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纳猜想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数学思维是指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和方式回答问题的方法。
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既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方法来推断结论,又是通过假设、验证和证明等方法来回答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猜想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陌生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己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通过猜想,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而且,猜想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猜想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一旦学生提出了一个猜想,就会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法、模拟法、证明法等多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规律。
通过验证猜想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问题中的一些规律和性质,并且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联结,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验证和修正猜想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猜想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大对猜想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应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贵池区茅坦中学程志斌【内容提要】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肯定了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猜想的作用、猜想的运用和运用猜想的注意点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运用猜想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猜想应用创造精神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知觉探视,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因此,运用猜想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肯定了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
中学生,正处于体力、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于想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中表现出创造力常常是少数人,而多数人则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
据最近的一次社会调查:中国逾八成的青少年缺乏创造力,具有初步的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较低。
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天赋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而是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
正是那些面面俱到的授课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被动刻板的学习要求,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老师越是“讲深讲透”,越是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反,现代科学的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是可由训练而获得提高。
通过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飞速发展。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论文]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猜想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启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又非常的缺乏。
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用现代的认知理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尝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猜想教学意义教学效果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由此可见,猜想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假如没有猜想,牛顿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假如没有猜想,陈景润就完成不了哥达巴赫猜想……而在教育发展的今天,猜想教学绝不是时尚的代名词,确实起到独到的教学实效。
一、猜想与数学的关系数学与猜想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数学中的归纳类比和合情推理。
众所周知,数学提供了一些学习论证推理的好机会,但是我们还要着重指出,初中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提供合情的推理。
因此,我们要向各年级所有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学习证明法,但是我们也要学习猜想法。
(一)猜想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先知先觉”猜想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先知先觉”,对抽象化、形式化、多样化的数学信息进行的思辨建构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预测性。
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中,猜想会诱发科学的新发现,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飞跃和升华,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中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之一,数学猜想一旦被证实,就将转化为定理,汇入数学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丰富了数学定理,数学猜想不但促进数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二、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猜想是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再去验证,这样能避免枯燥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喜欢学习数学,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这些方面在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利用直觉思维解决教学难点例,在讲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我拿等腰三角形纸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猜想两个底角的大小关系,接着进行对折,又让学生观察折线与等腰三角形底边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数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有挑战的学科,而数学思维则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学思维是指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推理、证明等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猜想,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受到成绩的影响,而猜想则能够将数学问题变得更加有趣。
通过猜想,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从而增强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培养批判性思维猜想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进行推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分析、思辨,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
3.培养创造性思维猜想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尝试和探索,从而培养出创造性思维。
通过探索未知问题的可能性,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对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二、猜想数学思维应用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并进行理由分析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创设情境促进猜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进行猜想。
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猜想。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猜想,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3.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在提出猜想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实验验证,以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浅谈猜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运用.kdh
数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思维的活动,数学学习活动当然也离不开探索性思维。
而探索性思维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提出一个有希望的合理的猜想,完成这个环节的主要途径是:1.通过直观形象提出猜想通过直观形象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的内容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特别在平面几何中更是到处可见。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用纸板做一个任意三角形,把它的三角形按图中的虚线剪下,并在一起,让学生提出猜想,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2.通过类比提出猜想初中数学中的分式与小学学习的分数有许多类似的地方。
因此,可以对照分数来学习分式。
如,分式概念的教学,两个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即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两个整式相除,如m ÷n ,顺理成章的表示成m ÷n =m n的形式。
又如s ÷(a-b )=s 。
m 、s 都是分式。
与分式比较什么叫做分式呢?这样通过类比就可以提出分式概念的猜想,由分数的分母不能是零类比分式分母,提出分式分母也不能是零的猜想;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分式,提出分式基本性质的猜想,这样提出的猜想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
3.通过归纳提出猜想所说的归纳,主要指的是不完全归纳,或者说是经验性的归纳,即通过部分实例推测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性质。
这在中学数学中占有中重要位置,教材中很多性质、规律等都有这样归纳出来的。
如初中数学“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的提出:103×102=(10×10×10)×(10×10)=10523×22=(2×2×2)×(2×2)=25∴103×102=103+2=105,23×22=23+2=25同理a 3×a 2=(a ×a ×a )×(a ×a )=a 5∴a 3×a 2=a 3+2经验归纳,提出猜想:a m ·a n =(a ·a …a )·(a …a )m 个a n 个a∴a m·a n=am+n归纳结论: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又是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
纵观数学发展历史,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也都是从猜想开始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一、由直观形象(或演示)进行猜想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大胆猜想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三个角的大小,或把纸板做成的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学生观察后猜想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证明这个定理的思路。
又如,讲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将两根木条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以两根木条的四个端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看起来像平行四边形,学生则猜想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再如,讲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可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将平行四边形绕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度,观察旋转前后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重合情况,猜想出平行四边形边、角、对角线上的性质。
又如“等式的性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关于天平平衡演示,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增加相同砝码或去掉相同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猜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原来砝码相同倍数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猜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2.又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让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纸片折叠,观察两个底角的重合情况。
也可用量角器测量两个底角的大小,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
又如,在讲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时,教师指导学生测量30度角三角尺的三边的长度,或拼摆30度角三角尺,观察探索猜想出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思维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必要对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猜想思维是指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形成某种问题的解决思路或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
猜想思维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和猜想的形成。
通过猜想,学生可以培养数学兴趣与思维能力。
在数据统计、概率运算等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猜想思维将问题进行分析,再进行解决。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想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心与毅力的学科,而猜想思维的引入可以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想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学生需要通过逻辑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入?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给出一些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产生猜想,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的成立与否。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解决一些未解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猜想。
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猜想的能力。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减 1 , 可 用 一 般 式 子 : V n + - n 、 / 者
( n > l 自然数 ) 表示 有 的学生就进行猜想三次 根式 .四次根式…… m次根式可能均 成立
经过研究确实有这样的结论 : / n +
V
。 _1
: n
I /
V n
— l
( m , n 均 为自 然 数 , 且 m > 1 , n > 1 ) 。 学 生
—
D E DF+ : 2 。直接 证明结论有 困难 , 。 DE. EF一 。 ‘ ’
.
而变换结论的形式 : 不论是去分母 , 还是通分 、 移项都无济 于事 .于是我们猜想左 边两式 是 否分别等于l ? 若是如此 , 问题就解决了 试试
当前数 学课堂 中“ 重 知识轻过程 、 重证 明 轻猜想 ” 的现象较 为严重 . .因此 . 我们在数 学 教学 中应结合教材 重视培养学 生数学猜想 的 能力 , 使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得到落实 那么 . 如何 结合教材进行 数学猜想 呢 下面我就 结 合 自已的教学实践 来谈一谈在这方 面的认识 ( 一) 树立科研 意识 教师要教猜 想必须懂猜想 、 会猜想 . 很难 想象一位既不懂猜想 . 也不会 猜想的教 师能培 养 出具有 高水平猜想 能力的学生 现在数学 中考对猜想题 目考查成为热点 . 这就为数学 教 学提 f 了方 向, 教 师要多在开拓学 生视野 、 激 活学生思维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
的教 学效 果
◇ 创 新 课 堂 移 源自0 6 4 4 0 5 ) 点: 等式左边被 开方数是带分数 . 分子等 于整 数部分 的数 . 分母等于整数部分的数的平方数
关键词: 数学猜想 教学意义 教学效果 牛顿 曾说 : “ 没有 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 大 的发现 ” 由此可见 . 猜想在人 类发明创造 中的地位 非同一般 假如没有猜想 . 牛顿 就不 会 发现万有 引力 : 假如没有猜想 . 陈景润就完 成不了哥达 巴赫猜想……而在教 育发展 的今 天. 猜想教学绝 不是时 尚的代 名词 . 确实起 到 独 到的教学实效 猜 想与数 学的关 系 数学与猜想 自然地分成 两部分 :数 学中 的归纳类 比和合情推理 众所周知 . 数学提供 了一些 学习论证推理 的好 机会 .但是我 们还 要着重 指出 .初 中数 学课 程能为学生 提供合 情的推理 因此 . 我们要 向各年级 所有对数学 有兴 趣的学生 提出 : 我们应该 学习证明法 . 但 是我们也要学 习猜想法 ( 一) 猜想是数学思维活动的“ 先知先觉” 猜 想 是 学 生思 维 活动 的一 种 “ 先知先 觉” , 对抽象 化 、 形式化 、 多样化的数学信 息进 行的思辨建 构活动 .它具有一 定的科学 性和 预测性 正是 在这种错综复杂 中. 猜想会诱发 科学 的新发现 .让学生 的逻辑 思维得 到飞跃 和升华 . 使学生找到解 决问题 的有效手段 ( 二)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猜 想是数学发展 中最活跃 、 最 主动 、 最积 极的因素之一 . 数学猜想一旦 被证实 . 就 将转 化为定理 . 汇人数学理论体 系之中 . 从而 丰富了数学定理 .数学猜想不但促 进数学理 论 的发展 . 而且也促进数学方法论的研究 二、 猜想在初 中数学教学 中的意义 数 学猜想是让学 生先猜测结 果 .再 去验 证. 这样能避免 枯燥 的教学模 式 . 而且也可 以 让学生觉得数学 学习是一件很 有趣的事 长 期进行这样 的训 练 .学生 就在 不 自觉 中喜 欢 学习数学 . 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这些方面在我 们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 ( 一) 利用直觉思维解决教学难点 例. 在讲等腰三 角形“ 两个底角相 等 ‘ 等 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时. 我拿等腰 三角形 纸片. 让学 生进行观察 并进行猜想两个底 角的大小 关系. 接着进行 对折 . 又让学 生观察折线与 等 腰三角形底边关系 为了让猜想具有一般性 . 我现在利用 多媒体手段揭示猜想的结论 :
浅谈初中数学的“猜想”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的“猜想”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必须加强数学猜想和创造过程的教学,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直觉、猜想、归纳、类比。
猜想是人类认识中最活跃、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情况下猜想比较证明更为重要。
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大胆猜想,创造性的学习数学,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不同内容,挖掘可供学生猜想的因素,创设猜想的情景,引导学生大胆去猜想,去尝试。
新课前猜想,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
”猜想运用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
这个时候调动学生积极的猜想,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外角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和推求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看有什么发现,再提出n边形的外角和的猜想,并引导学生验证,得出“n边形式外角和等于360°”,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中猜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利用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性. 又能使学生 发现解决 问题 的思路 . 有利 于 学生思维能力 的培养
二、 由归纳进行猜想 归纳 是将考查 收集 到的材料加 以 比较 和
形吗 ? 在教师启发下 , 学生会画出一条 中位线 , 再看看其他 同学所画 中位线 的位置 . 猜测 出要
画三条 中位线就可得到 四个三角形 . 通过解决 这 个分 割问题猜 想 到三角形 的中位线 定理
底和 的一半 这样 的大胆猜想 . 能使学生对旧
知识 的理解更为深刻 . 验证新知识的思路更加 清晰 , 思考 问题更 加主动积极 。长期训练 . 可
使学生形成鲜 明的知识体系
四、 由提设 问题进行猜想
提高数感 , 发展推理能力 , 锻炼数学思维 。纵 观数学发 展历史 .很多著名 的数 学结论也 都
腰 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又如 . 在讲 的
“ 直角 三角形性 质 ” 时. 教 师指导 学生 测量3 0
动学 习 . 猜想意识 得到抑制 . 这 时教师提 出问 题. 学生的思维 又被激活 如在学 习 了“ 线 段 的垂 直平分线定理 ” 后. 教师提 出能写 出这个
定理 的逆命题 吗?学生通过对性 质定理 的逆
胆 猜 想 去 发 现 问 题 .进 而 解 决 问 题 是 十 分 重
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如教学“ 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 时. 让学 生用量 角器 测量三 个角 的大小 . 或 把纸 板做 成 的任 意 三角 形 的三 个角 剪 下
度 角三角尺 的三边 的长度 .或拼摆3 0 度角 三
学 羁 2 0 1 5 年 第 1 1 期
‘ ‘ 猜想 ” 在初中数 学教学中的运用
杨 金花
猜想是一种 创造性的思维 活动 .它 既是 科学发现 的先导. 又是实现 问题解决 的一 种重 要手段。学生在猜想过程 中. 新 旧知识的碰撞 会激发智 慧的火花 . 思维 会有 很大的跳跃性 .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刘姣(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宁夏石嘴山)以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讲解知识为主,忽视预留时间引导学生猜想,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上教学进度的问题,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以下文章提出运用“猜想”,便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的重要性当前,初中数学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时,运用“猜想”教学法,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传授知识,后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知识,提出猜想和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严谨、更活跃,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力。
同时,注意力更集中,更加认真思考数学知识,在教师的鼓励下,踊跃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教学氛围一下活跃起来,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争相踊跃表述猜想的热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的认知,耐心地讲解,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记忆、掌握数学定理、概念、公式等,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势必会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应用“猜想”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播放教学课件,调动学生主动猜想现如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件,展现出直观立体的教学内容,将声音、文字、图片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动态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猜想和思考,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进而勤于分析和验证,主动性和自主性得以提高。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先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制作成内容丰富的课件,借助投影仪播放图文并茂的画面,呈现出各种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猜想课件中哪些图形和物体属于轴对称,在教师的启发下,深入思考和猜想,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性,积极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充分了解中心轴的对边应相互平行、各角均相等,学习中主动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体现学生准确辨别轴对称物体,有效提高辨识能力[1]。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刘姣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11期摘要:新课改中提出初中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有效运用“猜想”等教学方法。
在讲解新课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出猜想与问题,授课时,先讲解知识,然后答疑解惑,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也可以播放教学课件,学生在观看中进行猜想和分析,注意力更专注,思维更活跃,进一步提高思考力,最终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猜想”;运用以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讲解知识为主,忽视预留时间引导学生猜想,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上教学进度的问题,导致数学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以下文章提出运用“猜想”,便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的重要性当前,初中数学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时,运用“猜想”教学法,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传授知识,后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知识,提出猜想和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更严谨、更活跃,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和思考力。
同时,注意力更集中,更加认真思考数学知识,在教师的鼓励下,踊跃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使教学氛围一下活跃起来,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必然会激发学生争相踊跃表述猜想的热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错误的认知,耐心地讲解,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记忆、掌握数学定理、概念、公式等,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势必会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应用“猜想”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播放教学课件,调动学生主动猜想现如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件,展现出直观立体的教学内容,将声音、文字、图片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动态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猜想和思考,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进而勤于分析和验证,主动性和自主性得以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摘要】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探究欲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猜想。
通过猜想数学思维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水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数学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猜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猜想,数学思维,培养,独立思考,探究欲望,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灵活运用,重要性,促进作用,策略,方法。
1. 引言1.1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猜想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思考得出的一种假设或推测。
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学生可以在思维上展开探索,挑战自己的思维枷锁,从而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猜想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自己的想法进行猜想,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提出猜想后,他们会想要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或者探索更多的相关问题,从而引起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猜想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猜想,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归纳方法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猜想归纳方法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王海珠(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ꎬ甘肃张掖734500)摘㊀要:猜想归纳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ꎬ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例推断普遍规律ꎬ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猜想归纳法ꎬ学生可以从具体实例中发现数学规律ꎬ并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和知识.文章介绍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归纳法ꎬ培养逻辑思维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ꎬ还会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数学证明和推理的过程ꎬ培养学生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教学实践和创新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猜想归纳法ꎬ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关键词:猜想归纳ꎻ初中数学ꎻ分析能力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5-0056-03收稿日期:2023-09-15作者简介:王海珠(1978.9-)ꎬ男ꎬ甘肃省民乐人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猜想归纳法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ꎬ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单个例子中得出普遍规律[1].通过猜想归纳法ꎬ学生可以从具体的实例中获取信息ꎬ并推断出潜在的数学规律ꎬ这样ꎬ他们就能够逐步地建立数学概念和知识.在数学学习中ꎬ掌握猜想归纳法是非常重要的ꎬ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ꎬ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猜想归纳法ꎬ以便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维工具.1数式规律中的猜想与归纳数式规律的猜想归纳方法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一般来讲ꎬ数式规律的猜想和归纳分为3个步骤:观察给定数字或运算式子的特点与规律ꎻ做出猜想ꎬ并通过若干个例子进行验证ꎻ通过对现象的归纳总结ꎬ描述规律的特征或者写出表达式.通过观察和猜想ꎬ学生可以主动探索数学规律ꎬ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多个例子进行验证ꎬ并通过归纳总结ꎬ学生可以形成准确的规律描述ꎬ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ꎬ有助于学生自信地面对数学问题ꎬ并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例1㊀观察下面各式:(x-1)(x+1)=x2-1ꎻ(x-1)x2+x+1()=x3-1ꎻ(x-1)x3+x2+x+1()=x4-1ꎻx-1()x4+x3+x2+x+1()=x5-1ꎬ ꎻ据此规律ꎬ求22023+22022+22021+ 22+2+1的个位数字是(㊀㊀).A.1㊀㊀B.3㊀㊀C.5㊀㊀D.7解析㊀首先ꎬ观察题目中的规律可知:(2-1)22023+22022+22021+ 22+2+1()=22024-1ꎬ接着ꎬ进行猜想ꎬ2n是由n个2相乘得到ꎬ因此ꎬ其个位数字可能有一定的规律ꎬ然后进行举例验证ꎬ得到:21=2ꎬ22=4ꎬ23=8ꎬ24=16ꎬ25=32ꎬ26=64ꎬ ꎬ因此验证得到其个位数字按照每4个进行1次循环.因为2024ː4=506ꎬ所以22024的个位数字是6ꎬ2202465-1的个位数字是5.点评㊀本题中ꎬ根据题目的设问ꎬ进行大胆猜想是解题的关键.按照3个步骤严格执行ꎬ可以大大提升解题正确率.由于22024是一个极大的数字ꎬ因此一定有规律可循ꎬ所以在第2步的猜想中ꎬ常规步骤为先猜想后验证ꎬ但若无思路ꎬ可先举例再总结ꎬ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式.可见在数学学习中ꎬ不能 眼高手低 ꎬ多动笔多尝试才是正确的解题方式.2图形变换中的猜想与归纳图形变换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形规律的学习过程中ꎬ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给定的图形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ꎻ尝试自己添加辅助线ꎬ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出规律ꎻ最终ꎬ学生需要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来准确地阐述图形规律ꎬ并通过实例来验证.图形变换规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观察和猜想ꎬ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图形规律ꎬ并提出自己的策略和想法ꎬ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ꎬ图形规律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ꎬ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2㊀如图1所示ꎬ矩形ABCD的面积为20cm2ꎬ对角线交于点Oꎬ以AB㊁AO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OC1Bꎬ对角线交于点O1ꎬ以ABꎬAO1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O1C2B 依此类推ꎬ则平行四边形AO2022C2023B的面积为(㊀㊀).图1㊀图形变换规律解析㊀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ꎬ所以AO=COꎬBO=DOꎬDCʊABꎬDC=ABꎬ所以:SәADC=SәABC=12S矩形▱ABCD=12ˑ20=10cm2ꎻSәAOB=SәBCO=12SәABC=12ˑ10=5cm2ꎻSәABO1=12SәAOB=12ˑ5=52cm2ꎻSәABO2=12SәABO1=54cm2ꎻSәABO3=12SәABO2=58cm2ꎻ所以平行四边形AOnCn+1B的面积为52n-1ꎬ据此得到平行四边形AO2022C2023B的面积为522021cm2.点评㊀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图形每次 变换 后的规律.这道题的规律和特点较为明显ꎬ即每次得到的平行四边形ꎬ都是从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 中心 引平行线ꎬ因此ꎬ在底边长度不变的情况下ꎬ每次得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为上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直接观察不易察觉ꎬ则可自行添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辅助线进行规律的 体验 .3周长面积中的猜想与归纳在学习周长面积规律时ꎬ学生需要关注图形的数量㊁形状和组合方式等特征ꎬ进而发现并做出周长或面积相关规律的猜想.最终ꎬ通过归纳和总结ꎬ学生能够得到周长或面积之间的关系ꎬ并编写公式以便计算.周长面积规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属性ꎬ通过观察和实践ꎬ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图形周长或面积的规律ꎬ同时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计算.例3㊀如图2所示ꎬ在әABC中ꎬ点E是AB边上的点ꎬ且AE:EB=2:3ꎬ点D是BC边上的点ꎬ且BD:DC=1:2ꎬAD与CE相交于点Fꎬ若四边形BD ̄FE的面积是16ꎬ则әABC的面积为(㊀㊀).图2㊀三角形内部分割解析㊀连接FBꎬ如图3所示:75图3㊀添加辅助线设SәBDF=aꎬSәBEF=bꎬ因为AEEB=23ꎬ所以SәAEF=23bꎬ因为BDʒDC=1ʒ2ꎬ所以SәCDF=2aꎬSәABD=12SәACD=16+23bæèçöø÷ꎬSәACE=23(16+2a)ꎬ又SәACF=SәACD-SәCDF=SәACE-SәAEFꎬ所以32+43b-2a=23(16+2a)-23bꎬ得到10a-6b=64ꎬ因为a+b=16ꎬ5a-3b=32a+b=16{ꎬ解得a=10b=6{.所以SәABC=SәACD+SәAEF+S四边形BDFE=32+43bæèçöø÷+23b+16=40+20=60.点评㊀本题以面积的规律为例ꎬ通过三角形等高 时ꎬ面积比等于底边长度比ꎬ得到面积的一般规律ꎬ进而将其转化为代数式进行求解.该类猜想归纳与前述找规律类的猜想归纳有些差异ꎬ该类猜想归纳是围绕 特定条件或者性质 进行的推理ꎬ并将推理所得的表达式进行求和或者变形.其中ꎬ推理是猜想ꎬ求和或变形是归纳ꎬ在数学学习中ꎬ该类猜想归纳的技巧需要掌握.4点的坐标规律中的猜想与归纳在学习点的坐标规律时ꎬ学生需要观察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规律ꎬ特别是注意横纵坐标之间的关系ꎬ进而做出猜想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比如ꎬ移动图形㊁增加点数量㊁改变图形形状等.最终ꎬ通过归纳和总结ꎬ学生能够得到点的坐标规律ꎬ并编写公式以便进行计算.点的坐标规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和实践ꎬ学生能够发现和理解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变化规律ꎬ并通过归纳总结建立起数学模型.掌握点的坐标规律ꎬ不仅对于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2]ꎬ还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ꎬ如地理测量㊁航空航天等领域.例4㊀如图4所示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ꎬ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ꎬA(-1ꎬ3)㊁B(1ꎬ1)㊁C(5ꎬ1).规定 把平行四边形ABCD先沿x轴翻折ꎬ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 为一次变换.如此这样ꎬ连续经过2023次变换后ꎬ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D2023的坐标变为(㊀㊀).A.(-2019ꎬ-3)㊀㊀㊀B.(-2019ꎬ3)C.(-2020ꎬ3)D.(-2020ꎬ-3).解析㊀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ꎬA(-1ꎬ3)㊁B(1ꎬ1)㊁C(5ꎬ1)ꎬ所以D(3ꎬ3)ꎬ把平行四边形ABCD先沿x轴翻折ꎬ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ꎬ得到D1(2ꎬ-3)ꎬ观察ꎬ发现规律:D0(3ꎬ3)ꎬD1(2ꎬ-3)ꎬD2(1ꎬ3)ꎬD3(0ꎬ-3)ꎬD4(-1ꎬ3)ꎬ所以对于横坐标ꎬ每次变换减1ꎬ对于纵坐标ꎬ奇数次变换为-3ꎬ偶数次变换为3ꎬ经过2023次变换后ꎬD2023(-2020ꎬ-3).图4㊀平行四边形点评㊀本题考查翻折变换㊁点坐标的规律性.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点D的坐标ꎬ再将前几次变换后Di(i=1ꎬ2ꎬ3ꎬ )点的坐标求出来ꎬ观察规律即可求解.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D的坐标ꎬ再利用变换的规律求解ꎬ在求解的过程中ꎬ列举实例依然是最佳的找规律的手段ꎬ由此可见ꎬ数学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仅靠天赋ꎬ更多还是要依靠勤于动笔.参考文献:[1]肖伟华.初中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ꎬ2022.[2]史新景.中考数学中的 归纳猜想 [J].初中生世界ꎬ2016(31):17-19.[责任编辑:李㊀璟]85。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数学思维应用1. 引言1.1 猜想数学思维的重要性猜想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猜想是指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 基于已知条件, 对未知事物作出的猜测和预测。
猜想数学思维是指利用自身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丰富的思维想象能力, 对未知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的过程。
猜想数学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培养他们的数学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猜想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猜想数学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 猜想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最后, 猜想数学思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因此, 猜想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猜想的提出与形成猜想的提出与形成是数学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猜想是在观察、实验或推理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设性结论。
猜想的提出可以是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是凭借直觉和想象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猜想的形成通常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从已有的信息中找出规律或趋势,并给出一个初步的结论。
在形成猜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将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且不断进行实验和验证。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的提出与形成不仅是数学思维的一种体现,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验证和推理加以证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思维的应用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猜想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时,通过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和推理推测,从而形成一种基于直觉和经验的数学思维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能力。
通过对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字数要求:2000字】1.2 研究意义猜想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猜想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和修正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研究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想思维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探讨猜想思维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猜想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深入研究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研究意义内容结束】2. 正文2.1 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猜想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验证和证明数学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猜想思维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仅是机械记忆和套公式,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出自己的猜想并通过具体证明进行验证。
试谈“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试谈“猜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者:***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2年第09期有一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认为数学中的“猜想”是不动脑筋的乱猜、瞎想,总是觉得“猜”就是懒惰的表现,会误入歧途,不能在数学教学中大肆宣扬.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是对“猜想”的完全否定.“猜想”就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教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作出的似真判断.合乎情理的“猜想”往往蕴含着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有时可以发现真理,有时也可以发现解题的有效途径.纵观数学发展史,“猜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些“猜想”可能被否决了,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多奇妙的发现.在數学学科中,许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可以说是通过“猜想”得以实现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我们总是要先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思路,甚至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尝试.在几次示范课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四个环节(实验→“猜想”的产生→“猜想”的验证→正确结论)的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较好,连学困生也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典型案例分析和启示案例1:垂径定理在讲授“垂径定理”时,如果教师直接写出这一定理来加以论证,学生会感到太突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来“猜想”它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圆形纸片,在上面任画一条弦AB,过圆心O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E,这样就构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如图1.接着,教师请学生把这个圆形纸片沿直径CD对折,让他们仔细观察分析,并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甲回答:“弦AB被直径CD分成的两部分重合了.”学生乙回答:“弧AC和弧BC、弧AD和弧BD分别重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接着,教师又问:“这一‘猜想’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样一节课上下来,教师和学生都觉得非常轻松.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积极性较高,教学效果较好.案例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节课也可以用到“猜想”.学生在小学时就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开展一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去观察、分析、概括出产生的“猜想”,然后再加以验证.(∠1=∠A,∠2=∠B,∠3=∠C)(∠1=∠A,∠2=∠B)甲乙教师让学生做一个三角形纸片,把它的三个角用不同方式拼在一起(如图2甲、乙),让学生观察三个角拼在一起好像构成一个平角.由此“猜想”: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教师再提出疑问:“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是180°?”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研究
猜想思维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经验,对某一问题做出的临时性判断。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猜想思维往往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寻找规律和关系,进而提出新的假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发扬,他们对数学问题具有主动探索的动力,能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猜想思维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猜想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五篇)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五篇)第一篇: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论证方法,常用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证明。
本文是从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正确的应用数学归纳法、灵活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来说明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数学归纳法;正确、灵活的应用引言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证明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而首先使用数学归纳法的是意大利数学家马奥罗修勒斯,他在1575年的著作《算术》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前n个正奇数之和是2n。
正是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在中学的数学学习中,数学归纳法被广泛用来解决一些数列、不等式、整除等问题。
一、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在介绍什么是数学归纳法的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评价数学归纳法的:“把数学归纳法学好了,对进一步学好高等数学有帮助,甚至对认识数学的性质,也会有所裨益。
[1]”由此可见数学归纳法是多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呢?数学归纳法就是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它使我们能够在一些个别事例的基础上,对某个普遍规律做出判断,作为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推论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那么用数学归纳法论证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呢?第一步是证明命题n=n0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
而数学归纳法所依据的数学公理是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提出的皮亚诺自然数公理的的第五条(归纳公理):任意一个自然数集合N,1属于N;假定N包含n,N也一定包含后继数n',则N包含所有自然数。
[2] 归纳公理用准确的逻辑术语表达了自然数的性质,这是数学归纳原理的数学依据。
从1开始,一个一个地选取可以达到任意自然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猜想与归纳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猜想与归纳是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归纳——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从特殊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出一般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猜想与归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精神。
猜想与归纳有利于我们切切实实地关注学习的体验过程,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在形成知识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运用猜想与归纳的做法。
一、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类比
初中的分式运算是小学学过的分数运算的深化。
分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与分数相类似。
例如分式和分数一样分母都不能为0;分式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相类似;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相类似;分式的通分与约分与分数的通分与约分相类似;因此在教学分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可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类比
例1解方程:解:方程两边都乘以X(X-2),约去分母得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检验:把X=-5代入X(X-2),它不等于0,所以:X=-5是原方程的根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5例2解方程:解:方程两边都乘以2X(X+1),约去分母,整理得:X2+X-30=0解这个方程,得X1=5、X2=-6检验:把X1=5、X2=-6分别代入2X(X+1),都不等于0,所以:X1=5、X2=-6都是原方程的根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5;X2=-6
从以上两例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相同,采用类比法教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就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三、过三点的圆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类比
教过三点的圆时,可通过类比联想提出以下问题:1)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是什么?2)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对于圆来说,是否也存在由几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呢?3)经过一个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4)经两个点A、B如何作圆呢?能作几个?5)经过三个已知点作圆又会怎么样?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求知欲。
四、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类比
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判断方法有联系。
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有关角的条件都是对应角相等,有关边的条件,全等三角形中是对应边相等而相似三角形中是成比例,只要把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边相等改为对应边成比例,就相应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全等三角形必须有一组对应边相等,而判定相似三角形时,可舍去此条件。
概念的区别。
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包括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两个方面;相似三角形只是形状相同而大小不一定相同。
即只是对应角相等,而对应边成比例,当对应边的比值等于1时,就全等,因此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就迎刃而解。
数学中的相近,类似的问题很多,诸如“圆的内接三角形”和“圆内接四边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等,它们彼此都有相类似的地方,若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类比”的方法,揭示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