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内容标准】1.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知道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者,以及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和影响,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问题教学法。
【课时】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学生甲:元末政治非常腐败,各级官员想尽办法掠夺百姓财富,导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师引导: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朱元璋。
生阅读课本66页相关史事。
2.明朝的建立学生归纳明朝建立的史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
历史七下第14课教案课题:历史七下第14课 -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七下》第14课教材内容;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等;2. 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火药、印刷术、航海技术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选择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影响。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问:除了西方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是否有自己的科学技术成就?请举例说明;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像西方一样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强调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皇榜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掌握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法制;3.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明朝统治及其政策;2.明朝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明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和科举制度的实施。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分别问一些学生关于明朝的了解,借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2.以两个问题式的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方式,让学生们猜测此次学习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思考与注意力。
二、呈现新课1.结合教材图片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和第二部分“明朝初期的统治”,领会明朝的建立过程及其初期统治的特点;2.了解明朝统治政策及其法制,包括地方行政体制、兵制,重要法律等,并区分明朝统治的特点与先前的改革;3.突显明朝的史观,探究李贽《历代经传文编》对于明初的史观影响。
三、巩固新课1.听取小组合作的学生谈谈所学的几个方面,如明朝建立、统治政策等,并及时纠正;2.组织学生们回答教材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称明朝为“明”、明初改革的成败原因等;3.让学生再次阅读第三部分“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四、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卷》等相关著作,为此,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查阅复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对明朝的统治及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认识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后来的影响。
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此次学习的目的。
在呈现新课环节中,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或政策,要进行重点解释;在巩固新课环节,教师应该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回答问题;在拓展阅读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加深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学习目标】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说明:特务机构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4、特点:(1)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大权独揽实现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宋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明朝复杂历史现象方面仍存在困难,如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2.难点: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版图、明朝皇帝肖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宋元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七下历史第14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难点: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教学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Ⅰ导入新课
阅读导入框内容导入新课
Ⅱ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
⒈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⒉宋词和元曲
⑴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宋代成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①苏轼: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②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特点)。
⑵书法:盛行“行书”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
二、合作探究:
宋元时期,在文学上面的突出成就是宋词、元曲,请写出一首你最感兴趣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对它最感兴趣。
略
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自主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呈现出来
Ⅲ课堂小结:指名学生小结本次课内容
学生小结
Ⅳ巩固练习:长江全能学案
学生作业
Ⅴ板书设计:
⒈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⒉宋词和元曲
⒊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教学反思:
③辛弃疾:南宋人,年轻时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到南方以后,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教学任务】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度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难点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
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教师:出示图片,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求知欲。
自主探究学生依据自主探究部分,阅读课本,标划知识点。
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督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标划重要知识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一、明朝的建立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思考:1.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2.识读地图,依图说一说明朝的疆域四至二、朱元璋强化皇权【问题1】创设情景:【明太祖的烦恼】(一位大臣上奏):“……地方各行省长官统管地方,职权极重,难以调遣……”(另一位大臣上奏):“丞相胡惟庸位居百官之首,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朱元璋):国家初建、政局不稳,我该如何巩固统治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强化皇权?【问题2】1.分组活动,绘制表格,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具体措施影响政治上地方:中央:军事上司法上【问题3】讨论:1.朱元璋立下祖训不许设立丞相,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丞相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2.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师:出示地图,指导学生依照疆域图说出明朝疆域四至,直观感受明朝疆域的辽阔。
第14课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教案
教师强调:《资治通鉴》一目里,我们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作者:司马光
2、体裁:编年体通史
3、内容: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教师过渡:同学们,宋元文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词、曲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兴盛的时代。那么,宋词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宋词的内容。
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
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课题:第14课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历史故事吗?生:(略)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小字内容)生:(略)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除文学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
二、宋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了解词的含义和发展。
教师提问:宋代著名的词人有哪些?
教师引导:他们的词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1-部编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导课】:南京素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互联网上有一张关于“明朝南京城”的平面图。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PPT)同学们看一看,平面图像什么呢?像谁呢?咱们教材的朱元璋画像是这个样子吗?(PPT)其实啊,朱元璋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相貌疑云”。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准确的知道他到底长什么样子,但他创立了大明王朝,巩固了明朝统治的作为,确是实实在在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朱元璋,走进明朝。
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
(PPT)【学习目标】:(PPT)来看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帮大家读一下!【自学】:(PPT)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导航”,快速的自学本节课的内容。
重点内容用笔圈划出来。
【讲授新课】:一、明朝建立: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出现了很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一支做强做大,建立了明朝。
那么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是什么呢?(PPT)明朝建立后。
很快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强化皇权(PPT)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朱元璋从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到大明王朝的皇帝,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在明朝建立之初,他开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
那么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因此,朱元璋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分为三个方面。
1.改革官职:首先,在地方上官制做了哪些调整呢?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行省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设立的?(元朝)行省制度非常容易造成一方官员的专权。
所以朱元璋将它废除。
下面大家看大屏幕,看看这新设立的三司有什么特点呢?(PPT)(权不专于一司,而是专于皇帝)另外,朱元璋还分封各位皇子为藩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下面,谁来说说朱元璋又是怎样改革中央官制的呢?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立户礼兵刑工)丞相最早设立于哪个朝代啊?(秦朝)丞相的权利大不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PT)下面我们通过一张图片来看看中国丞相地位的变化(谁来说说从图片里你看到了哪些信息?)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就让丞相消失了。
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教材: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包括科举制度的改革、文字狱的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等。
2. 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如加强封建统治、推动文化繁荣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明清时期文化变革的影响,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指导学生总结出明清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意义,强调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文化变革的作文。
六、课堂延伸(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相关的延伸讨论,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历史事
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7-部编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加强对重点知识、内容的理解,讨论交流加深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有时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八股取士[主要教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朝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建立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时间 1368年2、建立者朱元璋,史称明太祖3、都城应天府(近江苏南京)学生活动:阅读相关事实,加深对朱元璋是认识。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2强化皇权的措施(1)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掌管军事大权。
(3)在司法上,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时又成立同类机构东厂。
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在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削弱相权。
并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3、影响各部门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研读完成问题。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考试内容的限定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作答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
2答题格式的限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八股文”。
3、影响致使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
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
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
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
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二、宋词和优秀词人
宋代史学成就巨大,文坛更是百花齐放。
宋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词。
词到了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坛上一课璀璨的明珠,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词人和词作。
根据词作风格的不同,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
1.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简介苏轼生平)。
苏轼拓展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他着力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开创了一派豪放风格。
到了南宋,辛弃疾又把苏轼豪放的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
2.辛弃疾发扬豪放派风格
(简介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是南宋的抗金将领,他在作品中经常表达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渴望收复中原失地的雄心。
因此,他的词大多写得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3.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读起来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后来,由于金兵南下,国破夫亡,对她打击很大。
她的后期词作往往充满了忧伤之情以及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宋代优秀词人、词作很多,而元朝文坛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元曲。
三、元曲和关汉卿
1.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悲剧《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借窦娥之口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愤怒地鞭挞封建黑暗势力对百姓的欺压,表达了对备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五代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城市经济繁荣的景象。
这幅画全长5米多,共画了各式人物800多个,整幅画把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勾画得栩栩如生,真实表现了当时东京城的繁荣局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我国美术上不朽的佳作。
张择端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传世的精品,除了他画技高超,善于观察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东京城那样繁荣的景象,张择端能创作出这样真实、精美的作品吗?所以说,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两宋绘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绘画这样的文艺作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