为是仅发生于肥胖女性的一种良性病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伴随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和对其研究的深入,发现NASH只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一种形式[3]。
NAFLD的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近年来NASH己成为慢性肝病愈来愈重要的病因,严重危害着大众的健康[4]。
有的研究甚至认为NASH 是一种癌前期病变[5]。
NASH作为NAFLD的一种类型,也是NAFLD出现重要病理损害,启动向NASH相关性肝硬化进展的关键环节。
在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NASH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其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通常在细菌死亡后由胞壁崩解自溶时释放,也可以在细菌代谢过程中以发疱方式产生[6]。
降脂平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s t rt d ft cd,a d te t e a y go p rt e e t ae t in z iP n g n d c cin Af r1 e s h C n G au ae t a i ay n h h r p r u asw r e td wi Ja g h i g a e o t . t 6 we k ,t e T h a d T i r h o e n
r t as
M1O Y—ha ,Z A GZ i a g H I a ,e a.. h ni o eefT M ( aya hn i 3 04 C ia A uc un H N h— n ,C A o t 11Sa x C lg C g B l o T i nS ax,00 2 ) hn u A s at Obet e os d eeet f i gh i gnd cci nit t a edtxmi (E M)o nl hl bt c jci :T t y h f c o J nzi n a eot no e i l n o e a IT r v u t a Pg o n sn o f o a oo c n c i
lv rh mo e ae h n eum i e o g n tt e a d s I A , ET , TNFc  ̄we e me s r d r a u e .Th l e soo ia n h lr sr t r lc a g s we e o e i rhit lgc la d te uta tucu a h n e r b— v
NASH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干细胞内脂肪堆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病理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并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概述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组织学改变,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干细胞内脂肪堆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病理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并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
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 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编辑本段]特点近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胃肠科Reid医师从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NASH的特点是肝大、血清转氨酶升高、组织学改变类似酒精性肝炎但病人无嗜酒史。
一般人群的NASH患病率尚未确定。
多数临床研究显示,女性占60%~83%,但最近研究发现,男女患病率相同。
NASH最常见的症状是肥胖,最早被称为“脂肪肝肝炎(fatty liver hepatitis)”,后改为NASH。
根据所采用的肥胖定义,NASH病人有肥胖者占40%~100%,另外,2型糖尿病、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占20%~75%,高脂血症占20%~81%。
内毒素血症有哪些原因、症状及后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内毒素血症有哪些原因、症状及后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内毒素血症的原因、症状及后果有哪些(1)内毒素血症发生的原因。
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肠道吸收的内毒素过多而超过机体清除能力;胃肠道粘膜缺血、坏死、屏障破坏,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因肝功能障碍由侧枝循环直接入体循环;某些组织、器官的感染引起外源性内毒素入血。
(2)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症状内毒素可引起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的释放,导致微循环扩张,静脉回流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流不足,缺氧及酸中毒等。
(3)内毒素血症的后果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
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
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哪几方面有关:许多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症病人及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内毒素血症,血浆中内毒素血症主要来源于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如下几方面有关:(1)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增多(肠道微生物移位)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坏,内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落均可造成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减少了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的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IETM与IR的关系
4 846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 11 月第 15卷第 33期 (旬刊 ) JPMT, November. 2008, Vo l . 15, No . 33 ( Issued Every Ten Days)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 IET M 与 IR 的 关 系
柴 宝 1 ,郭亚荣 2 ,刘近春 2
时间 (周 )
8 10 12
[ 1]
的 标准 。 1. 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表示为 x �± 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单因素 方差 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 q检验 ,两因素之间关系的判 断采用 直线 回归 求相关系数 。所有统计均 采用 SPSS 11. 5 统 计 软件 包进行 。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实验中 大鼠均 无意外 死亡发 生 。与 同 期对 照组相比 ,模型组 大鼠第 8 周起 体重 、 肝脏湿 重 、 空腹 胰岛素 ,以及腹 腔脂 肪含 量 均显 著增 高 , P 值均 < 0. 05 ~0. 01,但是空腹血糖变化无 统计学 意义 。肝活 检石蜡 切片 苏木 精 - 伊 红染色显示造模 8 周大鼠所有标本均呈现单纯性脂肪 肝 ,肝脂肪变以大泡性为主 ; 第 10 周所有标本脂滴明显增 多 , 并 可见 散在的炎症细胞 ; 第 12周肝 脂肪 变加 剧并出现肝细胞 气球样 变 、 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散在性点状坏 死 , 汇 管区 炎症相对较轻 。各期模型复制率为 100% 。 2. 2 主要检测指标及结果 2. 2. 1 I RI 、 TNF α及 ET水平 第 8 周模型 组大鼠 I RI 、 TNF α 及 ET明显升高 (与 对照 组比较 P < 0. 05 ) , 并且 随 着造 模时 间 的延 长呈进行性 升高 ( 10 周 ~12 周与 对 照组 比较 P < 0. 01) ,见表 1。
脂毒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M"!脂毒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张丽慧,刘鸣昊,赵文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郑州450000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是体检时肝脏生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述了脂毒性通过触发肝脏内质网应激、细胞死亡、炎症三种病理反应驱动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及转化,认为脂毒性是促进NAFLD向炎症、纤维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毒性;内质网应激;细胞死亡;炎症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1)02-0463-04Roleoflipotoxicity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ZHANGLihui,LIUMinghao,ZHAOWenxia.(DepartmentofHepatologyandSpleen-Stomach,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enanUni 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ngzhou450000,China)Abstract: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iscurrentlytheleadingcauseofabnormalliverbiochemicalparameters,butthemechanismofits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remainsunclearandthereisalackofeffectivetreatmentmethods.ThisarticlereviewsthatlipotoxicitydrivesthetransformationofNAFLDto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andlivercirrhosisbytriggeringthethreepathologicalresponsesintheliver,i.e.,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celldeath,andinflammation.ItisbelievedthatlipotoxicityisanimportantfactorthatpromotestheprogressionofNAFLDtoinflammationandfibrosis,whichprovidesanewmethod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NAFLD.Keyword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Lipotoxicity;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CellDeath;Inflammation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5收稿日期:2020-07-29;修回日期:2020-08-17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2102310495);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2019JDZX2051,2018JDZX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4154)作者简介:张丽慧(1990—),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肝胆疾病研究通信作者:赵文霞,zhao-wenxia@163.co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肝病之一,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附子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的影响
附子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的影响作者:付勇刚杨家耀来源:《世界中医药》2020年第19期摘要目的:探究附子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的影响。
方法:将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观察组。
采用腹主动脉取血法,收集血液后离心取上清,通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鲎合成基质显色法检测内毒素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内CD14表达水平,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与TNF-α 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水平显著提高,且在第12~24周内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附子理中汤观察组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正常组大鼠肝脏TNF-α mRNA未见其表达,模型组TLR4和TNF-α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
与模型组比较,附子理中汤观察组TLR4和TNF-α 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但仍高于正常组TLR4和TNF-α mRNA表达;正常组只有少量细胞能够表达CD14。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在第12~24周内,CD14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持续升高,在24周时略有降低,而附子理中汤观察组CD14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减少。
结论:附子理中汤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内毒素及其受体表达。
关键词附子理中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内毒素;Toll样受体-4;肿瘤坏死因子-α;CD14;信使核糖核酸;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双抗体夹心法;免疫组织化学法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Fuzi Lizhong Decoction on endotoxin and its receptor 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Methods:A total of 75 SD mal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a normal group,a model group and a treatment group with Fuzi Lizhong Decoction.Abdominal aortic bloo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blood was collected and centrifugedto take supernatant,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endotoxin was detected by double antibody filling method to detect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and Limulus synthetic matrix colo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endotoxin expression;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D14 in liver tissues,and th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oll-like receptor-4(TLR-4)and TNF-α mRNA.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level of TNF-α in the mode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continued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during the 12th to 24th weeks; the level of TNF-α in the Fuzi Lizhong Deco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 group,but it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The expression of TNF-α mRNA in liver of normal group rats was not found,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LR4 and TNF-α mRNA in mode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TLR4 and TNF-α mRNA of the Fuzi Lizhong Deco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model group,but it was still higher than TLR4 and TNF-α mRNA expression in the normal group; only a small number of cells in the normal group were able to express 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number of CD14-expressing positive cells in the model group′s liver tissue continued to increase from 12 to 24 weeks,and slightly decreased at 24 weeks,while the number of CD14-expressing positive cells in the Fuzi Lizhong Decoc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Conclusion:Fuzi Lizhong Decoction can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endotoxin and its receptor i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rats.KeywordsFuzi Lizhong Decoctio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Endotoxin; Toll-like receptor4;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CD14; Messenger RNA;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ouble antibody filling metho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中图分类号:R289.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19.00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指没有饮酒史,非肝炎病毒诱导的一类与酒精性脂肪肝炎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的一种疾病[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PPARa的关系的实验性研究
沈颖娟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LD已成为常见肝病之一,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 NAFL)、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 tohepatitis, 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在NAFLD漫长的病程中,NASH是NAF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肥胖、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构成NAFLD的易感因素。
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尚未阐明;且目前尚无确切有效治的疗药物。
研究发现NAFLD患者多伴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 Overgrowth SIBO), SIBO可以影响体内脂质代谢,增加肝脏脂质沉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起到主要作用。
尽管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IETM),但其在NAFLD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对机体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s, PPARs)信号转导途径,在肝脏的脂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其亚型PPARa主要对肝脏脂肪酸及甘油三酯代谢进行调控。
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否可通过影响PPARa mRNA的表达来影响肝脏脂质代谢有待进一步验证,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实验研究了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肝组织PPARa mRNA的表达,并给予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微生态制剂进行干预,观察它对肝脏脂肪变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这对深入认识NAFLD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目的: 1通过高脂饮食制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2探讨肠源性内毒素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PPARa的关系;3观察微生态制剂对实验性NAFLD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制备动物模型及实验设计: 32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0g克,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2只,给予基础饲料喂养;造模组12只,治疗组8只,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8%普通饲料+5%蛋黄粉+1%胆固醇+10%猪油)。
实验动物均分笼(每笼4只)饲养于25±2℃、明暗各12h的动物实验室内。
自由饮水进食,于喂饲12周末取对照组和模型组各4只处死,行肝组织HE染色确定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成功。
自13周开始治疗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0.113g·kg-1·d-1)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灌胃。
每周记录动物体重1次,根据体重变化调节灌胃计量,连续进行至16周末给药期结束,处死全部大鼠。
2指标检测: (1)观察肝脏的大体情况,并完整切除肝脏,称肝脏湿重(2)进行肝组织切片的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3)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4)鲎试剂法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5)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PPR Aa mRNA基因水平的变化。
结果: 1给予高脂饮食的大鼠于喂饲12周末出现肝脏脂肪变及炎症细胞浸润,表明高脂饮食成功制造了NASH大鼠模型。
2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脏指数(肝湿重/体重×100%) 于12周末对部分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确定成功复制大鼠NASH模型。
其余大鼠于16周末再次称重,模型组大鼠的体重(570.85±13.41),肝重(19.81±2.47),肝指数(2.55+0.1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体重(5 07.43±11.65)、肝重(12.91±0.78)及肝指数(3.48±0.46)(P值均0.01),有显著性差异。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
体重(238.58士15.24)、肝重(15.37±1.23)及肝指数(2.93±0.22%)均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
3血清生化指标: (1)谷草转氨酶(AST)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模型组AST为(204.88±18.22)较正常组(15
7.88±17.60)显著增高(P0.01),而治疗组AST为(183.00±18.47),较模型组下降(P0.05)。
模型组ALT(71.00±
8.73)较正常组(41.00±7.43)显著增高(P0.01),而治疗组ALT为(45.88±15.06)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值0.01) (2)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模型组血清TG为(0.60±0.08)较正常组(0.31±0.08)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TG为(0.50±0.09)较模型组下降(P0.05);模型组血清TC为(1.20±0.18)较正常组(0.68±0.16)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TC为(1.02±0.17)较模型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模型组HDL(0.65±0.06)较正常组(0.82±0.08)显著下降(P0.01),而治疗组HDL为(0.73±0.06),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均0.05)。
4血清内毒素水平及肝组织PPARa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为(0.24±0.02)低于正常对照组(0.12±0.01)(P0.01),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为(0.17±0.02)较造模组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
下降(P0.01)。
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高表达PPARamRNA (1.62±0.35);造模组肝组织PPARa mRNA表达(0.66±0.25)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PPARamRNA表达(0.10±0.23)较模型组有所增强(P0.05),但较正常组下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肝脏病理学改变实验结束时对大鼠肝组织行HE 染色正常组大鼠肝细胞内无脂肪变性,且均无炎症细胞的浸润;于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大鼠12周末肝组
织可见弥漫性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而后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于16周末脂肪变程度以重度为主,以中央静脉周围组织脂肪变最明显,还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炎症,汇管区炎症及点灶状坏死,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
性程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炎症分级较模型组无明显改善(P0.01)。
结论: 1高脂饮食可成功建立大鼠NASH模型。
2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肠源性内毒素在NAFLD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内毒素可能通过影响PPARa mRNA的表达对肝脏脂质代谢进行调节,这一发现对深入认识N AFLD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微生态制剂可显著减轻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改善肝功能和血脂异常,降低PPARamRNA的表达,对NASH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