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论述文的结构和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进行阐述。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本文的论证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观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在讨论“最苦”和“最乐”的定义时,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我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最苦”和“最乐”的定义及论述,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人生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大意的把握。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内容,如:“课文中的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等。
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3. 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深入研读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2. 学习本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自己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经历。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论点。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的责任”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7. 教师准备:教师需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为课堂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8. 学生分组:在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以便在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进行组织和管理。
9.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58. 文章中的比拟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59. 文章中的排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0. 文章中的对偶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1. 文章中的反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2. 文章中的省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63. 文章中的设问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2. 文章中的疑问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3. 文章中的探索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4. 文章中的想象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5. 文章中的联想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6. 文章中的比较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87.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基本概念。文章阐述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通过对比、层进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文章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生的苦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和层进这两个重点。对于如何理解人生苦乐的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15 最苦与最乐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品味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1929....1873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二、..检查预习....1.、.注音:...契.(.q.ì .).约.揽.(.lǎn.mǐ..... (... d .ǐ.).悲天悯...).大抵(n.).人.2.、根据所给的解释填出相应的词语...............①不得志.失意.......②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如释重负③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悲天悯人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自得...无入而不..................,.没有不自由自在的三、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他们在讨论“面对苦与乐”的主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见解,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今后,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示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普遍道理的,并尝试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方式。
-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效果,如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比喻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尝试采用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总结回顾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回顾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我决定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增加一个小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理解并内化梁启超的“责任”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把握“责பைடு நூலகம்”的深层含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识别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
-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如“忧患意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语境练习来深化理解。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讲解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通过案例分析,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可能还需要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动脑又动手,这种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成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责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提到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关于责任的话。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这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在讲解“责任”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如学习责任、家庭责任等,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责任的含义。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最苦的是责任未了,最乐的是责任尽了。”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修辞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时的感悟。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经历过最苦的阶段,才能体会到最乐的滋味。
课文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对人生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和思考。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语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概念和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考。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概念和词语。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最苦与最乐》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相关案例:教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3.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案例和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思想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docx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2.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 ) 情境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 ,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 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 ,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 ;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 设计意图 ] 由关于痛苦与快乐的名人名言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 二 ) 知识预览作者简介:梁启超 ( 1873— 1929 年 ) ,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 年中举人。
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课文学习( 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字词梳理。
( 1) 读准字音契约 (.)揽 (.)悲天悯人 (.)( 2) 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最苦与最乐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大学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文体知识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X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新课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
15 * 最苦与最乐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朗读发、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师:布置预习任务,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朗读音频。
生:借助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完成预习任务,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恩惠.(huì)契.(qì)约卸.却(xiè)如释.重负(shì)监督.(dū)揽.(lǎn)赔.礼(péi)悲天悯.人(mǐn)(2)理解词义①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②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③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④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⑤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⑥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⑦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⑧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⑨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学生可能难以将“最苦与最乐”的体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或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觉得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苦乐的奥秘。
3.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多元化,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4.课后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最苦与最乐》的文本内容,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人生苦乐的探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4.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毅力,面对成功要保持谦逊和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这个环节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展示环节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5.......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作者......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1929....1873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秋)七年级语文下册 15《最苦与最乐》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重点)2.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难点)【过程与方法】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激发兴趣)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
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2:(激情导入)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整体感知:2.听朗读: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新人教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2.介绍作者三、整体感知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四、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15 * 最苦与最乐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事的态度,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
朗读发、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师:布置预习任务,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朗读音频。
生:借助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完成预习任务,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恩惠.(huì)契.(qì)约
卸.却(xiè)如释.重负(shì)
监督.(dū)揽.(lǎn)
赔.礼(péi)悲天悯.人(mǐn)
(2)理解词义
①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②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③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④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⑤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⑥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⑦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⑧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⑨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著有《饮冰室全集》。
3.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饮冰室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独特理解。
整体感知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文章内容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梁先生的文字中,继续探讨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文本探究
1.文章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开头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1.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4.本文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5.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谈谈这些论据的作用。
本文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其作用是更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善。
道理论据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作用是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6.你对“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痛苦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用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如何理解?
作者把“未尽的责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它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使自己痛苦,使自己良心过不去。
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对国家极度的责任感。
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请写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等。
【示例】苦海无边苦口良药苦口婆心苦尽甘来苦心孤诣乐极生悲乐善好施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乐此不疲乐不思蜀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槐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后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
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
最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