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6.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六年制)(五上)科学优秀课件:6.地表的变化PPT(60页)
伊泰普水电站
1991年,瀑布上游建 成世界上最大的伊 泰普水电站,所形 成的人工湖 塞特凯
达斯大瀑布逐渐枯 竭,即使在汛期也 见不到昔日雄奇的 气势。它在群山之 中无奈地垂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一般,许多慕民而 来的游人 ,见此情
景,无不惆怅满怀, 失望而去。
林木茂盛的山峦
泥石流滑坡后的山峦
曾经的丰美草甸
如今的荒凉沙漠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趵突泉
1988年停喷时的趵突泉
建国前的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后的黄土高原
全民全社会动员,节水保泉从我做起
今年趵突泉水位突破30米,为45年来最高水平
人类活动
过度放牧 采挖地下水
养护草场 节水保泉
(破坏作用)
毁林开荒
地
修筑大坝
表
生
态
退耕还林
青岛版(六年制)(五上)科学优秀 课件:6 .地表 的变化PPT(60页)
青岛版(六年制)(五上)科学优秀 课件:6 .地表 的变化PPT(60页) 青岛版(六年制)(五上)科学优秀 课件:6 .地表 的变化PPT(60页)
•
1.根据目前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从 某种生 物中提 取所需 要的基 因,将 其转入 另一种 生物中 ,使与 另一种 生物的 基因进 行重组 ,从而 产生特 定的具 有优良 遗传形 状的物 质。从 研究角 度看, 转基因 的技术 推进已 有不短 的时间 。
•
6.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 费中的 比重大 不相同 ,其可 能的危 害性自 然也不 会一致 。但就 原则而 言,在 没有明 确的科 学结论 之前, 任何对 转基因 食品在 安全性 之外其 他方面 的重大 意义的 欢呼, 都不是 一件明 智之举 。
最新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课后评议
《地表的变化》课后评议2《地表的变化》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卵石与化石的形成、地球上的矿物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使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影响的双重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赵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地貌的展示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老师对教材进行认真地研读,渗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节简单、朴素、扎实有效的课堂。
这节课是一节资料分析课,特别注意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王老师针对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法、学法,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具体概括以下几点:一、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教学起点。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新颖独特,短短几分钟就把学生带入科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探究的问题,地球表面原来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重视证据,用证据来证明推理的正确与否。
二、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各种地貌状态引入,再展示大陆板块变迁图,再通过青藏高原上的化石用证据说明青藏高原过去是汪洋大海,从而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是巨大的。
再展示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通过京杭大运河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讨论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对地表影响的两面性,再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王老师深入研究教材,重组教材,加入了台湾海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爱国精神,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小组同学充分展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认识到地表发生变化的原因听了赵老师的课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科学课堂。
青岛版科学五上《地表的变化》教案设计
青岛版科学五上《地表的变化》教案设计《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二、德育目标: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四、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2、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授: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
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自由活动: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拓展活动:此项活动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6《地表的变化》教学课件PPT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活动过程
将6500万年前的大陆程
活动过程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活动过程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
活动过程 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活动过程
伐树毁林
活动过程 沙尘暴天气
活动过程
梯田
活动过程 水利大坝
活动过程
修路建桥
活动过程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地表环境的保护
拓展活动
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 些变化。
活动过程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 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全长约 1794公里,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 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 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 水路运输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 用。
活动过程
盘山公路
活动过程
防风林
由于防风林的阻挡,吹向陆地的风速变慢了。对地表 土壤的侵蚀也减低了。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活动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的力量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地表是一成不变的吗?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 共同作用行成的。
活动过程
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 形成的。
活动过程
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6、地表的变化【教材分析】《地表的变化》一课是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卵石与化石的形成、地球上的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使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影响的双重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本课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1、通过从报刊、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了解“地貌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两大问题,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2、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进行大胆想象。
3、在资料的收集筛选过程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搜集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进行描述。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理解地表是不断变化的。
难点: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学生收集的资料: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种方法开展一节资料汇报课6、《地表的变化》(板书),我相信在本节课中大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有信心么?好我们开始上课吧。
一.新课导入。
活动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请学生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师:老师发现,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看来这节课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能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都解决,我们利用课堂中的时间选取2个问题先来解决,其余的问题放在课后,使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继续研究,可以吗?师板书: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在有限的课堂里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教案--地表的变化
6.地表的变化【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1.能够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关爱地球、保护地球。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在变化的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难点: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关爱地球、保护地球。
【教具、学具】1.学生准备: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或图片和文字资料: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火山口、溶洞和石笋、黄河三角洲、黄土高原等);各种人造地貌景观(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填海造陆、京杭运河、煤矿、铁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 师:同学们近几年我镇的变化很大,谁能说一说在你家周围都有哪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思考后回答。
师: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后你还能想起原来的地形吗?生:不能了;时间长了就想不起来了。
师小结:这就是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化)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话题,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1: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预设2: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预设3: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先猜一猜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1)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1)小组交流并汇报搜集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看着上面的图片, 引出一个故事: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2.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的变化;2.掌握地表变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地表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表的变化?2.研究地表的变化方法;3.地表变化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球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深入学习(3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表的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研究地表的变化和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归纳总结(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
4. 课后延伸(5分钟)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活动步骤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保护地球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评估方式1.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观察实验的表现;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表现;4.学生个人思考和计划的表现。
2. 评价要点1.是否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科学知识;3.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化教材分析:《地表的变化》是新编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单元的最后一课。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滴水穿石”实验和“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了解地表的变化与水流的力量有关,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使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影响的双重性,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自然风貌形成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1、能按照“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在网络上搜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地表图片;感受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2、掌握自然力量和人的力量影响地表变化的形式和原理。
3、体会地表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强化保护地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滴管、烧杯、米尺、托盘、面粉、图片资料、ppt教学资料。
2、学生准备:黑色手工纸、沙子、碎石、草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各种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思考我国的地表为什么会千姿百态?板书:地表的变化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地球表面是变化的。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了解化石及它的利用价值。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二)研究地表变化的原因。
1、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地表变化?2、学生猜测: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人为因素等。
(三)探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1、设计模拟实验,认识水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3、师生资料交流,展示火山、地震、石笋、三角洲、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_0
---------------------------------------------------------------最新资料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采用喜欢的方式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2.能根据个人已有知识经验,对地表的形成原因进行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呼吁人类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通过实验和研讨,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材 3 套(每套包括滴管1、烧杯1、米尺1、托盘1);三峡工程、开山修路、三北防护林、乱砍森林、蓄水发电、防洪、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地质塌陷等图片和文字资料,地表变迁形成的风景图片做成的课件;地表变化的视频资料。
1 / 12学生准备:课前对地表的变化进行思考,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搜集图片、文字资料,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资料;收集本镇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3 个小组各自准备黑色手工纸 1 张、沙子适量、碎石适量、草皮 1 块、面粉若干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近几年,我们鲍沟镇的建设力度很大,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我镇近几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料,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学生展示资料:三角花园、供销超市、服装市场、修筑公路、镇政府、小城镇化建设等图片或文字方面的资料) 2. 我在课前也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想读读吗?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近年来,鲍沟镇党委、政府将镇政府大院开发为镇商贸城。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验认识岩石的风化作用。
学会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认识河流的搬运作用。
能对实验现象,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
了解地球的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改变的作用。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对独特的地貌景观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识到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打算: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木条、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沙盘、塑料杯、水盆等。
资料:有关溶洞、石林、卵石等图片或录像带、光盘。
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第—课时活动一:认识奇特的地表形态1、出示展板这是你们在课后搜集的独特的地貌景观,让我们来共同观赏,你能说出一些关于它们的小知识吗?2、你能够靠自己的力量也造出与图中一样的地貌景观吗?那么这些奇特的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谁的杰作?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二、认识温度对岩石的影响1、出示图:大岩石图卵石、沙子和泥土图2、①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庞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②学生提出假设与猜测。
③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测。
让我们用身边的石头来做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测。
学生分组实验: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石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
2、将小石头投入到冷水中。
3、重复上述步骤屡次,观察石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描述〕岩石也有热胀冷缩的作用。
白天、夜晚温差的变化,夏季、冬季温差的变化,都会引起岩石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天长日久,岩石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隙。
⑤商量交流:还有哪些力量会使岩石破碎呢?结合P36教学图指导学生认识了解水结冰与融化、植物生长等也会对岩石破碎产生庞大的影响。
⑥小结:风化作用——无论怎样坚硬的岩石,一旦出露或接近地表,直接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接触,在地表的物体和化学环境作用下,都会逐渐发生疏松、崩解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变成大小不等的岩石和土层。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情况。
2.理解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
3.了解环保意识以及少量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介绍地球(地球的科学知识)2.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探究动态地球)3.介绍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探索地表变化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介绍地球1.教师放映有关地球图像的资料,并开展探讨。
然后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次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察。
反复问同学们自然环境中存在哪些自然元素。
2.教师通过引导与谈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有关自然元素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类自然环境(绿色、环保意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会带来什么后果?第二部分: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1.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地球构造的关系。
2.学习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以及它们的效果。
了解环保意识以及少量的自然科学知识。
3.在分组后如果分班,选择一个大地图指出学生所在的城市。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现实中发生的例子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与掌握自然环境中地球的特点。
第三部分:环保意识培养1.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故事与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2.老师还可以使用与环境相关的报告演讲、涂鸦绘画和读书笔记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并落实在生活中,启发学生环保、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方式1.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球科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测试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了解地球构造的程度。
2.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展示出他们的作品,评估他们的解答及环保意识的表现。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化》课件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 中的古生物的遗体 或遗迹。
促使地表变化人为的力量有哪些? 开山修路、填海造陆、乱砍乱伐、 过度放牧。
思考!
一天,小昆和小明发生争执。小昆说:未来某个世 纪,地球上将没有太平洋,因为它太老了,萎缩成了 一个小的海域,而红海会变成大洋。小明不信,他认 为:四个大洋是相通的,水源可以互相弥补,不会出 现面积缩小的现象。你认为小昆的观点有可能吗? 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地壳运动形成的山。
西 岳 华 山
火山组图
在河流的中上游水流将高山切割成峡谷。
长江三峡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带来的泥沙在入 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长 江 三 角 洲
冰川的冻融作用也可改变地形。
南极冰川
在海边,海浪的冲击可形成多种地形。
海 岸 地 貌
风的吹蚀作用可将比较软弱的岩石变成 各种形态。
新疆的风蚀城堡
促使地形变化的自然力量
主要有地震、火山、地壳运动、 水流、风、海浪、冰川等。
读一读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 代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她曾多次看到 东海变成桑田。事实上,在地球的历史 上,沧海桑田是时常发生的,地球上千 姿百态的地形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变化。 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海洋,高 山、深谷、平原、盆地等等,它们是经 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不断演化而形成的。
8 地表的变化
珠穆朗玛峰
美丽的台湾海峡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七大洲地图
珠穆朗玛峰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由此可以推测出此地几千万年还是 大海,现在变成了高山。 台湾海峡发现森林遗迹,由此可以 推测出此地以前曾是陆地,现在变 成了海洋。 把世界地图上的非洲板块和南美洲 进行拼合的话,它们竟能完全吻合, 由此可以推测出非洲和南美洲以前 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9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 .《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9.《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表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四课。
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
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双重性。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活动准备:教科书以一幅图片显现了某一地带的特殊地层,让学生初步感知地层的构造特点,暗示了本课探究的主题。
利用文字提示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方面的资料,为课上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
活动一: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教科书出示了五幅示意图,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哪些力量会对地表有所改变。
教科书展现了地球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大陆和海洋分布情况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表现是变化的。
教科书还展示了一幅布达拉宫图,利用文字提示学生在青藏高原地带有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青藏高原地带在远古年代有可能是海洋。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又提供了化石的资料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不同的生物所处的年代,知道人们是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变化着的。
活动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教科书呈现的是葛洲坝水利工程、开山修路、防护林、乱砍乱伐情景图,意在提示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具有两面性。
自由活动:提出“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的建议”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地表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
利用图片展现了人们的建设对地表的改变。
目的是让学生以家乡地表变化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研究空间。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教案
9、地表的变化【教材分析】《地表的变化》一课是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卵石与化石的形成、地球上的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使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影响的双重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本课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习目标】1、通过从报刊、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了解“地貌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两大问题,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2、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地进行大胆想象。
3、在资料的收集筛选过程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4、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搜集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对资料进行描述。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理解地表是不断变化的。
难点: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的资料准备好了么?师:你们有没有做到对资料进行提炼啊?师:你们表现的真不错。
我们平时上科学课时,是如何来探究科学的?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种方法开展一节资料汇报课6、《地表的变化》,我相信在本节课中大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有信心么?好我们开始上课吧。
师:上课。
一.导入:出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师: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师:看到这样神奇的景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陈老师?师:老师发现,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看来这节课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能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都解决,我们利用课堂中的时间选取2个问题先来解决,其余的问题放在课后,使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继续研究,可以么?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2个问题: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板书)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了问题接下来就要干什么?师: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你觉得地表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师:你课前是不是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师:他是通过查资料知道的。
【新版】青岛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地表的变化》【创新教案】二
《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在变化的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准备】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师:同学们近几年我们家乡的变化很大,谁能列举几处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思考后回答。
师: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后你还能想起原来的地形吗?生:不能了;时间长了就想不起来了。
师小结:这就是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化)二、合作交流,获得新知:(一)探究人为方式改变地表: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块来研究地表的变化的。
师:刚才所说的家乡的地表变化是自然的变化还是人为的改变?生:人为的改变。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用了装载机、挖掘机等工具,还用了汽车等。
)师:同学们真棒,很善于发现问题,看来,我们家乡近期的地表改变确实是人为的改变。
(板书:地表的变化----人为的改变)师:同学们,现在想一想除了人为的改变,地表还有其他的改变的方式吗?(师提示:地球原来就有高山、高原吗?)生思考后回答。
(1、有的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有的是地震后形成的。
2、四川汶川地震后,有的河流变成了湖泊。
3:我们这里的地下有许多沙子,说明很久以前是河流或者是大海。
)师:同学们的想象太厉害了。
想一想这种变化和人为的变化相同吗?生:不同。
师:这属于什么力量呢?生:自然的力量。
师:对,这种地表的变化叫做自然的改变。
(板书:地表的变化----自然的改变)师: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直接研究自然的改变地表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相似的实验来证明地表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猜测,自愿选择实验方法。
)(二)探究自然方式改变地表: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开始设计实验吧!生设计实验方案后全班交流。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6 地表的变化》教案1
《6 地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2、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存在。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表是在不断的变化的。
2、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哪些现象能说明地表在变化。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展示:几个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发生显著变化的图片和音像资料。
(如: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等等。
)2、提问: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地表是变化的,它一直在改变,这种改变是缓慢进行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讲,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地表变化的奥秘。
新课讲解:一、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活动一: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5、分小组进行讨论。
6、学生交流推理分析结果,并介绍推理分析的理由。
7、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二、改变地表的力量活动: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2、学生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5、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6、布置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
6.地表的变化-青岛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表的变化-青岛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篇教案用于青岛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地表的变化单元,主要围绕地表的变化进行讲解。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地球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加深对地表变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使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
2.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的地表变化现象,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2.2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阐述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
2.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实验工具,模拟地表变化的相关过程。
3.学生能够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学会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
2.学习和模拟地表变化的相关过程。
3.2 教学难点1.将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与地表变化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
2.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3.模拟地表变化的实验。
4.地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步骤1.热身: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了解地表变化的一般形态。
2.学习:讲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阐述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3.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模拟地表变化的实验。
4.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5.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估5.1 评估方式1.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
3.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5.2 评估内容1.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前 的 地 表
以前的地表由几个部分组成?
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 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目前有八大板 块: ¤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 兰岛 ¤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 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及大部 分印度洋 ¤纳斯卡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 区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 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 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
答:以前地球是一 片汪洋大海。
以前的地表
造 山 运 动 是 什 么 ?
原始地球表面想像图
指地壳局部受力,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隆起形 成山脉的运动。仅影响地壳局部的狭长地带。其 速度快、幅度大、范围广,常引起地势高低的巨 大变化;同时,随着岩层的强烈变形,也有水平 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褶 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是造山运动的主要 标志。世界上的火山带与岛弧造山带一致。地槽 是地壳不稳定区,呈带状分布,早期强烈下降, 沉积巨厚岩系,晚期剧烈褶皱上升,形成高大山 系,即褶皱带。地槽常围绕或分隔地台呈狭条状。 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槽是板块的边缘部分, 板块的运动使相邻板块产生挤压碰撞,形成岛弧 和山系,山体或鸟弧即为板块的界限。这种运动 在地貌上表现为高大的山系、链状岛弧和伴生的 深海沟,如喜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岛弧带。地表变迁形成的风景源自风蚀石岩 石海边礁石
火山口湖
石
林
沙 漠
以前的地表
以前的地表是什 么样的? 以前的地表为何会变成现 在的地表?
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 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 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 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 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 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 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 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 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 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 亚欧板块)。
是什么原因喜马拉雅山脉会高耸 入云?
根据板块大地构造假说,科学 家们将全球岩石分为6个大板 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 板块和南极板块。喜马拉雅山 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 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 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语曲隆 起所致。这样古海便渐渐消失, 代之以高耸入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地带几千年前是 什么样子?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 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研究,特别 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 青藏高原进行实地勘测,弄清了 喜马拉雅山脉的来龙去脉。科学 家们从喜马拉雅山的原层海相沉 积层中找到了鱼龙、三叶虫、珊 瑚、海藻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标 本,从而证明:早在4000万一 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处 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拓展知识: 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最低的盆 地,在世界上也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的死海,为 世界第二低地。
吐鲁番盆地的变化
急剧上升导致断裂陷落 大海 盆地 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最 低的盆地,为世界第二低地。
鱼类和恐龙化石,证明 吐鲁番曾经是一片大海
大陆的漂移
大陆的漂移是怎么一回事?
小资料: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 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 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碰撞
大海 山脉
鱼龙、三叶虫、珊瑚 海藻等古海洋生物
巨厚沉积岩语 曲隆起所致
每年5厘米的 速度在上升
推算:
近万年来,喜 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 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 速度在上升。然而,喜 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 升,上升的速度仍保持 每年5厘米不变,不用 25000年,高度将超过 万米。
相 似 的 轮 廓
从这张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大西洋两岸,特别 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 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总结
地球行成的初期,当地球冷却下来以后,地 球的表面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后来的造山运 动后形成了陆地和山脉,然后是生命的出现,生 命在海里诞生,经过进化后才登上陆地,繁衍演 变成诸多的物种,在加上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 如日光,风化等作用后形成了现在的地表。
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以前就是盆地吗?
不是,地质学家、古生物学 家在吐鲁番盆地发现了远古 时期的鱼类和恐龙化石,证 明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海,由 于地壳运动,逐渐变为陆地, 盆地开始形成。吐鲁番盆地 经历了地质年代上的侏罗纪、 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 是一个逐渐凹陷的古老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 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 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 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 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 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 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 貌形态。东西卧于盆地中部的火 焰山,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