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高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一相分泌与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杨文英

一相分泌与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杨文英

早期胰岛素分泌消失的后果
餐后显著高血糖
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
餐后血游离脂酸得不到有效控制
餐后高血糖刺激后期胰岛素分泌,
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增加低血糖
胰岛素早期(第一)分泌时相与 肝糖输出的关系
60
血 浆 40 胰 30 岛 素 20
10
50
研究 I 研究 II 研究 III
*
(mU/mL)
600
Insulin response at 2-hr
1000 800 600 400 200
Plasma insulin pmol/l
r=-0.75
480 360 240 120 0 5
p<0.0001
r=0.52
p<0.01
7 9 11 13 2-hr plasma glucose (mmol/l) IGT, obese Normal, obese
胰 岛 素 平 均 浓 度
0.60
0.40 0.20
0 –30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nmol/L
时间 (分钟)
Coates P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4;26:177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800 700
健康对照者(n=14)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20
Control
30
40
50
60
70
80
90
Time (min)
健康和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在葡萄糖 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
Insulin (% change from baseline)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一、餐后血糖控制办法二、餐后血糖高的常见致病因素三、餐后血糖高患者必做的检查项目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1、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

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

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

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糖尿病人正常的餐后血糖值
正常人餐前血糖正常值是 3.9-6.1mmol/L,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小于11.1mmol/L。

但是基于糖尿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所以,糖尿病病人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要小于11.1mmol/L,最好能小于7.8mmol/L,才属于正常。

控制血糖的六个关键点

控制血糖的六个关键点

控制血糖的六个关键点血糖是我们身体中衡量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指标之一。

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高血糖可能导致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而低血糖则会导致头晕、疲劳和认知能力下降等不适症状。

因此,了解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对于我们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控制血糖的六个关键点。

1. 饮食控制饮食是我们控制血糖的第一要素。

选择低GI(血糖指数)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和大豆制品,可以使血糖缓慢上升,避免猛烈的血糖波动。

此外,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其中包含丰富的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

此外,要控制饮食的糖分摄入量,避免过多的糖分对血糖造成不利影响。

2. 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也能减少体重、增加肌肉质量,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简单的锻炼,如步行上楼梯或做家务也十分有效。

3. 控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糖升高。

酒精会通过肝脏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增加血糖水平。

对于想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限制饮酒量至关重要。

如果你选择饮酒,要适量,最好每天限制在一两杯。

4. 足量睡眠睡眠与血糖水平息息相关。

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失衡,使得身体更难以控制血糖。

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不足与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保持每晚7至9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血糖调节。

5. 控制压力长期的压力会导致身体释放出更多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使血糖升高。

学会管理压力,通过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参与喜爱的活动来缓解压力。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

定期测量血糖水平,并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出最佳的血糖控制计划。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

总结:控制血糖的六个关键点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控制饮酒、足量睡眠、控制压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1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1

仅控制空腹血糖不能很好地使HbA 仅控制空腹血糖不能很好地使HbA1c达标
在基线HbA1c>7.5% 在基线HbA1c>7.5%的2型糖尿病患 者中, 经治疗: 者中, 经治疗:
•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5.6mmol/l的患者中, 的患者中, 的患者中
仅64%的患者HbA1c<7.0%
• 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7.8mmol/l的患者中, 的患者中, 的患者中 94%的患者HbA1c<7.0%
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增加死亡风险相关 -DECODE研究
Diabetes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
2 危险比率
1
>11.1
7 .8 7.8-11.0
0 <6.1 6.1-6.9 空腹血糖 (mM)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
全球有2.46亿人患有糖尿 全球有2.46亿人患有糖尿 病=约占成人人群的 6% 2007年,糖尿病患者人数 2007年,糖尿病患者人数 最多的5 最多的5个国家:
人数
<5,000 5,0005,000-74,000 75,000 -349,000 350,000350,000-1,500,000 >1,500,000 无资料
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 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空腹与餐后状态
餐后状态; 吸收后状态; 空腹状态
早餐
午餐
晚餐
0.00am
4.00am
早餐
Monnier et al. Eur J Clin Invest 2000;30(Suppl 2):3-11.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分析课件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分析课件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血糖水平。
注意药物副作用
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低血糖反应 等,需密切关注。
定期复查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 整用药方案。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及 时调整控制措施。
记录血糖数据
记录血糖数据有助于分析血糖变化趋势,为 调整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案。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餐后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并 发 症之间的关联机制,为制定更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注特殊人群的餐后血糖控制问题, 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制定针对 性的管理方案。
探索新型的餐后血糖控制方法和技术, 如新型降糖药物、人工胰腺等,以提 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高血糖可损害周围神经和自主 神经,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
排尿障碍等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避免频繁的饥饿感和低血糖
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减少因饥饿或低血糖 引起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
提高精神状态
稳定的血糖水平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减轻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改善睡眠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减少 夜间觉醒和失眠等问题。
根据生活习惯制定方案
饮食习惯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满足营养需求 并控制血糖。
运动习惯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以提高身体代谢水平,降低血糖并改善健康状况。同时 注意避免运动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中老年人群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

餐后高血糖的治疗策略
K e rd y wo s: Di b t liu a eesmelts; P sp a ilb o d g u o e;Tr am e t o tr nda l o l e s e t n
(n Itr e 。 0 7 3 4 74 9 It nen M d 2 0 ,4:9 -9 ) J
点从饮食 、 动 、 运 口服抗糖 尿病 药物和胰岛素等不 同方面探讨餐后血糖 的治疗策略 。 关键词 :糖尿病 ; 餐 后血糖 ; 治疗
中 图分 类 号 : 1 8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0 42 6 (07)9 39 4 1 71 5 10 —3 9 20 0 4 7 ) 4 3
糖尿病 是 一种 与 进 食 相 关 的 疾病 , 随着 对 糖 尿
病研 究 的深入 , 日益认 识 到控 制 好 餐 后 血 糖 是 糖 尿 病治 疗 中一个 不可 忽 视 的 问题 , 文 主 要 就 餐 后 血 本 糖 的治疗 策略 做一 简要 评述 。 近年来 餐 后血 糖之 所 以越来 越 得到 人们 的重 视 主要 是 由于 以下几 个 方 面 的原 因 : 目前 已经 明确 ①
t ame t t tg sd s r e n d e ,e e cs ,o a n i ib t sd u s a d i s l h e y r t n r e y wa e c i d i it x r ie r la t d a e e r g n n u i c if . e sa b — n l
Absr c t a t:I e e ty a s,t ini c n e o spr n a l o l o e h s b e mph sz d. I h sr ve , n r c n e r he sg f a c fpo t a dilb o d gue s a e n e i a ie n t i e iw t mpo a c n t g nei me h nim s o o t r nda b o d l os r n r u e b ify, a d he he i t r n e a d paho e tc c a s f p sp a il lo gue e wee i tod c d re l n t

控制血糖的好处

控制血糖的好处

控制血糖的好处在世界卫生日期间,我在微博和微信上做了有关预防糖尿病的内容。

其实,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型糖尿病也不是一天能吃出来的。

要想远离疾病,最重要的是防微杜渐。

控制血糖的好处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你带你了解下吧,希望你喜欢!控制血糖的好处1帮助保持苗条身材。

研究表明,那些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实施同样节食措施时,减肥难度会比别人更大。

如果能够控制好餐后血糖,在吃同样多热量的情况下,更不容易感觉饥饿,人也不容易发胖,肚子上不爱长肥肉。

对于不能忍饿,又想要腰身苗条的女性来说,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控制血糖的好处2帮助保持皮肤光洁。

脸上容易长痘痘的人尤其需要好好控制血糖,因为皮肤方面的研究发现,吃低血糖反应的三餐,有利于调整激素平衡,减轻痤疮,改善皮肤状况。

控制血糖的好处3帮助预防餐后犯困。

餐后总觉得特别疲劳,眼睛睁不开,工作学习都受影响,有木有?吃餐后血糖反应低的午餐,能帮助你餐后保持头脑清楚的好状态,对工作学习都非常有好处,开车也能更安全。

控制血糖的好处4帮助保持充沛精力。

吃餐后血糖平稳的三餐,其中的葡萄糖是一点一点“缓释”出来的,能长时间保持情绪稳定、精力充沛。

特别是参加大考的时候,能够在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中保持旺盛的思维能力,不会因为血糖提前降低而难以集中注意力。

控制血糖的好处5帮助预防高血脂和脂肪肝。

控制好餐后血糖,也同时有利于控制餐后血脂,避免因为血糖过高而促进甘油三酯合成,抑制身体脂肪的分解利用。

对已经有高血脂和脂肪肝的人来说,这个作用更为重要。

控制血糖的好处6帮助预防妊娠糖尿病。

即便你现在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郎,正在热恋当中,或者刚体验了新婚的甜蜜,也要小心了。

因为一旦受孕成为准妈妈,你有很大可能成为一个妊娠糖尿病患者,也就是所谓的“糖妈妈”。

妊娠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非常高,不仅危及自身,也威胁到未来孩子的质量。

控制血糖的好处7帮助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

癌细胞喜欢高血糖状态,这一点早已为人所知;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上升,也为医学研究所证实。

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

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

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标准1. 引言1.1 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要性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健康的关键性影响上。

血糖水平的升降与人体代谢功能息息相关,一旦血糖水平异常,就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餐前血糖是指进食前的血糖水平,它能直接反映出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以及胰岛素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而餐后血糖则是指进食后的血糖水平,它反映了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

监测和控制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不仅可以预防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保持理想体重,是预防和控制血糖异常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帮助维持血糖水平稳定,保障身体健康。

血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及时监测和调节,才能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1.2 相关疾病与血糖控制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血糖水平的控制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糖水平的异常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疾病等。

相关研究表明,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密切相关,长期不受控制的血糖水平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血糖过高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不仅高血糖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低血糖也同样不容忽视。

低血糖会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保持血糖平稳对于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为了控制相关疾病的风险,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节。

个体化的血糖管理对于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建议根据个人情况来制定血糖管理计划,包括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血糖控制,我们才能有效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2. 正文2.1 什么是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餐前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衡量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负荷后2-h血糖
人数(占总人数的% )
平均
<140 mg/dl<7.8 mmol/l
140–200 mg/dl7.8–11.1 mmol/l
≥200 mg/dl≥11.1 mmol/l
总人数*
218
294.7 (14.6)
16.1%
10.4%
73.5%
HbA1c<7
104 (48%)
184.7 (10.1)
N=234
Factor
R
P
Postload glucose
0.667
<0.001
HbA1c
0.561
<0.001
HOMA-IR
0.278
<0.001
Postload insulin
0.221
<0.001
Fasting insulin
0.297
<0.001
Triglycerides
0.531
<0.001
第一章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内 容
餐后高血糖发生率高 餐后高血糖危害性很大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的益处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手段或方法
第二章
餐后高血糖的发生情况
糖尿病的全球流行
* Diabetes Atlas, 3rd edition,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06
Diabetes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in Europe
40-114 mg/dL
115-133 mg/dL

控制血糖的十大好处

控制血糖的十大好处

控制血糖的十大好处作者:范志红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05期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只是糖尿病患者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不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都会对健康有很大好处,而且这些好处很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好处一:降低糖尿病风险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同样反应条件下,反应物浓度越高,则反应产物的量就越多。

餐后血糖水平如果经常处于较高水平,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上升。

这是因为血糖越高,和血红蛋白等蛋白质发生反应的产物也就越多。

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5时的糖尿病风险定义为1.0,那么糖化血红蛋白6.0的时候,风险就上升86%,而该指标超过6.5时,风险会达到5.5时的16倍!好处二:降低高血脂和冠心病的风险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也意味着身体的衰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上升。

有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5时的冠心病风险定义为1.0,那么糖化血红蛋白6.5的时候,风险会上升95%。

另外,吃低血糖反应的食物,餐后的甘油三酯指标也不容易快速上升,对控制血脂也具有重要意义。

好处三:降低其他慢性衰老性疾病的风险目前发现,餐后血糖水平过高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肾脏功能障碍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都远远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人。

好处四:减少肥胖危险,帮助控制体脂肪流行病学研究早已发现,摄入高血糖反应的精白主食较多的人,随着年龄增长的发胖趋势最明显。

摄入低血糖反应食物较多的人,在同样能量摄入的情况下,则不那么容易发胖。

与减肥有关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节食治疗,各组患者都吃1400千卡的食物(正常饮食一般为2000千卡),血糖控制好的肥胖者减肥效果更明显,而血糖控制差的肥胖者减肥效果差。

好处五:帮助控制食量,避免饮食过度饱腹感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吃低血糖反应的食物,饱腹感比较强,进食速度比较慢,餐后几个小时之内更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糖尿病的认识与管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认识与管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认识与管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一、糖尿病概览糖尿病,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在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水平持续上升。

这种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表现出多样化的类型。

1.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1.1.1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误攻并摧毁胰腺中生产胰岛素的β细胞。

患者往往必须依靠外部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稳定。

1.1.2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形式,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

它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关键的风险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肥胖。

1.1.3 特殊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涵盖了一系列病因独特的病例,例如:妊娠糖尿病(GDM):在妊娠期间发生,可能因激素变化导致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尽管多数GDM在分娩后会缓解,但患者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青少年期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这是一种遗传性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病,与1型和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药物或化学物质诱发的糖尿病:某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如类固醇和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内分泌疾病相关的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如库欣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血糖控制问题。

针对每种类型的糖尿病,都需要定制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疗法、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定期血糖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血糖生理与控制血糖,作为血液中的葡萄糖,不仅是人体能量供应的主要源头,尤其在大脑和红血球的日常运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1 血糖的功能与重要性血糖可被视为体内细胞的“动力源泉”,参与并驱动基本的生命活动。

食物在消化吸收后,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为全身各个器官提供能量。

同时,血糖也是肝脏和肌肉储备能量的一种形式,以备不时之需,例如在饥饿状态下释放出来维持生命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血糖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提供必要的能源,确保思维清晰和身体机能的顺畅运行。

血糖的管理和预防

血糖的管理和预防

血糖的管理和预防血糖代表着人体内的葡萄糖水平,是一项重要的健康指标。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往往意味着人体无法正常地处理食物,容易引发一系列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因此,血糖的管理和预防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要措施。

一、饮食控制饮食控制是血糖管理和预防的基础,因为血糖的升高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议控制糖分、脂肪和热量的摄入,合理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黑豆、蔬菜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期过度饮食高脂、高糖食品,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过高。

二、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手段,对于血糖的管理和预防也不例外。

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肉对糖的利用,有利于控制血糖的升降。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让糖分得到更好地利用。

三、定期检测定期检测血糖是管理和预防血糖异常的必要手段,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

检测的频率应视个人情况而定,一般建议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

对于有高风险因素或已经患有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肥胖人群,建议增加检测的频率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四、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于血糖异常的预防和管理也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

因此,需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及时处理和缓解精神压力。

五、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不仅会损害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还会影响人体代谢水平和血糖的控制。

戒烟限酒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预防和管理血糖异常的必要措施。

总之,血糖的管理和预防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措施,需要坚持合理的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检测、保持心理健康和戒烟限酒等多方面综合治理。

同时,也需要做好个人的身体监控和健康管理,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保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餐后俩小时血糖正常值

餐后俩小时血糖正常值

餐后俩小时血糖正常值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在我们关注身体健康的过程中,血糖值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对于判断我们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那么,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究竟是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关注餐后两小时血糖。

餐后血糖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我们身体对食物中糖分的处理能力。

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后,消化系统会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

此时,身体会分泌胰岛素,促使细胞摄取葡萄糖,将其转化为能量或者储存起来,从而使血糖水平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对于一般成年人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通常在 78mmol/L 以下。

这个数值是通过大量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得出的较为普遍的标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标准并非绝对,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年龄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包括胰岛素分泌的减少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控制标准可能会适当放宽。

比如,对于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餐后两小时血糖在 80 100mmol/L 之间,可能也被认为是相对正常的。

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对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可能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和调节,从而导致餐后血糖的正常值范围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也可能导致结果有所差异。

目前常见的血糖检测方法有血糖仪检测和医院的静脉血检测。

血糖仪检测相对方便快捷,但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而静脉血检测则更为准确,但需要到医院进行。

那么,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了正常范围,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在 78 111mmol/L 之间,这种情况被称为糖耐量减低,提示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此时,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来改善血糖控制,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课件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课件

定期监测血糖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了解 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积极控制血糖,预防糖尿 病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 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04
血糖控制的误区与纠正
误区一:只有糖尿病患者才需要控制血糖
总结词
餐后血糖控制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不 仅仅是糖尿病患者。
详细描述
高血糖水平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和肾脏疾病的风险。控制餐后血 糖可以降低这些风险,并有助于维持 健康的体重和代谢状态。
糖尿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危害,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神 经病变等,控制餐后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03
餐后血糖控制的意义
餐后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将
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02
餐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适量运动
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骑自行车等。
餐后散步
餐后30分钟左右进行散步,有 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
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适当进 食;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的低血糖。
药物治疗
01
02
03
遵从医嘱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 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 等。
良好的餐后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 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02
01
03
继续加强公众对餐后血糖控制的认知,提高患者自我 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

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我翻译的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糖友们看看,要重视餐后血糖哦!嘿嘿(不支持WORD上传。

)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表一证据分级标准分级证据类别1++ 高质量的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1+ 管理完善的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1- 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或者偏差很少的随机对照试验2++ 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的系统回顾;高质量的混杂因素偏差影响较低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因果关系2+ 管理完善的混杂因素偏差影响较低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具有中等可能性的因果关系管理完善的偏差影响较低的基础科学研究2- 混杂因素影响较大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且因果关系存在高度不明确的风险3 非分析性研究(如个例报告、病例系列)4 专家意见1. 简介据估计全世界约2.46亿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主要死因;而且有重要证据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糖尿病的流行比例正在增大。

糖尿病控制不佳与糖尿病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失明和大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此外有报道显示血糖控制不良与抑郁有很强的关联性,抑郁反过来又为糖尿病的控制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大型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已证明糖尿病的加强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此外,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降低人群加强高血糖的控制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

不存在一个可降低糖尿病性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高血糖阈值;糖化血红蛋白的值越低,并发症风险亦越低。

The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glucose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xtends well below the diabetic threshold. 此外,Stettler与其同事最近所做的一个Meta分析表明对高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能显著降低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DM/IFH
DM/CH
126
IGT/IFG
110
i-IFG
(CGI)
NGT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7.0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荟萃分析



疾 病
1.5



险1
相关性 P>0.05
1.33
相关性 P=0.0006
1.58
空腹血糖 6.1mmol/L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阿卡波糖卓越的降糖疗效
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HbA1c 单独使用疗效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相当 降糖以外的临床益处: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联合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治疗以HbA1C达标为原则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NEXT page:

2023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

2023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

2023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是一套全面的高血糖管理指南,旨在为医生、糖尿病患者以及高血糖患者提供有关高血糖的防治建议。

指南中强调了高血糖的危害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

在饮食方面,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同时应避免高糖、高脂、高盐和高热量的食物摄入。

此外,指南还推荐了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在运动方面,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指南还强调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减轻压力的重要性。

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建议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应关注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高血糖的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性。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记录血糖数据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指南还推荐了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专业的糖尿病教育和支持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

总之,2023年中国高血糖防治指南是一套全面的高血糖管理指南,旨在为医生、糖尿病患者以及高血糖患者提供有关高血糖的防治建议。

通过遵循指南的建议,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分布
50
40
30

10
0
缺血性 其他心 糖尿病 肿瘤 卒中 心脏病 脏病
死亡原因
感染 其他
Geiss LS, et al. In: Diabetes in America, 2nd ed. 1995. Bethesda, MD: NIH; 199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济负担
6000
5000
4000

中国
元 3000
欧洲
2000
1000
0
无并发症
微血管 并发症
大血管 并发症
微和大血 管并发症
欧洲国家包括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
Tang Ling et al,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 2003 Vol 22 (12); 21-23
餐后高血糖的范围
血糖 (mg/dl)
300
200
餐后血糖
100
空腹血糖
糖尿病患者 正常人
0 06:00
12:00 18:00 22:00
时间(小时)
06:00
Riddle MC. Diabetes Care 1990;13:676–686
高血糖诊断中一些概念的界定
• 空腹 :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 任意时间:一日内任何时间,不考虑上次
餐后高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孙玉倩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害性
患病率高 医疗费高
致残率高 死亡率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
50% * 50% † 35% 25%
50%
40%
30%
20%
10%
0%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肾病变
心血管病变
*In Type 2 patients; > 80% in type 1 patients. †In Type 2 patients; 30% in type 1 patients. Decision Resource report on diabetic complications.
总死亡率与2h-PG重要性比较
校正年龄、性别、BMI、SBP、LDL-C、HDL-C、TG、F-IRI、吸烟
3
总2 死
亡 率
1
1
1.83 1.36 0.82
0
I
II
III
IV
2hPG(mg/dl)
FPG (mg/dl)
HbAIC (%) Number
<140 <126 ≤6.5 2000
<200 ≥126 >6.5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与HbA1c
(UKPDS)
% /1000-
60
病 微 50 率血 ( 管 40
病 ) 变 30
和 心 20 梗 年 发 10
微血管病变 心肌梗死
0
<6 6-<7 7-<8 8-<9 9-<10 >10 HbA1c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405-412.
确定血糖达标的关键理念
• HbA1c是血糖控制的首要目标 • 目标应个体化 • 儿童、老人、孕妇等人群需特别考虑 • 低血糖好发或严重者达标放宽 • 更严格的达标(如A1c<6.0%)可进一步降
低并发症,但可能增加低血糖危险 • 如餐前血糖达标而A1c未达标,需关注餐
后血糖的达标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5; 28:s1–S36.
88
≥140
≥200
<126
≥126
≤6.5 >6.5
365
87
分析对象:糖尿病诊断男性1,416名,女性1,277名 平均追踪期间8年,累积追踪年数19,980人-年
Qiao Q.et al., 17 th IDF,Mexico City, November, 2000
Monnier L.Eur J Clin Invest.2000;30(Suppl 2):3-11
不同食物的餐后血糖时间
• 不同食物内容的餐后时间也各异
– 碳水化合物 2 〜 3h – 混合餐 3 〜 5h – 脂肪餐 8 〜 10h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
• 碳水化合物的质和量 • 其他食品的摄入 • 胃肠道的排空 • 消化及吸收 • 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及其活性 • 体内代谢及其利用状况 • 伴随的疾病
糖尿病产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吸烟
胰岛素 抵抗
氧化应激
炎症状 态
性别 年龄 糖尿病病程 遗传易感性强
血脂异 常 高血 糖 肥胖
血液高 凝状态
细胞因子
降低高血糖与并发症的风险
A1c
1型糖尿病 DCCT1
(1993)
9 7%
2型糖尿病 Kumamoto2
(1995)
9 7%
2型糖尿病 UKPDS3
促使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
• 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数 • 胃排空增强 • 肠道激素活性降低 • 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 肝糖输出增加 • 葡萄糖氧化及存储减低
2型糖尿病产生餐后高血糖的机制
受体+受体后缺陷
餐后高血糖
肝脏葡萄糖 输出增加
胰岛素分泌减少
外围组织(肌肉) 葡萄糖摄取 和利用减少
引起 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餐后高血糖 - 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 - 胰岛素分泌少 - 受体和受体后缺陷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餐后血糖升高的后果
对代谢的影响
进餐
高血糖
稳态
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
血管壁应激反应
对血管的影响
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和晚期并发症
Haller H.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8
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 • 餐后高血糖包括餐后状态和餐后吸收状态 • 负荷后血糖
– OGTT2小时血糖:在口服75g葡萄糖后2 小时所测的血糖值
– 餐后2小时血糖:指进食第一口碳水化合 物开始计算时间
每天绝大多数处于餐后高血糖状态
餐后状态 餐后吸收状态 空腹状态
早餐
中餐
晚餐
0:00am 4:00am 早餐
(1998)
8 7%
视网膜病变 肾病变 神经病变 心血管病
63% 54% 60% 41%*
69% 70%
52%*
* 由于事件率领少而无统计学差异. 其后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4
17-21% 24-33%
16%*
1.DCCT Research Group. N Engl J Med. 1993;329:977-986. 2.Ohkubo Y,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5;28:103-117. PDS 33: Lancet 1998; 352, 837-853. 4.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321:405-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