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师
15 《离骚(节选)》导学稿(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郑国清 审核人:吴浩瑜定稿日:2013.8.28 协编人:陈进才一、课题:《离骚》(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补充:(教师)1、导学方法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
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
“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不可读断。
2、导入过程(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 》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节选)》导学稿(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离骚》(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三、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补充:(教师)1、导学方法诗人创作的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故诗歌学习的障碍较大,因而在阅读时,必须首先对诗人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并结合时代背景,紧扣课文的注释,大致把握其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①诗人是怎样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品格的?②他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理想?③文中以芝兰香草为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④怎样体味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从而自诗篇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诵读成为重要的部分。
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这一重点。
“兮”字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
“兮”字通常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种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时有感叹意味;第二种是在一句话末尾,表示语意未尽,需待下句补足;第三种是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延长,不可读断。
2、导入过程(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离骚》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1、《离骚》中表现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离骚》中强调自己修养才能非同一般,体现诗人对自我价值发现的诗句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离骚》中“内美”“修能”兼备,报国之心可鉴,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王的引路人的句子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离骚》中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操守高洁的句子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5、《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6、《离骚》中作者美好的品格则是自己注重修养的结果的句子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7、《离骚》中描写自己正月出生、庚寅生辰的句子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8、《离骚》中表现作者美好的名字是先人所赐的: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9、《离骚》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10、《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1。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离骚》教案合集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合集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教学要点】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
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
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
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
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教师版)
• 13.《离骚》一诗中屈原用香草做比喻,采取象征 手法描述自己因用香蕙和白芷做佩带遭贬黜的诗 句:“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这里用香蕙 和白芷等香草比喻自己高尚的品德。
• 14.《离骚》一诗中屈原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 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渝。诗中表现诗人坚 持真理、献身理想,即使死也不后悔的诗句是:“亦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28.《离骚》一诗中屈原用荷叶裁制衣服来表明自己坚守 芳香美德的诗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 人这种“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 29.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坚信自己 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这是退让后的 更进一步。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 信芳”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
• 34.《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 美政,将民生与自己的选择进行对比,表现自己洁身自 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 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 35.《高骚》中屈原虽然有“怨灵修之浩荡分,终不察夫 民心”之怨,但内心对高洁的操守十分坚定。诗中表达诗 人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志向的诗句是:“虽体解吾犹 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15.《离骚》一诗中屈原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 信谣言,以隐晦的方式暗指当权者——楚怀王不能 体察他忧国忧民的衷情,表现诗人怨恨君主荒唐没 有准则、贤愚不分的诗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 不察夫民心”
• 16.《离骚》一诗中屈原的思绪纵横于形象的海洋, 才能有“众女”“蛾眉”这样形象的比喻流入笔端。诗 中用“众女”形象的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遭到小人 的嫉妒和诽谤的诗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 谓余以善淫”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领悟《离骚》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2.难点: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意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及《离骚》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离骚》,感知诗歌的意境。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离骚》的生僻字词及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
(2)分析《离骚》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修辞技巧。
4.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独立分析《离骚》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修改分析。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离骚》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片段。
2.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为深入学习《离骚》打下了基础。
2.在分析课文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性。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深入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
2.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离骚》的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骚》元素,探讨其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4.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离骚》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
离骚教案一等奖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2.难点: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1)带领学生通读《离骚》,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篇章结构,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1)讲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1)讲解《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离骚》中的忠诚、正直、廉洁等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5.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并背诵《离骚》的部分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较高?2.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入?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离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被誉为“楚辞之祖”。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屈原被贬谪的原因,第二部分写屈原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第三部分写屈原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篇,介绍了自己的家世背景。
接着,屈原叙述了自己被贬谪的原因,是因为他敢于直言,揭露了楚国的政治腐败和道德沦丧。
在第二部分中,屈原描绘了自己在流放过程中的遭遇。
他身处困境,但仍坚守忠诚、正直、廉洁的品质,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抗争。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9篇主要的一些观点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
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
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
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
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
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
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
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
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
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
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这个人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下面就是整理的语文古词《离骚》赏析与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离骚》理解性默写整理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同情百姓,流泪叹息)2.《离骚》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早上进谏,晚上被免职;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心中目标,九死不悔)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在上位者的荒唐)6.《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才能优秀,却遭嫉妒、中伤;7.《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8.《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9.《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为了顺适任意,不惜歪曲真理)10.《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导学案教师版1
离骚(节选)导学案一、.走近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期,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名平, 字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 主要有: 内政方面赞助怀王, 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 起划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屈原为实现楚统一大业,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怀王死了以后, 长子顷襄王继位,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 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 所以, 屈原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 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 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大约此时郢都在庄跻暴郢之后, “百姓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 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而已。
于是, 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 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 远游、求贤又不成。
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 在无可奈何之际, 他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
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历史传说, 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的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 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 尤为精熟。
在这广阔的领域里, 他总结了许多治世之理, 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屈原的作品中, 随处都表现有忧国忧民、忠君政治的思想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劝学、离骚、琵琶行教师版默写
情境默写《劝学》《离骚》《琵琶行》1.【2016年课标Ⅰ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4.文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文中荀子先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随后引出了论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文中表达上述意思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文中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的两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文中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劝学》中,也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
而《劝学》中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荀子在文中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断反思自我并积累善行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文中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离骚》(教师)
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屈原简介(详见“学习指导P33”“语文周报P9”)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被列为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中国)哥白尼(波兰)莎士比亚(英)但丁(意大利)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文学特点: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教师用书
第5课离骚屈子形象1.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里,哇的一声哭了,石破天惊。
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眼睛,哭出了你的声音。
人们还是没有找到你的身躯,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却刚好容下你那道凛凛傲骨的诗魂。
青衫与发须都作了漂流,原来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你可以什么都不要。
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在水中的叹息,落了那一秋的叶;又有人见你在深夜,借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巅抱头痛哭。
一个答案,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
于是我听见,无数唤你的声音:三闾大夫。
你沉入水中的思想,何时才能骤然站起,挺立如荷.汨罗江畔,举起酒,不为风光也不为历史,只为与你同饮,同饮满怀的忧国情愁。
三闾大夫,请,我先干为敬!2.屈原的形象是以两种姿态在我头脑中出现的,一是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长佩、芳草在手而飘然云中的浪漫,一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忧愁幽思、泽畔行吟的无奈。
而这两种姿态也就分别被演绎为清高圣洁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们说你是一位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湿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离骚教师版打印版
富平中学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离骚第一课时一、自主认识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画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
4、解释下列字:(1)善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2)相①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③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3)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③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偭规矩而改错..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⑤宁溘死以流亡..兮⑥长余佩之陆离..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对于《诗经》和《离骚》里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类似于今天的比喻,用来比兴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如《氓》里女主人公用桑叶的茂盛和凋零比喻自己容貌的丰润和憔悴。
《离骚》里的比兴诗句多带有象征意味。
如用香花香草、奇特的服饰比拟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用“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和才能;用“众女”嫉余之蛾眉比拟自己遭到群小嫉妒和陷害。
但《离骚》中也有具有比喻性质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如用“鸷鸟”“方圜”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重、难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诵读课文1、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把握诗的节奏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体味诗的情感和语气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该怎么办?反省自己,是否没有看清道路,返回去呢?承着反省的思想,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一、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
《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识记读音:姱(kuā)鞿(jī)謇(jiǎn)谇( suì)偭(miǎn)诼(zhuó)茞(chǎi)纕(xiāng)忳(tún )侘傺(chà chì)溘( kè)死鸷(zhì)方圜( yuán)岌岌(jí jí)朕(zhèn)芰荷( jì)攘诟(rǎng gòu )1.重点词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
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水边高地。
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
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
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5、特殊句式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