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者,以及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和影响,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甲:元末政治非常腐败,各级官员想尽办法掠夺百姓财富,导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课题:历史七下第14课 -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七下》第14课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等;2. 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火药、印刷术、航海技术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选择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影响。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除了西方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是否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请举例说明;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像西方一样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强调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皇榜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掌握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法制;3.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明朝统治及其政策;2.明朝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明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分别问一些学生关于明朝的了解,借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2.以两个问题式的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猜测此次学习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思考与注意力。
二、呈现新课1.结合教材图片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和第二部分“明朝初期的统治”,领会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了解明朝统治政策及其法制,包括地方行政体制、兵制,重要法律等,并区分明朝统治的特点与先前的改革;3.突显明朝的史观,探究李贽《历代经传文编》对于明初的史观影响。
三、巩固新课1.听取小组合作的学生谈谈所学的几个方面,如明朝建立、统治政策等,并及时纠正;2.组织学生们回答教材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称明朝为“明”、明初改革的成败原因等;3.让学生再次阅读第三部分“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四、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等相关著作,为此,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查阅复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对明朝的统治及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认识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后来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此次学习的目的。
在呈现新课环节中,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或政策,要进行重点解释;在巩固新课环节,教师应该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回答问题;在拓展阅读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加深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
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
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
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二、宋词和优秀词人
宋代史学成就巨大,文坛更是百花齐放。
宋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词。
词到了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坛上一课璀璨的明珠,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词人和词作。
根据词作风格的不同,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
1.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简介苏轼生平)。
苏轼拓展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他着力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开创了一派豪放风格。
到了南宋,辛弃疾又把苏轼豪放的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
2.辛弃疾发扬豪放派风格
(简介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是南宋的抗金将领,他在作品中经常表达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雄心。
因此,他的词大多写得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3.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读起来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后来,由于金兵南下,国破夫亡,对她打击很大。
她的后期词作往往充满了忧伤之情以及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宋代优秀词人、词作很多,而元朝文坛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元曲。
三、元曲和关汉卿
1.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悲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借窦娥之口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愤怒地鞭挞封建黑暗势力对百姓的欺压,表达了对备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五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城市经济繁荣的景象。
这幅画全长5米多,共画了各式人物800多个,整幅画把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勾画得栩栩如生,真实表现了当时东京城的繁荣局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我国美术上不朽的佳作。
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所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绘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绘画这样的文艺作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