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3、14课基础知识过关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3课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方面。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是多么的繁荣和先进。

一、中国古代的火药中国古代的火药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

它的应用极为广泛,从军事、民用到生产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的战争中,火药被广泛应用。

比如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唐朝就曾经使用过火药制造的燃烧弹来攻打叛军。

在宋朝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用火药炸开了晋阳城的门,成功攻占了城池。

此外,火药也被用于民用,比如用来烟火制作、医疗、铸造、及成分分析等等。

火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生产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发明,其中尤以四大发明为最著名的四种发明。

它们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发明之一。

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纸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品。

在唐代时期,造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一种主要的生产工业。

指南针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导航工具。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南菜园指南车和合悬图等工具进行导航。

南宋时期,为了开辟更大的商业交换路线,人们开始使用磁石来制作指南针,从而更加方便了商业交易的进行。

印刷术则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中国的印刷术起源非常早,在唐朝时期,这一技术已经成熟。

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籍传播的速度,也促进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就是《诗经》、《论语》、《孟子》、《道德经》等。

这些作品中展现了中国古代优美的诗歌、哲学和道德思想,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中国的绘画领域中,人们主要使用的是水墨画。

它是一种在纸张上使用水和墨进行绘制的技艺。

在唐代时期,水墨画达到了一个顶峰,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极其发达,不仅有着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和火药,也有着优美的诗歌、绘画和哲学思想等等。

历史初一上册13 14课知识点

历史初一上册13 14课知识点

初一上册历史13、14课的知识点如下:
第13课:中华民族的起源
1. 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2.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会制造工具。

4.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分别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和3万年前,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并懂得人工取火。

5.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6.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并种植水稻和粟。

7. 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8.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他们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第14课:尧舜禹的“禅让”
1.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

2. 尧、舜、禹实行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3. 尧在位时,洪水泛滥,他任命鲧治理洪水,但鲧未能解决问题。

4. 舜继位后,他任命禹治理洪水,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

5. 禹在治水过程中,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展示了极高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6. 尧、舜、禹的禅让制度体现了民主推选的原则。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初一上册历史13、14课的主要内容.。

初一历史下12、13、14课复习资料

初一历史下12、13、14课复习资料

历史12、13、14复习资料1、()年,蒙古召开大会,尊称铁木真为“()”。

蒙古国建立。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3、你认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1灭西夏——灭金——灭大理。

2忽必烈即元世祖,1271年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3元于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统一全国。

5、在抗元斗争中,哪位人物写的哪两句诗,反映了抗元斗争符合南宋人民的利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位人物什么样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6、如何评价元的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1、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

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对汉族人民压迫,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3、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

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7、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1秦汉2西晋的短暂统一3隋统一南北朝4元朝建国。

8、元朝是如何巩固统一的?政治:1、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

2、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经济:(农业)1、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2、治理黄河。

3、推广棉花的种植。

(商业)大都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交通运输)为便利南粮北运——1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2开辟了海运对外交往:意大利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

民族关系:出现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与汉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9、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异同点:相同点:①起止点相同(北京至余杭);②作用相同(方便南北交通,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不同点:①元运河运程缩短,不走洛阳。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的历史学习中,每一课都充满了知识点,而第十三课更是如此。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分裂局面的一个阶段。

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这一时期地方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二、南北朝时期政治1. 南朝时期南朝时期政权经过四次更迭,分别是刘宋、南齐、梁、陈,政权间的更迭多数是通过武力争夺完成的。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大多以君主专制为主,但君主实际掌握的权力有限。

2. 北朝时期北朝时期政权经过五次更迭,分别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较为频繁,国力衰退。

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皇帝在政治上具有绝对权力。

三、南北朝时期经济1. 北方经济北方农业发达,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其中以谷物种植为主。

此外,官府的徭役和商业税收也是北方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

2. 南方经济南方以手工业发达为特点,丝绸、漆器、纸张等产品在南朝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南方的水利灌溉设施也相对完善,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四、南北朝时期文化1. 南朝文化南朝文化主要由儒家学派和佛教影响,文人雅士追求文化艺术的修养。

南朝时期名士辈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众多流传至今。

2. 北朝文化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融合了汉族的文化以及鲜卑、契丹等民族的文化。

五、南北朝时期社会1. 南朝社会南朝社会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对农民实施剥削。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2. 北朝社会北朝时期的社会以世族贵族为主,社会地位由血统决定,世袭制度影响社会流动性。

六、南北朝时期遗产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其中,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们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初一历史第十三课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

中考历史复习之七年级上册默写过关训练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2.(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

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

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

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保卫周王。

这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衰亡。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

)1.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最先称霸的是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赵、魏、韩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七上历史第14课-期末(知识点归纳)

七上历史第14课-期末(知识点归纳)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甘肃和以西、(今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通西域:①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夹击。

②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同西城各国的友好往来。

*3、作用: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为的开通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张骞的精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5、“丝绸之路”:路线:从出发,经过、今地区,通向、,到达。

作用:沟通,促进了的交流。

6、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最远到达。

7、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

意义:今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汉明帝时,经营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派甘英出使,甘英只到达波斯湾。

开辟了从西域到西亚的道路。

第15课:两汉科技文化*1、造纸术:①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中国早期的用麻造的纸。

②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③东汉时候,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

④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医学: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

①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编了体操“”。

②张仲景写成《》。

后世尊称他为。

*3、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佛教起源于,西汉末年经传入我国。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兴起于。

创始人是、张陵。

尊老子和黄帝。

*4、《史记》:西汉著,记述从到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16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2、官渡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与联军,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奠定了基础。

5、三国的生产情况魏国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历史13、14课应知应会

历史13、14课应知应会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一历史导学案第三单元第13、14课基础知识过关编制人:郭兰波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10.22-26 编号:17【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学习目标】了解两汉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应知应会: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去背柴草,堵塞决口,自此以后八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水灾。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自此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西汉的耕犁,已经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发明新型播种工具楼车。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而且染色的技术也很高。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提高了冶炼技术,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规模宏大你,人称东西二京。

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精骑出击匈奴。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三、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一历史第13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有所了解。

本文将对该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农民主要采用手工耕种,农具简单,劳动强度大;同时,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2. 人口分布:古代中国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

3. 农业技术:古代农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生产,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逐渐发展。

4. 农业产出:古代农业主要生产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手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2. 商业的兴起:古代商业发展逐渐成熟,主要体现在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形成和商业网络的建立等方面。

三、国家经济的管理与制度1. 经济财政管理:古代中国的国家机构负责统一计划和管理国家经济,通过赋税、物资调配等方式控制经济活动。

2. 国家垄断经营:古代中国国家对某些行业进行垄断经营,例如铁政、盐政等。

国家垄断经营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和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四、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商业的联系与发展1. 农业与手工业:农业生产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手工业产品则满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2. 农业与商业:农产品的产出和流通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商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农产品的交流和销售。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管理与制度的形成。

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初一历史第13课知识点的总结归纳,相信学生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在初一历史的第十三课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古代中国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1.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资料来源。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这些都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2.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存在。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以治水有功被封为夏王。

夏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提供了重要经验。

3.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存在。

商朝的政权中心在黄河流域的商丘一带,以商王为最高统治者。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还有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活动。

商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外因素的重叠作用。

4.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文字记录方式,绝大部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5.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被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并统一中国的时期,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

周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并发展了礼乐制度和周礼制度。

6.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存在。

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分封制度的黄金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各诸侯国的争霸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进一步分化。

总结起来,初一历史的第十三课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和文化现象。

初一历史13课知识点

初一历史13课知识点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印刷术: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是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

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

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经济、省时。

外传: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东南亚,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蒙古西征时传到欧洲。

影响:①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②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2.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人们利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就是罗盘/指南针。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外传: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影响:①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②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3.火药: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制成管型火器→→元朝时,发明了金属作筒的火铳。

外传:13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①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②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4.※※注: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①经济的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权由并立走向统一,社会局面相对安定;③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对外交往吸收了外国的先进科技;⑤对前代的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创新。

5.发达的中外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中西方的交通要道。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影响:①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②中国的创造发明、先进制度和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促进了欧亚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6、面对祖先伟大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①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人很聪明;②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七年级历史第13客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3客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3客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3课主要讲解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

这场变法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家和法制家,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商鞅变法是他所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变革运动,旨在推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进和进步。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这个时期,秦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境地。

由于政治体制不完善、法制落后、世风日下等原因,秦国的实力日渐下降。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局,当时的国君秦惠王决定启动一场政治变革运动,来加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著名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法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

在法制改革方面,商鞅推行了“重法”的思想,提高了法律的威严和权威性。

他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明确了国家的职责和权责,进一步加强了国家机构的管理和运作效率。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商鞅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统一的土地制度。

他把土地的所有权归于国家,实行“田土丈量法”,为后来的“均田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

首先,这场变法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和实力,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其次,商鞅变法为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最后,商鞅变法也为中国现代化和现代法制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理论支撑。

总之,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和法制改革,彰显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是值得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经典案例之一。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13课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13课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上册13课1. 商代的政治制度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为宗法制国家,主要特点是天子掌握了政治权力,宗族地位较高的大夫们担任了重要的行政和军事职务,百姓则处于下层。

商代末年天子的权力相对减弱,大夫们开始争权夺利,使王室的统治趋向疲弱。

2. 商代的社会经济商代社会以青铜器的生产和贸易为主要特征,手工业和农业也有发展。

商代的贸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以玉器、贝类等代替金属货币进行贸易,以及与周边国家进行走私贸易。

商代贸易的繁荣,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商周革命商周革命是指商末周初,周武王领导的西周打败了商朝的力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新的朝代。

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商朝的衰落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朝廷的败坏已经让百姓无法忍受。

周武王凭借着祖德和商朝肆虐的罪行,最终成功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

4.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朝廷的权力被分为天子、诸侯和卿士三个层次。

天子掌握了最高的政治权力,诸侯和卿士分别具有地方政治和中央政治的权力。

同时,西周朝廷还实行了分封制度,以便更好地控制地方。

5. 周礼周礼是西周时期编撰的礼制典籍,内容包括乐、刑、律、仪、废等多种方面。

真正成书的周礼,包括周官、春官、秋官、夏官、考工记等五卷,共二百三十篇。

周礼对于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发展和巩固,具有重要影响。

6. 周代制度的衰落周代中晚期,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诸侯豪门渐渐崛起,国内政治不够稳定,外部战争和瘟疫猖獗,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大大萎缩。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开始逐渐走向灭亡。

7. 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周朝晚期到战国初期的历史时期。

春秋时代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国不断扩张,互相攻伐,使中国处于一种局势动荡的状态。

为了达到稳定的社会秩序,各国之间开始相互联盟,形成了以霸权为中心的联盟制。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春秋时代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主要特点是多国并存和剧烈的战争。

七年级复习总结资料13-24课

七年级复习总结资料13-24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13-24课基础知识归纳(018)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四民”,指士、农、工、商。

士人大多来自科举考试,工匠的身份相对自由,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宋汴京城与唐长安城的区别:①规模大,人口增多②贸易区域不受限制③贸易没有时间限制,出现夜市④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3、宋朝的城市风貌(1)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3)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肆、瓦子)(瓦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宋代市民阶层的扩大)。

(4)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5)宋代城市风行的类似现代足球的运动,称为蹴鞠。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1、铁木真是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杰出首领。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文字。

3、1271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4、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5、忽必烈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

专门管理西藏的是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下令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设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作用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与元朝,西藏正式归中央政府管理开始于元朝。

7、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已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回族的形成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文化趋同元朝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1314基础知识综合检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1314基础知识综合检测试题

七下第二单元〔13、14〕根底知识检测1、什么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开展的顶峰时期?主要是哪些成就?2、什么时候谁创造什么,既时,又经济,比欧洲早约四百年,大大促进了什么?3、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出如今什么时期?什么时候制成的什么东西,开场用于航海事业;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要到什么时候?此项创造是由什么人传入欧洲,具有什么意义?4、火药是我国古代什么人创造的?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并开场用于HY事上是在哪个王朝?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是在什么时期?几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5、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创造〞是什么,意义?6、给石油起名的是哪个科学家,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代表作?元朝的科学家叫什么?7、史学双璧指的是?史记?和什么,后者成书于什么时候?主编是谁?体例?表达范围?8、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有北宋的谁,代表作是什么?南宋谁?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两宋之交的谁?元朝文学成就代表是什么?代表人物和代表作?9、表现民生活的什么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大特色?什么时候的哪位画家的什么画作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谁,当时人称颂他的画属于什么?宋元时期,盛行行书。

被称为“宋四家〞是哪四位书法家?元朝书法家是谁?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关于努力学习的语录。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留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典的,而近代又有哪些经典的高中励志赠言出现呢?小编筛选了高中励志赠言句经典语录,看看是否有些帮助吧。

好男儿踌躇满志,你将如愿;真巾帼灿烂扬眉,我要成功。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

耕耘今天,收获明天。

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也要靠技巧与方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

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高三某班,青春无限,超越梦想,勇于争先。

敢闯敢拼,**协力,争创佳绩。

七年级上册 历史复习总结 13—15课

七年级上册 历史复习总结 13—15课

第13课东汉的兴亡1.汉朝分为哪两个时期?西汉和东汉。

光武中兴2.西汉灭亡于何时?篡权者是谁?建立的新王朝叫什么?公元9年;王莽;新3.王莽政权是被什么力量推翻的?农民起义。

※4.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

※5.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意义(光武中兴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意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政治特征)4.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何时?有何恶劣影响?东汉中期以后。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起义5.黄巾起义的原因✍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自然灾害频发,6.黄巾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人。

184年;张角。

7.黄巾起义特点:以宗教形式,有组织(创立太平道)、有准备(十多年传教)农民大起义8.黄巾起义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什么?“丝国”张骞通西域2.西域指哪里?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域。

3.生活在祁连山一代的是哪一西域国家?大月氏。

4.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出发地点、时间及影响。

长安;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开通)6.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7.丝绸之路的开通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和发展。

8.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七年级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三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三课主要讲述了古印度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古印度的地理环境、早期文明、阿育王朝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等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古印度的地理环境
古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恒河、恒山和恒丘等。

这些地理环境给古印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水资源的丰富使农业发展得非常迅速,而古印度的不同文化和语言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早期文明
古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之一,早期印度文明非常发达,其中包括莫亚文明、哈拉帕文明和印度教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特点是建筑工艺领先、天文学发达、医学和数学等学科也非常发达。

这些早期文明促进并推动了古印度的发展。

三、阿育王朝的兴起
阿育王朝是古印度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朝代,它的兴起是在公元
前四世纪的。

创始人阿育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治理者,他推广
统一货币制度、修建道路和灌溉设施等,大大发展了古印度的经济。

四、佛教的传播
佛教是古印度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它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即生命的痛苦、痛苦的原因、消除痛
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方式。

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阿
育王的影响,阿育王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保护。

综上所述,七年级历史第十三课主要介绍了古印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印度的地理环境、早期文明、阿育王朝的兴起和佛教的传
播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古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
的意义。

13、14课知识点.doc

13、14课知识点.doc

第13课一、秦的建立⒈秦的建立(三个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⑴政治方面: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自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⑵经济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准许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⑶思想方面:“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控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⑷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

派人开凿了灵渠。

第14课一、秦的暴政1.表现在: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2.结果: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1)时间:公元前209年2)起义地点:大泽乡3)原因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直接原因:大泽乡遇雨4)领导者:陈胜、吴广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刘邦:206年,刘邦进军关中,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鸿门宴第13课一、秦的建立⒈秦的建立(三个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第13、14课基础知识过关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1.西汉建立于年,都城在,建立者是,他的庙号是。

西汉灭亡于年,原因是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2.东汉的建立者是(即帝),时间是,都城在。

3.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多次下令释放,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4.东汉后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和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因此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东汉的衰亡:年,等领导黄巾军起义,虽然被镇压,但这次起义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14课
1.西域的范围:汉代人把今天、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的控制和奴役。

3.张骞通西域: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至夹击匈奴。

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年开始,历时13年,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是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丝绸之路:(1)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出发,穿过,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意义:它是古代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与交流。

(2)汉朝还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南端和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

5.对西域的管理: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这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6.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出使(即罗马帝国)。

七年级历史第13、14课基础知识过关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1.西汉建立于年,都城在,建立者是,他的庙号是。

西汉灭亡于年,原因是外戚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2.东汉的建立者是(即帝),时间是,都城在。

3.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多次下令释放,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4.东汉后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和交替专权,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因此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5.东汉的衰亡:年,等领导黄巾军起义,虽然被镇压,但这次起义使东汉一蹶不振。

第14课
1.西域的范围:汉代人把今天、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的控制和奴役。

3.张骞通西域: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以联络大月至夹击匈奴。

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年开始,历时13年,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是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丝绸之路:(1)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出发,穿过,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意义:它是古代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与交流。

(2)汉朝还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

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抵达南端和斯里兰卡。

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

5.对西域的管理: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这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6.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出使(即罗马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