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血液
运动生理学讲稿(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3.激素(运到全身或靶细胞、靶器官)。
4.将热量运输至全身和体表。
二、血液的调节机能--维持血浆的酸碱度(绪论已讲)
△血浆的缓冲机理:
HL(乳酸)+ NaHCO3→NaL + H2CO3
↘→CO2↑H2O
NaOH + H2CO3→NaHCO3+ H2O
△血浆的缓冲途径(使NaHCO3与H2CO3的比例维持20︰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红色:(红细胞--Hb),全血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1.090~1.092;
血浆比重1.025~1.034。
(二)粘滞性:液体内部物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而使流动产生阻力的特性。约为水的4~5倍。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见绪论部分)
四、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三血液的重新分配人体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下体内需要大量循环血液时贮存血量便释放出来加入到循环血液当中去同时消化排泄器官的血液也会转移到肌肉中以利于肌肉运动的需要运动结束后又有一部分血液贮存起来或转移到相应器官这种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
第五章血液与运动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及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般安静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9/20×100% = 95%
静脉血氧饱和度为15/20×100% = 75%
3.氧离曲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形状为S型(或倒S型)(参见P150图5-1)
(1)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
①上段:曲线较平坦。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PO2相当于60~100mmHg(PO2处于较高水平)表明PO2的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影响较小,对肺换气有利,有利于人体摄氧,有利于人体适应高原空气。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1、形态: 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实用文档
•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 •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
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纤维蛋白的溶解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 成网,以加固止血栓。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 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实用文档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 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 和血细胞组成。
实用文档
•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血小板E. 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 少量嗜天青颗粒C. 血红蛋白D. 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A. 成熟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织红细胞D. 脂肪细胞E. 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8. 中性粒细胞含有A. 嗜天青颗粒B. 黏原颗粒C. 特殊颗粒D. 异染性颗粒E. 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41.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45.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 核分叶状B. 胞体巨大C.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 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 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 嗜天青颗粒B. 中性颗粒C. 嗜碱性颗粒D. 嗜酸性颗粒E. 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 外周血液B. 淋巴结C. 脾D. 胸腺E. 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 血浆相对粘滞度为1.6 2.4 (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糖 压力 • 大(300 mOsm/kg) 占99.6%
释
放
肝素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最 强。
巨噬细胞主要功能: ①吞噬细菌和异物以及体内衰老和受损的细胞; ②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③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主要功能:
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用。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白细胞渗出: 伪足 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 伪足 借助这种运动,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 趋化性: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
(三)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主要功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微生物和其他异物。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急性化脓性炎症。
血量: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血量中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储存血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 慢。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二)血液的粘滞性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①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血管收缩,裂口缩小,有 利于出血停止; ②粘着、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堵塞出血口; ③释放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基本组成 (一)组成:血浆+血细胞 组成:血浆+ 血量(blood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 总和。 8%,体重为60kg的人 血量约5L 体重为60kg的人, 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内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功能 物质和 等 缓冲功能: 2)缓冲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理化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 蛋白质、离子) 值、糖、蛋白质、离子),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一)形态 结构和数量 形态,结构和数量 形态
血小板
我国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我国健康成人 血小板数量约为10万-30万/ 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二)血小板的功能 二 血小板的功能
1 生理特性
(1) 黏附
(2)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 、肾上腺素、 、 组胺等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0.85%NaCI溶液),高 溶液),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 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 低渗溶液。 低渗溶液。 临床上将以0.45 0.45临床上将以0.45-0.3% 的氯化钠溶液为正常 人红细胞的脆性。 人红细胞的脆性。 衰老RBC>刚成熟RBC RBC>刚成熟RBC;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选择题1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 与血浆容积之比B 与血管容积之比C 与血细胞容积之比D 在血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 人体体液中的蛋白质浓度是A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D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E组织液〉血浆〉细胞内液4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 α 1 球蛋白Bα2球蛋白Cγ球蛋白D白蛋白E纤维蛋白原5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 各种正离子B 各种负离子C Na+和Cl-D氨基酸和尿素E葡萄糖和氨基酸6 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A 2.8-4.0LB 4.2-4.8LC 5.0-7.0LD 7.0-8.0LE 10-20L7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A 200mmol/LB 250mmol/LC 300mmol/LD 350mmol/LE 400mmol/L8 正常人的血浆pH为A 6.8-7.0B 7.0±0.05C 7.2±0.05D 7.0-7.4E 7.4±0.059 决定血浆pH的缓冲对是A K2HPO4/KH2PO4B KHCO3/H2CO3C Na2HPO4/NaH2PO4D NaHCO3/H2CO3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12 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 Na+B Ca2+C K+D Cl-E HCO3-14 使血沉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 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B红细胞成双凹碟形 C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D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高E 血浆中卵磷脂含量增高15 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A 骨髓B 肝C 脾D 肾E 垂体16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A 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B 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C 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D 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E 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17 可是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的有效刺激物是A 组织中O2的分压降低 B 血糖浓度升高 C 组织中O2的分压升高D 血糖浓度降低E 组织中CO2的分压升高18 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A 铁和叶酸B 钴和维生素B12C蛋白质和内因子D 铁和蛋白质E 钴和蛋白质19 红细胞血管外破坏的主要部位是A 肝和骨髓B 脾和骨髓C 肝和肾D 脾和肾E 肾和骨髓2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缓冲pH B 缓冲温度 C 运输激素D 运输铁E 运输O2和CO221 球形红细胞的特征是A 表面积小,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正常B 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变小,变形能力减弱,渗透脆性增强C 表面积未变,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降低D 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增加E 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增加22 血浆和组织液各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A Cl-B HPO42-/H2PO4- C Na+ D Ca2+ E 蛋白质23 某人血量为70ml/kg体重,红细胞计数为5×1012/L,其循环血中红细胞每kg 体重每小时更新量是A.5×1012B.10×1012C.12×1010D. 8×1010E.8×10924 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A 男性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B 男性骨骼粗大,骨骼造血较多C 男性体重大D 男性雄激素多E 男性苏红细胞生成素多25 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中性粒细胞28 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A 500×109/LB (10-30)×109/LC (4-10)×109/LD (100-300)×109/LE (4-10)×1012/L29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释放细胞毒素B 产生抗体C 参与生理性止血D 释放组胺E 吞噬异物30 某人白细胞总数为11×109/L,中性粒细胞为5×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3×109/L,可见于A 急性化脓性炎症B 正常人C 血吸虫病D高原反应 E 婴儿31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A 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B 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C 过氧化物酶和溶酶体酶D 前列腺素E和多集落刺激因子E 组胺酶,碱性蛋白溶酶体酶32 调节白细胞增和分化的主要物质是A 肾上腺素B 肾上腺皮质激素C 集落刺激因子D 调理素E 甲状腺激素33 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A 巨核系祖细胞B 粒系祖细胞C 红系祖细胞D 淋巴系祖细胞E 巨噬系祖细胞36 某成年人的Hb为120g/L,红细胞为3×1012/L,红细胞体积为100µm3, 此人可能是A 缺铁性贫血B 维生素B12缺乏C 高原居民D 急性化脓性感染E正常血象37 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A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B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减慢C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减慢D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加快E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39 正常情况下出血时间为A 0-0.5minB 1-3minC 5minD 6minE 10min40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A 粘附B 聚集C 释放D 激活E 凝集41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为血小板A 粘附B 聚集C 释放D 凝集E激活42 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质是A GPⅨB GPⅠbC GPⅡaD GPⅢaE GPⅣ43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 TXA2B PGG2C PGH2D PGI2E 凝血酶44 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A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I2与ATPC 血小板磷脂胶粒D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DP与TXA2E 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TP与TXA245 在生理止血中,血小板的磷脂酶A2激活,可导致血小板合成并释放A 血小板活化因子B ATPC TXA2D ADPE 凝血酶敏感蛋白(TM)46 血小板释放是指血小板内的A 致密体释放PF4,vWF的等物质B α-颗粒释放ATP,ADP,5-HT等物质C 溶酶体释放凝血因子D 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各自释放不同的物质E囊泡释放活性物质47 目前认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是A 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使血小板内血栓烷A2合成减少B 通过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使cAMP减少,IP3,Ca2+,cGMP增加C 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脂酶(PDE),使cGMP增加D 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E 与ADP代谢产物有关48 目前认为引起血小板释放的可能机制是A 血小板内Ca2+浓度增加及微管环状带和骨架的收缩B 血小板内Zn2+浓度增加C 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加D 血小板内cGMP浓度减少E 血小板内IP浓度增加349 始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A FⅢB FⅦaC FⅨD FⅪaE FⅫa50抑制血小板粘附的物质是A GPIbB vWF C纤维蛋白原 D Ca2+ E 蛋白激酶C抑制剂51 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A 谷氨酸B丙氨酸 C γ-羧基谷氨酸D 天冬氨酸Eγ-氨基丁酸52 在凝血因子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A FⅢ和FⅦB FⅤ和FⅧC FⅨ和FⅩD FⅪ和FⅫE PK和HK5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A FⅤB FⅧC FⅨD FⅩE FⅪ54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依赖于A 维生素A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E E 维生素K55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彼此相互联系是始于A FⅤB FⅧC FⅨD FⅩE FⅪ56 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A FⅠB FⅡC FⅨD FⅩE FⅫ57 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 FⅤB FⅧC FⅨD FⅩE FⅪ58甲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 FⅦB FⅧC FⅩD FⅪE FⅫ59 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 FⅡB FⅣC FⅧD FⅨE FⅪ60 目前认为血友病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性凝血物质是A 蛋白质CB 肝素C 抗凝血酶ⅢD蛋白质S E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61 TFPI可与FⅩa结合的结构功能域是A K1B K2C K3D K1和K2E K2和K363 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自于A 肝细胞B 肥大细胞C 嗜酸性细胞D淋巴细胞E 巨核细胞64 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A 巨核细胞B 淋巴细胞C 小血管内皮细胞D 肥大细胞E 成纤维细胞65 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A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B 防止血小板激活C 中和酸性凝血因子D 螯合血浆中的Ca2+E 将强抗凝酶Ⅲ的作用66 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A 水解FⅡa和FⅩa B水解FⅤ和FⅧ C 水解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D 激活蛋白质C系统E 抑制激肽系统67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A 促进凝血酶的活性B 抗凝血C 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 抑制血小板聚集E 抑制纤溶68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A 15个B 23个C 25 个D 27个E 29个69 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A 脂蛋白B 寡糖链C 糖原D 糖蛋白E 磷脂70 下列关于O型血的叙述,那一项是正确的?A O型血无任何凝集原B O型血无任何凝集素C O型血含H凝集原D O型血含抗H凝集素E O型含血A,B凝集原与抗H凝集素7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可能是A A1型B A2型C B型D AB型E O型72 某人血型表现型为B型,其基因型应是A AA,AOB BB,BOC ABD AB,BOE OO73 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A A1型B B型C AB型D A2B型E O型74 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75 ABO血型系统中(含A2和A2B型)有几种遗传型?A 4种B 6种C 9种D 10种E 18种76 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A C抗原B c抗原C D抗原D d抗原E E抗原77 Rh血型系统中,免疫性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 IgAB IgDC IgED IgGE IgM78 白细胞上最强的共同抗原是A A抗原B B抗原C D抗原D H抗原E HLA抗原79 某人失血后输入A型血和AB型各100ml均未发生凝集溶血反应,该失血者的血型可能是A A1型B A2型C B型D A1B型E O型80 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不发生凝集反应的是供血者的A 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B 血清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C 红细胞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D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E 红细胞与标准血清相混合问答题1 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动物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K+外流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K+ Na+
Ito 通道: 70 年代认为 Ito 的离子成分为 Cl- , 现在认为Ito 可被 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 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2期:
0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Ca2+缓慢内流与K+外 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心 力 衰 竭:当心力贮备用尽而仍不足以适应需要时。
七、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1 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各类心肌细胞 AP 的 0 期去极化速率和 4 期有 无自动去极化,将心肌分为 ① 快反应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快, 4 期有 自动去极化 ②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快, 4 期无 自动去极化 ③ 慢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速率慢, 4期有自 动去极化 ④ 慢反应非自律细胞: 0 期去极速率慢 , 其 4 期无 自动去极化
左心室(动脉血) 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分支 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右心房
小、中静脉(静脉血)
上、下腔静脉(大静脉)
肺循环(小循环)
血液往返于心和肺之间的途径。其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右心室(静脉血) 肺动脉及肺内各级分支 肺静脉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左心房
肺内各级肺静脉属支(动脉血)
第一节 心脏生理
1.2 非自律性细胞(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 室 肌 的 RP 和 AP
1.2.1 心室肌细胞RP和AP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 NaCl称为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范围二、大题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③促进生理性止血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6.纤溶系统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类型
Rh阴性:RBC上无Rh(D)抗原
49
2.特点 (1)没有天然抗体 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只有Rh阴
性接受Rh阳性血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
Rh抗体。 (2)抗体可通过胎盘
50
三、输血原则
(一)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
(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 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同 (三)交叉配血实验
20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血液凝固 3.促进生理性止血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过程(成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红细胞) 2.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存120天;1%更新) 3.红细胞的破坏(破裂的红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吞噬;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
外源性 :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
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33
5.凝血因子缺乏将导致凝血障碍
钙离子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VIII 、IX缺乏——甲型、乙型血友病
Vk缺乏——可导致Ⅱ、Ⅶ、Ⅸ、Ⅹ合 成障碍 将血液分别置于放有棉絮和涂有石蜡 油的两支试管中,哪支试管内的血液凝固 更快?为什么?
13
正常值:0.45% 正常值=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14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正常血浆中下沉缓慢,说明 它在血浆中有相当大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
第五章 血液
第五章血液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关于血清的成分,错误的是( )A.清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葡萄糖E.代谢产物2.光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常用染色方法是( )A.HE染色B.硝酸银染色C.甲苯胺蓝染色D.煌焦油蓝染色E. Wright染色3.红细胞胞质中主要含( )A.游离核糖体B.血红蛋白C.糖蛋白D.脂蛋白E.纤维蛋4.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哪种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A.中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 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5.关于造血干细胞,下列错误的是( )A.起源于卵黄囊壁的血岛B.是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C.胞质内富含各种细胞器D.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E.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增殖6.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一般为( )A.数周B.数天C.半年左右D.1年左右E.120天左右7.白细胞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 胞质内有无颗粒B.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C.细胞核的形态D.胞质的嗜色性E.胞质的嗜色性与核的形态8.下列关于单核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B.胞质内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C.核呈杆状或分叶状D.胞质丰富,弱嗜碱性E.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巨噬细胞9.下列关于造血组织的描述,错误的是( )A.网状组织是造血组织的支架B.黄骨髓中也含有造血组织C.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均构成造血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D.血窦内皮也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组成部分E.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核心成分10.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根据形态大小,分为大、中、小淋巴细胞B.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大部分为中淋巴细胞C.小淋巴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浅凹D.HE染色胞质染成蔚蓝色E.根据发生来源、免疫功能分T、B、NK细胞11.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内含有( )A.碱性磷酸酶、组胺B.碱性磷酸酶、组胺和肝素C.组胺、肝素D.组胺、白三烯E.肝素、白三烯12.下列关于血小板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双凸圆盘状,受刺激时形态发生变化B.含颗粒区和透明区C.胞质中有嗜碱性颗粒D.血涂片中常聚集分布E.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 )A.残存的溶酶体B.残存的滑面内质网C.残存的线粒体D.残存的多聚核糖体E.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4.血液内数量最多和最少的白细胞分别是( )A.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15.外周血中,属于血小板减少的是( )A.每微升低于40万B.每微升低于30万C.每微升低于20万D.每微升低于10万E.每微升低于4万[B/型/题](16~20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巨核细胞D.巨噬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6.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明显增多的是( )17.细胞颗粒成分与肥大细胞类似的是( )18.形成血小板的是( )19.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的是( )20.吞噬细菌后变为脓细胞的是( )(21 ~25题共用备选答案)A.多能干细胞B.造血祖细胞C.巨核细胞D.T淋巴细胞E.巨噬细胞21.在胸腺增殖发育的是( )22.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成( )23.各种血细胞的祖先是( )24.体积大,胞质内含大量血小板颗粒和分隔小管的是( )25.只能向1个或2个细胞系定向分化的是( )[X/型/题]26.下列关于红细胞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胞核由大变小B.核染色质由疏松变粗密C.中幼红细胞脱去细胞核D.早幼红细胞有分裂能力E.血红蛋白从无到有、逐渐增多27.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 )A.巨噬细胞B.巨核细胞C.内皮细胞D.网状细胞E.肥大细胞28.有嗜天青颗粒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29.下列关于中性粒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核分叶越多,细胞越衰老B.胞质内的特殊颗粒多于嗜天青颗粒C.向肥大细胞释放的物质处趋化聚集D.能不断分裂增生E.化脓性炎症时明显增多30.下列关于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结缔组织B.细胞外基质是血浆C.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内D.不含纤维蛋白原E.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二、名词解释1.血浆2.血影3.核右移4.造血干细胞5.血小板6.嗜酸性粒细胞7.网织红细胞三、填空题1.红骨髓主要由_和_组成。
人教版教学课件08 第05章 血液
Ⅸ
Ⅹ
肝合成蛋白,参与外源性凝血和内源 性凝血机制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将引起血友病 C。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Ⅺ
Ⅻ
蛋白水解酶,参与内源性凝血,激活 纤维蛋白溶解酶
血浆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强纤维蛋白 间的结合和维持血凝块稳定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XIII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FSF)
血浆凝血激酶(plasma 肝合成血浆蛋白,缺乏时引起血友病 thromboplastin B。参与内源性凝血机制 component,PTC)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PTA) 接触因子 (contact factor)
2.密度:1.050~1.060,与所含的血细胞数量及 血浆成分有关。 3.粘滞性:即血液流动阻力的大小。通常是水的 3.5~5.5倍。 4.红细胞沉降率(ESR):健康男性为2~8mm/h; 女性为2~10mm/h。
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水分:91~92%
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6.2~7.9%): 尿素、尿酸、肌酸、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肌酐、氨基酸、多肽、 (NPN):(0.1%) 氨、胆红素等 不含氮化合 葡萄糖、磷脂、胆固醇等 物(0.75%):
(二)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 为~。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命 名,共有12种,编号为凝血因子Ⅰ~ⅩⅢ(其中 有两个因子后来发现是一种因子的不同活动形式)。
除Ca2+(因子IV )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 都是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蛋白酶。它们在血液中 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 水解作用才具有酶的活性,习惯上,某因子被活 化后,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标上“a”,如 Inactive Ⅺ(FⅪ)被激活为Active Ⅺa( FⅪa)。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第5章血液y
血浆的化学成分
1、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 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 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 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
2、血浆的酸碱平衡:正常人血浆的pH 为7.35—7.45 ,平均为7.45。
血浆是血液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有黏性的透明液体。
包括水(91%)、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 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其功能为: ①运载血细胞、血小板、营养物质和机体代谢物; ②所含补体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③运输各种激素,参与机体体液调节; ④所含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参与血凝;运输无机盐
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生理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
细胞内液﹙占总量的2/3﹚
体液
细胞外液﹙占总量的1/3﹚
血管内(1/5):血浆 细胞外液
血管外(4/5):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与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 的总和。
2. 功 能 : 特殊颗 粒含血小板因子 Ⅳ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 子 (PDGF)等,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钙离子等,参与止血和凝血,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3.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小块。 4.寿命:7-14天。 5.正常值:15万-45万/微升血液
血涂片示聚集的血小板
四、免疫系统
血浆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约1.3 mmol/L
血液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其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及血细胞 的正常形态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
血管
血液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其相对稳定对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血液
(三)血浆的粘滞性(与纯水比较)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表现出粘滞性。通常以血浆或血液与纯水比较的相对 粘滞性作为他们的粘滞性。 ◆血浆的粘滞性在1.6~2.4之间。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浓度,这些物质浓 度越高粘滞性越大。 ◆血液的粘滞性在4~5之间。 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很多,摩擦力增强 所致。全血粘滞性的高低与红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血液粘滞性过高可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还可影响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
(一)血浆蛋白质(7~9%)
–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 球蛋白:α、β、γ三种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 • •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γ为免疫蛋白) 纤维蛋白原:约2~4g/L(参与血液凝固) A/G比值:1.5~2.5/L α和β球蛋白均由肝脏合成,参与脂类的运输。γ球蛋白是淋 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注射球蛋白)。
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占 成人体重的60%)。 体液的组成及含量
(体液的2/3) 20%
(内环境)
(体液的1/3)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自稳态
概念: 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 在相对平衡状态。
(四)非蛋白氮
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统称非 蛋白氮。主要是尿素,此外还有尿酸、肌酐、 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其中氨基酸 和多肽是营养物质,可参加各种组织蛋白质 的合成。其余的物质多为机体代谢的产物 (废物),大部分经血液带到肾脏排出体外。
《人体解剖学》课件 第五章 血液
质多肽,但它不能直接识别进入机体中游离的蛋白质多肽。
这些多肽必须通过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加工、处
理,将处理后的抗原,以特异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抗
原提呈细胞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Tc),它是免疫反应的效
应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胞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
血浆(55%)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清
血液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健康成人占体 重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重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 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 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 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 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 解。
加速凝血的措施 • (1) 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 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 (2) 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 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生理止血过程示意图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
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 ① 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 ② 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 蛋白; • ③ 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血细胞: 血细胞: 1.红细胞 1.红细胞 形状:双凹园盘形,直径6 9μm,无细胞核。 形状:双凹园盘形,直径6-9μm,无细胞核。 每立方毫米500万个(400 550万个 500万个(400万个) 男 每立方毫米500万个(400-550万个) 每立方毫米500万个(380 450万个 500万个(380万个) 女 每立方毫米500万个(380-450万个) 功能:血红蛋白(Hb) (Hb)载 功能:血红蛋白(Hb)载O2、CO2
思考题
1.简述血液的组成。 1.简述血液的组成。 简述血液的组成 2.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2.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3.血液是如何运输氧和释放氧的 血液是如何运输氧和释放氧的? 3.血液是如何运输氧和释放氧的? 4.画图分析氧离曲线 画图分析氧离曲线。 4.画图分析氧离曲线。 5.运动时对氧离曲线有何影响 为什么? 运动时对氧离曲线有何影响, 5.运动时对氧离曲线有何影响,为什么? 6.血液是如何运载 血液是如何运载CO 6.血液是如何运载CO2的? 7.渗透压 7.渗透压 碱储备
第 五 章
四、血液的功能
血 液
(一)运输功能:运输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尿 运输功能:运输O 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尿酸、肌酐等) 素、尿酸、肌酐等)及CO2。
激素、酶、维生素,调节体温及散热。 维生素,调节体温及散热。 激素、
(二)缓冲pH值:7.35-7.45 缓冲pH值 7.35NaHCO3/H2CO3(20/1) pH HL+ HL+NaHCO3 NaL+H2CO3 CO2 +H2O 保护防御: (三)保护防御:
第 五 章
血 液
五、血液的载氧功能
(一)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1.物理溶解 物理溶解: 1.物理溶解:2.36/100ml(1.5%)。 2.化学结合 化学结合: 98.5%) 2.化学结合: (98.5%) HbO2形式 1.34ml/1g PO2高的肺部 Hb+ 章
二、血液的组成
血 液
(二)血细胞: 血细胞: 3.血小板 3.血小板 形状:体积小、直径2 3μm。 形状:体积小、直径2-3μm。 10万个 30万个 万个- 万个/ 10万个-30万个/立方毫米 功能:止血、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功能:止血、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第 五 章
血 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征
(一)粘滞性: 水的4-5倍 粘滞性: 水的4 酸碱度:7.35(二)酸碱度:7.35-7.45 NaHCO3/H2CO3(20/1) 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NaCI) (三)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NaCI) 血浆蛋白)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 运动时: 运动时:渗透压上升 大量喝水: 大量喝水:渗透压下降
第 五 章
血 液
五、血液的载氧功能
(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1.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安静时:动脉PO 100mmHg(96-98%) 安静时:动脉PO2100mmHg(96-98%) 100mmHg(97.4%) 氧离曲线上段 PO260-100mmHg(97.4%) 40mmHg(75%) 氧离曲线中段 PO260-40mmHg(75%) 40氧离曲线下段 PO240-10mmHg
第 五 章
血 液
第 五 章
体液、 一、 体液、
血 液
内环境稳定
(一)体液 概念: 概念: 占体重的60 60% 占体重的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 %(组织液15%、血浆5 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血浆5%)
第 五 章
二、血液的组成
血 液
五、血液的载氧功能
(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2.氧容量 血液中Hb氧饱和度100% 氧容量: Hb氧饱和度100%时 100ml血液 2.氧容量:血液中Hb氧饱和度100%时,每100ml血液 中所结合的氧量. 中所结合的氧量. 3.氧含量:100ml血液中实际存在的氧量 氧含量:100ml血液中实际存在的氧量. 3.氧含量:100ml血液中实际存在的氧量.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1.pH下降 下降、 1.pH下降、PCO2上升 2.温度上升 2.温度上升 3.2,3-二磷酸甘油酸上升, 3.2,3-二磷酸甘油酸上升,氧离加强 2,3-二磷酸甘油酸下降, 2,3-二磷酸甘油酸下降,氧和加强
男 女 12- 12-16g/100ml 11- 11-15g/100ml
第 五 章
二、血液的组成
血 液
(二)血细胞: 血细胞: 2.白细胞 2.白细胞 形状:有细胞核、无色较大。 形状:有细胞核、无色较大。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6000-7000个 6000-7000个/立方毫米 功能:保护、防御 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